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省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一般认识中,媒介就是信息的载体。对于阅读来说,重要的是信息本身,而非其载体。因此,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符号(主要是文字)修辞。可是,自从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就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对“什么是媒介”有着极为深刻的论述。从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开始,媒介被看作是超越了一般信息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此后,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等学者又纷纷提出见解,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媒介即讯息”。这是伊尼斯的学生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1964)中提出的重要论述,它扭转了传统注重媒介内容而忽视媒介形式的弊端。而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媒介之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成为一种参与主体塑造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因此,“认识媒介”与古希腊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媒介即隐喻”。这是麦克卢汉的学生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基本观点。“隐喻”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它意味着媒介在讲述现实的同时,也赋予了其比叙事本身更高的权威,使人们误以为媒介叙述的“现实”才是现实,是比真实更真实的拟态环境。“媒介即隐喻”这就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媒体讯息识别能力,勘破“隐喻”背后的秘密,从而真实地把握真实。
其三是“媒介即情境”。这是波兹曼的学生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1985)中提出来的。梅罗维茨把媒介看作场景(情境),而不同的场景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尤其新媒介将导致新的场景,从而诞生新的社会关系。
这三种媒介认识具有一以贯之的师承立场,那就是把“媒介”看作是具有价值偏向的、并非冷冰冰而纯然客观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媒介”本身有着值得深刻挖掘的内涵,甚至可以认为它具有本体意识,它在故意引导受众朝着某种方向前进。
无论“媒介即讯息”还是“媒介即情境”,它们所着眼的媒介都是围绕电视所展开的电子媒介。而新世纪头十年之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新媒体已经超越讯息、隐喻和情境,它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或者说人成了媒介的一部分。这可以称为“媒介即人”或“人即媒介”。
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参与往往被等同于现实参与,越来越多的“键盘侠”游荡在网络上,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乏善可陈。隐匿在屏幕之后的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弹幕、表情包、短视频等)交往,可能导致更多的偏见、娱乐和狂欢,从而消解了社会议题的严肃、真实与有效。
(摘编自林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本体意义:--种传播共同体的视角》,有删改)
材料二: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戏曲借助不同媒介的传播史。当戏曲传播媒介一旦发生改变,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人类社会从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发展到互联网信息时代,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软件应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
自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与接受,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时代差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格局。20世纪初戏曲唱片兴起,百代公司便为谭鑫培、汪笑侬等录制唱片。戏曲影片《定军山》的拍摄,标志着电影与戏曲的联姻。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在我国的普及,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秦之声》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利用多媒体平台,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观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欣赏梅兰芳的《生死恨》,聆听王瑶卿的唱腔,也可收看央视《空中剧院》戏曲展播。
剧场是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中国传统戏曲从宋元的勾栏瓦舍发展到明清的茶园戏楼,见证了戏曲艺术传播载体的发展演进。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播模式又被打破了。当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表征的新媒体与中国戏曲邂逅,我们看到了戏曲载体的极大丰富性。新媒体融合了戏曲唱片、戏曲电影、电视戏曲等海量的信息资源,戏曲门户网站、***、***、抖音等拓展了传统戏曲的传播空间,观众可随时利用互联网资源跨时空欣赏经典剧作,构成了对戏曲剧场演出美学效果的有益补充。
多媒体业态下,戏曲艺术观念和生产主体的创新也在发生。许多戏曲名家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时直播平台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线观看,受众人数远远超过实体剧场观众。戏曲、名角们纷纷在抖音、快手、陌陌等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开通网上直播。有的戏曲名角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粉丝”在线,摇身一变,成了“网红”。由于新媒体“粉丝”不受地理空间限制,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际友人。可以说,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在直播过程中,观众随时可以给喜爱的演员发“弹幕”交流。
(摘编自李有军《当戏曲邂逅新媒体》,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之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认识媒介”与“认识自己”同样重要。
B. 媒介即隐喻。只有人们具有高度的媒体讯息识别能力,才能明白“隐喻”背后的强大暗示性,从而真实地把握真实。
C. 戏曲传播媒介的改变带动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等发生变化,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戏曲艺术观念和生产主体的创新也在发生。
D. 现当代中国戏曲的传播与接受呈多元形态并存格局,除剧场演出外,还能借助唱片、电视、网络等多样化媒介传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信息本身,而非媒介,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将在关注信息的同时也关注信息载体。
B. “媒介即人”或“人即媒介”的说法表现了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与媒介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媒介认识的深入。
C. 中国传统戏曲由唱片、电影、电视戏曲栏目等媒介传播发展到现在的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传播,说明戏曲越来越受大众欢迎。
D. 多媒体业态下,戏曲名角吸引数以万计的“粉丝”在线观看互动,反映了互联网信息时代媒介参与被等同于现实参与的特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反映戏曲艺术多元形态并存格局的一项是( )
A. 大连京剧院演员任思媛抖音直播《甘露寺》,网友打赏鼓励“国粹代代传”。
B. 益阳市花鼓剧团在清溪剧院演出《补锅》,票房爆满,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C. 大型豫剧经典戏曲《花木兰》在CCTV-11戏曲频道《戏曲影视剧场》播出。
D. “蒲景苑”百姓剧场通过现场播放和网络直播方式播出蒲剧电影《窦娥冤》。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你所在的学校计划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的专题活动,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借助新媒体,让传统戏曲赢得观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C 3. B
4. ①材料一由人们对媒介的传统认识引入并指出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后关于媒介的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②接着,作者依次介绍并阐释了当代学者关于媒介的三类见解,即“媒介即讯息”“媒介即隐喻”“媒介即情境”,并总结其共同特点:把“媒介”看作是具有价值偏向的文化形态。③最后,作者指出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已变成人的一部分,并表达了对于媒介参与可能导致的弊端的思考。
5. ①发挥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力。②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吸引观众在线观看,注意观众与演员在线互动。③做好引导,注意消解网络上的偏见、娱乐和狂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认为媒介之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认识媒介’与‘认识自己’同样重要”错误。“认为媒介之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认识媒介’与‘认识自己’同样重要”是材料一作者的认识,而不是麦克卢汉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说明戏曲越来越受大众欢迎”于文无据。由唱片、电影、电视戏曲栏目发展到现在的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传播,说明媒体形式多样化发展,使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但并不能说明戏曲越来越受欢迎,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干“戏曲艺术多元形态并存”指的是多种媒介参与戏曲的传播。
B.仅是戏曲在剧场演出,无其他媒介的加入。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由原文“在一般认识中,媒介就是信息的载体。对于阅读来说,重要的是信息本身,而非其载体。因此,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符号(主要是文字)修辞”可知,这是人们对吗,媒介的传统认识;由原文“自从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就出现了质的飞跃”可知,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后关于媒介的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由原文“从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开始,媒介被看作是超越了一般信息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此后,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等学者又纷纷提出见解,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可知,引出后文对人们对媒介认识的分类。
第二、三、四、五段作者依次介绍并阐释了当代学者关于媒介的三类见解,即“媒介即讯息”“媒介即隐喻”“媒介即情境”,并总结其共同特点:把“媒介”看作是具有价值偏向的文化形态。
第六段,由原文“而新世纪头十年之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新媒体已经超越讯息、隐喻和情境,它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或者说人成了媒介的一部分”可知,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已变成人的一部分。第七段,表达了对于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参与可能导致的弊端的思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许多戏曲名家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时直播平台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线观看,受众人数远远超过实体剧场观众”可知,要发挥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力。
由原文“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可知,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吸引观众在线观看,注意观众与演员在线互动。
由原文“隐匿在屏幕之后的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弹幕、表情包、短视频等)交往,可能导致更多的偏见、娱乐和狂欢,从而消解了社会议题的严肃、真实与有效”可知,要做好引导,注意消解网络上的偏见、娱乐和狂欢。
(二)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火线外(二章)①
萧红
窗边
M站在窗口,他的白色的裤带上的环子发着一点小亮,而他前额上的头发和脸就压在窗框上,就这样,很久很久地。同时那机关枪的声音似乎紧急了,一排一排地爆发,一阵一阵地裂散着,好像听到了在大火中坍下来的家屋。
“这是哪方面的机关枪呢?”
“这枪一开,在电影上我看见过,人就一排一排地倒下去。”
“这不是吗?炮也响了。”
我在地上走着,就这样散散杂杂地问着M,而他回答我的却很少。
“这大概是日本方面的机关枪,因为今夜他们的援军必要上岸,也许这是在抢岸……也许……”
他说第二个“也许”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也许”一定是他又复现了他曾做过军人的经验。
于是那在街上我所看到的伤兵,又完全遮没了我的视线;他们在搬运货物的汽车上,汽车的四周插着绿草,车在跑着的时候,那红十字旗在车厢上火苗一般跳动着。那车沿着金神父路向南去了。远处有一个白色的救急车厢上画着一个很大的红十字,就在那地方,那飘蓬着的伤兵车停下,行路的人是跟着拥了去。那车子只停了一下,又倒退着回来了。退到最接近的路口,向着一个与金神父路交叉着的街开去,这条街就是莫利哀路。这时候我也正来到了莫利哀路,在行人道上走着。那插着草的载重车,就停在我的前面,那是一个医院,门前挂着红十字的牌匾。
两个穿着黑色云纱大衫的女子跳下车来。她们一定是临时救护员,臂上包着红十字。这时候,我就走近了。
跟着那女救护员,就有一个手按着胸口的士兵站起来了,大概他是受的轻伤,全身没有血痕,只是脸色特别白。还有一个,他的腿部扎着白色的绷带,还有一个很直地躺在车板上,而他的手就和虫子的脚爪般攀住了树木那样紧抓着车厢的板条。
这部车子载着七八个伤兵,其中有一个,他绿色的军衣在肩头染着血的部分好像被水浸着那么湿,但他也站起来了,他用另一只健康的手去扶着别的一只受伤的手。
女救护员爬上车来了,我想一定是这医院已经人满,不能再收的缘故。所以这载重车又动摇着,响着,倒退着,冲开着围观的人,又向金神父路退去。就是那肩头受伤的人,他也从原来的地方坐下去。
他们的脸色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色的,除掉这个,从他们什么也得不到,呼叫,哼声,一点也没有,好像正在受着创痛的不是人类,不是动物……静静地;静得好像是一棵树木。
人们拥挤着招呼着,抱着孩子,拖着拖鞋,使我感到了人们就像在看“出大差”那种热闹的感觉。停在我们脚尖前面的这飘蓬的人类,是应该受着无限深沉的致敬的呀!
于是第二部插着绿草的汽车也来到了,就在人们拥挤围观的当中,两部车子一起退去了。
M的腰间仍旧是闪着那带子上的一点小亮,那困恼的头发仍旧是切在窗子的边上。宁静,这深夜的宁静,微风也不来摆动这桌子上的书篇……只在那北方枪炮的世界中,高冲起来的火光中,把M的头部烘托出来一个圆大沉重而安宁的黑影在窗子上。
我想他也和我一样,战争是要战争的,而枪声是并不爱的。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
小生命和战士
“你看那兵士腰间的刀子,总有点凶残的意味,可是他也爱那么小的孩子。”我这样小声地把嘴唇接近着L的耳边。
其实渡轮正在进行中的声音,也绝对使那兵士不会听到我的话语的。
其中第一个被我注意的,不是那个抱着孩子的,而是另外的一个,他一走上来,就停在船栏的旁边。他那么小,使我立刻想到了小老鼠。两颊从颧骨以下是完全陷下来的,因此嘴有点突出。耳朵在帽子的边下,显得贫薄和孤独,和那过大的帽遮一样,对于他都起着一种不配称的感觉。从帽遮我一直望到他黑色的胶底鞋,左手上受了伤,被一条挂在颈间的白布带吊在胸前,他穿着特为伤兵们赶制的过大的棉背心,而这件棉背心就把他装饰成一只小甲虫似的站在那里。等另外两个兵士走近前来的时候,他就让开了。
这两个之中的一个,在我看来是个军官,他并不怎样瘦,有点高大,他受伤的也是左手,同样被一只带子吊在胸前。在他慢慢地踱着的时候,那黑色皮鞋的后半部不时地被黄呢裤的边口埋没着。当他同另外的一个讲话的时候,那空着的,垂在左肩的军中黄呢上衣的袖子,显得过于多余地在摆荡——因为他隔一会就要抬一抬左肩的缘故。
我所说的挂着刀的兵士,始终没有给我看到他的正面,因为那受伤的军官和他谈话总是对立着,我所能看到的是他脚上的刺刀针,腰间的短刀,他的腰和肩都宽而且圆。那在怀中的孩子时时想要哭,于是他很小心地摇着他,把那包着孩子的军外套隔一会儿拉一拉,或是包紧一点。
不知为什么,我看他好像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忘掉他腰边的短刀,孩子一安静下来,他的左手总是反背过来压在刀柄上。
渡轮走近一个停在江心的货船旁边的时候,因为那船完全熄了灯火,所以好像一座小城似的黑黑地睡在江心上,起重机上还有一个大皮囊似的东西高悬着。
我是背着锅炉站着的,背后的温暖已经增加到不能忍耐的程度,所以我稍稍离开一点,可是我的背后仍接近着温暖,而我的胸前却向着寒凉的江水。
那军官的烟火照红了他过高的鼻子,而后轻轻地好像从指尖上把它一弹,那烟火就掠过了船栏而向着月下的江水奔去了。
我一转身就看到了那第一个被我注意的伤兵就站在我的旁边,似乎在这船上并没有他的同伴,他带着衰弱或疲乏的样子在望着江水。他好像在寻找什么,也好像他要细听一听什么,或者不是,或者他的心思完全系在那只吊在胸前的左手上。
前边就是黄鹤楼,在停船之前,人们有的从座位上站起来,有的在移动着,船身和码头所激起来的水声,很响地在击撞着。即使那士兵的短刀的环子碰击得再响亮一点,我也不能听到,只有想象着:那紧贴在兵士胸前的孩子的心跳和那兵士的心跳,是不是他们彼此能够听到?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注]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随后,萧红跟随友人撤往武汉,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就写于此时。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一排一排”“一阵一阵”等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枪声之急之多,强调突出了战时背景。
B. “飘蓬”一词,生动地写出了这些可敬的人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般的命运,为了抗战,居无定所。
C. 文章记录了萧红在战场边缘的见闻,对伤员们负伤状况做了细致的描写,直接体现了战斗的激烈。
D. 作者运用平实、率真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稚拙浑朴的悲壮之美、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悲伤情调。
7. 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将伤兵描绘成“一棵树木”“小老鼠”“小甲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战争对人的摧残。
B. 士兵腰间的短刀所代表的凶残的战争与小孩子象征的天真纯洁的人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士兵是爱孩子的,战争不能泯灭他们善良本真的人格。
C. 通过对伤兵脸色的描述——“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色的”,写出了伤兵经历的痛苦。
D. 腰间带刀又抱着孩子的战士、忙碌的救护员、负伤的士兵与军官,都映入读者眼帘,人物形象描写细致,立体饱满。
8. 有人评价,萧红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叙事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她的叙事艺术。
9. 茹志鹃的《百合花》和萧红的《火线外》都是“非战争化”的战争题材文章,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展现火线外画面.使得叙事真实生动,也能自由地抒发感慨,并更易激发读者共鸣。②文章叙事擅长细节处理,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使形象变得具体可感,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呼之欲出。③叙事中注意对情感的节制,作者把对战争的感受隐藏在日常事情和生活的细节中,避免了叙事中过度抒情和空洞抒情的弊端。
9. ①从标题上看,《百合花》和《火线外》就契合了“非战争化”的特点。②从情节看,《百合花》《火线外》都较少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战场外的事件。③从人物与主题表达看,《百合花》借助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下“我”、新媳妇和女卫生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纯洁的犹如百合的爱去反衬战争的残酷;《火线外》通过个人生活、个人感情以及伤兵画面的叙述描写,深化对战争社会批判的目的。④《百合花》的语言清新质朴,《火线外》语言直率而自然,都与常见战争题材小说不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直接体现了战斗激烈”有误,这里记录在战场边缘的见闻,描写伤员们的负伤状况,展现火线外画面,应为间接表现战斗的激烈。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人物形象描写细致,立体饱满”错。“我所说的挂着刀的兵士,始终没有给我看到他的正面……我所能看到的是他脚上的刺刀针,腰间的短刀,他的腰和肩都宽而且圆”侧重局部形象的细节处理,不能说立体饱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艺术的能力。
文章记录了“我”在战场边缘的见闻,腰间带刀又抱着孩子的战士、忙碌的救护员、负伤的士兵与军官,都映入读者眼帘,对伤员们负伤状况做了细致的描写,以第一人称“我”来展现火线外画面,使得叙事真实生动,也能自由地抒发感慨,并更易激发读者共鸣。
②文章叙事擅长细节处理,“这是哪方面的机关枪呢?”“这枪一开,在电影上我看见过,人就一排一排地倒下去”“他也站起来了,他用另一只健康的手去扶着别的一只受伤的手”“那在怀中的孩子时时想要哭,于是他很小心地摇着他,把那包着孩子的军外套隔一会儿拉一拉,或是包紧一点”“我想他也和我一样,战争是要战争的,而枪声是并不爱的”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使形象变得具体可感,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呼之欲出。
③叙事中注意对情感的节制,“从他们什么也得不到,呼叫,哼声,一点也没有,好像正在受着创痛的不是人类,不是动物……静静地;静得好像是一棵树木”“那在怀中的孩子时时想要哭,于是他很小心地摇着他,把那包着孩子的军外套隔一会儿拉一拉,或是包紧一点”作者运用平实、率真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稚拙浑朴的悲壮之美、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悲伤情调,把对战争的感受隐藏在日常事情和生活的细节中,避免了叙事中过度抒情和空洞抒情的弊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从标题上看,《百合花》和《火线外》标题内容都是战场之外的事物,契合了“非战争化”的特点。
②从情节看,《百合花》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火线外》记录了作者在战场边缘的见闻,对伤员们负伤状况做了细致的描写。两篇小说都较少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战场外的事件。
③从人物与主题表达看,《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借助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下“我”、新媳妇和女卫生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纯洁的犹如百合的爱去反衬战争的残酷;《火线外》作者运用平实、率真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稚拙浑朴的悲壮之美、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悲伤情调。“从他们什么也得不到,呼叫,哼声,一点也没有,好像正在受着创痛的不是人类,不是动物……静静地;静得好像是一棵树木”“那在怀中的孩子时时想要哭,于是他很小心地摇着他,把那包着孩子的军外套隔一会儿拉一拉,或是包紧一点”通过个人生活、个人感情以及伤兵画面的叙述描写,深化对战争社会批判的目的。
④《百合花》的语言清新质朴,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火线外》“远处有一个白色的救急车厢上画着一个很大的红十字,就在那地方,那飘蓬着的伤兵车停下,行路的人是跟着拥了去”“停在我们脚尖前面的这飘蓬的人类,是应该受着无限深沉的致敬的呀”语言直率而自然,都与常见战争题材小说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暂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 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 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 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 《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14.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2)(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14. ①先王封国,不可伐;②邦域之中,不必伐;③社稷之臣,不当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
“今由与求也”的“也”用于句中,表停顿,在“也”后停顿,排除AC;
“而不能来也”的主语是“你们”,不是“远人”,故与“远人不服”应为两个句子,应分别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拟人的修辞”错误。第二段中没有用拟人的修辞对冉有进行批驳,而是用的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两句都是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有国有家者”,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患”,怕,担心;“寡”,少。
(2)“作”,站起;“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乎三子者之撰异;“撰”,才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可知,先王封国,不可伐;
②由原文“且在邦域之中矣”可知,邦域之中,不必伐;
③由原文“是社稷之臣也”可知,社稷之臣,不当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君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是季孙大夫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这么干。”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地,现在不夺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不觉得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赋得鱼登龙门
元稹
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有成当作雨,无用耻为鹏。
激浪诚难溯,雄心亦自凭。风云潜会合,髻鬣①忽腾凌。
泥滓辞河浊,烟霄见海澄。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
[注]①警鬣,qíliè,意思为兽畜的鬃毛,此处指鱼的背鳍。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得”,借古人成句命题作诗,诗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其亦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B. 诗歌开篇用“鱼贯”来批判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人,说其像游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游走。
C. 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指怀有远大志向的人,这首诗中,诗人用鹏来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
D. “髻鬣忽腾凌”一句中,“髻鬣”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本句句意是指鱼已腾凌而起,正化龙而飞。
16. 作为一名高一学子,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鱼跃龙门”?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要有雄心壮志,成为有用之才,不能像游鱼一样随波逐流、不思进取。②刻苦努力,克服困难。要想飞跃龙门,必须刻苦努力;虽然波涛汹涌,也要逆流而上。③等待机遇,善于抓住时机,等到风云际会时,要能腾凌而起,实现鱼跃龙门的志愿。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用鹏来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错。诗中称“无用耻为鹏”,不成功则耻于成为鹏鸟,可见在本诗中并非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游走有何用处,要登上龙门主要是刻苦努力。表明要自己刻苦努力,才能“苦登龙门”,而不能像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鱼贯”一样。由此可概括出要刻苦努力,不能循规蹈矩。
“激浪诚难溯,雄心亦自凭”汹涌的波浪虽然难以溯流而上,只能凭借自己的雄心壮志。概括出要有雄心壮志,不能随波逐流。
“风云潜会合,髻鬣忽腾凌”表明要在风云际会时腾凌而起,善于抓住自我成就的时机,才能实现鱼跃龙门的志愿。由此可概括出“鱼跃龙门”需要等待机遇,善于抓住时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多纳贤才的愿望。
(2)《说“木叶”》一文讲到自从屈原发现“木叶”的奥妙后,后世诗人纷纷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意象,其中杜甫《登高》与之相关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这一形象常见于古诗文之中,如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分别使用了比喻、借代手法,形象生动。
(4)李白的诗歌充满瑰丽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想象仙人身披彩虹,御风而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山不厌高 ②. 海不厌深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纵一苇之所如 ⑥. 樯橹灰飞烟灭 ⑦.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能力。
易错字词:“萧”“苇”“樯橹”“霓”。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商贾/贾谊 眷属/誊写 称心如意/称呼
B. 埋怨/埋葬 口角/角色 蓦然回首/模拟
C. 暴虐/戏谑 悲恸/痛心 妻离子散/散漫
D. 毋宁/宁静 忖度/欢度 不肖子孙/肖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
A.gǔ/jiǎ juàn/téng chèn/chēng;
B.mán/mái jué/jué mò/mó;
C.nuè/xuè tòng/tòng sàn/sǎn;
D.nìng/níng duó/dù xiào/xiào。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它常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为了打出喜剧地方特色,铁岭人发扬① 的精神,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于1983年将铁岭曲艺团和话剧团合并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这项大胆改革的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此辽宁的戏剧和曲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多方面人才的整合为辽宁喜剧小品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有着良好的创作班底,汇聚了大量的人才。话剧导演张惠中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将专业的戏剧理念运用于拉场戏;舞蹈演员出身的乔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由他导演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独创个性,令人② ;后来成为著名编剧的张超、崔凯创作了大量的拉场戏和小品。赵本山、潘长江后来调入该团,连同原有的何广顺、李海、李静等优秀演员,构成强大的表演团队。著名编导李春明戏曲演员出身,百年老戏《瞎子观灯》为基础创作了拉场戏《大观灯》,连演几百场,创造了当时全国剧场演出的最高纪录。从此,铁岭民间艺术团形成了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一条龙的格局,可谓阵容强大,③ 。大量的拉场戏被创作出来,《双扣门》《双送鸭》《闹鱼塘》《麻将豆腐》都是该团创作的优秀作品。从此,具有鲜明辽北风格的拉场戏正式形成。
19. 请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成语,使内容恰当,逻辑合理。
20. 根据画横线句子,请以单句形式为“喜剧”下定义。可以增减部分文字,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戏曲演员出身的著名编导李春明以百年老戏《瞎子观灯》为基础创作了拉场戏《大观灯》,连演几百场,创造了当时全国剧场演出的最高纪录。
B. 著名编导李春明戏曲演员出身,以百年老戏《瞎子观灯》为基础创作了拉场戏《大观灯》,该戏连演几百场,创造了当时全国剧场演出的最高纪录。
C. 戏曲演员出身的著名编导李春明以百年老戏《瞎子观灯》为基础创作了拉场戏《大观灯》,该戏连演几百场,创造了当时全国剧场演出的最高纪录。
D. 著名编导李春明戏曲演员出身,以百年老戏《瞎子观灯》为基础创作了拉场戏《大观灯》,连演几百场,创造了当时全国剧场演出的最高纪录。
【答案】19. ①敢作敢为/敢为人先/敢作敢当
②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③人才济济
20. 喜剧是通过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以及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的也被大众解作笑剧或笑片的一种戏剧类型。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可由后文“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于1983年将铁岭曲艺团和话剧团合并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这项大胆改革的举措”推知强调做事无所畏惧,可用“敢作敢为/敢为人先/敢作敢当”。敢作敢为(敢作敢当):形容做事无所畏惧。敢为人先: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第二处,语境是说导演作品独创个性,强调观者的感觉新鲜,可用“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叹为观止:赞叹所见事物已好到极点。
第三处,是对前文铁岭民间艺术团人才众多的概括,所以应为“人才济济”。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确定属概念,由“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概括出“喜剧是一种戏剧类型”。
然后筛选出特点,“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把这些特点化为定语,修饰“一种戏剧类型”。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多项定语的顺序,按照先方式手段、再产生效果、最后是性质归类的顺序整合即可。注意下定义的表达式,“喜剧是……一种戏剧类型”,保持单句句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结构混乱,“著名编导李春明戏曲演员出身”单独成句,强调了李春明的出身,而后文表意与此强调关联不大,所以将“戏曲演员出身”用为定语与后文衔接更紧密;
成分残缺,“……为基础”前面缺少相搭配的介词“以”;
中途易辙,“连演几百场”前加上主语“该戏”。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22. 请在下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质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对人体的好处多多。但有些人是不太适合喝牛奶的。
第一,乳糖不耐症人群。对于乳糖酸缺乏的人群,饮用牛奶可能会引发腹泻等反应。我们可以把牛奶和其他食物混合食用,如加在燕麦粥里,以有效减轻乳糖不耐的不适感。
第二, ___________。牛奶蛋白过敏是指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有些人在饮用牛奶后会出现类似过敏的反应,如腹泻、哮喘、鼻炎、荨麻疹等。
第三,缺铁性贫血患者。大量钙会妨碍铁的吸收,因此服用补铁药品时最好不要同时喝牛奶,可以___________,中午吃富含铁的食物,晚上吃补铁药物。
第四,刚做完腹部手术的病人。由于牛奶中所含的脂肪和酪蛋白不易消化,因此会长时间停留在人体内并产生气体,导致病人有腹胀的症状。
第五,患胆囊疾病、胃溃疡和食管反流的人群,这类患者如果___________,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不过,胆囊疾病、胃溃疡和食管反流患者并非完全不能饮用牛奶和酸奶,少量饮用即可,且最好是低脂奶,并搭配其它食物一起吃。
朋友们,这样实用的小知识,你知道了吗?
【答案】 ①. 牛奶蛋白过敏者 ②. 早上喝牛奶 ③. 过多饮用牛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内容,由后文可以推知与“牛奶蛋白过敏”有关,再结合其他并列段落的段首句可以填出“牛奶蛋白过敏者”;
第二处可由前文“最好不要同时喝牛奶”和后文“中午吃富含铁的食物,晚上吃补铁药物”推知应填“早上喝牛奶”;
第三处可由后文“不过,胆囊疾病、胃溃疡和食管反流患者并非完全不能饮用牛奶和酸奶,少量饮用即可”推知应填“过多饮用牛奶”。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确实,世事纷纷,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都会有权衡与度量,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自己的尺子。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到第四单元的课文涉及了众多真实或虚构的历史人物,请选择其中的一位,解读他生命中的“权”与“度”,并体现你对于人生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齐桓晋文之事》中“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的句子,引出了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都会有权衡与度量的观点,而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自己的尺子,这个“尺子”则是自己面对人生选择时进行取舍的价值尺度,体现出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题干要求从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到第四单元的课文中所涉及的众多人物里选择一位,解读他生命中的“权”与“度”,并体现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这就明确了写作方向。解读所选择的对象时,应注意从人物的相关事件切入,重点分析其在面对人生选择时进行的取舍,从中感悟他的价值取向,寻觅属于自己生命的“尺子”。
在选择解读对象时,可以选择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在关乎家国存亡、百姓生死的取舍上,他在利弊的权衡中最终选择牺牲个人利益,为国效力,孤身赴秦,以此感悟他以国为先,舍生取义的价值标尺。也可以选择《鸿门宴》中的刘邦,在面对满城美人与珠宝时他选择克制贪念、顾全大局,赢得了民心,树立了自身的威望,为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由此体会他勇于舍弃眼前小利、目光长远的取舍之道,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写作时,可以选择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所选对象的事件、精神品质、蕴含的启示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论证过程中,应注意全文不能只局限在课文中的人物上,也应从所选人物身上感悟取舍的价值尺度,体现自身对于人生的思考。论证时,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义利观进行论证。也可以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崇洋媚外”等现象,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立意:
1.感悟前辈精神,明确价值尺度。
2.解读人物事迹,体悟取舍之道。
3.明权衡之谛,达人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