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通常将汉服理解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么陈述不十分准确。首先,对于是否汉人的判断在于文化,而非血统,华、夷身份会发生转化;其次,经过数千年发展变化,数次胡汉融合,汉服融入了大量外来服饰;最后,现代意义上的汉服实际是指中华民族服饰,而非特指汉族而言。
古人认为汉服起于黄帝,《易·系辞传》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现在普遍认为汉服源自殷商时期,如出土的商代文物可以看到与周代近似的服饰。从周代至今,华夏文明已经持续了三千年,汉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和同化了外来者。
服装作为汉礼的一部分,在历史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导致服饰演变,还有很多外来服饰被汉人使用,以至于传统服饰风格样式极其多样,融入汉服体系的胡服也被称为汉服。历史上服饰经历了多次的胡汉融合,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胡人的窄袖短衣引进汉人的服饰系统;再如,清代旗人袍服上的立领,在后世演变为重要的汉服元素。所以,无论是从历史、风格、样式还是来源等方面分析,汉服的构成都是相当复杂的。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一般都会如《礼记·大传》所说“改正朔、易服色、别衣服”。中国古代的服饰样式非常多,不同时代有着不同风格。虽然中国有很多朝代,但被今人认可的汉服主要是那些强大的大一统王朝的服装,如汉、唐、明等朝代,所以汉服也多是以汉、唐、明等朝代的服饰作为正统。
近几年,右衽宽袍大袖的传统汉服逐渐流行起来,汉服似乎越来越深入人心。
(摘编自曹喆《汉服由来》)
材料二:
数据显示,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由2016年的3.5亿元增至63.6亿元,汉服爱好者达到516.3万人。未来,汉服热将继续升温,预测2022年汉服销售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汉服爱好者将突破700万人。
同样,汉服也少不了在各大平台刷满存在感。抖音上,“汉服”话题总播放量已突破680亿。此外,汉服更是频繁登上热搜,热度居高不下,反映出这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汉服消费者中,女性用户占比超六成,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从地域上来说,最关注汉服的TOP3地区分别为四川、浙江、广东,其次是江苏、陕西、北京,这些地区普遍是汉服产业发展迅猛的地区,或传统文化氛围较浓厚的地区。
汉服热正逐步拥有更广泛的受众,走向“出圈”,论背后功臣,要数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数据显示,超半数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了解汉服。即便“一键古风变装”和“古偶宇宙”向来是网友们的吐槽素材,也无法忽视它们为汉服带来的巨大热度。
(摘编自陈欣颖《穿着汉服走向世界》)
材料三:
汉服的复兴,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最终完善。服饰及其礼仪制度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政治情况,是一个民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的积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钟敬文先生说过,服装在中国社会中不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在中华服饰体系中,无论从时间长度、内涵厚度、影响广度上看,汉服最能代表中华服饰,代表中华服饰未来的前进方向。只要汉族没有代表自身身份的服饰,就很难确定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份服饰;而一旦代表汉族身份服饰诞生,代表中华民族身份的国服问题就迎刃而解。新时代汉服的面世和推广,将是中国对世界时尚文化的重大贡献,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大事。
新时代复兴汉服已经到了万事俱备的地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势头强劲,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之高,达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领袖号召力、政党执行力、民众行动力三合一形势下,大众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和回归直线上升,汉服复兴得以倍速向前推进。
(摘编自唐建军《文化强国的汉服篇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服不等同于汉族人的传统服饰,因为汉人身份的确定应基于文化而非血统,胡汉融合也影响了汉服变化过程,且现代实际指向应为中华民族服饰。
B. 虽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风格的汉服,但被今人认可的正统汉服,只是那些诸如汉、唐、明等强大的大一统王朝的服饰样式。
C. 汉服热持续升温,其销售规模越来越大,2022年甚至突破了百亿元,而且爱好者已达516.3万,在各大平台和热搜榜热度不减。
D. 因为服饰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内核,是民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等多方的积淀,所以汉服复兴昭示了民族文化形象的最终完善。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先从汉服起源谈起,论及关于“汉服”概念的理解,接着梳理其发展过程,指出人们对汉服正统的认知。
B. 材料二拿事实说话,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旨在证明汉服热正逐步拥有更多受众,走向“出圈”。
C. 材料三认为未来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大事必将是代表汉族身份服饰的诞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国服问题的解决。
D. 三则材料从汉服的由来、汉服的发展现状到汉服复兴的重大意义,三方面论证以并列式结构同步推进,论证充分。
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汉服热体现在哪些方面。
5. 新时代出现汉服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1. C 2. A 3. B
4. ①市场销售规模逐年增大;②爱好者数量逐渐增多;③各大平台和热搜榜热度居高不下。
5. ①领袖号召力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②政党执行力大,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高;③民众行动力足,大众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和回归直线上升;④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等媒介发展迅速,使得汉服越来越深入人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今人认为源自殷商”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为“现在普遍认为汉服源自殷商时期”。
B.“胡服也被称为汉服”错误,缺少限定,原文为“融入汉服体系的胡服也被称为汉服”。
D.“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错误,原文为“服装在中国社会中不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在中华服饰体系中,无论从时间长度、内涵厚度、影响广度上看,汉服最能代表中华服饰,代表中华服饰未来的前进方向……”,选项说法无中生有,且第二框内的主语应是“服装”,而不是“汉服复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只是那些诸如汉、唐、明等强大的大一统王朝的服饰样式”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材料一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所以汉服也多是以汉、唐、明等朝代的服饰作为正统”,可见,是“多是”,而不是“只是”。
C.“2022年甚至突破了百亿元”已然未然混淆,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为“预测”“将突破”。
D.强加因果,原文为“汉服的复兴,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最终完善。服饰及其礼仪制度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政治情况,是一个民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的积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A.顺序颠倒,应为首先从关于“汉服”概念的理解谈起。
C.“未来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大事必将是代表汉族身份服饰的诞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国服问题的解决”错误,原文为“新时代汉服的面世和推广,将是中国对世界时尚文化的重大贡献,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大事”,而“大事”不一定指向于此,关系倒置,太绝对。
D.“三方面论证以并列式结构同步推进”错误,关于三则材料整体论证结构的认识有误,三则非连续性材料是彼此独立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由2016年的3.5亿元增至63.6亿元,汉服爱好者达到516.3万人。未来,汉服热将继续升温,预测2022年汉服销售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汉服爱好者将突破700万人”可知,市场销售规模逐年增大;爱好者数量逐渐增多;
根据“同样,汉服也少不了在各大平台刷满存在感。抖音上,‘汉服’话题总播放量已突破680亿。此外,汉服更是频繁登上热搜,热度居高不下”可知,各大平台和热搜榜热度居高不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之高,达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领袖号召力、政党执行力、民众行动力三合一形势下,大众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和回归直线上升,汉服复兴得以倍速向前推进”可知,领袖号召力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政党执行力大,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高;民众行动力足,大众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和回归直线上升;
根据“汉服热正逐步拥有更广泛的受众,走向‘出圈’,论背后功臣,要数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数据显示,超半数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了解汉服”可知,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等媒介发展迅速,使得汉服越来越深入人心。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乘风破浪
陈宇
郑毅感觉很奇怪,自己和妻子都没有网购的习惯,哪儿来的快递呢?他仔细查看那蛋糕一般大小的快递包裹,收件地址、收件人都没错,寄件栏只打了两个字:嘿嘿。
他小心地拆开两层泡沫包装,里面露出了一只精致的红色盒子。他按了一下盒子旁边的鱼眼按钮,那盒子“啪”的一声就开了,里面装着一只金灿灿的小船。这只小金船造型独特,三根主桅杆上的帆儿高挂,仿佛在抗击着风浪,就连船下面汹涌的波浪都清晰可见,铭牌上的标价过万。旁有四字:乘风破浪。
哦,郑毅愣住了,不觉喃喃自语道:“乘风破浪,又一个乘风破浪!”
郑毅来到窗台前,点着烟,努力抑制着心头的兴奋。凭着职业敏感,他知道那个案件该收网了。他从八里乡派出所调到局里,不觉已有半年时间了,而他临走时留下的尚未收网的诈骗案,至今还历历在目。
去年,临近小年夜,喜庆祥和的一天,八里乡派出所突然跑来一个中年汉子,衣衫单薄,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汉子来到他的面前,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紫色的首饰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只同眼前一模一样的小金船,船身上“乘风破浪”四个鎏金字格外醒目。他不解其意,正要发问,那汉子已是声泪俱下了:“警察大哥啊,我被人给坑啦……”
原来,街头聚集一堆人在摸奖,汉子经过时停下脚步瞧热闹,经不住一个黑胖子的鼓动,也伸手摸了一把。“没想到,黑胖子说我中了大奖,奖品就是这只金船,但是必须要交三千块钱手续费。我知道上当了,想走却走不掉了,有两个手臂上画着青龙的人把我夹住。那个黑胖子对着他那大黄戒指,吹一口气,擦一下戒指,嘿嘿笑一声,最后瞪眼大骂:‘你出三千,我奖你一万三,你他妈别不识抬举!’压在肩上的两只手跟着狠狠一掐,我只能乖乖地交钱领奖了。”
望着西天的一抹玫瑰红,听着楼下孩子们的嬉闹声,郑毅的眼前忽然一亮,闪现出儿时的玩伴仇大同,他不禁嘿嘿一乐。
小时候,仇大同与他玩得最好,几乎天天形影不离,一起分享零食,一起玩耍。那时,他们爱在一起玩捣鸡——双手抱起右腿放至腰下,那单立着的左腿向前一跳一跳地进攻对手,谁站不稳摔倒或是右腿落下均为输家。仇大同像条泥鳅似的黝黑、滑溜,也凶野,虽说比他小两岁,却是出了名的常胜将军,经常护着他。
有一次,几个小子见仇大同不在场,就一起抱起右腿,把他团围住,捣得他连连跌倒,狼狈不堪,几乎要举手求饶时,仇大同来了。他嘿嘿一笑,抱起右腿发起冲锋,转眼间去倒几个小个儿,再一转身,使用躲、害、闪、压等绝招,一举击溃其他挑衅者。他似乎还不解气,又拉住逃跑不及的一个倒霉鬼,用秤砣一样的黑脑袋猛地捣在对方的鼻子上,那人顿时血流如注,十分恐怖。为此,他在灼热的阳光下,被老师罚站了一堂课。
哦,对了,在与同伴打斗前,他会习惯性地嘿嘿笑两声。嘿嘿过了,他才会正式投入“战斗”,由此大家都叫他“嘿嘿”。
“嘿嘿”,难道是他吗?
郑毅后脊梁突然冒出了冷汗,他不禁想起两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
那天,郑毅见仇大同披金戴银,珠光宝气,看着别扭,可还是客气道:“兄弟,不错呀!”
仇大同“嘿嘿”一笑,举起手掌,在左指金戒上吹了一口气,说:“倒腾这些东西,还不如小时候捣鸡好玩呢……”
他想干什么呢?郑毅掐灭指间的烟蒂,坐下来,出神地瞅着眼前这个精致的红色盒子。突然,他发现盒子底面有一张小纸条,字迹如儿时一样歪歪扭扭:“真真实实的礼物,恳恳切切的请求,兄弟,能网开一面吗?”
县局刚决定要尽快收网,他的礼物就快递到家了,消息好灵通啊,还似泥鳅般滑溜呢,郑毅不禁摇头苦笑。窗外的天空暗淡下来了,指间的烟卷灭了又续,郑毅心里波涛汹涌。他咬紧牙关,攥紧拳头,暗暗地给自己发力,不让这股洪水颠覆远航的大船;嘿嘿兄弟,法不容情啊,望你理解……
望着“乘风破浪”四个闪亮的金字,郑毅果断地接通八里乡派出所,发出了抓捕的指令。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诈骗犯聪明反被聪明误,原本想要借邮寄来的“小金船”故技重施,结果却暴露了身份,被郑毅识破。
B. “听着楼下孩子们的嬉闹声,郑毅的眼前忽然一亮”,说明郑毅已经想到了尚未抓捕归案的诈骗犯就是仇大同。
C. “倒腾这些东西,还不如小时候捣鸡好玩呢……”这一句流露出仇大同对儿时生活的留恋和对当今生活的不满。
D. 小说结尾处,郑毅“指间的烟卷灭了又续”,充分体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究竟该不该为儿时的玩伴徇私枉法。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主人公郑毅莫名其妙地收到快递写起,成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郑毅小心拆开快递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出一位人民警察的职业素养。
B. 仇大同小时候是出了名的常胜将军,为了护着郑毅甚至不惜撞破小伙伴的鼻子,十分恐怖;长大后却披金戴银,成了凶狠的诈骗犯,反差强烈,对比鲜明。
C.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郑毅的家里,时间与空间较为集中,现实与回忆相互映照,不仅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而且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D. 小说的叙事节奏快慢相间、张弛有度,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作者淡化了环境描写,写西天只是“一抹玫瑰红”,写窗外也只是“天空暗淡下来了”。
8. 小说的标题“乘风破浪”含义丰富,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 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诈骗犯与仇大同的形象最终叠加在一起,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郑毅是从哪些方面推理出来的。
【答案】6. D 7. C
8. ①“乘风破浪”是郑毅收到的“小金船”旁的闪亮题字,也是诈骗受害者报案时所携“金船”船身上的鎏金文字;
②暗示主人公坚守正义之风,秉公执法,抵制住了人情与金钱这股邪恶浪潮的诱惑。
9. ①从人物称呼来看,所收“小金船”寄件人为“嘿嘿”,小时候大家都叫仇大同“嘿嘿”;
②从外在形象来看,诈骗犯是个“黑胖子”,狡猾凶狠,仇大同小时候“黝黑、滑溜”,凶野异常;
③从典型细节来看,同学会上的仇大同手戴“金戒”“吹一口气”“嘿嘿一笑”与诈骗犯无异,小纸条上的字迹与仇大同儿时一样,纸条上“兄弟”的称呼、“网开一面”的请求已经表明仇大同就是诈骗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错在“原本想要借邮寄来的‘小金船’故技重施”,根据小说结尾处纸条上的留言可知,这只“小金船”是仇大同为了贿赂郑毅而送的礼物,并非是进行诈骗的手段。
B.错在“说明郑毅已经想到了尚未抓捕归案的诈骗犯就是仇大同”,此刻郑毅只是想到了仇大同,但并未确定仇大同就是诈骗犯。
C.错在“对当今生活的不满”,结合上文“披金戴银、珠光宝气”“仇大同‘嘿嘿’一笑,举起手掌,在左指金戒上吹了一口气”,可见他说的是对儿时玩伴的客套话,其中或许真有对儿时生活的留恋,但更多的是一种炫耀。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充分展现出一位人民警察的职业素养”错,郑毅拆开快递的细节能够体现其“小心仔细”的性格特征,但并不能“充分展现"其身为警察的职业素养。
B.“反差强烈,对比鲜明”错,小时候的仇大同曾用脑袋将小伙伴的鼻子撞得血流如注,充分体现出其性格中“凶野”的一面,长大后更是成了凶狠的诈骗犯,二者反差并不强烈,构不成鲜明对比。
D.“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作者淡化了环境描写”错,淡化环境描写可以加快叙事节奏,并不能延缓叙事节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1)结合“那盒子‘啪’的一声就开了,里面装着一只金灿灿的小船。这只小金船造型独特,三根主桅杆上的帆儿高挂,仿佛在抗击着风浪,就连船下面汹涌的波浪都清晰可见,铭牌上的标价过万。旁有四字:乘风破浪”“汉子来到他的面前,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紫色的首饰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只同眼前一模一样的小金船,船身上“乘风破浪”四个鎏金字格外醒目”分析,“乘风破浪”是郑毅收到的“小金船”旁的闪亮题字,也是诈骗受害者报案时所携“金船”船身上的鎏金文字;
(2)结合“他发现盒子底面有一张小纸条,字迹如儿时一样歪歪扭扭:‘真真实实的礼物,恳恳切切的请求,兄弟,能网开一面吗’”“县局刚决定要尽快收网,他的礼物就快递到家了,……窗外的天空暗淡下来了,指间的烟卷灭了又续,郑毅心里波涛汹涌。他咬紧牙关,攥紧拳头,暗暗地给自己发力,不让这股洪水颠覆远航的大船;嘿嘿兄弟,法不容情啊,望你理解……”“望着‘乘风破浪’四个闪亮的金字,郑毅果断地接通八里乡派出所,发出了抓捕的指令”分析,暗示主人公坚守正义之风,秉公执法,抵制住了人情与金钱这股邪恶浪潮的诱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结合“那蛋糕一般大小的快递包裹,收件地址、收件人都没错,寄件栏只打了两个字:嘿嘿”和“哦,对了,在与同伴打斗前,他会习惯性地嘿嘿笑两声。嘿嘿过了,他才会正式投入‘战斗’,由此大家都叫他‘嘿嘿’”分析,从人物称呼来看,所收“小金船”寄件人为“嘿嘿”,小时候大家都叫仇大同“嘿嘿”;
(1)结合“一个黑胖子的鼓动”“黑胖子说我中了大奖,奖品就是这只金船,但是必须要交三千块钱手续费”“那个黑胖子对着他那大黄戒指,吹一口气,擦一下戒指,嘿嘿笑一声,最后瞪眼大骂:‘你出三千,我奖你一万三,你他妈别不识抬举’”和“仇大同像条泥鳅似的黝黑、滑溜,也凶野”分析,从外在形象来看,诈骗犯是个“黑胖子”,狡猾凶狠,仇大同小时候“黝黑、滑溜”,凶野异常;
(1)结合“那个黑胖子对着他那大黄戒指,吹一口气,擦一下戒指,嘿嘿笑一声,最后瞪眼大骂”“两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那天,郑毅见仇大同披金戴银,珠光宝气,看着别扭,可还是客气道:‘兄弟,不错呀!’仇大同‘嘿嘿’一笑,举起手掌,在左指金戒上吹了一口气,说:‘倒腾这些东西,还不如小时候捣鸡好玩呢……”分析,从典型细节来看,同学会上的仇大同手戴“金戒”“吹一口气”“嘿嘿一笑”与诈骗犯无异;
再根据“他发现盒子底面有一张小纸条,字迹如儿时一样歪歪扭扭:‘真真实实的礼物,恳恳切切的请求,兄弟,能网开一面吗’”分析,小纸条上的字迹与仇大同儿时一样,纸条上“兄弟”的称呼、“网开一面”的请求已经表明仇大同就是诈骗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二)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国免矣乎!”
(三)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四)
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应侯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贾午子曰:“夫张急调下,故使人悲耳。张急者,良材也;调下者,官卑也。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应侯曰:“善哉!”
(五)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B.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C.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D.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牙子鼓琴”与“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的“鼓”字含义不同。
B. “善哉乎鼓琴”与“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C. 俊士,周代称选取入太学的人,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也通称才智出众的人。
D. 应侯,春秋时应国国君,侯属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的较高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伯牙子的琴曲中,钟子期仿佛看到了巍巍的泰山与浩荡的流水,感受到了伯牙子在琴曲中寄寓的志趣,对他的琴技大加赞赏。
B. 孔子听说荆公子十五岁就做了国相,派人前去了解。他认为,荆公子借助俊士的力量与老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可以避免其鄙陋。
C. 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司城子罕指出能够归来归功于子韦留下的教诲,而自己的臣下削除车迹拔去大树来追随,对自己逃亡没有益处。
D. 孔子认为,范氏、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
(2)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
14. 以上几则材料体现了哪些人才观?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看重他。
(2)取用良材却给他卑微的官职,怎能不悲哀呢?
14. ①发现人才;②尊重人才;③任用(使用)人才;④重用人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虽有贤者”,“贤者”是句子的主语,为了表示强调,可以在“贤者”后断开,且“而无以接之”中“而”表示句间转折,应在“而”前断开,排除AB;
“忠”为“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且“奚……哉”是固定句式,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弹奏;一种乐器。句意:伯牙子弹琴/乘醉听吹箫击鼓。
B.“含义相同”错。“善”,好/向往、追求。句意:弹得太好了/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拔去大树”错。文中“拔树”是“拔去车上树立的标志”的意思。据前文“削迹”一词也可推知“拔去大树”于理不合。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亡”,逃亡;“从”,追随;“贵”,重视、看重。
(2)“取”,取用;“卑官”,给卑微的官职;“安”,怎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告诉我们要发现人才。
“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说明要尊重人才。
“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任用他们,最终导致自身灭亡,说明要任用人才。
“张急者,良材也;调下者,官卑也。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琴弦紧,象征是良材;调子低沉,象征着官职卑微。取用良材却给他卑微的官职,怎能不悲哀呢?说明要重用人才。
参考译文:
(一)
伯牙子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二)
楚国公子十五岁时就做楚国的国相,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他的)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他的蔽塞鄙陋可以免除了啊!”
(三)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看重他。身边侍候的人说:“您对他很是善待,您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您回来之后还看重他,您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消除车辙的痕迹拔去车上树立的标志来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四)
应侯与贾午子同坐,听到他弹琴的声音,应侯说:“你今天的琴声怎么如此悲切呢?”贾午子说:“那琴弦紧曲调又低沉,所以使人感到悲哀了。琴弦紧,象征是良材;调子低沉,象征着官职卑微。取用良材却给他卑微的官职,怎能不悲哀呢?”应侯说:“讲得好啊!”
(五)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节选自《说苑·尊贤》)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①,坠似骚人去赴湘②。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用韩愈被贬谪湘州的故事。②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落梅飘落台阶与墙头的画面,唤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丰富联想。
B. 颔联对仗工整、化用典故,意在凸显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
C. “乱点莓苔”,写梅花沉沦委顿于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
D. 颈联与陆游所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异曲同工,耐人寻味。
16. 有学者认为,本诗尾联是“点睛之笔、言近旨远”,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前三联反复烘托渲染落梅景象,尾联在此基础上抒发议论,点明正意;②借东风摧残梅花暗讽当权者摧残人才;③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B.“意在凸显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意思是: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此联表面上是写落梅,实际上写的是像韩愈、屈原这样的迁客、骚人的遭遇。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意思是: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这一联采用比喻手法,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缘的强烈不满。
以上三联反复烘托渲染落梅景象,尾联在此基础上抒发议论,点明正意,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通常诗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多抒发自己的伤感,这里却别具会心地责备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笔力奇横,言近旨远,讽喻之意、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内外兼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对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抱负的写照。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自然景色描绘扬州城遭遇劫难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答案】 ①.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②. 又重之以修能 ③. 落木千山天远大 ④.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⑤. 废池乔木 ⑥. 犹厌言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纷、修、澄、废、犹、厌。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平正义是法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对于社会来说,公平正义就像阳光雨露一样________,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而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石。司法机关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司法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使人民群众在亲历的每宗司法案件中都能享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不断筑牢防止干预司法的防火墙。司法不能受权力干扰,不能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当前,一些干预司法活动出现了新形态,披上了新马甲,这不仅妨碍具体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而且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必须对此依法依规严肃惩处。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雷霆手段下,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________,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各级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更要________,严格守法,公正执法,并时刻敲响警钟,树牢法治底线和红线意识,杜绝任何侥幸心理和可以蒙混过关的心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
20.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防火墙”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B. 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D. 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成漫天大火的。
【答案】18. ①不可或缺
②无所遁形
③以身作则 19. 司法机关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司法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使人民群众在亲历的每宗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对于社会来说,公平正义就像阳光雨露一样”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公平正义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它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故可以填入“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第二空,从前文“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雷霆手段下,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和后文“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雷霆手段下,违法违规行为一定会被发现,可以填入“无所遁形”。“无所遁形”,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三空,从前文“各级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更要”和后文“严格守法,公正执法……”可知,所填入成语是和“严格守法,公正执法”相并列表示各级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的品质的,可以填入“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成分残缺,在“以”的前面加上“把”,构成一个把字句来修饰“落实”。
(2)搭配不当,“享受”与“公平正义”动宾搭配不当,应把“享受”改为“感受”。
正确表述为:司法机关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司法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使人民群众在亲历的每宗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防火墙”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将“司法机关”比喻为“防火墙”。
A.句子将人比作“留声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选项中将一些菜市场丢下的菜叶称作“佳肴”,褒词贬用,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C.选项中将苇垛比喻为长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选项中将反对日军的抗日战士比喻为“火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悲伤时的眼泪可以排毒。有学者对几百名男女性分别研究后发现:在他们痛快地哭过后,自我感觉都比哭前好了许多,健康状态也有所增进。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那些选择哭泣的人,在哭泣后,情绪强度一般可减低40%,这是由于 ① 已通过眼泪得到排泄之故。而 ② ,没有利用眼泪消除情绪压力的结果是,影响身体健康、促使某些疾病恶化。大多数的男性,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强压着悲伤,把泪水独自咽下。因此,男人寿命较女性短,可能与 ③ 有一定关系。
21. 下列选项是上面这个材料的标题,请选出拟得最恰当的一项( )
A. 男人也应哭B. 要长寿,多流泪
C. 该哭就哭:哭可排毒D. 流泪释放情绪,增强体质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C 22. ①悲伤引起的毒素
②那些选择不哭泣的人
③情绪压抑时流泪少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此文段有一个总领句“悲伤时的眼泪可以排毒”,接着论述其中的原理。可见此段主要是论述“哭”与“排毒”的关系,排除AB;
D项意思虽较为符合,但是并未体现出“排毒”二字,显然C项更符合。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这句话是说哭泣后情绪强度减低的原因,此空应填名词性短语,根据“悲伤时的眼泪可以排毒”“人们在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可填“悲伤引起的毒素”。
②此处与“那些选择哭泣的人”相对照,可填“那些选择不哭泣的人”。
③根据“没有利用眼泪消除情绪压力的结果是,影响身体健康、促使某些疾病恶化”可知,男人寿命较女性短,与不流泪有关,可填“情绪压抑时流泪少”。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说:“我们一万二千多个技术开发人员,全是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我们公司没有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格力的所有技术是来自我们的原创,现在我们有自己的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复合机床等等。”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华为的崛起与强大,主要是依靠人才,而且是全球人才。因为中国培养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太少,所以,必须吸收全球人才才能生产更多的科学技术。其次,要做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必须依靠全球大脑,走出去,进入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同时利用全球人才。”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