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试题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从词源分析来看,无论是在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还是在古拉丁语中,该词的意思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指通过嘴品尝;第二,指通过感官感受、体验,甚至享受;第三,在以上两个意思的基础上,它又以隐喻的方式表判断、品鉴和区分。由于其内涵的多义性和外延的模糊性,这个反复出现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概念让不少思想家、哲学家困于心、衡于虑,却仍对其背后的深意不得而知。
②比如康德在写《实用人类学》一书时掩卷哀叹:“现代语言竟然会用某个口腔内部的感觉器官来命名审美判断的官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无论是对美的鉴别还是对美味的选择,都由同一个感官来作出决定,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则指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被认识把握的知识剩余物。因此他提议,我们不妨干脆将其“封印”,让它在安息中酝酿力量的风暴。
③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我们究竟该将其译为“趣味”还是“品味”呢?无论是“趣味”还是“品味”,这两个名词都有审美判断和品鉴之意。例如,唐代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就以“品”表“品类”和“品鉴”两层意思。他也谈到了“味”。在《与李生论诗》中,他提出“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换言之,诗应有“味外之味”。此处,第一个味指品鉴具体的艺术形象,第二个味指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激发之下,由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审美愉悦。然而,“Taste”一词远不止“品鉴”和审美判断之意。事实上,从该词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
④我们不妨先回到“品味”两字。从《辞源》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品味”从“品”字发展而来,而“品”则表官吏的等级,也指某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规格。当某人(无论其道德或行为举止)或某件艺术品没有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时,我们也会称其“不入品”。上述价值判断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因此,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
⑤首先,“趣味”与位置高下、等级无关。根据《辞源》,“趣”表“旨趣”“意旨”。正如学者李春青所说,就个体主体而言,它(趣味)指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的兴趣之所在;就集体主义而言,则是一种在特定时期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旨趣与价值关怀。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反观“Taste”一词的概念发展,该词的复杂属性亦使其渐趋中性,从而与中文语境中的“趣味”同频。
⑥其次,根据《说文解字》,“趣”,通“去”,表示迅速离开;通“取”,有取舍判断之意。而纵观近几百年来的“Taste”变革史,它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因此,以“趣”来体现上述变革并不为过。
⑦试想,当英国18世纪著名的辉格党政治家坦普尔爵士大谈中国园林趣味时,他不可能预见到几十年之后英国作家沃波尔对中国风的攻讦。这种趣味变革既体现了个人的审美,也折射了百年之内中英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英国构建自身民族性的迫切愿望。而当英国画家吉尔平以如画趣味引领英国人踏遍湖区时,他也未必会预见到上述趣味会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他更不会预见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批评家罗斯金会将上述趣味列为次等趣味。不可否认,任何文明、国家和地区的趣味都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本质主义语言来解释。
⑧再者,我们知道,人的心志也是有趋向的,因此“趣”又引申为意向、旨趣。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谈到“渊明少有高趣”中的“趣”,就是这个用法,而“旨趣”又能引申出乐趣、兴味的意思。如我们常说的“兴趣”“趣味”。这就牵涉到人生哲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趣味”观体现的就是对人生的观照。
⑨上述“生活艺术化”倾向不免让人想起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思想家的“美学社会化”论调。我们说的修养、超功利态度也与他们讨论“Taste”时频繁提及的“教化”“审美无利害”等概念不谋而合。尤其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少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出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的需要,在对“Taste”的讨论中融入了对生命感受力的强烈渴求,和对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的热切肯定。他们对生命整体感受力的强调无异于中国文论中以“趣”论人生的传统。
⑩一言以蔽之,中西文论间的种种巧合是我们选择“趣味”作为译文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何畅《“趣味”还是“品味”?——文化对译中的核心概念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古拉丁语中的词源分析,“Taste”一词的意思多达三个层面:品尝,感官感受和判断、品鉴。
B. 《辞源》和《说文解字》对“趣”字有不同的解释,可见“趣”字也具有多义性和外延的模糊性,或造成文化对译的困难。
C. 陶明渊《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趣”体现其独特人生观照,此句可作为“趣”引申“旨趣”的又一例证。
D. 如画趣味曾在英国美术界流行,因其逐渐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罗斯金将其列为了次等趣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人司空图的作品《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中,我们可知中文语境中的“品”“味”有审美判断或品鉴之意。
B. 当听到某人以“不入品”评价某同学的作文时,其意只是指作文水准没有达到个人的审美期待,并没有攀比高下之意。
C. 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中,“韩流”渐退,“国潮”崛起,这种趣味变革体现了审美变化,也折射出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D. 文章论述时,除了大量使用举例、引用论证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将“品味”与“趣味”的内涵进行比较,说服力强。
3. 下列选项,不能说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趣味’观体现的就是对人生的观照”的一项是( )
A. 朱熹、陈淳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所谓的“趣味”,指的“就是当人超越功利因素的羁绊,潜心问道求学时所体会到的乐趣、快乐”。
B. 弘一法师在《嘉言集》中言“心志要苦,意趣要乐”。鼓励世人超越功利主义倾向,加强人生的道德修养。
C. 学者认为,吴道子书画作品的全部价值就在一个“笔趣”上,以臻于完美的技法关注客观现实,其画家的价值最终实现。
D. 梁启超的“趣味”论则“把人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从而使人生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
4. 请简要分析第①到③段的论证思路。
5. 作者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的概念究竟该将其译为“趣味”还是“品味”时,为什么更偏向“趣味”?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B 3. C
4. ①首先提出“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的观点。②接着举例说明西方思想家、哲学家等对对“Taste”背后的深意不得而知。③然后指出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意思对即可)
5. ①从“Taste”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②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③“Taste”与“趣味”同频,都是一个中性的概念。④“趣味”的“趣”表示迅速离开、有取舍判断之意,体现“Taste”变革史并不为过,“Taste”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⑤西方在对“Taste” 讨论中融入了对生命感受力的强烈渴求,无异于中国文论中以‘趣’论人生的传统。⑥总之,中西文论间的种种巧合是我们选择“趣味”作为译文的主要原因。(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根据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古拉丁语中的词源分析,‘Taste’一词的意思多达三个层面”说法错误,原文为“从词源分析来看,无论是在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还是在古拉丁语中,该词的意思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注意是“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不是“多达三个层面”。
B.“或造成文化对译的困难”于文无据,原文为“根据《辞源》,‘趣’表‘旨趣’‘意旨’……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反观‘Taste’一词的概念发展,该词的复杂属性亦使其渐趋中性,从而与中文语境中的‘趣味’同频”“根据《说文解字》,‘趣’,通‘去’,表示迅速离开;通‘取’,有取舍判断之意。而纵观近几百年来的‘Taste’变革史,它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因此,以‘趣’来体现上述变革并不为过”,主要是讲可以用“趣味”表示“Taste”,并没有说会造成文化对译的困难,选项无中生有。
D.“因其逐渐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罗斯金将其列为了次等趣味”说法错误,原文为“而当英国画家吉尔平以如画趣味引领英国人踏遍湖区时,他也未必会预见到上述趣味会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他更不会预见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批评家罗斯金会将上述趣味列为次等趣味”,可见“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与“罗斯金将其列为次等趣味”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其意只是指作文水准没有达到个人的审美期待,并没有攀比高下之意”说法错误,原文为“当某人(无论其道德或行为举止)或某件艺术品没有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时,我们也会称其‘不入品’。上述价值判断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可知是没有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而不是“个人的审美期待”,“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而不是“没有攀比高下之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吴道子书画作品“以臻于完美的技法关注客观现实”的“笔趣”体现的并不是对人生的观照,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观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第①段“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可知首先提出“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的观点。
结合第②段“比如康德在写《实用人类学》一书时掩卷哀叹:‘现代语言竟然会用某个口腔内部的感觉器官来命名审美判断的官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无论是对美的鉴别还是对美味的选择,都由同一个感官来作出决定,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则指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被认识把握的知识剩余物”可知接着举例说明西方思想家、哲学家等对对“Taste”背后的深意不得而知。
结合第③段“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可知指出对中国读者来说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第③段“然而,‘Taste’一词远不止‘品鉴’和审美判断之意。事实上,从该词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可知从“Taste”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
结合第④段“‘品’则表官吏的等级,也指某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规格……上述价值判断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因此,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可知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
结合第⑤段“首先,‘趣味’与位置高下、等级无关……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反观‘Taste’一词的概念发展,该词的复杂属性亦使其渐趋中性,从而与中文语境中的‘趣味’同频”可知“Taste”与“趣味”同频,都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结合第⑥段“其次,根据《说文解字》,‘趣’,通‘去’,表示迅速离开;通‘取’,有取舍判断之意。而纵观近几百年来的‘Taste’变革史,它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因此,以‘趣’来体现上述变革并不为过”可知“趣味”的“趣”表示迅速离开、有取舍判断之意,体现“Taste”变革史并不为过,“Taste”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
第⑧段“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趣味’观体现的就是对人生的观照”第⑨段“在对‘Taste’的讨论中融入了对生命感受力的强烈渴求,和对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的热切肯定。他们对生命整体感受力的强调无异于中国文论中以‘趣’论人生的传统”可知西方在对“Taste” 讨论中融入了对生命感受力的强烈渴求,无异于中国文论中以‘趣’论人生的传统。
结合第⑩段“一言以蔽之,中西文论间的种种巧合是我们选择‘趣味’作为译文的主要原因”可知中西文论间的种种巧合是我们选择“趣味”作为译文的主要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一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容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聘……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文本二:
富士的黎明
(日)德富芦花
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午前六时过后,就站在逗子的海滨眺望吧。眼前是水雾浩荡的相模滩。滩的尽头,沿水平线可以看到微暗的蓝色。若在北端望不见相同蓝色的富士,那你也许不知道它正潜隐于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蓝色之中呢。
海,山,仍在沉睡。
唯有一抹蔷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巅,左右横斜着。忍着寒冷,再站着看一会儿吧!你会看到这蔷薇色的光,一秒一秒、沿着富士之巅向下爬动,一丈,五尺,三尺,一尺,而至于一寸。
富士这才从热睡中醒来。
它现在醒了,看吧,山峰东面的一角,变成蔷薇色了。
看吧,请不要眨一下眼睛,富士山巅的红霞,眼看将富士黎明前的暗影驱赶下来了。一分,—两分,——肩头,——胸前,看吧,那伫立于天边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红溢香的雪肤,整座山变得玲珑剔透了。
富士于薄红中醒来。请将眼睛下移。红霞早已罩在最北面的大山顶上了。接着,很快波及足柄山,又转移到箱根山。看吧,黎明正脚步匆匆追赶着黑夜。红追而蓝奔,伊豆的连山早已一派桃红。
当黎明红色的脚步越过伊豆山脉南端的天城山的时候,请把你的眼睛转回富士山下吧。你会看到紫色的江之岛一带,忽而有两三点全帆,闪闪烁烁。
海已经醒了。
你若伫立良久仍然毫无倦意,那就再看看江之岛对面的腰越岬赫然苏醒的情景吧,接着再看看小坪岬。还可以再站一会儿,当面前映着你颀长的身影的时候,你会看到相模滩水汽新收,海光一碧,波明如镜,此时,抬头仰望,群山褪了红妆,天由鹅黄交成淡蓝。白雪富士,高倚晴空。
啊,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交代写作缘由,作者于“勉强”中写出“不整齐”的话,及第二段开头交代航海经历,很好地起到先抑后扬的效果。
B. 文本一中多以短小的句段单独成段,既能表达作者内心的强烈感受,又能使读者印象深刻,体现出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
C. 文本二中,地点不断转换:相模滩——富士山巅——足柄山、天城山等——富士山下的江之岛等——腰越岬等,移步换景,景色分明。
D. 两则文本都重想象,文本一幻想“我”为“散发祷祝的巨人”,感情充沛;文本二以海和山的“沉睡”“醒来”架构全文。
7. 关于两文中画横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抓住色彩,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日出的景象,画面感鲜明。
B. 文本一直接描写日出过程中的景象;文本二着力黎明时霞光映照下的景色,侧面展现日出。
C. 文本一大量使用动词,如“扫荡”“探”“跃”等,突显日出的动态美,意境壮阔,富有力量。
D. 文本二用词新颖清新,简约朴素,生动表现出富士一带日出时的静观景致,意境宁静柔美。
8. 面对日出景象,徐志摩以象征隐喻的方式,德富芦花以人称设置的艺术加工表现出各自的思考体验,试作分析。
9.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罗密欧说:“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在五四时期,郭沫若、艾青、闻一多等人的诗歌中,也经常歌咏太阳。结合这两则文本及以上诗文探究:世人如此礼赞太阳,有哪些原因?请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文本一:①运用象征/隐喻,以泰山日出象征/隐喻泰戈尔的访华之行;
②借对泰山日出的赞美之情来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景仰之情以及对泰戈尔访华的期待之情。
文本二:①设置了一个“你”,以“你看”引导变换描写视角,引导读者感受富士黎明的美;②表达了自己对富土黎明的赞美之情,激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9. ①太阳是光明、希望,如徐志摩以东方日出的色彩光明隐喻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将带来新的希望;②太阳是力量,如五四时期郭沫若、艾青等对太阳扫除黑暗,破旧迎新的讴歌,给中国旧社会注人了新的活力,爆发出巨大的能量;③太阳是美好追求,如富士的黎明带给人美的享受;罗密欧把美丽的朱丽叶比作太阳,表达热切的追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移步换景”错。移步换景是人走景移,本文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原文有“午前六时过后,就站在逗子的海滨眺望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文本二用词“简约朴素”错。文本二多使用修饰性词语,如“珊瑚般的”桃红溢香的”“玲珑剔透”,不能体现简约朴素。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文本一:
结合“东方有的是瑰丽容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聘……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可知,作者用了大量笔墨,热烈地描写日出的壮美情景,这是运用象征(隐喻),以泰山日出象征(隐喻)泰戈尔的访华之行,表达对泰戈尔的热切的期盼。
结合“云海也活了……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可知,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同时直抒胸臆,感情热烈,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文本二:
结合“你会看到”“看吧,请不要眨一下眼睛”“请把你的眼睛转回富士山下吧”“你会看到”“你若伫立良久仍然毫无倦意,那就再看看”可知,文章在描写视角上设置了一个“你”的角度,以“你看”引导变换描写视角,引导读者感受富士黎明的美。
结合“看吧,那伫立于天边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红溢香的雪肤,整座山变得玲珑剔透了”“看吧,黎明正脚步匆匆追赶着黑夜。红追而蓝奔,伊豆的连山早已一派桃红”“你会看到相模滩水汽新收,海光一碧,波明如镜,此时,抬头仰望,群山褪了红妆,天由鹅黄交成淡蓝。白雪富士,高倚晴空”可知,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富士山黎明之美的赞美,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本一以泰山日出象征泰戈尔的访华之行,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给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可见,泰戈尔就像太阳,给中国诗坛带来希望。
五四时期,郭沫若、艾青,闻一多等人的诗歌中,也经常歌咏太阳,是因为太阳的每一次升起都代表了一种新生,而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对于中国社会就像初生的太阳,她能破旧迎新,扫除里暗。
文本二描写富十山黎明时的红霞的宁静柔美,侧面描写日出的美丽,“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把朱丽叶比作太阳,如美丽的富士的黎明,突显了朱丽叶如太阳般的美好,表达了热切的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戳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B. 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C. 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D. 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两句中“举”字含义相同。
B. “必受其刑”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受”字含义不相同。
C. “幸赦臣之过”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过”字含义相同。
D. “赵宣子之车干行”与“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两句中“干”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推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推荐得当。
B. 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C. 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 楚国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肯定、赞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
(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14. ***二十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三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富有语势;不超过60个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 。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法纪底线,做工作中的实在人,做国家、人民的公仆。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战斗结束后,赵宣子请大夫们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
(2)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14. 韩献子不结私党,杀了赵宣子的车夫;咎犯公私分明,举荐了与他有仇的虞子羔;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惩治了不守国法的族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现在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让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
“而”表转折,连接“士民或怨”和“不能免之于法”,应放在第二句的句首,在“怨”后断句,排除CD;
“今吾族犯法犯法”作主语,“甚明”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两句中“举”字含义相同,都是“举荐”。句意: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B.“必受其刑”的“受”,受到。句意:一定会受到处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教授。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C.两句中“过”字含义相同,都是“过错、过失”。句意:侥幸赦免了我的过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D.两句中“干”字含义不相同。“赵宣子之车干行”中“干”,冲撞。句意:赵宣子的车驾冲撞了队伍的行列。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中“干”,触犯。句意:楚国令尹子文家中有个触犯法律的。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惜将族人杀了”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可知,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而不是令尹子文杀了族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罢”,结束;“觞”,宴请;“爵”,名词作动词,喝酒;“二三子”,你们。
(2)“以”,因为;“害”,损害;“其”,表示祁使语气,还是;“去”,离开;“顾”,回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戳其仆”“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可知,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推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推荐得当,可见韩献子不结私党。
根据“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可知,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可见其公私分明。
根据“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可知,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其释放了,而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交给管理刑狱的官员,让他绳之以法,可见其为人公正。
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把这三个人的事例整理成句式整齐,富有语势的三个排比句,注意字数不要超过60个字。
参考译文:
那做臣子的公正表现在:处理国事不经营私人的利益,身在君主之门就不计较财利,在国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用忠诚来事奉君主,用仁德来使民众得利,用宽容的品德来推行自己的措施,用不结朋党的办法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伊尹、吕尚就是这样的人。
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说:“韩献子为人不结朋党,治理众人有条不紊,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驾冲撞了队伍的行列,韩献子杀了他的车夫。人们都说:“韩献子这次死定了,他的主子早上提拔了他,到晚上就杀了主子的车夫,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战斗结束后,赵宣子请大夫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那些大夫说:“不知道该祝贺什么。”赵宣子说:“我曾向君王举荐韩献子,如果举荐不当,一定会受到处罚。这次我的车驾乱了次序,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可算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
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管理刑狱的官员拘押了他,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刑狱官并责备他说:“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现在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让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活着不按原则办事,不如让我去死。”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并说:“不惩处这人,我将去死。”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楚成王知道了这件事,来不及穿上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任命刑狱官用人失当,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楚成王罢黜了管理刑狱的官员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像令尹这样的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于是互相传唱:“子文的族人,违犯国法章程,刑狱官放了他,子文不答应。顾恤百姓的怨恨,多么正直公平。”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①
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②。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③,右紫枢④。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秉所作。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③黄阁:中书门下省。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从别宴写到田头,从作者写到父老,着意表现了王秉虽身为太守,但和善宽厚、仁德亲民形象。
B. 上阕后两句取义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对王秉受众人拥戴原因颇具理性的概括。
C. 下阕写别后场景,尾句中“雁”与范仲淹《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雁”传达的情感相同。
D. 全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16. 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祝愿友人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劝勉友人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②年老多病而不能施展才华抱负的伤感。③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传达的情感相同”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是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意思是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渲染塞外凄凉的氛围,表达凄清、悲凉的情感。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远望清冷的城郭,左边是淡黄的阁楼,右边是深紫的门枢,非常高雅壮观,这是祝愿友人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劝勉友人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
“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屈指算来,我这辈子余日不多,很多亲朋好友诟病我好饮酒的习惯,这个事好让人生愁啊,就这么爱好了。表达作者年老多病而不能施展才华抱负的伤感。
“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是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善于调动外界资源,来达到我们的预定目标,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当是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素质。
(2)***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果没有“春来江水绿如蓝”,没有“***碧于天”,江南会失去多少秀色?如果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的愁怨何处寄托?如果没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的深情何处寻觅??
(3)洲、渚,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常有禽鸟飞翔、栖停于其上,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写,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生非异也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④. 恰似一江***向东流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回(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生”“啸”“渚”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通俗而言,算力泛指计算能力,即数据处理能力。从远古的结绳计算到近代的机械式计算,再到现代的数字电子计算,特别是近几年的智能计算,算力正迎来 的高速发展新阶段。今天,小至智能手机,大到超级计算机,算力存在于各种智能硬件设备当中,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使得数据和算力需求呈现循环增强的状态。
当前,主流的云计算与网络深度融合是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云计算服务已经很方便,为什么还要建立算力网络?因为万维网是以网页为核心,主要为消费互联网服务;而算力网络是以算法为核心,利用高效适配的多种算力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主要为产业互联网服务。算力网络的目标不是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信息上网,而是让每一个用户都能 调用世界其他地方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资源。可以说,算力网络作为云网融合后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石”之一。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先使用设问,再作比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8. 突飞猛进 大势所趋 随时随地
19.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 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和算力需求呈现循环增强的状态。
20. 以旁人关切为设问,引出后文(强调突出)对算力网络特点的相关介绍,引人思考。将万维网与算力网络作比较,突出算力网络的特点,强调建立算力网络的必要性。前后衔接自然,联系紧密,阐述严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形容算力高速发展,可用“突飞猛进”。突飞猛进: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第二空,语境指深度融合是发展的趋向,可用“大势所趋”。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第三空,语境强调每一个用户都能方便调用,可用“随时随地”。随时随地:指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是结果,“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是条件和原因,两句话应该调序;
成分残缺,删去“随着”或“使得”。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中表达效果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还要建立算力网络?”是问,“因为……”是答,运用设问修辞,有问有答,强调突出对算力网络特点的相关介绍,有助于引起注意和重视,引人思考。
“万维网是以网页为核心,主要为消费互联网服务;而算力网络是以算法为核心,利用高效适配的多种算力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主要为产业互联网服务”把万维网与算力网络从网络核心和服务对象方面作比较,有利于突出算力网络与万维网的不同,通过比较让读者能够具体、直观地了解建立算力网络的必要性。而且前后衔接自然,阐述严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更快的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带来的各方面压力,_____①____。记忆功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____②_____,一直是科学家和大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提升神经突触的连接并改善记忆。在这一前提下,科学家倡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科学运动,实质上是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激活我们机体本身,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近年来,科学家聚焦“运动因子”,即机体在运动后释放的一类细胞因子或代谢物等分子。通过分析这些运动因子和记忆功能的机制,有望在不久的未来,通过定量评估机体内不同运动因子的水平,预测或是评估运动干预的脑健康功效,进而指导个体调整运动方案和强度,_____③____ ,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机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机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警示我们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B. 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C. 科学家对陕西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一种恐龙灭绝可能的新机制。
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团队在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的神经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答案】21. ①影响了我们的记忆功能 ②如何有效促进记忆力 ③从而实现科学运动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依据上文可知,本空应填各方面压力带来的结果,再依据下文“记忆功能对于”可知,是影响了“记忆更能”,故可填“影响了我们的记忆功能”之类的句子。
第二处,依据下文“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提升神经突触的连接并改善记忆”可知,“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与“促进记忆力”有关,故可填“如何有效促进记忆力 ”之类的句子。
第三处,依据上文“科学家倡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科学运动……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可知,本处是在讲“指导个体调整运动方案和强度”的直接目的,故可填“从而实现科学运动”之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机制”指的是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
A.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B.C两项指的是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
D.指的是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
故选D。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翻开我们手中的《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篇章,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导入了相关数学问题。看似简单的“良渚古城遗址”设计,其背后更是费了一番功夫。
教材编辑人员查阅了“良渚古城十瑶山遗址十11条水坝”的草茎检测、树轮校正数据等考古资料,仍然无法确定题目中的“起始判定年”如何修改,于是求教了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之后,又专门向考古学者详细地讨教了碳一14的起算年、树轮校正的意义、半衰期的惯用数值等学术问题,共同讨论并确定了题目的表述方式,使之更符合考古学的实际操作……
以上材料,对于我们有何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教材编辑人员为了让题目表述科学严谨,先后做了大量工作,查阅资料、求教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最好才确定了题目的表述方式。教材编辑人员的表现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对待知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良渚古城遗址”只是起到导入相关数学问题的作用,而“起始判定年”更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但是为了能够准确表述,符合考古学的实际操作,编辑人员为了这个小小知识“大费周章”,这背后是对知识的敬畏,体现的是面对科学的严谨和求真态度。
其次,着眼于他们的身份,我们又可看出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基础,教材的质量关乎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关乎人才培养的大局。编辑人员就连一个小小的问题都如此严谨,背后正体现了他们的严谨负责的精神品质。
对于这则材料,还可以有其他解读,考生只要能从编辑人员的做法中得到正向的启发即可。
题目要求我们谈启示意义,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挖掘事件背后的精神品质,还应该从中得到启迪,着眼于青年身份,思考我们应当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有何意义。写作时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提炼精神品质,还可以发散思维,将这种精神品质扩大化,思考还有哪些领域、哪些人身上也具备这样的品质,青年锤炼这样的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有哪些意义等。
立意:
1.治学当严谨,做事务求实。
2.职责所在,精益求精。
3.严谨敬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