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般文论教材在谈到典型形象时,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在个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但是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含了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显然,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逊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所以我们说鲁滨逊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个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质言之,鲁滨逊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又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
典型形象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更深刻的内涵。这一层次绝不是平面化的叙写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深思、提炼和升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他也许能代表千千万万个疯子,具有成千上万个疯子的特点,但只能使人们一看见这个疯子就想起来身边的疯子而已。正因为这个疯子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因而他成了一个能洞察上下几千年中国社会病态,具有坚决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独特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典型形象的共性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和与互渗。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
(摘编自陈莉《对典型形象的再认识》)
材料二:
恩格斯在给哈格奈斯的信中,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最深刻、最充分的揭示,而环境的典型性也只有通过人物典型性格的发展变化才能最完美地表现出来。艺术创作既要对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典型性展示,更要在“典型的环境”中表现人在大环境下的处境、行动、命运及品格的形成。焦裕禄身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战天斗地、豪气干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同时还要注意这个时代“大跃进”和大饥荒等重要时代内容,如果我们在创作中不能把握这个时代主流本质,或是刻意去回避、淡化那段苦难,只是以当代人的想象想当然看待那段历史,就会严重影响典型塑造的艺术效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探讨中,将“细节的真实”视作“充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回顾不同时期焦裕禄题材影视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所呈现的焦裕禄形象是一个细节不断“发掘”和“还原”的过程。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除了展现既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奉献牺牲、鞠躬尽瘁,又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性格之外,还挖掘出焦裕禄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秉持儒家大忠大孝观念的历史深处的细节。这个历史细节的挖掘和还原,使得焦裕禄形象的民族属性清晰了起来,赋予人物典型的历史深度,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特征,使得焦裕禄题材艺术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样的形象塑造更加立体、丰满、真实,也更加可亲、可信、可学。
(摘编自徐粤春《以典型形象唤醒中国记忆传承中国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一般都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普遍性特征,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体。
B.别林斯基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往往是因在身边真实存在而熟悉,却因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陌生。
C.塑造人物形象时,如果只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那么这样平庸的形象很难成为典型形象。
D.《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焦裕禄对党忠诚、热爱生活、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其形象立体丰满、可亲可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并不一致,他认为典型形象是“类的样本”,但却通过笔下的典型来揭示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
B.塞万提斯笔下的典型形象——堂·吉诃德变成了与脱离现实、主观主义等意义相同的普通名词,这体现出共性的代表性特征。
C.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实际上,鲁迅所塑造的“狂人”形象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D.若想在创作中真实再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就既要把握那个时代的主流本质,又不能刻意回避、淡化那个时代的苦难。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命运与思想情感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读者可以从中“认出”自我或“认出”他人。
B.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真纯执拗、向往自由,他身上突出表现了德国狂飙突进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
C.王安忆《富萍》中的富萍从乡下到城市讨生活,她在不断应答命运难题时,表现出孤独坚守、负重致远的气质面貌与人格境界。
D.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落后农民的生活、精神状况,显示了中华民族被损害、被侮辱的血泪史。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往往是因在身边真实存在而熟悉,却因不能完全对号人座而陌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又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并不一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典型形象的共性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和与互渗……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都是为塑造典型形象的共性,是一致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典型形象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
C.只体现出富萍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可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
D.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
C.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D.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
6.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
【答案】4. C 5. B
6.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错误,文中相关内容有“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未谈到内容是否优质,是否满足新需求,无中生有。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中信息及观点的能力。
A.“重‘陈情’而轻‘说理’”的说法错误,原文为“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
C.“必须”说法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选项表述绝对。
D.“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说法错误,原文有“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分析,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
结合“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分析,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
结合“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分析,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六岁的夏天
罗荣
16岁那年我即将初中毕业,我报考了师范。我知道考上师范不仅可以早几年参加工作,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奶奶的药罐子和我们兄弟俩的学费,已把父母的脊背压成了两张弓。
中考结束后,我找到了同村做织鞭工的小梅,想去织鞭。
父亲知道了我要去织鞭,什么也没说,默默把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链条上了油,调试前后闸,还特意安上了一个新铃铛。
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跟着小梅到了鞭炮厂。小梅把我带到一个高个子女人面前,让我喊桂姨。她向桂姨说了我的情况,桂姨打量了我一下问:“想当织鞭工?”我点点头。
小梅连忙说:“他可聪明了,如果不是家里困难,他能考到北京上大学。”桂姨笑了,让我留下来试工。
织鞭女工们陆陆续续来了,她们盯着我嘻嘻哈哈笑,说我是万花丛中一点绿,我窘得脸通红。
女工们都很关照我。年长的婶子手把手教我织鞭,一个穿红衣服的姐姐叫我明天戴一双薄手套来,不然用不了几天,手就会皲裂得像枯树皮。我很感激,把织鞭的要领牢牢记在心中,学着把颗颗散鞭串起来。桂姨过来看了我织的鞭说:“不错,鞭织得紧密,可以留下。”
“真的?”我激动地问。
半个月后,有人喊父亲到县城做工,早上去,晚上回来。这样我没有自行车骑了。小梅建议我:“你跟桂姨说说,看能不能把散鞭称到家里织。”
我结结巴巴地把称散鞭到家织的想法说了,桂姨答应了我。
掌灯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他看到蛇皮袋里的散鞭,叮嘱我说好好干,别给老罗家丢脸。父亲又吩咐母亲把那间空着的猪圈收拾出来给我放鞭,不许任何人带着火星靠近这间猪圈。
第二天傍晚,我正在织鞭,前院的二强子来我家玩。二强子在院子里四处张望,我问他找什么。他问我:“你没有留点?”
我不解:“留啥?”
“鞭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当织鞭工,当然要扣下散鞭。”
我摇头:“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坑桂姨嘛!”
二强子也摇头:“就你实心眼儿,扣下散鞭就省下过年买鞭炮的钱了。”
我们这里有个习俗,除夕夜的12点,家家户户要放“一万响”的鞭“出行”,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为凑“一万响”的鞭钱,父母将裤腰带紧了又紧,奶奶也竭力忍住不咳嗽,弟弟只能看着糖果咽口水。
二强子的话让我心动了。等他走后,我捧了一把散鞭装到一个黑色袋子里,外面套一个蛇皮袋子。过了一会儿,我又打开袋子,抓了几颗散线放回织鞭的篮子里,再把袋子藏到我的床空下面。
再去交鞭,我的心怦怦直跳,紧张地看桂姨称秤。桂姨像往常一样,左右拨动秤砣。秤杆随着秤砣的移动一上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上一下,大气也不敢出。桂姨没有发现我的异常,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看秤,然后叫我把挂鞭搬到仓库里。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搬鞭时手心都汗津津的。
连续两次去交鞭,斤两都对得上,只是秤尾压得有点低,桂姨也没说什么。我彻底放心了,跟大家大声说笑,还和桂姨开玩笑:“您把秤看准喽。”
一天,我睡得香甜,一巴掌狠狠地扇在我身上。我一骨碌爬起来想骂人,看到父亲黑着脸站在床边。父亲到城里做工后,每天早出晚归,我已很长时间没和他照面了。父亲把一个蛇皮袋子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袋子里的鞭炮散了一地,我的脑袋“嗡”地炸了。
“出息了?会玩心眼了?”父亲的巴掌甩过来了。
我扑通跪在父亲脚下泣不成声。“起来!”父亲厉声吼道。
那天,父亲没去做工,押着我把扣下来的散鞭送到鞭炮厂。父亲打了自己一巴掌:“丢死个先人了,这张老脸没地儿放了。他姨,娃做错了事,你狠狠处罚他。”大家都看着我,小梅张开的嘴巴可以塞下一个大鸭蛋。我羞红了脸,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钻进去。
桂姨把袋子里的散鞭称了重,对我说:“按规矩扣工钱吧。”
父亲仍是一脸羞愧:“他姨,除了扣工钱,你还应该开除他,看他还做不做丢脸的事。”
“他织的鞭质量过关,又是初犯,先不开除。”桂姨笑道,“以后再犯就开除。”
“啪。”父亲又给我了一巴掌,“还不快谢你桂姨。小子,以后再想扣鞭,先弄个麻袋把我这张老脸装起来。”我的脸又红了。
八月二十五日,我最后一次去交鞭。桂姨递给我一沓钱:“这是工钱,你数一下。”
数完钱,我疑惑地看着桂姨。桂姨不仅没有扣钱,还多给了30元钱。桂姨见我傻傻地看着她,笑:“你把鞭都还回来了,就不扣钱了,那30元是你给我家孩子荷香买书的钱。”我的手像烫了一样,忙抽出50元给桂姨:“这怎么行,该扣的一定要扣。那书是旧的,不值钱的。”桂姨把钱塞给我:“你先拿着,算我对你考上师范的祝贺。”我连连摆手,说不行。桂姨佯装生气:“怎么,家有喜事,还不许随礼了?”我只好收下钱,向桂姨鞠了一躬。又对荷香说:“明年暑假,我来织鞭时再给你带图画书,还教你拼音和算术。”明年荷香就要上一年级了。荷香兴奋地说:“真的?我们拉钩,一百年不许变!”
告别桂姨和织鞭工,我挎上竹篮回家。西边的天空铺满了红霞,晚风徐徐地吹着。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撒腿在碧绿的田野上奔跑起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罐子”、“学费”展现了“我”家庭负担的沉重,与下文写买“一万响”的艰难遥相呼应。
B.文中多次写“我”脸红,写出“我”的拘谨、羞涩、委屈,也表现了“我”青春的质朴纯净。
C.“我”留散鞭,明知是坑害桂姨,还是做了,是由于家乡的习俗和家境的贫困,一念之差,犯了错。
D.桂姨不仅没有扣“我”的钱,还分外多给了我30元钱,说是贺礼,其实是对“我”的帮助与关爱。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9.小说在写“我”时,笔墨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鉴赏。
【答案】7. B 8.①“父母的脊背压成了两张弓”写出了父亲的劳苦与坚韧;②父亲为“我”收拾自行车,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③父亲发现“我”“留鞭”狠狠地打我,写出了父亲严厉与正直;④父亲亲自押送“我”去还鞭,写出了父亲的自尊与担当。
9.①“我”“扑通跪在父亲脚下泣不成声”运用了细节描写,主要为了突出我的惭愧和自责。②小说善于运用映衬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起初“我”的“正”与二强子的“歪”形成映衬鲜明突出。③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大多比较简短,甚至只言片语,但是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主要是因为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④小说以“我”家庭负担的沉重写起,以“我”在“田野上奔跑”收尾,由阴郁转向明朗,张弛有度,使小说富有变化,耐人寻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的能力。
B.“拘谨、羞涩、委屈”说法错误,“我”因为偷留散鞭被父亲押送到桂姨面前时脸红,是因为感到羞愧。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奶奶的药罐子和我们兄弟俩的学费,已把父母的脊背压成了两张弓”可知,文中写沉重的家庭负担,体现了父亲的劳苦与坚韧;
从“父亲知道了我要去织鞭,什么也没说,默默把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链条上了油,调试前后闸,还特意安上了一个新铃铛”可知,父亲为“我”收拾自行车,为的是方便我去上班织鞭,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
从“我睡得香甜,一巴掌狠狠地扇在我身上”“‘出息了?会玩心眼了?’父亲的巴掌甩过来了”“父亲厉声吼”“父亲又给我了一巴掌”可知,这些是动作描写,写父亲发现“我”“留鞭”狠狠地打我,表现了父亲的严厉与正直;
从“那天,父亲没去做工,押着我把扣下来的散鞭送到鞭炮厂”“父亲打了自己一巴掌:‘丢死个先人了,这张老脸没地儿放了……’”“父亲仍是一脸羞愧”可知,文中通过“父亲”打自己一巴掌的动作描写、“一脸羞愧”的情态描写以及亲自押送“我”去还鞭的行为,写出了父亲的自尊与担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手法的能力。
细节描写:文中写“我”偷留散鞭,被父亲发现并被责打后的表现是“我扑通跪在父亲脚下泣不成声”,“扑通跪在父亲脚下”“泣不成声”这两个动作刻画地比较详细,是细节描写,通过这一细节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羞愧、自责。
映衬手法:由文中“我摇头:‘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坑桂姨嘛’”可知,起初的“我”不认同二强子“你当织鞭工,当然要扣下散鞭”的错误做法,说明“我”那时是诚实正直的,这与唆使“我”偷留散鞭坑害桂姨的二强子的形象形成映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人物语言富于个性:通过文中“‘真的?‘我激动地问”“我不解:‘留啥?’”等内容可知,文中“我”的语言大多比较简短,但极富个性化,正是通过这只言片语的描写,塑造了“我”拘谨质朴的形象,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小说开头“我知道考上师范不仅可以早几年参加工作,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奶奶的药罐子和我们兄弟俩的学费,已把父母的脊背压成了两张弓”交代了“我”沉重的家庭负担,结尾“我挎上竹篮回家。西边的天空铺满了红霞,晚风徐徐地吹着。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撒腿在碧绿的田野上奔跑起来……”写“我”在“田野上奔跑”,由阴郁转向明朗,使小说富有变化,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退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子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为胤归诉,乞丐余罪。”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B.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C.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D.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与本名有一定关系的别名,如在周瑜的名与字中,“瑜”与“瑾”都指的是美玉。
B.“得蜀而并张鲁”的“并”意思是吞并,与成语“并驾齐驱”中的“并”意思不相同。
C.爵,指爵位,《礼记》记载爵位有五等,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
D.“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的“匹夫”指平民,与成语“匹夫之勇”中的“匹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为人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上很得人心。此外,他还精研音乐,在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B.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下,孙瑜等人先征讨麻、保二屯,收获颇丰,后来又追击攻打黄祖的大将邓龙并将其俘虏。
C.周瑜受到孙氏兄弟器重。孙策曾经极为高兴地认为有了周瑜之后,就一切顺利了;孙策去世之后,周瑜与张昭共同掌管诸项事务。
D.周瑜有远见,有谋略。他能够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在张鲁入侵刘璋时,他能够给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得到孙权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2)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
【答案】10. A 11. C 12. B
13.(1)袁术打算任用周瑜做将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请求担任居巢县令,想要借路回到东吴,袁术听从了他。
(2)对于能够抵御强敌、解除国难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珍视、敬重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周瑜收到孙策友待,太妃又让孙权以兄长之礼尊待他,这时孙权职位是将军,众位将领宾客待他的礼节很简单,而周瑜独自先竭尽恭敬,就对他遵循臣下的礼仪。
“将军”固定词语,表示官职,中间不断开,排除BD;
“便”是副词“就”,引出下文,表承接关系,应在“便”前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并”:吞并/并排。词句意: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鲁/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
C.“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理解错误,文中的爵指一种酒器。“三爵”理解为喝了很多酒。
D.“匹夫”:平民/无学识、无智谋的人。词句意:而他的儿子周胤就沦为普通平民/指毫无智谋,单凭一己之力蛮干的勇气。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孙瑜等人先……后来……”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可知,追击攻打邓龙并将其俘虏的是周瑜。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观”,看出;“故”,所以;“为”,担任;“假涂”,借路,“涂”,同“途”,道路。
(2)“折冲”,抵御强敌;“捍难”,解除国难、抵御外侮;“贵重”,珍视、敬重。
参考译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周瑜身体高大健壮、相貌俊美。起初,孙坚组织义兵讨伐董卓,将家迁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独与周瑜友好。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前往看望。正好赶上孙策准备东渡,到达历阳,写信急速通知周瑜,周瑜领兵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就一切顺利了。”于是周瑜跟随孙策攻打横江、当利,全部攻克。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替代周尚为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都回到寿春。袁术打算任用周瑜做将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请求担任居巢县令,想要借路东归,袁术听从了他。周瑜于是从居巢回到吴郡。这年是建安三年。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任他建威中郎将。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执掌政事。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务。建安十一年,督率孙瑜等人征讨麻、保二屯,杀死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返回守卫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将领邓龙带兵几千人进入柴桑,周瑜追击攻打,活捉了邓龙送到吴郡。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这时,刘璋任益州牧,外有张鲁入侵。周瑜于是到京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受挫折,正有忧虑在心,不能和将军您对阵作战。请允许我和奋威将军一起进军攻取蜀地,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在那里固守。我再回来与将军您一起占据襄阳进攻曹操,北方就能够谋取了。”孙权答应了他。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路途上在巴丘病道,当时年纪三十六岁。当初周瑜收到孙策友待,太妃又让孙权以兄长之礼尊待他,这时孙权职位是将军,众位将领宾客待他的礼节很简单,而周瑜独自先竭尽恭敬,就对他遵循臣下的礼仪。周瑜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很得人心、周瑜年轻时精研音乐,即使喝了很多酒之后,乐曲如有缺误,周瑜一定知道,知道后一定回头看,所以当时人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的儿子周胤,在黄龙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后因罪被流放到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奏疏说:“臣等私下认为周瑜从前受到宠爱信任,受命出征,身挡箭石,尽忠献身,视死如归。对于能够抵御强敌、解除国难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珍视、敬重的。所以汉高帝封爵的誓词说‘即使黄河变得如同衣带,泰山变得就像磨刀石,封国永远保存,传及子孙后代’。何况周瑜去世不久,而他的儿子周胤就沦为普通平民,更加让人哀痛伤心。私下希望陛下圣明,遵依古义,臣等为周胤诉情,恳求赦免他余下的罪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文,完成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三章,均从“岂曰无衣”起笔,一唱三叹,在反复咏唱中增强了战前动员的感召力。
B.诗歌在内容上层层推进,从“同仇”敌忾,到“偕作”行动,最后“偕行”,共赴疆场。
C.“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写出战士出征前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火热场面。
D.本诗表现出秦地刚健爽朗的风格,语言古朴雅丽,不加修饰,感情明朗热烈,真挚动人。
15.朱熹认为,《无衣》体现了秦人“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4. D 15.①“欢爱之心”首先体现在秦人不顾“无衣”的物质窘迫,允诺“同袍”“同泽”“同裳”的物质(衣物)共享之上;②“欢爱之心”也体现在战士之间“同仇”“偕作”“偕行”的战场情谊之上;③“欢爱之心”更体现在“王于兴师”的战争理由,即秦人彼此以周王兴兵来互相勉励之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语言古朴雅丽”说法错误,《秦风·无衣》语言质朴无华,不加修饰,所以并不“雅丽”。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无衣》产生于秦地,该诗反复咏唱“岂曰无衣?”,即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实际上交代出秦人作战前所面临的物资匮乏的现状,但他们允诺通过“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来战胜此困难,这种物质(衣物)共享体现了“欢爱之心”;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意思是我将与你同仇敌忾赴战壕,并肩携手在一起,同心协力向前行。这种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战场情谊体现了“欢爱之心”;
“王于兴师”是指君王发兵去交战,交代了作战的理由,即将奔赴战场的秦人彼此以周王兴兵来互相勉励,鼓舞士气。这也体现了“欢爱之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红楼梦》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写史家的奢华,这句话出自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空”来营造意境氛围的句子,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金戈铁马 ②.气吞万里如虎 ③.覆压三百余里 ④.隔离天日 ⑤.去来江口守空船 ⑥.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示例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示例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覆,映,隔,鹂。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一则让人沉重、悲愤而又感到耻辱的消息。那几个日本战犯是何等货色?个个臭名昭著,双手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累累血债, ① 。南京又是什么地方?当年侵华日军制造大屠杀的地方,30余万同胞惨遭杀戮。更具反讽意味的是,这几个战犯恰恰都对南京犯下了滔天大罪。
历史上,侵华日军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早已超越民族、种族,成为人类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痛。在公共场合供奉其灵位,是纯属无知还是妄图挑衅?不管出于哪种动机,这一行为无疑挑动了公众的神经,伤害了人类的民族和历史感情。倘是日本人所作,则居心叵测、其心可诛;若系国内“精日分子”所为,则是 ② 、认贼作父。
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表面看是寺庙管理疏忽使然,实际上反映的是涉事单位对无辜死伤同胞的无视,对历史缺乏基本的敬畏,正在错误地将人们领上歪曲、否定民族历史的一条邪路,将制造严重的社会思想混乱和危害。历史岂容无知者亵渎?有关部门应顺藤摸瓜,揪出隐于背后的 ③ ,让相关人员受到应有惩处。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为“南京是当年侵华日军屠杀30余万同胞的地方”,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①罄竹难书(数不胜数) ②数典忘祖 ③始作俑者(罪魁祸首)
18.①原句与前文相照应,采用设问形式,先抛出问题,再自问自答,能够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②原句由几个短句组成,节奏分明,简洁有力,突出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事实;改句是长句,表述平淡。
19.正在错误地将人们领上一条歪曲、否定民族历史的邪路,将造成严重的社会思想混乱和危害。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说那几个日本战犯累累血债,罪恶很多,可填“罄竹难书”“数不胜数”。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②此处和“认贼作父”连用,指“精日分子”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忘掉了历史,可填“数典忘祖”。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③此处指揪出隐于背后做坏事的人或团体,可填“始作俑者”“罪魁祸首”。始作俑者: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指坏事的根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南京又是什么地方?当年侵华日军制造大屠杀的地方,30余万同胞惨遭杀戮”,原句与前文说日本战犯的罪恶相照应,采用设问形式,先抛出问题,再自问自答,能够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发对日本战犯的憎恶之情。
原句由几个短句组成,将“30余万同胞惨遭杀戮”独立出来,更能凸显“30余万”“惨遭杀戮”等词语,突出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事实;改句是长句,表述平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之有两处语病:
一是“歪曲、否定民族历史的一条邪路”语序不当,把“一条”放在最前面;
二是“制造……思想混乱和危害”搭配不当,把“制造”改为“造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22年11月,北京某区的古城街道办事处联合品质优良的餐饮企业共同建立“小哥暖心餐厅”。快递小哥们高兴地说:“再也不用蹲在路边凑合吃一顿了。”除了提供味美价廉的餐食外,这家餐厅里还为他们提供可供休憩、学习的“暖蜂驿站”,内有免费红色读物、充电宝、医药箱等。
如果你所在的区街道办事处也想合开一家这样的“小哥暖心餐厅”,派你去联系一家餐饮企业,你将怎样说服对方同意合作呢?要求:理由合理,态度真诚,语言得体。150字左右。
【答案】外卖小哥由于工作性质原因,中午想吃顿舒心饭成了难题,往往过了用餐期,大多都只能凑合吃一口。外卖小哥这些户外劳动者为辖区文明城市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爱心驿站有利于改善户外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尊重和关爱户外劳动者的社会氛围。让步履匆匆的“骑士”们在点滴温暖中感受到“归家之甜”。
【解析】
【详解】本体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得体的能力。
要动员餐厅合作建立“小哥暖心餐厅”,首先可说明原因,结合材料可谈让小哥“再也不用蹲在路边凑合吃一顿了”,可简单阐释外卖小哥的工作性质,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等;再说明进一步如何建成暖心(爱心)驿站,建驿站的意义,以及让这些户外劳动者在匆忙的劳动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等。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香菱笑道:“你看他‘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此处对话表现了黛玉怎样的个性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不拘礼法,黛玉能平等对待身份低微的香菱;②品质高洁,黛玉喜爱陶渊明田园诗,更欣赏陶诗“淡远”的风格;③才华横溢,富有灵性。黛玉对陶诗信口拈来,品赏别具一格;④耐心细致,循循善诱。黛玉教香菱学诗由浅入深,不厌其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她并不因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对香菱充满同情,富有耐心,可见她眼中没有世俗阶级、礼法等级之分,只有性灵相投之感。
从黛玉评诗“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可见,她喜爱陶渊明的淡然纯真情怀,这反映出她性格上高洁,不远沾染世俗的特点。
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黛玉在诗歌上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极强,她并非墨守成规之人,而是更推崇淡然纯真,越是“淡而现成”,越是有诗意,仿佛整个人都是由诗构成的一般,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天人合一的诗性。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递与香菱”,黛玉教授香菱学诗的过程,态度温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做到了由浅入深启发式的引导香菱学诗。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多科学工作者在谈到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他们有做笔记的习惯。他们认为,笔记有两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了你认真的分析、思考与回顾;第二,它方便你进行系统地自我质疑、审视与批判。
成功之道或许因人而异,但科学家们的这番笔记使用心得却着实道出了成功的秘诀。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呈现了科学工作者的成功经验——做笔记,再进一步指出,做笔记的作用,包含认真的分析、思考、回顾;进行系统自我质疑、审视和批判。材料最后总结,成功之道因人而异,但使用笔记确实是成功的秘密。行文时当扣住“做笔记”与“成功”的关系展开,做笔记是成功的秘诀之一,可思考为什么做笔记能帮助成功:比如:做笔记能整理思路,让无序的思路变得有条理;长期坚持做笔记能提升灵魂的深度,助于自我进行深入反思审视;做笔记也是加深印象、存储记忆的好方法之一。另外做的笔记还能反复翻看,这是使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必备之法等。也可思考如何才能高效做笔记,更好地助力成功。比如:首先是要行动起来,这个时代,我们缺的不是知识,我们缺的是改变,我们也不缺笔记,我们缺的是行动。还要适当了解一些基本的记笔记的方法和原则,比如:手写原则、80/20原则、回顾复习原则、思维导图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善做笔记,助力成功。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做笔记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做笔记可以提高一个人选择、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做笔记可以克服知识的混淆和遗忘,从而事半功倍。最后总结观点收束全文。
立意:
1.善做笔记,助力成功。
2.成功无法复制,笔记可供借鉴。
3.在笔记中实现自我的反思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