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下学期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9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常说,学哲学的人先要坐一次飞机。由两万呎高空俯视,能看到这个世界周遭被极美丽的云霞点着了,光明灿烂。关于这点,庄子很清楚,他的精神化为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未上之时,昂首天空,苍苍茫茫,而一上之后,再俯视此世,由时空相对的观点看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因此,人间世亦是美丽的,这可以纠正我们对世界的误解。吾人在地球上看月亮,便以种种诗的幻想去欣赏。但航天员身临其境,看月亮只是荒土一片。反之,由太空视地球,却是五颜六色、辉煌美丽。学哲学的人,如果只认识此世之丑陋、荒谬、罪恶、黑暗,就根本没有智慧可言。应该由高空以自由精神回光反照此世,把它美化,才能产生种种哲学和智慧。
道家在中国精神中,乃是航天员,无法局限在宇宙狭小的角落里,而必须超升在广大虚空中纵横驰骋。乘虚凌空是道家的精神,但同时也要“积健为雄”,如大鹏在抟扶摇升空前,要先修养,先培风,积紧精神力量到一定程度才能起飞。就“积健为雄”方面看,原始儒家与道家是一致的。
从儒家思想来看,总是要发挥中庸或中道的精神。“中”字代表中国整个的精神。此符号代表整个宇宙全体为一大圆圈,如果站在某一方面,则成为偏见,应该贯串起来上下皆通,还须如中,使之平衡。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就是要了解、把握、体验宇宙全体,才可以安排吾人的生命于其中,贯穿起宇宙生命全体的力量。可见哲学智慧的形成并非单独成就的,哲学的高度发展总是与艺术上的高度精神配合,与审美的态度,求真的态度贯串成为一体不可分割,将哲学精神处处安排在艺术境界中。所以儒家的主张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文化总体须有高度的形上学智慧、高度的道德精神之外,还应该有艺术能力贯穿其中,以成就整体文化。
中国人总以文学为媒介来表现哲学,以优美的诗歌或造形艺术或绘画,把真理世界用艺术手腕点化,所以思想体系的成立,同时也是艺术精神的结晶。把哲学家创造的思想体系,不仅冷冷清清地形成思想的抽象系统,一定还要将整个宇宙的创造力量集中在自己的创造力量中,再表达他的思想,这样一来,这个思想家,这种思想体系才是宇宙形象之美的结晶。
佛学发展在印度原是多方面的。到中国后,最初只以小乘为外表宗教,只有仪式而无伟大精神,甚至被视为“淫祠”。到了这种思想逐渐在宫廷中生根,士大夫、读书人才将它点化成高度的智慧。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道家的精神,佛学起不了作用。在后汉魏晋时,流行在西域的小乘残破思想被引进来,以中国高度的道家智慧去衡量,是无法满足的。于是直接派遣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西行印度,接触了印度由小乘进一步发展出的大乘佛学,再以高度的智慧与之结合。于是,形成六朝后隋唐各宗各派的大乘佛教。由此可见,拿空袋子装外来思想是不行的,必须自己先有高度智慧,才能在学术文化上取法乎上,视为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使双方长处都能显出来。道家与佛家的结合过程不是今天高倡全盘西化的人所知道的。
佛学来到中国后,我们以道家的高度智慧相迎,使大乘佛学更进而发展出禅宗的高度智慧,并与儒家性善的精神相结合,使得原本外来的佛学完全变成中国的智慧。这一段历史教训,可以让今日肤浅的西化论者得到莫大的教训。
(摘编自方东美《中国哲学之根本意涵》)
材料二:
在方东美看来,庄子的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到达所谓的“寥天一”即宇宙的顶点,由高空俯视人间世是一种最佳的哲学视点,由此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哲学的最高境界,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哲学和智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临此世,我们不可能对它的性质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必须超越这个世界,象庄子那样由九万里的高空俯视人间世,才有可能对这个世界有真正的认识。超越这个世界,不是永远脱离这个世界,而是由一个更高的视点来俯视这个世界。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基础,但我们的思想、精神不能局限于这样的物质世界。思想和精神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超越这个现实的世界。而且不但要超越这个世界,我们还必须提升这个世界,使人的世界一层一层向上无限地提升。由方东美看来,庄子的“寥天一”即宇宙的顶点并不是实际能达到的顶点,而是无限上升的理论上的极限。可以说庄子的“寥天一”是方东美哲学思想的视角,也是方东美哲学思想追求的最高目标。
方东美哲学思想的主体就是人生哲学。而人生哲学说到底就是人生境界论。他认为,人的生命要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但不能局限于物质世界,而要不断地向上提升。从物质世界上升到生命境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直至道德境界。
(摘编自胡军《也论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儒家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间可能并不完美,需以更高的视点去俯视,把它美化,这样哲学和智慧才能产生。
B. 道家精神讲求乘虚凌空,而儒家精神独崇“中”,但是儒道两家都认为要“积健为雄”。
C. 中国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哲学精神和艺术境界、文学成就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D. 方东美哲学思想的重要主张就是不断提升境界,自身先有高度,才可能形成真正智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说过“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儒家也主张“志于道……”,可见儒道两家在先秦就已经开始互补了。
B. 《兰亭集序》《赤壁赋》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散文名作,同时还蕴含着哲学智慧,体现出了整体文化观。
C. 唐朝玄奘西行取经的背景是小乘佛教思想无法满足国人的智慧,所以带回大乘佛学,补充儒道的不足。
D. 曹雪芹家道中落,大起大落的家族兴衰,使得他由物质世界上升到道德境界,终成经典著作《红楼梦》。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方东美哲学观念的一项是( )
A.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乱世中感怀时局登高兴叹。
B. 苏轼从小在父亲管教下饱读诗书,才有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才思。
C. 《荷花淀》认识到抗战的艰辛,但也描述了白洋淀的诗情画意,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
D. 邓小平坚持共产主义与人民当家作主理念,于改革开放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文中加点句子“拿空袋子装外来思想是不行的”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快嘴王
李海庆
“快嘴王”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
偌大一个说书的场子,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
旧社会牡丹江老道巷子这地儿,各色人等混杂其中,这说书场子更是囊括林林总总,没名没号的且不论,有头有脸的坐成了片,能把这么大个场子震得住,且让你的喜怒哭笑任由摆弄,非快嘴王莫属了。
快嘴王高挑个儿,人群中一站,本是高人一头,看官们坐在台下,又会矮人一截。仰头,伸脖,目不斜视,一场下来,看官们的脖子都酸了吧唧的,怪只怪快嘴王这张嘴了得,隔着八百年的事都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更让你听得如醉如痴。
台下靠台子的地方摆了两排八仙桌,旁边摆着十来把太师椅,能坐在太师椅上听书的,自是老道巷子不一般的炮儿,是走黑道的走白道的且不论,人一屁股往那儿一坐,店伙计就会上前来,屁颠屁颠地给人家端茶倒水。
大耳周就是前排听书的常客。
大耳周坐下后,跷起矮粗腿,摇着纸折扇,时而喝下一口浓茶,时而冒出一句粗话,一把太师椅,硬是让他坐得地动山摇,吱吱直响。
大耳周在日本关东军当差,认日本人当干爹,背上背的匣子枪,就是日本人亲手送给他的。
而快嘴王一张嘴就是两样子的了,大耳周立马销了声,歪着胖脸,眯眼盯住快嘴王,竖起肥大的耳朵,生怕遗落了一个字。就有人传得非常邪乎了,快嘴王说书场子上讲过的段子,大耳周听过后,回去跟姨太太白白呼呼地重述一遍,竟不差毫厘。
大耳周这异人之处是否真实,且不去考证,有一件事是确有其事——
大耳周充当了日本人手底下的鹰犬,支楞着大胖耳朵四处探听消息,搜罗情报,把打听到的信儿,全盘汇报给日本人,因而博得了日本人对他的信赖,让他在关东军里挂了个衔。
大耳周成了老道巷子的土皇帝,只要手头一紧,随手把匣子枪往谁家的店铺柜台上一放,店铺老板就会麻溜儿地掏出银票来,且必须满脸堆笑,苦着脸还不成,啪啪两个嘴巴会让你哭不出腔来。
老道巷子这地儿,活生生地被搅成了一摊烂泥。
大耳周四处吃白食,偏偏独好听书这一口儿,他来听书,专挑快嘴王的场子。
快嘴王随意吐出一串儿话,钻进大耳周的耳朵,就会让大耳周稀罕得了不得——这快嘴王除了银票不会印,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啊,胸中皆智慧,腹内藏乾坤呢!
快嘴王说书的时候,满眼冒光,环视四周,独独不往大耳周那儿扫上一眼,权当大耳周坐着的地儿是白地。
这些天,大耳周不光自己听,还唤来了自己的爪牙来听,说书场子本来就挤得慌,这一下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周遭散发着的汗臭味,久久挥之不去。
有一天,《曹刿论战》《伍子胥过关》《岳飞大战朱仙镇》——接连的这三个段子,一次又一次把说书场子推向***,看官们直呼过瘾,全力叫好。
就在看官们期待快嘴王会拿出更出彩的活儿的时候,却未再见到快嘴王的身影,竟不知其去向。一股股热浪之后,却瞬间退潮,大家未免落寞。
又让人咋舌的是,自快嘴王没了身影之后,大耳周在老道巷子也消失了踪迹。
老道巷子一下子没了两个人。
两个消息一好一坏,让人一喜一忧。
本是扑朔迷离的事儿,更添了些许虚无缥缈的猜想。有人说,快嘴王向东投奔了抗日联军,临走送大耳周上了西天;也有人说,大耳周是个耳朵贼拉灵的汉奸,探听到快嘴王和抗联军队有联系,便加紧了对说书场子的盯防,可毫无收获,未见快嘴王和任何人接触;更有人说,快嘴王把日本岗哨守卫松懈的消息在说书之时,加以描绘传递给接头人,又暗示自己身份让人怀疑,让接头人趁早脱险。
人们一拍脑门,一下子领悟到快嘴王那天要选那几个段子的缘由——《曹刿论战》应是在传达彼竭我盈的信息;《伍子胥过关》在暗示接头人要金蝉脱壳;至于《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段子,快嘴王犹似在描述小日本碉堡被端掉时的鬼哭狼嚎……
解放后,牡丹江地区文化站成立,第一任站长姓王,高挑个儿。有记者采访他,当年为什么要放弃说书场子去从戎?他只说了一句:国家这个大场子危急存亡,我岂可在一个小说书场子里苟且偷安……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12上,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从民间崛起,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灵,是大众化的文体,是一种平民艺术。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使小小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杨晓敏《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场采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不断蓄势,快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本张力。
B. 小说中牡丹江老道巷子、说书场的杂乱环境和各色人物,是抗战时期敌占区的生活写照,体现了故事创作的时代性。
C. 小说通过对快嘴王的外貌及其说书时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丰满立体的说书人形象。
D. 快嘴王在解放前突然不知去向,解放后化身文化站站长的情节,使故事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增强了艺术魅力。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仙镇之战中,岳家军势如破竹,击溃金兵,大获全胜,所以快嘴王选《岳飞大战朱仙镇》展现了克敌制胜决心。
B. 民间传说伍子胥在东皋公的帮助下,更衣换装,混过昭关,所以快嘴王借《伍子胥过关》提醒接头人要“金蝉脱壳”。
C. 长勺之战,鲁国士气高昂,率先出击,以弱胜强,所以快嘴王用《曹刿论战》传达“彼竭我盈”“敌疲我打”的信息。
D. “快嘴王”因国家危急存亡而不愿苟且偷安,放弃说书而从戎,所以《快嘴王》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歌颂和弘扬。
7. “快嘴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尤其是“王”字,内涵非常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 请根据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所体现的“平民艺术”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五》)
【注】寻引:长尺。伊、傅、周、召:指古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听听:争辩的样子。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B.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C.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D.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古代官名,是一郡或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者市长。
B. 梓人,泛指木工、建筑工匠、刻版工人等,而文中的“梓人”具有统筹调度的能力。
C. 受禄,文中是“接受酬金、接受俸禄”之意,“无功不受禄”中的“受禄”也指此意。
D. 饔飧,常有“做饭、熟食、馈食及宴饮之礼"的意思,其中,饔指晚餐,飧指早餐。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很能为他人着想。刘禹锡被任命播州刺史,播州地理位置偏僻且刘母年迈,柳宗元主动提出让自己去播州,最终成功说服皇上。
B. 柳宗元行文能针砭时弊。他创作的《黔之驴》《捕蛇者说》等文章对当时的一些权贵的丑态及社会弊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露与批判。
C. 柳宗元对治术颇有见地。柳宗元认为宰相应识大体顾大局,没有必要亲身去做细微的劳务,承担百官责任,而应擅长谋划、知人善用。
D. 柳宗元认为繁政扰民。他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揭露了苛政繁令对百姓的侵害,提出为政要务本、清静,不要政令频出、扰民妨民。
12.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政亦然。
13. 清张伯行云:“子厚之体物精矣,取喻当矣。”请结合柳宗元的《梓人传》,谈谈你对“取喻当矣”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悲怀
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壸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壶中仙翁: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缘题而起,开篇即言其悲,对人生迟暮、天气转寒、忙于生计发出悲伤的感叹。
B. “数分”显叶之渐变,秋晚降霜,“数分”红叶冲淡了诗人心中因叶黄而带来的悲意。
C. “一瞬曙光成夕阳”与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光转瞬而逝。
D. 尾联借用典故,想象自己如能追随仙翁,就会知道人间日月的长短,珍惜岁月光阴。
15. 本诗的颈联历来受人称赞,请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阳货》中阳货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劝说孔子出仕为官。《离骚》中与此句有相似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文人擅长用典,借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言简意赅、委婉含蓄。在《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用典故,表达了李密的至真孝情和上表目的。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或“空”修饰意象,营造意境氛围,表达诗人因自身境遇或家国命运而生发的孤寂、无奈或感伤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千红。然而,春风唤醒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而是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经过了一个寒冬的饥饿忍耐,它们对这场美味的盛宴期盼已久。随之而来的可能对植物来说又将是一场灾难:植物用以进行光合作用生成养料的叶片、用来繁殖后代的器官——花和果实都可能被植食者取食。植食者对植物来说,常常被视为单一的取食关系,是非善意的访问者、掠夺者。其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植物虽然没有像动物那样可以逃避天敌的运动本领,但面对威胁,它们也并非只能坐以待毙,任其宰割。例如,为了抵抗有蹄类动物的袭击,悬钩子属的覆盆子身披的战甲——锋利的钩刺往往令敌人望而生畏。植物与植食者之间并非只有势不两立的仇恨。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而是懂得“收敛”,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也懂得“妥协”,往往不再斤斤计较,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双方做出的让步(),(),甚至(),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
【注】植食者,指的是以植物为食的生物。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风唤醒的不是红花绿叶,而是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
B. 春风唤醒的不是红花绿叶,就是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
C. 春风唤醒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还有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
D. 春风唤醒的不仅是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还有红花绿叶。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实现和睦相处 双方还能不计前嫌
B. 可以和睦相处 实现化干戈为玉帛 双方还能不计前嫌
C. 可以不计前嫌 实现和睦相处 双方还能化干戈为玉帛
D. 可以不计前嫌 实现化干戈为玉帛 双方还能和睦相处
19. 文段中引号出现了多次,请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与“收敛”两处引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红楼梦》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20. 作为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楼梦》的章回回目颇具匠心,是阅读小说的一把钥匙。请从内容、情感、修辞三个角度简析第四章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精妙之处。
21.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请据此从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中任选一人简要分析。
五、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央领导人曾公开谈过两段与读书相关的“文学情缘”。
一段与莎士比亚有关。他曾说:“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一段与海明威有关。中央领导人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
中央领导人说:“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中央领导人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那么,年轻的你,又有怎样的阅读体验与思考呢?请选择你读过的一部(篇)文学作品,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阅读带给你的现实思考与人生启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1. C “哲学精神和艺术境界、文学成就是浑然一体”错误,没有“文学成就”。
2. B A.“可见儒道两家在先秦就已经开始互补了”错误,这一推论于文无据。C.“小乘佛教思想无法满足国人的智慧”错误。D.“……上升到道德境界,终成经典著作《红楼梦》”错误。
3. B 由“由高空以自由精神回光反照此世,把它美化,才能产生种种哲学和智慧”“方东美哲学思想的主体就是人生哲学。而人生哲学说到底就是人生境界论。他认为,人的生命要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但不能局限于物质世界,而要不断地向上提升。从物质世界上升到生命境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直至道德境界”可知,方东美的哲学观念是人生境界的体现。A.杜甫于乱世中感怀时局登高兴叹体现博大的人生境界,能支持。B.选项是说苏轼的才华,与人生境界无法,不能支持。C.“认识到抗战的艰辛,但也描述了白洋淀的诗情画意,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人生境界,能支持。D.“坚持共产主义与人民当家作主理念,于改革开放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现了邓小平的人生境界,能支持。
4. (1)没有自己的智慧而倡导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2)先有自己的智慧,在学术文化上取法乎上,才能让双方长处现出来。
5. C “说书时……语言的细致描写”错,文章没有描写快嘴王说书时的语言,只有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如“快嘴王高挑个儿”“扇子一摇,醒木一拍”“满眼冒光”,没有描写他说书时的语言。
6. C “鲁国……率先出击”错,长勺之战中是齐国率先出击,鲁国一直等到“齐人三鼓”之后才出击。
7. (1)“王”字的浅层含义是指“快嘴王”在说书界称王,他说书时“嘴快”,说书内容生动,能让听者如醉如痴。(2)“王”字的第二个含义是,“快嘴王”机智机警。他通过说书为抗联传递消息,不但惩治了大耳周,而且打击了日本鬼子,自己还成功脱身。(3)“王”字的第三层含义是,“快嘴王”嫉恶如仇,弃说从戎,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值得人们尊敬。
8. (1)内容单纯、语言质朴。小说讲述的就是“快嘴王”利用说书的身份为抗联传递情报、惩治汉奸大耳周的故事,内容单纯;用词准确,拟声词、口语词等的运用使语言质朴生动。(2)情节简洁明朗。小说主要写“快嘴王”说书、大耳周听书、二人双双消失、人们的猜测等,情节简单明快。(3)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具有亲和力。如运用夸张、侧面描写等烘托“快嘴王”说书艺术的高超,富有艺术趣味;写人们对“快嘴王”的种种猜测又具有理性成分,这样写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和故事的传奇色彩,符合人们对于“故事”的期待,具有亲和力。
9. C
10. D “饔指晚餐,飧指早餐”错误,说反了,应该是饔指早餐,飧指晚餐。
11. A A.“最终成功说服皇上”错误,由文中“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可知,柳宗元打算向朝廷请求,适逢裴度进言,最终刘禹锡被改任连州刺史,所以不是柳宗元说服皇上。
12. (1)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
(2)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人了。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政务,也是这个道理。
13.(1)以梓人不必亲执斧斤刀锯来譬喻宰相不需躬亲庶政;(2)以梓人掌握技术标准由众工操作譬喻宰相条理治国大纲,举人授职,指挥百官去做;(3)以室成独标梓人之名譬喻天下大治世人皆归功于宰相。
参考译文:
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适值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如此说来,刘禹锡也是甚可责难的啊。”裴度说:“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宪宗过了许久才说:“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退下来后,宪宗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深切啊。”第二天,刘禹锡便被改任为连州刺史了。柳宗元善于撰写文章,曾经作过一篇《梓人传》,讲道:“有一位木匠,不肯去做斧砍锯折这一类手艺活计,却专门用长尺、圆规、方尺、墨斗审度各种木料的用场,检视房屋的规制,观察高度、方圆、长短是否合度,指挥着众多的木工,各自去干自己的活计,对不能将任务承担起来的人们,便将他们辞退。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唯独以他的名字记载事功,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这也正像担当天下宰相的人们,设立大纲要领,整饬法令制度,选择天下的人士,使他们的才干与自己的职务相称;让天下的人们居住下来,使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提升有能力的人们,屏退没有能力的人们。全国各地得到治理后,谈论起此事的人们唯独赞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等宰相,对那些各部门专职人员的辛勤劳苦却不能够予以记载。有些宰相不识大体,不得要领,夸耀自己的才能与名望,亲自去做细小的劳务,侵犯百官的职责,在官署中吵嚷地争辩不休,而将重大而长远的方路遗落无存,这是不懂得为相之道。”柳宗元又曾撰写《种树郭橐驼传》说:“郭橐驼种植的树木,没有不成活、不繁茂的。有人问他其中的道理,郭橐驼回答说:‘我本人并不能够使树木延长寿命并且生长繁盛。大凡树木的本性,树根喜欢舒展,喜欢让人培上旧土。将树木种植好后,不需挪动它,不需为它担心,离开它后,便不用再去看管它。栽种树木时,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将树木放入土中后,就象将它抛弃了似的,这就使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发展了。别的种植树木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使树木的根部拳曲在一起,而且更换了新土,对树木的爱护过于深切,担忧过于细密,早晨去看它,晚上又去抚摸它,已经离开了,还要再回头看上一眼。更为过分的人们还要用指甲划破树皮,查看它是成活了,还是枯萎了,摇晃着树干,去观察枝叶哪里稀疏,哪里繁密,而树木却与自己的本性日见脱离了。虽然说是爱护树木,实际却是损害树木;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人了。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政务,也是这个道理。我住在乡间,看到当官的人们,喜欢频频发号施令,像是对百姓非常怜悯,但终究给百姓带来祸殃。整天都有吏人前来,将百姓聚集起来,向人们发布命令,敦促人们耕地收割,监督人们养蚕织布.我们这些小人把早餐晚饭都停下来.忙着去慰劳吏人还来不及呢,又怎么能够使我们的生计得以繁衍,并且使我们的天性安然无扰呢!一般说来,人民困窘倦怠.主要是由于这个原故的啊!”这是柳宗元文章中深含哲理的作品。
14. B “冲淡了诗人心中因叶黄而带来的悲意”错误,“数分红色上黄叶”是说秋晚降霜,黄叶染成了红色,虽然“霜叶红于二月花”,但面对这易于变迁的现实,诗人依然有淡淡的哀愁,并没有冲淡悲意。
15. 颈联使用想象、拟人等手法,以物写人,借“***到海”写生命的力量,以“山松禁霜”展现生命的昂扬,体现诗人开拓心胸,从现实中力求振奋的精神状态。
16.. 汩余若将不及兮 . 恐年岁之不吾与 . 乌鸟私情 . 愿乞终养 . 清角吹寒 . 都空城示例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7. C
18. A 第一空,根据前文“植物虽然没有像动物那样可以逃避天敌的运动本领,但面对威胁,它们也并非只能坐以待毙,任其宰割。例如,为了抵抗有蹄类动物的袭击,悬钩子属的覆盆子身披的战甲——锋利的钩刺往往令敌人望而生畏”可知,植物与植食者为了生存会互相“残杀”;再结合空前句可知,植食者和植物有时也会做出相应的让步。由互相伤害到互相让步,即为“化干戈为玉帛”,所以该处应填写“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第二空,承接,应填写双方让步的目的,即“实现和睦相处”;第三空,强调双方如果不计较以前的仇怨和过错,还能“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所以该处可填写“双方还能不计前嫌”。
19. 不同。前句引号表示引用,后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20.内容:高度概括故事情节;情感:情感态度融入回目之中;修辞:巧用借代、双关。
21.示例一:林黛玉,正面展示她的纯真率性,清新脱俗,禀赋颖异,不染尘埃;又不避讳她的多愁善感、爱使小性、孤高自许、敏感多疑、任性尖酸。
示例二:薛宝钗,正面展示她的宽容随和,豁达大度,温柔敦厚,聪慧能干;又不避讳她的虚伪矫情,性冷无情,圆滑世故。
22.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内涵与写作引导语结合起来思考。材料记叙的是中央领导人对文学的挚爱事迹:一是青年时期读莎士比亚蓍作,二是在古巴探访海明威的生活与写作行迹。前者让年轻的中央领导人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我的宏伟壮志,后者让中央领导人感受到海明威创作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中央领导人从阅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树立高远的理想目标,并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读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其读书经验堪称当年青年学习的榜样。
而写作引导语则明确提出问题:“年轻的你,又有怎样的阅读体验与思考呢?”将写作对象明确地指向考生自己,要求考生围绕自己读过的一部(篇)文学作品来谈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且重点谈阅读所带来的“现实思考与人生启发”。
写作时需要注意所选的文学作品可以是教材中的文学名篇,也可以是教材之外的文学读物,应具有正面的价值导向和新时代的精神意义,而且行文中要结合作品具体内容,不可泛泛而谈。人称上要采用第一人称“我”,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读后感,作文要突出“阅读”“现实”与“人生”三个主题关键词,其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点,“现实思考”与“人生启发”是思维的延伸,体现出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立意:
1.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感悟到黑暗世界里人性的伟大与坚韧,人生即使步入歧途,但仍有“复活”的种种可能。
2.读路遥的《人生》,我看到平凡的百姓身上往往有着高贵的灵魂,这是“土地伦理”的包容性体现。
3.读荀子的《劝学》,我明白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活到老,学到老,青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积累,必须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