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二)语文试题【新高考专用】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二)语文试题【新高考专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作为其中一个例子。锺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锺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摩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锺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孤寂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失意不遇,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锺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摘编自钱锺书《诗可以怨》)
材料二:
所谓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怨”即结合“事父”“事君”来谈。朱熹《论语集注》“可以怨”注:“怨而不怒。”“事父”“事君”注:“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他只指出“怨而不怒”,没有就“事父”“事君”来分别说。按《礼记·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说明“事父”与“事君”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是符合孔子的意见的。《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有过,孔子主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所以“有隐而无犯”。《论语·宪问》:“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勿欺即无隐。孔子主张“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二者是不同的。
孔子主张事父母“劳而不怨”,又怎么说“可以怨”呢?孟子做了解释。《孟子·告子下》:“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指出事父有可以怨或不可以怨的分别,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高子不加分别,一律认为不可以怨,所以成为“固哉”了。
事君为什么又可以怨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赞美子产的话,可以跟“诗可以怨”结合起来看。这里所说的怨,指郑人所否定的事,执政不加改正即生怨,可以怨,即可以“议执政之善否”中的“否者”,即不仅执政之善者可以议,否者也可以议,子产采取郑人议执政之否者加以改正,用来“损怨”。善与否是一分为二,改正否者以归于善是合二而一,这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的“和”是一致的。《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齐景公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可与否一分为二,献否以成其可合二而一。一分为二是对立,合二为一是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的。献否怎能成其可?就是子产改正其所否者以归于善,所以孔子讲的“和”是与子产的话一致的,也与孔子讲事君“勿欺也,而犯之”一致。既然可以议执政之否者,这就是“犯之”;目的在于“献否以成其可”,即合二为一。这就是“诗可以怨”在事君上贯彻的政治观点。
(摘编自周振甫《诗可以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诗·大序》没有强调治世、乱世和亡国之音哪一个更重要,但是《论语》将诗“可以怨”放在最后一个,可见其地位最低。
B. 锺嵘认为诗歌可以在诗人生不逢时时起到安慰、排遣、慰藉的作用,这个观点和弗洛伊德的“借幻想来过瘾”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C. 关于事父母是否可以怨这一说法,孟子的观点是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事父母有可以怨和不可以怨的分别。
D. 议论执政者之“否者”的目的在于帮助执政者改正他的错误做法,使其改非归善,这个说法和孔子讲事君“勿欺也,而犯之”思想一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论语》中“诗可以兴观群怨”这一比较圆通的说法相比,司马迁的“诗可以怨”的说法无疑是片面的,是很难两面都兼顾的。
B. 司马迁和锺嵘关于“诗可以怨”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司马迁是针对死去的人而言的,而锺嵘是针对活着的人而感发的。
C. 《礼记·檀弓上》记载“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的同时要“怨而不怒”,这说明“事父”与“事君”是不同的。
D. 事君可以怨,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角度而言,即臣子“献否”的过程,臣子向君主劝善归过,提出兴革建议以成君主之政。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词能表现“诗可以怨”观点的一项是( )
A.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C.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清人沈德潜认为杜甫《新婚别》中“‘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一句,近于怨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A 2. D 3. B
4. ①材料一以《论语》“诗可以兴观群怨”引出“诗可以怨”的论题,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司马迁对“诗可以怨”的强调,并将其与锺嵘的观点进行比较,区别二者就“诗可以怨”的作用的差别。②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文本以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即结合“事父”“事君”)的角度论证“诗可以怨”的观点,接着以《礼记》《论语》《孟子》《左传》等儒家经典为例加以论证。
5. ①杜甫这句诗体现了“诗可以怨”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句表现了初嫁少妇的内心独白——初嫁良人,良人就远征的悲苦。 ②从写作目的来看,作者杜甫想借这首诗歌传递出对战争的思考,希望统治者能够反思自己的执政水平,达到“献其否以成其可”的目的。③从“近于怨矣”的角度来看,沈德潜认为杜甫的诗歌虽然有“怨”的特点,但是恰到好处,达到了“和”的境界,可谓“怨而不怒”。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可见其地位最低”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指出“‘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虽然《论语》将“诗可以怨”的说法放在了最后一个,但是不能以此证明它的作用最小、地位最低。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司马迁的‘诗可以怨’的说法无疑是片面的,是很难两面都兼顾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但是并没有说司马迁的观点是片面的。
B.“是完全不同的”说法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司马迁和锺嵘的说法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有相似之处,只不过针对的对象不一样。
C.“《礼记·檀弓上》记载……要‘怨而不怒’”说法错误,张冠李戴。由材料二第一段“朱熹《论语集注》‘可以怨’注:‘怨而不怒’”可知,“怨而不怒”是朱熹的注解,不是《礼记·檀弓上》中的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从《诗三百篇》、司马迁、锺嵘的观点入手分析了“诗可以怨”的内涵——诗人可以借诗歌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悲愤与不满;材料二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入手,从“事父”“事君”的角度分析了“诗可以怨”的内涵——亲之过大者可以怨,“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事君的关键。
A.表达了送别时昂扬乐观的精神。
B.表达了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悲苦,是诗人借助诗歌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悲愤与不满,体现了“诗可以怨”。
C.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情感。
D.表达了对杭州胜景的赞美之情。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材料一以《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入手,引出材料论证的核心话题“诗可以怨”;然后,溯源了“诗可以怨”的发展,通过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从司马迁开始,“诗可以怨”的观点或许不再兼顾两面,论述了司马迁对“诗可以怨”的强调;材料一第二段,指出锺嵘虽然也支持“诗可以怨”的观点,但是着眼点在文学作品的慰藉作用,同时,也指出锺嵘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异曲同工,将其与司马迁的观点进行比较,区别二者就“诗可以怨”的作用的差别。
材料二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中,周振甫先生开宗明义,提出文章将围绕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怨”的理论思想;第二段,围绕“事父”,引用《孟子》的相关记载,指出“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的观点;第三段,引用《左传》和《论语》中的记载,论证了“事君”可以怨的原因——“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从杜甫的诗句内容来看,“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意思是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这两句诗写出了初嫁良人,良人即远征的悲苦,这样的内容符合“诗可以怨”的特质。
其次,从杜甫诗歌写作目的来看,是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希望统治者能够反思自己的执政水平;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符合儒家思想中“事君”方面“献其否以成其可”的观点;
最后,从沈德潜对杜甫诗歌的评价“近于怨矣”来看,和材料二中“怨而不怒”的思想一致。作者认为杜甫的诗歌虽然有“怨”的特点,但是恰到好处,达到了“和”的境界,可谓“怨而不怒”。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冥世别
叶圣陶
白髯皂袍的冥王坐在上面,说:“你们为什么又要到阳世去呢?我不是早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尽了做人的光荣的本分了,再没有什么遗憾;我这里虽然阴森些,但是公平,有秩序,正适宜于你们永久安息。”
冥王的眼光满含着离愁,他的语调柔和到极点,可是带着凄婉,犹如慈母舍不得她的爱子,用她特有的动情的调子,希望把他们的脚步挽住。这使两旁的判官鬼卒觉得诧异,都呆着怪丑的脸向他呆望,“就是送十全的善人超生仙界,我们的王也从来不曾这样依依不舍……”
站在前面的青年有五个。两个各把自己的头颅提在手里,那是从电线杆上取回来的。其他三个的头上脸上都有血色转殷的凹陷处,两处三处不等,是枪弹的成绩。他们五个听冥王说罢,那高个儿手里的头颅便开口说:“我们很感激你的盛情。但是,我们不得不再到阳世去做一回人。请看这一篇文字吧,我们今天发现的。”说着,空着的一只手从衣袋里扬出一张阳世的报纸,授给冥王。
“莫非阳世涌现了极乐世界么?你们爱热闹,一定要去看看。”冥王自言自语,翻开报纸来看。虽然白髯铺满了胸前,还无须乎戴眼镜,他视线一上一下移动得很快,一会儿已经看完了用五号字排的一横栏。他忽然愤怒起来,脸色转成铁青,眼睛里仿佛闪着猛烈的火焰,厉声说:“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应该把这班东西抓来,关进我的拔舌地狱!”
“请不要动怒,”那高个儿把头颅提高些,面对着冥王,抱歉似的说,“你以为哪些句子看不顺眼呢?”
“什么叫‘率学生而反对校长,反对教员,亦未始非宣传……’?什么叫‘有地位有家室有经验者多不肯冒险一试,学生更事不多,激动较易……为最便于利用之工具’?什么叫‘牺牲一部分青年之利益,以政治学上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之要求衡之,尚非不值’?”冥王一句比一句严厉地喝问,他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并非他所要审判的鬼犯。
站在右边的一个青年接上说:“这正是表白心理的自供状呀。冥王,你是永远干那审判工作的,在审判工作者面前,表白心理的自供状不是很可贵的吗?”
“唔,是表白心理的自供状……”冥王沉吟了;他闭了闭眼睛,把新认识的人世的罪恶深深记在心里,对站在他面前的几个青年起了深刻的怜悯。他恻然说:“你们只作了工具,只做了牺牲,我为你们悲伤!你们临命终时,绝不曾料想到会有人这样说你们的吧,我想。”
“感谢你的同情,”五个青年齐声回答,随即摇头,他们说,“但是,请你不要为我们悲伤,因为我们自己都不觉得悲伤。”
“为什么?你们死得冤枉,死者还要受诬蔑,这在别人,要伤心得哭出血来了。”
较矮的一个提着头颅沉静地回答说:“因为我们自信不曾作他们那批人的工具。说到工具,农人耕田,工人制造器物,几是不吝惜自身的劳力的,谁都为大家,谁都是工具。我们又怎么能不作工具呢?只是不曾作那批把我们称作工具的人的工具。他们以为我们只能盲从,有谁指鹿为马,我们就哄然响应,说那的确是马。到现在,他们就‘工具呀工具呀’唱个没有完。他们无论如何不能了解我们,就像夏虫不懂得冰,井蛙不懂得海。”
较矮的那个说着,挺直了身子,把头颅举得高过了削平的项肩,显出一种异样的不可一世的神态。接着又激昂地说:“我们正因为是青年,脑子还清白,没染上那种腐臭的经验的毒。我们懂得什么该接受,什么该拒绝,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冥王,请你想,侦探密布,大刀队四处游行,局面这样恐怖,要不是衷心有所执着,肯胡乱盲从,出来当个工具吗?正因为这样,所以头颅挂在电线杆上,枪弹钻进肌肉里边,从那个时候直到现在,我们绝不悲伤!”
冥王不禁叹气了,他把上身凑向前些,指着报纸上的文字,提示说:“你们仔细看。这篇文章是说‘率学生’,说‘激动’,说‘牺牲’,明明是他们在后边支配你们呢!他们把你们挑在枪头上,往敌人的阵营里乱刺。”
“不,不,他们哪里能支配我们!”五个青年齐声说,手里的头颅和颈上的头颅顽强地摇着,“只有我们鞭策他们,叫他们不得不从社会的角落里踅出来,像乌龟一个样,不得不迈上几步。”
“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说呢?”
“是他们的夸大,根据他们的卑鄙的心理而虚构出来的夸大。他们这样说,就见得是我们的行动都出于他们的计划,他们有何等的远谋深算。第二,只要看这篇文章的题目:他们现在讨厌我们这样的人了;要说不应该再出现我们这样的人,就不能不加上些理论,世间有许多出于私欲和冲动的事,都给加上了找来的理论的外套呢!”说这段话的本来是个清秀的青年,但是右颊和鼻梁都中了一枪,下颌又受了刀伤,成了个残破的脸。
“不错,的确有许多出于私欲和冲动的事都给加上了找来的理论的外套。”冥王凝着惯于谛视阳世的眼睛,连连点头。心想他们虽然态度那么坦然,识别罪恶的经验到底不见得缺欠,刚才未免错认他们了。他又问:“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又要到阳世去呢?我这里公平,有秩序,丝毫不讨厌你们,正适宜于你们永远安息。”
先前不曾开口的青年耸了耸肩,两手按住露出肚肠的腹部,简洁有力地回答:“因为看了这篇文章,觉悟到我们还没有尽我们的本分,所以要再去一趟。”
“阳世的事儿,不是有别人在那里干,在那里尽他们的本分吗?”
“别人尽也罢,不尽也罢,那是别人的事。我们觉悟到还没有尽本分,对于自己非常不满,因而急于要鞭策自己,无论如何不愿意就这样永远安息!”
“你们是这样的意思,那么去吧,去吧,我不应留住你们!”
1927年12月作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1段运用了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冥王形象,他仁慈、善良,将地狱治理得井井有条。
B. 冥王翻看报纸后勃然大怒,暴躁没有理性,与前文的冥王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说明了冥王秉性难改的特征。
C. 五个青年有清醒的头脑,有坚定的信仰,但是斗争局面依然复杂难懂,因此在激烈的斗争中沦为了政客们的工具。
D. 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塑造了五个在黑暗中不屈前行、坚定执着、勇担责任的青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冥王不理解五位青年的离开开篇,以冥王为五位青年送别结束,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结构严谨。
B. 小说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既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使得故事的叙事集中紧凑,不拖沓。
C. 小说中第五个青年在小说结尾部分单独出场,虽然着墨不多,但铿锵有力的语言突显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D. 小说为我们详细地描摹了地狱的情形,将人世间的情形和地狱的情况进行了对比,表现了人间的混乱、不公。
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9. 小说的标题“冥世别”有深刻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冥王以三个问句回答了青年的提问,问题的内容层层递进,表现了冥王的愤怒。通过冥王之口,详尽地描述了革命失败后,伪革命者们的丑陋嘴脸以及青年革命者们的无畏牺牲。②呼应了上文冥王突然愤怒的情节,引出下文青年们针对性的解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9. ①“冥世”在本篇小说中阴森、正义、公正且有秩序,“阳间”反而是阴险、邪恶、不公、狡诈的象征。②“冥世别”浅层的意思是五位青年告别冥间,要回到阳间完成自己的使命。③“冥世别”的深层含义是希望青年们能够带领人们离开不公、狡诈、阴险、残忍的旧社会,重建一个祥和、有秩序、公平公正的人间,让每一个人都能跟如地狱般的人世分别。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仁慈、善良,将地狱治理得井井有条”理解错误,第1段对冥王的语言描写“我这里虽然阴森些,但是公平,有秩序,正适宜于你们永久安息”,并不是写冥王的仁慈与善良,也不是为了突显他将地狱治理得井井有条,而是为了反衬出现实社会的混乱、不公;
B.“暴躁没有理性……以此说明了冥王秉性难改的特征”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4段冥王的暴怒是因为看到反革命政变中政客们的无耻言论,并不是因为冥王性格暴躁,而且冥王形象没有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无法说明冥王秉性难改;
C.“沦为了政客们的工具”错误,从文章中冥王与青年们的对话可以看出,斗争虽然艰难,但是五个青年没有沦为政客们的工具。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详细地描摹了地狱的情形”错误,文本并没有为我们详细地描摹地狱的情形,只是通过冥王之口体现了地狱公平、有秩序的特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以三个问句回答了青年革命者的问题,有问有答,结构严谨;
在内容上,三个问题的层次一个比一个深入,不仅表现出面对革命者的牺牲,伪革命者的脱责、虚伪的丑恶嘴脸,同时还表现出了冥王愤怒之极的情绪;
在结构上,过渡自然,向前解释了冥王生气的原因,同时向后引出了青年革命者们对冥王问题的解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篇小说围绕着冥王与五位青年在阴间的问答展开,五位青年因为革命失败,遭到伪革命者的诬蔑,为此冥王出离愤怒,他想挽留五位青年,但五位青年本着国家大义、为革命牺牲的精神,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冥间,此为冥世别。
结合“我这里虽然阴森些,但是公平,有秩序,正适宜于你们永久安息”“他忽然愤怒起来,脸色转成铁青,眼睛里仿佛闪着猛烈的火焰,厉声说:‘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应该把这班东西抓来,关进我的拔舌地狱’……他们的夸大,根据他们的卑鄙的心理而虚构出来的夸大”可知,小说中所写之“冥间”不是阴森、恐怖的,反而是人世间充满了狡诈与谎言,
因此,冥世别一方面暗寓了当时的社会情状,另一方面也寄寓了人们对革命取得胜利的美好期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安帝隆安四年。初,陇西李暠好文学,有令名。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及孟敏为沙州刺史,以暠为效谷令。宋繇事北凉王业,为中散常侍。孟敏卒,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以暠温毅有惠政,推为敦煌太守。暠初难之,会宋繇自张掖告归,谓暠曰:“段王无远略,终必无成。兄忘郭黁之言邪?白额驹今已生矣。”暠乃从之,遣使请命于业,业因以暠为敦煌太守。右卫将军敦煌索嗣言于业曰:“李暠不可使处敦煌。”业以嗣代暠为敦煌太守,使帅五百骑之官。嗣未至二十里,移暠迎己。暠惊疑,将出迎之,效谷令张邈及宋繇止之,曰:“段王暗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日。将军据一国成资,奈何拱手授人?嗣自恃本郡,谓人情附己,不意将军猝能拒之,可一战禽也。”暠从之,先遣繇见嗣,啖以甘言。繇还谓暠曰:“嗣志骄兵弱,易取也。”暠乃遣邈、繇与其二子歆、让逆击之,嗣败走,还张掖。暠素与嗣善,尤恨之,表业请诛嗣。沮渠男成亦恶嗣,劝业除之。业乃杀嗣,遣使谢暠,进暠都督凉兴已西诸军事、镇西将军。义熙元年春正月,西凉公暠自称大将军、大都督,领秦、凉二州牧,大赦,改元建初。暠手令戒诸子,以为:“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谀,勿使左右窃弄威福。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务广咨询,勿自专用。”七年秋八月,北凉王沮渠蒙逊帅轻骑袭西凉,西凉公暠曰:“兵有不战而败敌者,挫其锐也。蒙逊新与吾盟,而遽来袭我,我闭门不与战,待其锐气竭而击之,蔑不克矣。”顷之,蒙逊粮尽而归,暠遣世子歆帅骑七千邀击之,蒙逊大败,获其将沮渠百年。十二年夏六月,凉司马索承明***,劝凉公暠伐河西王蒙逊。暠引见,谓之曰:“蒙逊为百姓患,孤岂忘之,顾势力未能除耳。卿有必禽之策,当为孤陈之。直唱大言,使孤东讨,此与言‘石虎小竖,宜肆诸市朝’者何异?”承明惭惧而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蒙逊灭西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
B. 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
C. 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
D. 尝与郭黁及同母弟敦煌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终当有国家/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在文中指的是古代的文献经典,与今天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概念略有不同。
B. 拱手,指两手相合来表示对他人敬意,也指做某件事不费力,本文指的是后者。
C.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除此之外,寡人、不榖、官家等皆可用于王侯的自称。
D. 小竖,又称小竖子、小子,可以指小僮仆,亦可指对人的蔑称,此处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暠原无与索嗣正面交锋之意,在效谷令张邈和宋繇的劝说下,决意与之争锋。在宋繇刺探到有利军情的前提下,李暠派遣军队击败了索嗣。
B. 李暠认为执政者赏罚要慎重,不可任由自己的爱憎来决定,执政者要亲近忠诚的人,要远离邪佞阿谀奉承之人,不要给亲近的人弄权的机会。
C. 李暠对于行军打仗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打败敌人不一定要用正面迎战的方式,也可以暂时避其锋芒,待到敌人锐气衰竭之后再进行攻击,挫败敌军。
D. 凉州司马索承明上奏章劝西凉公李暠攻讨河西王沮渠蒙逊,李暠在接见索承明的时候,直截了当地拒绝了索承明要求讨伐沮渠蒙逊的要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
(2)蒙逊为百姓患,孤岂忘之,顾势力未能除耳。
14. 李暠能够打败沮渠蒙逊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毁损和赞誉来的时候应该审核查验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审理诉讼、断案一定要脸色和悦顺从道理。(2)(沮渠)蒙逊是老百姓的祸害,我怎么能忘记他,只不过他的势力不能清除罢了。
14. ①沮渠蒙逊来攻打李暠的时候,李暠闭门不战,挫其锐气;②战线被拉长,沮渠蒙逊的军队粮草用尽;③李暠在沮渠蒙逊退兵后又派兵拦击,得以大获全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他)曾经与郭黁和同母的弟弟敦煌人宋繇住在一起,郭黁起身对宋繇说:“您将来会位居人臣,李暠最终将拥有国家。(当)有母马生下白额毛的小马驹,这就是你们出人头地的时候。
“君当位极人臣”主谓宾结构完整,独立成句,据此排除D;
“李君终当有国家”中“国家”是“有”的宾语,后面断开,据此排除A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寡人、不榖、官家等皆可用于王侯的自称”错。“官家”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也指朝廷、官府、公家,有时也用来尊称做官的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D.“直截了当地拒绝了索承明要求讨伐沮渠蒙逊的要求”错,李暠接见索承明时,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并不是直接地拒绝索承明的要求。李暠接见他时是说,如果有必胜之计,那么就直接提出来;如果没有必胜之计,就不要跟自己说要东讨的建议。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1)“研核”,审核查验;“听讼折狱”,审理诉讼、断案;“和颜任理”,脸色和悦顺从道理。
(2)“患”,灾难;“岂”,怎么;“顾”,只不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事件。义熙七年秋八月,沮渠蒙逊率领轻骑兵袭击西凉,最终由李暠取得胜利。其有主观上的原因——李暠的对敌策略正确,一是在沮渠蒙逊强势来袭时,李暠选择了闭门不战;二是在沮渠蒙逊退后之际,李暠又采用了追击拦截的策略。其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从沮渠蒙逊的角度来看,战线拉得太长,粮草不足,不得不选择退兵。
参考译文:
晋安帝隆安四年。起初,陇西人李暠爱好研习文献经典,有美好的名声。(他)曾经与郭黁和同母的弟弟敦煌人宋繇住在一起,郭黁起身对宋繇说:“您将来会位居人臣,李暠最终将拥有国家。(当)有母马生下白额毛的小马驹,这就是你们出人头地的时候。等到孟敏担任沙州刺史时,让李暠担任效谷令。宋繇为北凉王段业做事,担任中散常侍。孟敏去世后,敦煌护军冯翊郭谦、沙州治中敦煌人索仙等因为李暠性情温和而有毅力,能够施行仁政,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李暠最初感到为难,恰逢宋繇从张掖请假回家,对李暠说:“北凉王段业没有深远的谋略,最终一定不会有大成就的。兄长您忘记了郭黁的话了吗?白额小马如今已经降生了。”李暠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使者向北凉王段业请求任命,段业于是就任命李暠为敦煌太守。右卫将军敦煌人索嗣对段业说:“不可以让李暠占有敦煌。”段业就让索嗣代替李暠担任敦煌太守,让他率领五百骑兵到任。索嗣出发不到二十里,就发文让李暠迎接自己。李暠惊讶疑惑,准备出城迎接索嗣,效谷令张邈和宋繇制止了李暠,说:“段王不明事理、懦弱无能,这正是英雄豪杰建立功业的良机。将军您拥有一个国家现成的基业,为什么要轻易地把它让给别人?索嗣本来就倚仗着敦煌的势力,认为众人依附于他,没有想到将军您最终能和他抗衡,可以进行一次战斗就擒住他。”李暠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先派遣宋繇去见索嗣,用好言好语来引诱他。宋繇出使回来对李暠说:“索嗣高傲自大,军队疲弱,容易攻取。”李暠于是派遣张邈、宋繇和他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歆、李让进攻索嗣,索嗣失败逃亡,逃至张掖。李暠平时与索嗣关系好,因此更痛恨他,上表段业请求诛杀索嗣。沮渠男成也痛恨索嗣,进言劝段业杀了索嗣。段业于是杀了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道歉,进封李暠为都督凉兴已西诸军事、镇西将军。晋安帝义熙元年春季正月,西凉公李暠自己号称大将军、大都督,兼任秦和凉两州的州牧长官,下令大赦,改年号为建初。李暠亲手写了劝诫所有臣子的文书,认为:“从事政务的人应该谨慎审察赏赐与惩罚,不要放任自己的喜爱与憎恨,亲近忠良正直的人,远离奸佞奉承的小人,不要让身边的人私下里玩弄权力,作威作福。毁损和赞誉来的时候应该审核查验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审理诉讼、断案一定要脸色和悦顺从道理。一定要广泛地咨商询问,不要自行专擅任用。”义熙七年秋季八月,沮渠蒙逊率领轻装骑兵袭击西凉,西凉公李暠说:“战争有不必打仗就能使敌人败退的方法,那就是挫败敌方的锐气。沮渠蒙逊刚刚与我们结盟,就突然来攻击我们,我关闭城门不和他交战,等待他们气势用尽再进攻他们,没有不能战胜的。”不久,沮渠蒙逊粮草用尽撤兵,李暠派遣他的嫡长子李歆率领七千骑兵去拦截攻打沮渠蒙逊,沮渠蒙逊大败,西凉俘获了他的大将沮渠百年。义熙十二年夏季六月,凉州司马索承明上奏章,劝谏凉公李暠讨伐河西王蒙逊。李暠接见了索承明,跟他说:“(沮渠)蒙逊是老百姓的祸害,我怎么能忘记他,只不过他的势力不能清除罢了。如果您有必定可以擒拿他的策略,应该跟我陈说一番。只是高呼狂妄的言论,让我去讨伐,这和那些说‘石虎这小子,应该处死刑后暴尸示众’的人有什么区别呢?”索承明惭愧恐惧地退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中秋禁直
韩偓
星斗疏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阑。
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贝阙【注】寒。
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
长卿只为长门赋,未识君臣际会难。
【注】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通过“星斗”“禁漏残”交代了时间,通过“紫泥封”交代了地点。
B. 诗歌颔联通过“冷”“寒”两个字,写出了作者在宫中当值时晚间环境特点。
C. 诗歌的前三联调动视觉、触觉、听觉,营造了清冷、清幽的中秋禁值之景。
D. 诗歌尾联借司马相如只会写《长门赋》一事,抒发了君臣相知相识之难的感慨。
16. 整首诗歌围绕题目展开,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诗歌以夜景之中的月亮之状“金盘”、月光之明“露和玉屑”“月射珠光”,写出了中秋月下之景,直点题目“中秋”二字。②诗歌以宫中特有的意象“禁漏”“紫泥封”“贝阙”,交代了所描写的景象为宫中之景,以此暗合了禁中当值之事。③诗歌的尾联写出了因禁中当值而产生的联想,阐发了自己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诗歌尾联借司马相如只会写《长门赋》一事”,理解有误。联系尾联以及整首诗歌可知,韩偓此时于中秋当值,冷清、清幽的环境促使诗人心中无限感慨,而这个感慨不是说作为官员的司马相如只会写《长门赋》,而是取深层含义——司马相如只知道女子失宠可怜可悲,却不知君臣之间相遇相知更难。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读懂每一句诗句,围绕题目内容来分析。
诗歌的题目为“中秋禁直”,交代了作者创作诗歌的时间与地点,也暗含诗歌的写作内容——围绕着中秋禁直这件事,作者触景生情,阐发了自己对为官的思考。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扣点了诗歌创作的时间与地点。如“金盘”、月光之明“露和玉屑”“月射珠光”,点明题目“中秋”二字;“禁漏”“紫泥封”“贝阙”,交代了所描写的景象为宫中之景,以此暗合了禁中当值之事。诗歌的颈联描写了宫中所见之富丽景象,诗歌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因中秋当值触所见之景而产生的为官之感慨,说司马相如只知道女子失宠可怜可悲,却不知君臣之间相遇相知更难,阐发了自己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材经过墨线的比量就直,刀斧经过磨砺就锋利为譬喻,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希望和仙人携手遨游世界,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于世间的愿望,但最终只能“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是人们推崇的榜样,也是后人传颂的对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就表现出了文人对于“英雄”的缅怀之情。
【答案】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 知不可乎骤得 ④. 托遗响于悲风 ⑤. 千古江山 ⑥.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博、己、知、骤、惟。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湖北武汉江夏区,近60万亩湿地逦迤环绕,136处湖泊 ① 。这里有高山草甸、瀑布流泉、森林村落……这个生机勃勃、强势崛起的地方,就是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灵山石质好。60多年前,灵山聚集了20多家采石厂。过度开采使灵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灰尘弥漫,乱石遍野,道路坑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万物有时,灵山迎来了历史机遇。2019年,灵山采石厂全部关停,江夏区政府引入社会力量推进山体修复,区物控集团“跨界”参与,各个专业团队深入调研,通过清除危岩、削坡整形、岩体锚固、绿化覆盖等技术手段,对灵山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
仅仅三年,曾经 ② 的灵山矿区华丽变身。灰暗天空蓝起来了,破损山体绿起来了,漫山花草长起来了。矿坑化为碧绿的湖泊,宛如灵山脚下的一块翡翠。瀑布从山涧奔流而下,汇入翡翠湖,湖畔蛙声鸟鸣 ③ ,这是大自然的音乐会。
就这样,一个集山、水、湖、洞、村为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蔚然兴起,应运而生了一个农旅文融合的4***旅游景区,一方雄伟壮丽、横空出世的“矿世奇苑”在江夏中部“雄起”,在武汉之南傲然挺立着一座前卫时尚的生态小镇。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句式整齐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星罗棋布②满目疮痍③不绝于耳
19. ①比喻,将矿坑治理后成为的湖泊比作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泊的清澈碧绿。②排比,“蓝起来了”“绿起来了”“长起来了”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写出了灵山矿区治理后的变化,突出了新灵山之美。
20. 一个集山、水、湖、洞、村为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蔚然兴起,一个农旅文融合的4***旅游景区应运而生,一个雄伟壮丽的“矿世奇苑”在江夏中部横空出世,一个前卫时尚的生态小镇在武汉之南傲然挺立。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语境,湖北武汉江夏区有136处湖泊,可推断应是形容数量多的成语,可填充“星罗棋布”。星罗棋布: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罗列、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第②处,根据语境是说三年后曾经被过度开采的灵山矿区华丽变身,此处是形容过度开采的情形,故填充“满目疮痍”。满目疮痍: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第③处,根据语境说瀑布从山涧奔流而下,汇入翡翠湖,湖畔能不断地听到蛙声鸟鸣,因此填充“不绝于耳”。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矿坑化为碧绿的湖泊,宛如灵山脚下的一块翡翠”,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湖泊”,喻体是“翡翠”,将矿坑治理后成为的湖泊比作美丽的翡翠,写出了湖泊的清澈碧绿,取得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②“灰暗天空蓝起来了,破损山体绿起来了,漫山花草长起来了”,运用排比修辞,“蓝起来了”“绿起来了”“长起来了”,写出了灵山矿区治理后的变化,突出了新灵山之美。句式相似并且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根据划线句第一个分句,以“一个+中心词+四字的动词”的句式结构组织句子,“应运而生了一个农旅文融合的4***旅游景区”可改为“一个农旅文融合的4***旅游景区应运而生”;“一方雄伟壮丽、横空出世的“矿世奇苑”在江夏中部“雄起””改为“一个雄伟壮丽的“矿世奇苑”在江夏中部横空出世”;“在武汉之南傲然挺立着一座前卫时尚的生态小镇”改为“一个前卫时尚的生态小镇在武汉之南傲然挺立”。
因此,划线句可改为:一个集山、水、湖、洞、村为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蔚然兴起,一个农旅文融合的4***旅游景区应运而生,一个雄伟壮丽的“矿世奇苑”在江夏中部横空出世,一个前卫时尚的生态小镇在武汉之南傲然挺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量子计算机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量子比特。不同于电子计算机的基本信息单元比特只能是0或1,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是0和1,____①____,且增加量子比特数可使其性能呈指数级提升,这也是量子计算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 ,量子计算机将能够通过量子模拟同时研究多个分子、蛋白质和化学物质——标准计算机目前无法做到这一点,从而使科学家们能比现在更快、更高效地开发新药。量子计算机可以为金融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从更深入的分析到实现更快的交易等等。越来越多的专家把注意力转向利用量子计算机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首先,量子计算机的整体能耗将低于传统计算机。此外,专家预测,量子模拟还有助于各国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尽管量子计算机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____③____。在信息安全领域,( )。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现在多么安全,未来在量子计算机面前数据可能都不堪一击
B. 数据无论现在多么安全,未来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可能都不堪一击
C. 未来在量子计算机面前,数据无论现在多么安全,可能都不堪一击
D. 无论现在多么安全的数据,未来量子计算机都可能不堪一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B 22. ①所以量子计算机性能更强大②凭借其极高的处理能力③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风险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2段先介绍了量子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然后转折,引出量子计算机可能也会带来巨大隐患。由“在信息安全领域”可知,后文应是说数据信息方面的威胁,所以应以“数据”为主语,排除AD;
C.“未来在量子计算机面前”是“可能都不堪一击”的状语,所以应放在“可能”的前面。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在前面把量子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基本信息单元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此处应该得出结论;再根据“且”引领的后文可知,此处应填“所以量子计算机性能更强大”之类的语句。
②处,根据后文“标准计算机目前无法做到这一点”,以及“从而使科学家们能比现在更快、更高效地开发新药”可知,此处是接续前文指出的性能强大,讲量子计算机的处理能力高超,因而应填“凭借其极高的处理能力”之类的语句。
③处,由前文“尽管量子计算机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以及后文讲量子计算机可能给信息安全带来挑战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风险”之类的语句。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1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以其惊心动魄的时代伟力,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成为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一百余载岁月山河,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征程的路上,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从辛亥革命中汲取哪些经验,走好属于我们的新征程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号召青年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针对材料内容,从层次上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开篇指出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审题时要关注到核心词汇,如“时代伟力”“进步的闸门”“里程碑”;二是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责任与担当。写作时需要学生既关注辛亥革命的价值和意义,又要关注当下中国发展的前景。结合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写作时,一是关注写作对象——新时代的青年,要体现青年人对时代的思考;二是关注辛亥革命,不能脱离辛亥革命的价值去谈当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行文思路上,可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以我之担当,铸国之辉煌”,论述时,可先回顾历史,峥嵘百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之独立,中国青年始终矢志不渝,奋斗百年征程。再看如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自信、乐观的心态在世界的舞台上呈现出自信达观、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青年群像,可用典型例证法和引证法。然后写广大青年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当不负青春,赓续革命精神,与祖国同向同行,矢志拼搏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接好历史与时代的接力棒,奋力奔跑,追光追梦,做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立意:
1.以无畏的精神开创新时代。
2.担当时代责任,开创新时代。
3.创新奋斗开创伟业。
4.赓续理想,肩负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