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张家界市2022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刘飞凡 罗艳 审题人:刘灵芝
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文化建设项目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是因为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
B.乡村文化由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组成,缺一不可。
C.乡村文化存在于乡村空间形态中,而村落空间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感化或教育。
D.乡村文化建设只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其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等。
B.只有坚持让农民成为乡村的主人,尊重农民的创造,才能建设好乡村和乡村文化。
C.作者运用史禄国先生所述例子,证明了中国人不管条件如何也要坚持种地的乡土性。
D.土地是种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它的不可流动性,也会使之成为种地人的束缚。
3.下列选项,不能完全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举措的是( )
A.梅李镇收集村民旧房改造剩下的砖瓦木料及老式门窗等材料建设“美丽乡村”。
B.蒋巷村改造村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吸引众多远近游客。
C.虞山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老城、新城大面积圈地划块,建单元楼。
D.沙家浜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材料二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体现其乡土性。
【答案】1. C 2. A 3. C
4.首先,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接着,从乡村文化的种类、载体和建设原则三方面加以论述。
5.①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保证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创造,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
②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原因是因为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错误。原文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B.“缺一不可”错误,材料一“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说的是乡村文化的分类。
D.“乡村文化建设只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选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错误。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不是前提。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强力推进”“在老城、新城大面积圈地划块,建单元楼”不符合坚持民主原则和保护村落原则,不能完全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有效举措。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五段,呈总分式结构,第一段是总说,其余四段是分说。
第一段,“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开篇亮明观点,指出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第三段“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第四、五段“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分别从乡村文化的种类、载体和建设原则角度加以论述,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二“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乡土性”指的是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离不开泥土。
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要尊重农民的创造”概括出: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即保证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创造,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
结合材料一第五段“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概括出: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即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冬梅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不知不觉天黑了……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进步他爸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跟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食不果腹而又无瓦遮头的困窘日子。聊来聊去,觉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大救星啊!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一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只能给一部分支持,其它的全凭他靠人格魅力全国到处跑,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来了几家商业投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
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说风凉话:“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
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希望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再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擞讲述着:“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但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光字片逐渐被清空。从又脏又乱的棚户区搬到新区后,大家对秉义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见到他,就想跪下磕头,甚至有人想在广场上为他塑一座雕像……
(有删改)
文本二:
2019年,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淳朴坚韧、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调回来颇有疑虑。
B.“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这句话是在嘲讽秉义秉昆兄弟俩事先“串通合谋”,表明部分群众对于搬迁希望新区一事并不信任,仍然心存疑虑。
C.周秉义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秉义在雪天亲眼所见的肮脏景况。
D.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
7.关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种种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测量队的到来让临街住户感到惊惶,相较于对修路的期待,他们更担心无处栖身。
B.听闻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群众奔走相告,心情激动而满怀憧憬。
C.与秉昆聊天的群众忆苦思甜,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与畅想,为后文做了铺垫。
D.光字片群众对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表现了作品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
8.小说是如何塑造周秉义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人世间》获奖的颁奖词中反复提及“情”字,请结合文本,解读“情”有哪几层内涵。
【答案】6. C 7. D
8.①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写出了周秉义的讲情义和有担当。②侧面衬托,通过其他人物衬托人物形象。如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衬托了周秉义的重感情和平易近人。③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周秉义推动光字片改造,建设希望新区,乡亲们不愿搬迁到希望新区,周秉义动员家人,劝说乡亲们。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周秉义的有情有义和坚守原则。
9.①家人之间的亲情。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调任回来的原因,以及想干的实事,但能够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秉昆一家人全力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②朋友之间的友情。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工厂家属区,看望并关怀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百感交集中,情不自禁地流泪。③周秉义对群众的乡情(温情)。他心系乡亲,勤政为民,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大刀阔斧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秉义在雪天亲眼所见的肮脏景况”错误,“在大雪天亲眼所见的肮脏景况”只是“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之一。还包括“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等细节。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光字片群众对于搬迁新区感到愤懑”于文有据,作者并没有“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疑虑与愤懑只是合乎常理的群众心态,作品在描摹旧房改造等时代背景时,并不是严肃批判,而是充满着理解与温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关心百姓生活、平易近人、重感情的领导人形象;“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周秉义的讲情义和有担当的性格特征。
侧面衬托,通过其他人物衬托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周秉昆眼睛和感觉刻画周秉义的形象。如“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用周秉昆感觉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的想法,侧面衬托了周秉义的重感情和平易近人。
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文中说“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周秉义推动光字片改造,建设希望新区,乡亲们不愿搬迁到希望新区,周秉义动员家人,劝说乡亲们。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周秉义的有情有义和坚守原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主题的能力。
①家人之间的亲情。结合“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可知,小说在通过写冬梅对周秉义的关心、询问,秉昆一家率先搬迁,表现家人之间的关心和理解,这是一种家人之间的亲情。
②朋友之间的友情。结合“‘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可知,周秉义看望同事常宇怀的遗孀时真情流露,让人看到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③周秉义对群众的乡情(温情)。结合“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可知,周秉义当上副市长一心为民干实事,他主持的棚户区改造缺少资金,步步维艰,但他从不退缩,因为他心系百姓,了解百姓疾苦,他对群众有着让人动容的乡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四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三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10. C 11. D 12. A
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
14.可以。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
“比数年来”,“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AD;
“殆”,根据语境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在其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不同”错误,应为“相同”,都指“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运用了比喻论证”错误,由原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2)“负”,依仗;“自放”,宾语前置句,放纵自己;“滑稽饮酒者”,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论证。
由原文“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知,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可见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参考译文:
(一)劝学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就会获得,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跨跃一次,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劝学
秦观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悲秋①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6.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悲伤之情;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误,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悲情,可以通过对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比如“凉风动万里”中“凉风”是指秋风,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群盗尚纵横”说明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家远待书日”是说诗人在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自己作客他乡,看见空中鸟飞过,想起了家乡,表达了自己漂泊不定,思念家乡之情。“老逐众人行”,诗人是在感慨年老体衰,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何由见两京”是说难见两京,也就是难见朝廷,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凉风万里”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梦境中第一眼看到的天姥山仙境的景象:有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有日月照耀的宫阙,景色壮丽,惊心炫目。
【答案】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纵一苇之所如 ④.凌万顷之茫然 ⑤.青冥浩荡不见底 ⑥.日月照耀金银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萧”“滚”“顷”“冥”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字号,,“老”意味着悠久的历史,“字”蕴涵了深厚的文脉,“号”传承着良好的口碑。从贵州茅台、云南白药到青岛啤酒、东阿阿胶,从内联升的布鞋、全聚德的烤鸭到英雄牌钢笔、飞鸽牌自行车,繁多的老字号延续了世代相传的技法和匠心,承载着人们的美好记忆和情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民族特色品牌的生动载体。
老字号以独特品质、精湛技艺为形,以诚信理念、历史积淀为神,形神兼具,源远流长。“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经营理念,成就了350多年“世界的同仁堂”。张小泉秉承“良钢精作”祖训,其剪刀锻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品质、技艺决定着品牌的高度,人文内核决定其影响的深度。不管经营环境如何改变,若背离创设的初心、弃置经典的延续,老字号只能是。鉴往知来,循道致远,老字号以不变应万变的“独家秘诀”,就在于核心技艺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守,让情怀,经典生生不息。
岁月如歌,斗转星移。凭着老字号动辄就上百年的历史,要续写新的时代传奇,还须勇于创新,主动求变,顺势而为。我国网民规模庞大,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不小。( ),若无法在互联网终端占据一席之地,终难存续发展。触网简单,翻红不易,老字号要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超越自我,才能塑造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辉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望文生义品目无米之炊一脉相承
B.顾名思义品类无本之木一脉相承
C.顾名思义品目无米之炊一以贯之
D.望文生义品类无本之木一以贯之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字号即便深耕大众消费领域
B.老字号固然深耕大众消费领域
C.大众消费领域即便有深耕的老字号
D.大众消费领域固然有深耕的老字号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字号凭着动辄上百年的历史,要续写新的时代传奇,还须顺势而为,主动求变,勇于创新。
B.凭着老字号动辄上百年的历史,要续写新的时代传奇,还须主动求变,勇于创新,顺势而为。
C.老字号凭着动辄就上百年的历史,要续写新的时代传奇,还须主动求变,勇于创新,顺势而为。
D.凭着老字号动辄就上百年的历史,要续写新的时代传奇,还须顺势而为,主动求变,勇于创新。
【答案】18. B 19. A 20. A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望文生义”,指阅读时不了解确切的含义,只根据字面意思而作牵强附会的解释。“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结合下句“‘老’意味着悠久的历史,‘字’蕴涵了深厚的文脉,‘号’传承着良好的口碑”可知,是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所以此处应该成语“顾名思义”。
第二空处,“品目”,物品的名目。“品类”,种类;品种。此处语境是指种类繁多的老字号,所以应该用词语“品类”。
第三空处,“无米之炊”,没有米却要做出饭,比喻做不具备条件的事。“无本之木”,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用来形容没有基础的东西,不会有长久发展。此处语境是指老字号背离创设的初心、弃置经典的延续就缺少了基础,不会有长久发展,所以应该用成语“无本之木”。
第四空处,“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此处语境是让情怀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一脉相承”。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结合下句“若无法在互联网终端占据一席之地,终难存续发展”可知,主语是“老字号”,保持主语一致的原则,此句主语应该也是“老字号”,排除CD;
结合后文的“若”可知此处是假设,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的意思,所以应该用“即便”,排除B。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凭着”,使句子缺少主语,把“凭着”放到“老字号”后面,让“老字号”做主语;
二是成分赘余,“动辄就”成分赘余,“动辄”包含“就”的意思,去掉“就”;
三是语序不当,“勇于创新,主动求变,顺势而为”语序不当,应改为“顺势而为,主动求变,勇于创新”。
修改正确的是A项。
故选A。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鲜活美感。作家的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而形成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的好的文学语言,细细品读,愈觉其妙。
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____①____。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____②____,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____③____,最终读者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好的文学语言,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这需要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
22. ①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
②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
③读者就容易被感染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存在即可。
从“作家的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的好的文学语言”部分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语即整个句子的陈述对象:好的文学语言。
从句子“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的”可以概括出好的文学语言的特点: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 。
剩下的句子中“作家的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而形成”是形成好的文学语言的条件,把它分成两个分句。“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
和前两个句子连接,语意要连贯,加入合适的关联词即可。可整合成“好的文学语言,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这需要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可知句式是“语言是……”,根据后文“既然是生命体”可知所填内容为“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
②根据后文“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可知可填“技巧和形式”;根据“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可知填“骨子里”相对应的词语,可填“表面”。整合可填“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
③根据“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可知本空可填文学语言的作用,根据“最终读者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可知对象是读者,文学语言对读者的作用是:读者就容易被感染。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趣是一种美好奇妙的感觉:
杜甫馋庭前的梨枣,“一日上树能千回”;沈复留几只蚊子在帐中,喷烟玩青云白鹤;陶渊明不会弹琴,偏偏置一尾无弦琴自得其乐:“父亲”五音不全,却能从自然中倾听属于自己的歌……
我们可以保持天真的童趣,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创造生命中的意趣。如果生活中可以时时得趣,那将会是幸福的生命历程。
请以“得趣”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