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北大博雅人文论坛演讲时说道:“中国文学自发端以来,直至今日,已经竖起了一座宏伟壮丽的丰碑,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他指出:“中国文学的影响已经遍及全人类文明,成就是如此显著可见。”他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正是如此跨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流动、扩散的文化洋流中的重要一支,影响西方渐进的趋势,对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
往远处说,20世纪初象征主义文学的分支意象派诗歌,就是从唐诗得到灵感而命名的。意象派从《易经》《庄子》《诗经》《离骚》《文心雕龙》《诗品》及唐宋诗词汲取营养,融合主观情意于客观事物之中,影响及于俄、英,直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卡尔·夏皮罗、约翰·马尔科姆等意象玄学派和詹姆斯·赖特、路易斯·辛普森等深度意象派诗人。近一点的,则是屡获大奖的哈金,作为一个在中国受教育、去美国以第二语言写作的诗人与小说家,他在诗集《词海》、小说《等待》中的“中式色彩英语”,反而成就了一种“陌生化”的美学风格。
1958年,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去希腊旅游时,联想起在东京买到的一架中国明代漆屏风,创作出小说《四漆屏》,成为他后来《狄仁杰断案全集》系列小说的开始。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在表现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中,则更为突出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幽微渊薮。汤亭亭的《女勇士》重写了花木兰的故事,任碧莲的《地道美国人》、《俏太太》等作品,书写中国移民在美国文化中的震惊效应和认同的转变,更具家庭、身份、代际和种族的现实色彩。可见,中国文学在文化、民俗、宗教和风物方面影响深远。
价值观层面的辐射,思想与精神的熏染,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古典文学经典里的那些体现情义、禅道和中和之美方面的内容。比如寒山诗歌在日本就有过长达几个世纪的普遍影响。1968年遍及欧美的青年抗议运动文化中,中国革命文学在欧洲激进学生那里也得到了响应,如今已是法国哲学大咖的巴迪欧就从毛泽东著作中汲取了巨大的养分。但是比较文学学者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认为,文学也有其中心和边缘,欧美如今依然是文学和价值观输出的重镇,而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中有一定影响的如莫言、麦家、余华、阎连科等作家,《三体》《狼图腾》等作品,为数不多,对于西方主流价值观并没有构成根本性的冲击。应该说,在文化文学交流中,修辞、技巧、美学、民俗等方面的传播与接受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价值和观念的影响上,它们才真正体现了文学动人心魄的持久魅力。就这点而言,中国文学对于世界整体文学的影响尚且路漫漫其修远,需要作家、译者、批评家、媒体的共同努力。
(摘编自刘大先《中国文学影响遍及世界》)
材料二:
莫言得奖以后,外面很多议论,认为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大多数都不懂中文,他们根本不理解莫言的书。但后来颁奖主席宣读的颁奖词,让我推翻了这个结论。
他对莫言的每个作品都有评价,而且非常准确。每个评价都深得我心,比我们国内的很多批评家要到位很多。他有一个判断,说莫言是拉伯雷、斯威夫特传统的最优秀的继承者,我当时在颁奖现场,听到这句话很感动。我们中国人在讨论莫言的时候,往往说他是蒲松龄的传统,而一个外国人,一个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在考察莫言的时候,没有把莫言仅仅理解成一个东方人,而是把莫言列入世界文化之列。这样莫言就与西方有了关系,中国与西方也有了关系。其实,不仅仅是莫言,我们中国的作家如贾平凹、阎连科、欧阳江河、杨炼、王安忆、余华、苏童、严歌苓等等,都是世界性的作家,是人类的作家。我们是在人类的共同传统当中,表达我们的态度、感情和生活。
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就是在这个非主流的传统里看到了中国一部分作家的努力。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中国的、传统的、民族的、东方的范畴里。我们要承认,文学创作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获得新的生机。我们是全人类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也是这个世界人类的文化,全人类是相通的,在深层次上我们与西方世界完全能够沟通。但这个工作是要努力去做的,只有做充分了,你才能理解原来中国作家的创作也属于世界,西方人完全能看得懂中国的文化。
(摘编自陈思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存在哪些问题》)
材料三:
我们的文学事业要做到不混乱,就需要坚持中国立场。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展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美之间的竞争也必将由“局部”走向“全方位”,由“隐性”变为“显性”。2017年12月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中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首要竞争对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些国家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和对手,给中国制造麻烦,竭力遏制中国,如孟晚舟事件、香港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等。中美之争既有经济利益之争,还有发展道路、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之争。美国学者迈克尔·巴尔指出:“中国崛起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还是一个文化事件。”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中美双方通过谈判还可以解决,但意识形态和国家主权是毫无妥协余地的。意识形态出现混乱,会导致国家混乱甚至瓦解。前苏联的解体就是惨重的教训。面对中美之争,我们文学工作者要冷静观察,批判思考,维护国家利益,不能充当西方反华势力的传声筒。国家之间的冲突、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文学工作者,在全球大变局的语境里,应该做到“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中国立场,为中国利益而发声,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平稳发展而贡献力量。
(摘编自郑燕虹《全球大变局语境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之思考》)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意象派的命名受到唐诗的启发,《易经》《庄子》《诗经》《离骚》《文心雕龙》《诗品》等作品对其发展产生过影响。
B.中国古典文学经典里的那些体现情义、禅道和中和之美方面的内容比起新时代中国文学更能触及到西方的价值观。
C.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要想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绽放持久的魅力,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文学作品的价值和观念的影响。
D.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作家应是世界的作家,基于这种创作意识,更多的作品才有机会走向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认为中国文学对世界的影响自古有之,持续至今,但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影响更大。
B.欧美如今依然是文学和价值观输出的重镇,而中国当代文学对世界的影响仍停留在文化文学交流层面,尚未动摇西方价值观的根本。
C.材料二谈到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给莫言的获奖评价能够令人信服,这表明文化是相通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均属于世界。
D.材料三认为文化的混乱会导致意识形态的混乱,从而导致国家的混乱瓦解,所以文化的交流是有国界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印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余华的《活着》讲述了老人福贵的人生故事,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等社会
变革,他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
B.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全景展现党建立红色政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长征和革命战争的恢宏历史。
C.李青松的《告别伐木时代》讲述了当代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绿色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
D.刘醒龙的《如果来日方长》呈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中的伟大奉献精神和英勇斗争品质。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说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新时代中国文学应当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
C.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D.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精神的尊严”。
B.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文中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
D.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
8.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9.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
B.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C.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D.足下,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一般用于上称下,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会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对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心有顾虑。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离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长此以往就会有自身孤立甚至国家灭亡的危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4.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
D.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潮水连海,月亮升起”的动态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初冬的太湖,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寒水,远山,幕云,全都溶成瓦蓝色。白皑皑的芦狄,层层散去,与无数出没其间的鸟翅一起摇曳。一阵阵凉风卷来,把埋藏心底的所有太湖诗,一起卷出。那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身不由己地为遗忘忏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新萌动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有人说了:出产多少粮食是不足挂齿的,不要紧的;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般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
18.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成语使用不当,请改为恰当的词语、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顶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木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宇宙膨胀的探索中有一个重大发现,是1998年由两个观测团组独立发现的-宇宙正处于加速膨胀之中。根据广义相对论,由于引力的作用,宇宙中所有物体都必定互相吸引,这就必然导致宇宙的膨胀会越来越慢。因此,长久以来,①。但是这两个小组打破了人们的常识,发现宇宙膨胀实际上在加速。
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克服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宇宙空间中应该充满着某种未知的能量。这股未知的能量就被称为“暗能量”。根据引起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的本质和性质的不同,宇宙未来的变化②: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宇宙膨胀将会一直加速,宇宙中星系之间会逐渐扩大距离,银河系周围也将变得看不见任何别的星系。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增加,那么宇宙膨胀的加速将更加剧烈,暗能量会撕裂宇宙间存在的一切,使宇宙分崩离析。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减少,③,宇宙会渐渐缩小,可能会回到高温、高密度的状态,最终宇宙将会被压缩成一个微小的奇点。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一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B.“好香的干菜,一一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C.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
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
④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⑤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 己的目的。(毛泽东)
⑥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电影《长津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平邑一中新校区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
1.【解析】选B。B项,“比起新时代中国文学更能触及到西方的价值观”错误,文中“价值观层面的辐射,思想与精神的熏染,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古典文学经典里的那些体现情义、禅道和中和之美方面的内容”,是说古典文学经典里的那些体现情义、禅道和中和之美方面的内容对西方价值观有影响,并没有说比新时代中国文学更能触及,只是比较文学学者卡萨诺瓦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对于西方主流价值观并没有构成根本性的冲击。
2.【解析】选B。A项,“但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影响更大”错误,“他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正是如此跨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流动、扩散的文化洋流中的重要一支,影响西方渐进的趋势,对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正是如此”说明新时代的中国文学继续影响世界,并不是说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影响更大。C项,“这表明文化是相通的”错误,“全人类是相通的……但这个工作是要努力去做的,只有做充分了,你才能理解原来中国作家的创作也属于世界,西方人完全能看得懂中国的文化”,是说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别人才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并不能表明文化是相通的。D项,“所以文化的交流是有国界的”错误,文章只是说要“坚持中国立场,为中国利益而发声”,并不能得出文化的交流是有国界的这一结论。
3.【解析】选A。材料三的观点是“我们的文学事业要做到不混乱,就需要坚持中国立场”。A项,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福贵个人的故事,表现他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仍然坚强的活着,和中国立场没有关系。
4.【解析】材料一开头引用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话“中国文学的影响已经遍及全人类文明”“影响西方渐进的趋势,对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提出观点:中国文学影响西方,对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第二段列举卡尔•夏皮罗、约翰•马尔科姆等意象玄学派和詹姆斯•赖特、路易斯•辛普森等深度意象派诗人、哈金等人事例,论述中国文学对意象和语言的影响。第三段列举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事例、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汤亭亭的《女勇士》、任碧莲的《地道美国人》、《俏太太》等作品,论述“中国文学在文化、民俗、宗教和风物方面影响深远”。第四段举例论证“价值观层面的辐射,思想与精神的熏染,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古典文学经典里的那些体现情义、禅道和中和之美方面的内容”。整体采用总分结构行文,从三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学对西方的影响。
【答案】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行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国文学影响西方,对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的观点,然后运用例证法从对意象和语言影响,文化、民俗、宗教和风物方面,思想与精神的影响三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学对西方的影响。
5.【解析】材料一“最根本的还是在价值和观念的影响上,它们才真正体现了文学动人心魄的持久魅力。就这点而言,中国文学对于世界整体文学的影响尚且路漫漫其修远,需要作家、译者、批评家、媒体的共同努力”可知,需要作家、译者、批评家、媒体的共同努力,在价值和观念上,真正体现中国文学持久魅力。根据材料二“我们要承认,文学创作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获得新的生机”“这个工作是要努力去做的,只有做充分了,你才能理解原来中国作家的创作也属于世界,西方人完全能看得懂中国的文化”可知,文学创作需要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拥有文学的独创性,才能诞生伟大的文学作品。根据材料三“我们文学工作者要冷静观察,批判思考,维护国家利益”“坚持中国立场,为中国利益而发声,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平稳发展而贡献力量”可知,文学创作要坚持中国立场,关注社会,为中国利益而发声,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平稳发展而贡献力量。
【答案】①强化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创作意识。全人类文化是相通的,需要作家、译者、批评家、媒体的共同努力,在价值和观念上,真正体现中国文学持久魅力。②文学创作要坚持中国立场,关注社会,为中国利益而发声,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平稳发展而贡献力量。③文学创作需要创新。文学的创作需顺势而为,创新而就。一个民族和国家,拥有文学的独创性,才能诞生伟大的文学作品。
6.【解析】选D。A项,“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错误,文中的“我”并没有流露感情,是通过“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的感情。B项,“原因在于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错误,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不是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而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C项,“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7.【解析】选C。C项,“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错。多次谈及猫,是因为挂念和担心;不挪动离开,不是因为反应麻木,而是因为他的疲惫和对前路的茫然,对命运的绝望。
8.【解析】①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紧张与慌乱,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在人群、车队蜂拥过河时,“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从老人“衣服上尽是尘土”可知,因为战争到来,老人已经逃了很远的路。此时,老人疲惫劳累至极,以致他坐在桥边不走了,也就是走不动了。他人紧张慌乱的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疲惫、孤独、无助的形象。③当“我”完成任务后,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时,我发现“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大战即将到来,敌人快速推进,他人慌乱逃命时,只有老人孤独无助地依然坐在桥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才有了下文“我”和老人的交谈,也才有了“我”的询问,以及老人的回答,进而了解了老人的情况。所以,开头第一节的描写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同时,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别人都在慌忙过桥,只有老人“纹丝不动”,显然,这个悬念的设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答案】①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的形象。③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9.【解析】①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对话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看来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我”对老人的话不大关心,恰恰是对老人命运的最大关心。所以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劳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求生欲望的淡薄,通过“我”的眼睛似乎能看到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带给读者真实感,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去感知人物,挖摒小说深刻的反对战争主题,并表达对遭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的同情。②这篇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只是截取了桥边因战争来临拥挤、紧张、慌张的人群逃亡和一位纹丝不动坐在桥边的老人的画面和“我”和老人的一段对话这样“小”的事情,反映了宏大的战争主题。所以,《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③这篇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显示了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却包含深刻的内容——战争不是人民发动的,而是政治家的阴谋。“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 ‘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站起来,走走看”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老人絮絮叨叨告诉“我”他的“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等动物时,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答案】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③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
10.【解析】选B。“者……也……”,表判断,“者”和“也”后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
“少”修饰“有”,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11.【解析】选D。D项,足下,是敬词,古时用于下称上,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
12.【解析】选C。C项,“范雎担心自己……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错误,依据“臣何忧乎?”“臣又何耻乎?”,可知范雎并没有那样的担心。
13.【答案】(1)如今的我,是个客居异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
(2)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
14.【解析】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个客居异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由此可知,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由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可知,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由此可知,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由原文“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答案】①范雎客居异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②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③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地执守宾主的礼节,范雎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唯唯:象声词,应答之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恭敬地坐直身体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的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教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量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国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未,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
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15.【解析】选C。C项,“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错,“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本诗表现了诗人遇赦的喜悦心情和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6.【解析】注释中说“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此句深层含义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且“本澄清”一句也大有深意,它暗示出诗人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超然豪迈。
【答案】①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②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③乐观豁达,超然豪迈,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
17.【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天生我材必有用金散尽还复来
18.【解析】白皑皑:形容霜、雪等洁白。此处修饰“芦苇”,突出其白的耀眼,用“白花花”合适。白花花:形容白得耀眼。身不由己:意为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语境讲人站在湖边,不由自主地会遗忘忏悔等,用“情不自禁”合适。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不足挂齿:形容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语境讲“出产多少粮食”不值得重视,用“微不足道”合适。微不足道:意思是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答案】①白花花②情不自禁③微不足道
19.【解析】根据语句内容分析,确定长句的主干,抓住“生命”“唤醒”“萌动”分析,主干为生命萌动。然后分析修饰“生命”的定语,抓住“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等分析,“一种来自遥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故土且本该属于自己”作为定语修饰“生命”。分析其他成分,“被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息唤醒后”和“重新”作“萌动”的状语,“起来”作“萌动”的补语。
【答案】一种来自遥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故土且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被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息唤醒后重新萌动起来。
20.【解析】先抓住三个“那些”分析,这是排比句,先讲“芦苇”,后面用“最美的”“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修饰,这样层层扩展,突出芦苇的特点。前面说“砍去那些芦苇”,那些最美的,和太湖离不开彼此的芦苇,作者不舍砍去,用排比句增强气势。
“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词语,这是运用顶真手法。用“离不开”突出这些芦苇和太湖的紧密关系,彼此离不开,这样的芦苇更不应该砍掉,含蓄写出了作者对砍掉芦苇做法的否定,即不愿意破坏自然。
【答案】①三个“那些”构成排比,层层扩展,步步加深,点出芦苇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割去这些芦苇的不舍,增强语势。②“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使用顶真,环环相扣,强化力度,突出二者彼此相依的紧密关系,含蓄地表明作者不愿破坏自然的态度。
21.【解析】选A。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前文内容,对“重大发现”进行补充说明,这个“重大发现”就是“宇宙正处于加速膨胀之中”。A项,表示补充说明前文内容,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B项,表示话题的转换;C项,表示插入语;D项,表示总结上文。
22.【解析】第一空,前面说“……这就必然导致宇宙的膨胀会越来越慢”,再根据“因此”可知此处是结论,根据前面的理解,可填:人们认为宇宙的膨胀在减速。第二空,此处根据冒号可知是总领句;根据后面的“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宇宙膨胀将会一直加速”“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增加,那么宇宙膨胀的加速将更加剧烈”“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减少”,这是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可填:存在几种不同的可能性。第三空,根据前面内容可知,暗物质能引起宇宙膨胀;此空前面假设“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减少”,后面结果是“宇宙会渐渐缩小”最后到一个“奇点”,可知此处是过渡句,可填:那么宇宙将从膨胀变成收缩。
【答案】①人们认为宇宙的膨胀在减速;②存在几种不同的可能性;③那么宇宙将从膨胀变成收缩。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属引语式材料。
材料共有六句名言,首先解读每句话的意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这里提出三个关键词,“智、仁、勇”,这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根本和末梢,事情有开端和结尾,我们在对待处理的时候,应该知道孰先孰后,孰本孰末,加以区别对待,这样的话,就离道不远了”,这句话强调做事要分清主次,要注意轻重缓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展现了团结一致共同担当的精神。“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意思是“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展现了关爱之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意义。毛泽东的话肯定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毅力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展现了中国人奋斗不息的精神。电影《长津湖》中“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这句朴实的台词凝聚了先辈们的心声,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句话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
然后将这些名言进行组合,寻找立意的角度。
如①⑥结合可以谈信仰的力量,可以谈心怀天下的仁者担当。
如③④结合可以谈“团结互助共克时艰”,可以谈“共同担当”。
如②⑤结合可以谈奋进的力量,可以谈伟大的使命,可以谈民族的复兴。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名言引出观点,如“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然后围绕抗疫列举相关事例来展现疫情面前人们的共同担当,行文中要注意引用材料中的名言,可以由疫情延展到环境保护,最后发出呼吁。
参考立意:如①⑥,心怀天下,仁者无敌;如③④,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如②⑤,家国天下,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