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宁夏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并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体现出中国思想的原生性与整体性。《庄子·人间世》所说的君与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则是这一原生性与整体性特征的深刻表达。君,体现着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结构,父,则体现着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一种既定的原初关系之中。原生性体现在中国思想并没有重构人类社会秩序,而是在原生形态之中思考人类处境与人类困境。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就过一种群居生活,甚至在我们的动物祖先时代就过着一种具有内在秩序结构的群体生活。群居生活,就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不需要任何原子个人式的假设或想象。
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互为目的与手段。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
“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荀子·礼论》)父母能生但不能养不能教诲,这跟我们现代社会的感性理解是不相吻合的。显然,荀子是在人类群居生活中思考人际关系,是在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中探索人类处境。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人类是群居动物,作为个体的天下人必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是在一个群体之中而存在的。群体、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就是群体与个体各自都要依靠对方,所以代表群体的国家或君主,要为个体提供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有自己的利益,个体在群体中也能得到安全和发展。所以国家与个体之间是一种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而不是单向地说个体是目的,国家是手段,这个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观感。在先秦诸子的观念中,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就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本质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彼此不是对立的,而是希望各自在实现共同的理想也就是公天下的过程中,双方都可以有利益。统治者与服从者各得其利,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先秦诸子共生智慧的形上论证,集中体现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性与无私性。《礼记·孔子闲居》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庄子·大宗师》《吕氏春秋·去私》《管子·形势解》《管子·心术下》以及《申子·佚文》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意思是说,天地皆无私,不辞万物之生息繁衍,万物生存皆因其本性与行为而成就各自的状态。这样的观念在《老子》第二十七章也有表达,就是“无弃人”“无弃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弃”观念蕴含着秩序共同体中的任何成员皆有生存权利且不应受到好恶偏私等不公正对待,否则就会因偏私而使秩序共同体的完整性受损。万物皆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类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生活于天地之间的存在共同体,不仅各文明、各国家都有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而且都应该受到公正对待;而且在国家内部,每个人都应该被公正对待,都有获得生存及美好生活的权利。天地无私无弃,对于万物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对待,此即人类和合共生的形上论证。
(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
B. 在原生形态之中思考人类处境与人类困境而没有重构人类社会秩序的中国思想具有群居生活的原生性。
C. 在中国思想中,整体和个体之间乃是共生关系,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个体尤其不能离开整体。
D. 个体和国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互为目的和手段,彼此不是对立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君与父都是既定关系,证明了《庄子·人间世》中所说的原生性与整体性特征。
B. 文章以荀子在人类群居生活中思考人际关系为例,论证个体必须是在群体之中而存在的。
C. 文章通过引用论证论证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性、无私性和诸子共生智慧的意义。
D. 文章阐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深入探究了共生关系的本质及其表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维护了群体和个体的利益和谐,使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对立。
B. 统治者与服从者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各得其利,才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C. 荀子认为父母能生但不能教诲,这一观点是在特定社会前提下提出的,跟现代社会的理解不同。
D. 人类形成了一个生活于天地之间存在共同体,每个人都应该被公正对待,从而实现和合共生。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错误,强加因果。根据第1段中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并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体现出中国思想的原生性与整体性”可知,“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和“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C.“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错误,于文无据。根据第2段中的“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互为目的与手段。支配一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可知,文章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中没有论述主次的问题。
D.“个体和国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关系……”错误,范围扩大。根据第3段中的“在先秦诸子的观念中,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就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彼此不是对立的”可知,选项所说观点只是在“先秦诸子的观念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通过引用论证论证了……”错误。根据第4段中的“先秦诸子共生智慧的形上论证,集中体现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性与无私性”可知,此处论述的核心是先秦诸子共生智慧的形上论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性与无私性是其表现,后文引用的话是对“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一个总结,而非论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才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根据第3段中的“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彼此不是对立的,而是希望各自在实现共同的理想也就是公天下的过程中,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统治者与服从者各得其利,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可知,统治者与服从者各得其利不是形成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必要条件。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推动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项旨在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患者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的举措,被通俗地称为“医检互认”,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材料二
“医疗互认”这种质量认证、统一标识的方法对于减少过度检查、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负担和社会医保支出,以及倒逼医疗机构提高医学检查检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意义。
一方面,因为患者检验单上有了医疗主管部门规定的“HR”标识,接诊医生就没有理由不予认可。即便某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真为了“创收”或套取医保经费,这时也不好再找借口重新开单检查。因为政策明确规定,对于患者提供的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检验,且不得以与其他项目打包等形式再次收取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今后“HR”标识推行开来,相信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也“羞于”自家检查检验项目因无法通过质量评价而盖不上“HR”标识、不被别的医疗机构认可。这样,各医疗机构就会主动加大投入,着力提升自身的检查检验业务能力。如此,对于提高整个医疗检查检验行业质量水平,改善不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无疑都有很大帮助,可谓利民利医之举。
(摘编自吴学安、徐建辉《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利国利民利医》)
材料三
“医检互认”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跨院就医体验,也是持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利民举措,更是在破解某些医疗机构陷入“以检查养医”的怪圈,促使医疗回归医学本质。
然而,好的初衷也面临现实挑战。从硬件来看,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从软件着眼,医疗器械操作者的经验和水平不尽相同。在软硬件差异的背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凸显出来。这些差异难免影响医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对后续诊疗造成影响。为慎重起见,也为避免纠纷,一些医院和医生倾向于“以本院检查结果为准”。
正视有关问题,更当针对性解决。关乎公众健康,理应按科学规律办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在此基础上,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则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就医服务,检查结果互认才会更顺利推行。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也为医检结果共享带来新思路。一些地区已先行先试,打造5G智慧医学影像等样板项目,“云胶片”加速覆盖地方医疗机构。智能系统还会自动识别医生开具的检验单,提醒并弹出近期相同报告单供医生调阅。以浙江省卫健委开发的“浙医互认”系统为例,截至今年4月,该系统累计互认项目超302万项次,节约金额超1.4亿元。科技赋能,技术加持,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相关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摘编自人民网《推进“医检互认”,科学提质精准减负》)
4. 下列对材料中“医检互认”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医检互认”旨在减少检查和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
B. 患者检验单上有医疗主管部门规定的“HR”标识,会让想“创收”或套取医保经费的接诊医生不好再找借口重新开单检查。
C. 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影响医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后续诊疗。为避免纠纷,一些医生倾向于“以本院检查结果为准”。
D. 推进“医检互认”的过程中有诸多问题,这需要相关机构正视问题,依照科学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6. 推进“医检互认”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三进行概括。
【答案】4. D 5. A
6. ①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补短板、强弱项”。
②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服务。
③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的能力。
A.“《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推动‘医检互认’”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推动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可知,推动“医检互认”的是各个国家机构。
B.“各医院提升检查检验业务能力减少过度检查”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的“‘医检互认’这种质量认证、统一标识的方法,对于减少过度检查……倒逼医疗机构提高医学检查检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意义”可知,减少过度检查和倒逼各医院提升检查检验业务能力是“医检互认”的两个作用,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C.“‘医检互认’破解‘以检查养医’怪圈”错误,变未然为已然。根据材料三第1段中的“‘医检互认’……更是在破解某些医疗机构陷入‘以检查养医’的怪圈”可知,“医检互认”只是有破解“以检查养医”怪圈的作用,并不是已经破解。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医检互认’旨在减少检查和诊疗支出”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这项旨在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患者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的举措,被通俗地称为‘医检互认'”可知,“医检互认”旨在减少的是重复检查。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从硬件来看,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从软件着眼,医疗器械操作者的经验和水平不尽相同”“关乎公众健康,理应按科学规律办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可概括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补短板、强弱项”。
根据“在此基础上,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则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就医服务,检查结果互认才会更顺利推行”可概括出: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服务。
根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也为医检结果共享带来新思路。一些地区已先行先试,打造5G智慧医学影像等样板项目,‘云胶片’加速覆盖地方医疗机构。……科技赋能,技术加持,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相关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可概括出: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独木
孙颙
九月底,天气凉得快,街上稀疏的过客,都不敢穿单衣了。傍晚的阴沉,早早地湮没了太阳的余晖。风嗖嗖地扫过,在胡同的转弯处,卷起弥漫的沙尘,让人不敢睁大眼睛。
徐方白站在胡同的角落,一棵大树的阴影,恰到好处地遮住了他细长的身影。他吃力地睁大眼睛,视线依然有些模糊。他努力想看清的,是斜对面的一处门洞,那是“浏阳会馆”的大门。门匾的下方,站着条汉子,粗粗壮壮,模样却看不分明,到底是熟悉的同乡,还是凶狠的清廷捕快?徐方白分辨不出,就踌躇着,是否要现身走过去。突然,他感到肩胛一阵剧痛,像是被铁钳狠狠夹住,脖颈一圈儿酸麻,身子顿时动弹不得。被这突然袭击惊傻了,徐方白刚想张口呼救,背后的人已经轻展长臂,把他如小鸡般拎起。他身不由己,双脚离地,活生生地从胡同口被扯回去,拖到了大树的背后。
此时,徐方白和袭击者形成了面对面的局势。他以为遇到了抢劫的盗人,惊恐地睁大双目。定眼一看,狂跳不已的心脏,立刻放松了,“七爷啊——”他下意识地抖抖肩胛,虽然那铁钳般的五指已经松开,强烈的酸疼还延续着。
七爷拱拱手道:“方才一时心急,吓着徐先生了!”七爷稍停顿,跟着说:“徐先生,会馆那里去不得,官府衙差,等着抓人哪!”徐方白道:“我想探探谭先生的消息。不知他能不能放出来。”
七爷,大名鼎鼎的通臂猿胡七,谭嗣同身边两员虎将之一;另一位,自然是名气更大的单刀王五。危境之中,见到胡七,徐方白又惊又喜。
胡七沉重地摇晃着脑袋,“哪里会放出来!”朝四下里瞧瞧,他又道:“此地不宜说话,徐先生随我来!”胡七熟门熟路,带着徐方白,到了一家茶馆。在僻静处坐定,胡七压低嗓子道:“方才,见徐先生要朝会馆那里去,吓我一跳啊!”徐方白道:“我想,谭先生父亲是朝廷要员,或许能救他出来!”胡七的脸膛本来是深色,此时显得越发黝黑,长叹道:“这是朝廷直接抓人的大案,谁救得了?”徐方白颓然道:“皇上有消息吗?”这是唯一的指望了。如果皇上吉祥,或许还有转圜的可能。胡七的牙齿咬得咯嘣响:“皇上不知去向——都是太后的亲信下的手!”又黯然道:“坏就坏在袁世凯那个老狐狸。谭先生还指望他支持变法,上当了,是他告的密。”徐方白道:“我去天津,是谭先生的意思,让我在那里观察,说袁世凯会除掉荣禄,唉——”他略一沉吟,又问,“七爷,谭先生为啥不躲一躲?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中国不能没有谭先生啊!”徐方白心想,有五爷和七爷守候在一旁,谭嗣同脱险应该没有问题。
胡七圆睁的双眼,缓缓闭上,又缓缓张开,布满血丝的眼睛,似乎有泪珠在闪动,黝黑的双颊,神经突突地抽动。这个顶天立地的江湖大侠,那种悲哀到极处的绝望神情,让徐方白震撼,这一幕将永远烙进他的心底。胡七慢慢地道:“我和五哥无论怎么劝,都劝不动他,他执意等着官府的捕快来抓!”胡七轻轻一拍桌子,坚硬的手指随即扣住茶桌,似乎要在上面抠出洞来,“我和五哥险些动手,架起谭先生离开险地,谭先生的坚决,让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愿。他说,变法,要有鲜血,才能震撼国人,他想以个人生命,去唤醒民众。我们无法违拗他的气节!”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徐方白明白了谭嗣同的内心,“独木难支,不如一炬,照亮天下!”
胡七不懂这些文绉绉的言辞,他说:“我和五哥商量了,谭先生泰然就擒,是他的气节,我们得为国家保住栋梁之材,拼个你死我活,也要救他出来!”
徐方白为胡七的豪侠仗义深深折服,他说:“你们打算劫狱?我虽然没有你们的本事,我也不怕死。你们做什么,我跟着!”
胡七摇摇头道:“这个就不辛苦徐先生了,你是读书人,干不了的!”他细细打量徐方白瘦弱的身子,坦率道:“人尽其才而用。救谭先生的事,交给我们兄弟。徐先生应该去做别的事!”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谭先生尚不可为,我又能做啥?”徐方白苦笑道,“不如痛快随谭先生而去!”
胡七正色道:“徐先生说错了!要唤醒国人,谭先生的鲜血足矣。但是,谭先生的苦心,要有人传扬开去,才能为民众知晓。这等事情,我和五哥做不了,徐先生是合适的人才。你一直追随谭先生,他胸怀救国救民大志,你知道得详尽,务必书写出来,告知天下众生!”
徐方白没想到,胡七微言大义,把自己应尽的责任,说得如此清晰,不由感动得连连点头。胡七也不再多言,他伸手在布袋里一掏,摸出一把银子,说道:“徐先生,浏阳会馆你绝对进不得,你也不能回湖南,知道你追随谭先生,人多口杂,清廷爪牙不会放过你。你去添些随身物品,赶快离开京城!”
后面数日,京城血雨腥风。徐方白躲在前门外的客栈中,根本不敢外出露面。
这天,客栈老板带回了可怕的消息,神色慌张地跑到徐方白的屋子里,说是西太后大开杀戒,在菜市口杀了一批维新变法人士,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谭嗣同。老板凄惨地道,穷凶极恶,穷凶极恶!谭先生被砍了几十刀,方才断气!
徐方白大惊失色,险些号啕大哭,客栈里闲杂人等多,只得强忍着满腔悲愤,轻声问老板:“五爷、七爷没有劫法场,去救谭先生?”
老板听听走廊上的动静,仔细关上门,说道:“五爷和七爷何等义气之人,怎么会袖手旁观?只是监刑官狡诈啊,临时换了路线,刑场上又大大增加了护卫,兵丁里三层、外三层、让五爷、七爷干着急,没法出手啊!”
徐方白跌坐在圈椅之中,半晌没缓过神。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底是熟悉的同乡,还是凶狠的清廷捕快?”小说开头就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徐方白担心谭嗣同的安危,刚决定到浏阳会馆去探查消息,就被胡七一把拉住,劝他不要前往,二人随后到茶馆详聊。
C. 小说通篇采用侧面描写塑造谭嗣同不畏生死、英勇就义的人物形象,虽然他在文中并未正式出场,却贯串小说始终。
D. “穷凶极恶,穷凶极恶!”反映了客栈老板对清廷统治的不满,揭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也表现出他对谭嗣同逝世的惋惜。
8. 小说中胡七的个性十分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9. 小说以“独木”为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标题的作用。
【答案】7. B 8. ①武艺高强。胡七是谭嗣同身边的虎将,随手一抓,就把徐方白抓得“脖颈一圈儿酸麻,身子顿时动弹不得”。
②有情有义。他对袁世凯的背叛无比愤怒,对谭嗣同的义举十分敬佩,准备劫法场救谭嗣同。
③深明事理。当徐方白说要一起救人时,他微言大义,认为各人要尽各人的责任,深明事理。
④心思细腻。他告诫徐方白既不要去浏阳会馆,也不要回湖南,与徐方白分别时还赠其银两。
9. ①“独木”采用象征手法,象征了那些奋力革新、力求救亡的维新人士,标题凸显了他们当时的处境,揭示了当时维新救亡的艰难。
②凸显人物形象。“独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救大厦于将倾的英勇精神,以及他们“独木难支,不如一炬,照亮天下”的大无畏献身精神。
③深化主题。“独木”形象地揭示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仁人义士们瑀瑀前行的孤独,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刚决定到浏阳会馆去探查消息”错误。从文章第2段中的“徐方白分辨不出,就踌躇着,是否要现身走过去”可知,徐方白还没决定是否现身。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武艺高强。结合“突然,他感到肩胛一阵剧痛,像是被铁钳狠狠夹住,脖颈一圈儿酸麻,身子顿时动弹不得。被这突然袭击惊傻了,徐方白刚想张口呼救,背后的人已经轻展长臂,把他如小鸡般拎起。他身不由己,双脚离地,活生生地从胡同口被扯回去,拖到了大树的背后”“七爷,大名鼎鼎的通臂猿胡七,谭嗣同身边两员虎将之一”可知,胡七是谭嗣同身边的虎将,随手一抓,就把徐方白抓得“脖颈一圈儿酸麻,身子顿时动弹不得”。
有情有义。结合“又黯然道:‘坏就坏在袁世凯那个老狐狸。谭先生还指望他支持变法,上当了,是他告的密’”“胡七不懂这些文绉绉的言辞,他说:‘我和五哥商量了,谭先生泰然就擒,是他的气节,我们得为国家保住栋梁之材,拼个你死我活,也要救他出来!’”可知,他对袁世凯的背叛无比愤怒,对谭嗣同的义举十分敬佩,准备劫法场救谭嗣同。
深明事理。结合“胡七摇摇头道:‘这个就不辛苦徐先生了,你是读书人,干不了的!’他细细打量徐方白瘦弱的身子,坦率道:‘人尽其才而用。救谭先生的事,交给我们兄弟。徐先生应该去做别的事’”可知,当徐方白说要一起救人时,他微言大义,认为各人要尽各人的责任,深明事理。
心思细腻。结合“胡七也不再多言,他伸手在布袋里一掏,摸出一把银子,说道:‘徐先生,浏阳会馆你绝对进不得,你也不能回湖南,知道你追随谭先生,人多口杂,清廷爪牙不会放过你。你去添些随身物品,赶快离开京城’”可知,他告诫徐方白既不要去浏阳会馆,也不要回湖南,与徐方白分别时还赠其银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在表现手法上,“独木”采用象征手法,象征了那些奋力革新、力求救亡的维新人士,谭嗣同变法,袁世凯告密,结果被西太后抓进监狱,标题凸显了他们当时的处境,揭示了当时维新救亡的艰难。
凸显人物形象。结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徐方白明白了谭嗣同的内心,‘独木难支,不如一炬,照亮天下!’”可知,谭嗣同心里明白大厦将倾,凭他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但是他还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照亮天下,“独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救大厦于将倾的英勇精神,以及他们“独木难支,不如一炬,照亮天下”的大无畏献身精神。
深化主题。结合“徐先生说错了!要唤醒国人,谭先生鲜血足矣。但是,谭先生的苦心,要有人传扬开去,才能为民众知晓”“后面数日,京城血雨腥风。徐方白躲在前门外的客栈中,根本不敢外出露面”可知,谭嗣同用自己的鲜血去唤醒国人,而“我”为了继承谭先生的事业,躲在客栈中不敢外出露面。“独木”形象地揭示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仁人义士们瑀瑀前行的孤独,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太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选自《说苑·尊贤》,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侧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B. 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C. 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D. 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意思是横渡,“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 乘,意思是车马,“乘”与《侍坐》“千乘之国”中的“乘”字含义相近。
C. 跽,意思是跪着,“跽”与《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字含义不同。
D. 贱,意思是轻视,“贱”与《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的“贱”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 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应该学习齐桓公尊贤重士,做臣子的榜样。
C. 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说服了众人,并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 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朝无贤,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2)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即使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
(2)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臣闻之”是个完整的句子,不能分开,故“之”后该停顿断开,排除AC;
“今桓公在此”,“此”是“在”的宾语,不能分开,故在“此”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绝”,横渡。句意: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
“绝”,横渡。句意:却可以横渡江河。
B.“乘”,车马。句意: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
“乘”,一车四马。句意: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
C.“跽”,跪着。句意:跪着行走。
“跽”,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句意:项王握着剑挺起身。
D.“贱”,轻视。句意: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贱”,卑贱、低贱。句意:人既然低贱东西自然也卑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说服了众人”错误,根据原文“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可知,“说服了众人”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表达是否说服了众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贤”, 形容词作名词,贤臣;“千里”,数量词作动词,飞翔千里,到达千里;“致”,到达。
(2)“三逐”,三次被驱逐;“事”,侍奉;“走”,跑
参考译文:
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你的士中见到了有过失的人。”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没有一直自觉的人民;得到贤能的人才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贤能的人才国家形势就会变得危急甚至国家灭亡,自古至今,没有不这样的。明镜是用来清晰地反映外物,过去是用来认识现实的。知道厌悉那些历史上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那些历史上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思一首寄方君遇
吴潜①
西风黄叶堕阶前,秋思撩人已可怜。身渐衰来非一日,心都懒处是今年。
爱憎毁誉何关我,消息盈虚要识天。六十四翁凡百足,只祈君相放归田。
【注释】①吴潜:南宋诗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举进士第一,先后被封为庆国公、许国公。后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景抒情,诗人看到面前满地黄叶,心中不免产生了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思绪万千。
B. 颈联写诗人认为一切爱恨毁誉已经淡化,所有的事物都自有天命,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
C. 尾联使用了“凡百足”“只”等字眼,说明诗人现在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欣慰和满足。
D. 本诗整体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心中万般感受统统显于言外,足以让人深深体味。
15. 有人评价吴潜的诗歌格调沉郁,感慨颇深。本诗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凄凉愁苦的思绪。首联,“西风黄叶堕阶前”描绘了入秋时节的萧瑟景象,“秋思撩人已可怜”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凄凉愁苦的思绪。
②身渐衰老、心灰意懒的悲伤。诗人在颔联直言自己日渐衰老,饱含悲伤。
③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后两联表现了诗人因志向无处实现而备受打击,面对现实产生的深深的无奈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错误。诗人认为荣辱成败都应该邀循天命,万物消长在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表面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实则是诗人满心的无奈的心情。
C.“说明诗人现在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欣慰和满足”错误。尾联说的是,活到这个岁数我已经十分满足,只等待退休的那一天了,表达了诗人因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和无奈的心情。
D.“本诗整体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错误。本诗的语言质 朴无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并非慷慨悲壮。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凄凉愁苦的思绪。首联“西风黄叶堕阶前,秋思撩人已可怜”写诗人看到面前满地黄叶,心中不免产生了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思绪万千,直接抒发了诗人悲凄的思绪。
身渐衰老、心灰意懒的悲伤。颔联“身渐衰来非一日,心都懒处是今年”表明诗人身体日渐衰老,心灰意懒,直言自己日渐衰老,饱含悲伤。
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颈联说荣辱成败都应该遵循天命,万物消长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看似是认命,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尾联说只希望天子能让我回归田园,表明了诗人想要退休归田的志向,结合注释,可以得出诗人此时怀才不遇,对此感到无奈和痛苦的结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能直上几万里的高空。即便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体现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上写出了远离家乡的羁旅之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时间上写出了自己年老体衰的孤独处境。
【答案】 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 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 义之与比 ④. 吾师道也 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⑦.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⑧.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⑨.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抟”“庸”“哀”“鉴”“作”“登”。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饮食文化 ① ,源远流长。书写饮食文化,不能忽略食料,这关系食物的生产,涉及物种的传播。食物生产包括获取食料,还包括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等。有了食物就有了相关的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随之完善起来,与饮食过程相应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建立起来。很难说哪一个方面最重要、最关键,它们是缺一不可、 ② 的。
与饮食过程相关联的,还有饮食的态度、饮食的观念,特别是对饮食的认知程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而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 ③ 。例如,同样都是熟食,陶器时代与铜器时代有明显不同,到了铁器与瓷器并行的年代,人们得到的食物更是不同。这样就逐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也 ④ 地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认识。
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当吃这种形式能够表达人们的丰富的内心情感时,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与科学和艺术相关的过去都已成为历史,但饮食所创造的文化,却绵延不绝地展现着新的内涵。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体统,因此将文明称为饮食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7. ①博大精深 ②相辅相成 ③息息相关 ④潜移默化
18. 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传统,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提到饮食文化关乎“食料,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礼仪规范等”广博丰富的内容,故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第二空,前句提到“与饮食过程相应的礼仪规范也建立起来”,明确了二者是“饮食过程”与“礼仪规范”,又说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此应填一个与“缺一不可”并列的成语“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第三空,前文强调“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故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第四空,前文提到“这样就逐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后文提到“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认识”,语境强调人的味觉体验和对饮食的认识是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的,故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语句叙述的对象是“饮食文化”,所以“体统”与“饮食文化”不搭配,语境强调的是饮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有的风俗、思想、艺术等,可改为“传统”。
二是语序不当,句中所陈述的主体是“饮食”,与客体“文明”的位置相互颠倒了,因而主客体颠倒,造成语序不当,应改为“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眼睛里,藏着一个特殊的身份证。在电影《碟中谍》中,有一项神奇的科技,通过扫描眼睛能确认身份。这是怎么做到的?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藏在眼睛里的身份证——虹膜。如果说眼睛是一扇窗户,那么虹膜就是这扇窗户的窗帘。从外观上看,它是眼球中心的瞳孔和眼白之间的圆环状薄膜。不同人种, ① ,而虹膜的颜色取决于它所含色素的多少,多亏了虹膜,人们拥有了黄、蓝、棕、灰等多彩的眼睛。对着镜子仔细观察我们的眼睛,可以发现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放大和缩小。虹膜的纹理清晰可见,斑点、细丝、条纹等细节特征,在出生之前,就以随机组合的方式确定下来。一旦形成,终身不变。这张身份证如此特殊, ② ,就连双胞胎也不例外。所以将虹膜作为识别对象进行验证,有着更好的长期安全性。
③ 。在信息安全领域,部分智能手机已支持虹膜解屏。在安防、国防等要害部门,虹膜识别是进入时的唯一验证方式,有效提高了安全性。在公共安全领域,虹膜识别快捷通道已经开始应用,出入境更加便捷。基于虹膜验证的场景将越来越普遍,虹膜识别将逐步取代密码、钥匙,成为保护信息安全的秘密武器。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请简要分析虹膜能够作为特殊的身份证的原因。
【答案】19. ①虹膜的颜色不同 ②每个人都不相同 ③虹膜的应用场景有很多
20. ①虹膜的纹理、斑点等细节特征在出生之前就以随机组合的方式确定下来,并且终身不会改变。②虹膜的组合特征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就连双胞胎都不例外。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中的“而虹膜的颜色取决于它所含色素的多少,多亏了虹膜,人们拥有了黄、蓝、棕、灰等多彩的眼睛”,可知横线处应该是对虹膜颜色的介绍,再根据横线前的“不同人种”,可知此处可填“虹膜的颜色不同”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前文中的“一旦形成,终身不变”和后文中的 “就连双胞胎也不例外”,可知每个人的虹膜都是不一样的,再结合横线前的“这张身份证如此特殊”,可知此处可填“每个人都不相同”之类的内容。
第③处,根据后文中的“在信息安全领域……在公共安全领域……”和“基于虹膜验证的场景将越来越普遍”,可知横线后面详细介绍了一些虹膜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而且横线处是段落首句,因此应填写一个总括性的句子,故可填“虹膜的应用场景有很多”之类的内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第一步:分析题干,抓住关键。阅读题干要抓住三处关键信息:“虹膜”指明对象,“特殊身份证”指明与虹膜进行比较的对象,“原因”指明答题方向。
第二步:梳理思路,确定答案。首先我们要明白身份证的特点在于独特性和不变性,个人身份证信息只要形成了就终身不变。再结合文段第2段中的“虹膜的纹理清晰可见,斑点、细丝、条纹等细节特征,在出生之前,就以随机组合的方式确定下来。一旦形成,终身不变”“这张身份证如此特殊……就连双胞胎也不例外”可总结出:虹膜能够识别身份,一是因为其细节特征随机组合后的确定性和不变性,二是因为其独一无二性。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小伙子小李,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他这样的人生经常被称为“标配人生”,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多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他们认为“标配人生”目标很清晰,追求“标配人生”的人值得尊重。
材料二:大学毕业生顾亚毕业后来到海嘎小学任教,全校只有几十名学生,孩子内向自卑,整个校园死气沉沉。顾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山里的孩子们走向更远的世界。顾亚拿出自己的积蓄,买来乐器,成立校园乐队。在顾亚的带领下,孩子们变得阳光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
润德中学高三(1)班计划举行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会。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润德中学高三(1)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扫码关注我们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
高中语文试卷
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建构,表现中国人对于空间的一种执着追求——远。这种远式的空间追求成为支撑中国山水画空间性的根基,使山水画散发着无穷的意趣。
山水画家是如何在画面中呈现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这种远的意境的?从理论上来看,基于画面的整体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在实践上,首先表现为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主要是远近关系。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不仅涉及观取,更涉及画面本身的空间层次的呈现,也依赖于物象的常形、常态,更依赖艺术家以一定的笔墨将其呈现。在许多山水画里,画家往往将画的重心安置在前面,而周边、远处要么以烟云处理,要么则是大片的空白,以示画中物象之远近。对于远景的处理,既要与近山相称,又不可高于主峰,色彩上也极用心思。为了突出画面空间的远近,画家喜欢以重叠的方式显示空间之远近、前后,也用衬托或者留白,以烟云绕山,来衬托山之远,意之远。
其次,在画面意象的选择上,为了表现“远”的情趣,山水画家总是以无数的笔墨描绘着舟鸟意象,通过舟移鸟去,呈现出层层推远的渺远空间。
第一,由于画家着意于表现远意,所谓“画荒远灭没处,诚有至妙可言”,因此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点景形式出现,以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点,示其小也,但融合于其他意象;景,景物、景象、场景,在山水画中,或一舟独行,或北雁南飞,或渔人静钓,或林间亭舍。画中舟鸟多以简笔出之,近于写意,是艺术家孤寂心灵的映射。
第二,以舟鸟意象的动态形式来推远画面空间。由舟鸟意象本身体轻、形小、具有动的特性,画家往往会抓住其远飞、待飞、远渡、待渡、或栖于枝头的瞬,或以水中轻波来暗示一种动的状态,所谓“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起来。画中舟鸟渐行渐远,将观者的视野拉长,以此来体现画面的空间表现力。
第三,在山水画中,舟鸟意象的设置,拉开了与所观之物的距离,这种距离既是一种物理距离,更是一种心灵距离。而舟鸟意象的设置即是通过拉开空间的距离让观者重拾对于山水审美自觉,超越时空,进入更广阔的美的天地,这既与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有关,也与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氤氲、渺远、苍茫的意境有关。可见,中国山水画中的“远”不仅是空间距离的远,更是时间之远、心灵之远,是一种远境。所谓“一拳之小,当千仞之高;片掌之大,体百里之迥”,艺术家通过“远”来突破时空界限,并得以自由地以一管之笔,体悟大自然的无穷意趣,抒写人生境界,由此而升华出一种广大的宇宙情思。
(摘编自李雯静《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家在处理山水画中的远近关系时,除涉及观取、空间层次和艺术家的笔墨呈现外,更依赖物象的形态。
B. 山水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动态形式出现,从而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
C. 在山水画中,因为要拉开与所观之物的物理距离,让观众进入更广阔的美的天地,故而设置了舟鸟意象。
D. 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是一种远境,体现在空间距离的远、时间之远和心灵之远上,使山水画散发无穷意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论述对象中国山水画之“远”及其意义,入题快捷。
B. 文章从理论层面论证山水画家是如何呈现“远”的意境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一拳之小,当千仞之高”等内容,意在点明中国山水画中“远”的作用。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主要是从实践层面来论述如何呈现“远”的意境,重点突出。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提到的绘画技巧无关的一项是( )
A. 董源的《潇湘图》,不画水纹,多留山头空白,以碎点表现朦胧远树,云烟吞吐,远山沉浸在一片迷茫之中。
B.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景物的前后关系用相互遮挡和重叠的方式表示出来,位于画面最下方的是最前景,画面最上方的是最远景。
C. 王维画论《山水诀》中论述道:山的主峰最应该是高耸的,旁边的山必须是奔跑的样子,画远山必须低低排列。
D. 石涛《画语录》中阐述道:山川脱胎变化生成了我,我又脱胎变化成了山川,山川与我神形交遇情感沟通,借我之笔墨迹化而出。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更依赖物象的形态”递进关系处理错误,从第三段“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不仅涉及观取,更涉及画面本身的空间层次的呈现,也依赖于物象的常形、常态,更依赖艺术家以一定的笔墨将其呈现”可知,应是“也依赖于物象的常形、常态”,为并列关系。
B.“动态形式”错误,从第五段“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点景形式出现,以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可知,应是“点景形式”。
C.“因为要拉开与所观之物的物理距离,让观众进入更广阔的美的天地,故而设置了舟鸟意象”错误。根据“而舟鸟意象的设置即是通过拉开空间的距离让观者重拾对于山水审美自觉,超越时空,进入更广阔的美的天地”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举例论证”错,应是“引用论证”,引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话来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为第三段所说的“留白”:
B.为第三段所说的“重叠”:
C.为第三段所说的“对于远景的处理,既要与近山相称,又不可高于主峰”:
D.强调的是绘画要“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观点,与材料所提到的绘画理论技巧无关。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2020年5月5日,中国首飞成功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上,搭载着“3D打印机”。这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实验,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太空中开展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3D打印实验。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制造业的颠覆者。它可以通过快速灵活的生产物体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可以定制每一个部件的设计,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它正在逐步被应用于各种制造行业,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建筑等。
与传统制造过程相比,3D打印技术可以加速生产出复杂的零部件和装置。传统制造技术中,比如铸造和机械加工所生产的物品,需要多次加工才能完成,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而在3D打印技术中,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设计好需要制造的物品,然后将3D打印机所需要的原材料,例如聚合物、陶瓷或者金属填充剂送进机器,最后根据计算机的指示快速地打印出需要的物品。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可以一次性生产出复杂的零部件和装置,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和建筑等领域中很受欢迎。
(摘编自《3D打印技术:下一代制造业的颠覆者》)
材料三:
中国3D打印产业如今已然成为国内各大企业争相投资的热点,并被多家媒体和业界人士标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3D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国3D打印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潜力巨大,但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在商业模式、产品耗材、与传统工业结合等多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目前,国内的3D打印主要集中在家电及电子消费品、模具检测、医疗及牙科正畸、文化创意及文物修复、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且3D打印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目前没有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2022年中国3D打印行业市场份额前十的企业分别为西安铂力特、武汉金运激光、先临三维、极光科技、有研粉材、杰普特、永盛新材料、实威国际、力新国际和天津泰达。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3D打印行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这些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环境,同时也是国内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重要区域。
我国对3D打印的政策支持突出:《国家增材制造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重点提出形成2-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增材制造企业,建立5-6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完善扶持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鉴于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支持,初步预计,2023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可达到80亿美元,2025年达到12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2%。
(摘编自《2023年3D打印市场整体发展及趋势分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常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快速成型技术。
B. 3D打印技术最初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目前在一些领域已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
C. 在生产复杂的零部件和装置上,传统制造技术所花费的时间要比3D打印技术所花费的更长。
D. 如今,3D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中国的3D打印产业将成为国内各大企业争相投资的热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际上第一次在太空中开展3D打印实验的国家是中国,证明中国的3D打印技术已领先其他国家。
B. 3D打印技术正在逐步被应用于各种制造行业,是由于它可以通过快速灵活的生产物体来提高生产效率。
C. 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环境,是目前中国3D打印行业主要集中的区域。
D. 在3D打印技术中,需先将3D打印机所需要的原材料送进机器,然后在计算机上设计好需要制造的物品。
6.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制造业的颠覆者,请结合材料,对我国仍处于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3D打印产业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助力其发展。
【答案】4. D 5. C
6. ①扩大市场规模,在商业模式、产品耗材、与传统工业结合等多个方面加深探索。
②扩充行业领域,聚拢3D打印行业的竞争格局,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
③进一步完善其他区域的产业链和创新环境,使3D打印行业的区域分布更广泛。
④继续完善扶持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将成为”错误,混淆时态,原文“中国3D打印产业如今已然成为国内各大企业争相投资的热点,并被多家媒体和业界人士标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可知,应是“已然成为”。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第一次在太空中开展3D打印实验的国家是中国”表述不准确,根据材料一“是国际上第一次在太空中开展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3D打印实验”可知,且“证明中国的3D打印技术已领先其他国家”的说法无中生有。
B.“是由于它可以通过快速灵活的生产物体来提高生产效率”条件不全面以致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材料二“它可以通过快速灵活的生产物体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可以定制每--个部件的设计,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它正在逐步被应用于各种制造行业”可知,还有一个原因“并且可以定制每一个部件的设计”。
D.“先将3D打印机所需要的原材料送进机器,然后在计算机上设计好需要制造的物品”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应是“先在计算机上设计好需要制造的物品,然后将3D打印机所需要的原材料送进机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由原文“中国3D打印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潜力巨大,但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在商业模式、产品耗材、与传统工业结合等多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可知,扩大市场规模,在商业模式、产品耗材、与传统工业结合等多个方面加深探索。
由原文“目前,国内的3D打印主要集中在家电及电子消费品、模具检测、医疗及牙科正畸、文化创意及文物修复、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且3D打印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目前没有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可知,扩充行业领域,聚拢3D打印行业的竞争格局,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
由原文“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3D打印行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这些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环境,同时也是国内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重要区域”可知,进一步完善其他区域的产业链和创新环境,使3D打印行业的区域分布更广泛。
由原文“我国对3D打印的政策支持突出:《国家增材制造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完善扶持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可知,继续完善扶持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燕园石寻
宗璞
从燕园离去的人,可记得那些石头?
初看燕园景色,只见湖光塔影,秀树繁花,不会注意到石头。回想燕园风光,就会发现,无论水面山基,或是桥边草中,到处离不开石头。
燕园多水,堤岸都用大块石头依其自然形态堆砌而成。走进有点古迹意味的西校门,往右一转,可见一片荷田。夏日花大如巨碗。荷田周围,都是石头。有的横躺,有的斜倚,有的竖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岸边垂柳,水面风荷,连成层叠的绿,涂抹在石的堤岸上。
最大的水面是未名湖,也用石做堤岸。比起原来杂草丛生的土岸,初觉太人工化。但仔细看,便可把石的姿态融进水的边缘,水也增加了意味。西端湖水中有一小块不足以成为岛的土地,用大石与岸相连,连续的石块,像是逗号下的小尾巴。“岛”靠湖面一侧,有一条石雕的鱼,曾见它无数次地沉浮。它半张着嘴,有时似在依着水面吐泡儿,有时则高高地昂着头。不知从何时起,它的头不见了,只有向上翘着的尾巴,在测量湖面高低。每一个燕园长大的孩子,都在那石鱼背上坐过,把脚伸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幻想未来。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逗号。
不只水边有石,山下也有石。从鱼岛往西,在绿荫中可见隆起的小山,上下都是大石。十几株大树的底座,也用大石围起。路边随时可见气象不一、成为景致的石头,几块石矗立桥边,便成了具有天然意趣的短栏。杂缀着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随意躺卧着大石,那惬意样儿,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
这些石块数以千万计,它们和山、水、路、桥一起,组成整体的美。燕园中还有些自成一家的石头可以一提。现在看到的七八块都是太湖石,不知入不入得石谱。
办公楼南两条路汇合处有一角草地,中间摆着一尊太湖石,不及一人高,宽宽的,是个矮胖子。石上许多纹路孔窍,让人联想到老人多皱纹和黑斑的脸,这似乎很丑。但也奇怪,看着看着,竟在丑中看出美来,那皱纹和黑斑都有一种自然的韵致,可以细细观玩。
北面有小路,达镜春园。两边树木郁郁葱葱,绕过楼房,随着曲径,寻石的人会忽然停住脚步。因为浓绿中站着两块大石,都带着湖水激荡的痕迹。两石相挨,似乎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路的另一边草丛中站着一块稍矮的石,斜身侧望,似在看着两个伴侣。
再往里走,荷池在望。隔着卷舒开合任天真的碧叶红菡萏,赫然有一尊巨石,顶端有洞。转过池面通路,便见大石全貌。石下连着各种形状的较小的石块,显得格外高大。线条挺秀,洞孔诡秘;层峦叠障,都聚在石上。还有爬上来的藤蔓,爬上来又静静地垂下。那鲜嫩的绿便滴在池水里、荷叶上。这是诸石中最辉煌的一尊。
不知不觉出镜春园,到了朗润园。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弄清两园交界究竟在何处。经过一条小村镇般的街道,到得一座桥边,正对桥身立着一尊石。这石不似一般太湖石玲珑多孔,却是大起大落,上下突出,中间凹进,可容童子蹲卧,如同虎口大张,在等待什么。放在桥头,似有守卫之意。
再往北走,便是燕园北墙了。又是一块草地上,有假山和太湖石。这尊石有一人多高,从北面看,宛如一只狼犬举着前腿站立,仰首向天,在大声吼叫。若要牵强附会说它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未尝不可。
原以为燕园太湖石尽于此了,晨间散步,又发现两块。一块在数学系办公室外草坪上。这是常看见的,却几乎忽略了。它中等个儿,下面似有底座,仔细看,才知还是它自己。石旁一株棠棣,多年与石为伴,以前依偎着石,现在已遮蔽着石了。还有一块在体育馆西,几条道路交叉处的绿地上,三面有较小的石烘托。回想起来,这石似少特色。但既是太湖石,便有太湖石的品质。孔窍中似乎随时会有云雾涌出,给这错综复杂的世界更添几分迷幻。
燕园若是没有这些石头,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模样。石头在中国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园林、绘画还是文学。有人画石入迷,有人爱石成癖,而红楼梦中那位至情公子,也原不过是一块石头。
很想在我的“风庐”庭院中,摆出一尊出色的石头。可能因为我写过《三生石》这小说,来访的友人也总在寻找那块石头。还有人说确实见到了。其实有的只是野草丛中的石块。这庭院屡遭破坏,又屡屡经营,现在多的是野草。野草丛中散有石块,是院墙拆了又修,修了又拆,然后又修时剩下的,在绿草中显出石的纹路,看着也很可爱。
(选自宗璞“燕园”系列散文)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荷花用了“巨碗”这一形象贴切的明喻,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多角度描摹月下荷花的优美时则用了博喻。
B. 第四段中“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逗号”很自然的与文章开头呼应,饱含着对生命中曾经美好事物的深情眷恋。
C. 文章开篇从回忆的角度拉开来描述燕园的石头,结尾处收拢写庭院中的小景,野草丛中的石块与太湖石形成对比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景观。
D. 全文写景状物抒怀,一个“寻”字开启了作者燕园寻石之旅,寻的不仅是石,更是对燕园的一往情深,是生命中的诗意。
8.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出文中燕园石头呈现的三种美。
9. 有人评价说宗璞能将异常熟识的景物写得极具陌生化的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陌生化效果产生的原因。
【答案】7. C 8. 文中燕园石头呈现了三种美:①水边之石具有与水相映成趣的美。②山下之石与山、水、路、桥一起组成整体的美。③园中太湖石有独具特色的美(写神态各异、仪态多端等皆可)。
9. 宗璞能将异常熟识的景物写得极具陌生化的效果,即写出一般人不能发现的美与新奇处,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①她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再美的景致久处其中的人往往会熟视无睹,钝感增强敏感减弱,而宗璞能始终以欣赏的眼光,从寻常景物中发现美。如第12段中写在常人易忽略的地方“又发现两块”太湖石。②拥有独具特色的审美眼光。如第7段中草地中间的太湖石并不好看,但作者竟能在丑中看出美来,且细细观玩那自然的韵致。③来源于作者的深厚文化积淀。文章最后两段作者写石头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自己还写过《三生石》的小说,这些文化积淀也正是文章能行云流水匠心独运的原因。④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常人熟视无睹的石头写活了。多处运用拟人的写法,将石头写得栩栩如生。如第3段中写荷田周围的石头“有的横躺,有的斜倚,有的竖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第5段中“杂缀着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随意躺卧着大石,那惬意样儿,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善于联想和想象,比喻形象生动。如把荷花比作巨碗;把连续的石块比作逗号下的小尾巴,第8段中把两块相挨的石头想象成两个人的相望。11段中把一人多高的太湖石想象成宛如一只狼犬举着前腿站立,仰首向天,在大声吼叫…这些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石头充满了灵性与活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形成对比”错误,结尾点出普通石头的可爱,使文章意境得以提升,不是对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石的姿态融进水的边缘,水也增加了意味”“西端湖水中有一小块不足以成为岛的土地,用大石与岸相连,连续的石块,像是逗号下的小尾巴。‘岛’靠湖面一侧,有一条石雕的鱼,曾见它无数次地沉浮。它半张着嘴,有时似在依着水面吐泡儿,有时则高高地昂着头”可概括出,水边之石具有与水相映成趣的美。
结合“山下也有石。从鱼岛往西,在绿荫中可见隆起的小山,上下都是大石。十几株大树的底座,也用大石围起。路边随时可见气象不一、成为景致的石头……这些石块数以千万计,它们和山、水、路、桥一起,组成整体的美”可概括出,山下之石与山、水、路、桥一起组成整体的美。
结合“石下连着各种形状的较小的石块,显得格外高大。线条挺秀,洞孔诡秘;层峦叠障,都聚在石上。还有爬上来的藤蔓,爬上来又静静地垂下。那鲜嫩的绿便滴在池水里、荷叶上。这是诸石中最辉煌的一尊……既是太湖石,便有太湖石的品质。孔窍中似乎随时会有云雾涌出,给这错综复杂的世界更添几分迷幻”概括出,园中太湖石有独具特色的美,神态各异、仪态多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独特特艺术手法的能力。
陌生化效果,又称间离效果、疏离。指能将异常熟识的景物写得极其与众不同,即写出一般人不能发现的美与新奇处,本文即是如此。
结合“几块石矗立桥边,便成了具有天然意趣的短栏。杂缀着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随意躺卧着大石,那惬意样儿,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等可知,作者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本是寻常景物,一般人往往会熟视无睹,而宗璞能始终以欣赏的眼光,从寻常景物中发现美。如“隔着卷舒开合任天真的碧叶红菡萏,赫然有一尊巨石”,如写在常人易忽略的地方“又发现两块”太湖石。
结合“办公楼南两条路汇合处有一角草地,中间摆着一尊太湖石,不及一人高,宽宽的,是个矮胖子。石上许多纹路孔窍,让人联想到老人多皱纹和黑斑的脸,这似乎很丑。但也奇怪,看着看着,竟在丑中看出美来,那皱纹和黑斑都有一种自然的韵致,可以细细观玩”可知,第7段中草地中间的太湖石并不好看,但作者竟能在丑中看出美来,且细细观玩那自然的韵致。可见作者拥有独具特色的审美眼光。
结合“石头在中国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园林、绘画还是文学。有人画石入迷,有人爱石成癖,而红楼梦中那位至情公子,也原不过是一块石头……可能因为我写过《三生石》这小说,来访的友人也总在寻找那块石头”可知,作者有深厚文化积淀。作者写石头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自己还写过《三生石》的小说,这些文化积淀也正是文章能行云流水匠心独运的原因。
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把常人熟视无睹的石头写活了。多处运用拟人的写法,将石头写得栩栩如生。如第3段中写荷田周围的石头“有的横躺,有的斜倚,有的竖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第5段中“杂缀着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随意躺卧着大石,那惬意样儿,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善于联想和想象,比喻形象生动。如“夏日花大如巨碗”,把荷花比作巨碗;“连续的石块,像是逗号下的小尾巴”,把连续的石块比作逗号下的小尾巴;“浓绿中站着两块大石,都带着湖水激荡的痕迹。两石相挨,似乎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第8段中把两块相挨的石头想象成两个人的相望;“这尊石有一人多高,从北面看,宛如一只狼犬举着前腿站立,仰首向天,在大声吼叫”,11段中把一人多高的太湖石想象成宛如一只狼犬举着前腿站立,仰首向天,在大声吼叫…这些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石头充满了灵性与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十三年。初,刘表二子琦、琮,表为琮娶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遂爱琮而恶琦。表妻弟蔡瑁、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日相与毁琦而誉琮。琦不自宁,与诸葛亮谋自安之术,亮不对。后乃共升高楼,因令去梯,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乃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悟亮意。会黄祖死,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为江夏太守。表病甚,琦归省疾。瑁、允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乃谓琦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其任至重。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表卒,瑁、允等遂以琮为嗣。
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操,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琮从之。九月,操军至新野琮遂举州降时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备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其官属宋忠诣备宣旨。时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乃呼部曲共议。或劝备攻琮,荆州可得。备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人,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习凿齿论曰: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所选三个字母填到横线上。
操A军B至C新D野E琮F遂G举H州I降J时K刘L备M屯N樊O琮P不Q敢R告S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备久之乃觉”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乃”字含义不同。
B. “备过辞表墓”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C. “会黄祖死”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两句中“会”字含义相同。
D.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济”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琦采用“撤梯计”逼迫诸葛亮替他谋划自保之策,诸葛亮于是让刘琦请求刘表让他担任江夏太守,远离是非之地。
B. 刘表病重,意欲将荆州托付给刘琦,蔡瑁、张允则以刘琦军务责任重大由拒绝他探望父亲,最终由二人主导将刘琮立为荆州主。
C. 获知刘琮投降,且曹操已在宛城,刘备召集部属商量,有人劝其攻打荆州,但刘备不忍,习凿齿认为“恋赴义之士情感三军”正是他成就大业的原因之一。
D. 有人劝刘备直接放弃追随他的荆州百姓,火速前往江陵,但刘备认为做大事必须以人为本,不愿放弃跟随他的百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
(2)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答案】10. EJO 11. D 12. C
13. (1)现在你放下军队擅自前来,必定会被谴责,使他愤怒,加重他的病情,这不是体现孝顺的做法。
(2)(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军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操的军队到达新野,刘琮于是带全州投降。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刘琮不敢把投降曹操的事告诉他。
“操军至新野”句意完整,后文主语为“刘琮”,应在其后断开,填写E;
“琮遂举州降”句意完整,前文主语为“操军”,应在其后断开,填写J;
“时刘备屯樊”与“琮不敢告备”是主语不同的句子,应在其间断开,填写O。
故填写EJ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汇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第一个“乃”意为“才”;第二个“乃”意为“是、为,表示判断”。句意:刘备过了很久才发觉/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B.正确。两个“过”意为“路过”。句意:刘备路过刘表的墓,向他的坟墓拜别/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
C.正确。两个“会”意为“恰好”。句意:恰好江夏太守黄祖死去/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
D.错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中的“济”是成就、完成,“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是渡河。句意:要做大事一定以民众为根本/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曲解文意。原文中诸葛亮只是说“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后面是“琦悟亮意……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为江夏太守”,可见诸葛亮只暗示刘琦远离是非之地,并没有让刘琦请求刘表让他做江夏太守。
B.变未然为己然。原文是说“瑁、允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可见是蔡瑁、张允害怕刘表将荆州托付给刘琦。
D.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可见刘备手下并没有劝刘备直接放弃追随他的荆州百姓,只是说带领这么多不能作战的百姓有诸多难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释”,放下、离开;“擅”,擅自;“见”,被;“非……道也”,否定判断句。
(2)“被”,披、穿;“若”,如果;“拒”,抵抗。“何以拒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拒之”,凭什么来抵抗(他)呢?
参考译文: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当初,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刘表替刘琮娶了他后妻蔡氏的侄女,蔡氏就喜欢刘琮而厌恶刘琦,刘表的妻弟蔡瑁和外甥张允都受到刘表的宠幸,经常在刘表面前诋毁刘琦,赞颂刘琮。刘琦心中不安,就向请葛亮请教保全自己的策略,诸葛亮没有回答。后来刘琦与诸葛亮一起登上高楼,于是让人把楼梯撤去,刘琦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你口中说出,进入我的耳朵,可以说了吗?”诸葛亮说:“你难道不知道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申生在国都性命不保,而公子重耳却因为居住在外而安全吗?”刘琦领悟了诸葛亮的意思。恰好江夏太守黄祖死去,刘琦请求接替黄祖的职务,刘表就任命刘琦为江夏太守。刘表病重,刘琦回去探视。蔡瑁、张允恐怕刘琦见到刘表后触动父子之情,相互感伤。刘表甚至可能将他作为继承人,于是就对刘琦说:“将军委派你镇守江夏,责任十分重大。现在你放下军队擅自前来,必定会被谴责,使他愤怒,加重他的病情,这不是体现孝顺的做法。”于是就把刘琦阻挡在门外,不让他见刘表,刘琦只流着眼泪离开。刘表死后,蔡瑁、张允等人立刘琮为继承人。
章陵太守蒯越及下面分科办事的属官傅巽等人劝说刘琮投降曹操,说:“叛逆和顺从有一定的规范,力量的强弱有一定的发展态势。凭借臣子的身份来抗拒天子,这是叛逆的行为。”刘琮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九月,曹操的军队到达新野,刘琮于是带全州投降。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刘琮不敢把投降曹操的事告诉他。刘备过了很久才发觉,派亲信去问刘琮,刘琮派属官宋忠去向刘备传达旨意。当时曹操已经到了宛城,刘备十分惊恐,刘备急忙召集部属商量对策。有人劝刘备进攻刘琮,这样可以夺取荆州。刘备说:“刘表临死前把儿子托付给我,这样背信弃义、只图私利的事情我不能做。如果那样,我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刘表?”刘备率领他的军队离开樊城,路过襄阳,停下马呼唤刘琮,刘琮很害怕。刘琮的部属和荆州百姓多归附刘备。刘备路过刘表的墓,向他的坟墓拜别,流着眼泪离开,等到到了当阳。当时跟随刘备的人已经达十多万人,数千辆辎重车,每天才走十多里路,另外派关羽率领部众乘坐几百艘船,到江陵会合。有人对刘备说:“应该火速前进,保全江陵。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军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呢?”刘备说:“要做大事一定以民众为根本,现在百姓归附我,我怎么能忍心抛弃他们而去呢?”
习凿齿论曰:刘备即使处在颠沛流离和危险艰难之中,却更讲信义;尽管形势事态危急,说出的话却并不违背道德。他追念刘表当年的旧恩,以情感动三军,眷恋追随他的民众,使这些人都甘心与他共度患难。刘备终于能建成大业,不也是应该的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
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其一)
李纲【注】
九日但孤坐,悄然无世喧。
菊花殊未开,始知气候偏。
开轩寓远目,相对惟青山。
昏鸦已接翅,独鹤何时还?
且尽杯中物,此外何足言!
【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多次领导军民抗金,多次上疏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被投降派排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金名臣李纲将陶渊明笔下的重要意象“酒”和“菊”运用于诗歌中,表达对坎坷人生经历的感慨。
B. 时至重阳节而菊花未开,作者由此感知气候异常,“气候偏”别有深意,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
C. 诗中“昏鸦已接翅,独鹤何时还?”两句,作者巧妙运用对比,借自然物抒发心中无限感慨。
D. 本诗写饮酒同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出作者豁达的心胸。
15. 本诗作为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和诗,请比较两首诗与之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4. D 15. 《饮酒·其五》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之情;李诗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渴望用世却不受重用的孤独、无奈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都表现出作者豁达的心胸”错误。结合诗歌“但孤坐”“气候偏”“惟青山”“昏鸦”“独鹤”等内容可知,本诗整体氛围是阴郁低沉的。结尾“且尽杯中物,此外何足言”,意思是除了饮酒,无须多言,表现出作者此时难以言说的无奈与悲伤。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即为田园生活。“忘言”,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之情。
李诗“菊花殊未开,始知气候偏”,时至重阳节而菊花未开,作者由此感知气候异常,“气候偏”别有深意,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开轩寓远目,相对惟青山”,无人理解自己的情怀,只有青山相待。“且尽杯中物,此外何足言”,只能暂且饮酒,其他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李纲多次领导军民抗金,多次上疏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被投降派排斥。诗歌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渴望用世却不受重用的孤独、无奈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与“月”的碰触,往往会产生无尽的诗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用“江”和“月”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和音乐魅力。
(2)《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的“楼”文化意蕴丰富,有的用来表开阔的胸襟,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有的用来表达思念、孤寂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②.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 知不可乎骤得 ④. 托遗响于悲风 ⑤.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舫、悄、唯、骤、遗、堪、雁字、昔。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但学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脱不下的孔乙己长衫。”近来“孔乙己文学”屡屡冲上热搜。面对高学历毕业生在新媒体上晒出的“长衫”,有人扼腕叹息,也有人感同身受。更多理性的声音则认为,摆脱“长衫”焦虑,不仅是当代青年人的必修课,也是全社会亟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100多年前,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是他以 ① 的方式维护的“读书人”体面。而今天大学生们脱不下的“长衫”是他们对自己职业定位的固化思维,是传统教育观念隐藏的职业偏见,也是社会舆论对高学历人才的“软绑架”。认为体力劳动者低人一等,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这些隐藏在思想里的陈腐元素,使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念变得偏狭,把一些高学历者架在了难以落地的“高台”。
孔乙己的长衫一穿20年,已化作皮肤,想撕下来就 ② 。但鲁迅说过:不妨受苦,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痛苦。正视这种痛苦,才能帮助青年摆脱“长衫”之困。
一方面,青年人需要反思,被架在“高台”的高学历背后到底有多少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真材实料。另一方面,帮年轻人脱下“长衫”,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职业无贵贱的社会共识,培育平等的从业环境与合理的就业结构,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才能 ③ 。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而今天大学生们脱不下的‘长衫’,是他们对自己职业定位的固化思维和传统教育观念隐藏的职业偏见以及社会舆论对高学历人才的‘软绑架’”,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效果更好?
【答案】17. ①自欺欺人 ②痛彻心扉 ③指日可待(计日可待)
18.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19. ①原句由三个结构相同的“是”字句连用形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固化思维、职业偏见和社会舆论对今天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改句则无此效果。
②原句使用了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更能和前文的句式衔接照应。改句使用的是长句,没有这一效果。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义的能力。
第一空,孔乙己穷困潦倒,只能站着喝酒,却又坚持穿着破烂长衫,是因为放不下读书人的体面。由此可见,这是他的自我麻痹方式,故可填“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指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常用以不肯面对事实。
第二空,前文说“孔乙己的长衫一穿20年,已化作皮肤” ,所以想撕下皮肤必然会非常痛苦,故可填“痛彻心扉”。痛彻心扉:痛这种伤害,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
第三空,根据前文“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职业无贵贱的社会共识,培育平等的从业环境与合理的就业结构”可知,文中讲的是实现这些条件才能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故可填“指日可待”。指日可待: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指的都是“学历”,故“学历”应位于“不但”前;
第二处,语序不当,“更是脱不下的孔乙己长衫”中,“孔乙己”是分句的主语,“脱不下”应是形容“长衫”,故应改为“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故句子应改为:“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中,主语是“而今天大学生们脱不下的‘长衫’”,而在这同一个主语后,作者连用三个判断分句“是他们对自己职业定位的固化思维”“是传统教育观念隐藏的职业偏见”“也是社会舆论对高学历人才的‘软绑架’”,以三个结构相同的“是”字句连用形成排比,充分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并分别强调了固化思维、职业偏见和社会舆论对今天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而改句没有运用排比手法,没有这一效果。
原句中三个分句分别由判断词“是”领起,属于短句。运用短句,可以起到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的效果。而这一句式特点,也和前文“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是他……”的句式表达相近,从而实现衔接照应。但改句使用的是一整个长句,没有这一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
① 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 ② 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 ③ ,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如果你是某企业面试考官,请针对处于“冰山中间”的能力和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天赋两个方面各设计一个问题以考查考生。
就“能力”提问:
就“天赋”提问:
【答案】20. ①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
②有些能力是隐性的(有些能力是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的);
③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
21. 就“能力”提问:
如“你遇到难题经常会寻求帮助吗?”为针对沟通力提问。
如“你的团队士气低落,你会如何激励他们?”“团队业绩落后时,你准备怎么办?”此类问题为针对领导力提问。
就“天赋”提问:
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你是否参加过其他企业的招聘?”等此类问题为针对动机提问。
如“你认为善良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吗?”“你认为能力可以代替信仰信念吗?”“你认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哪个更重要?”等此类问题为针对价值观提问。
如“你觉得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你的座右铭是什么?”“别人对你是如何评价的?”等此类问题为针对性格特质提问。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总领下文的句子,根据后文“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可知,此处应是模型的最上面部分。可填: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
第二空,此处是探讨为何“能力”在冰山中间,注意分号表示并列,内容相对,此句与“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照应,意思相反,再结合“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可知有些能力是隐形的。可填:有些能力是隐性的(有些能力是不容易被外人看出来的);
第三空,由图下方内容可知“天赋”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可填: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和动机。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简洁的能力。
就“能力”提问,就是针对第二段的沟通能力、领导力等内容提问,比如你对公司制度有看法会和领导沟通吗?遇到对手公司拆台你会带领团队如何应战?
就“天赋”提问,就是对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提问。
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你对本公司最感兴趣的方面是什么?”等此类问题为针对动机提问。
如“你认为竞争中秉持善良是必须的吗?”“你有偶像吗?”“你认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哪个更重要?”等此类问题为针对价值观提问。
如“你最喜欢和哪个类型的人做朋友?”“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你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此类问题为针对性格特质提问。
四、写作
22.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企业家王石以业余运动员的身份,只用了5年时间,就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极点、北极点。人们发现他与那些半途而废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善于管理自己。比如,他说几点进帐篷就几点进帐篷,为保持能量,食物再难吃他都往下咽。在珠峰7000多米的地方,不管别人再怎么说外面风景好,为不耗损能量他都克制着自己不出帐篷。
材料二:有的学生疫情期间晨昏颠倒,直接躺平;有的学生坚持自律,越来越优秀。疫情过后,中小学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材料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管理自己”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王石爬山能够成功的关键在善于管理自己,从材料列举的事实来看,他的自我管理包含规律的作息,理性的吸收与克制,自觉抵制外界的诱惑等。考生由此可以联想到为人处世、企业管理、治国安邦等多方面。材料二体现了材料的现实针对性,这届学生初三和高三两次面对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的困境,自我管理学习与生活成了他们的必修课。这则材料定能唤起考生的情感体验与反思,引导考生写作进入“有我”的真实情境。材料三是老子的名言,重点应在“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则材料引导考生深度思考,“管理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最难的就是如何战胜自己的弱点。
注意材料写作主题是“管理自己”。三则材料应综合分析,建立逻辑关联,在不脱离上述材料所体现内涵的前提下,还要能看出考生思维的差距,不能只是空泛的举几个管理自己的例子。
论证思路可以是条分缕析的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的步步推进,从认识自己到管理自己再到超越自己。还可以是对比式的,与不能做好自我管理的人做鲜明的对比。能辩证看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思考很多人难以自我管理的真正原因,如没有崇高的理想、坚定地信念等,能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还可以质疑与逆向思维,如仅仅自我管理就够了吗?成功的人生除了管理自己还应该补充哪些条件?
立意:
1.做自己的主人。
2.与其胜人不如自胜。
3.真正的自由在于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