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赵永平 黄水洪 审题人:黄水洪 杨冰 校对人:杨冰 赵永平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①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②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的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它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居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编纂的《春秋》。左丘明把它概括为“微而显,智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意思是,《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文字简约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春秋》则开启了私人著史的先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形成了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它的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春秋》中对“郑伯克段于鄢”一事的记载,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对此《左传》解释:“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意思是说,由于段未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就没有用“弟”这一称谓。而由于他们像两国君主一样交战,所以郑伯对段的胜利也就称之为“克”。称“郑伯”,不称“庄公”,则是讥刺他没有尽到教育兄弟之职责。同时除掉共叔段是郑伯的本意,共叔段也是被赶走的,不是主动出奔的,所以也不言其“奔”,同样有责难庄公的意思。由此可见《春秋》用笔之精细,而《左传》也继承了这一叙事的特点。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往往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标准的历史叙述笔法,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有时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曾因直书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兄弟三人接连被杀。董狐冒着风险写下“赵盾弑其君”,因此孔子称赞他,后人推崇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为后世正直史官所继承,成为我国古代最崇高的史德传统。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学评论著作《史通》中,对中国史学“奋笔直书,彰善贬恶”的优良传统做了深入的论述,在他看来,“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也不隐恶。他称赞了历史上那些“仗义直书,不避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的史家,认为正是他们敢于“记功司过,彰善瘅恶”的精神,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
(选编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师用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笔法,是古代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道德评判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B.春秋笔法,简言之,是指史官“一字寓褒贬”的“秉笔直书”记史方式、手法。
C.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春秋笔法”记史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
D.春秋笔法因源于史著《春秋》而得名,其叙事直言不讳精神为《左传》所继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史料为据,旁征博引,阐明作为中国历史叙事传统的春秋笔法的来源与传承,并用引证法指出直书精神,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
B.文章第二段引述《汉书·艺文志》记载,说明了《尚书》与《春秋》的区别,突出了《春秋》很早就形成了“一字暗含褒贬”的特征。
C.文章第三段举例论证,通过《左传》对“郑伯克段于鄢”一事的解释,主要阐明了春秋笔法以“礼也”“非礼也”为标准的叙事特征。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除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外,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使读者对春秋笔法的内涵更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古代记史的一种叙事叙述传统,既体现了中国历史叙事的标准,也体现了中国历史叙事的含蓄、精细特征。
B.坚持以礼义为标准的历史叙述笔法所彰显出的可贵精神,正是从中国古代到今天最为推崇的史德传统。
C.齐国太史因直书权臣之恶,招来杀身之祸且祸及三兄弟,从董狐被赞中就知道,孔子并不赞同其做法。
D.在史学家刘知几看来,“不虚美,也不隐恶”的“直书”,敢于“记功司过,彰善瘅恶”的精神,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一变局加速推进,中国在这一时代变局中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并未动摇。所以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备份”我国。
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被动推动第三次城市大洗牌。外贸受阻,一些明星城市顿时黯淡。4万亿救市计划,大量项目出台,让内陆城市受益不少,“强省会”抬头。内循环的伏笔,早在那时就已经埋下。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暗线:美联储以降息作为应对。北京、深圳、杭州借着低息资本的流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最大赢家。这也是我国“备份”我国,以及第四次城市大洗牌的关键。
(取材于李俊、橙子辅导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非常需要经济“外循环”,通过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这是经济“外循环”的优势。但是,经济“外循环”持续的时间越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是严重,因此发展经济“内循环”非常有必要。与以前“扩大内需”的提法相比,“内循环”显然更加动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因此,从2020年起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将变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逐渐向内需与出口并重过渡,国内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内循环”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也将成为资本市场映射的产业趋势。
世界对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五种压力、五个坐标面的变化——第一,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我们的出口碰上了天花板。第二,从2006到2015年,中国的出口突飞猛进,这10年WTO里的各种贸易纠纷案件,1/3是跟中国打的。第三,从2012年以后中国整个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这几年劳动力成本提高一倍以上。第四,油电煤气运包括城市土地成本都提高了很多,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第五,生态环保的压力增加,对环保的治理成本也大大提高。
面对这些变化,中央审时度势,从2013年提出了“新常态”,2014、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了过去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状态,转化为供给平衡的状态,多余的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一套循环措施出来以后,中国的经济其实就在往内循环方向走了。
(取材于黄奇帆、孟凡君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起飞与繁荣很大程度是依赖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引入了国际资本、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方式及市场化观念,而且让中国最为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进入国际贸易的分工体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全球接轨。
不过,到现在为止,与美国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相比,中国的内需扩张只能是在有限的程度进行。14亿人口当然具有无限大的市场,但这更多的是潜在市场或潜在的消费力。中国居民的消费力与北美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的城乡差别、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别、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力的差别都很大,有些农村居民刚刚从贫困线上走出。如果没有重大制度改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让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全面提升,他们的潜在消费力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力的。
还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向型经济是在逐渐调整,但其代替的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并以此来拉动中国GDP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房价快速上涨及居民负债快速增加为代价的。目前房价高的城市,许多居民每月收入还了住房按揭贷款之后,可支配可消费的收入非常少。同时由于住房价格是一种社会财富分配机制,而价值高的住房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必然会让整个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力相对水平越来越低。中国的“内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中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经济房地产化、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等基础上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难以确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特别是基础性制度的改革。所以,要建立中国的“内循环经济”体系,有人认为应该以确立内需体系、解决三农问题及加快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但无论是三者并进,还是单头进行,要取得重大进展,都得以市场法则为依归。“内循环经济”的确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市场化体系能否成熟,市场能否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并以市场法则来化解中国生活中一系列的中长期问题,否则“内循环经济”可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摘编自易宪容《内循环经济的实质与未来发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经济“外循环”持续的时间越久,暴露出外向型经济的问题越严重,因而发展更动态、深入的内循环经济很有必要。
B.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内需扩张当前只能在有限的程度进行,但超大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有利于我国实施经济内循环。
C.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我国坚持构建以对外开放为主体,不断扩大内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之道。
D.我国借助外向型经济模式,不仅引入了国际资本、先进制造技术,而且转化劳动力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与全球接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4万亿救市计划的“内循环”中,京、深、杭借大量项目的出台,实现产业升级,成为第三次城市大洗牌的最大赢家。
B.面对我国外向型经济遭受的压力与变化,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表明我国经济正走向内循环方向。
C.综合材料发现,经济“内循环”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变化和世界经济趋势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D.文中我国确立以“内循环”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市场化体系还不成熟,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性制度改革。
6.“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一决策有哪些依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路 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乏,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任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梁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8.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6分)
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肃宗乾元元年冬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慰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臣光曰: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然则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且夫有国家者,赏善而诛恶,故为善者劝,为恶者惩。赏以劝恶,恶其何所不至乎!《书》云:“远乃猷。”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天下之政而专事姑息,其忧患可胜校乎!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迹其厉阶,肇于此矣。盖古者治军必本于礼,故晋文公城濮之战,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今唐治军而不顾礼,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太祖始制军法,使以阶级相承,小有违犯,咸伏斧质。是以上下有叙,令行禁止,四征不庭,无思不服,宇内乂安,兆民允殖,以迄于今,皆由治军以礼故也。岂非诒谋之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B. 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C. 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D. 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薨,《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B. 裨将,副将,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中的“皮匠”起初的用词就是“裨将”。
C.“幸而复国”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中的“幸”含义不相同。
D.“苟得间则攻而族之 ”与“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间”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高丽人李怀玉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依从他,节度使由军中将领士兵自行废立,就是从此时开始。
B. 司马光认为,如果爵禄废置、杀生予夺都不是出于皇帝本人,而是出于臣下,权力下移,就会导致动乱滋生蔓延,没有尽头。
C. 司马光认为互相爱护保养是君主与臣下避免互相争斗杀害、获得互利和长久生存的有效之法,引用晋文公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D. 司马光认为宋朝能够承接天命,得益于宋太祖制定军法,使军队懂得以尊卑上下的礼法来处事,从而四方归服、天下太平安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夫有国家者,赏善而诛恶,故为善者劝,为恶者惩。
(2)为天下之政而专事姑息,其忧患可胜校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
B.“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
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融。
15.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福祉的历史,“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相似。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物是人非,英雄早已不复存在的诗句是:,。
(3)古典诗词常常以“月”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再如高中阶段所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高中语文试卷 为你精选高中语文试卷,模拟卷,月考卷…… 公众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那些①____________的声音,并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对于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②____________。纵观古今仁人志士,无数勤恳上进的读书人靠自身的努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战国时期头悬梁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西汉凿壁偷光的经学家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③______的一笔。
不仅如此,脱贫攻坚计划也把“教育脱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让人增长才干,掌握知识,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实现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小镇做题家”是千千万万为了自身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奋斗者值得被尊崇,不应被嘲讽!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很强的鼓舞激励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① ,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两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明显低于异卵双胞胎,由于两种双胞胎的成长环境类似,区别只在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更相近。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②_____,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如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包括心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最后,精力水平还与生活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因“996工作制”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
如何改善精力水平?运动或许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64%。其实__③_____,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
20.下列四处省略号中用法与文中省略号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
B.“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C.任海明欣喜若狂,冷光管微弱的亮光下,他看到一个满身满脸黑乎乎的人,蜷缩在铁架子上,并传来沙哑的天津口音:"我饿……我冷……快救我出去……"
D.刚擦时,紫鹃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曹雪芹《红楼梦》
此对联意思是:美玉放在木匣里等待高价出卖,宝钗置于奁匣中寻找机缘高飞。贾雨村以“美玉”“宝钗”自比,等待时机来施展抱负。每个人都想发挥自己的价值,先将自身打造为“美玉”“宝钗”,机遇才会在不经意间如期而至,也才能抓得住。
材料二: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过去十年,我们铸就了激荡人心的东方传奇,赢得了令人惊叹的大国荣光。未来十年,必定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年。前进的每一步,都必须把握好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应对狂风骤雨,穿越惊涛骇浪,去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作为即将毕业的新时代青年,你正处于人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射洪中学高2023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
语文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项中“是指史官‘一字寓褒贬’的‘秉笔直书’记史方式、手法”曲解文意。 文中第一段中说,(春秋笔法)“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故选 B。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项,“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错,文中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3.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项中“孔子并不赞同其做法”错。 文章第三段,在论及“春秋笔法”面临“有时
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历史困境时,举齐国太史的史例来证明;然后举“董狐笔”的例子,并用“孔子称赞他”这一论据,肯定了这一“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段尾,“这种精神为后世正直史官所继承,成为我国古代最崇高的史德传统”。 “这种精神”,据上下文看,应当包括齐国太史“直书”的精神。 由以上分析可知,“因此孔子称赞他”一语中的“他”,应当是“他们”,综上所述,孔子所赞,理应包括齐国太史在内。 故选 C。
4.C(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是“中央提出加快构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主体”应是“国内大循环”。)
5. A(北京、深圳、杭州成为赢家,不仅是借大量项目的 出台,也凭借低息资本的流入。)
6.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非常需要经济 外循环,所以不能闭关自守,脱离国际循环。②世界 经济形势以及疫情对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了种种 压力,需要发展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内循环。③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超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其他优势,有利于实施经济内循环。(每点2分,共6分)
7.B 【解析】"纯粹和单一"有误,这里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
8.波折: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效果: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②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况且治理国家的君主,要奖赏善良,严惩凶恶,这样就使行善的人得到勉励,行恶的人得到惩罚。
(2)(君主)主管天下的政事却一味地无原则地宽容,他的忧虑后患还能计算得过来吗!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自是之后”是时间状语,用在句首单独成句,“后”后断开,排除CD;“以为得策”句意完整,“得策”作“以为”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句子翻译为:从此以后,形成惯例,君臣因循相守,以为是很好的政策,这就叫作无原则地宽容。甚至于副将士卒杀害、驱逐主帅,也不治他的罪,反而将主帅的职位授给他。故选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大夫曰不禄,士曰卒”错误,应为“大夫曰卒,士曰不禄”。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引用晋文公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错误,原文说“盖古者治军必本于礼,故晋文公城濮之战,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引用晋文公的例子证明了治理军队的根本在于礼法。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且夫”,况且;“劝”,勉励;“惩”,惩罚。(2)得分点:“为”,主管;“姑息”,宽容;“校”,计算。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能力。“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肃宗皇帝遭遇唐朝中期的衰乱,有幸恢复国家,这样就更应该匡正上下的礼节,以政策和法制来治理国家。“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然而他却苟且于一时的安逸,不去考虑长久的祸患。“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他任命将帅,统治地方,本是国家的大事,却委派一个使者,屈从于军队的意愿,不管贤能与否,只要是军队想拥立的人就任命他。
参考译文: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季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去世,唐肃宗派宦官前往安抚慰问将士,并且到军中考察他们所想拥立的人,将旌旗、符节授予他。高丽人李怀玉做副将,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此任命侯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中将领士兵自行废立自此开始。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肃宗皇帝遭遇唐朝中期的衰乱,有幸恢复国家,这样就更应该匡正上下的礼节,以政策和法制来治理国家。然而他却苟且于一时的安逸,不去考虑长久的祸患。他任命将帅,统治地方,本是国家的大事,却委派一个使者,屈从于军队的意愿,不管贤能与否,只要是军队想拥立的人就任命他。从此以后,形成惯例,君臣因循相守,以为是很好的政策,这就叫作无原则地宽容。甚至于副将士卒杀害、驱逐主帅,也不治他的罪,反而将主帅的职位授给他。然而这样一来,爵禄废置、杀生予夺,都不是出于皇帝而是出自臣下,那么动乱的滋生蔓延,还会有尽头吗!况且治理国家的君主,要奖赏善良,严惩凶恶,这样就使行善的人得到勉励,行恶的人得到惩罚。奖赏被用来鼓励作恶,恶行怎么能不随处可见呢!《尚书》说:“谋划要长远着想。”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很快到来的忧患。”(君主)主管天下的政事却一味地无原则地宽容,他的忧虑后患还能计算得过来吗!于是做臣下的常常斜着眼睛窥探着他的君主,一有可乘之机,就会攻击族灭君主;君主也常常忧惧不安地畏惧他的臣下,一有可乘之机,就会乘其不备屠杀臣下;君主与臣下争相先发制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人把互相爱护保养作为互为有利、长久生存的策略。这样下去想求得天下的安定,怎么能够办得到呢!考究唐朝后期祸乱的原因,就是由朝廷任命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这件事而引起的。古人治理军队的根本在于礼法,所以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看见自己的军队,无论年轻年长都懂得礼法,便知道可以打败楚军。现在唐朝治军却不顾礼法,由此祸乱相继发生,战乱不止,生灵涂炭,无处控告诉说,一共持续了两百多年,然后是大宋承接天命。太祖开始制定军法,使军队懂得以尊卑上下的礼法来处事,稍有违犯,就会伏在刑具上被杀。因此军队上下井然有序,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征讨四方不来王庭朝见的割据势力,无不归服,天下太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直到如今,这都是由于用礼法来治军的缘故。这难道不是传给后世的深谋远虑吗!
14.B【解析】本词用曹操来衬周瑜,“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发出一世之雄今不在的浩叹,没有衬托周瑜之意。
15.手法:①正面描写的方式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使用了细节描写或者外貌、神态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1分)《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总括性地概写周瑜气度不凡。(1分)②侧面描写的方法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小乔来正衬周瑜的英雄风度;(1分)《满江红·赤壁怀古》则用曹操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1分)
用意:《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瑜表达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就的苦闷;(1分)《满江红·赤壁怀古》则借周瑜来表达对时世的感伤。(1分)
16 ①.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 哀民生之多艰 ③. 舞榭歌台 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 人生如梦 ⑥. 一尊还酹江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7.①居高临下(自以为是) ②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③浓墨重彩
第①处,结合前文“‘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题家’”和后文的“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可推知,此处强调的是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以高傲的态度对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寒门学子”的嘲笑,故应填“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形容所处的地势极为有利,也形容人的气度不凡或态度高傲。“自以为是”,形容不虚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十分主观。第②处,结合前文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以高傲的态度对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寒门学子”的嘲笑和后文举例说明出身贫苦,但都可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有所成就,可见此处强调的是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了,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合情合理,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故应填“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完全正确,合情合理。第③处,此处强调的是纵观古今仁人志士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上有所成就,故应填“浓墨重彩”。“浓墨重彩”,形容着力描写,也形容突出、醒目,分量很重。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增长才干”和“掌握知识”语序不当,应调换位置。
二是搭配不当。“实现……命运”搭配不当,应该为“改变……命运”。
修改为:教育让人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改变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19.①赞美与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多个结构相同的短语连用,增加气势。③运用态度鲜明的词语,如“应”“值得”“不应”。④结尾用感叹号,加强语气。
在语意上,句子中既有对奋斗者的肯定,义有对嘲笑着的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
在句子结构上,句子运用了多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如“奋斗者、进取者、实干者”“旁观者、懈息者、等靠者”,整齐明了,增强气势。
在选词上,词语大都态度鲜明,如“应”“值得”“不应”“争做”“拒绝”。
结尾运用感叹句“奋斗者值得被尊崇,不应被嘲讽!”,加强了语气。
20,A 【解析】文中省略号"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表示句子列举省略。A,用于标明同类词语或句子列举的省略;B 引用别人的话语时,略去的部分用省略号标明;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D.表示说话语意未尽。
21.示例:①有一部分是先天的(有一部分来自遗传因素 ②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③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每处2分)
【解析】第①处,由前句“精力差别的原因”可知,空缺处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结合后文“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可知,前文是"有一小半";根据对双胞胎的解释可以推断出一个原因是基因或者遗传,再根据句式的一致性,谓语应用"来自",因此填写"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一类的句子。
第②处,由“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可知,关联词是“也”;根据“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可知,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精力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填写“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一类的句子。第③处,概括后面两句的内容。后文说“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可见运动和精力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此填写“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一类的句子。
22.参考立意:
1.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不能坐等而要去创造。
2.发现机遇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时候危机中就蕴含机遇。
3.机遇和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