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说实话,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摘编自王钟的《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中国青年报》2023年02月07日)
材料二: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大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爆火全球。
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 Got Ba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
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斯坦福团队推出DetectGPT,阻止学生用AI写作业。ChatGPT面世仅2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人们在畅想高科技的未来社会的同时,实际很难想象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交互产品能够发展并影响人类到何种地步。
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具备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故而,虽然ChatGPT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每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伦理、法律等多重角度审视。宏观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已经在人类社会取得共识。这正说明,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也最终有望破解。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ChatGPT代写作业,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B.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际上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也无助于创造性工作。
C. ChatGPT不仅能准确回答各类问题,还能够按照人类预设的道德准则加强学习,以此来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D. 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把控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的方向,或将破解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款人工智能聊天程序,ChatGPT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它搜集了海量素材,能够更加灵活地回答用户的问题。
B. 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些课后作业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应对自如”地完成,这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C. 理论上,ChatGPT在算力足够强大的情况下,成长越快,与人类的互动就会越多,会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
D.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可能会面临人工智能超出人类控制的危险,对人工智能发展应进行必要约束。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组职业未来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ChatGPT取代()
①媒体编辑②律师助理③客服④市场研究分析师
⑤特种警察⑥艺术工作者⑦外科医生
A. ①②④⑥ B. ①③⑥⑦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4. 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主要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5. 近期,国内部分C刊发表声明:隐瞒ChatGPT使用情况将被退稿或撤稿。这种做法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D
4.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材料一在阐述ChatGPT的作用时一共列举了创作诗歌等4个事例,材料二在论述ChatGPT与网友互动的情况时则罗列参加入学资格考试等6个优秀事例。②对比论证。在说明ChatGPT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时,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将ChatGPT和一般的智能聊天程序进行了对比。
5. (1)看法:合理。(2)理由:①ChatGPT依托海量数据库信息存在,生成的文本有泄露信息的风险,也可能会导致侵权。②ChatGPT生成的文本有提供虚假信息的隐患,也会助长学术欺诈行为。③ChatGPT生成的文本不具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很难构成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 “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错,范围失当,原文是“美国大学生”。
B. “也无助于创造性工作”错,原文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
C. “ChatGPT不仅能准确回答各类问题”错,原文是“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要点,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成长越快,与人类的互动就越多”,条件与结果互为颠倒,原文表述是“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hatGPT只是一款高级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在数据分析和程序化的会话方面很有优势;但无法替代“特种警察”“艺术工作者”“外科医生”等社会性、创造性要求比较高的职业。故有⑤⑥⑦的ABC三项排除。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材料一“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材料二“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 Got Ba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可知,材料一在阐述ChatGPT的作用时一共列举了创作诗歌等4个事例,材料二在论述ChatGPT与网友互动的情况时则罗列参加入学资格考试等6个优秀事例。
由材料一“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材料二“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爆火全球”可知,在说明ChatGPT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时,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将ChatGPT和一般的智能聊天程序进行了对比。
总结: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斯坦福团队推出DetectGPT,阻止学生用AI写作业”可知,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原创和创新性,要求学生说明ChatGPT使用情况的做法合理。
由原文“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可知,原因之一是ChatGPT依托海量数据库信息存在,生成的文本有泄露信息的风险,也可能会导致侵权。
由原文“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可知,原因之二是ChatGPT生成的文本有提供虚假信息的隐患,也会助长学术欺诈行为。
由原文“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可知,原因之三是ChatGPT生成的文本不具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很难构成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学生如果回答不合理,从只是合理使用ChatGPT,如广泛搜寻海量信息,或者多角度对ChatGPT进行问询,给自己写文章提供一种思路启发等方面,并没有照搬它的成果这些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滕王阁
谭正壁
重阳佳节到了,在平时十分冷落的城墙上面,这天游人特别多。洪都府城隍通到章江门的大道上,人多如鲫。一到城门口,便都爬到城墙上去。
在这些游人中,一部分是来履行那年年履行的登高习俗的,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
可是他们的脚一踏到那阁前,便都大失所望。原来距离阁子四周百步以内,已经特别戒严,没有通行证不能过去。
看看太阳将近中午,用纸片做凭证而到阁子里去的客人,渐渐由稀少而至于绝迹,最后来了一个青年,穿着青布袍子,风尘满面。
守卫兵看见他没有纸片,拦着不放他进去。他痴痴地说道:
“我是来见宇文太守的,他约我这时候在这里相见。”
守卫兵还是不肯放他,大声地:
“名片!”
“名片没有带,我叫王勃!”
守卫兵顿时露出瞧不起人的样子,给了他一个白眼:
“那么请你在这儿等一下,待我进去为你通报,不知宇文太守见不见客人?”一边说,一边懒洋洋地转身走进去。
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
“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
王勃不理他,慌忙上前先和宇文钧招呼,宇文钧便替他们介绍相见。阎伯屿兴高采烈地:
“今天重阳佳节,敝地文士们在这里举行联欢大宴,老夫虽忝为一府之长,但在文坛上无藉藉名,不足领袖群彦。恰逢高贤于今日下降,从此主盟有人,正可谓天助老夫了!请上楼与会,再行请教!”
当下王勃不免谦逊了一番,便由阎伯屿在前引道,他和宇文钧并肩居中,文士们跟随在后,一窝蜂地走上阁子里的楼上。
楼面很高敞宽大,中间设有十多桌十分丰盛的宴席。楼外正对着长江,但见江水滔滔,风帆不绝,隔岸山林村野,一片如画。
他们到了楼上,各个分位坐下。宇文钧便把当地最有名的文士十多位,一一替王勃介绍:
“这位是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先生,是当地第一流新进作家。”
吴子章露着不愉快的脸色,勉强站立起来和王勃握手:
“久仰‘四杰’大名,今日得睹龙首,正是三生有幸,过一会当将拙作请教!”“不敢!不敢!”
“这位就是作《洪都赋》的刘静先生!”
“这位是主编府报的唐子高先生!”
“这位是洪都新诗人徐夜先生!”……
在一片“不敢”“不敢当”声中,阎伯屿站起来演说,先说了一番今天宴会的旨趣,然后再把王勃用介绍的口气着实恭维了一番,最后说:
“今天是洪都‘破天荒’的文士大会,请各位先痛饮几杯,然后分韵作诗,以留纪念,而且向王先生请教。然后再请王先生演讲,指示今后的写作方针!”
宴会一开始,酒像潮水似的只管向文士们的肚子里流。
酒过三巡,大家重新提起分韵作诗的话来。宇文钧提议道:
“从前王羲之修禊兰亭,作诗之先,先作一序。今天有诗也不可无序,此事须烦主人大笔。”
阎伯屿掀髯大笑道:
“这是宇文兄取笑小弟了!小弟既不长文事,而且今天大巫在前,小巫哪还敢班门弄斧?这事正好一烦王先生大笔。”
顿时起来了一阵热烈的拍掌声。王勃不慌不忙地站起来:
“今天小弟躬与盛会,已很荣幸。小弟在这里是客人,万不敢喧宾夺主!这篇序文,最最适当,还是请吴子章先生大笔一挥!”
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
“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
宇文钧不等王勃再推辞,首先点头赞成:
“很好!那么就请两位立即挥毫,再由大家各来献诗一首。”大众不约而同地高喊:“赞成!赞成!”
帘外一钩新月,照得帘内人的身上像着了冷水一般,感到一阵阵侵骨的寒意,屋里的一切,都显得异常的寂寞。阎小姐坐在闺房一角,她紧皱着眉,满面的不痛快。
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下午那场景他连投江的心都有了,但他舍不得自己死,只能装羊癫风发作。
王勃从大醉中醒来,挤挤眼,一看已是换了一个日子,自己的身子早已回到船上。他才模糊地想起昨天的事。当他在滕王阁上把那篇《滕王阁序》在不到半个时辰里一挥而就后,得到了阎宇二公及全体文士的倾服,每个人都向他敬酒,他喝得大醉。后来仿佛是有人扶着送他下船,此后便昏然睡去,一切都不知了。
他看见天色已明,便唤醒书僮琴儿,问他自回船后,有没有人来看过他。琴儿说:
“当公子被送回来的时候,阎都督派人同时送来白银千两,说是他送给公子的程仪,叫我代为收下。现在我去拿来交给主人。”
他想,果然不出宇文世伯预料,现在盘缠既有了着落,不如早些开船。因为他知道洪都城里一般文士们都知道他在这里,今天他们一定都要来拜访他。他应酬几句话倒不怕,怕的是把他当做明星看待,要问他要什么亲笔签名的照片。所以他不再上岸去向朋友们告别,便命船夫解缆东驶。
长江在曙光里滔滔地流。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人前来瞻仰文人大会,表现了对大文学家的崇拜,以及对其书法作品的喜爱。
B. 王勃对守卫兵的态度表现出他的年少轻狂,也对守卫兵竟不懂他的大名而恼怒。
C. 吴子章先是“不愉快”,后“眉飞色舞”,表情的变化源自他复杂多虑的心态。
D. 闫小姐“满面的不痛快”既表现了对丈夫的怨恨,也暗示自己孤独寂寞的悲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重阳节,一者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呼应,一者也揭示了该小说与《滕王阁序》都表达了登高望远的主旨。
B. 小说介绍文士时虽然用了相同的句式,但介绍的顺序很有讲究,表现了场面上说话的特点,也让读者有了“古今一体”的感觉。
C. 小说中的场面描写较生动,有客套的对话,有热烈的拍掌声,有生动的神态,又在“赞成!赞成!”中戛然而止,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 小说结尾部分不仅补充交代了与王勃相关的故事情节,而且“今天他们一定都要来拜访他”也与开头的游人心态照应,结构颇具匠心。
8. 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这样叙写故事有什么效果?
9. 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流传,本文对《膝王阁序》的内容却只字未提。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A
8. ①具有幽默讽刺效果。守卫兵对王勃前倨后恭,让人忍俊不禁。②具有情节跌宕起伏效果。吴子章在宴会上的眉飞色舞与后来的垂头丧气,让故事情节陡转。③具有引人深思效果。众人的追捧名人与宇文钧的真心对待王勃,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世相。
9. ①有利于精炼叙述,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流传,故小说中没必要叙写内容,从而节约笔墨,使小说情节更紧凑;②有利于虚构故事,依据《滕王阁序》内容,又不完全拘泥,从而更加突出王勃形象;③有利于借古讽今,将古今对文学家的态度融为一体,直击时弊,增添作品的现实意义,突出小说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以及对其书法作品的喜爱”错误。结合“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可知,游人前来瞻仰文人大会,表现了对大文学家的崇拜以及回去向乡下人炫耀,并不喜爱其书法作品。
B.“年少轻狂”“恼怒”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王勃不理他,慌忙上前先和宇文钧招呼,宇文钧便替他们介绍相见”可知,王勃不理守卫兵是因为急于和宇文钧打招呼。
D.“也暗示自己孤独寂寞的悲凉”错误。根据原文“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阎小姐坐在闺房一角,她紧皱着眉,满面的不痛快。”“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可知,闫小姐“满面的不痛快”表现了对丈夫写《滕王阁赋》的怨恨,并不能从文中体会到阎小姐孤独寂寞的悲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一者也揭示了该小说与《滕王阁序》都表达了登高望远的主旨”错误。本篇小说与《滕王阁序》的主旨不同,且这两篇文章主旨都不是登高望远。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第一处对比是守卫兵对王勃前后态度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守卫兵看见他没有纸片,拦着不放他进去。……守卫兵还是不肯放他,大声地:‘名片!’‘名片没有带,我叫王勃!’守卫兵顿时露出瞧不起人的样子,给了他一个白眼:‘那么请你在这儿等一下,待我进去为你通报,不知宇文太守见不见客人?’一边说,一边懒洋洋地转身走进去。……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可知,守卫兵对王勃前倨后恭,让人忍俊不禁,具有幽默讽刺效果。
文中第二处对比是吴子章在宴会上的眉飞色舞与反来的垂头丧气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下午那场景他连投江的心都有了,但他舍不得自己死,只能装羊癫风发作”可知,此处对比让故事情节陡转,具有情节跌宕起伏效果。
文中第三处对比是众人的追捧名人与宇文钧的真心对待王勃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宇文钧不等王勃再推辞,首先点头赞成”可知,此处对比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世相,具有引人深思的效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故小说中没必要叙写内容,从而节约笔墨,使小说情节更紧凑;
小说依据《滕王阁序》内容,虚构了王勃参加宇文钧在洪都府城参加文人宴会,作《滕王阁序》的故事,不写王勃《膝王阁序》的内容,更有利于虚构故事,又不完全拘泥,从而更加突出王勃形象;
原文“在这些游人中,一部分是来履行那年年履行的登高习俗的,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作者将古今对文学家的态度融为一体,直击时弊,有利于借古讽今,增添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子奇①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食且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②,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当二公(张巡、许远)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B.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C.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 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也称“回合”,旧小说中描写武将交锋一次叫一个回合。这里指双方较量两次。
B. 再拜,有两种意思:一是第二次拜,二是拜两次。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二种意思。
C. 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相同。
D. “其谁之功也?”中“其”的意思,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士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
B. 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卒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决定坚守待援。
C. 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
D.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②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14. 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坚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①况且我们的士兵饥饿病弱,逃跑一定不能到达目的地。古代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尚且相互相救援帮助,何况睢阳附近的众位将帅呢!
②等到没有救兵而且处境窘迫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羸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14. 困难:①缺乏粮食(或士兵饥饿羸弱)无法战斗;②兵力消耗(不足),又没有援兵。
意义:保护了江、淮,为朝廷最终平定叛乱做出贡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巡又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善于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他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将士都争先拼死效力。
“推诚待人”中“推诚”是“待人”的方式,作状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应变”“出奇无穷”是面对敌人时采取的两种措施,均作谓语,故应在“应变”后断开,排除D。在“下争致死力”中“下”作主语,其谓语为“致”,宾语为“死力”,中间不能断开,亦可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D. “意思相同”错,“其谁之功也?”中“其”的意思是“这”;“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意思是“大概”。句意:这是谁的功劳呢?/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C. “因为……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错,根据“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可知,张巡让将领各自训练自己的士兵,是为了让将领和士兵互相熟悉,“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并非原因。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且”,况且,而且;“羸”,羸弱,身体瘦弱;“走”,撤退,逃跑;“恤”,救济,帮助;“密迩”,附近,近旁。
②“穷”,处境窘迫;“将”,率领;“余”,残兵;“虽”,即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选文“睢阳城食且尽”“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可知,其困难是城中粮食短缺,士卒饥饿、生病,兵力不足;
根据第二段选文“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可知,其困难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有后援。
根据第二段选文“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可知,其意义是保护了江、淮一带的安全,为朝廷以后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
参考译文:
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军队奔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求救,张巡从宁陵带兵进入睢阳。张巡自己有军队三千人,跟许远的军队合共六千八百人。叛军全部人马逼近睢阳城,张巡督促激励将士,日夜苦战,有时一天交战达二十次;总共激战十六天,擒获叛军将领六十多人,杀死对方士兵二万多,睢阳士气大涨。
尹子奇又征兵几万,攻打睢阳。睢阳城粮食将尽。将士每人每天分米一合,用茶纸、树皮夹杂在一起作为食物。士兵也消耗至一千六百人,都因饥饿不能战斗。有人建议放弃守城往东撤退,张巡、许远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如果放弃睢阳撤离,叛军一定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就无法守住江、淮了。况且我们的士兵饥饿病弱,逃跑(撤退)一定不能到达目的地。古代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尚且相互相救援帮助,何况睢阳附近的众位将帅呢!还不如坚守睢阳来等待援兵。”
癸丑(初九)这一天,叛军登上城头,将士们因为病弱,不能再战。张巡向西拜了两拜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没有守住睢阳城,生时既然不能报答陛下的恩德,死后应当变为恶鬼来杀死叛贼!”随后睢阳城被叛军攻陷,张巡与许远都被俘。尹子奇问张巡说:“听说将军你每当作战时眼角都要睁裂,牙齿都要咬碎,这是为什么?”张巡说:“我是坚决想要吞掉你们这伙叛逆的反贼,只是力量不够罢了。”尹子奇就用刀撬开张巡的口探视,发现所剩下的不过三四颗牙齿。尹子奇十分欣赏张巡的忠义,不想杀掉他。他的部下却说:“张巡是忠义守节的人,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用。况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的性命,将成为后患。”于是尹子奇就把张巡斩杀。张巡将死时,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
张巡练兵不按照古人的兵法作战布阵,而是命令部下的将领各自按照自己的战略教习战法。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张巡说:“现在是与反叛的胡人作战,他们忽散忽合,变化不定,有时在数步之内,军势都不同。所以需要将领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面对时机应对突发的事件,如果让他们动不动就要请示大将,那事情就来不及处理了,这样做是不知道作战用兵的变化。所以我让士卒了解将领的心意,将领熟悉士卒的情况,这样将领指挥士卒作战,就如手使用自己的指头一样自如。兵与将都相互熟悉,部队各自为战,不是很好吗!”每当战斗激烈时,有的将士后退下来,张巡就立在阵地上对将士们说:“我绝不离开这里,你们为我返回去继续与贩军决战。”将士听后,没有人敢不返身拼死而战的,最后都能够打退敌人的进攻。张巡又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善于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他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将士都争先拼死效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从而弃城预先逃走呢?如果睢阳不能坚守,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处境窘迫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病废、饥饿羸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这样贤明,考虑已经很精密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国家,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百万名日益增多的敌军,掩护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筒,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不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儿子就能学会的。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 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虽为调侃,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
C. “曲尽弦犹在”,诗句在“曲尽”与“弦在”的反差中,提示读书人要正确地对待书本知识。
D. 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
16. 苏轼是如何传达他的治学观点的?请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比喻,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制作器物也不只是运用机械,所以他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
②用典,轮扁的儿子不能简单地通过学习轮扁的经验就能获得高超的技艺,因为他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说法错误。诗中说“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是在告诉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就如同“曲尽弦犹在”——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器成机见空”——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因此,诗人将弟弟子由比作“蠹虫”是对子由治学方法的调侃,没有“鄙夷”。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二句,是诗人告诉“攻之如蠹虫”的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这就好像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读书比作“弦”和“机”,将读书的收获比作“曲”和“器”,表达了诗人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的道理。
结合注释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的故事,轮扁认为自己的技艺不是简单地进行理论传授就能学会的,而“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二句中的“妙哉”,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道理的赞同,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诗人运用典故,认为真正的知识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石钟山记》启示我们: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事不目见耳闻 ②. 而臆断其有无 ③. 山不厌高 ④. 海不厌深 ⑤.朔气传金柝 ⑥.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唐•高适《燕歌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臆”“朔”“柝”“戍”“箸”“啼”。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其彩塑和壁画以高超的艺术水平、广泛的取材范围、大气磅礴的内容构思、浓烈而又瑰丽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 ① 的。随着时间和参观游客的增加,让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光照褪色、壁画酥碱问题、进入洞窟参观游客呼出的热气和湿气……这些都成为保护敦煌石窟的客观困难。想要莫高窟壁画“青春永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通俗的解释就是“给佛拍照”,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并率先在国内文博界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2016年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在“数字敦煌”里拖动鼠标便能参观洞窟,通过放大、缩小视角,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就连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坡窟顶、东西两坡上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手持莲花、忍冬的天人图案都能看得 ② 。厚重的历史,静态的壁画,一下子都活了起来,游客仿佛 ③ 。
18. 请在文由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独树一帜②一清二楚③身临其境。
19. 修改:随着时间推移和参观游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 “原则……”“近则……”,游客可以任意变换视角,观看更自由;从整体到细节,“数字技术”可以让观众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强调敦煌莫高窟艺术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独特的,可填“独树一帜”。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第二空,语境强调数字技术让参观者能更清楚地观赏,可填“一清二楚”。一清二楚:形容十分清楚。
第三空,语境是说数字技术让游客感觉像是真到了敦煌莫高窟,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随着时间……的增加”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在“时间”后加上“的推移”;
“随着……让……”主语残缺,可将后一句改成“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原则……近则……”句式对仗,表达出数字技术可以让游客随意“放大、缩小视角”,使参观更加便利;
“总览整窟风貌”“观看壁画上的细节”表明数字技术可以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 ① 有可能导致恢复缓慢,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发展为反复崴脚,继发关节炎。
崴脚之后,第一时间应按压痛点。要先找到距腓前韧带所在的位置,持续按压,大概20分钟之后,再进行其他处理,这样出血会明显减少。发现血管破裂后,选择物理治疗方法时,千万不要热敷 ② ,这样才能让血管发生收缩,减少血液的流出,起到消肿的作用。如果发现韧带断裂,要及时用石膏或者护踝固定受伤部位,以利于韧带愈合。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够基本愈合。做了这些处理后,还要注意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患肢向心脏回血, ③ 就会使关节持续处于淤血的状态,不利于康复。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仿照“按压痛点以便减少出血”的句式,用三个短句概括崴脚后的另外三个处理步骤及目的,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①在崴脚之后处理不当 ②而要选择冷敷 ③如果患肢长期下垂
22. ①冷敷以便消肿;②及时固定以便加快愈合;③抬高患肢以便消除淤血。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和后文“导致……”可知,后文是崴脚后处理不当的后果,所以此处应填写“在崴脚之后处理不当”。
第二空,由前文“发现血管破裂后,选择物理治疗方法时”可知,后面应是有关选择的方法,结合前文“千万不要热敷”可知,此处应该与“热敷”相反,即“冷敷”,且应该有“而要”与前文“不要”对应,故此处填写“而要选择冷敷”。
第三空,根据前文“还要注意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患肢向心脏回血”可知,这是正确的做法,而后文“就会使关节持续处于淤血的状态,不利于康复”显然是错误做法的结果,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的是假设的错误做法,即“如果患肢长期下垂”。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首先找到崴脚后的另外三个处理步骤及目的的内容。
第二步“发现血管破裂后,选择物理治疗方法时,千万不要热敷,而要选择冷敷,这样才能让血管发生收缩,减少血液的流出,起到消肿的作用”;
第三步“如果发现韧带断裂,要及时用石膏或者护踝固定受伤部位,以利于韧带愈合”;
第四步“做了这些处理之后,还要注意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患肢向心脏回血”。
然后分析步骤和目的。
第二步是冷敷,目的是消肿;第三步是及时固定,目的是加快愈合;第四步是抬高患肢,目的是消除淤血。
最后按照“……以便……”句式进行概括,前面是做法,后面是目的。
故可得:第二步,冷敷以便消肿;第三步,及时固定以便加快愈合;第四步,抬高患肢以便消除淤血。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