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押题卷(五)(新高考卷区专用)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押题卷(五)
命题报告
命题新材料:现代文阅读Ⅰ围绕中国文学的自觉选材,引导考生关注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现代文阅读Ⅱ选取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命题材料,对2023年高考有一定预测性。
命题新方向:本卷在题型设计上改变了相对团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如第19题要求化用所给诗句及其意境仿写句子,一改传统仿写句式的题型,有一定难度。
命题新情境:命题加强了试题情境化的设计,如第5题先是介绍了学界关于文学自觉的观点,然后要求考生将这些观点和材料观点作比较。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学是从哪个时期开始“自觉”的?由于学者们对“文学自觉”概念的理解和标准各不相同,答案莫衷一是。有些学者干脆声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讨论。
笔者以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可以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者互有联系,但不可混淆,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说“人的自觉”。从本质上说,文学即人学,“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工具何来“自觉”?严格地说,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因此,将“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自觉”的主语永远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某种工具,正如一辆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
“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界定: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自觉的文学”也是这样,其创作者必须具备一种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在这种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同时,这些作品又广泛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经验,有着成熟的艺术技巧,因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达到了完美境地。这才是衡量“自觉的文学”最基本的标准。
笔者赞同通常将“生命意识的觉醒”视为文学创作核心的观点。但是,并非有了“生命意识”便是“自觉”了。人类何时没有最基本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到了某个时代才忽然产生的吗?比如说魏晋时期的文学具有生命意识,就证明《诗经》《楚辞》等作品中没有吗?“日月其迈”(《诗经·蟋蟀》)、“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这些如何不是“生命意识”呢?
但有生命意识,未必意味着“自觉”,它只是自觉的开端而非结果。当我们说“但愿长醉不复醒”时,只是对生命的一种伤感而绝非“自觉”。《古诗十九首》等作品确实流露出较为强烈的生命意识,但这种生命意识属于对生命的感伤、无奈,导向的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及时行乐思想。着眼于“自觉”的本质意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我们不能说依靠酒精麻醉是“自觉”的。
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但愿长醒不复醉”。从生命意识角度说,哪一种是“自觉”,应该是很清楚的。文学中的生命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伤感”主题,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迷惘、迷惑、感伤;一类是“超越”主题,它们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或社会现实,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圆顿的特征。
南宋禅僧道济作《辞世颂》:“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传说道济平生举止超乎寻常,这首偈可以说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诗人明知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收拾归来”,接下来的“水连天碧”,显示着一种大彻大悟之境。一个人在临终之时,依旧如此清醒,保持着鸢飞鱼跃、海阔天空般的想象,令人震惊。文学史如果将这样一些真正代表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自觉观照的作品排除在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是“自觉”的。
再说“文体的自觉”。它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这也符合“自觉”概念中“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两个属性,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同样,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则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但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自觉过程,可谓由“自发”到“自觉”的一个漫长历程,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
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说“学者每东面而望,不睹西墙,南向而视,不见北方,反三举一,执偏概全”。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足可深长思之!
由此可以了然,为何关于“文学自觉”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笔者以为,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文学的自觉”与时代无关,只与创作者的个体心态是否“自觉”有关。
总之,“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
(摘编自张培锋《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自觉的文学作品既在内容上具备超越个体经验和体验的普适性和永恒性,又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B.“但愿长醉不复醒”体现的只是一种生命意识,“但愿长醒不复醉”体现的是具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特点的生命意识的自觉。
C.“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道尽了道济追求人生真理的艰辛,体现了其清醒意识,“依旧水连天碧”表现了他的人生境界。
D.人们讨论“文学自觉”时犯了钱锺书所说的那种错误,即没有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现有的观点只有统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如一辆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的比喻意在说明“文学的自觉”表述不恰当,“自觉的文学”才更为贴切。
B.生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不同,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的,其相同点是生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都不是某个时代突然产生的。
C.“自觉”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文体上又很难将“文学的自觉”绝对指向某个时代,所以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
D.杜牧的《阿房宫赋》以“赋”这种成熟的文体总结了秦亡的教训,给唐朝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学自觉的代表作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文学自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B.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C.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D.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5.学界一般认为,我国的文学自觉从魏晋开始,因为文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按自身艺术规律独立发展;文学的“自觉”是以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魏晋时代,人的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个性得到张扬。学界观点与本文观点中对“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对其界定的标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满身黄土而拿着新小米或高粱的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他们愿意听他讲些与政治、国际关系、衣装的式样、电影明星完全无关,可是紧紧与生命相连,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像吃腻了鸡鸭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王瓜,那么清鲜可喜。他们完全以朋友对待他,虽然他既是个乡下人,又给他们种着地——尽管只是三亩来的坟地。
常二爷参观到厨房,看小顺儿的妈那份忙劲儿,和如此之多的青菜与猪肉,他忽然想起来:“哟,明天是大哥的生日!你看我的记性有多好!”说完,他跑到院中,就在石榴盆的附近给祁老人跪下了:“大哥,你受我三个头吧!盼你再活十年二十年的,硬硬朗朗的!”“不敢当噢!”祁老人喜欢得手足无措。“就是这三个头!”二爷一边磕头一边说,“你跟我‘要’礼物,我也拿不出来!”叩罢了头,他立起来,用手掸了掸膝上的尘土。
瑞宣赶紧跑过来,给常二爷作揖致谢。小顺儿以为这很好玩,小青蛙似的,趴在地上,给他的小妹磕了不止三个头。小妞子笑得喂喂的,也忙着跪下给哥哥磕头。磕着磕着,两个头顶在一处,改为顶老羊。大人们,心里忧虑着坟墓的安全,而眼中看到儿童的天真,都无可如何地笑了笑。“老二!”祁老人叫常二爷,“今天不要走,明天吃碗寿面再出城!”“那——”常二爷想了想,“我不大放心家里呀!我并没多大用处,究竟是在家可以给他们仗点胆!嘿!这个年月,简直没法儿混!”“我看,二爷爷还是回去的好!”瑞宣低声说,“省得两下里心都不安!”
“这话对!”常二爷点着头说,“我还是说走就走!抓早儿出城,路上好走一点!大哥,我再来看你!我还有点荞麦呢,等打下来,我送给你点!那么,大哥,我走啦!”“不准你走!”小顺儿过来抱住常二爷的腿。“不肘!”妞子永远模仿着哥哥,也过来拉住老人的手。“好乖!真乖!”常二爷一手拍着一个头,口中赞叹着,“我还来呢!再来,我给你们扛个大南瓜来!”正这么说着,门外李四爷的清脆嗓音在喊:“城门又关上了,先别出门啊!”祁老人与常二爷都是饱经患难的人,只知道谨慎,而不知道害怕。可是听到李四爷的喊声,他们脸上的肌肉都缩紧了一些,胡子微微地立起来。小顺儿和妞子,不知道为什么,赶紧撒开手,不再缠磨常二爷了。“老二!咱们屋里坐吧!”祁老人往屋中让常二爷,好像屋中比院里更安全似的。常二爷没说什么,心中七上八下的,非常不安。
于是,两位老人就对坐着发愣。愣得实在难堪了,就交替着咳嗽一声,而后以咳嗽为题,找到一两句话——只是一两句,再往下说,就势必说到年岁与健康,而无不悲观。假若不幸提到日本鬼子,那就更糟,因为日本人是来毁灭一切的,不管谁的年纪多么大,品行怎样好。
天佑一清早也回来了,很惭愧地给父亲磕了头。他本想给父亲买些鲜果和螃蟹什么的,可是城门关着,连西单牌楼与西四牌楼的肉市与菜市上都没有一个摊子,他只好空着手回来。他知道,老父亲并不争嘴;不过,能带些东西回来,多少足以表示一点孝心。再说,街上还能买到东西,就是“天下太平”的证据,也好教老人高兴一点。可是,他空着手回来!他简直不敢多在父亲面前立着或坐着,恐怕父亲问到市面如何,而增加老人的忧虑。他也不敢完全藏到自己的屋中去,深恐父亲挑了眼,说他并没有祝寿的诚心。他始终没敢进南屋去,一会儿进到北屋给父亲和常二爷添添茶,一会儿到院中用和悦的声音对小顺儿说:“看!太爷爷的石榴有多么红呀!”或对小妞子说:“哟!太爷爷给买的兔儿爷?真好看!好好拿着,别摔了噢!”他的语声不但和悦,而且相当高,好教屋里的老人能听见。口中这么说道着,他的心里可正在盘算:每年这个时节,城里的人多少要添置一些衣服;而城外的人,收了庄稼以后,必定进城来买布匹。他的小布铺,一向是言无二价,而且是尺码加一。他永不仗着“大减价”去招生意,他的尺就是最好的广告。可是,今年,他没看见一个乡下的主顾,城门还关着啊!至于城里的人,有钱的不敢花用,没钱的连饭都吃不上,谁还买布!他看准,日本人不必用真刀真枪地乱杀人,只要他们老这么占据着北平,就可以杀人不见血地消灭多少万人!他想和家里的人谈谈这个,但是今天是老太爷的生日,他张不开口。他须把委屈放在肚子里,而把孝心,像一件新袍子似的,露在外面。 (有删改)
文本二:
《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也是老舍在新中国诞生之前的集大成之作。它讲述了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通过简化的形象塑造,形成了主题上的深化思考,并构成了特有的平民文学样本。老舍是个基于普通市民审美观的、带有民俗色彩的作家,他对底层社会生态的展示,体现在语言、道德观、价值观、美学风格的方方面面,是19世纪现实主义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出的新花朵。
《四世同堂》是在抗战还在进行中的现场文学,直接书写沦陷区的现实,通过文本构拟了普通民众从恤惑到偷生,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饥荒中绝地求生的成长过程。它在汗牛充栋的世界二战题材文学中,既是具有特殊性的描写中国创伤的见证文学,同时也是带有民族情感凝聚的共通性认知的普遍性叙事。
(摘编自刘大先《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时代与家国》)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无可如何地笑了笑”,表现了大家身处战乱年代的心态,大概只有在面对孩童玩闹的场面时,才能暂时放下心中的忧虑。
B.听到李四爷的喊声,祁老人和常二爷并不害怕,但“肌肉都缩紧了”“胡子微微地立起来”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两位老人的谨慎。
C.“就可以杀人不见血地消灭多少万人”,表现了天佑领悟到日军的侵略消磨了北平的活力,更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无休止的灾厄。
D.老舍通过精心设计人物对话,以语言描写来刻画凸显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常二爷和祁老人的对话可以表现出常二爷的热情。
7.关于文本一中祁天佑回来之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祁天佑惭愧不是因为没有买到东西,而是因为他空手而归增加了老人的忧虑。
B.祁天佑和悦且高声地与孩子们互动,是为了打破沉闷气氛,让屋里的老人欢喜。
C.布店生意的今昔对比进一步说明了北平的不太平以及被侵略者打乱的正常生活。
D.祁天佑无法开口诉说的担忧,与前文老人们的无言对坐,都流露出国家残破之痛。
8.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采用了“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
9.结合文本一,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文本二中“《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这句话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吴元年九月,新内三殿成,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后曰坤宁。六宫以次序列,皆朴素不为饰。命博士熊鼎类编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书于壁间,又命侍臣书《大学衍义》于两庑壁间。太祖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夏四月丙辰,上谓侍臣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十一月辛丑,延儒臣教授太子、诸王,以起居注魏观侍太子说书。上问太子:“近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遂问:“此曲直孰在?”对曰:“曲在七国。”上曰:“此讲官偏说耳。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黜削诸侯。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二年二月戊申,上与詹同论文章,上曰:“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
六年二月甲午,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众。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
秋八月,上惩元氏以宽纵失天下,颇用重典。上谓彦良曰:“法数行而辄犯,奈何?”彦良曰:“用德则逸,用法则劳。”上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B.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C.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D.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注,中国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
B.“而诚意溢出”中的“诚”字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诚”字意思相同。
C.文艺,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和“高超的技艺”两个意思,此处是前一个意思。
D.“用法则劳”中的“劳”字与《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太祖命人在新建宫殿的墙***写有鉴戒意义的内容,又让人在两廊的墙上抄写《大学衍义》,可见他讲求朴素,不愿奢华。
B.明太祖认识到宦官参政是加速汉、唐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即位之初就禁止宦官典兵参政,力图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
C.明太祖认为七国之乱是因为汉景帝在做太子时杀死了吴王世子,称帝后又黜削诸侯,明太祖借此教育太子汲取历史教训。
D.明太祖认为有关部门以文辞取士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并暂停了科举考试,在他看来,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2)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14.明太祖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文章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陈介然幽兰翠柏之作(其一)
李 纲
翠柏方岁寒,独立群木外。
不为众所知,此理实难会。
惜哉结根浅,未使极高大。
天风动虬枝,萧瑟起清籁。
倘无斤斧残,会拂千丈黛。
空余霄汉志,不逐霜雪改。
委弃老空山,浩荡付元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立群木外”不仅指翠柏外在的形象,也指它内在的禀赋和气质。
B.“倘无”二句表现出对翠柏能成材的确信,更表达了对人才的爱惜。
C.本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借翠柏抒发了内心的深沉慨叹。
D.诗人将翠柏“老空山”说成是因为天道的“浩荡”,流露出无奈之情。
16.诗歌塑造了翠柏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多处用香花芳草自喻,对此,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两句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2)《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欣赏了赤壁月色后,禁不住扣舷而歌,以“ , ”两句描绘出一幅小舟在铺满月光的江面上逆流而行的画面,极富诗情画意。
(3)古人常常能从消极的现象中发掘出积极的意义来,这在其诗歌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故乡的山总是让我 ① ,离乡多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她。回家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鸟雀噪林,是山塘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竹鸡、鹧鸪、斑鸠、布谷……都是山垮出色的“歌手”。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
翌日,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一路上,除了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鸟声洗耳,溪声洗心。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放下行囊,独自流连在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 ),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
望着 ② 的柑橘林,我感慨:“规模可不小哪!这可是你们写在山岭上的‘创业史’!”
“那可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伙儿和乡亲们一起开动脑筋‘写’出来的。”
我禁不住为工作队员们和乡亲们叫好。在这春天的山岭上,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 ③ 的繁忙景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补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想象,化用下面的诗句及其意境。(4分)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游园不值》)
20.请结合材料,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人类始祖在原始丛林法则中与环境作斗争、适者生存进化而来的基本情绪。 ① :面对危机时,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大脑和肢体的警觉性和反应速度,帮助我们脱离险境。
普通人面对像感染新冠病毒这类可能波及自身及家人身体健康的事件时,第一反应是焦虑,尤其是处于急性期时,焦虑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包括精神焦虑、躯体不安、认知偏差和“逃避”“偏激”行为等。大多数情况下, ② ,保证自身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但当人们无法自我调整压力,( ),从而影响生活和工作。
当我们发现自身焦虑到产生手脚冰凉、心跳加快等各种身体不适时, ③ 。其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注意肌肉紧张时的感觉,然后让肌肉彻底放松,再次体会放松时肌肉的感觉。每部分肌肉做两遍一张一弛训练,然后依照上述方法,对那些感觉未彻底放松的肌肉再次进行训练即可。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出现病理性焦虑时,焦虑的程度就会超过自身能够代偿的部分
B.自身能够代偿的部分就会被焦虑的程度超过,因此出现病理性焦虑 视频讲解
C.焦虑的程度超过自身能够代偿的部分时,就可能出现病理性焦虑
D.出现病理性焦虑时,自身能够代偿的部分被焦虑的程度超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在即将进入大学之际,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押题卷(五)
答案详解
【答案速查】倍速核对 有的放矢
1—3DBC 6—7BA 10—12CBD 15 D 21 C
【详解详析】查漏补缺 融会贯通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押有所据·押热点素材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重要命题,本文作者对于“文学的自觉”开始于何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逻辑严密,是一篇典型的学术论文,能够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的文学创作发展,同时选材符合近几年信息类文本的选材特点。
押题指数:☆☆☆☆☆
1. D 【解题步骤】
初定位D项对应材料中的“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说⋯⋯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足可深长思之”“笔者以为,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
再比对“即没有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现有的观点只有统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曲解文意。
深分析材料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观点只有统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
2. B
【选项分析】A项,“意在说明‘文学的自觉’表述不恰当,‘自觉的文学’才更为贴切”曲解文意,根据材料第3段中的内容,可知这个比喻意在说明探究“文学的自觉”这一问题时要找准主语,“自觉”的主语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某种工具。C项,强加因果,“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与选项前半部分的内容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且作者并未说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只是说“‘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D项,“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学自觉的代表作品”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中的“再说‘文体的自觉’。它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可知不能因为杜牧以汉代成熟的“赋”为文体行文,就将该作品视为“中国文学自觉的代表作品”。
3. C
【选项分析】材料认为“自觉”的本质意义是“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且材料第6段指出,“自觉”的本质意义是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第7段说“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或社会现实,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自觉意义上的作品。A项,“好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体现了直面现实情况下对美好品质的追求;B项,“先据要路津”体现了人面对犹如尘土般的一生所做的积极决定;C项,“隐遁”“托蓬莱”是逃避人生的表现,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感伤、无奈;D项,面对“农桑苦”的现实,希望“得大裘长万丈”来庇护洛阳城的贫寒百姓,体现了“超越”的生命主题。A、B、D三项都体现了主体的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只有C项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无奈,故选C。
4.首先从中国文学的自觉始于何时的答案莫衷一是引出观点——“中国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1分)然后分别从“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方面展开论述,并分别得出结论:自觉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与时代没有必然联系;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文体的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的时代。(2分)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有关“文学的自觉”的观点可以统合起来,并且认为有关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1分)
【关键能力】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厘清材料内容。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发现,第1-2段、第3-9段、第10-12段、第13—14段可各划分为一层。第1-2段,笔者以中国文学的自觉始于何时的答案莫衷一是,引出观点——“中国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第3-9段,论述了“人的自觉”:其中第3、4段界定了衡量“自觉的文学”的标准;第5—8段论述了具备“生命意识”未必意味着“自觉”,只有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在艺术上具有通透、通脱、圆顿特征的作品才称得上真正的自觉,并举道济的例子论证这一观点;第9段总结指出自觉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第10―12段,论述了“文体的自觉”,指出不同文体的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将“文学的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的时代。第13―14段,总结全文,认为有关“文学的自觉”的观点可以统合起来,并指出对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然后根据以上内容分层梳理,即可得出答案。
5.①概念内涵理解的不同:学界认为,“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存在,“文学”创作者处于意识觉醒状态;而本文认为,“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者互有联系,但不能混淆,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②界定标准的不同:学界认为,其界定标准是文学是否独立,是否按自身艺术规律独立发展,同时还要看人的个体意识是否觉醒、人的自身价值是否得到肯定、个性是否得到张扬;本文认为,“人的自觉”的界定标准是文学创作主体是否具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文体的自觉”的界定标准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是否完备、成熟。(每点3分)
【关键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阅读题干可以发现,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对“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对其界定的标准这一问题,学界观点与本文观点的不同。作答时,首先要筛选与“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及对其界定的标准有关的信息。题干中学界观点的相关内容不难得出,文中对“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的理解在第2段,而对其界定的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界定⋯⋯一种自由活动”“再说‘文体的自觉’⋯⋯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然后据此分别进行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
押有所据·押热点素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倾向于名家作品,且要体现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故本文选取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小说注重书写国家危亡下的个人命运,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的艰难,符合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选材的趋势。
押题指数: ☆☆☆☆
文本一通过描写抗日战争背景下北平一户普通人家的老人过寿前夕发生的事,展现了日军侵略下毫无生机的北平以及普通百姓被严重扰乱的生活,透露出小人物对于国家残破的无奈与悲痛。
6. B 【关键能力】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选项分析】“祁老人和常二爷并不害怕”错误,根据文本一中的“祁老人与常二爷都是饱经患难的人,只知道谨慎,而不知道害怕。可是听到李四爷的喊声,他们脸上的肌肉都缩紧了一些,胡子微微地立起来”,可分析出“可是”的转折表示此时两位老人应是害怕的。
7. A 【关键能力】理解分析作品相关内容。
【选项分析】“祁天佑惭愧不是因为没有买到东西”错误,根据文本一最后一段中的内容,可知祁天佑惭愧既是因为自己没能买到东西为父亲祝寿,也是因为自己空手而归传递的“不太平”的信号增加了父亲的忧虑。
8.①虚化处理战争主题。小说中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或记述战争事件,而是将战争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着力营造其带来的沉闷氛围。②细微处的感性描摹。小说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展现战争背景下以祁天佑、常二爷等为代表的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存状态,用普通百姓的生活经历来凸显战争对人的影响,进而反映战争这一主题。(每点2分)
【关键能力】鉴赏作品写作手法。
【解题思路】作答本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这一手法的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释。“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就是不直接表现主题,而是从细微、具体的内容来展现主题的手法。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可以确定文章主题——战争。战争这一宏大主题在文本中的“微观化处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对惨烈的战争场面进行直接描写,但战争作为故事背景,始终笼罩着整个故事;二是注重细节的描写,文本一通过祁老人过生日这样一件小事,展现战争对普通市民生活的破坏和对人的影响,从而凸显反战的主题。
9.①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沦陷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真实的历史性;②小说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塑造了常二爷、祁老人以及祁天佑等生活在战争中的普通小人物形象,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与心理变化等角度引起读者对战争主题的深化思考;③小说语言质朴简练,又有符合普通市民身份的口语穿插其中,独具审美特色。(每点2分)
【关键能力】鉴赏作品写作特色。
【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思路。首先要从文本二中找到对题干中“《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这句话的具体阐释。这句话在文本二开头,分析可知后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阐释。具体分析可知文本二中谈到的简化的人物形象、民俗色彩属于审美角度;文本二中谈到的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以及文章主题的深化思考是从历史角度来看的。
第二步:根据答题思路,联系文本作答。按照第一步的答题思路从文本一中找到具体的体现即可,比如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是指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简化的人物形象指祁老人、常二爷、祁天佑等小人物,民俗色彩是指文本一中符合普通市民身份的口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词语积累】实词 ①蠹:蛀蚀,损害。②向使:假使。③曲
直:弯曲和平直,比喻是非。④资:供。
10. C【关键能力】文言断句。
【解题步骤】
比选项对比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在“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和“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两处断点不同。
深分析第一处,“天子”是“上尊”的对象,“上尊天子”“下抚百姓”的主语都是藩王,且两者句式结构一致,中间宜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第二处,“藩辅”意思是“辅国重臣”,“为国家藩辅”句意完整,且“无挠”的应是“天下公法”,“为国家藩辅”和“以无挠天下公法”间宜断开,由此排除B项。
11. B 【关键能力】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文言实词。
【选项分析】“意思相同”错误,“而诚意溢出”的“诚”意为真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意为确实。
临考突破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文中“用法则劳”的“劳”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人劳累”;《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是“劳苦”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名词均有使动用法,其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文中“用法则劳”的“劳”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只是将宾语省略了。
12. D 【关键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选项分析】“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错误,“文艺次之”的意思是“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次之”,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水平不重要。
13.(1)以前朝代的宫殿,大多用绘画(装饰),我用这些准备早晚观看,难道不是胜过了绘画吗?
(2)我以真实的心意寻求贤才,但天下人用空洞的文字来响应我,这非常不合乎我的心意。
【关键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评分标准】(1)关键词“施”“愈”各1分,反问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实心”“虚文”“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明太祖认为明道德、通世务、明白易知、无事浮藻的文章才是好文章,(2分)这反映了他讲实用、尚质朴的文章观。(1分)
【关键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可确定答题区域为倒数第三段。由明太祖对古人文章的评价“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和他对翰林为文的要求“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可知他对好文章的评价标准是:内容上明道德,通世务,语言上要使人明白易知,无事浮藻。而由他对《出师表》的评价可以看出明太祖崇尚质朴、真诚的文章,且他对翰林为文的要求也反映了他讲求文章的实用。最后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明太祖吴元年九月,新的内廷三大殿建成,殿的后面是宫,前面的叫乾清宫,后面的叫坤宁宫。六宫按照次序排列,都很质朴不做装饰。明太祖命令博士熊鼎分类编录可以被借鉴警惕的古人的行为,写在墙壁上,又命令左右近臣在宫殿东西两廊的墙壁***写《大学衍义》。明太祖说:“以前朝代的宫殿,大多用绘画(装饰),我用这些准备早晚观看,难道不是胜过了绘画吗?”
夏季四月丙辰日,皇上对左右近臣说:“汉、唐末期,都被宦官败坏蛀蚀。宦官在宫廷中,只能让他们任洒水扫地之职,供人使唤罢了。假使宦官不能掌管军事、参与国家大事,他们即使想要作乱,怎么能够做到呢?”
十一月辛丑日,皇上招请儒臣教授太子、各诸侯王,让起居注魏观陪从太子讲说书籍。皇上问太子:“近来儒臣讲述解说了经史里的什么事?”太子回答说:“昨天讲了《汉书》七国背叛汉朝之事。”皇上于是问:“这件事是非在谁?”太子回答说:“错在七国。”皇上说:“这是侍讲官员偏颇的言论罢了。汉景帝做太子时,曾经扔棋盘杀死了吴王世子。等到(汉景帝)做了皇帝,又听信晁错的话,罢免削除诸侯。七国之乱,实际上是因为这。如果给众诸侯王讲说这件事,就应该说藩王一定要对上尊重国君,对下安抚百姓,做国家的辅国重臣,不要扰乱国家的法令。这样,做太子的就知道亲厚和睦亲族,崇尚亲近亲族的情谊,众位做诸侯王的知道辅佐王室,尽到君臣的情谊。”
洪武二年二月戊申日,皇上与詹同讨论文章,皇上说:“古人作文章,用来彰明道德,传告谋身治世的道理,都清楚易于理解。至于像诸葛亮的《出师表》,又何曾刻意修饰文辞,却诚意满溢。从今往后翰林写文章,只选取通晓事理、阐明谋身治世的道理的,不要使用浮华辞藻的。”
洪武六年二月甲午日,皇上晓谕中书省大臣说:“我设立科举,是为寻求天下贤才来供任命使用的。现在有关部门大多凭借文章取用人才,等到任用时,不能安排于实际事务的人有很多。我以真实的心意寻求贤才,但天下人用空洞的文字来响应我,这非常不合乎我的心意。还是暂停天下科举。有关部门考察推举贤才,一定要以道德品行为根本,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次之。”
秋季八月,皇上以元朝因为宽容放纵失去天下为鉴戒,很注重用严厉的刑律。皇上对彦良说:“法律多次推行却总是有人触犯,怎么办?”彦良说:“以德治国就会安逸,用法治国就会使人劳累。”皇上说:“江南大儒,只有你一个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D 【关键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选项分析】“将翠柏‘老空山’说成是因为天道的‘浩荡’”错误,“委弃”二句说的是翠柏在被舍弃后只能将自己的命运无奈地交给“浩荡”的天道,而不是说“浩荡”的天道是翠柏“老空山”的原因。
16.①凌寒不凋,卓越超群:岁寒时节,它仍然青翠,卓然独立于群木。②高雅脱俗,不同凡响:风吹来,它发出萧瑟的清响,霜雪落下,它也不改变自身。③志向高远,怀才不遇:它有霄汉之志,却被舍弃,老于空山。(每点2分)【关键能力】鉴赏诗歌的意象。
临考技巧
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诗歌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景物。作答意象类题目时,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识别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根据诗歌中的某些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一般以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为佳;再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描绘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或效果以及意象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人才得不到重用的惋惜之情。一、二句描写翠柏岁寒不凋、卓然独立,表达了对翠柏的赞扬。三、四句为翠柏鸣不平,它岁寒不凋、卓然独立,却不被众人知晓,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寄托了诗人对众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五、六句为翠柏惋惜,它因“结根浅”,发展受到限制,没有变得“极高大”。七、八句描写风吹翠柏的声响,风吹动它盘曲的树枝,发出萧瑟的清响,点明了它的高雅脱俗。九、十句想象如果没有斧头的砍伐,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爱惜与呵护。最后四句为翠柏鸣不平,说它有霄汉之志,并且不随霜雪改志,却被舍弃,在这空山之中听天由命地老去。
诗歌翻译
正是岁寒时节,翠柏高出群树,卓然独立。它不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可惜由于扎根不深,它没能长成参天大树。风吹动它盘曲的树枝,发出萧瑟的清响。如果不被斧子砍伐,它会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树挥动青黑色的枝条。如今它空怀霄汉之志,却也不随霜雪而改变自己。在被舍弃后老于这空山之中,把自己交付给这无常不定的天道。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五、六空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不得分)
【关键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题题眼】(1)应把握住“《离骚》中多处用香花芳草自喻”“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这两处关键信息;(2)应把握住“描绘出一幅小舟在铺满月光的江面上逆流而行的画面”这一关键信息;(3)应把握住“从消极的现象中发掘出积极的意义来”这一关键信息。
【易错字】(2)棹,溯。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18.①魂牵梦萦 ②漫山遍野 ③热火朝天(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不得分)
【解题步骤】
第①空
看语境 由前文中的“故乡的山总是让我”和后文中的“离乡多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她”可知,此处是说离乡多年的“我”对故乡的山是思念的。
思成语 分析语境可知所填成语应有“思念”的意思,所以可填“魂牵梦萦”之类的成语。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
第②空
看语境 由后文中“规模可不小”的感慨,可知此处是形容柑橘林面积很大,遍布山野。
思成语 分析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遍布山野”的意思,所以可填“漫山遍野”之类的成语。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第③空
看语境 由后文中的“繁忙景象”,可知此处是说工作队员们和乡亲们工作情绪高涨、工作积极性高。
思成语 分析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工作情绪高涨、工作积极性高”的意思,所以可填“热火朝天”之类的成语。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
19.示例:或偶遇一间茅屋草舍,扣响久闭的柴扉,试唤一位高人(4分;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一致2分,化用所给诗句及其意境2分)
【关键能力】选用、仿用句式。
【解题思路】此题有两个要求,一是仿照画横线的句子补写,二是化用所给诗句及其意境。前者要求补写的句子与画横线的句子内容连贯,句式一致;后者要求考生把握诗句的意境,在具体作答时,可运用诗句中的某些意象,来保留它的意境。
20.①修辞:“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运用比喻,将“山溪”比作“琴弦”,将溪声比作音乐,使山溪具体可感,增加了文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②句式:“每一声鸟鸣,都⋯⋯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运用大致相同的句式,形成整句,而整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整散结合,既有整齐和谐之美,又有自由变化之姿。(每点2分)
【关键能力】分析鉴赏句子的修辞和句式。
【解题思路】此题要求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从修辞角度来看,要先指出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所使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运用比喻,将“山溪”比作“琴弦”,将溪声比作音乐,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从句式角度来看,要先明确画波浪线句的句式特点,然后分析句式的效果。“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句式基本一致,又有变化;而“鸟声洗耳,溪声洗心”是短问,如此形成整体以整句为主、整中见散的句式特点。整散句结合,既节奏和谐,又自由活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1. C 【关键能力】语言表达连贯。
【选项分析】语段的话题是“焦虑”,且根据括号句所在语境和选项内容可知,“从而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应是“病理性焦虑”,即括号内所填语句的说明对象应是“病理性焦虑”。A项,说明对象是“焦虑的程度”;D项,说明对象是“自身能够代偿的部分”。据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强调的是病理性焦虑出现的原因,与B项相比,C项和后文衔接更紧密,语意更通顺,故选C。
22.①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 ②人们可以自我调整压力 ③可以尝试一下肌肉放松训练(每处2分,意对即可)
【关键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
【解题步骤】第一步:回归语段,确定补写方向。第①处,由后文的“面对危机时⋯⋯帮助我们脱离险境”,可知此处是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危机,对我们有一定好处。第②处,根据后文的分号和“但当人们无法自我调整压力”,可知此处的情况与分号后的内容相反,且横线后说的是“保证自身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故此处是说人们能够自我调整压力时的情况。第③处,根据前文内容和横线后的“其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再次进行训练即可”,可知此处说的是在发现自己因焦虑产生各种身体不适时可以尝试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
第二步:整合答案。第①处,可填写“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可填写“人们可以自我调整压力”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可填写“可以尝试一下肌肉放松训练”之类的内容。此外,要注意检查补写语句的字数是否符合要求。
四、写作
【高频主题】人生智慧·忠于自我与兼听他人
【题目解读】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介绍了萨特和伍绮诗的不同观点。萨特认为对于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总是活在他人的目光与期待之中,总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伍绮诗则提倡追求自我,抛却他人的目光,遵循自己的心愿,做真正的自己。综上所述,对于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的辩证关系,考生既可以从忠于自我这一观点立意,也可以从忠于自我、兼听他人的评价这一观点立意。另外,行文时要注意书信格式。
【审题关键】①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②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③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作文立意】
①认清自己,做好自己;②善则听之,恶则弃之;③坚定自己,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