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西南宁市二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次综合质检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种个性化样态,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与地域性特征,但也包含着人类文明中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与公共性因素。
清末以来,中国社会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文化也同样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有识之士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对中国传统做了全面的反思,及至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形成了与传统文化做全面割断的激进判断。这种激进判断,导致了社会上一度出现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这种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性的认知之流风余韵至今未消。诚然,中国要走向现代,确实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深刻的反思,但是,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文化不是全面移植某种现代化、某种异质文化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生长在既有的传统之上。传统文化构成现代文化的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具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共同面对的是延续不断的人类生活,人类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一切因素,古人思考过,今人也要思考。就人性能力来说,古人和今人大致相同,因此,古今文化在面对共同问题时,其深度和广度往往不相上下。因此,站在现代文化的立场上反思传统文化,要具有“古今一也”的公共情怀。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意义,不是哪个民族可以得而私之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同民族的发展展现了不同的特色,然而这种差异不是本质上的差异,而是表现方式的差异。在这一点上,人类是具有一致性的。从人类的一致性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各异,但是从根本上而言,所面对的问题具有公共性、共通性。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中西之别,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实际上,中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背后,一样能找到人类共通的东西,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我们要以公共性情怀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要具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意识。
近年来,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对儒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作了很多贡献和成绩,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复兴当然是好事。但是,儒家文化不能代表全部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先秦诸子之后,儒家取得了一定的尊崇地位,但是也没有独占思想领域,而是逐渐出现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儒家虽然从政治上独尊,但是在民间生活中,佛道思想还是有着大量的空间能得以发展,甚至很多时候国家对于佛道文化也大力扶持。就此而言,今天人们回头看传统文化,就不能仅仅看到儒家文化,而是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丰富多样性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家各派在竞争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变化,以此促进生命力的旺盛发展。
(摘编自朱承《面对传统要有公共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是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人类文化,具有历史与地域性特征,且稳定不可变。
B.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包含着人类文明中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与公共性因素。
C.清末的有识之士从文化层面对中国传统进行反思,直接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D.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同民族的发展必然会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出本质上的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公共情怀的视角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站在现代文化的立场上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具有“古今一也”的公共情怀。
C.文章指出要以“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意识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D.文章论述了要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不把儒家文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永远无法回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都要面对人类生活,面对共同问题时,其深度和广度往往不相上下。
C.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一定不能强调中西文化的区别、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D.大力宣传和推广儒家文化有必要,但不可忽视民间生活中的佛道文化,以及其他文化。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中国传统文化……稳定不可变”错误,由文中“清末以来,中国社会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文化也同样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丰富多样性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家各派在竞争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变化,以此促进生命力的旺盛发展”等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有变化。
C.“直接引发”于文无据;“有识之士从文化层面”与文中表述不符,文中是“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
D.“不同民族的发展必然会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体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错误,原文相关信息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同民族的发展展现了不同的特色,然而这种差异不是本质上的差异,而是表现方式的差异”;“必然会展现”中“必然会”是将来时,文中的“展现了”是完成时,时态不一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错误,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儒家文化,但并非强调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原文相关信息为“今天人们回头看传统文化,就不能仅仅看到儒家文化,而是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一定不能强调”的表述曲解文意,由原文相关信息“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中西之别,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可知,作者不赞成“过于强调”,但不是否认“强调”。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2年,“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建设总投资接近10万亿元”。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根据网上相关资料整理)
材料二:
2017—2022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走势预测(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了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的矛盾。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摘编自《海绵城市建设浅议》,《中华建设》)
材料四: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进行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这一问题较为突出,也是制约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海绵城市改造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例如如何综合整治城市河道恢复城市河道原有生态系统、如何合理组合灰色基础设施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如何确保各个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都能达到高标准等,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城市都有新老城区混杂交错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等问题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低影响开发在国内还处于推广阶段,各设计部门对六大雨水处理工程不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系统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方面也亟待完善,尤其是要制定有地域特征的且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海绵城市标准、技术规范。
(摘编自《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博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绵城市自2012年首次提出后,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制定相关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B.中国政府要求从2020年到2030年10年间,将海绵城市建成区达到目标要求的面积从20%上升到80%。
C.由材料二可知,从2017年到2022年5年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逐年递增趋势。
D.据预测,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2020年达2万亿元,2030年建设总投资接近10万亿元,发展迅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绵城市”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其主要功能是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自然、迅速,高效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B.海绵城市的“海绵体”包括两部分:其一是河、湖、池塘等水系,其二是可渗透路面、绿地、花园等城市配套设施。
C.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有效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利用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
D.良好的海绵城市能平衡城市珍贵的水资源,“损有余而补不足”,降雨时让城市吸饱水,干旱缺水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
6.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国建造“海绵城市”的好处以及加速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
【答案】4. B 5. A
6.好处:①蓄收集中降水,避免内涝;②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③生态与经济并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措施:①杜绝建设规划碎片化;②因地制宜,突破城市改造难点;③完善相关法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从20%上升到80%”错误,材料一原文是“20%以上”“80%以上”。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迅速”错误,原文为“‘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可见,没有“迅速”的特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好处:结合材料三“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可知,蓄收集中降水,避免内涝;结合材料三“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可知,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结合材料三“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了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的矛盾”可知,生态与经济并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措施:结合材料四“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进行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这一问题较为突出,也是制约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可知,杜绝建设规划碎片化;结合材料四“如何综合整治城市河道恢复城市河道原有生态系统……由于中国各地城市都有新老城区混杂交错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等问题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可知,因地制宜,突破城市改造难点;结合材料四“相关的设计规范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系统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方面也亟待完善,尤其是要制定有地域特征的且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海绵城市标准、技术规范”可知,完善相关法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土豆
陈敏
翻过两座山,又趟了三条河,我终于站到了王山根——我包扶的贫困户的门前。
我大声喊着王山根的名字,边喊边朝屋内瞅,一个矮小的男人背着一个老太太,正围着一副黑棺材转圆圈,嘴里咿咿呀呀地哼唱着。老太太的头上戴着一顶陈旧的女式军帽。
眼前的一幕让我惊讶,我伫立,伸着脖子,直到王山根将老太太放下,喘着粗气转过身来。
“你这是在干啥?”我不解地问。“我妈今天过九十八岁生日,我背她绕她的‘房子’转了九十八圈,给她添添寿。”王山根嘿嘿地笑,一脸满足的神情。
背着活人绕棺材转圈圈能增寿,这我以前从未听说过。我递给他一支烟,让他平息一下喘息,他立即将那只烟插进他老妈干瘪的唇间,从兜里取出打火机,一手擦火,一手小心翼翼地护着老人的脸,说:
“我老妈也好这一口。”
我又一次懵了!这个穷得打了半辈子光棍的王山根竟然如此有孝心!
进屋,里外查看,王山根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也就是他母亲的这副棺材了。我提着一个小木椅走出来,坐在门外,向他询问情况。
王山根打来一壶水,又折回去拿出了两个洗干净的瓷碗。递水的一瞬,他失去五个指头的右手赫然伸到我眼前,我的心顿时咯噔了一下。于是,他的手就成了我们访谈的第一个话题。
王山根的手指头是他当年在打麦场上打麦时,被打麦机割掉的,那时他还年轻,只有二十来岁,有一个订了婚尚未过门的媳妇,可自从他出事后,他的未婚妻再也没上过门,王山根就一直和母亲过着。他靠一只手和另一只残手种地,可周围山高林密,地多半都是山地,只能种土豆。
一边聊着王山根的家庭状况,一边慢慢做记录,无意间看见王山根的老母亲端着一盆蒸熟的土豆,颤巍巍地笑着走来。
“走了这么长的山路,一定饿了吧,没啥好吃的,先吃几个土豆压压饥,来,快吃,趁热吃。”老人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紫皮土豆!这是我童年吃过的最美味的土豆,紫红的皮,雪白的瓢,沙面可口,数十年不曾遇见,今日一见,满满的甜蜜感顿时从心底升起。
我一路上的迷茫全都打消,原来,我帮扶的项目就在我眼前,不必让我再费心思去寻觅。
“有了,王山根同志,你种紫土豆,我帮你推销。”
说干就干,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入夏不久,土豆开挖,我在互联网上推出出售紫土豆的消息才两天,王山根的数千斤土豆便销售一空,我窃喜,这回扶贫工作对上了卯巧。
从此,王山根和他的老母亲,还有紫土豆就与我结下了缘份,我感到我们已不再是包扶与被包扶的关系了。我时不时地去王山根家,三人坐在一起,抽烟,喝茶,聊聊家长里短,看看云展云舒,享受山间的宁静。
一个周末早上,我刚起床,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开门,门外站着王山根。一个巨大的编织袋压在他的肩上,继而又撤到地板上。里面装着紫土豆和一些没来得及褪泥的花生。
屋里的空调在响,王山根站在门外,不停地搓手,不停地流汗,任我怎么拉扯,他都不肯进屋。
“我老妈让我给你种了些花生。”他依然搓手,依然在流汗。
我问老母亲最近可好,他低了头:“已经老了,十天前就埋了,那天晚上,我和我妈都听见她的棺材发出一声炸响,像放了一根鞭炮,我妈对我说,你爸叫我呢,我明天就去呀,我老妈第二天就死了!”
王山根依然低着头,依然搓着手。有泪从他的眼角流出。
我感到眼前一片朦胧。我决定第二天去老人的墓地看看。
荒草丛生的林间赫然显现出一旧一新两座坟茔。走近,准备焚香祭拜的当儿,墓碑上镶嵌着的两排黄亮的勋章赫然映入眼帘,旧坟冢上的勋章字迹已经模糊,只有新坟冢上的那枚勋章清晰可辨。那顶旧军帽端正地摆放在她的墓前。
王山根轻声说:“我爸和我妈年轻时都上过前线……”
这次,我不仅只是感到惊讶了,我的脑海里时空倾斜,怎么也无法将这位耄耋老人与前线打鬼子联系到一起。
我一个字也说不出,双眼火辣辣地烫,泪水溢满了眼眶。
我只有深深地鞠躬,再鞠躬。
(选自《辽宁文学》,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连用动词描绘翻山越岭的过程,引出“我”包扶的贫困户王山根。“翻”“趟”两个动词既突出跋山涉水的艰难,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B.小说介绍了王山根贫穷的原因是山高林密、土地贫瘠,右手残废,叙写王山根的不幸遭遇时运用了哀而不伤的笔调,突出了王山根的孝心与身残志坚。
C.文中写王山根的老母亲端来蒸熟的紫土豆,表现了老人的细心、友善、体贴;后文写老母亲让王山根为“我”种花生,表现了老人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
D.小说围绕“包扶”展开故事,叙写“我”与王山根一家的故事,表现了“我”与包扶对象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细致描绘了“我”的心理变化,感人至深。
8.小说三次写到“棺材”,请简要说明小说围绕“棺材”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各有什么作用?
9.小说结尾写到“我一个字也说不出,双眼火辣辣地烫,泪水溢满了眼眶”,请简要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7. B 8.①王山根背着老母亲绕棺材转圈圈,庆祝老母亲九十八岁生日,描写怪异的行为,表现人物的神奇色彩,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②“我”里外查看,发现棺材是王山根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突出王山根家的贫穷及他的孝心;
③王山根讲述棺材发出一声炸响以及老母亲“你爸叫我呢……”的话,增添小说的神秘气氛,借母亲的话引出王山根的父亲,为下文写两座坟茔作铺垫。
9.原因:
①“我”无比激动,对辞世的抗战英雄充满崇敬之情;
②“我”内心羞愧,相处时间虽长,却并未深入了解王山根母子。
意图:
①表达“我”对甘于贫穷、深藏功名的抗战英雄的由衷敬意;
②用“我”的表现侧面烘托抗战老兵的高大形象,引发读者思考文章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叙写王山根的不幸遭遇时……突出了王山根的……身残志坚”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他靠一只手和另一只残手种地,可周围山高林密,地多半都是山地,只能种土豆”可知,原文只是说“他靠一只手和另一只残手种地”,并没有突出王山根的身残志坚。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物象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文中找出和“棺材”有关的内容,再分析其作用。第一处,结合“我大声喊着王山根的名字,边喊边朝屋内瞅,一个矮小的男人背着一个老太太,正围着一副黑棺材转圆圈,嘴里咿咿呀呀地哼唱着。老太太的头上戴着一顶陈旧的女式军帽。……‘你这是在干啥?’我不解地问。‘我妈今天过九十八岁生日,……给她添添寿。’王山根嘿嘿地笑,一脸满足的神情”可知,写绕“棺材”转圈圈庆祝老母亲生日,“我”对此很惊讶,并不解的问,怪异的行为,表现人物的神奇色彩,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第二处,结合“进屋,里外查看,王山根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也就是他母亲的这副棺材了。我提着一个小木椅走出来,坐在门外,向他询问情况”可知,“我”里外查看,发现在这个家里,棺材最值钱,表现了王山根家的贫穷及他的孝心。
第三处,结合“我问老母亲最近可好,他低了头:‘已经老了,十天前就埋了,那天晚上,我和我妈都听见她的棺材发出一声炸响,像放了一根鞭炮,我妈对我说,你爸叫我呢,我明天就去呀,我老妈第二天就死了’”可知,写“棺材”是王山根的讲述,那天晚上他和他妈都听见棺材发出一声炸响,像放了一根鞭炮,他母亲说“你爸叫我呢……”,增添小说的神秘气氛,目的是引出王山根父亲、母亲的英雄事迹,为下文写两座坟茔作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分析重要语句的含意,要结合全文,这里主要描写“我”的神态。结合“这次,我不仅只是感到惊讶了,我的脑海里时空倾斜,怎么也无法将这位耄耋老人与前线打鬼子联系到一起”可知,导致“我”如此强烈反应的原因是:“我”突然了解到老人是隐姓埋名的老英雄,我”无比激动,对辞世的抗战英雄充满崇敬之情;结合“我只有深深地鞠躬,再鞠躬”可知,我只有深深地鞠躬,说明“我”内心羞愧,相处时间虽长,却并未深入了解王山根母子,流泪是因为激动与羞愧。
写作意图:结合“我只有深深地鞠躬,再鞠躬”可知,“我”深深地鞠躬,再鞠躬,表达了我对辞世的抗战英雄的敬意;“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泪水溢满了眼眶,只有深深地鞠躬,侧面烘托抗战老兵的高大形象,引发读者思考文章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②。智国③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⑤也。絺疵⑥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缔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缔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②段规:韩氏家相。③智国: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阳:韩氏都城。⑥絺疵:智伯谋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封地、采邑。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俸禄的封地。旧时也做县的别称。
B.版,古代用以表示所筑土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
C.御,会意字,左“行”中“绳”右“人”,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驭车马。
D.骖乘,指陪乘的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右,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左担任警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国劝智伯要对危机有戒备警惕之心,但智伯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在宴会上肆意戏辱韩康子及其家相,为之后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B.韩、魏两国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韩桓子和魏康子跟随智伯攻赵,听到智伯灭亡赵氏的话,恐惧到手足失措。
C.谋臣絺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明智地离开了晋国。
D.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但却是个小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②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答案】10 C 11. D 12. B
13.①于是韩康子、魏桓子两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送张孟谈回城了。
②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杀”是谓语,“守堤之吏”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BD;
“韩/魏翼而击之”,“韩、魏”是主语,“击”是谓语,“之”是宾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智伯军救水而乱韩”或“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逻辑不通,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右,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左担任警卫”错误,应该是: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右担任警卫。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B.“恐惧到手足失措”理解有误。由原文“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可知,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他们或许有恐惧,但更多的是俩人都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心照不宣互相示意要有所谋划。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潜”,秘密地,暗中;“期”,约定;“遣”,送
②“莫之能辨”,宾语前置,“莫能辨之”;“通”,一概;“所以”,表原因。
参考译文:
智襄子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而且侮辱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就劝谏(智伯)说:“您不防备灾祸,灾祸就一定会到来!”智伯说:“灾祸将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兴起灾祸?”(智伯)没有听从(智国)的话。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便派使臣给智伯万家的县邑。智伯很高兴。(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便又给了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来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剩下三版露出水面。锅灶被淹没了,灶中生出青蛙,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灌魏的安邑,而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伯问道:“你怎么知道?”絺疵说:“从人情事理知道的。”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走后,絺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智伯对这些并不后悔。絺疵便请求出使齐国。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张孟谈)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国,(如果)赵国灭亡了,那么韩、魏两国也要相继灭亡。”于是韩康子、魏桓子两人秘密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送张孟谈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
臣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在于(他的)才胜过了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聪慧明察、刚强坚毅方为才,正义耿直、公道平和才叫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泽出产的竹子,是天下的刚劲之物,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曲直,不配上羽毛箭头,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固之物;棠溪出产的铜,是天下的精锐锋利之物,然而如果不放在模具中熔炼铸造,不磨砺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二人为官未能居高位,都经历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饱受磨难。
B.“逋客”“谪仙”两句诗分别对应杜甫、李白,再次强调两位诗人的悲苦遭遇。
C.最后两句谴责了统治者不怜惜、不尊重带给人间好诗的李、杜二人的行为。
D.诗歌语言质朴,但句式整饬精美,除尾联外,其他各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15.“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情感: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写李杜影响之大,表达了诗人对李杜二人的钦佩之情。
结构:承上启下,由上文感叹李杜二人不幸遭遇,转而引起下文对他们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谴责了统治者不怜惜、不尊重带给人间好诗的李、杜二人的行为”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老天的意图你应该明白,人间最需要的正是李白、杜甫他们那样的动人诗章。表达诗人对李杜二人的赞佩。可见此处“君”并非国君,不是指当时的统治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和结构安排的赏析能力。
题目要求回答这两句诗的作用,并且明确了要从“情感表达”“结构安排”两方面分析。作答时,首先要弄清这两句诗的含意,体会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从情感上看,“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意思是:不朽的诗作流芳千年,声名震撼着四海人间。“吟咏”句谓二人的诗作可传至千秋万代,“声名”句谓二人的诗名传布天下四方。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写李杜影响之大,表达了诗人对李杜二人的钦佩之情。
从结构上看,上文“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是说李杜二人生逢离乱时代,一生不得志,而且到处流离,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表现了李杜悲惨的遭际和痛苦的心情;下文“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则是对他们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虽然二人生活悲惨,命运不幸,但李杜二人都创作出不朽的诗篇。故“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的不同景观。
(2)《赤壁赋》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刈麦》侧面描写农民繁忙辛苦,丰收时全家齐动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造化钟神秀 ②.阴阳割昏晓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⑤.妇姑荷箪食 ⑥.童稚携壶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割、箪、稚、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皮亚杰那里,心理“图式”是一种系统配置,是各部分之间有序的结构和轮廓。按照皮亚杰的学说,( )。外部信息只有与主体图式相通,才能被同化,才能有反应,否则只能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___________,感而不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所禀之偏也”,古人已经意识到这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偏”颇。这不是个别人的顽固,而是人性的局限,是主体图式的封闭性。封闭性更加惊人的表现,不止是___________而且是万物皆备于我___________阅读不是从无知到多智,而是已知的主体心理结构的投射。
鲁迅曾经揭露阅读《红楼梦》出现的荒谬: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说得比较极端,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极端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的规律性现象,即使权威学者与大师也难能免俗。特别是当潜在的核心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霸权观念一致的时候,主体同化即使出现了___________的情况,人们也往往见怪不怪。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动于衷 视而不见 无中生有 指鹿为马
B.莫衷一是 目中无人 先入为主 颠三倒四
C.无动于衷 目中无人 先入为主 颠三倒四
D.莫衷一是 视而不见 无中生有 指鹿为马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主体有了反应,外部就有信息,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
B.外部有了信息,主体就有反应,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
C.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外部有了信息,主体就有反应
D.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主体有了反应,外部就有信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样的情况,即使权威学者与大师也难能免俗,并不是个别的、极端的、偶然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的规律性现象。
B.这样的情况,即使权威学者与大师也难能免俗,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极端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的规律性现象。
C.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然的、个别的、极端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的规律性现象,即使权威学者与大师也难能免俗。
D.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极端的、偶然的存在,而是人类阅读中的规律性现象,即使权威学者与大师也难能免俗。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根据语境“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感而不知”可知,应选“无动于衷”。
②视而不见:睁着眼却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狂妄自大或看不起人。句中指阅读者对信息的反应,应选“视而不见”。
③无中生有:原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在也形容凭空捏造。先入为主: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容易接受。句中没有先获得信息之意,应选“无中生有”。
④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颠三倒四:形容说话办事没有次序,没有条理。句中为“混淆”之意,应选“指鹿为马”。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通读上下文,选项所述“人的心理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与上文“心理‘图式’”衔接自然,排除AB;
补句应与下文“外部信息只有与主体图式相通,才能被同化,才能有反应”照应,可知应该是“外部有了信息,主体就有反应”,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为:语序不当,“个别的、偶然的、极端的”语序不当,应为“个别的、极端的、偶然的”;
比较“即使……不是……而是……”和“不是……而是……即使……”两个句式,前者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语意不连贯,从语意上不够强调“规律性现象”,排除AB。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台经济有几对矛盾亟需化解。第一对矛盾是“大”与“小”。平台规模之“大”会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更大的平台能更好地实现市场的整合;另一方面,______①_______。比如不正当竞争、算法歧视等。因此要对平台以大欺小、破坏竞争的行为高度重视。
________②_______。大部分的平台企业都是私有的,但是从所从事的业务看,平台企业却担负着一些公共的职能。如何将公私利益结合,鼓励它们更好地用手中的力量服务公众,就成了一个必须应对的问题。
第三对矛盾是“快”与“稳”。相比传统条件,平台经济更能完成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_______③_______。创新的结果是多样的,一方面,它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让企业成长更快,经济发展更快;另一方面,创新本身也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在相应的监管体系尚未健全的条件下,这可能会造成风险。因此,在发展平台经济的同时,必须权衡“快”与“稳”,把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的稳定性更好地统一起来。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简述第三自然段中有关创新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案】20.示例:①“大”也有“大”的危险 ②第二对矛盾是“公”与“私” ③也更容易产生创新
21.创新虽然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是也可能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风险,因此发展平台经济时要把握好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的稳定性的关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比如不正当竞争、算法歧视”可知,讲的是产生的不好的影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大’也有‘大’的危险”。
第二空,结合全文三个段落的结构形式,此处必须填写“第二对矛盾是……”,再结合下文内容“大部分的平台企业都是私有的,但是从所从事的业务看,平台企业却担负着一些公共的职能。如何将公私利益结合,鼓励它们更好地用手中的力量服务公众,就成了一个必须应对的问题”可知,讲的是公与私之间的关系,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第二对矛盾是‘公’与‘私’”。
第三空,结合下文内容“创新的结果是多样的,一方面,它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让企业成长更快,经济发展更快;另一方面,创新本身也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可知,讲的是关于创新的内容,再结合上句“平台经济更能完成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此处应该是“也更”,所以应该填写“也更容易产生创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一步,结合“创新的结果是多样的,一方面,它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让企业成长更快,经济发展更快;另一方面,创新本身也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在相应的监管体系尚未健全的条件下,这可能会造成风险。因此,在发展平台经济的同时,必须权衡‘快’与‘稳’,把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的稳定性更好地统一起来”可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创新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也可能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风险,要握好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的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步,组织语言,可用包含关联词“虽然……但是……”的句子表述出来。
第三步,检查答案表述是否通顺,是否符合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第一课中做了一个浮力消失的实验。在太空中,乒乓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一样浮在水面,而是停留在了水中。王亚平介绍,这是因为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浮起来。
是的,没有了向下的重力,也就失去了向上的浮力,这既是一个物理原理,也同时饱含了社会、人生的哲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