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吴忠市吴忠中学2023届2023年2月高三一轮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词的创作史来看,唐五代、北宋总体上属于“唐词”的时代。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即采用与唐人绝句、律诗相近的小令体式,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其中,温、韦所代表的花间词风与冯、李所代表的南唐词风又各为“唐词范式”之一体。“花间体”纯为应歌而作,产生并传播于贵族宴饮娱乐的场合,多写类型化的艳情闺思。“南唐体”虽也有应歌的目的和作用,却常常融入忧生忧世之思。李煜亡国之后的词作更是像诗歌一样真率直接地言志述怀,抒写国破身降的深悲巨痛。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虽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因“俗”名而未获主流认同。在北宋后期,随着宋型文化的发展、成熟,“宋词范式”也初步生成。
所谓“宋词范式”,指体现了宋型文化特色的词体审美范式。这种宋型文化特色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科举制激发了士人参政议政、关心社会的入仕情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潮造就了敏于思辨的理性精神;知识普及化带来的对前代文化集大成式的学习、整合与运用。以此来看北宋后期词坛,则“宋词范式”的构建主要有如下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他将“以唐诗为词”变为“以宋诗为词”,把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作风引入词中,不刻意追求含蓄深远的意境。作词是为了尽情抒写士大夫的思想情感、人生际遇、哲理体悟。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他的词在内容上保留了“唐词”特点,形式上讲究合律可歌,但在艺术表达上发展了柳永的“以赋为词”,注重铺叙、典故运用,体现出宋代士人深厚的知识素养与以理节情的美学追求。
“宋词范式”尽管在北宋后期已初步形成,但无论是革新派还是改良派,都未能取代“唐词范式”的主流地位。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为宋型文化成熟之后的稳固发展期。理学流行,复雅呼声高涨,士大夫日益内敛。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复国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慷慨悲壮地书写英雄之志、失路之叹,完成了“宋词范式”中“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派,形成了“宋词范式”中的“周姜体”。“宋词范式”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
从唐宋词的接受史来看,历代不少人注意到了词亦如诗,存在着“唐音”“宋调”的美学差异,并且形成了“宗唐”派与“宗宋”派。“词分唐宋”的现象,也由此可证。明代词学进入自觉期,人们对于唐宋词的审美差异,有了明确的比较意识。明代李开先在《歇指调古今词》中说:“唐、宋以词专门名家,言简意深者唐也,宋则语俊而意足。”清代前期,王士禛、纳兰性德等著名词人都有“宗唐”的倾向。不过,“宗宋”的势力也在此时崛起,形成两大派别:一是以陈维崧为首,发扬了苏、辛词风的阳羡词派;一是以朱彝尊为宗,学习姜夔、张炎词风的浙西词派。
(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词亦分唐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有很多词真率直接地言志述怀,往往抒发其国破身降的深悲巨痛,更像善“言志”的诗歌一样。
B.柳永的慢词采用“以赋为词”的手法开启了宋词新风,这标志着宋型文化的成熟和“宋词范式”的初步生成。
C.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风格,姜夔改良并扩充了周邦彦的体式,此两派构成了“宋词范式”的主流。
D.宋型文化在南宋稳定发展,先因国势剧变而言志抒怀,后因偏安之局已定转向高洁雅致、成熟内敛。
2.下列对原文论证或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诗分唐宋,词也分唐宋”的观点,按照唐五代、北宋、南宋的历史朝代顺序组织材料。
B.作者在论述“宋词范式”时,先阐释其内涵,后据其特色进行分类,然后分两大派别阐述了宋词的特点。
C.作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宋词的两个重要派别,有力地突出了宋代词人的知识素养和美学追求。
D.文末引用李开先作品中的话,意在说明明代词学的自觉使明人对唐宋词的审美差异有了明确的比较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创作史论,唐五代和北宋的词基本采用小令的形式,运用唐诗的艺术手法和经验、以唐诗为词,总体上属于“唐词”。
B.花间词为应歌而作,多写艳情闺思;南唐词不以应歌为目的,常常忧生忧世:两者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C.宋词的革新派因不刻意追求意境,多写人生际遇和感悟而能做到以宋诗为词,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词。
D.清代前期,词人出现了宗唐和宗宋两种不同的倾向,宗宋的势力崛起之后形成两大派别,力量略强些。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标志着宋型文化的成熟和‘宋词范式’的初步生成”错误。由原文“在北宋后期,随着宋型文化的发展、成熟,‘宋词范式’也初步生成”可知,“宋词范式”的形成是“在北宋后期”,是“随着宋型文化的发展、成熟”而“初步生成”的。由原文“柳永虽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因‘俗’名而未获主流认同”可知,柳永的风格形成是在“宋型文化成熟”和“‘宋词范式’初步生成”这两件事之前,这两者的时间差表明柳永开启的宋词新风不是“标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有力地突出了宋代词人的知识素养和美学追求”错误,“有力地突出了宋代词人的知识素养和美学追求”的不是“宋词的两个重要派别”而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即“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南唐词不以应歌为目的,常常忧生忧世”错误,由原文“‘南唐体’虽也有应歌的目的和作用,却常常融入忧生忧世之思”可知,南唐体“也有应歌的目的和作用。
C.“因不刻意追求意境,多写人生际遇和感悟而能做到以宋诗为词,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词”错误。由原文“‘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作风引入词中,不刻意追求含蓄深远的意境”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颠倒。
D.“宗宋的势力崛起之后形成两大派别,力量略强些”错误。由最后一段可知,两大派别的力量强弱关系文中没有明确。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知乎、得到等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知识付费大量兴起,用户总量井喷式爆发。艾媒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下图是市场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大的几款产品(知乎、得到、在行、百度知道)的横向对比分析。
(摘编自《知识付费类产品竞品分析》)
材料二: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看待知识付费的本质?
陆峰:知识付费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知识付费有利于通过市场交易手段和激励机制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有利于人们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海洋中更加高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在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
郭全中: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有效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刚需,在前互联网时代,重点在于如何组织和生产知识,而在互联网时代,核心是如何在严重过载的信息中找到适合用户需求的知识。
董一鸣:知识付费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咨询、培训服务的延伸”,也是一种“花钱买别人的时间”的行为。过去我们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会找到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士请教,经常费时费力还需要搭人情,而知识付费平台的产生和近三年来的蓬勃发展,我认为其实提供的是一种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令我们解决问题变得更便捷了。
(摘编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
数据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
业界指出,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
(摘编自《“知识付费”行业走向理性》)
材料四:
实际上,知识付费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必然会遵循互联网的法则,当然也免不了染上互联网的恶习。这个光速的时代,已经不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情,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产品本身无论多精致也都是一个互联网的短、快、浅的通俗产品,音频这种方式本身抵达我们的时候就极容易流失,比如讲述内容的人可能讲不清楚、嘈杂环境的消磨,听的时候人的注意力会分散。那么知识付费可以给我们什么?知识付费给我们一种“我在学习的路上”和“时间没有虚度”的自我暗示和安慰。毕竟比起通勤路上和睡前的发呆和胡思乱想,有人在耳边谆谆善诱,我们多少还是会拾取一些到脑子里的。还有就是当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找到某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去粗取精后的知识的确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至于批评家们所指出的希望以知识付费去应对时代焦虑,那也是对知识付费的苛求。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市场上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较大的几款产品中,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比较高区域。
B.董一鸣认为,知识付费相较于过去找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便捷了,它提供的是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
C.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知识付费体验的评价总体不高,只有28%的人表示满意,更多的人认为一般,还有人认为完全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
D.“知识付费”先天带有浮躁、表浅、速成等基因,其产品具有短、快、浅的特点,“知识付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某种自我暗示和安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知识付费产业的兴起,不仅得益于知乎、得到等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也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B.陆峰认为知识付费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有利于人们更高效地筛选利用信息。
C.从整体产业上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受到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的制约。
D.知识付费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去粗取精后的知识,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从而增长知识,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6.你认为知识付费的前景如何?请结合材料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4. A 5. D
6.示例一:发展前景良好。①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知识付费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平台。③在现代这样一个“光速时代”,人们需要更高效、更精准地获取知识,而知识付费产品正符合这一要求。
示例二:未来不容乐观。①作为依附于互联网的一种产业,浮躁、表浅、速成等特点,不能使人真正获得想要的效果。②知识付费产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③人们对知识付费的评价并不高,或许不就得将来会被另外一种产业所取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A项,“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较高区域”错误,据材料一图表可知,“得到”动机纯粹性较低。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错,材料四“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可知,不可能实现“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考的是分析知识付费的前景如何并说明理由,这是一道开放式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可回答“发展前景良好”,也可以回答“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然后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回答理由即可。
如果回答“发展前景良好”,文中相关内容在材料一第一段中的“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概括出理由之一。材料二中的“知识付费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知识付费提供的是一种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令我们解决问题变得更便捷了”概括为理由之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知识付费产业提供更良好的发展平台。③在现代这样一个“光速时代”,人们需要更高效、更精准地获取知识,而知识付费产品正符合这一要求。
如果回答“未来不容乐观”,相关内容在材料三中的“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概括为理由一:人们对知识付费的评价并不高,或许不就得将来会被另外一种产业所取代。
材料四中的“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概括为理由二:作为依附于互联网的一种产业,浮躁、表浅、速成等特点,不能使人真正获得想要的效果。
材料三中的“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概括为理由二:知识付费产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她”形象上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又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中有多处对老者称呼的“妈”加了引号,作者想借此表明人物形象巨大的反差以及由此给“她”带来的强烈的心灵震撼。
C.小说运用误会法,在情节上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使读者心理前后产生巨大反差,引发思考。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8.文中年轻人喊“妈”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对情节、人物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9.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鼓声”。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
【答案】7. D 8.情节: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
人物:丰富了母亲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
9.①“暮鼓”是暮色中会所的演奏,是来自农村的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鼓声;②“暮鼓”象征打工的“老者”,虽已暮年,仍不辍劳作,表现出强韧的生命活力;③“暮鼓”和“暮鼓”般的母亲给“她”心灵的鼓舞,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姿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曲折离奇的情节”错误。本文故事性不强,本文主要讲一个城市的暮年女性遇到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启示的故事,故事情节普通平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情节上,小说描写“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结果却有人喊老头“妈”,设置了悬念,推动下文母子吃饭等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
人物上,“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从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当年轻人“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意蕴的基本能力。
从“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可知,“暮鼓”的本义是暮色中会所的演奏,是来自农村的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鼓声。
从整个故事看,与“暮”相关有“她”,一位农民工的母亲,“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这位母亲年纪已经不小,还在工地上干活,和儿子这样的年轻小伙子一起吃工地上的伙食。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烘托了这位农民工母亲的形象,“暮鼓”象征打工的“老者”,虽已暮年,仍不辍劳作,表现出强韧的生命活力。
同时,“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因此“暮鼓”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暮鼓”和农民工那里受到心灵的警醒与鼓舞。原来的她注重的是外表的年轻,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然而在看到农民工母亲之后,她的精神有所改变,“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奋进态度,可见,“暮鼓”和“暮鼓”般的母亲给“她”心灵的鼓舞,也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麤衣①,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②,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楚恭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③谷阳持酒而进之,子反曰:“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子反又曰:“退,酒也。”谷阳又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醉而寝。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夫谷阳之进酒也,非以妒子反,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小利,大利之残也。”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
(节选自《说苑·敬慎》)
【注】①麤衣:粗布衣服。②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③竖:此处指僮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
B.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
C.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
D.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闻余教”与“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两句中的“余”字含义不同。
B.“夫谷阳之进酒也”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C.“弃国之蚤”与“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蚤”用法相同。
D.“人多爱臣”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担任楚国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却不这样做,而是用谦逊待人、小心谨慎、廉洁奉公这三条来教导他如何治楚。
B.齐桓公与大臣约好在日中时分举办酒宴,管仲后到,齐桓公罚他饮酒。管仲将酒杯举到半空就将酒倒掉,原因是他担心酒后失言祸及自身。
C.司马子反口渴要求喝水,他的僮仆谷阳就把酒当水给子反喝。谷阳这样做不是忌恨子反,而是出于对子反的忠诚和爱护,但这却害了子反。
D.齐侯问鲁哀侯为何年纪轻轻就抛弃国家,鲁哀侯回答是因为当初做太子时不任用谏臣,不亲近忠臣,从而导致耳目闭塞,无人辅佐。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2)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
【答案】10. C 11. D 12. B
13.(1)恭王想要再次作战,派人征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病为借口推辞。
(2)这就好比秋天的蓬蒿,根本已经坏了枝叶却很美,秋风一起,就将被连根拔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楚恭王驾车前往子反住处,进入子反帐中,闻到一股酒味。楚恭王说:“今天的战斗,所依靠的就是司马,司马竟醉成这样,这是忘记了我的国家,并且一点也不关心我的士卒。我靠什么再作战呢!”于是杀掉子反陈尸示众,然后回师。
“如此”,意为“像这样”,做“醉”的补语,用来表示喝醉的程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亡吾国”与“不恤吾众”都是子反醉酒所造成的后果,且“是……也”构成判断句,两者不可断开,故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用法的分析能力。
A.“愿闻余教”中“余”,余下的,剩下的。句意:希望听您余下的教诲。
“从余问古事”中“余”,第一人称代词,我。句意: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
B.“夫谷阳之进酒也”中的“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谷阳献酒。
“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C.“弃国之蚤”中的“蚤”,通“早”。句意:您为何这样年轻却这么早就抛弃了国家?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句意:一定要早早地来向项王谢罪。
D.“人多爱臣”中的“爱”,拥戴。句意:有很多人拥戴我。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吝惜。句意:不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两句的的“爱”含义不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管仲将酒杯举到半空就将酒倒掉”说法错误。原文“管仲半弃酒”意思是管仲喝掉酒杯中的一半酒后,把剩余的酒倒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复”,再次;“辞”,推辞;“辞以心疾”,状语后置句,“以心疾辞”。
(2)“是”,这;“犹”,好像,好比;“恶”,败坏,腐烂;“且”,将要。
参考译文:
人的生存死亡灾祸幸福,关键全在自己。圣人十分注意警戒自己,对容易忽略的事恭敬谨慎。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成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希望听您余下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真对,我会牢记在心的。”
齐桓公为大臣们准备了酒宴,约好在日中时分举行。管仲在日中之后到,齐桓公举杯罚他饮酒,管仲喝了一半就将酒倒掉。齐桓公问:“有约定的时间却在之后到,喝酒却倒掉酒,这在礼节上说得通吗?”管仲回答说:“我听说酒进了嘴,舌头就伸出来,舌头一伸出来就会说错话,说错话的人就会惹来杀身之祸。臣算计了一下,与其身遭弃尸,不如弃掉些酒。”桓公笑着说:“仲父请起,请就坐。”
楚恭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要求饮水,僮仆谷阳端着酒来进奉给他。子反说:“拿下去,这是酒。”谷阳说:“这不是酒。”子反说:“拿下去,这是酒。”谷阳又说:“这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它,酒醉后睡着了。楚恭王准备再次开战,派人召见子反,子反借口有心病推辞。于是楚恭王驾车前往子反住处,进入子反帐中,闻到一股酒味。楚恭王说:“今天的战斗,所依靠的就是司马,司马竟醉成这样,这是忘记了我的国家,并且一点也不关心我的士卒。我靠什么再作战呢!”于是杀掉子反陈尸示众,然后回师。那谷阳献酒,不是因为忌恨子反,是对子反的忠诚和爱护,却正好害了他。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敌人;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鲁哀侯抛弃国家而逃亡到齐国,齐侯问他:“您为何这样年轻却这么早就抛弃了国家?”鲁哀侯说:“我当初做太子的时候,有很多谏言的臣子,我接受了却不任用;有很多人拥戴我,我也爱护他们,但不亲近他们;这样就在宫内什么也听不到,在宫外也无人辅佐我。这好比秋天的蓬蒿,根本已经坏了,枝叶却很美,秋风一起,就将被连根拔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玉瀣(xiè):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论养生之道。③元:通假字,同“原”,本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居住环境的优美宁静,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相仿。
B.“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词人的居处,既有颜色,又有感情,意在与龌龊的仕途对比。
C.饮酒、漫步、读书、看山等画面表明诗人完全沉浸在了山林之乐中,超脱了尘世。
D.本词语调抑扬顿挫,内容曲折温婉、波澜起伏,体现了陆游作品的飘逸高妙之美。
15.有人评价本词,“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抑郁不平之气依然按捺不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C 15.隐逸之闲适:①首联写居住环境的优美宁静,让人感受到闲适;②诗人的隐居生活闲适,喝酒,读经,啸傲,表现旷达自在的心情。
抑郁不平之气:①啸傲句,表现词人的旷达,任凭终老田园,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消沉抑郁;②老却英雄似等闲,看似怨恨造物者无情,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C.“完全沉浸在了山林之乐中,超脱了尘世”说法错误,诗歌“贪啸傲”“老却英雄似等闲”等句透露出了抑郁不平之气。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在本词的上阕中,“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这一句写作者居住环境的优美宁静,表现了作者的洒脱自得,透出一股闲适之情。“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则是写作者的日常生活,喝完了玉瀣酒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喝酒,读经,都是人间美事,此时的作者一派悠闲,表现了非常旷达的心情。
而在词的下阕,作者笔锋一转,“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表面上是作者的旷达,即使是衰老也阻止不了自己的开颜欢笑,但“啸傲”“任衰残”流露出作者年华老去而报国无门的沉痛之感。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是本词的词眼,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此处表面上是抱怨上天的不公与无情,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际饱含讥讽和悲愤,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不重用人才,致使自己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了人们常常会忘却历史之意。
(2)李白《蜀道难》中,作者通过神话传说正面描写蜀道开辟之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山中秋冬之景。
【答案】 ①.佛狸祠下 ②.一片神鸦社鼓 ③.地崩山摧壮士死 ④.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风霜高洁 ⑥.水落而石出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祠、鸦、摧、钩、霜、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美德,常常会给自己带来___①___的收获。这种收获就是,你将一手造就自己的生活,为自己带来好运气。很多人一直很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当你坚定地承担责任勇往直前的时候,天地万物好像听到了一个指令,会齐心协力地帮助你、成就你。于是,贵人也出现了,机会也在最不可能滋生的崖缝中露出了细芽。
其实,很多人在内心都愿意伸出友谊之手,这种手,有的时候是一个机遇,给谁都是给,为什么不给一个让我们心生好感的人呢?为什么不给一个让我们心怀敬重的人呢?为什么不给一个具备美德的人呢?于是你就得到了它。
世界上的事,都是因人而异的。对你来说难于上青天的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会___②___。所以,先让自己优秀起来吧,当你___③___的时候,机遇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了。只要你像雄鹰,无数次张开翅膀,也许有一次正好刮过来了风,那就是一股上升的气流。如果你蜷曲在巢中,无论刮过怎样的风,对你都只是寒冷。你需要自己努力,将困苦变成优势。
17.请在文中空白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再写出两个句子。
【答案】17.出乎意料(或“意想不到”)如履平地(或“易如反掌”)才华横溢(或“出类拔萃”)
18.①只要你像骏马,无数次奋力向前,也许有一次正好遇到了伯乐,那就是一个美好的前程。
②只要你像潜龙,无数次腾跃向上,也许有一次正好鼓起了怒涛,那就是一股雄起的动力。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为常常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可以用“出乎意料”或“意想不到”。“出乎意料”,超出人们的料想之外。“意想不到”,形容发生的事情不在自己想象的范围内,在意料之外。
第二空,结合语境“对你来说难于上青天的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可知这里应该是与“难于上青天”相对的,可以用“如履平地”或“易如反掌”。“如履平地”,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或某些事情十分轻易。“易如反掌”。指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
第三空,结合语境“先让自己优秀起来吧”可以用“才华横溢”或“出类拔萃”。“才华横溢”,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出类拔萃”,比喻超过聚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多用于形容才德超出众人之上的人,含褒义。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形式上要与“只要……也许……那就是……”的句式一样,内容上要与文中积极向上的思想一致。原句是写雄鹰,仿句可以写骏马、蛟龙、雄狮、猛虎、鲲鹏等。
可以写:只要你像骏马,无数次奋力向前,也许有一次正好遇到了伯乐,那就是一个美好的前程。
或者只要你像潜龙,无数次腾跃向上,也许有一次正好鼓起了怒涛,那就是一股雄起的动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舰是继辽宁舰与山东舰之后中国拥有的第三艘航空母舰,也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先进大型航母。据官方数据,①福建舰是满载排水量达8万余吨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和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的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巨大的排水量,意味着福建舰拥有非常充裕的舰体空间和飞行甲板面积,能够携带更多的舰载机、弹药和燃料。②一方面载机量、出动效率,一方面自持能力,福建舰都远超除美国之外世界所有国家的航母,以及中国海军现役的两艘航母。
在万众瞩目中,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终于下水了。从改造的辽宁舰,到仿造的山东舰,再到如今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福建舰,中国人民已经等了太久。当福建舰那威武雄壮的紫身躯缓缓停靠在码头时,多少人热泪盈眶,激情满怀。历史写尽沧桑,我们仍记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惨烈,淞沪会战中中国海军自沉军舰的无奈,“银河号事件”的屈斗辱、西沙海战的辛酸。而今,③国之重器巍然屹立,不仅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艰难过往,也在昭示着它的壮阔未来。
19.请将文中第①处画线句子改成四个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第②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第③处画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落红不是无情物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D.烟笼寒水月笼沙
【答案】19.福建舰满载排水量达8万余吨,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和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
20.无论是载机量、出动效率还是自持能力,福建舰都远超中国海军现役的两艘航母,以及除美国之外世界所有国家的航母。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每个短句都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同时要注意先后的逻辑顺序。分析画线句子内容,主要讲“福建舰”,交代了它的排水量,而且分析了排名情况,还强调了世界影响。
排水量是“达8万余吨”。排名情况是“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和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抓住“仅次于”“领先于”等分析。影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
题干要求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按照排水量、排名、影响等方面来写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是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错误,“一方面……一方面……”与后面的“都”不搭配,应换为“无论……”。
第二处是语序不当,递进关系错误,应先“中国海军现役的两艘航母”,后“除美国之外世界所有国家的航母”。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抓住“诉说”“昭示”等分析,画线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A.有问有答,是设问手法,“杜康”代指酒,运用借代手法。句意:用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B.将“落红”是用颜色借代花,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运用拟人手法。句意: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
C.把歌台上的暖意比作春光,运用比喻修辞。句意: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
D.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句意: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故选B。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渴时得饮食,可能反而得不到“饮食之正”。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孟子的话,需理解其意思。孟子说:“肚子饿的人什么食物都觉得好吃,干渴的人任何饮料都觉得甘甜。这样是不能品尝到饮料食品的正常滋味的,因为饥渴损害了他的味觉。难道只有口舌肚腹有饥渴的损害吗?”未得“饮食之正”,一是因为违背了健康饮食的基本规律,二是“渴求”的欲望影响了对饮食之品的体味和判断。前者是客观因素,后者是主观因素。材料隐喻了人们为人处事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也告诫人们不要为欲望蒙蔽了心智,从而失去理性判断。
生活中,人们对利益,私欲的追求,很容易使本性受到蒙蔽,进而导致失却本心,贤人跟小人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贤人始终能把道德修养当作第一重要的事来抓,一直都能先“先立乎其大者”。
作文要体现出立意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出新时代的心胸和视野。可以表达这样的观点,新时代的青年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不能让自己的本性被利益,私欲蒙蔽,这样才能立大志、成大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再结合新时代“伪娘风”“网红”的盛行,对无节操、无底线的人予以批判,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作文论证的力度。
立意:
1.提高道德修养,不失其本性
2.培养心志,免受忧虑。
3.坚守本心,领悟人生真谛。
4.战胜欲望,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