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高中学高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试题语文
绵阳高中学高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
材料二: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淑世牖民。
——节选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在于全文紧扣“寒冬”,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景象。
B. 姚鼐散文的风格是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也是桐城派中许多作家的风格特征。
C.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D. 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强调经世济民,严复、林纾启蒙民智,表现了文化人的担当。
2. 根据材料,下列对姚鼐文章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语言简洁风格的作品之一。
B. 姚鼐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书法碑帖艺术上也是卓有成就。
C. 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D. 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曾国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曾门弟子又承续大业,延展铺扬,声势赫奕。
B. 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入幕府,参赞政务。
C. 姚鼐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实质是让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D. 姚鼐接续前贤,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
4. “义理、考据与辞章”中的“考据”(客观考证)是如何在《登泰山记》中得到体现的?
5. 姚鼐被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A 2. D 3. C
4. ①“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
②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叙述客观,用语平实,鲜少流露作者情感。
5. ①有丰富的书院教育经历,培养出大批古文人才;
②建构起较为完备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答“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亦可);
③一生著述颇丰,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古文创作树立典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可见,《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不包含“全文紧扣‘寒冬’”“直接描写风雪”。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第二段“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可知,曾国藩“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是因为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所以“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是原因,不是结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桐城派是一个传统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流派”“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A.选项表明桐城派在全国成就斐然。
B.选项表明桐城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
C.选项表现的是桐城派的服务对象,没有表现出它的成就。
D.表明桐城派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从材料二第二段“考据以穷理”可知,“考据”就是对事实的考证。在《登泰山记》中,从“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等内容体现出对“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作了考证,体现出“考据”的特性。
同时,在文章特点上,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从材料一第二段“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登泰山记》中叙述客观,用语平实,如“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等,鲜少流露作者情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材料二第二段“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可知,姚鼐建构起较为完备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
从材料二第二段“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可知,姚鼐有丰富的书院教育经历,培养出大批古文人才。
通过考查姚鼐的生平可知,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通过材料一对其《登泰山记》的相关分析可知,“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从中可知姚鼐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古文创作树立典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刚川上英雄桥
王顺秀
金刚川水刺骨寒,英雄架桥歌声喧;
炸弹刚落铁锤起,浪里打桩只等闲;
炸不垮,冲不断,满载胜利奔向前。
……
金刚川是朝鲜半岛北汉江的支流,湍急的河水像一条白色的巨蟒,把我军东线阵地的前沿和后方,从东到西截然割开。
1953 年初春,河面刚开始解冻,激流举起巨大的冰排,凶猛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吓人的巨响,加上敌炮轰击的气浪,震得这两山对峙的峡谷像马上要倾倒进河里似的。河中不时升起爆炸的水柱,冰块和弹片在岸边尖声呼啸。
“你们工兵连要在这儿架起一座桥,明晚便要通车!”参谋长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参谋长冲我们笑了笑:“困难不是没有,而是很多。这是一场复杂的战斗,不仅要和严寒、激流斗争,还要和敌人的飞机大炮搏斗;不仅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敢和毅力,而且要有战胜敌人阴谋诡计的智谋……”
当天下午,架桥。
河水冰冷刺骨,水深没过腰际,寒气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身上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很快就麻木得失去知觉。
为了保持体力,一半人在岸上休息取暖;一半人在河里操作,每小时轮换一次。起初还不错,后来河里的同志总拖延着不肯上岸,岸上的人等不得换班也跳下水,火堆边的人越来越少,弄得干部们不得不一个个往岸上推,甚至下命令。可是你把这个推上岸,那个又溜下河去……
一天一夜,一座低水位桥在晚霞闪烁的金刚川上站了起来。
谁知就在这时,4架“油挑子”(敌人轰炸机)从西南方向窜来,接着便是震耳的爆炸声。桥被炸断了。
“是不是请示师里推迟出车时间?”
副连长的话刚说完,就听到后边公路上响起马达声,汽车一辆接一辆直向桥头驶来。从汽车上跳下个干部,张嘴就嚷:“咋搞的!看今晚炮弹怎么送上去。”
“说得倒轻巧,大桥又不是玩具,可以揣在口袋里,谁敢保准不炸坏?”我没好气地顶了他一句。他好像没听见,转身指挥着汽车隐蔽在山沟里。
我们也开始了紧张的修复工作。
在忙碌的人群中,我忽然发现有几个不认识的战士也在扛木料。便问道:“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汽车司机。”
“啊,不成,这里有我们,你们出了事谁去送弹药?”
“不行!修桥也叫你们包了,可支援前线是大家的责任。”听到声音我扭头看,正是方才那位干部,想起刚才对他的态度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桥修复已经是后半夜。望着满载弹药的车辆源源不断地从桥上开过,心里感到无比的轻松。
前线战斗激烈地进行着,敌人为了破坏我们的运输线,每隔十几分钟就向大桥猛轰一次。尽管战士们奋不顾身地抢修,但运输还是时常中断。副连长整天蹲在桥头望着河水出神,连饭都不顾得吃。
这天,我吃过晚饭,路过三班,便走了进去。
“指导员,你说能不能在渡口上多架几座桥,敌人炸毁这个,还有那个。”周光田扬着头问我。
“好是好,那得费多大工夫,我想了很久,若是能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那该多好。”李朝元慢吞吞地说。
“看不见?桥哪有看不见的,除非不修。”周光田摇着头说。“你真是,光长个子不长心眼,桥修在水底下,不就看不见了吗?”“这办法不错,倒可以试试看。”“水里修桥,没听说过?”……
我回到连部,已是深夜。推门的声音惊动了伏在桌边睡觉的副连长,“什么?桥又炸断了?”
我笑了笑说:“你真是做梦也想着桥。”接着便把三班的争论告诉了他。他凝神地听完,如获至宝地把脑袋一拍。
“对!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呗!”说着他在纸上嚓嚓地画起草图来。河边又沸腾起来。
通讯员小倪那清脆的嗓音,高声领唱四川号子:
志愿军哪!嗨哟!智谋高哪!嗨哟!水下架桥!呀歪子哟!气死美国佬!呀哟!……
“小倪,有你封家信!”连长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卷报纸和不少信件。小倪正专心看家信,我和连长走过去。“小倪,又是你妈催着要立功喜报了吧?”
“嗯!指导员,我妈见到了黄妈妈。”他兴奋地把信交给我。原来他妈参加了四川省中江县的军属代表大会,会上见到了黄继光的母亲。信末嘱咐小倪热爱朝鲜人民,努力工作,向黄继光学习。我向战士们宣读了这封信。大个子周光田拍着小倪的肩膀说:“啃!我看咱小倪也快当英雄了。”说得小倪满脸绯红,夺过信钻出人群,又去扛木料了。
“敌人打炮了,赶快卧倒!”“通讯员负伤了!”
小倪全身紧紧地俯卧在桥桁上,头部鲜血直流,卫生员忙着给他包扎。“伤势怎么样?”我问着,吩咐卫生员把他抬到后面去。
“指导员!桥没修好,我死也不离开,人家黄继光能舍身堵枪眼,咱这点伤难道就要退下战斗吗?”
“只准在岸上干轻活,不准下水作业。”
天还没黑,水下桥架设成功了。桥面离水面约30公分,我们的汽车、大炮就像长上了翅膀,乘风破浪在水面上飞来飞去。“油挑子”急得在天上瞎哼哼,可就是发现不了目标。战士们看着自己的创造,你一言,我一语,马上编成个快板:
咱们工兵双手巧,天大困难吓不倒,英雄修起水下桥,气死美国“油挑子”;桥上水,水下桥,上下都是水,车在水上跑。
(作者当时任一八〇师工兵连政指)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水冰冷,水深没过腰际,寒气逼人,可我们的战士这个被推上岸,“那个又溜下河去……”足见我们的战士深知这座桥对前线战事的意义。
B. “我”没好气的一句,“说得倒轻巧,大桥又不是玩具,可以揣在口袋里,谁敢保准不炸坏?”表现了“我”听了“干部”说的话后心生怨气。
C. “这办法不错,倒可以试试看”“水里修桥,没听说过?”三班战士们讨论的话,给副连长带来了灵感,从而决定修一座水下桥。
D. 战争中的一封家信使小倪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借机向战士们宣读家信,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向黄继光同志学习,保家卫国。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了寒冷的天气、凶险的地势、湍急的水流以及敌人不时轰击的炮火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顽强。
B.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点面结合等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志愿军战士群体形象。
C. 小说开头的诗歌、文中具有地域色彩的“四川号子”和结尾处的“快板书”,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严谨,艺术性更强。
D. “我们的汽车、大炮就像长上了翅膀,乘风破浪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8. 作品是如何叙述志愿军“修桥”这件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小说在波澜壮阔的背景下选取战争中的一个场景,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以时间为序展开情节,叙述脉络清晰,杂而不乱;③多用对话形式,不同的战士个性鲜明的对话,使叙事更加集中;④围绕“修桥”这件事,情节安排环环紧扣,情节一波三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工兵连接到命令,明知困难很大,还是勇担重任,体现了战士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②条件恶劣,战士们为了赶时间,不愿上岸休息取暖,受了伤还坚持修桥,表现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唱四川号子、快板书等细节,表现了我们的战士以苦为乐,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我’听了‘干部’说的话后心生怨气”错,表现的是“我”因桥被炸毁而着急的心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敌人不时轰击的炮火”不属于自然环境。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首先作品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使故事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第二,故事以时间顺序展开,从接到修桥的任务,到“当天下午,架桥”,到“一天一夜,一座低水位桥在晚霞闪烁的金刚川上站了起来”,到“桥被炸断了”后“桥修复已经是后半夜”,到讨论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再到小倪等战士忘我修桥,直至“天还没黑,水下桥架设成功了”叙述脉络清晰,杂而不乱。第三,叙述时多用对话的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同时“有什么困难吗?”“没有!”“说得倒轻巧,大桥又不是玩具,可以揣在口袋里,谁敢保准不炸坏?”“指导员!桥没修好,我死也不离开,人家黄继光能舍身堵枪眼,咱这点伤难道就要退下战斗吗?”等语言也鲜明地展现了战士们的个性。第四,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同时一波三折,修桥,桥被炸断,修“叫敌人看不见的桥”的不可思议,到最终落成。时时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发掘作品主题的能力。
文中写到:“有什么困难吗?”“没有!”参谋长冲我们笑了笑:“困难不是没有,而是很多。这是一场复杂的战斗,不仅要和严寒、激流斗争,还要和敌人的飞机大炮搏斗;不仅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敢和毅力,而且要有战胜敌人阴谋诡计的智谋……”工兵连接到命令,明知困难很大,还是勇担重任,体现了战士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河水冰冷刺骨,水深没过腰际,寒气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身上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很快就麻木得失去知觉”“岸上的人等不得换班也跳下水,火堆边的人越来越少,弄得干部们不得不一个个往岸上推,甚至下命令。可是你把这个推上岸,那个又溜下河去……”“指导员!桥没修好,我死也不离开,人家黄继光能舍身堵枪眼,咱这点伤难道就要退下战斗吗?”等内容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通讯员小倪那清脆的嗓音,高声领唱四川号子:……”“战士们看着自己的创造,你一言,我一语,马上编成个快板……”等内容表现了我们的战士以苦为乐,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营人也。谦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擢巴东 、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翁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迁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齐初,为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载绿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永明初,为中散大夫。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 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畴帐。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B.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C.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D.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军,官职名,指军队中的参谋官员。南北朝时亲王、将军、都督的幕府多设此官。
B. 泰始,年号名。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这种纪年方法始于汉武帝。
C. 废立,废是废除,立是确立,它常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诸侯或大臣废旧君立新君。
D. 农桑,农指农业,即种庄稼;桑指以桑树为主的林业。文中指的是整个农业生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谦性情敦厚,待人仁义。他担任巴东、建平太守时,一反以前官员的镇压政策,对百姓施以恩德;他善待流浪汉刘融,后来还为其办了丧事。
B. 孙谦性情刚直,一身正气。他担任征北司马府主簿时,建平王因害怕他的刚直,长期不敢贸然造反作乱,直到找借口把孙谦支到京师后才举兵。
C. 孙谦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他从年轻时开始做官,所到之处两袖清风、廉洁自律,每次离任时连自己的住宅也没有,就连皇帝也敬重他廉洁。
D. 孙谦心态积极,身体健康。他因年老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每次朝见皇帝,依然还请求承担繁重的工作;九十多岁还身体强壮如五十岁的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2)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载廉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14. 孙谦“辄散甲士”后,明帝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父亲去世后他离职,寄居在历阳,亲自耕作来养活弟弟妹妹,乡里人称赞他敦厚和睦。
(2)等到他离职时,百姓因为他在职时不接受礼物,用车装载廉帛来送给他,孙谦推辞不接受。
14. 态度:明帝不再重用他。原因:明帝认为孙谦不肯依附自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梁武帝天监六年,孙谦出任零陵太守,虽然已经衰老,但他还是勉力处理政务,官吏百姓都很安心。在这之前,郡中多有老虎伤人之事,孙谦到任之后,老虎就绝迹了。到他离职的那天夜里,老虎就又出来伤害当地百姓。
第二处,如果在“零陵”与“太守”之间断开,则前面说的是孙谦,后面提到的“太守”则不知何指,其实“零陵太守”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项。第四处,如果在“为政”前断开,“强力”这一状语就没了所修饰的谓语,而“吏民安之”是一个主谓宾齐全的句子,前面应该断开,故排除B、D项。第九处,“之夜”与“虎即害居民”相连,语意不通,“去官之夜”句意完整,故排除 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桑指以桑树为主的林业”错,“桑”指种桑树养蚕,指的是纺织业。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害怕他的刚直,长期不敢……”错,原文是“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注意是“将称兵”时“托事遣使京师”,看不出“长期不敢”的意思,选项表述于文无据。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父忧,父亲去世;躬,亲自;敦睦,敦厚和睦。(2)去官,离职;饷遗,礼物;却,推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是孙谦“辄散甲士”后,明帝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与之有关的原文是“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首先看明帝态度的变化,“弗复任”,就是不再重用他;原因是因为他“散甲士”的行为让明帝觉得孙谦不肯依附自己。
参考译文:
孙谦,字长逊,是东莞郡莒县人。他十七岁时,担任左军行参军,凭借处理事务的才干被人称道。父亲去世后他离职,寄居在历阳,亲自耕作来养活弟弟妹妹,乡里人称赞他敦厚和睦。他出任句容县令,清廉谨慎,博闻强记,县里百姓把他称为神明。宋明帝泰始初年,他被提升为巴东与建平二郡太守。这两个郡在长江三峡地区,(以往的官吏)一直是以武力来镇服当地百姓。孙谦将要上任,明帝命令他召募一千人跟随。孙谦说:“蛮夷不肯归顺,大概是因为对待他们违背礼仪罢了。又何必劳烦士兵,来耗费国家资财呢? ”坚决推辞,没有接受。到郡后,他施与恩惠,推行教化,少数民族的人亲近他,争相献上黄金与珍宝,孙谦抚慰劝说他们,打发他们回去,一点儿也没有接受。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部分,他都免除不收。郡中安定,他的威信大增。在那里工作了三年,皇帝征他回去担任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年,升任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要举兵造反,担心孙谦刚强正直,假借别的事派他出使到京城,然后才造反作乱。等到建平王被杀,他升任左军将军。齐朝初年,他担任钱唐县令,以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监狱中没有关押的囚犯。等到他离职时,百姓因为他在职时不接受礼物,用车装载嫌帛来送给他,孙谦推辞不接受。每次离任时,他总是没有私宅,常借官府空着的车马棚居住。永明初年,他担任中散大夫。明帝将要行废立之事,想拉拢孙谦做自己的心腹,让他兼任卫尉,安排给他卫士百人,孙谦不愿意处在这样的时期,就遣散了卫士,明帝虽然没有怪罪他,但也不再重用他。梁武帝天监六年,孙谦出任零陵太守,虽然已经衰老,但他还是勉力处理政务,官吏百姓都很安心。在这之前,郡中多有老虎伤人之事,孙谦到任之后,老虎就绝迹了。到他离职的那天夜里,老虎就又出来伤害当地百姓。孙谦治理郡县时,总是勤于劝说和督促百姓耕作养蚕,致力于把土地的好处都加以利用,因此百姓的收入常比邻境多。天监九年,他因年老,被征召为光禄大夫。到任以后,梁武帝赞赏他的清廉,给予他特殊的礼遇。每次朝见,孙谦仍然请求承担繁重的工作来为国家效力。梁武帝笑着说:“朕使用你的智慧,不使用你的气力。”孙谦自年轻到年老,历任二县、五郡的长官,所到之处,都很廉洁。他生活俭省朴素,冬天盖布被,用蒲草编的席,夏天没有蚊帐。年过九十,强壮得像五十岁的人,每次参加朝会,他总是先于众人到达公门。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其朋友把他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等到刘融去世后,孙谦又以礼埋葬他。大家都佩服孙谦的品德。天监十五年,孙谦死于官任上,当时已九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明]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向东奔流的长江开篇,起笔宏阔,以“不息”点明“来者”的状态。
B. 诗人以白日、西山、晨光勾画出日落日出的自然常态,为卒章议论作铺垫。
C. “春花瘁复荣”与白居易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最后四句叙议结合,以大自然的循环无终极,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
16. 这首诗在平常可见的自然之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来者方不息”“造化无停机”等句子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哲理。
②“造化”的不停息和“人生”的不循环形成对照,蕴含着“人生短暂,少壮时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的哲理。
③“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一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D.“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错,最后四句是说时间永在流逝,人生不会重来,人生于天地之间,在少壮年时需要努力。这是鼓励人们积极向上。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是说长江水自古到今一直东流,一直到未来也不会停止。“造化无停机”也是强调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这些句子都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
“造化无停机”和“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一边是时间一刻不停地往前,另一边是盛年的不能重来,形成对照。言语中蕴含着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要在少壮年时就刻苦努力,不可荒废光阴的哲理。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写的是花儿到了春天后绽放的非常美丽,不像是秋冬季节时那样凋零。还有草儿也从秋天时枯黄的状态变成了春天时的一片碧绿。这两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空结合,写出了自己离家之远和客居之久,表达了暮年的漂泊之苦。
(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再现了琅琊山明暗交替的朝暮景致。
(3)“雨”经常出现唐宋诗词中,诗人、词人借雨抒情,或表达喜悦,或寄托忧思,或抒发人生感慨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②.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④. 云归而岩穴暝 ⑤.天街小雨润如酥 ⑥. 草色遥看近却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常”“霏”“暝”“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九章,我国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他用61年传奇人生谱写出一曲乐章——它在动荡与炮火中跌宕起伏,在悲欢与离合中百转千回,在复苏与萌芽中摇曳多姿,在奋发与自强中荡气回肠。这首歌,叫作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歌。
1949年11月,中科院成立。赵九章出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办所方针的指引下,使地球物理研究所学科领域和学术水平快速提高,成为新中国大气科学的摇篮。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①。赵九章的血液像黄河一样奔腾起来,他开始写文章,作报告,阐述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1965年10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会召开,代号“651会议”。经过②,会议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
接着便是攻坚克难的研制征途,“***”中,赵九章饱受冲击,内心的孤独与苦楚他③,心里想的只有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呼啸着划破酒泉基地清冷夜空的“长征一号”火箭,带着赵九章毕生的夙愿,一飞冲天,永载史册。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举世震惊②集思广益③只字不提(置之度外)
19. 在“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办所方针的指引下,地球物理研究所学科领域迅速扩展,学术水平快速提高,成为新中国大气科学的摇篮。
20. ①运用比喻,把赵九章的一生比作乐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赵九章一生曲折的经历与不同的精神状态,赞颂他的爱国精神。②运用排比,概括出了赵九章一生的不平凡经历,节奏整齐,增强了表达的气势,突出了赵九章的贡献。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令世人瞩目震惊的大事,此处可以填“举世震惊”。举世震惊:使全世界的人震惊,谁都知道。
第②处,据前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会召开”和后文“会议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此处可以填“集思广益”。集思广益:集中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
第③处,据前文“赵九章饱受冲击,内心的孤独与苦楚”和后文“心里想的只有人造卫星”,此处可以填“只字不提”或“置之度外”。只字不提: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多用来形容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在‘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办所方针的指引下,使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分残缺,由于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以删去“使”字;
二是“学科领域”与“快速提高”搭配不当。把“学科领域”改为“学科领域迅速扩展”。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是比喻,本体为“赵九章曲折的一生”,喻体为“乐曲”,以乐曲回环往复及拥有不同声调的特点,凸显赵九章一生曲折的经历与不同的精神状态非常形象;从后文“这首歌,叫作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歌”可知,运用比喻赞颂赵九章的爱国精神。
二是排比,用四个结构一致的语句“在……中”写赵九章的一生经历,形成排比,句式整齐,以强烈的语气突出赵九章的贡献。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连“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摇曳多姿”“荡气回肠”等词语,概括出了赵九章一生的不平凡经历,突出了赵九章的贡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暖手宝是以电池供能的、可持续对外传热的电子产品,因便于携带深受消费者青睐。 ① ,有些暖手宝存在安全隐患,对其质量予以完全信赖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某市市场监管局曾对暖手宝类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共采集样品40批次,其中有7批次不合 格。根据抽查结果, ② :一是标识说明不规范,如产品信息不全等;二是常温下有效输出容量未达标;三是自由跌落测试不合格。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暖手宝时,应查看铭牌,挑选有注册商标并标明了正规生产厂家的产品。
要特别注意的是,暖手宝最怕跌落。一旦跌落, ③ ,而没了外壳的保护,电池和线路就会裸露出来,极易出现电池受到挤压、短路等情况,甚至会起火爆炸。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①但其质量参差不齐;②不合格的情况主要有三种;③外壳就可能发生破损
22. ①不能盲目信赖暖手宝质量。②不要购买劣质暖手宝。③不要让暖手宝跌落。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空,横线前后的句子在意思上存在转折,再根据“有些暖手宝存在安全隐患,对其质量予以完全信赖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可知,这里应填“但其质量参差不齐”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前文中的“有7批次不合格”与后文中列举的三种情况可知,这里应填“不合格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横线前面的“一旦跌落”和后面的“而没了外壳的保护”可知,这里应填“外壳就可能发生破损”之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
材料围绕暖手宝的质量问题进行论述,第1段的意思是不能完全信赖暖手宝的质量,第2段说明了暖手宝的主要质量问题并向消费者提出了建议,第3段主要写暖手宝跌落后容易出现危险。作答时可以先提取段落中的关键信息,再用否定句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用“先生”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
2022年,市教育局开展了“寻找‘教育大先生’”推选活动。你心目中的“教育大先生”是什么模样的?你遇见过“教育大先生”吗?
结合材料,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或阐述你对“教育大先生”的理解,或记叙你所遇见的“教育大先生”。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温州市教有局开展了“寻找‘教育大先生’”推选活动为背景,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理解,寻找自己身边或心目中的“教育大先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严格来讲,能称得上教育“大先生”的人,应是有大思想、大道德、大胸怀、大学问、大智慧之人,他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是中华大地上的教育烛火,就比如张桂梅、于漪等。但这些人,我们普通学生毕竟只能在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而无法亲身接触受其熏陶。所以,对我们来说,可能我们身边的老师虽没有“大先生”那样的壮举,但她关心爱护她教过的每一个学生。这样的言传身教以及无私奉献的品格,正是“大先生”的写照。
试题要求在写作中阐述自己对“教育大先生”的理解,或记叙自己所遇见的“教育大先生”。这里的第一个写作选择主要针对议论文。在自己眼中,怎样才能算是“教育大先生”,可以从教师的能力方法、思想品德等等角度去综合评判。比如可以说自己眼中的“教育大先生”应该是“胸中有学生,眼中有未来,脑中有方法,足下有痕迹”。“有未来”代表教师的视野与格局,跳出学科,走出专业;“有方法”代表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讲究策略,追求成人。“有学生”代表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有痕迹”代表教师的探索与实践,脚踏实地,步步留痕。而对于第二个写作选择,则主要针对记叙文。对此,最好能选择自己亲身接触的某一个小学、初中或高中老师,叙述他们在某一堂课上的精彩表现对自己知识的启迪和人生方向的指引;也可以叙述他们在某一次特殊的课堂外活动事件通过某些言行,给自己的思想品德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使自己向好向善。当然,也可另辟蹊径,突破“教师”身份去谈“教育”,叙述生活中某个人,虽然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仍通过自己闪光的品德、言行等让自己有所启发。
立意:
1.学习张桂梅精神,一切为了学生。
2.我的“教育大先生”,是那个平凡的小学班主任。
3.虽平凡,亦是我的“教育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