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注意:本试题共7页,共七道大题。
一、基础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1分)
20① ②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推陈出新 ②. 各种各样 2. B
画家凭借自己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表示特定含义,“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一些画家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
.引号表示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
.引号表示特定含义,“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
.引号表示引用;
.引号表示讽刺或嘲笑。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一是不合逻辑,“能否”与“得到充分体现”两面对一面,应删掉“能否”;
二是用词不当,“并行不悖”一般用在有两项以上内容的句子中,“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是一条准则,体现其作为艺术法则的重要性,可改为“至关重要”。
对课内所学诗词的艺术手法,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沁园春·长沙》的下片有叙有议,兼有抒情,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闻一多在诗歌《红烛》当中借用“红烛”的意象象征无数勇于牺牲自我的革命青年。表明了他们要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育“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的伟大抱负。
《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自喻为一只久在笼中的鸟,用“尘网”“樊笼”比喻黑暗、庸俗的官场和现实,并且以其反衬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一句通过比喻和用典极有说服力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他希望人才越多越好。
【答案】【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象征无数勇于牺牲自我的革命青年”错误。《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故选B。
下列对课内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描绘了太阳、山海、雪豹、蜘蛛等众多意象,其中,“蜘蛛”是诗人现实状态的写照。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都通过小小的蜘蛛得以表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神韵,反映节奏,让读者多层面地感受到了“力”的美。而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也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特征。
雪莱在《致云雀》中将世人与云雀进行对比,写出了前者庸人自扰、后者欢乐超脱的特点,以此生动又自然地表达了他厌恶俗世、热爱自由与理想的情感。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交代了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雪豹”错误。结合原文“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可知“雪豹”只是作者的想象,文中并未描写“海豹”这一意象。
故选A。
二、诗歌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本诗没有采取诗人经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表白方式。如在第一节中,“我”化为不确定称谓的第三人称“谁”。
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活泼可爱、长袖善舞的女性。
衣裙在风中飘动,既凸显思索者雕塑一般的化立,又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
作者呼吁女性们大胆地去追求俗世的幸福,不要为了“贞女节妇”的虛名牺牲自己的幸福。
诗人眼中的神女与世俗眼中的神女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活泼可爱、长袖善舞的女性”错。“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所代表的一类古代女性伤心落泪。可见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多情善感、感情细腻的女性。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她被定格为忠贞的象征,只能“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失去了独立人格和作为普通人的生存、生活权利。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诗歌反映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作为牺牲品的旧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此以往,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并慢慢转化为自身道德律令。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受后人膜拜,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种荣誉是虚伪的。“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作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的背叛”。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zhè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尾联写山翁用了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勒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前三句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
作用:(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错误,诗句意思是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蚕娘”喜获丰收,应是内心甜美,看不出劳动的艰辛。
故选B。
【9题详解】
本本诗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闲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赞美之词,然而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饶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值得留恋。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薄,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谥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谥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谥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项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适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挚,飞箭雨集,绍递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涛领选,启武帝启:禀告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器:看重
时人许以远致许:答应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
①②⑤①③⑥③④⑥②④⑥
【答案】【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许:相信。句意: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紧扣题干中“全都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进行信息筛选,可用排除法做题。
排除含有①②的选项。
故选C。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的原因获罪,蜗居家中。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启奏武帝说:“《康诰》有言说‘父子获罪不互相牵连’。嵇绍的贤能与侔郤缺相等,应当加以表扬征召,请求任命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像你所说的,应该能够做丞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尚书左仆射裴颜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转任豫章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守丧,没有到任。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勾结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惧怕他。齐王冏已经辅理朝政,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齐王冏虽然以谦顺的态度来回应他,但最终也不能采用(他的谏书)。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谈论国事,遇到齐王冏大设宴会,召集董艾等人共论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嵇侍中善于音乐,您可让他弹奏。”身边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天是欢乐的日子,您为何吝啬弹奏呢?” 嵇绍回答说:“您挽救振兴国家,应当制定法度作为准则,使它流传给后人。我虽然浅鄙,身居官位,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谈论时政,怎么可以手持乐器,来做伶人的事情呢!如果脱去公服来参加私宴,就不敢推辞了。”齐王冏非常惭愧。董艾等人不得不退下。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容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宜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解析】
【12题详解】
“仍然尽力支持”错误。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
A【13题详解】
重点词:“遂”,成功;“感激”,情绪激动;“发”,引发;“病”,重病。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由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粱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
四、默写(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和革命气概,《沁园春·长沙》中能充分表现他拥有此大志和气概的句子是“,”。
(2)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彼此久别重途,欢迎畅谈,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其一)》当中,写诗人房屋前后环境的句子是“,”。
【答案】①. 到中流击水 ②. 浪遏飞舟 ③. 契阔谈䜩 ④. 心念旧恩 ⑤. 榆柳荫后檐 ⑥. 桃李罗堂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遏,阔,䜩,荫,檐。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
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凉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淳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15题详解】
A项,“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错误。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淳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淳朴民风的冲击。项,“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错误,结合第二段内容分析,主要是写出山里人的淳朴,与开发后的人们生活状态形成对比。项,“表现了……厌倦”“寄托了……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淳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做铺垫。故选。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小说中店主的形象在文中是比较鲜明的。他给我们补给物资,说明他的热心善良;结合“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分析,把黑板镶嵌在墙上,平素乡亲们赊账自己写在上面就是了,说明了他的淳朴;结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分析,后来,村庄成了旅游景点,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赊账了,他却没有取下黑板,而是把他作为揽客的招牌,说明他的精明能干;结合“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分析,店主勤劳能干等。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作品标题的作用分析。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文章标题的一般作用。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引起读者兴趣。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镶嵌在墙上的黑板”,结合文本内容“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分析可知,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反应了人心,见证了变化。结合“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分析可知,前后对比,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主旨。结合“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等分析可知,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贯穿了全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第一章《乡土本色》和第二章《文字下乡》提到的中国的乡土社会及其生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中国的乡土社会及其生活特点:(1)生活相对固定(离不开土地,不流动);(2)人与人的关系相对稳定(是熟人社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乡土中国》第一章为《乡土本色》。作者认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中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乡下人” (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社会的结构特点又使农民与土地密不可分。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言,乡村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国农民因现实的需要聚村而居。聚村而居的居住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使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而村落内的人又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因时间而熟悉、因熟悉而信任、因规矩而自由的关系;人对自然物的认识也是从熟悉中获得的一种个别的经验性的认识。
《文字下乡》的主旨是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本章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这一特征,深入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熟悉的声气、足声、气味、动作、表情等在交流中更常用、更便捷,而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有其自身的不足,有时还会妨碍交流。而且,一个社群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往往会形成共同语言,更小的群体还会有自己的特殊语言,再辅以熟悉的表情、动作,就可以形成一种不依赖于文字,而能使群体内部的交流更为有效的“特殊语言”体系。因此,乡土社会中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多余的。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实际,以“眼神”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者小小说。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要素完备;②叙事有条理,描写生动;③立意准,构思新,表达有创意;④书写规范,不少于字。
【答案】【解析】
【详解】材料从几个角度讲述了“眼神”的意义。首先,从拥有“眼神”这一主体的人来说,正如我们所说的“文如其人”,一个人透露出的眼神也体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德眼神即其人。所以我们能从一个人纯净、坚定的眼神中看出他的公正,能从一个温暖的眼神中看到他的善意。当然,也可能从阴鸷的眼神中看到一个人的算计(当然作文材料所举整体都是积极向上的“眼神”,故此类不言)。其次,材料则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了一个人通过眼神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能给予旁人的影响。比如,当我们看到他人的公正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向往公平正义,努力向他靠齐;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温暖关怀时,我们的心灵也会感受到这种温暖和善意。
试题要求以“眼神”为标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感悟写一篇记叙文或小小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眼神”为写作对象,或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首先应当将人物放置在某个具体的事件场景中,重点描写“我”(或由“我”生发出的某个虚拟的主角)所见到的他(她)的眼神具有怎样的特质,而结合他的言行举止,“我”可以从这个眼神中挖掘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写清楚这部分,文章就完成了一半。在此基础上,还应写出作为这个“眼神”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我”能从这一眼神所暗含的思想品德中感受到怎么样的心灵共鸣,获得怎样的启发和感悟。把这部分也写清楚,文章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