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中2021级期中联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并不是独立于城市空间之外的冷眼旁观者,它是物质城市与人类精神力量相碰撞的产物,它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宋词必然会对城市空间有所记录和描写,并从不同角度来展示城市空间的多元内涵。美国城市学家查理德·利罕说:“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这种双重建构所展现出的面貌,表现为城市空间对宋词的影响,也表现为宋词对城市空间的反馈。城市空间作为生态环境,在宋词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为其提供养料。而在城市空间的视角下,宋词也不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而是拥有着吸纳、更新、变化和发展的能力,甚至还能对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给予反馈,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除了表现在城市空间与宋词之间的互动交流上,还表现在城市各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上。事实上,从内容来看,宋词中确实存在着多种空间类型,诸如宫廷空间、市井空间、政治空间、娱乐空间、文化空间甚至商业空间、军事空间等等的空间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丰富了宋词中关于城市空间的内涵,共同支撑起宋词中的城市空间这一概念。各空间的这种交流和影响,保证了宋词在创作内容上的不断创新,也是保证宋词与城市空间良***流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宋词与城市空间共生互助的生命力所在。
在整个过程中,人是掌控全局的关键点,有关人类的教育背景、文化传承、社会经历、思想阅历等等都会呈现在文学作品中,并影响到最终展现出来的面貌。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巨大背景,在身心上给予了词人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影响着词人包括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爱好等各方面的成长。苏轼用他被贬所经历的几个城市来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不同城市的生活经历,来自各空间的丰富信息提供了苏轼思想言论以及文学成就等形成的基础。当李清照写出“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的时候,表达的其实是她从曾经包容她生长的城市空间母体中被撕裂出来的疼痛,是被国仇家恨随手抛入新的城市空间的孤独和不适感。当看到“东南妩媚,雌了男儿”这样的句子时,陈人杰联系到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和朝中文恬武嬉的现实而写下了“诸君傅粉涂脂,问南北战争都不知”(《沁园春》)的悲愤,他其实是领悟到了城市空间环境对人心意志的强烈影响力。城市空间对于宋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城市空间的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宋词的创作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或者以写作素材的形式直接进入词作,或者以生活背景的方式通过影响词人进而影响词的创作。
从城市物质空间的角度来看,丰富的物质现实,为宋词之书写城市物质空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柳永所写杭州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以及城市里“参差十万人家”的盛况,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从城市精神空间的角度来看,以政治空间为例,如刘过的《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国家的盛衰兴亡,牵动着文人的词笔,身为一介书生的刘过不能亲身驰骋沙场,只有通过对岳飞的缅怀和仰慕来表露自己的爱国心声,寄托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他笔下的城市带着更多国仇家恨的色彩。从城市感知空间的角度来看,以城市风尚习俗为例,当人类在经历了或残酷或丰盈的物质现实之后,精神领域自然做出反应,导致人类一系列的对应行为,传承千年形成了相应的风俗习惯,建立起一种结合了物质和精神又超越了物质和精神的特殊空间。
当然,物质、精神和感知三种面貌的城市空间并不是独立无涉地对宋词产生着影响,它们各自为阵又相互融合,共同为宋词之书写城市空间提供着无数的可能。
(摘编自刘睿《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词作为文学载体,一定会记录和描写城市空间,多角度展示城市空间多元内涵。
B.宋词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以自身独特魅力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C.宋词能否在创作内容上不断创新,取决于城市空间和宋词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D.苏轼有不同城市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影响并决定了他的思想言论及文学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阐释宋词和城市空间内涵为开篇,并阐述了两者的逻辑联系。
B.文章第三段引用大量宋词,是为了证明城市空间对词人创作的影响。
C.第四段从物质、精神和感知角度,层层递进阐释城市空间对宋词的影响。
D.文章把宋词置于城市空间视角下研究,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丰富的物质现实,为宋词之书写城市物质空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的一项是(3分)
A.“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 柳永《一寸金》
B.“重檐飞峻,丽采横空,繁华壮观都城。” ——曹组《声声慢》
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
D.“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
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
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
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有拖延症。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
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
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
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
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
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
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还怎么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哲理性的描写。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儒敏先生引用金圣叹和周作人的话都是为了证明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情。
B.温儒敏先生认为“双减”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
C.温儒敏先生在高中阶段的阅读面比较广泛,其阅读的目的不只是高考应考。
D.温儒敏先生在回答最后一个假设状况的提问时,引出了他的个人阅读偏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持人针对教育热门话题“阅读”,联系现实和访谈对象的读书观点进行提问。
B.对主持人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受访者都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C.访谈的内容不仅关注到了前人的阅读经验,也关注到中小学阅读的现实问题。
D.受访者是统编教材的总主编,但答问时并没有运用专业术语,多是深入浅出。
6.结合温儒敏的个人经历,简要概括“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中国首位三次“鲁迅文学奖”得主迟子建,以其众多的奖项和厚重的创作实绩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作家的创作实力和读者对她的喜爱程度。迟子建是一位富于幻想和想象的作家,在表达上倾向朴素,在感受上则充满浪漫。她在作品里用充满温馨与爱意的温情来承担人生的苦难,抵御生命的无奈和忧伤,并凭借其对大自然天生的敏感与灵性体验,创作了一部部丰涵了简雅隽永的诗意美,灵动绚丽的画面美,以及风采多样的人性美的作品。
(摘编自宁凉《迟子建小说的审美风格》,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作了铺垫。
B.小说中周瑜开始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小说中多次出现闻到艾草味、烧艾草的细节,既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又使艾草具有了象征意味。
D.小说借一个美丽的梦境,诠释了作者的英雄观“英雄就该倒下”,即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和死亡。
8.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作品具有诗意美,画面美和人性美,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一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切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寡人宫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B.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C.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D.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封意思是四面疆界,“封”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的“封”含义相同。
B.左右是对对方的一种敬称,与《张衡传》“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的“左右”含义相同。
C.案兵意思是屯兵不动,“案”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的“案”含义不同。
D.事秦意思是侍奉秦国,“事”与《苏武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先以谦卑之态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曾经联合天下诸侯对抗秦国,损害了秦国利益。
B.张仪以秦国曾受赵国威胁为由,扬言秦王将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旧事,在甲子日和赵军在邯郸城下会战。
C.张仪预先告知赵王秦国已派三路大军驻扎于赵国国境周围,这么做的目的是以武力胁迫赵王放弃连横之策,臣服于秦国。
D.张仪游说赵王时善于抓住对方心理,软硬兼施、步步为营,成功游说赵王放弃与秦国的对抗,这显示了他出色的外交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2)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词人登上北固楼远望,为其壮丽景象发出赞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叠词“悠悠”意为连绵不尽的样子,词中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C.“战未休”一词从侧面烘托出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的形象,引出下一问句。
D.本词围绕登北固亭这一内容,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大处落墨,视野开阔。
15.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片都有一个问句,请分析其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句描绘强敌惨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句描写刘裕率军败敌的气势。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表达了物是人非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词最初在唐代开始出现,在晚唐五代以后被人们称为“曲子词”,由于它句式 ① ,又被称为“长短句”。至北宋初,词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成定局。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发展 ② 。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 ③ 。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开始在词中表现个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使词不仅从音乐的附属品正式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突破了在音律方面所受到的严格束缚,这提高了词的极大的文学地位。
到南渡时期,李清照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且手法细腻完美,被誉为婉约之宗。南宋前期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而且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使词的题材选择达到了 ④ 的境界。他创作的词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17.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破折号,下面四句破折号的用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雷雨》)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雷雨》)
C.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雷雨》)
D.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雷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唱、念、做、打,是京剧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也是 ① ,简称“四功”。京剧歌舞并重,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其中,“歌”就是指“四功”中的唱和念,而 ② 。拿其中的“歌”而言,京剧的唱有固定的声腔板式,有严格规范的要求,每个演员都必须具备过硬的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才能更好地表现和刻画各种人物。同一剧目的同一角色,或由于演员的生命体验不同,或由于对人物理解不同,或由于唱腔唱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念,也叫道白,是一种经过加工、富有音乐性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舞台表现力。念白要有鲜明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讲究吐字清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铿锵悦耳,与唱互相协调。此外,念白还要服从锣鼓节奏,分出喜怒哀乐,能够简洁明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因此,将念与唱进行比较,在语调、音量、停顿和重音等技巧上, ③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横线的句子。(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日子振奋人心,小日子平淡无奇。
1972年11月8日是人类征服疟疾的大日子——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
2012年10月11日是莫言创作生涯的大日子——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21年4月29日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大日子——“天和”核心舱成功入驻太空。
除了令人振奋的大日子,生活中更多的是平淡无奇的小日子。
《新周刊》2023年新年献词说:“往后每一天,希望人们能够过好每一个小日子,拥有小日子的每一天就是大日子。”
关于“小日子”与“大日子” ,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中2021级期中联考
语文参***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A
2.C
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B
5.B
6.(6分)
①初中阶段:喜欢诗歌,大量阅读诗歌,并投稿。
②高中阶段:为拓展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阅读面比较广。
③成年阶段:反复阅读鲁迅的书;喜欢《红楼梦》中有关“色空”的哲理性描写。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D
8.(6分)
①“我”是故事叙述的线索,贯穿情节始末。“我”的言行,也推动了与周瑜相见及交谈等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我”的言行与内心,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平凡、自由的世俗生活这一主题。
③通过“我”与周瑜的对话、“我”对周瑜的观察,表现了周瑜的形象特征及其心理变化。
④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和表达情感,给读者真实亲切的阅读感受。
(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9.(6分)
①诗意美主要体现在诗化语言上。小说语言清新自然、隽永舒缓,描写性的句子更是充满诗情画意,如“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
②画面美主要体现在梦中的画面(意境)营造上。月光笼罩,艾草味萦绕,旷野辽阔,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军旗飘扬,白色睡袍、乌发披垂的“我”与身披铠甲、剑眉如飞的周瑜,构成一幅略显苍凉又优美安详的画面。
③人性美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物的设置上。小说中无论是脱下铠甲,身穿布衣的周瑜,还是喜欢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的“我”都体现了人物的人性之美,即对和平、平凡、自由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
11.B
12.C
13.(10分)
(1)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在西面攻下了巴、蜀,兼并汉中,在东面收服了东、西两周并且向西迁移了九鼎,镇守在白马渡口。
(“举”译为“攻下”;“西迁”译为“向西迁移”;“津”译为“渡口”。重点词语各1分,大意2分)
(2)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独揽权势,蒙蔽先王,独自裁断朝政。
(“相”译为“为宰相”;“蔽晦”译为“蒙蔽”;“制”译为“裁断”。重点词语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A
15.(6分)
①“天下英雄谁敌手”是设问,(1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反问。(1分)
②“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意思是天下英雄谁堪做孙权的对手?唯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通过对三国时的英雄孙权的赞美,讥讽南宋朝廷无能而屈辱求和,抒发了词人仰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2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如今自己有心为国出力却没有机会。词人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和报国无门的惆怅无奈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
(1)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樯橹灰飞烟灭 气吞万里如虎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7.(4分)
①参差不齐(错落不齐、长短不一、参差不一)
②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③革故鼎新(改弦更张、不落窠臼、不落俗套、别出心裁、别开生面)
④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每处1分,近义成语皆可,成语中有错别字不给分)
18.(4分)
使词不仅突破了在音律方面所受到的严格束缚,而且从音乐的附属品正式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分句位置不当,把“不仅”“而且”后两个句子调换位置,2分;二是定语、状语错位,把“极大的”由定语改为作状语“极大地”,放在“提高”前,2分)
19.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0.(6分)
①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②“舞”是指做和打 ③念白比唱的要求更高
(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
21.(3分)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以“由于……不同”的介宾短语的形式呈现,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同时从体验、理解、唱腔的角度指出“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的原因,节奏和谐,形成强烈的语势。
(排比1分,构成1分,效果1分)
四、写作(60分)
22.审题提示:需围绕材料讲清楚“小日子”与“大日子”的关系。
(1)参考角度:
①“小日子”代表默默耕耘的每一天,“大日子”代表收获成果的特殊时刻。每一个“大日子”的收获都源自无数个“小日子”的耕耘,所以文章可以从“小日子的耕耘”与“大日子的收获”角度展开论述。
②“小日子”代表平凡普通的日子,“大日子”代表意义非凡的日子。“过好小日子”是热爱生活的最好表现,不负韶光,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日子”,这样的日子里本身就蕴藏着伟大,所以文章可以从“过好小日子”的伟大意义方面展开论述。
(2)切入角度:
①从“小日子的耕耘”与“大日子的收获”角度展开论述。
②从“过好小日子”的伟大意义方面展开论述。
(3)评分建议:
①起评分45分
②评分等级:
一类文:53分以上。围绕上述角度立意,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结构清晰完整,论据充分,说理清晰,语言通畅,有文采。
二类文:48~52分。围绕上述角度立意,观点明确,有自己见解,结构清晰完整,论据较为充分,说理清晰,语言通顺。
三类文:45~47分。围绕上述角度立意,观点较明确,见解一般,结构基本完整,有一定的论据,说理有点模糊不严谨,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文:36~44分。与上述立意角度沾边,观点不太明确,缺乏自己见解,结构不清,论据缺乏,内容稍显单薄空洞,表达一般。
五类文:35分以下。立意完全偏离“小日子”与“大日子”的关系,另起炉灶;不符合议论文文体特征。
③扣分项:无标题扣2分;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扣1分,上限3分;4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解析:
1.A B项范围扩大,原文第一段有限制“在城市空间的视角下”;C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各空间的这种交流和影响,保证了宋词在创作内容上的不断创新”;D项表述绝对,原文第三段,“在不同城市的生活经历,来自各空间的丰富信息提供了苏轼思想言论以及文学成就等形成的基础”。
2.C 文章第四段中的三个角度无层层递进的论证关系。
3.D A、B、C项的词都是属于“丰富的物质现实,为宋词之书写城市物质空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的论据;D项“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意思为:经过扬州城,本来繁华之地,现在却是一片荒凉。“国家的盛衰兴亡,牵动着文人的词笔”,应为“城市精神空间”,不属于“城市物质空间”,答非所问。
4.B “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有拖延症”,文本并没有建立“双减”和“兴趣”之间的关系。
5.B “受访者都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错,受访者并没有都结合自己的经历做出回答,其部分回答只是结合自己的体会。
6.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温儒敏的个人经历”“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回到文本,围绕温儒敏初中、高中及成年阶段几十年与书为伴的经历来概括作答。
7.D 作者的观点是英雄是人而不是神,可以倒下,可以“英雄气短”,却是真实的人,身上应缭绕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8.小说中“我”的作用主要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主人公的形象、凸显主题、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情感、有利于增强故事的阅读效果等方面作答。
9.此题考查结合材料二评价概括分析文本的能力,可以抓住“三美”的评价,回到文本一,从语言、意境画面、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0.C 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11.B 文本中的“左右”是对对方的一种敬称,古时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其左右,以表示尊敬。《张衡传》“讽议左右”中的“左右”是指在皇帝的身边。
12.C 由“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等信息,可知张仪胁迫赵王放弃的是合纵之策而非连横之策。
14.A “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错,并没有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15.分析两首词的“下片问句”的表达效果的不同之处,可从问句采用的修辞手法不同,问句的内容不同及通过问句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三个方面作答。
16.注意“牍”“樯橹”“舞”“榭”的写法。
17.①语境为词为“长短句”,根据此名称的由来,可知其句式“参差不齐”。②语境为“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发展快速、发展变化大,可填“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之类的词。“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③语境为苏轼锐意改革创新,在原有词风基础上进行突破创造,可填“革故鼎新”“改弦更张”“不落窠臼”“不落俗套”“别出心裁”“别开生面”之类的词语。“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改弦更张”,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做法等。④语境为辛弃疾的创新写法极大地开创、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空间,可填“包罗万象”“无所不包”之类的词语。“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
18.原句有两处语病:①“不仅从音乐的附属品正式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突破了在音律方面所受到的严格束缚”递进关系不当,把“不仅”“而且”后两个句子调换位置;(分句间位置不当)②“提高了词的极大的文学地位”,语序不当,“极大的”由定语改为作状语“极大地”,放在“提高”前。(状语误放在定语的位置)
19.A 选文破折号的作用为解释说明,A项解释说明。B项表示话题的转变,意思的转折。C项表示话题的转移和声音的延长。D项表示话题中断。
21.从修辞的角度,应点明修辞手法并分析构成及作用。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来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传布于天下和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我们秦国对此非常恐惧而慑服,于是便修缮铠甲磨砺兵器,整顿战车战马,练习骑射,勤于耕作,积蓄粮食,严守四面疆界,过着忧愁、恐惧的日子,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在西面攻下了巴、蜀,兼并汉中,在东面收服了东、西两周并且向西迁移了九鼎,镇守在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君王只有一支装备破旧的军队,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交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事先将此事敬告大王陛下。”
“大王之所以相信并采用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是依靠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想要覆灭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一个整体已经很明显了。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也自称是秦国的东方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盟友而独处(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又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已经派出了三路大军,一路守住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的东面;一路驻扎在成皋,指挥韩、魏的军队驻扎在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四国订立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来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把这个情况告诉大王您。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会面,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会请求秦王暂且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策。”
赵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独揽权势,蒙蔽先王,独自裁断朝政。而我则深居宫中,不能参与国政。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尚年轻,在位时间不长,但私下心里对合纵之举本来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共同订立合纵之盟不侍奉秦国,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我正打算重新考虑,改变政策,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道歉,希望以此来侍奉秦国。我正准备车马要到秦国去时,却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聆听您英明的教诲。”于是赵王率领三百辆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割河间之地来侍奉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