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语文押题卷(六)
2023年全国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
语文押题卷(六)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1. 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并从生活牵绊中逃离出来。
B. 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作为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时,等于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C.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容,艺术并不追求妙肖人生和自然,而这却是写实主义的理想。
D. 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了独特风格,也因此艺术上的许多做法看似不近情理,但这正是艺术的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开篇简洁明了,通过艺术的功用引入“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一话题。
B. 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引入话题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C. 本文的论证手法多样,举例、引用、假设、比较论证的妙用使道理阐释深入浅出。
D. 本文的立论有的放矢,针对“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这一问题展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 “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C. 蔡琰《悲愤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是他站在客位的观赏者角度将其切身的情感加以客观化而创作的。
D. 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并从生活牵绊中逃离出来”错误。由原文“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可知,原文说的是“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而不是“使人欣赏并从生活牵绊中逃离出来”。
C.“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容”错误,范围扩大。由原文“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可知,原文说的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D.“从而形成了独特风格”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可知,原文没有说“从而形成了独特风格”。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本文的立论有的放矢”错误。针对“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这一问题作者用的是“驳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强加关系。原文“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可知,埃及的雕刻和“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并无关联。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做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以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不仅在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也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就相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特别邀请到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步进行分析解读。
中国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理念?
徐步: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它的重要性在于怎么样引领国际社会走向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怎么样带动全人类实现一种持久的和平、普遍的安全、共同的繁荣;怎么样使得国际社会能够成为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非常深刻的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艰巨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回答了我们当今时代所面临的要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呼应了国际社会广大人民要和平、要发展、要稳定、要安全这样一些诉求。当然,也给国际社会,给人类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指明了光明的未来。
中国网: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徐步:一方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中国自身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的这样一种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的新动能。与此同时,我们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反对贸易壁垒,反对那些把自己封闭起来搞自己的小圈子,搞单边主义的那一套。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我们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积极的经济合作,我们同周边国家开展亲诚惠容的友好合作,我们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通过这样一些积极的合作倡议使得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以中老铁路为例,原来老挝是一个完全的内陆型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通过中老铁路的建设,老挝(可以)通过中老铁路把它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并且通过中国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这些都说明“一带一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应对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挑战有什么帮助呢?
徐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我们都非常清楚,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充满了)各种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利于使得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所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选择,它是中国提出来的重要倡议,同时它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推动我们谋求实现人类的和平、安全、发展,有利于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网:报告当中还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就中国来说,我们在接下来一个阶段会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哪些努力?
徐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将坚持推动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共同谋求一个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这样一些原则的基础上来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中国将继续通过自身的发展,来进一步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进一步的开放,使得中国的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进一步同国际社会一道,通过世界经济的发展,通过世界上广大国家共同的发展来使得中国的发展更加持续,同国际社会广大的成员一道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徐步:二十大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指明前进方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当中,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者、倡导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和积极的贡献者。
B. 若各国可以勇敢地突破自己的小圈子,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结合起来,将有利于推动我们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
C. 通过一带一路中老铁路的建设,内陆型国家老挝可将产品输送到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这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身体力行的推动和落实。
D. 中国将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网从概念理解、中国过去及未来的努力、中国的成就四个方面对专家徐步进行采访。
B. 访谈中,专家徐步的回答条理十分清晰,逻辑分明,其针对相应的问题,分条列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C.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因为世界很多挑战必须由人类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应对。
D. 在接下来一个阶段,中国会着重从经济领域进一步展开与他国的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努力。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有哪些?结合材料中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①开放的国策,以中国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际遇。
②坚持全球化,反对各种保护主义。
③同周边国家合作,开展“一带一路”。
④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同世界各国展开经济领域的合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结合起来”于文无据。原文“与此同时,我们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反对贸易壁垒,反对那些把自己封闭起来搞自己的小圈子,搞单边主义的那一套”可知,对单边主义是反对的立场。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分条列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错误。依据文中专家对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问题,理论意义大于具体个别的解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一方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中国自身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可知,中国施行了开放的国策,以中国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际遇。
由原文“另一方面,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的这样一种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的新动能。与此同时,我们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反对贸易壁垒,反对那些把自己封闭起来搞自己的小圈子,搞单边主义的那一套”可知,中国坚持全球化,反对各种保护主义。
由原文“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我们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积极的经济合作,我们同周边国家开展亲诚惠容的友好合作,我们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通过这样一些积极的合作倡议使得中国的发展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可知,同周边国家合作,开展“一带一路”。
由原文“中国将继续通过自身发展,来进一步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进一步的开放,使得中国的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可知,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同世界各国展开经济领域的合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注】
李存葆
越南北部山区,草深林密,路少坡陡。杯口粗的竹子紧紧挤在一块,砍不断,推不倒;芭茅草、飞机草高达两米。草丛中夹着杂木,杂木中盘着带刺的长藤。节令还不到“雨水”,这里的气温竟高达三十四五度。这给我们急速穿插的尖刀连带来不可想象的困难。
我们心急火燎地沿无路可寻的山沟插进。这时,营长在报话机中呼叫,问我们九连的位置,梁三喜忙展开地图,现地对照。一个扛着八二无后坐力炮的战士凑过来,瞧了几眼地图,一下用手在地图上指点说:“在这儿,错不了,这就是我们九连的位置。”
梁三喜点了点头,看了看眼前这位昨天下午刚补进我连的战士,便对着报话机向营长报告了九连所处的位置。
报话机中传来营长焦急的声音:“太慢!太慢!加快速度!要加快速度!”
“是!”梁三喜回答营长后,站定身对全连命令道:“把背包、多余的衣服,统统扔掉!尖刀排继续头前开路,二、三排和连部的同志,协助炮排携带弹药!”
战士们立即照办了。梁三喜问眼前那位识图能力极强的战士:“你,是从哪个部队调来的?”
“北京部队。”
“叫啥名字?”
“嘿,说名字一时也记不准。我们刚补进来的十五名同志,就我自己是从北京部队来的。干脆,就叫我‘北京’好了。”
这自称“北京”的战士,稍高的个头,长得挺秀气,浓眉下的眼睛一闪一眨,热情,深邃,奔放,显得煞是聪敏。
“那好,你就跟在我身边行军。”梁三喜说。显然,他已觉得身边急需这位很有一套的战士。
夜,黑得像看不到边、窥不见底的深潭。山崖下的灌木丛中,梁三喜召集各班、排长围拢在一起,研究下一步的行动。他在暗夜中铺开地图,借着圆珠手电笔那圆圆的光点,用手点了点由无名高地和主峰两个山包组成的364高地。面对敌人苦心经营的364高地,大家思忖着。梁三喜已把战士“北京”视为连里的“高参”。此时,他对挨在他身边的“北京”说:“‘北京’同志,先谈谈你的想法吧。”
“那好。我先谈点不成熟的设想,以便抛砖引玉。”战士“北京”说,“我连现已脱离大部队,孤军楔入敌腹。在缺乏强有力炮火支援的情况下,要攻占面前的两个山头,谈何容易!敌人居高临下,以逸待劳,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打法,切莫强攻,必须巧取。”
“说得很有道理。”梁三喜催促,“继续说下去。”
“现在我连已断粮缺水,一时又不能补充,行动必须迅速。趁敌尚未察觉我们,我建议战斗在今夜展开。先拉开一个小小的战斗序幕:一、先设法破坏敌阵地前沿的雷区,撕开一道豁口,以便全连接敌;二、以步兵排实施火力佯攻,引敌暴露火力点的位置;三、我炮排和步兵排的爆破组,借暗夜接近敌火力点,在隐蔽好自己的前提下,离敌火力点愈近愈佳。这样,待明晨拂晓,便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无名高地,取得立足点。然后,才有可能考虑下一步。”
大家小声议了一阵,一致认为战士“北京”的设想切实可行。这时,“北京”又说:“入伍后,我一直在步兵连八二无后坐力炮连当战士。在北京部队时,我参加过几次师里组织的山地进攻实弹演习。要讲摧毁敌火力点,‘八二无’堪称一绝。它最大射程一千米,绝就绝在进行肩炮直瞄发射时,我们可以把炮口当刺刀!山地作战,每块岩石下都可隐蔽自己。我打过多次百米内肩炮射击,其准确程度如同把枪口直指敌人的肚皮,百发百中。眼下,我们是山地攻坚,如果采用远射程射击,倘若一炮打不准,敌碉堡里的机枪饶不了冲锋的步兵战友!我看,四〇火箭筒也定要在五十米,甚至是三十米的距离上发射,做到弹无虚发。可别小瞧敌人,他们打了多年的仗,拼起来是些亡命徒!因此,我们非得冒风险,下绝法子治他们不可!”
梁三喜说:“‘北京’同志说得十分有理。‘八二无’和四〇火箭筒发射时要近些,再近些!必须做到一炮摧毁一个敌碉堡!不然,后果大家都清楚。一排长,行动还是从你们尖刀排开始,你们先用成捆的手榴弹,引爆敌人的地雷……”
行动开始了。乳白色的晨雾像纱幔一样轻轻飘散,东方显出了朦胧的光亮。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梁三喜发出了冲锋的信号!
这时,卧在我身边的靳开来早已跃起身,他倚在岩石一侧,肩扛四〇火箭筒,眨眼间便叩响了扳机。但闻“轰”的一声巨响,敌碉堡刚喷出一缕火舌,便腾空飞上了天!
几乎是同时,离我有三十余米远的战士“北京”也扛起“八二无”,只见他身子一动,肩后便喷出长长的火龙。
…………
声声巨响过后,我们纷纷跃起身,饿虎扑食般冲上了无名高地。
战斗进行得如此干净利落,前后只用了十多分钟!
梁三喜激动地拍着战士“北京”的肩说:“行!真不愧是从北京送来的战斗骨干!战后,我们首先为你请功!”说罢,他大声命令大家:“赶快清理阵地,进入堑壕,防敌反冲锋!”
大家立即进入敌人遗弃的堑壕,做好战斗准备。
(有删改)
【注】《高山下的花环》是以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我”是出身高级将领家庭、一心搞“曲线调动”面被耿直的雷军长批判的九连指导员赵蒙生,在正义力量的感召和血与火的考验中被唤醒了军人的爱国心和人格尊严,成为真正的战斗英雄。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详写战士“北京”的识图能力、战术安排、肩炮射击准度及战斗冲锋等内容,体现了他良好的战斗素养。
B. 文章第1段对越南北部地区的环境进行细致描写,意在表明后文营长要求继续加快行军速度具有不合理性。
C. 文章前文写敌人有居高临下之优势,与后文战斗仅用十多分钟形成对比,凸显了“小北京”战术安排的巧妙。
D. 文章大量语言描写足以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后文穿插的环境描写实则可以删去,不影响艺术效果。
8. 随着战争的进行,战士“北京”是如何一步步得到连长梁三喜的青睐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9. 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在原小说中,战士“北京”在后来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一直到战争结束,“我”才知道牺牲的战士“北京”是雷军长的儿子薛凯华,小说节选部分有哪些伏笔?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C 8. ①在营长询问九连的位置时,“北京”瞧了几眼地图就能准确指出,让梁三喜感到惊喜。
②其自称“北京”,机灵聪敏,让梁三喜留在身边行军。
③“北京”分析战情科学可行,梁三喜认为有理而采纳其建议。
④攻占无名高地干净利落,战果让梁三喜激动,梁三喜要为战士“北京”请功。
9. 伏笔:
①战士“北京”以“北京”自称而不肯直接说出名字。
②战士“北京”表现出的军事素养说明他的出身并不简单。
效果:
①使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与后面“我”得知牺牲的战士“北京”是雷军长的儿子而吃惊的情节相照应,使小说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③这些情节安排与“我”想要曲线调动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产生了一种英雄悲剧特有的冲击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文章详写战士‘北京’的识图能力”错误。对于“北京”的识图能力,文章一笔带过“梁三喜问眼前那位识图能力极强的战士”,故“详写”的说法有误。
B.“意在表明后文营长要求继续加快行军速度具有不合理性”错误。意在表明连队穿插的艰难和为苏澳军人英雄群像提供了典型环境。
D.“后文穿插的环境描写实则可以删去,不影响艺术效果”错误。后文的环境描写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不可删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梳理小说的情节内容,再结合战士“北京”的表现进行分析。结合全文内容可知,选文一共分三部分,以梁三喜与战士“北京”为线索,可做如下分析。
第1部分写行军途中梁三喜初步了解“北京”,“北京”只瞧了几眼地图就能准确指出九连的位置;随后在交谈中,这位从北京部队来的战士以“北京”称自己,长得秀气、深邃,显得机灵聪敏,让梁三喜觉得需要这位很有一套的助手。
第部分写战前分析敌情,战士“北京”的分析有理有据,建议切实可行,梁三喜按照他的分析与建议部署战斗任务。
第3部分写战斗过程及战果,战士“北京”表现出的军事素养让梁三喜分外激动,梁三喜要为其请功。由此可组织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分析节选部分战士“北京”的表现与雷军长的儿子这一身份的关联,确定伏笔所在;其次要结合注释及该题题干所给信息,分析文中伏笔安排的作用和效果。
从节选部分看,战士“北京”以部队属地来替代自己的名字,就是担心别人产生他是雷军长的儿子的联想;
他在辨识地图、分析敌情、提出战术等方面的表现,表明他拥有较高的军事素养水平,这也使得小说后面揭示他是雷军长的儿子这一情节显得更加合情合理。由此即可确定伏笔所在的两处情节描写。
再看这样安排的效果,这些伏笔使后面揭示战士“北京”是雷军长的儿子薛凯华的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再结合注释看,这些情节与“我”一心“曲线调动”的情节产生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战士“北京”崇高的英雄品质,从而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庾亮以苏峻在历阳,终为祸乱,欲下诏征之;访于司徒导,导曰:“峻猜险,必不奉诏,不若且苞容之。”亮言于朝曰:“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不可复制,犹七国之于汉也。”朝臣无敢难者,独光禄大夫卞壶争之曰:“峻拥强兵,逼近京邑,路不终朝,一旦有变,易为蹉跌,宜深思之!”亮不从。壶知必败,与温峤书曰:“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朝廷威力虽盛,不知果可擒不;王公亦同此情。吾与之争甚恳切,不能如之何。本出足下以为外援,而今更恨足下在外,不得相与共谏止之,或当相从耳。”峤亦累书止亮。举朝以为不可,亮皆不听。峻闻之,遣司马何仍诣亮曰:“讨贼外任,远近惟命,至于内辅,实非所堪。”亮不许。于是下优诏,征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以弟逸代领部曲。峻上表曰:“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讨胡寇。今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复不许。峻严装将赴召,犹豫未决。参军任让、阜陵令匡术劝峻反,峻遂不应命。温峤闻之,即欲帅众下卫建康,三吴亦欲起义兵;亮并不听,而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朝廷遣使谕峻,峻曰:“台下云我欲反,岂得活邪!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往者国家危如累卵,非我不济;狡兔既死,猎犬宜烹。但当死报造谋者耳!”尚书左丞孔坦、司徒司马丹杨陶回言于王导,请“及峻未至,急断阜陵,守江西当利诸口,彼少我众,一战决矣。若峻未来,可往逼其城。今不先往,峻必先至,峻至则人心危骇,难与战矣。此时不可失也”。导然之,庾亮不从。十二月,辛亥,苏峻使其将韩晃、张健等袭陷姑孰,取盐米,亮方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
B. 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
C. 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
D. 元规召峻/意定此国之大事/峻已出狂意/而召之/是更速其祸也/必纵毒蠚以向朝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不顺命”与“便纵有千种风情”(《雨霖铃》)两句中的“纵”字含义相同。
B. “而今更恨足下在外”与“吾遗恨也”(《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恨”字含义相同。
C. “臣何敢即安”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D. “但当死报造谋者耳”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中的“但”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庾亮认为苏峻将会谋反,想征召他,王导、卞壶、温峤都认为不可,庾亮对三人意见都没有采纳。
B. 苏峻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主观意愿上并不想赴任,以希望在边郡为国效力为由,辞谢不应征召。
C. 苏峻谋反后,温峤本想率领部众来护卫建康,却被庾亮以西陲的安危为理由拒绝了这一请求。
D. 苏峻蓄谋已久,庾亮一系列措施又促使了他谋反,而庾亮没有做好应对规划,最终被攻陷姑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威力虽盛,不知果可擒不;王公亦同此情。吾与之争甚恳切,不能如之何。
(2)往者国家危如累卵,非我不济;狡兔既死,猎犬宜烹。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朝廷的威力虽然强盛,但不知道果真能擒获他否;王导也同有此意。我与庾亮争辩十分恳切,但不能拿他怎么样。
(2)以住国家危如累卵,无我不行。现在狡兔已死,猎犬就该烹食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庾亮征召苏峻的主意已定,这是国家的大事。苏峻已表现出骄狂的样子,如果征召他,这是加速祸乱的到来,他必定会挺起毒刺面对朝廷。
“元规召峻”是“意”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并且“定”是“元规召峻意”的谓语,所以应在“定”后面断开,排除AD;
“出”宾语为“狂意”,所以应在“意”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均为“纵使”;句意:纵然他不听从上命。/即使有满腹的情意。
B.正确。均为“怨恨”。句意:现在反而恨足下在外。/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C.正确。安逸/哪里;句意:我怎敢贪图安逸。/而现在在哪里呢?
D.错误。均为“只是”。句意:只是我就是死也要向出谋者报仇!/只因为祖母刘氏像那太阳迫近西山一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苏峻蓄谋已久”错误。原文只是说“峻已出狂意”,并未说其要谋反,且后文苏峻也“严装将赴召”,所以看不出“苏峻蓄谋已久”。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通“否”;“情”,意见;“如之何”,拿他怎么样。
(2)“济”,成功;“既”,已经;“宜”,应该。
参考译文:
庾亮认为苏峻在历阳,终将造成祸乱,想下诏征召他进京;庾亮为此征徇王导的意见,王导说:“苏峻猜疑阴险,必定不会奉诏前来,不如暂且容忍他。”庾亮在朝中说:“苏峻狼子野心,最终必会作乱。今天征召他,纵然他不听从上命,造成的祸乱也还不大。如果再过些年,就无法再制服他,这就如同汉时的七国对朝廷一样。”朝臣无人敢诘难,只有光禄大夫卞壶争辩说:“苏峻拥有强大的军力,又靠近京城,路途用不了一个早上便可到达,一旦发生变乱,容易出差错,应当深思熟虑。”庾亮不听。卞壶知道庾亮必会失败,写信给温峤说:“庾亮征召苏峻的主意已定,这是国家的大事。苏峻已表现出骄狂的样子,如果征召他,这是加速祸乱的到来,他必定会挺起毒刺面对朝廷。朝廷的威力虽然强盛,但不知道果真能擒获他否;王导也同有此意。我与庾亮争辩十分恳切,但不能拿他怎么样。我本来想让足下在外任官作为外援,现在反而恨足下在外,不能与你一同谏止他,我或许会追从你的。”温峤也多次写信劝阻庾亮。满朝大臣都认为此事不可,庾亮全然不听。苏峻听说此事,派司马何仍见庾亮,说:“征讨贼寇,在外任职,无论远近我都唯命是从。至于在朝内辅政,实在不是我能胜任的。”庾亮不允许。于是颁下礼遇优厚的诏书,征召苏峻为大司农、授予散骑常侍,赐位特进。让苏峻兄弟苏逸代领属下部曲。苏峻上表说:“昔日明皇帝拉着下臣之手,让我北伐胡寇。如今中原尚未平定,我怎敢贪图安逸!乞求给我青州界内的一个荒远州郡,让我得以施展朝廷鹰犬的作用。”又不获同意。苏峻整装准备赴召,但又犹豫不决。参军任让、阜陵令匡术劝苏峻造反,苏峻便不应从诏令。温峤听说此事,立即想率士众下赴建康防卫,三吴之地也想出动义兵,庾亮都不同意,却写信告诉温峤说:“我对西陲安危的忧虑,要超过对历阳苏峻的忧虑,足下不要越过雷池一步。”朝廷派使者面谕苏峻,苏峻说:“朝廷大臣说我要造反,我哪有活命呢!我宁肯由山头观望廷尉,不能由朝廷回望山头。以住国家危如累卵,无我不行。现在狡兔已死,猎犬就该烹食了。我就是死也要向出谋者报仇!”尚书左丞孔坦、司徒司马丹杨陶回向王导进言,请求“乘苏峻未到之时,急速截断阜陵的通路,把守长江以西当利等路口,敌寡我众,一战即可决胜。如果苏峻还未到,可以进军威逼其城。如果现在不先行前往,苏峻必会先行到达,苏峻一旦到达,那么人心危惧惊骇,就难以与他交战了。这种时机不能失去。”王导认为很对,庾亮却不听从。十二月,辛亥(初一),苏峻派部将韩晃、张健等人攻陷姑孰,夺取食盐粮米,庾亮这才后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①
苏轼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②。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观湖作诗五首在安济亭上。②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14. 分析第一首诗歌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在描写钱塘江潮手法上的异同。
15. 结合第二首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14. 同:二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诗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柳词以“霜雪”比喻浪花,形象地写出钱塘江潮的澎湃。
异:苏诗运用了视听结合、虚实相间(用典)的手法,突出了钱塘江潮的声势。柳词中“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从视觉角度突出了钱塘江潮奔腾的动态感、壮阔感。
15. ①感慨身世悠悠,起落不定。“江边身世两悠悠”,诗人感慨自己调任在外,身世悠悠,像潮水一样起落不定。②叹息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久与沧波共白头”,沧海波涛不时掀起白头巨浪,诗人慨叹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③自宽自解回京有望。“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诗人认为既然江水能够因为潮势阻遏而西流,自己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词在描写钱塘江潮手法上的异同,首先要明确比较的内容范围,即对第一首诗歌四句与柳词中的“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两句进行比较。然后分别找出二者对景物的描写角度、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并结合相关内容展开分析。
苏诗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作者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在第二句中,作者又用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曾描述他当日的军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个借喻,都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
柳词“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从视觉角度来写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霜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如雪浪花随又高又急的浪头翻涌滚动的景象。
据此分别概括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在充分理解诗歌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
苏轼因与当朝秉政的王安石推行的新政意见不合,被贬外迁。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
而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
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能西流,但因不能与潮势相敌,于是出现西流的情景。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
据此概括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人世纷扰,无人理解自己并没有关系,只要自我内心美好即可。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现朝代更替,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不吾知其亦已兮 ②. 苟余情其信芳 ③. 俄顷风定云墨色 ④. 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 伤心秦汉经行处 ⑥.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已”“顷”“漠”“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播出的节目《黑鹰少年》在网络平台上收获9.5分的观众好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也______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胜负,也在于奋勇拼搏的精神,“激活”观众心中的热血。单元剧《我们这十年——热爱》中,刚来到学校任教的中学教师张雷,开始还______的,但看着他带领的校足球队在训练有素的对手面前溃不成军,眼眶泛红却只能躲闪着孩子们求助的哭喊,屏幕前观众的内心也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击中。但正因如此,随着校足球队知耻而后勇的进步,观众也深切体会到那种艰苦训练所带来的澎湃向上的激情和力量。
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也体现在对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的______。例如大凉山交通不便,如果没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普及,一群打篮球的孩子也很难被外界关注到。瓦尔阿木不仅是孩子们的教练,同时也是球队的“运营经理”,他通过拍摄短视频以及手机直播的形式把孩子们训练和比赛的镜头分享到网络上,引发了大众的兴趣,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37万粉丝。网络传播和热度让这群孩子有机会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一步步走到______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今年10月,凉山黑鹰队的这群孩子甚至受邀在2022—2023赛季CBA常规赛揭幕战上亮相,也让雏鹰振翅越飞越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发 三翻四覆 呈现 举世闻名B. 生发 三心二意 浮现 举世闻名
C. 引发 三心二意 呈现 万众瞩目D. 生发 三翻四覆 浮现 万众瞩目
18. 下列影视剧名与节目名《黑鹰少年》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食神》B. 《天使与魔鬼》
C. 《我在他乡挺好的》D. 《扫黑风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B. 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达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C. 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D. 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达给观众。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引发:引起,触发。生发:滋生,发展。由语境可知此处是引起大众的讨论,因此用“引发”。
第二空,三翻四覆:指反复多次。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语境应指教师张雷来到该校任教又想调离,心未定,因此用“三心二意”。
第三空,呈现:显出,露出。浮现:(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子里显现;呈现,显露,语境是指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展现了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因此应用“呈现”。
第四空,举世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精地注视。语境修饰“现代化体育场馆”,因此用“万众瞩目”。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C.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D.影视剧名和节目名《黑鹰少年》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 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传扬”指(事情、名声等)传播,“传扬给观众”不搭配,可将“传扬”改为“传达”;
二是语序不当。逻辑顺序上,应先传达体育精神,再展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新风貌。
全部改对的是B项。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末,莫奈在巴黎郊区的吉维尼小镇,买下一个小院,让花木恣意生长。擅长造园的他挖掘了人工池塘, ① 。“池里的精灵浮现在我眼前,我举起了调色板。”莫奈的直觉驱使他不知疲厌地创作。油画《睡莲》系列成就了他印象派大师的称号。 ② 。大约比莫奈早700多年,中国皇帝宋徽宗就将目光聚焦于一方池塘了。纵然“天下一人”的皇家园林里有无数的奇珍异兽等待他描摹,但他依旧凝神于野逸的池塘秋色。《池塘晚秋图》里,香蒲、野鸭、枯荷,一连串的平淡之物,只用墨色承载着秋的哀伤,抵达极致之美。 ③ ,太爱这世界,用力用油彩将睡莲与水揉成一团。而明代画家陈淳,则是在秋天的池塘边遗忘了自己。或许,根本并没有什么池塘,他只是执笔临窗,一阵秋风吹来,一个欢喜的念头,幻化出了一纸秋色。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明代陈淳的《秋塘花鸭图》,要求要素完整,语言表达流畅优美,不超过50个字。
【答案】20. ①种下一池睡莲; ②沿着时间轴往回走; ③池塘边的莫奈
21. 在一汪澄澈的秋水映照下,野鸭于池塘里优哉游哉,微微卷曲的荷叶,依恋着水边随微风轻摆的红蓼。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①处,前文叙述莫奈买小院、造池塘,那下一步就应该是种睡莲,这才会有名画《睡莲》的出现,因此该空可填“种下一池睡莲”之类的语句。
②处,前文在叙述19世纪末的莫奈种睡莲,后文在叙述大约比莫奈早700多年的宋徽宗描摹池塘秋色,这是时间的回溯,因此可填“沿着时间轴往回走”之类的语句。
③处,根据后文叙述,都强调了“池塘”,陈淳在池塘边忘了自己,而“用油彩将睡莲与水揉成一团”与前面“油画《睡莲》系列成就了他印象派大师的称号”,那么此空应涉及同在池塘边画《睡莲》的莫奈,因此该空可填“池塘边的莫奈”之类的语句。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作答该题,首先应明确画中元素有哪些,仔细观察可知画中有“池塘、野鸭、红蓼花、荷叶”等主要元素。
然后结合标题《秋塘花鸭图》可知季节为秋季,那么池水可为秋水。
最后再描述一下几个元素的状态即可,如秋水可以用“澄澈”描述,野鸭的状态是悠闲自在,荷叶和莲蓬都应该是秋天的状态,而红蓼花则正在开花。注意语言优美,可适当运用修辞。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举世闻名的千手观音,到如今从未对外开放的舒成岩摩崖造像,党的二十大代表、文物修复师陈卉丽在过去的30余年时间里,坚守在文物保护修复一线,带领团队承担起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75处5万余尊造像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从文物讲解员到修复大师,陈卉丽在文物修复一线坚守30年,她始终秉承“择一事,终一生”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潜心耕耘,一丝不苟。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是大国工匠、党的二十大代表、文物修复师陈卉丽的事迹。通读材料我们发现,陈卉丽已经在文物修复行业一线坚守了30年,这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在年轻人不断跳槽的现实环境中,陈卉丽的坚守无疑有着榜样的意义。30年,期间的艰难可想而知,陈卉丽一定也遇到过工作的瓶颈,也受到过其他方面的诱惑,然而她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行业,抵制住了现实中种种诱惑,这样的坚守是对事业的执着,而她也是敬业精神的楷模。从这个角度写,我们可以歌颂她的坚守精神,“择一事,终一生”的情怀,敬业态度等。
材料最后还提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潜心耕耘,一丝不苟”,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工作者,她能够带领团队承担起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75处5万余尊造像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一定是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写工匠精神,包括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潜心钻研的执着等。
写作时应当概述材料,然后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来写,选择角度尽量不要写太多,不然论述不透。无论选择哪个角度,写哪种品质,都可以先阐述内涵,再联系现实写这种品质或者精神在个人事业方面以及对当下不良风气的扭转意义;最后一定要结合写作身份,即当代青年身份,论述从陈卉丽身上得到的启发,从思想到行动应该如何学习榜样精神,为人生奠基。
立意:
1.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2.臻于至善,敦行致远。
3.坚守工匠精神,描画敬业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