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选择题是高考中的基础题,但也是很多学生粗心丢分的点。尤其是历史选择题,让学生犹豫不决该选择哪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史实错误型
1.(2014年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题干问秦汉以后怎么样?C项,皇权秦朝出现,祖先崇拜原始社会就存在,史实错误。D项,春秋战国宗法制瓦解,留下的是宗法观念,所以秦汉后强化宗法观念史实错误。
2.(2013年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A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瓦解,史实错。D、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
二、时间判断
1.(2011年新课标卷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A错。南北朝,国家分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正确。
2.(2014年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应该是***战争后,时间不符。
三、因果倒置
1.(2015年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铁力牛耕的出现,促使小农经济产生,C错。
2.(2014年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材料中提到先有纸币再有纠纷,B因果倒置。
四、组合型选择题
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得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
【例1】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汉②西晋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题思路】西汉和唐朝分别是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建立起来的,而西晋政权是司马氏取代魏政权建立的,隋朝是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的。
【答案】D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比较能力,试题难度不大。
五、比较型选择题
(1)特点: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例题: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2)解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六、时空型选择题
(1)特点: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
例题:2010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两位的是“上海世博会”“给力”,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2)解法: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选择题答题方法
1 分析考查范围寻找突破点
高考历史选择题是以通史的顺序来编排试题的。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24—27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28—31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32题考查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内容,33—35题考查的是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根据题目顺序可以大体知道题目考查的范围,就可以根据考查范围查找知识内容,寻找突破点。
2 抓准题目中的时空信息
时空是把握历史的基础,时空意识、空间位置在高考命题者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在2018年全国Ⅱ卷中的12道选择题,每一道题都包含了一定的时空信息。可以说,无时空不高考。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忽视题目中的时空信息,时空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善于找相关的时间信息尤其是隐性时空信息,因此要注意抓住题目中的时空信息,尤其注意发掘题目中的隐性时空信息,这些信息一般以朝代名、阿拉伯数字年份、历史事件、人名、地名、年号等形式呈现。如2018年全国Ⅱ卷26题,根据题目中“武则天时期”可以推断出题目涉及的时间应该是唐朝,这就是题目中包含的隐性时空信息。根据时空信息再抓住时空背后的历史背景就顺理成章了。
3、反映类选择题采用缩句法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反映类选择题的出现频率很高,这类试题可以缩句法,将材料浓缩,尽量用一句话说出材料表达的主旨意图,再和选项匹配。这样做可以尽可能排除材料中的干扰内容,有助于选出正确答案。如2018年全国Ⅱ卷24题,题目可以简略概括为“商汤的仁慈使他获得了诸侯的拥护”,故而选择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4、省略号前后一般有答案
材料中如果有省略号的一定要重视省略号前后的材料,若省略号前后材料不重要就会继续省略,所以要反复研读省略号前后的材料,省略号前后一般有答案。如2018年全国Ⅱ卷30题,从省略号后“你真正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推断出,在抗日根据地农民被当做人来对待,他们决定自己的事情,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对于激发农民的抗日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故A项正确。
相关专题: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