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高三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旁白,是影视剧中交代剧情、发表观点、展现角色内心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旁白是一部“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如果将影像叙事比作一本书,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它可以是写在扉页的心得、写在书边的评语,还可以是问号,是惊叹号,是意味无穷的省略号。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它们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有些剧充满“刨活式”旁白,叙事不足,旁白来凑,故事发展缺乏层层递进的逻辑和合理铺垫。关键情节全靠“说”,剥夺观众的参与感,必然生硬突兀;有些剧惯用“解释性”旁白。画面、表演、旁白传递的是同样的内容,堆叠冗余拖沓的信息量;有些剧陷入“图解式”旁白,机械照搬原著语言。用过多的旁白替代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剧情铺陈和旁白讲述“两张皮”,把拘泥当真实,将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视为尊重原著。
观众为什么不满意这些旁白?归根结底,是观众没有感受到创作者对他们审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有时没有旁白,为什么叙事逻辑前后不通?有时有了旁白,为什么又深感毫无必要?其一喧宾夺主,其二画蛇添足,正是旁白过度使用的两大特征。这背后指向的,是影像语言表达的投机与乏力。
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影像世界的说服力。闲笔不“闲”,旁白也不是游离于主题叙事外的喃喃自语。电视剧《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曾说,“旁白与作品的关系如同一呼一吸,剧情紧张时受众也跟着紧吸着气,到旁白出现就舒了一口气,旁白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作品节奏”。
好的旁白恰当、精练,不知不觉融入戏中,融入故事里。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结尾洋溢着雄浑气魄的旁白令人印象深刻:“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何其幸运!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这不仅道出了宋运辉人生经验的总结,也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
从这个角度看,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类比于中国艺术讲求“化境”的最高境界,故事讲述、角色塑造与旁白讲述要经过反复的意匠加工、锤炼糅合,最终才能浑然一体地传递主题和情感。
创作者要更好地用影视语言讲清故事、讲好故事,把功夫实实在在地用在影像叙事中。中国画讲求“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的留白魅力,中国古典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审美意境。其实,影视剧旁白亦如此。旁白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多不如少,少不如精。创作者不必将所有意图都直接、浅显地表达出来,创作也需留白,如此才能给观众以想象空间,使作品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毕竟,满满当当的画纸,便再无可回味的余地了。
(摘编自王瑨《影视剧旁白,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
材料二:
网剧时代的旁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首先是旁白中“独白”的使用更加频繁。这是一种讲述视角的切换,由客观、全知和审慎的第三人称,变为剧中角色的内心剖白,更适合传递情感,相对比较细腻。很多青春剧和都市剧也会在旁白中使用角色独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和观众的区隔。
相比较为常规的自述式旁白,女性群像剧《爱很美味》算是一种新尝试:在开篇时让三位女主角以旁白的形式进行互相介绍。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一是能够让观众快速熟悉三个人的性格和之前的故事;二是用“互相吐槽”的方式,强化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沿用《潜伏》的旁白创作方式,将第三人称的旁白进行“人格化”处理,也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周扬就在采访里提到,在配旁白的时候,他会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在《扫黑风暴》里,旁白可能代表着督导组,代表一种正义的声音。当他具备独立人格时,也会更融入剧集本身。
旁白还有一重比较特殊的“隐藏价值”,就是给剧集“兜底”,或者说“打补丁”。不同于需要现场拍摄的画面和受制于演员档期等问题的配音,旁白的灵活性相对更高,因此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潜伏》的导演姜伟就提到,旁白从客观上讲,是后期求变的一条渠道。
有相关从业者说,很多时候剧中加入的旁白,是受制于内容审核的修改。“从样片到成片的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层审核和修改。如果有某些很关键的戏份被删除,前后就不连戏了,角色的心路历程也不成立,如果没有更好的补救办法,就只能用旁白来补充。”
但这也不是某些国产剧滥用旁白的借口。“几乎所有的剧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拍摄过程不可能没有一点漏洞,”沈洋认为,“好的导演和剪辑应该有应对这种突发状况的技巧,让观众在看到这儿时不会觉得特别突兀。”
将目光移向海外剧市场,会发现旁白仍然有很多可供开发的新形态。在英美剧领域,就有不少“打破第四面墙”的旁白,如《伦敦生活》《纸牌屋》等;另外,旁白的视角也可以不拘泥于剧中角色,《绝望主妇》里,旁白是第一集就已经去世的玛丽·爱丽丝,以死者的视角讲述四位好朋友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剧集的叙事语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近围绕旁白的争议充分证明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活”,而是需要费心琢磨的重要环节。希望旁白能越来越多地成为一部剧的“亮点”,而不是“雷点”。
(摘编自毒眸(剧里用旁白,真的不合适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旁白作为影视剧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是“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
B. 失败的影视剧都是把旁白当作万能药、万金油,过度使用,没有充分地信任和尊重观众。
C. 进入网剧时代,影视剧的旁白有一些变化,变化目的是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D. 开发旁白的新形态不能拘泥于传统形态,也不能仅限于国产剧,还应向海外剧学习。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论证语言虽然平实易懂,但也不失俏皮,与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关,如比喻、设问、引用等。
B. 材料一运用了类比论证,将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影视剧旁白进行类比,论证留白的作用。
C. 材料二引用沈洋的话是为了论证国产剧不能滥用旁白的观点,“几乎”“一点”等词体现了语言的严谨。
D. 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述旁白的一些变化及强调不能滥用旁白,要开发旁白的新形态。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电视剧《欢乐颂》的旁白,一会儿替角色表达思绪,一会儿替导演交代场景,一会儿干脆变成“电影录音剪辑”,描述起演员的表演。
B. 电视剧《围城》中采用与剧中人物语言风格高度契合的旁白,对剧情的发展做意味深长的评论和总结,提示观众品出多重滋味。
C. 电视剧《大明宫词》每集开头、结尾的旁白叙述,在现实逻辑之外,又在人物内心情感逻辑之中,形成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D. 电视剧《潜伏》的旁白弥补了谍战剧中演员“表面不动声色,心底波澜起伏”的局限,与整个剧情、人物形象融为一体。
4. 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影视剧旁白有哪些功能?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D 3. A
4. 首先阐释旁白的含义及过度使用旁白的表现;其次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观众不满意的原因;然后论述好的旁白的作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①好的旁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②能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③能增强观众的代人感;④更相对细腻地传递情感;⑤拉近和观众的距离;⑥相较配音,影视剧旁白的灵活性更高,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失败的影视剧都是”错误,说法太绝对。材料一“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它们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是说“往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比喻论证”错,材料二“女性群像剧《爱很美味》算是一种新尝试”“在《扫黑风暴》里,旁白可能代表着督导组,代表一种正义的声音”有举例论证,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电视剧《欢乐颂》的旁白功能定位错乱,成了整部剧突出的“冗余”。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七段。
首先,第一段“旁白,是影视剧中交代剧情、发表观点、展现角色内心的一种语言手段”“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它们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阐释旁白的含义及过度使用旁白的表现;
其次,第二、三段“观众为什么不满意这些旁白?归根结底,是观众没有感受到创作者对他们审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影像世界的说服力”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观众不满意的原因;
然后,第四段“好的旁白恰当、精练,不知不觉融入戏中,融入故事里”论述好的旁白的作用;
最后,第五、六段“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创作者要更好地用影视语言讲清故事、讲好故事,把功夫实实在在地用在影像叙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七段收束全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如果将影像叙事比作一本书,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可知,好的旁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合材料一“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可知,能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
结合材料二“旁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可知,能增强观众的代人感;
结合材料二“由客观、全知和审慎的第三人称,变为剧中角色的内心剖白,更适合传递情感,相对比较细腻”可知,更相对细腻地传递情感;
结合材料二“很多青春剧和都市剧也会在旁白中使用角色独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和观众的区隔”可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结合材料二“不同于需要现场拍摄的画面和受制于演员档期等问题的配音,旁白的灵活性相对更高,因此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可知,相较配音,影视剧旁白的灵活性更高,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回冰城 蒋巍
一节抽屉从时光深处拉了出来。
清蓝的松花江恋恋地流向远方,许多记忆如童年时挂在脖颈上的钥匙,发出清脆的响声。那时,哈尔滨矗立着许多教堂,天空常有钟声远近回荡,有的教堂还有唱诗班,后来哈尔滨被誉为“音乐之城”,底蕴就源于此吧。街上有来来去去的俄罗斯妇女,严冬时也穿着翻毛皮裙和蕾丝长袜,我很奇怪她们为什么不冷。天气好的时候,在街头的墙角偶尔能看到一个俄罗斯老头,动情地拉着手风琴或小提琴,脚边放一顶礼帽,里面有一些零钱。还有响着当当铃声的红色有轨电车、运送客人的黑色轿式马车、整齐排列在街边的人力三轮车。每到周末,母亲到幼儿园接我。我都吵闹着要坐大马车回家——那时我就喜欢高大威武的骏马,从此画马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那时,我不知历史也不懂风景。后来我才知道,“哈尔滨”是满语译音,意思是“晒渔网的场子”。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帝国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成为松花江畔的一个重要站点,人烟才渐渐稠密起来。那时的工具只有铁锹,铁锹也是民工的饭碗。燕山雪花大如席,东北雪花大于天——哈尔滨就这样落生在一朵大大的雪花里。之后,被十月革命吓跑的沙俄贵族和白军军官,“二战”期间被德国法西斯驱赶的欧洲犹太人,纷纷逃到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避难,他们的人数甚至占到哈尔滨人口的一半,很多人终老于此。与此同时,大东北肥得流油、号称“插根筷子都发芽儿”的黑土地,吸引了关内数十万、上百万“闯关东”的移民,以至于街上到处响着大嗓门儿的山东话。哈尔滨渐渐有了满天星光和万家灯火。
家乡,犹如童年时看的第一本小人书。直到你把自己看大了看老了,小人书还是那样经典。哈尔滨这本小人书上画着什么呢?哦,我一直记着南岗区那些尖顶的红铁盖、绿阁楼,那些黄院墙、半圆窗的一幢幢洋房,老道外那些巴洛克式的青砖楼、有着长长回廊的大杂院和院中用绳桶提水的老井。还有道里区那片阔大的平民区地德里,俗称“偏脸子”。细细一想,这个称谓多丑啊——当然也透着哈尔滨人天生的幽默和自嘲。当年,这里棚户连片,过道逼仄,雨天泥浆满地,冬天冰冻路滑。我家当时在环境较好的电车街,但升初中时我被分到地德里的二十九中学。我和梁晓声同校,我初三,他初一。我的印象里,那时的晓声瘦得像豆芽菜,话不多,不过一双眼睛精光四射,进校就追求同年级的一个“校花”——我的妹妹,可惜未成。许多年以后,他在中国作协的一次研讨会上说:“正是蒋巍妹妹对我的无情打击,逼我走出了‘偏脸子’。”全场哄堂大笑。
读初中时,我的俄语老师是一位优雅的俄罗斯妇女,是她教我背诵了普希金的许多抒情诗。1964年,我考入省重点中学哈三中,不久一篇作文被省电台选中播出,学校还在门厅贴出通知,让全校学生收听,这真让我心里乐开了花!那年的国庆之夜,我和院里的一群伙伴欢快地拉起手风琴,在中央大街手拉手围成圈,尽情地唱着跳着舞着,引来满街的人潮和欢声,其中有很多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少年。后来,我到了北大荒,一位回哈尔滨探亲的同学带来一瓶红酒,我用牙齿砰的一声掀掉瓶盖,把少年时的记忆含泪一饮而尽。
我以为,哈三中给予我的最大馈赠,就是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展示个性的勇气。我学会了滑冰、游泳,学会了打篮球、排球、冰球,我和队友还得过全市中学生冰球比赛冠军。后来当了作家,可以周游全国了,我只身一人,游过黑龙江、嫩江、松花江、长江、珠江,曾在江流中救过一位上海女知青。我还游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就是没游过黄河,因为“跳进黄河洗不清”。一个傍晚,我在辽宁兴城游海,游着游着竟然看不到陆地了,吓得我魂飞魄散,赶紧往回游,终于看到了远处的一抹黛绿。哈尔滨一向出好嗓子,我也有。有一次跟着中国作家团参加欧洲笔会,我放声高歌一曲《我的太阳》,征服了各国同行和当地大学生。一位法国女作家对我说:“蒋先生,谢谢你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风貌,这个美好的夜晚属于你!”同行的陈忠实高兴地向我伸出大拇指,指间夹着他那呛人的廉价雪茄烟。
众所周知,哈尔滨最迷人的是著名的中央大街:整条街用圆润的面包石铺就,两边排列着欧洲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在我看来,中央大街就像是哈尔滨的金手指,由犹太人建的造型华美的马迭尔宾馆,就是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
必须提及我对家乡的一个小小贡献。1985年,时在哈尔滨日报社工作的我,与同事们一同为哈尔滨起一个别称,有人提议叫“滨城”,有人提议叫“江城”,最后我主张叫“冰城”——因为这才是哈尔滨最亮丽的特色。后来,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很多游客都选择在冬天来到冰城哈尔滨观光,那些高大壮丽、晶莹剔透的“水晶宫”,那些千姿百态、充满奇思妙想的冰雕雪塑,绝对是他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风景。
于今,我已离开家乡三十年。回想去过的世界各地,无论景致多么美好,都不过是我人生旅途中匆匆停留的驿站。唯有冰城哈尔滨,唯有母亲一次次含泪送我的那个路口,才是我心中永远的依傍。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哈尔滨之所以被誉为“音乐之城”,与当年城里有许多教堂,以及教堂所拥有的唱诗班不无关系。
B. 哈尔滨人天生拥有幽默和自嘲的特点,这一点从他们给道里区的地德里取名为“偏脸子”可以看出。
C. 作家梁晓声在初中时追求作者的妹妹,没能成功,梁晓声后来提到这件事对他的影响,但他遭到了大家的嘲笑。
D. 哈三中是作者的母校,这里培养了他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展示个性的勇气,是母校给他的最大馈赠。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一句“一节抽屉从时光深处拉了出来”独立成段,运用比喻手法,语言表达新颖独特,吸引读者兴趣。
B. 文章善用细节表现人物,描写作家陈忠实,“指间夹着他那呛人的廉价雪茄烟”的细节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 作者擅长形象化描写,比如描写哈尔滨中央大街时,将其比作金手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极为传神。
D. 文章后面作者特意写了自己对家乡的“小小贡献”——主张哈尔滨的别称叫“冰城”,可见对家乡的深爱。
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
9. 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梦回冰城”的好处。
【答案】6. C 7. C
8. ①运用拟人和比喻,“恋恋地”描写了河水有情有义,将“记忆”比作“发出清脆响声的钥匙”,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形象化了。②将客观的环境描写融入主观的个人情感,移情于物,形象自然,鲜明生动。
9. ①标题文采斐然,“梦回冰城”中“冰城”代表作者的故乡哈尔滨,“梦回”表明人不在故乡却一心盼望回故乡的心绪,生动形象又意味深长。②标题统摄全文,全文围绕对故乡的回忆陆续展开,所写内容虽十分丰富,但都围绕标题来行文,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③标题言简意赅,既点明了文章关于故乡的内容,又传递了回忆和怀念的浓郁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但他遭到了大家的嘲笑”错误。原文“全场哄堂大笑”可知这是大家对梁晓声的风趣的话语的回应。而不是嘲笑。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 “比如描写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时,将其比作金手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错误。原文“央大街就像是哈尔滨的金手指,由犹太人建的造型华美的马迭尔宾馆,就是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比作“闪闪发光的钻戒”的是马迭尔宾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恋恋地”把“松花江”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写出了其情深意重。本体“记忆”,喻体“钥匙”,比喻词“如”,将“记忆”比作“发出清脆响声的钥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借景抒情,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松花江江水流向远方,引发出作者的童年的回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形象自然,鲜明生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梦回冰城”,“冰城”代表作者的故乡哈尔滨,“梦回”表明对故乡的无尽的思念。标题文采斐然,生动形象,意味深长。
结构上:“梦回冰城”总领全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全文围绕故乡哈尔滨来写,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主题上:结合结尾“我已离开家乡三十年。回想去过的世界各地,无论景致多么美好,都不过是我人生旅途中匆匆停留的驿站。唯有冰城哈尔滨,唯有母亲一次次含泪送我的那个路口,才是我心中永远的依傍”可知,标题“梦回冰城”言简意赅,既点明了文章关于故乡的内容,又传递了回忆和怀念的浓郁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做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 弑,杀、杀死,古代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C. “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D. 西域,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 太宗长相英伟刚毅,大臣们朝见时都手足失措,因此太宗在有人奏事时,总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还拿隋朝的事来劝朝臣畅所欲言。
C. 有人向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让他们担任皇帝的警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 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2)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14. 魏征认为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
(2)对。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14. ①良臣与君主同心,也与君主共享尊荣。②忠臣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人欲自见其形”“君欲自知其过”结构一致,“形”后断开,排除AC;
“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解说错误。封建时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均可称为“弑”,并不是“专指臣下杀死君主”。
C.正确,“已”字含义不同。停止;已经。句意:如果无止境地放纵欲望。/沛公已经出去。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错误。根据原文温彦博所说“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可知,温彦博是认为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营”,修建;“病人”,使百姓困苦;“利己”,使自己获利;“……者……也”表判断。
(2)“然”,对;“戮力”,尽力,合力;“庶”,表示可能或期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可得出:良臣与君主同心,也与君主共享尊荣。
②根据“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可得出:忠臣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
参考译文:
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我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我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再次跪拜说:“我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我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有人向唐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补进御林军中。太宗对他说:“我以天下为一家,只要是贤良之士我都亲近、任用,怎么能认为旧属士兵之外就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呢?你的这种意思,不是让我的德行广布于天下。”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指责的怨言,原因在于他能与民同利。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奢华珍奇的东西,固然都是人们想拥有的,但如果无止境地放纵欲望,那么国家的危亡很快就会到来。我曾想修建一座宫殿,材料已准备好了,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又停止了。王公及以下的群臣,应该体会我的此番用意。”从此二十年间,社会风气朴素,没有人穿锦绣的衣服,官府百姓都很富足。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珠,就剖开身体来收藏它,有这样的事情吗?”侍臣说:“有。”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胡商爱珠,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的官吏和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的可笑之处有什么差别呢?”魏征说:“过去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和商纣贪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像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绝句(其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武夷山中
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写此诗时将近十年。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诗中“幽谷”“层冰”“积雪”等描写了环境之艰苦,表现了梅花生长条件之恶劣。
B. 陆诗中“自分”表明梅花很在乎开得早还是晚,也表明了诗人对实现理想仍有期待。
C. 谢诗中“独立青峰野水涯”写武夷奇观,巍然挺立的青峰也是诗人性格、形象的写照。
D. 谢诗中“天地寂寥山雨歇”借景抒情,写雨后天地寂寥,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16.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陆诗借助梅花独放寒冬、傲雪不群、孤芳自赏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崇高节操的思想境界。②谢诗借不畏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要永远坚持民族气节、绝不向敌人屈膝的决心,也体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陆诗中‘自分’表明梅花很在乎开得早还是晚”错误。应是“并不在乎开得早还是晚”。自分:自己料定。生长环境: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因此自己已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在这样的地方,它自然花开得晚,但是它并不在乎。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写出了梅花身处逆境不畏严寒。暗示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进一步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傲对霜雪的气节。诗人赞美梅花,体现了诗人坚持节操、不怕艰苦、勇于磨砺的高洁品性。可概括为:陆诗借助梅花独放寒冬、傲雪不群、孤芳自赏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崇高节操的思想境界。
“几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歌颂梅花高洁坚贞,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品质,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结合注释可知,流露出诗人坚持自我、不改初衷的坚定意志。可概括为:谢诗借不畏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要永远坚持民族气节、绝不向敌人屈膝的决心,也体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运用反衬手法,通过衣服上的图画,反衬人物内心孤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石钟山记》中有一脍炙人口的警语“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告诫人们在对事物作结论前要注重搜集第一手资料,不可妄加臆断。
(3)杜鹃,又名子规,相传是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其啼鸣声哀婉凄切。杜鹃、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新帖绣罗襦 ②. 双双金鹧鸪 ③. 事不目见耳闻 ④. 而臆断其有无 ⑤. 又闻子规啼夜月 ⑥. 愁空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帖、襦、鹧鸪、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交响乐《江姐》以___①___之势拉开了大幕。主旋律恢宏大气,而小提琴的独奏___②___,仿佛把观众带回了多年前的重庆朝天门码头。伊泓远饰演的江姐穿着白风衣干练登场,对着长江豪迈开嗓,唱出了“巴山蜀水要解放”的革命理想。
交响乐《江姐》呈现出在听感上更加立体,铜管组气势超群,声音透亮的长笛,特色打击乐包括琵琶乐贯穿其间。乐队与伊泓远的人声互相配合,强弱得当。唱到《哭老彭》的经典唱段,打击乐___③___,伊泓远的演唱感情充沛,听得身上的汗毛也跟着竖了起来;到了《春蚕到死丝不断》的唱段,乐队托着伊泓远的音色,充分表现了江姐“只愿香甜满人间”的追求。
伊泓远作为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当年在空政文工团演出排练歌剧《江姐》时,歌剧的创作者同肃、羊鸣、姜春阳等词曲作家曾给她一字一句地辅导,这次登台,她保留了部分歌剧中的表演,手上动作虽不大,却能把观众代入《绣红旗》等经典场景中。当“红岩上红梅开”的歌声响起,台下观众都受到感染,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还沉浸在情境中,还有___④___的老年观众眼中闪着泪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唱出了“巴山蜀水要解放”的革命理想。
B. 充分表现了江姐“只愿香甜满人间”的追求。
C. 伊泓远作为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
D. 当“红岩上红梅开”的歌声响起。
【答案】18. ①排山倒海(雷霆万钧) ②如泣如诉(缠绵悱恻) ③石破天惊(惊天动地) ④白发苍苍
19. 示例:交响乐《江姐》呈现出更加立体的听感(或交响乐《江姐》在听感上表现得更加立体),铜管组气势超群,长笛声音透亮,特色打击乐和琵琶乐贯穿其间。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交响乐《江姐》”和后文“……之势拉开了大幕”可知,此处是说声势浩大,无法阻挡,故可填“排山倒海”。“排山倒海”的意思是形容来势猛,声势大;
第二空,根据原文“主旋律恢宏大气,而小提琴的独奏”可知,此处是说和“恢弘大气”相对应的婉转凄切,故可填“如泣如诉”。“如泣如诉”的意思是好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形容声音悲凉凄切。
第三空,根据原文“唱到《哭老彭》的经典唱段,打击乐……”可知,此处是说乐声的高亢激越,故可填“石破天惊”。“石破天惊”的意思是形容古乐器箜篌弹奏出来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用以指使人震惊之意,也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第四空,根据原文“老年观众眼中闪着泪光”可知,此处是说老年观众的特点,故可填“白发苍苍”。“白发苍苍”的意思是形容人年老而头发花白。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①“呈现出在听感上更加立体”结构混乱,将“交响乐《江姐》呈现出在听感上更加立体”改为“交响乐《江姐》呈现出更加立体的听感”或“交响乐《江姐》在听感上表现得更加立体”;
②语序不当,将“声音透亮的长笛”改为“长笛声音透亮”;
③不合逻辑,将“包括”改为“和”。
故修改的句子为:交响乐《江姐》呈现出更加立体的听感(或交响乐《江姐》在听感上表现得更加立体),铜管组气势超群,长笛声音透亮,特色打击乐和琵琶乐贯穿其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巴山蜀水要解放”表示引用。
B.“只愿香甜满人间”表示引用。
C.“江姐”表示特定称谓。
D.“红岩上红梅开”表示引用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建筑功能角度而言,北京中轴线的南北两侧建筑,按照重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向核心汇聚,而故宫就是中轴线的核心,南起端门,北至神武门,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明清时期,__①__,其重要性极其突出。故宫以南,主要建筑有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由近及远,在功能上,__②__。其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正阳门为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则为北京外城正南门;前门大街及天桥南大街则作为纽带,将正阳门与永定门连接起来。故宫以北,主要建筑有景山建筑群、鼓楼、钟楼。其中,景山为明清时期的皇家御苑;钟楼和鼓楼曾经为古都的报时中心,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展开的双手,分别牵着景山和鼓楼。
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布局还__③__。比如,位于中轴线核心位置的太和殿,采用了“千层饼”地基、浮放柱底、榫卯连接、分层斗拱、抬梁式大木构架、厚重瓦顶、磨砖对缝墙体等建筑技术,其庑殿式屋顶、九踩鎏金斗拱、三交六椀菱花纹门窗装饰、数百年光亮如新的金砖地面、奢华的宝座和蟠龙藻井、辉煌的金龙和玺彩画等,都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文中“双手”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案】21. ①故宫为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 ②这些建筑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③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水平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明清时期故宫的突出重要性应是:它是帝王执政和生活的重要地方,故可填“故宫为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
第二空,根据前文“由近及远”和后文“其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将正阳门与永定门连接起来”可知,建筑的重要性在逐渐减弱,故可填“这些建筑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第三空,根据原文“位于中轴线核心位置的太和殿,采用了‘千层饼’地基……都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可知,此处是说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水平,故可填“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水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展开的双手,分别牵着景山和鼓楼”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街”比作“双手”。
A.“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举酒欲饮无管弦”的“管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音乐。
C.“人生如梦”“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作“梦”。
D.“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后庭花”,运用了典故。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稳"字当选年度国内汉字。从年度国内汉字中,我们读懂了处变不惊的中国。“稳”是主基调,也是大局,反映了中国人务实的处世哲学。放眼报端和屏前:论及经济发展,我们坚持“稳中求进”;论及改革场景,我们强调“蹄疾步稳”;论及粮食安全,我们讲“端稳中国饭碗”……尽管世界不太平,但中国人自有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沉着与冷静,这是久经磨难后的蓄势待发,也是洞悉大势后的积极应对。
“稳”字也引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关注,深入理解“稳”字的内涵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学习的问题和成长、成才的烦恼时更加淡定从容。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围绕“稳”字展开,关键句是“‘稳’是主基调,也是大局,反映了中国人务实处世哲学”。材料中关于“稳”字的“处世哲学”包括:经济发展方面的稳中求进、改革脚步的“蹄疾步稳”、粮食安全方面的极大的保障,以及面对世界局势不稳定时的中国人的沉稳冷静的精神气质。“稳”是一种定力,一种态度,一种做法,而能“稳”实则是久经磨难后的蓄势待发,也是洞悉大势后的积极应对。
作文材料中“稳”的内涵丰富,可由此及彼,联系到个人、社会谈对“稳”的看法。于个人而言,稳是一种定力,是值得追求的修养修为。从小到大,举止要稳重、步伐要稳健、处世要稳当、办事要稳妥,以及工作要稳扎稳打、遇险要稳如泰山、凡事都要力求十拿九稳。稳,也是社会运转的一种良好秩序,是安稳稳定、远离动乱。稳定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提。稳,还是一种国家面貌与国民气质。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是工作总基调、科学方***。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这种稳,为我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提供了最为有利的保障,让中国在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世界里,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写作时,要特别留意引导语:“稳”字也引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关注,深入理解“稳”字的内涵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学习的问题和成长、成才的烦恼时更加淡定从容。要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展开写作,要围绕“稳”写出其对自身生活、学习和成长、成才的启示。要注意写出“稳”与“进”的关系。“稳”是“进”的重要基础,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信心所在、基础所在。“进”是“稳”的持久动力,要坚持稳中求进,要找准“进”的切入口。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认识和把握好“稳”与“进”的辩证法,坚定必胜信心,掌握发展主动。
立意:
1.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2.稳是一种民族自信力和发展持久力。
3.举重若轻,稳打稳扎,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