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04月测试(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 ① 。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 ② 。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
(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
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
其一,求“大”。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参照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
其二,贵“通”。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首先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其三,崇“德”。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
(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代龚自珍认为研究历史是掌握大道的重要前提。
B. 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C. 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
D.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可以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悲画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他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
B. 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乒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
C. 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
D. 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龚自珍《定盒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B. 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C. 恩格斯说:“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
D. 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4. 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D
4. ①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意思答对即可)
5. ①材料一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怎么做)②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致用传统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什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强加因果。原文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选项前后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说法错误,“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运用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没有使用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D.论述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史学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可知这一段主要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的,可以填: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可知,主要从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方面来阐述,可以填: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可知,材料一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是从“怎么做”的层面阐述的。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第三段“其二,贵‘通’”第四段“其三,崇‘德’”可知,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致用传统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从“是什么”的层面阐述的。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
张山
常山县县长吕方,不吸烟也不怎么喝酒,只是有时在重要场合不得不喝点啤酒。如果非要喝,就只有让他的秘书兼司机小王代替了。小王有时候喝得钻桌子底下,不能开车,吕县长唯有打车回家。吕县长最大的嗜好是吃鱼,周围几十里的酒店,但凡做鱼的他都尝遍了。而且,他每吃一条鱼,必先吃鱼头,他说鱼头有营养。至于鱼身子,他象征性地扒拉几筷子,就撂下了。饭毕,他必付钱。
秋天,天空万里无云。吕县长到县里最贫困的荷花乡检查工作。今年,新任乡长刘一波发动群众因地制宜搞起了草莓发展基地。吕县长对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刘一波很满意。这么想着,在现场,吕县长做了重要讲话,并握着几个农民的手鼓励了一番。时间已到了中午,刘乡长早在乡里有名的酒店设了宴,为吕县长接风洗尘。吕县长摆了摆手,从兜里掏出手机看了下钟点,说,这顿饭我们就给荷花乡政府省了,我呢,还有急事,得马上回县里!说完,招呼小王开车就走。
半路,小王建议到荷花乡那家芙蓉酒店吃鱼,因为这家店的特色莱就是鲤鱼汤。吕县长一听来了兴致,朝空中打了个响指,说,去尝尝!
芙蓉酒店的老板姓赵,叫赵来。原是居住在荷花乡人工修建的碧流湾沿上,常年以捕鱼为生,这些年碧流湾水库被一个城里老客买断了,不允许附近的百姓捕鱼。要想吃必须花钱买,赵来一气之下到乡里开了家酒店,做各种鲤鱼宴。他既是大厨又是服务员,忙不过来就让妻子小燕来帮忙。他做的菜味美价廉,回头客很多,尤其是在这里落脚的长途运输司机,都愿意入住芙蓉酒店。他的生意很红火。
吕县长和小王落座后,吕方自己去厨房点了一条六斤重的鲤鱼。赵来将这条鱼做成了四道菜:鱼头加蕨菜清蒸,鱼肉一部分红烧,一部分和香菇搭配做成油丸子,鱼骨架和银耳炖汤。
鱼味鲜美,赵来的厨艺真的非凡。一道道菜上来,吕县长吃得赞不绝口,连说这是几年戾他吃过的最好的鱼宴了。最后一道莱是鱼汤。赵来在厨房找出一只兰花瓷钵子,将鱼汤盛进去。妻子这时候去外边办事了。赵来用搪瓷碗为吕县长盛了一碗,又转手给小王盛。
小王因为感冒就没喝鱼汤。吕县长呢,由于好喝,不免多喝了几碗。一边喝一边咂着嘴夸奖赵老板的手艺,说,小王啊,回县里给赵老板写个材料,作为今年荷花乡的致富典型,证报社、电视台来采访一下,啊?小王连连点头。这时,吕县长的电话响了。是他妻子打来的,问他回不回去吃饭。挂了电话,吕县长就觉得头晕目眩,接着,一下子躺在地上。小王大惊失色,急忙上前扶起吕县长,喊着,吕县长,吕县长,你怎么了?从外面回来的小燕见此情景,再看看盛鱼汤的钵子,立马尖叫,快,赵来,吕县长是中毒了!大家七手八脚将吕县长送进了县医院。原来,昨晚小燕为了消灭厨房里的嶂螂,喷了足足半瓶杀虫粉。赵来用来盛鱼汤的钵子就放在案板上!
上车前,小王恶狠狠地对赵来说,姓赵的,你胆子也够大的。你等着!吕县长要是出了状况,你……你……个小老百姓有几个脑袋担着!
县医院对这种情况治疗起来可以说轻车熟路,很快,两个主治医生给吕县长做了处理。因为不是很严重,下午就出院了。小王将吕县长送回家。小王刚欲走,吕县长一拍脑门儿,说,坏了,小王,人家的饭钱还没付呢!听赵老板说,要一百四十元,明天,你抽空送过去。小王心里生气,还给他钱?差点把命丢在他那里了!没让他赔偿医疗费就不错了。什么玩意,这种店就该举报,卫生不达标!但是,小王一看吕县长一脸郑重,只好说,县长,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下次路过荷花乡再把钱还给他?
吕县长沉默了片刻,说,好吧。
过了半个月,到了收获的季节。市里管农业的副市长卢晓斌要去荷花乡核实今年建草莓大棚的具体事宜。小王就把车开进乡政府,没想到主管领导刘一波一大早就不见了。打他手机无法接通。
细问才知道,这个刘一波自从上次赵来酒店发生中毒的事后,就成了惊弓之鸟。虽然刘一波是吕县长亲手提拔的,但是这情节很严重,不仅危及他的仕途,对荷花乡的种种福利恐怕也是障碍。所以,刘一波一听到上面要来荷花乡考察,就自己坐车去县里打探消息了。
吕县长哭笑不得。
这个副市长也喜欢吃鱼,工作一结束,吕县长就推荐了芙蓉酒店赵老板做的特色鱼汤,来到芙蓉酒店,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酒店已经人去楼空。
大厅的角落里挂上了蜘蛛网。那些值钱的东西都被搬走了,剩下的破桌椅还有废纸满地都是,一片狼藉。
小王拦住芙蓉酒店旁边一家服装店的老板,问,这家饭店的人呢?是不是搬走了?
那个留着一撮胡子的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先是摇了摇头,说,不清楚。小王没忘了递上一根云烟,男人犹豫了下,还是接了。看在云烟的分上,男人对他说了实情。老赵自那天晚上就搬走了,谁也没告诉。其实,赵来意识到自己的酒店惹下这么大的祸,险些毒死县长,这罪过还能小吗?赵来和小燕连夜搬走了,谁也不知去向。
吕县长想说什么,但最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愣怔了片刻,他把那一百四十元钱递给那位汉子,说,这是我欠老赵的饭钱,麻烦你一定交到他手上。
吕县长仰天长叹,意味深长。
他说,务必把赵老板找回来,常山县想发展经济,少不了老赵这样的人!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县长到县里最贫困的荷花乡检查工作”是本篇小说故事的起因,映射政府重视扶贫工作的社会背景。
B. 小说中吕县长喝鱼汤中毒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部分,导致酒店老板赵来一家连夜搬离。
C. 小说善于运用伏笔,如“赵来在厨房找出一只兰花瓷钵子。…… 妻子这时候去外边办事了”“小王因为感冒就没喝鱼汤”等,都为下文吕县长中毒埋下伏笔。
D. 本文语言通俗朴实,充满生活气息,如“有时候喝得钻桌子底下”“一边喝一边咂着嘴夸奖”就很接地气
7. 下列对吕县长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说到吕县长吃鱼只吃鱼头,因为鱼头有营养,至于鱼身子,象征性地扒拉几筷子,说明他私底下有铺张浪费的习惯。
B. 吕县长到荷花乡检查工作,拒绝刘乡长的设宴款待,说“这顿饭我们就给荷花乡政府省了”,反映出吕县长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
C. 吕县长出院后,依然记得自己还没付饭钱,立马吩咐小王把一百四十元钱给人送过去,体现了吕县长为人大度、不愿占人便宜的品质。
D. “务必把赵老板找回来,常山县想发展经济,少不了老赵这样的人”,表明吕县长在扶贫工作中颇有顾全大局的意识。
8. 老赵身上有哪些亮点被吕县长看好,以至于吕县长要把他找回来?请简要概括。
9. 对比必修下册课文《鸿门宴》中的“鸿门宴”,本文的“鸿门宴”有什么不同?本文以“鸿门宴”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6. C 7. A
8. 吕县长敏锐地发现赵来可以作为脱贫致富的典型进行宣传,他勤劳实干,有手艺,又懂得变通,最终发家致富。
9. ①不同:课文《鸿门宴》中的“鸿门宴”有政治图谋,是有意安排的,充满杀机;而本文中的“鸿门宴”是家常便饭式的“鲤鱼宴”,是无意而为,充满巧合。
②作用:大词小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暗示文中“鲤鱼宴”的不同寻常。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小王因为感冒就没喝鱼汤……为下文吕县长中毒埋下伏笔”错误,小王没喝鱼汤与吕县长中毒没有因果关系,所以不能埋下伏笔。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A.“说明他私底下有铺张浪费的习惯”错误,从文中来看,吕县长是正面形象,他吃鱼先吃鱼头是因为他对吃鱼有讲究,认为“鱼头有营养”,选项中理解为“铺张浪费”,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老赵的行为来分析县长看好以至于要把他找回来的原因。
结合“芙蓉酒店的老板姓赵,叫赵来。原是居住在荷花乡人工修建的碧流湾沿上,常年以捕鱼为生,这些年碧流湾水库被一个城里老客买断了,不允许附近的百姓捕鱼。要想吃必须花钱买,赵来一气之下到乡里开了家酒店,做各种鲤鱼宴。他既是大厨又是服务员,忙不过来就让妻子小燕来帮忙。因他做的菜味道纯正,物美价廉,回头客很多,尤其是在这里落脚的长途运输司机,都愿意入住芙蓉。他的生意很红火”可知,赵来勤劳实干,有手艺,同时能够因地制宜,最终发家致富;
结合吕县长找赵来回来的原因来看,“作为今年荷花乡的致富典型……采访一下”,“务必把赵老板找回来,常山县想发展经济,少不了老赵这样的人”,由此可知,吕县长发现赵来可以做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进行推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先看课本中的《鸿门宴》的意思。这篇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楚汉两方的局势在这次宴会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这里的“鸿门宴”是有政治图谋的,是暗藏杀机的,是不怀好意的。
再看本文的“鸿门宴”。从文中来看,文中所说的是“鲤鱼宴”,即吕县长和司机小王在荷花乡赵来饭店吃的一顿“鲤鱼宴”,由“半路,小王建议到荷花乡那家芙蓉酒店吃鱼。因为,这家店的特色菜就是鲤鱼汤。吕县长一听来了兴致,朝空中打了个响指说,去尝尝”可知,这次“鲤鱼宴”并非有意为之,是无意而为,是巧合。
最后分析本文用“鸿门宴”作为标题的作用。从标题的技巧来看,“鸿门宴”属于借用,而此处的意思和原本的意思不同,属于大词小用;从对读者的效果来看,初看“鸿门宴”,读者会想到历史上的故事,而文中所讲并非如此,所以这就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标题的含义来看,标题中的“鸿门宴”就是指“鲤鱼宴”,所以使用“鸿门宴”就暗示文中“鲤鱼宴”的不同寻常。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上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折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服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甲申,诏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谕中书省臣曰:“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其遗周铸等往诸府县核实田亩,以定赋税,此外无令有所妄扰。”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
B. 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
C. 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
D. 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肆”的意思是大肆宣扬,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肆”的含义相同
B. 文中“深探其本”意思是探求到了治国之根本。其中的“本”字与《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的“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字的含义相同。
C. 文中“版籍”的意思是登记户口、土地的薄册,其中的“籍”与《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字含义不同。
D. 文中“次第”的意思是依次,与李清照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章溢称赞太祖深知民生疾苦,可当太祖与文臣讨论治国之术,却批评太祖不明白正道,是歪理邪说在毒害他。
B. 太祖认为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他赞同贾谊对秦朝的灭亡分析,是沿袭了战国的弊端,没有对百姓施行仁义。
C. 太祖下诏派遣周铸等人前往浙西考核田亩数,告谕整顿不要超越法度,清明在于养民,在于减赋税。要核实田亩并制定适度的赋税。
D. 太祖接受刘基的意见,认为仁政体现在要施实惠,令百姓富裕、休整、知礼,官员则要节用度,减劳役,禁贪虐,要让百姓安心生活。
13. 翻译句子。
(1)文中划线句子:
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
(2)课内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 文中太祖认为“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既然不能笼统言之,那行仁政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急功近利的诸侯大多听信他们的话,(结果)往往事情尚未成功而国家就已随之灭亡,这到底有何益处呢?
(2)慎重***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14. 具体的表现是:①要让百姓富裕(官府要节约用度/减少赋税)。②要让百姓休息(减省劳役/要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的元气/不扰民、不暴虐)。③不暴虐(不要超越法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下府、州、县官入京朝见,离开朝廷时,上殿辞别皇帝,太祖告谕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困窘已极,譬如初学飞的小鸟。”
“上”作“谕之曰”的主语,“上”后不能断开,排除AD;
“天下府州县”共同作“官”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欲肆其西封”中的“肆”是“扩张”的意思。句意:大肆宣扬歪理邪说/(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B.“本”都是“根本”的意思。句意: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C.“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指项羽。句意:郡县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大多丢失/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
D.“这次第”指此情此景。句意:如今天下依次平定/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批评太祖不明白正道,是歪理邪说在毒害他”错误,原文为“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此处不是批评太祖不明白正道,只是在讨论治国的道理。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就”,完成,成功;“诚”,到底;“诸侯急于利者”,定语后置句,急功近利的诸侯。
(2)“申”,反复陈述;“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同“斑”,头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都是状语后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不节用则民财竭”可概括出,要让百姓富裕,官府要节约用度,减少赋税。
结合“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息民之力……不省役则民力困”“此外无令有所妄扰”可概括出,要让百姓休息,减省劳役,要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的元气,不扰民。
结合“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可概括出,不暴虐,不要超越法度。
参考译文:
皇帝上朝结束,随口对刘基、章溢说:“我起自淮西,由此拥有天下。交战对阵之际,横遭杀害的百姓很多,(我)心中常为之悲伤。经受天下动乱的百姓盼望社会安宁,就像又饥又渴时盼望喝水吃饭。如果再用法令驱使他们(服役、纳税),就好比用药物治病,却加进毒酒,老百姓还能依靠谁呢!”章溢叩头说:“陛下深知民生疾苦,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太祖与文臣讨论治国之术,陶安回答说:“不明白正道,是因为受到歪理邪说的侵害。”太祖说:“邪说慢害正道,犹如美味爽口、美色夺目。战国之时,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大肆宣扬歪理邪说。急功近利的诸侯大多听信他们的话,(结果)往往事情尚未成功而国家就已随之灭亡,这到底有何益处呢?歪理邪说不清除,正确的道理就不会兴起,天下怎么能够太平!”陶安回答说:“陛下所言,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之本。”太祖说:“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贾生论述秦朝的灭亡,在于不施行仁义。秦朝沿袭战国的弊端,又哪里知道对百姓施行仁义(这个道理)呢!”天下府、州、县官入京朝见,离开朝廷时,上殿辞别皇帝,太祖告谕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困窘已极,譬如初学飞的小鸟,不能拔去它的羽毛,刚栽种的树木,不能摇动它的根部,关键在于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的元气而已。唯有清官廉吏才能约束自己造福他人,贪官污吏必定剥削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有的官员才思敏捷可能为私心所困,有的官员软弱无能可能被欲望迷惑,这些都是不廉洁导致的。你们应当深以为戒!”甲申,下诏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前往浙西,考核田亩的实数,告谕中书省大臣说:“战乱之后,郡县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大多丢失,如今想要经营治理,从根本上加以整顿,不要超越法度以致祸害我的子民。清明政治在于养育人民,养育人民在于减少贼税。源遣周铸等人前往各府各县核实田亩之数,以此制定贼税,此外不得随意扰民。”太祖对刘基说:“从前群雄争夺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天下依次平定,思考使百姓生殖繁衍的办法,应该怎么做?”刘基回答说:“让百姓人口繁殖的办法,在于宽厚仁慈。”太祖说:“不施行实实在在的恩惠,只笼统地说宽厚仁慈,也是没有益处的。据我看来,宽待百姓一定要让百姓富裕,一定要使百姓休息。(官府)不节约用度百姓的财力就会困竭,不减省劳役百姓的人力就会疲乏,不讲明政教风化百姓就不知道礼义,不禁止贪婪暴虐,百姓就无法安心生活。”刘基叩头说道:“陛下所言,就是所谓的本着仁爱之心施行仁义之政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D.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16.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15. C 16.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
C.“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景物描写特点能力。
答题时注意从写景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几个角度作答。
从写景的角度上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水中红蕖,是俯视角度。
从感觉角度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视觉,白色的鸟语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细细香”是嗅觉。多种感官的运用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从描写的方法上看,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动静结合,是诗歌具有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将景物写活了。
从词语使用方面来看,“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速。“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从色彩搭配上看,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对比鲜明,意境清新淡雅,颇有诗情画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循循善诱,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无以也 ③. 如今人方为刀俎 ④. 我为鱼肉 ⑤.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⑥.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毋”“俎”“唯”“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制造大国,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便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也是强国之基。技能人才不仅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前不久,中国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很快,中国人便能乘坐自己的大飞机冲上云霄。而在这背后,我国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 ③ 的作用。
从鲁班、李冰、沈括这样的工匠大师到如今航空航天、高铁制造等领域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 ② ,内化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华龙一号”340多吨穹顶吊装最大误差不超过1毫米,中国最大单体建筑平移工程的滑行精准度是2毫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范围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毫厘之间,见证的是“中国精度”,展示的是“大匠”风范。
以技术为生命,以创新为导向,不断追求卓越,在 ③ 的时代发展中,传承工匠精神,牢牢把握技术话语权,为创新中国汲取最蓬勃的动能,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两组复句改成两个单句。可以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并说明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中流砥柱 ②薪火相传 ③日新月异
19. 以技术为生命,不断追求卓越,传承工匠精神,牢牢把握技术话语权。以创新为导向,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为创新中国汲取最蓬勃的动能,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
20. 原句运用三个结构相似、意思相近、字数相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凝练集中地列举出“中国精度”事例,表达出对工匠精神的赞美,排比句式整齐,语势充沛,有较强的感染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中国人乘坐自己的大飞机,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技能人才功不可没,本句强调我国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故填“中流砥柱”。“中流砥柱”的意思是比喻能担当重任,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集体或个人。
第二空,前文提到,古代的工匠大师鲁班、李冰、沈括,又提到如今航空航天、高铁制造等领域的大国工匠,强调工匠精神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不息。故填“薪火相传”。“薪火相传”的意思是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第三空,前文提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后句又提到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感,可知本句重在强调时代发展的变化快速,故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的意思是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以技术为生命,以创新为导向,不断追求卓越,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传承工匠精神,牢牢把握技术话语权,为创新中国汲取最蓬勃的动能,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分析这个复句,可知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技术”,一是“创新”。按照这两个层面将句子分类,可以看出“以技术为生命”“不断追求卓越”“传承工匠精神,牢牢把握技术话语权”都与“技术”有关;“以创新为导向”“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为创新中国汲取最蓬勃的动能,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与“创新”有关。
据此拆成两个单句:以技术为生命,不断追求卓越,传承工匠精神,牢牢把握技术话语权。以创新为导向,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为创新中国汲取最蓬勃的动能,让工匠精神折射出时代发展新气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划线句列举了三则“中国精度”事例,从“最大误差”“滑行精准度”“授时精度”三个方面展现“中国精度”,三则事例语言结构相似、意思相近、字数相当,构成排比。排比的效果是语句凝练,结构整齐,语势充沛,有较强的感染力。
列举了“华龙一号”最大误差极小,中国最大单体建筑平移工程的滑行精准度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范围授时精度高等具体展现了“中国精度”的表现,而“中国精度”展示的是“大匠”风范,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高度赞美。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大树对研究区域的生物群落演化以及生态适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个科学谜题——如何把水分和矿物质营养从树根里面送到高高在上的枝头呢?
比如说,科考队发现的不丹松,高度为76.8米,换算成居民楼,大概相当于25层楼的高度,如果没有水泵提供压力,我们根本无法在如此高度享受自来水服务。那么没有水泵的大树 ① ?
最初,人们认为, ② 。所谓毛细作用,就是水会顺着很细很细的管道向上“爬”,这些管道越细,爬升的高度就越高。但经过计算发现,以大树输送管道(维管束)的尺寸所产生的毛细作用,根本无法把水分送到几十米高的地方。
实际上,大树还真的有个“水泵”——枝干顶端的叶子。叶子不停地向空气中释放水汽,树干维管束的水分就会来补充,通过这样的传递, ③ 。因为跟蒸腾作用有关,这种特别的提升力就被称为蒸腾拉力。不过,这个供水系统究竟是如何常年运转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拉力,到目前还是个谜。这次发现的刷新纪录的树,对于我们研究植物的生理,特别是水分和营养的运输的生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水泵”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千山万水的随心所欲里,“交情”似乎张口就来,“友谊”好像信手拈来。
B. 再孤独的内心,也不欢迎指手画脚的“友情司令”;再热络的态度,也不必充当无微不至的“友情保姆”。
C.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D. “上得了国际舞台,入得了百姓生活。”冬奥场馆的赛后运营业态更为丰富,为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更多新路径。
22. 请在文中画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是如何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呢 ②大树是通过毛细作用来提水的 ③树根吸收的水分就被“抽”上来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中“水泵”的引号表特殊含义;
A.引号表讽刺、否定;
B.引号表特定称谓;
C.引号为特殊含义;
D.引号为引用。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本句为承上启下句,下面两段阐述大树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方式,结合句末的“?”,可是是个问题,故可填写“是如何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呢”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结合句前“最初,人们认为”可知,此处是人们对大树将水从树根送到枝头的方式的理解,再结合“所谓毛细作用……”可知,这个方式与毛细作用相关,故可填写“大树是通过毛细作用来提水的”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结合“通过这样的传递”可知,此处应是填写结果,故可填写“树根吸收的水分就被‘抽’上来了”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思成、罗哲文、吴良铺、张锦秋、郭黛姬等一代代著名古建筑专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化和技术的研究,使我国众多古建筑得以有效保护、其优秀建造理念、建筑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以“复活”,并在现代建筑中重放光彩,引领世界建筑新潮流。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的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木草、民间方药入手,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吸取营养,经过380多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攀上了世界医学高峰。
我国著名国产汽车生产企业比亚迪,而对众多车企在传统汽车制造技术研发上的刷烈竞争,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能源开发的新领域,另辟蹊径,果断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新道路,成为目前全球汽车制造行业中唯一一家能够实现电池、电机、电控自研自造的车企,图态电池和CTB技术研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
以上材料中,他们或发掘复兴,或借鉴创新,或另辟蹊径,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领先水平。这些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你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则是写中国古建筑专家致力发掘、抢救、复兴,使濒临失传的古代优秀文化技术重放光彩,引领世界新潮流的事迹;材料二是写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带领团队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吸取营养,终于研制出了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氯青蒿素,意在说明吸收优秀传统精华,融入现代科技,通过继承、借鉴、创新,达到科技领先境界;材料三是写比亚迪企业独辟蹊径,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意在说明突破传统思路,另辟蹊径,才能实现超越的事例。
综合看来,三则材料的主体,采取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做法都是切合自身研究领域的具体实际的,在建筑方面,许多优秀成果需要得到发掘、抢救,使之得以复兴,发扬光大;在医学方面,从我国古代丰富的医学传统中吸取营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精制提纯,创新研发;在汽车制造方面,传统汽车制造技术研发方面唯有另辟蹊径,方能实现超越,占领新的先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正确看待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探讨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正确选用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要结合本领域的具体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处理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关系,以真正促进本领域的卓越发展。然后论述立足实际如何正确处理三者间的关系,如:深入发掘、广泛借鉴、大胆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宝;中国式现代化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大胆创新;面对西方的封锁和打压,中国科技发展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变道超车是突破封锁的有效策略。行文时,议论说理要体现思辨色彩,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实事求是态度去思考我国现代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事业发展。最后强调传承复兴,深入钻研,大胆创新,才能真正走好民族的复兴之路。
立意:
1.传承复兴,深入钻研,大胆创新。
2.广泛借鉴,深入挖掘,开辟新路。
3.传承创新,立足实际,精准对接。
4.传承创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