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邻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万物万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周易》中的“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生生”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此后,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例如,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影响,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
(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尚书·尧典》中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所说的尧之“德”,是要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再协调百姓,也就是协调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各邦国的利益,让各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其中的“协和万邦”,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蕴含“和气”、氤氲“和风”,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和”的核心精神,是相互承认、彼此尊重、和谐圆融。“和”的基础,在于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共同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各国人民对美好世界的追求相契合。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强调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这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带来个人主义的膨胀。今天,个别西方国家奉行自我优先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极端化的表现。当今时代,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谋求一己之利。人类文明百花园绚烂多彩,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因此,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
(摘编自叶小文《弘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主张不同,但经过长期交流交锋,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识。
B.《周易》中的“道”,是一个天道、地道、人道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C.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柳宗元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他们都支持“天人相分”的观点。
D.早在《中庸》中就有关于“和”的论述:“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和”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源远流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讲“仁民爱物”,张载讲“民胞物与”,王阳明讲“一体之仁”,都内在地包含着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思维逻辑。
B.中国古人讲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观点并不矛盾,天人之间,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产生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
D.材料二从“和”的核心精神、“和”的基础、“和”的途径以及“和”的佳境等几个层面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3.下列名句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朱熹《四书或问》)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D.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
5.请在以下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运用原文材料中的观点简要阐析。(4分)
【链接1】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摘选自2022年11月6日习近平《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链接2】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凝聚更多开放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摘选自2022年11月4日习近平《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阿巴看了一眼老柏树。老柏树在地震来之前,在云中村被毁灭之前就已经死去了。
手表咔嚓一声,似乎就再没有了响动。那个写在书上的时间,那个在广播里电视上被重复了很多次的时间,下午2时28分04秒,潜伏的巨兽咬断了岩层的牙齿,剧痛产生力量,闪电一般蹿过层层叠叠的岩层,在云中村东边几十公里,蹿出了地表。一股洪流把破碎的岩石、入睡时间各不相同的岩石喷出了地表。那一刻,地震发生!大地因为自身的黑暗力量而感到恐惧的快意,浑身颤抖,隆隆咆哮。应该就是此时,云中村人听到了大地轰轰作响。世界停顿了一下。鸟没有惊叫,渠水没有翻腾,风停在麦田和果园中间,人仿佛陷入了梦魇。世界,和推动世界的时间都在那一瞬间停了下来。
地震到来时,人们感受到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幸存者总要频繁地回忆起那个瞬间。聚在一起时,他们当笑话一样说。独自回味时,心中却充满恐惧与哀伤。
共同的回忆中,有一刻,那越来越大的,像是有无数辆拖拉机齐齐开进的轰隆声突然静止了。世界静止。接着,大地猛然下沉,一下,又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地球上最深的沉渊。而另一些人感到的不是下沉,而是上升。大地上蹿一下,又猛地上蹿一下,好像要把自己变成比阿吾塔毗还高的雪山。
大地失控了!上下跳动,左右摇摆,轰隆作响,尘土弥漫!
大地在哭泣,为自己造成的一切破坏和毁灭。
大地控制不住自己,它在喊,逃呀!逃呀!可是,大地早就同意人就住在大地上,而不是天空中,所以人们无处可逃。
大地喊:让开!让开!可是人哪里让得开。让到路边,路基塌陷!让到山前,所有坚硬的东西都像水向下流淌,把一切淹没!
大地喊:躲起来!躲起来!人无处躲藏!躲在房子里,房子倾倒。躲在大树下,大树倾倒。躲进岩洞里,岩洞崩塌!
那天,那一刻,阿巴正带着两匹马,走在山道上。
此时,阿巴却产生了一个幻觉,地震发生时,他不是在山道上,而是坐在自己家院子里,正在研磨祭神的香料。大地开始抖动。他捧着香料的手变成了一个沙漏。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一个沙漏,一瞬间,他的手掌里就空空如也。这样快的流逝,使得时间也失去了意义。只剩下空间本身猛烈地颠簸摇晃。他看见那些香料的粉末变成了一股烟尘。院子里的石板地裂开,合拢,裂开,合拢,喷吐出来的也是大股的烟尘。院墙像是变软了,像一匹帆布一样晃荡。背后的整座房子抽风一样扭曲了身子,挣扎几下之后,像用光了力气一样,瘫坐下来。先是屋顶塌向中央。然后,四周的墙壁也向塌陷下去的屋顶扑了过去。阿巴想站起身来,但他站不起来。房子倒塌了,把他淹没在呛人的尘土里。这些尘土,把一座老房子所有的气味都释放出来。燃烧了上百年的火塘的烟火,年年归来的雨燕的泥巢,停歇在房梁上猫头鹰的梦境,存粮的香气,盐和茶,肉和菜,病人的痛苦,新婚的欢愉,怀念,梦想,石头,粘连石头的泥巴,木头,连接木头的木头,原来都深藏在一座老房子的某个地方,现在都变成了尘土,混合在一起,把坐在那里的阿巴淹没了。
当阿巴终于站起身来时,他浑身上下都是尘土。
四周平静下来,他摇摇晃晃地走出了只剩一个豁口的院门。村子正渐渐从浓重的尘土中显现出来,几个人鬼影一般,无声地站在尘土中,或者像他一样失了魂魄般在尘土中行走。每一个人身上,脸上都扑满了尘土。
寂静无声。
突然,尘烟中传来一声惊悸的尖叫。
然后,声音就起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叫声响成了一片。当尘土散开,哭叫声笼罩了整个村庄。
真实的情形是,地震过去,大地停止摇晃,他从灌木丛中爬起身来,一身尘土,一身忍冬花瓣。跌跌撞撞,哭喊着向着蒙难的村子奔跑。阿巴往村后山上望了一眼。现在,阿巴仿佛看见自己惊惶的身影,连滚带爬,从山上下来。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尘土扬起,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的石头砸下。
大地没有嘴,用众生的嘴巴哭喊,
大地没有眼睛,不想看见,不想看见!”
阿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脑子里轰响着云中村古老史诗中的唱段。
他睁开眼,云中村就是五年前地震刚过,人们刚刚清醒过来时看到的样子,房倒屋塌。只不过地没有摇晃,尘土没有弥漫,没有惊惧而绝望的哭喊。两匹那时不在这里的马正在荒芜了的云中村田野里啃食青草。
【注】《云中记》是阿来于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动笔,献给“5·12”地震中的死难者、消失的城镇与村庄的著作。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作者落笔在一棵已经死去了的老柏树上,看似与本文描写的地震无关,但实际上预示着地震来临后云中村的悲惨命运。
B.小说引用了云中村古老史诗中的唱段,仿佛在诉说着尘埃下痛苦的历史宿命,大地虽然满怀悲悯,但也逃不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C.小说结尾,阿巴从回忆中睁开眼,地震五年后,云中村塌房依旧,尘埃落定,马匹在荒野里啃食青草,平静克制的笔调里有刻骨的悲凉。
D.小说现状与回忆相交织,既能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惨烈情状,又能利用时间拉开距离、沉淀记忆,使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更浓烈外放。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既有破碎喷射的岩石,也有停顿寂静的鸟和渠水,表现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烘托出当时的恐怖氛围。
B.小说中大地的形象呈现出双重性,它时而恐怖和失控,肆意破坏着一切;时而正义和自责,同情遇难的人们,虽然合理,但仍显矛盾。
C.地震发生时,作者写大地的恐惧快意,失控哭泣,写老房子里的泥巴石头、猫头鹰的梦境,让大自然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使小说独特脱俗。
D.文章既有描写生动细致的长段,又有感情充沛的排比段,还有深具“留白”技巧的四字短段,笔法灵活,使小说有摇曳多姿之美。
8.叙述视角,是指小说创作者在创作中所选取的叙述角度和观察点。请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欣赏作者描写地震的高超技巧。(6分)
9.作者阿来说:“写作这本书时,我心中总回响着莫扎特《安魂曲》的吟唱。”故而《云中记》也深沉空灵,包含悲情的抒情。请结合选文内容,对此特色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柳敬亭传
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勾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哈唱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
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节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B.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C.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D.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期月,在文中指一整个月,它与《陈情表》中“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义相同。
B.缙绅,“缙”也写作“搢”,指把笏板插在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引申指士大夫。
C.南面在文中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等理政时皆南向坐,因此泛指尊位。
D.文中“亡何,国变”“亡国之恨顿生”的“亡”与“其一人夜亡”的“亡”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未着一言一语刻画传主言行举止,却以考信的笔法,确切的事实,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B.柳敬亭能成为颇具盛名的说书艺术家,不仅在于他具有“机变”的天赋资质,更在于他虚心接受名师教诲,悉心研求说书艺术。
C.宁南对幕府儒生“设意修词”的文檄与柳敬亭“耳剽口熟”的言辞的不同态度对比从正面说明柳敬亭有着经邦济世的军事才能。
D.“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两句,既是对柳敬亭说书艺术所作的高度赞誉,也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黄宗羲说,他为柳敬亭立传记,是为了“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体式”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魏晋诗,完成15~16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选取鸿雁、转蓬等不同意象,抓住其表现主题的共同特征,全诗显得和谐统一。
B.“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达其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C.结处“神龙藏深泉”三句以神龙、猛兽等作比,宕开笔墨,为后文情感抒发打下铺垫。
D.全诗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回荡着刚健之气,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色。
16.王夫之评论此诗“情真悲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一众女子盛装参加元宵盛会的狂欢,为下文与众不同的“那人”作了反衬。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用11个字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以鸟儿来衬托环境的清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①)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②)”,则是人生一快。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③)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上下文语境,在①③处的括号中填写恰当的成语,在②处括号中填入一句五言诗。(3分)
19.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要求内容贴切,表达和谐一致。(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也可以改为:“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育他的乡土。乡土的山水虫鸟,丝缕饮啜,寒暑时俗,草木星月,都深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②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③《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已,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④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21.下列对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包身工的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两种罚规很不利。”中的破折号与①句中的用法相同。
B.“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中的问号与②句中的用法不同。
C.“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中的冒号与③句中的用法不同。
D.“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中的引号与④句中用法相同。
22.《乡土中国》中认为的“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请从《礼记·祭统》里讲到的“十伦”中任选一种贾宝玉突破的“伦”,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就此对宝玉的性格做出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荀子·乐论》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译文:音乐在宗庙之中时,君臣上下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谐恭敬的;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睦亲近的;乡里宗族之中,年长年少的人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乐顺畅的。)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美学家蔡元培指出,悲剧和滑稽画“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进而“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
材料三德国美学家席勒说:“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启发,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者结合自己参与的审美活动和美育实践,以“美育与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文参***
1.A(“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识”错误,原文表述是“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
2.C(“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产生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错,原文的表述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
3.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习近平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节选自《习近平用典》)A项意为“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C项意为“天下的根本在于诸侯国,各诸侯国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个人。”D项意为“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
4.①引用论证,如第1段中引用孟子、庄子、张载等思想家的原话为论据,论证论点。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中以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观点为例,论证论点。③对比论证,如第3段中将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作对比,论证论点。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5.示例一:
我选链接一。①链接中习主席在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指出“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倡导“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②这与材料一中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倡导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
示例二:
我选链接二。①链接中习主席在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为题致辞,承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全球合作,应对困难与挑战,共创美好未来。②这与材料二中中国“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历来认为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链接内容概括和材料分析各2分)
6.D(“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更浓烈外放”错误,这篇小说的情感是深沉而又克制的。)
7.B(“仍显矛盾”错误,作者认为这是大地无法控制的活动。)
8.①通过上帝视角,描绘了岩层断裂,岩石喷发,万物崩塌的场景。②通过幸存者们的共同回忆,描绘了地震时大地突然下沉或上窜的情景。③通过阿巴的幻觉,描绘了地震时房屋坍塌、村庄毁灭的情景。④作者利用叙述视角的不同转换,既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描绘了地震时的状态,又使小说丰富多姿,富于变化。(前三点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第④点2分)
9.①作者在描述大地震动失控时,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比喻等多种手法,使语言空灵有表现力,同时,体现了对大地及大地上的无处可逃的人们深沉的悲悯。②写老房子里蕴藏的动物的梦境,人的悲欢梦想等等,都使小说空灵有诗意,但一切都变成尘土,又充满了灾难的沉痛。③阿巴脑子里轰响的古老史诗的唱段,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同时又对地震中的大地众生展现了深重的悲悯情怀。(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A(依据文意。)
11.A(“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字的意思是“穿一年孝服的亲族”。)
12.C(“正面”错,应是从侧面说明;且这一对比更能说明柳敬亭说书艺人的当行本色。)
13.(1)你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艺术已经超过技艺的范围了。(“具”1分,介宾短语后置,1分:“进乎技”,1分,句意1分。)
(2)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没有不合宁南心意的。(“耳剽”1分,“口熟”1分,“委巷活套”1分,句意1分。)
14.①线索分明。全文以说书作线索贯穿,柳敬亭一生最主要的活动——说书。说书是和柳敬亭的人生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说书,也就失去了为柳敬亭作传的价值。②详略得当。略写柳敬亭的天资,详写其后天磨炼,突出柳敬亭是奇人,而非神人。③呼应有致。文章先介绍柳敬亭身世,第二节写其遇莫生及其说书演技历程,第三节写其在宁南幕府的经历,其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呼应第二节的说书艺术。第四节写国破后理故业,又以“既在军中久”承接上文。最后以对莫生评价作结,又呼应第二节。(一点1分)
15.B(“表达其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错,“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达了征夫征戍生活之苦。)
16.①情感真挚悲切:抒发了征夫的征戍之苦、乡关之思,没有一个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读来却更为真切和强烈。②写法独特:前十句运用比兴手法渲染气氛,紧接着直接叙述征夫的征戍艰辛,再以神龙、猛兽等作比,化用屈原《哀郢》中“狐死必首丘”的典故,层层衬映,最后一句“故乡安可忘”直抒胸臆,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情感内容3分;抒发方式3分,比兴手法、直接叙述、比喻和化用典故、直抒胸臆任答三点)
17.(1)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示例一: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示例二: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示例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示例四:舍南舍北皆***但见群鸥日日来
示例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示例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8.①魂牵梦萦②他乡遇故知③千丝万缕
19.示例:身上的胎记,一辈子附在身上。(每空2分,第一空要写出形象的喻体,第二空要结合喻体及仿句提示的语境,写出童年与人的紧密联系。)
20.①原句使用了第一人称,使读者更有代入感;②从句式上看,原文数词的固定句式,形成排比,有如数家珍之感,更能表达对乡土的细腻浓烈的热爱;③在语序上,原文列举乡土之物,暗含从自然到人文到生活的顺序,改句显得逻辑混乱。(每点2分,共6分)
21.C(文中及C项的冒号均表示提示下文,用法相同。文中及A项的破折号都表解释说明。文中的问号表示反问,B项问号表示疑问,用法不同。文中及D项的引号都表示引用。)
22.示例一:贾宝玉突破了“贵贱”之“伦”。(1分)宝玉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任凭晴雯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1分,写出具体情节点即可得分。如还可举例:宝玉因“不要人怕我”,而惯纵庶弟贾环,使贾环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要害死他和风姐。)可见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2分,注意扣住宝玉突破的“伦”做分析,而不多做发散。)
示例二:贾宝玉突破了“爵赏”之“伦”。(1分)史湘云劝他多会会为官之人,学学仕途经济,好将来应酬世务。他立马要赶走湘云。(1分,写出具体情节点即可得分。如还可举例:他宁可看被视为邪书的《西厢记》等书,也不愿意去读《四书》、讲八股。)可见他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的叛逆个性。(2分,注意扣住宝玉突破的“伦”做分析,而不多做发散。)
23.审题立意:
三则材料分别选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其共同点都是谈艺术审美对人的性格的塑造、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材料一,古代儒家经典认为音乐具有和谐君臣、家人、乡党关系的作用;材料二,中国现代美学家蔡元培认为,富有美感的悲剧和喜剧都可以使人克服人性的偏狭和短视,超越功利得失之心,平和心境,陶冶性灵,进而培养高尚的人格;材料三,西方美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是唯一能培养人合群性格的途径,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在功利性和竞争性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大,这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性格扭曲,从而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美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就是要纾解这种失衡和扭曲,促进人格健全和人性完满,维护人性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根据题目要求,立意不能离开“美育与成长”这一主题,泛谈美的内涵和意义。只要是围绕审美活动对性格塑造,以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来谈都是符合题意的。能结合社会现实,或者结合自已参与的审美活动和美育实践来谈就更有针对性和真切感,也更切合题意。
【参考译文】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两部宋人笔记,知道当时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时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在近几年人们才共同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使他凭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达到神形毕肖至于乱真的地步,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艺术已经超过技艺的范围了。”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像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像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