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新世纪博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会昌新世纪博雅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语文教研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 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 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灿烂的盛唐文化。
D. 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 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 诗人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 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3. 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
A.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 文章第二部分多处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展开论说,请依据文本,简要概述。
5. 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
【答案】1. B 2. B 3. A
4. ①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②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做对比。③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④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⑤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
5. ①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②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③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第一个写诗的人”错,原文是“第一位诗人”,选项偷换概念;
C.“创造了”错,原文只说楚辞“支配”(影响)了唐文化,不是说“创造”了盛唐文化;
D.“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错,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的理性,而在于“哲理的感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逻辑错误,因果关系于文无据,原文“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大小没有与作品作比较。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表述只涉及屈原在治学与政治上的才能,与人格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孔子所最崇拜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可知,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
结合“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可知,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做对比。
结合“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可知,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
结合“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可知,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
结合“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可知,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可知,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
结合“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可知,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
结合“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可知,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宋玉生去看变电站。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是那些拆迁户。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的一次拆迁机会却与他擦肩而过。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在宋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专家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一直单过的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建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撒上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生活,贴近生活实际。“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现实,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点。
B. 宋玉生等拆迁等了一辈子,最后却在签完拆迁合同后突然去世,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厌恶和鄙夷,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C. 通过劝宋玉生修缮房屋、领着村医给宋玉生看病、提出用拆迁款给村里的孩子提供学费等情节可以看出,宋家宝是一个关爱百姓、重视教育的基层干部。
D. “我”用宋玉生的拆迁款念完大学后,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教书,体现了“我”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7.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形象地表现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B. 小说使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了宋玉生的一生,情节发展自然流畅,脉络分明。
C. 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暗示了乡村以后的美好未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 文章以“我就等拆迁”为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等拆迁”是主人公宋玉生的“人生主旋律”,以之为题与文章内容较为契合。
8. 请概括宋玉生的性格特点。
9. 在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却只是一心盼望着拆迁;②爱炫耀:当他得知自己的房子有可能被拆迁时,经常出现在人群里谈论此事,兴奋无比;③固执、执拗,不懂变通:当等了很多年房子依然没有拆迁时,村主任提出帮助他修缮房屋,但他坚决不同意。
9. ①叙述人称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运用补叙,通过“我”交代了宋玉生死后的故事,使文章情节完整;③“我”的成长经历及我对孩子们的教育,真实地表现了我及后代人生活的变化,有助于凸显文章的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厌恶和鄙夷,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错。作者对宋玉生这个人物更多的是同情,讽刺意味不强,也并没有厌恶和鄙夷。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项,“暗示了乡村以后的美好未来”错。过度解读,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并没有暗示乡村美好未来的作用。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宋玉生的性格特点,作答本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有关宋玉生的描写,或直接或间接,然后分析。
结合“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分析可知,宋玉生年纪青青,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却只是一心盼望着拆迁,可见他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结合“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分析可知,当他得知自己的房子有可能被拆迁时,经常出现在人群里谈论此事,兴奋无比,可见他爱炫耀;
结合“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分析可知,宋玉生等了很多年房子依然没有拆迁,村主任提出帮助他修缮房屋,但他坚决不同意,听见他固执、执拗,不懂变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本题,题干“在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叙述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由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变为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可信性。
从情节的角度来看,“我”的出现,是补叙:“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交代了宋玉生死后的故事,使文章情节完整。
从主旨的表现来看,“大学毕业,我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我的成长经历及我对孩子们的教育,真实地表现了我及后代人生活的变化,有助于凸显文章的主旨。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B.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C.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D.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与《苏武传》中的“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的“谢”含义相同。
B. “合券”,指核验契据。古人在竹板刻上文字或图案作为借据,分为两半,债权人 与债务人各拿一半,收债时取来合验。
C. “先驱”有前行开路;先行到达;先锋前导的意思,文中的“先驱”取第一个义项。
D. “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文中“五十乘”的意思是“兵车五十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谖因为贫困投靠孟尝君,被轻视,于是用唱歌的方式去试探孟尝君的态度。
B. 冯谖主动申请帮孟尝君收债,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孟尝君对此感到不开心。
C. 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
D. 梁王重金聘请孟尝君,给齐王以危机感,他亲自道歉,并且重新任用孟尝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14. 冯谖说“狡兔三窟已就”,文中的“三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于是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
(2)我很不好,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
14. ①焚券市义。烧了债券,让孟尝君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戴。②谋复相位。使用计谋让孟尝君重新获得相位。③在薛地建立宗庙。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怠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
“性懦愚”中“懦愚”是并列结构,意思是懦弱愚笨,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
“倦于事”“愦于忧”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意思是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应在“事”与“愦”之间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谢,道歉。句意: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 /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
C.“文中的‘先驱’取第一个义项”错。“冯谖先驱”,意思是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先驱”,是先行到达。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结果却是不了了之”错。“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意思是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据此看出是烧了债券,并非不了了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矫”,假托;“责”,通“债”,债款;“因”,于是。
(2)“被”,遭受;“祟”,灾祸;“谄谀”,逢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中的“三窟”的具体内容:
①原文“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意思是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于是烧了那些借契。据此看出,焚券市义。烧了债券,让孟尝君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戴。
②原文“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意思是(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据此看出,谋复相位。使用计谋让孟尝君重新获得相位。
③原文“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意思是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据此看出,在薛地建立宗庙。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怠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于是烧了那些借契。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问:“用收来的债款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过了一年,孟尝君被罢免相国职务回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
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梁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不好,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释】①马嵬:即今陕西兴平马嵬坡,是杨贵妃死处。②鸡人:古时宫中报晓之人。③莫愁:古美女,为卢家妇。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也和其他大多数作品一样,认为罪责在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 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闻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C. “空闻”句,用“虎旅传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D. “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如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16. 《马嵬(其二)》一诗突出地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举两例分析。
【答案】15. A 16. (1)运用了用典的手法。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贵妃的传说,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2)对比,如诗人将当年七夕海誓山盟的情形和如今军队哗变(无奈赐死)的现状进行对比。尾联将唐玄宗保不住宠妃与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确保住妻子莫愁,从而表达了对李隆基荒淫好色、怠于政事的讽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A.“认为罪责在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错误。本诗表达了对李隆基荒淫好色、怠于政事的讽刺。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诗歌第一句运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的典故,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颈联中的“笑”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当时杨贵妃与唐玄宗讥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他们却能永远不相离,通过这样的种种描绘,表达对唐玄宗的讽刺,想当初你们还讥笑牛郎织女,如今呢,你们天人永隔,再也不能见面了;尾联将玄宗不能保全自己心爱的女人与普通百姓却能夫妻恩爱,长相厮守形成对比,从而深刻地揭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荒淫误国导致悲剧的批判之情。
(三)名篇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在《燕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揭示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作风腐败。
(2)李商隐在《锦瑟》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诗人怅惘痛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战士军前半死生 ②. 美人帐下犹歌舞 ③. 此情可待成追忆 ④. 只是当时已惘然 ⑤.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⑥. 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帐”“犹”“惘”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3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北京冬奥会迎来惊艳开场。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谁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很多人心中的答案当然是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中国式浪漫”的实现也离不开制作团队______的付出。《立春》节目从创意到完成,就是众人接力、______的过程。制作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找到材质、操控方式等都能满足要求的方案,将柔性发光杆从图纸变为实物。高达9.5米的柔性发光杆,普通人连拿稳都成问题,400多人的表演团队却要拿着它完成各种动作的配合。中华武校的同学们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训练,终于在开幕式上凭着______的表演完美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
正是参与开幕式的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______的巧思得以落地,让冬日的浪漫永远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世无闻 迎难而上 环环相扣 不拘一格
B. 默默无闻 攻坚克难 环环相扣 天马行空
C. 没世无闻 迎难而上 丝丝入扣 不拘一格
D. 默默无闻 攻坚克难 丝丝入扣 天马行空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B. 支撑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C. 支撑着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正是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D. 这刷新流量的“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D 19. C
20. 先提出问题,能引起读者思考;使得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加强语气,突出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的地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没世无闻:指终身不为人知。默默无闻: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此处指团队的付出无声无息,应用“默默无闻”。
第二组,攻坚克难: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层层的困难。现在常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任务。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根据后文来看,主要强调人们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故选“攻坚克难”。
第三组,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此处指的是表演动作的合拍,故选“丝丝入扣”。
第四组,天马行空: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才思豪放,超群不凡。不拘一格:指不受某种规格、方式等的束缚。根据后文“巧思”可知,形容的是才思超凡,故选“天马行空”。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
一为搭配不当,“背后”与“离不开”或“作为支撑”主谓均无法搭配,应该搭配“是……分工协调”或“是以……作为支撑的”。
二为结构混乱,“离不开……作为支撑”句式杂糅,应改为“离不开……分工协调”或“以……作为支撑”。
B.搭配不当,“支撑……”后应搭配“是……”。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谁是对‘中国式浪漫’理解最深刻的人”是问,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启发人们思考这一问题。“很多人心中的答案当然是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是答,突出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对“中国式浪漫”理解的深刻性,从而强调其地位。整体上,有问有答,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你喜欢喝茶,那么应该会注意到:当泡好的茶晾凉之后,①。早在1994年,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茶膜现象”,他们通过精密仪器分析发现,茶膜是空气、茶多酚和碳酸钙离子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形成的难溶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微小颗粒附在有机物表面形成的薄膜。
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两位化学家发现,②,就不会有茶膜出现。这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馏水和普通自来水最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茶膜。也就是说,③,越容易形成茶膜。机灵的小伙伴一定会想到,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
除了水的硬度会影响茶膜的形成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两位化学家为了避免让茶水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他们在氨气环境中泡茶,发现在这种环境中泡的茶,很难观察到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说明必然发生了氧化反应。
21.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茶膜现象”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黄河近两千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B. 假期前7日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创国庆“黄金周”票房新纪录。
C. 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 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B 22. ①茶水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 ②当使用实验室的蒸馏水泡茶时 ③泡茶用水的硬度越高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茶膜现象”双引号作用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特殊的含义;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引用;
D.表示讽刺。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此处句子语意上要与下文“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茶膜现象’相衔接,泡好的茶晾凉之后应是出现“茶膜”,故可填写“茶水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前文“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以及后文“就不会有茶膜出现”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子应是“不会有茶膜出现”的情况;结合“这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馏水和普通自来水最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荼膜”分析,实验室的蒸馏水含有钙镁等离子很少,用其泡茶,不会出现茶膜;故可填写“当使用实验室的蒸馏水泡茶时”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这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馏水和普通自来水最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荼膜”“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可知,用富含钙镁等离子的水泡茶容易出现茶膜,而水中钙镁等离子越多,水质越硬,故可填写“泡茶用水的硬度越高”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氏璧和随侯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美玉、珍珠,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就用了和氏璧和随侯珠作比喻来说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他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意思是说:和氏璧不需要用五彩的颜色来装饰,随侯珠不需要用金银来装饰。接着他又说:“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意思是说:本质美的事物,其他事物不足以用来装饰;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本质美的事物,不需要用其他事物来装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