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
整整两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知桥的那边是悲是喜,亦不知高考成绩揭晓之后,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横亘在众考生面前的是新的图景,即迎向了屬于他们的后高考时代。
何谓“后高考时代”?即指高考过后的时光,高三毕业生极度紧张而亢奋的神经突然松弛,在迈向大学前的时期。
迈向大学的路很长又很短,有眼泪、有汗水、有迷茫、有期望……有的毕业生选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用几日的消遣作为压力的排解;有的人选择诗和远方,奔赴曾经心仪之地,领略祖国山水美景、人文风情;也有的同学按照预先的计划,开始了***、打工、参与志愿项目,为寻找未来的自己、为早日步入社会积累经验、感悟生活……他们在行动,也在思索,他们以各自喜好的方式度过短暂而灿烂的,那仅属于自己的后高考时代www.gaosan.com。
Say Goodbye,为了更好的出发
随着高考尘埃落定,学生们开始思索下一步的计划。最近,在***上流行一个话题——“高考完第一件事干嘛”。有的学子直接大呼:睡觉;一位女孩直言:终于可以不用拿着笔睡觉了;还有的人发声“撕掉所有课本”,不知算作“毒鸡汤”,又或者是融会贯通后的洒脱……
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后高考时代。一位“老三届”表示:“那时候高考,就感觉算是挺普通一事儿,考试结束没有任何娱乐方式,就是回去工作。”而80年代末,中国大地到处充满新鲜事物,一位从事餐饮业的张先生回忆道,“自己高考前就跟人约好,要在考试结束后一起去看电影。”那个年代,许多人和今天的学子有相似之处,那个年代的他们,告别了学校的高压生活,烫一个“费翔头”,骑着二八单车带着喜欢的人去看电影,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90年代,正是电视已经普及的时候,一位1993年参加高考的何女士回忆起,自己考完最后一场时,一路骑着自行车冲回家,看起了心心念念的《我爱我家》。她说:“那天的电视真是看过瘾了,连广告都好看!”
进入千禧年后,高考后可以做的事情则更多了,2004年结束高考的小齐,在高考完那天与全班同学包了网吧,玩通宵,彻底“放飞”自我。2010年前后,有的父母们还帮孩子们预订了KTV的包间。聚餐、唱K、看电影、关了灯和闺蜜在床上说悄悄话,成了那个时期学子们的美好记忆。
在今年,来自郑州外国语学校的耿明灿,考试结束后一脸轻松,表示回去首先要大睡一场,好好补个觉!他还表示要学做红烧肉,做给母亲吃。
有人说:“不要在高考后随便约人去唱K聚餐,很可能会被放鸽子,因为大家只想回家补觉!”不少考生觉得任何放飞自我的计划都要往后放,第一件事是要睡饱觉!当然更多的考生也准备谈场恋爱、学门外语、毕业旅行、考个驾照、练个特长。
也有人说,“本以为高考后会有拥抱,会有痛哭,会有感慨,会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迈,但是后来当最后一门英语考完,铃声响起,然后全体起立,我才发现,其实这三年也就这么一回事,大家都只是收拾了最后几本没搬完的书说声再见,然后和无数个平常的下课一样,沉默地走掉了。”
还有人说,“认真地重新看了一遍这个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校园),发现似乎这里其实比之前要美了好多好多,多希望可以再多留一会儿。回到宿舍,原来舍友们早就已经走完了。宿舍门关上的那一刻起,故事就是别人的了。”
人生是巧克力糖,也是相遇不同的体验和课程,而高考教会了学子们说再见。告别自己的中学年代,无论怎样的情绪,都在分别的一刻发酵扩散,让人留恋,然后,无论有多不舍,告别之后都要出发。
时光虽短,意义隽永
离开高考考场,在短暂的释放后,调整好情绪,学子们正式开启后高考时代。
一些毕业生,三三两两,学霸好朋友间开始办暑期班,既可以赚一些外快,又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他们事事亲历亲为,从找地方、借桌椅、印传单,到宣传、讲课,度过了充实的暑假,不仅赚了零花钱,而且在与人沟通、合作交流方面有了新的体会和感受。
而高考结束后的小林选择把中学积累下的没有看过的电影、小说、戏剧、演唱会等等都仔仔细细地看过。“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一个专门的本子,每当有想看的电影、喜欢的小说、期待的演唱会都记录下来,那几天在网上看过的电影,恐怕比我这辈子其余时间看过的所有电影加起来都还要多。”小林还骑着自己的旧自行车,穿过家乡的每条街道,走进当地的每一条街巷,发现了曾经没有注意到的风景。“我从来不知道,这个城市也可以如此可爱。”
小黄是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的学生。她家境殷实,从小过着公主般的日子,但在父亲的鼓励下,她计划前往广州帮亲戚卖东西。“我从小没怎么离开爸妈,一直在他们的呵护下长大。这个暑假我想自己独立做点事情,也算是体验生活。”小黄说。
在众多高中毕业生中,还活跃着这样一群身影。他们热衷于志愿服务工作,利用高考结束的时间,走进不同的社区组织,发光发热,帮助有需要的人。
一位叫侯若楠的毕业生,参加完高考,即在当地寻找合适的敬老院做义工。盲目献爱心并不可取,因此需要找到真正需要义工的地方,这也并非易事。“很多敬老院环境好,人手也多,根本不需要我做什么。”找了许久,侯若楠终于找到一家合适的养老院,环境虽然不是很好,但孤寡老人多,正需要人手。一个月时间,侯若楠每天早早来到敬老院,拖地、擦桌椅、洗碗,只要能伸上手的她都干。她还帮助保育员阿姨为老人们洗澡、按摩。她说,那段日子,虽然每天的工作简单而辛苦,但她十分开心,“因为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快乐”。值得一提的是,侯若楠从此与公益结下很深的缘分,大学期间,她作为学校学生会女工部部长、学院志愿者站长,参加的志愿者活动无数,比如有走街串巷宣传文明出行,参加志愿献血及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捐资助学活动……
还有另一位毕业生小刘,“我想去打工,但更想来做志愿活动”。高考结束后,小刘已经连续做了两次义工,探望孤儿、帮助老人家,虽然辛苦,但每次都感觉特别开心。“以前很想做志愿者,想为别人做点什么,但实在没时间,现在好了,可以每周都去做义工了。”
尽管高考之后的暑假短暂,一闪即逝,但众多学子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或读书,或充电,或旅游,或做义工,使得后高考時代时光格外难忘,成为之后路途中的璀璨辉光。
远方的大学,是怎样的期待
后高考时代到来,毕业生们将面临三个月的“空窗期”,各种打算、各种问题将接踵而至,如何应对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后高考时代也充满了迷茫、蹉跎与浪费,在紧张的备考之后,卸下重担反而不知所措。一些考生甚至表示,生活忽然失去了重心和目标,空虚无比。特别是到高考放榜前这段时间,更是令高三毕业生辛苦难熬。
有心理专家表示,“后高考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挫败心理;成绩比较好的容易产生放纵心理;高考前以应付考试为唯一目标的考生会因考试结束而丧失目标产生迷茫心理。但无论考得好不好,大家都渴望放松。因放松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疏导式方式只为调节状态,不会对毕业生造成太大影响。相反,发泄式的放松会产生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焦急极端、酗酒多疑等。另外,还有部分人会患上考后综合征,患得患失。
有专家指出,考生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自我调适。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因此更要把心态放平和,在等待高考发榜期间,最好不要过多地提及高考的相关问题,选择到近郊旅游或找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去做,释放压力。对于部分考试结束后就感到丧失目标且深感迷茫的考生,专家认为,应迅速调整目标,对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避免因迷茫而产生心理困扰。家长要把规划的主动权给考生。
其实,上了大学之后,是需要清晰的规划和目标的,否则“毕业即失业”的那一天转眼即至。因此,明确目标至关重要。青年企业家蔡开凡从经济学角度思考本科生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认为,无论之后是考研还是工作,要想清楚自己最终的目标。根据投资回报率的经济概念,他分析,社会上其实存在四种类型的工作。
第一种是“高学位要求性工作”。最典型的就是大学教师,如果想在大学做老师,最低要求也是博士、硕士。所以这种情况下,本科学习投资回报率(ROI)为零,要到你读了博士以后才开始出成果。
第二类为“研究型工作”这类工作可能包括经济金融分析、市场研究、证券投资、IT软件和硬件开发、产品和技术研发(R&D)等等。这些工作往往对应聘者的研究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高,其中有些对学位最低要求也至少要硕士生。
第三类是“普通型工作”,即求职市场中最常见的工作类型,占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绝大部分。它的特点是用人单位一般在招聘信息中写明:求职者最低学历是本科。相对前两者,这类工作的“门槛”相对较低,但这不代表用人单位不重视高学历,而是说相对学历而言,他们更加看重你的沟通技巧、学习能力、发展潜力等软件素质。这类工作包括大部分的人力资源、市场、销售、财务、行政等岗位。
最后一种是“低学历要求型”工作。这类工作多见于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比如饭店服务员、物理公司快递等等。
蔡开凡抛出了一个概念,“人力资本”。他提出,学历只是找好工作的一部分因素,而学历加上其他因素包括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处事态度、沟通技巧、相关经验等等,统称为“人力资本”,因此需要最大化人力资本,才可以在以后的职场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尽早考虑之后的方向,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做出规划,也是后高考时代的明智之选,毕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非终点。
除了充实的后高考时代生活、平稳自己的情绪,清晰理性甚至偏技术性的规划,有一个问题其实值得深思,那就是读大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也许有人认为,经历过高考的洗礼,走进了理想的或者不是很理想的校园,是为了更多的可能性,或者为了求知,又或者是为了以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根据《中国教育报》黎亚平的观点,如果把教育作为个人对人生的一种投资这个角度而言,其实是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他认为,一种教育,如果其目标在于让某个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它应是职业教育,只需要短时期的职业训练即可。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份好的工作(虽然这是目标),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黎亚平指出,我们接受大学教育,实际上是要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能够去评判自身的幸福与周围的人是如何密切相关的。这样,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将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我们在实现自身抱负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和谐。我们接受大学教育,是要让我们有成为未来领导者的理想与勇气。因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承担的。我们接受大学教育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系统的知识接受,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这里,他提出的这种“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完善我们自身”的观点,值得深思。也许在想明白为何去读大学,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那些迷茫、空虚便迎刃而解,对于如何度过后高考时代,则拂去了迷茫的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