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学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修身”与“齐家”属于私人领域,而“治国”与“平天下”属于公共领域。如此,在古人一以贯之的“修齐”与“治平”之间,似乎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而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意见,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①中养成的性格。
(节选删改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注)①圜局:环绕的差序格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在古人一以贯之的“修齐”与“治平”之间,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B. 在东方社会中,“孝悌”观念在“家”中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是私德。
C. 在以往的社会中,因受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的影响,故而未能真正认识“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社会作用。
D. 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规模是不固定的,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202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是为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作用。
D. 与西洋人在男女感情上开放直白不同,中国人则内敛低调,这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养成的性格。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家国情怀”同构观点的一项是( )
A.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B.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
D.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家庭和西洋家庭有什么不同?
【答案】1. D 2. A 3. C
4. (1)首先提出古人的“修齐”与“治平”之间似乎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2)接着指出如果在“家”与“国”之间这个关键点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3)然后指明现代社会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和发挥“家”的作用,(4)最后再次强调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5. (1)西洋家庭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有固定的人员。中国家庭大小伸缩自如,人员可变化。(2)西洋家庭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中国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有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3)西洋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中国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尤其在两性间是矜持和保留意见。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错误。由原文“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修身’与‘齐家’属于私人领域,而‘治国’与‘平天下’属于公共领域。如此,在古人一以贯之的‘修齐’与‘治平’之间,似乎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可知,相比原文少了“似乎”一词,意思变为绝对肯定了。
B.“在东方社会中……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是私德”错误,“在东方社会中”有误,偷换概念。结合“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分析,材料一中是“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属于以空间概念偷换时间概念。
C.“在以往的社会中,因受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的影响”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可以看出“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是西方社会的特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错误。整体把握文意不当,由材料“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可知,作者认为“家”与“国”可以找到共同的联结点;也属于张冠李戴,原文“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说明这些观点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思是一点点衣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经常想到物力的艰难而加以珍惜。主要是讲不能浪费粮食,与“家国情怀”不一致。
A.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回家。符合家国情怀价值同构。
B.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符合家国情怀价值同构。
D.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符合家国情怀价值同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从现代社会角度来看,‘修身’与‘齐家’属于私人领域,而‘治国’与‘平天下’属于公共领域。如此,在古人一以贯之的‘修齐’与‘治平’之间,似乎有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可知,首先提出古人的“修齐”与“治平”之间似乎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由材料一第2段关键句“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可知,接着指出如果在“家”与“国”之间这个关键点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由材料一第3段关键句“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可知,然后指明现代社会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和发挥“家”的作用;
由材料一第5段关键句“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可知,最后再次强调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可知,西洋家庭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有固定的人员。结合“而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可知,中国家庭大小伸缩自如,人员可变化。
结合“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知,西洋家庭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结合“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可知,中国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有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
结合“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矜持和保留意见,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可知,西洋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中国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尤其在两性间是矜持和保留意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日夜夜地飘着,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打瓜的乌鸦群,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的风啊吹拂不定,
世上的人啊谁人永生?
长生的琼浆谁曾喝过?
趁此良辰举杯吧朋友们。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我的小奶奶,白天是农妇,下地干活,而到晚上,着一身白色神衣(盔甲),戴一顶白色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开始跳神,进入无我状态。据小爷爷讲,小奶奶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是在驱邪斗妖的激烈撕斗中倒下去的。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四弦琴),开始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以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B. 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她女萨满的身份,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 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 “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 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
C. 引用《天上的风》歌词,既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 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8. 文中划线句子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9. 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请结合全文,探究它们的丰富内涵。
【答案】6 A 7. B
8. ①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都写出了野草茂盛富有生命力的特点;③都寄寓作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耐人寻味。
9. ①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理解有误。从原文“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分析可知,小爷爷喜欢和享受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小爷爷自然简淡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分析可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不是“小爷爷”;而小爷爷的清风明月“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与高雅不同。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艺术手法上,这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中“自在坦荡”分析得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野草荒藤”人的情态,面对变故,“我”失魂落魄;“野草荒藤”却保有它的自在坦荡,在这点上,它们是“我”的老师。从而让“我”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中“由着自己性子来”赋予野草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草自由自在生长的状态。
从表达方式上,这两句都不是纯粹的写景的文句,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都写出了野草茂盛富有生命力的特点,“野草、荒藤”都寄寓了作者对生命深沉的感悟。
句中的“野草”都具有象征意味,故使这两个文句富有哲理性,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物象内涵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探究“瓜田、清风与明月”这些重要意象的丰富内涵。
文章的标题为“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标题把自然界的“瓜田、清风、明月”和“小爷爷”关联起来,画面的纯净、美好,文章始终围绕着“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抒发情感的。
文章第七段,作者写道,“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清风、明月”象征着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与小爷爷心有灵犀。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
在文章开篇,作者写道,“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这些象征意味的“瓜田、明月、干净的风”的铺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清风明月本无价,它们甘愿成为“小爷爷的下酒物”,和他一同分享这美好而简洁的生活,人与自然合二为一,让人神往,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文章第五段,作者写道,“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象征着小爷爷诗意栖居大地上的惬意感。文章的结尾,“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象征了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
文章第八段,作者写道,“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这里的“清风明月”代表着作者对故乡深深地思念之情,同时和“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作对比,以及对逝去生活方式的追忆,“清风明月”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师说》)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C.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读,古书没有标点,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短暂的停顿为读。
B. 六艺文中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C. 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年幼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
B. 韩愈曾作《进学解》,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等官职。
C.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不因别人处境的好与坏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他和孟郊、张籍的友情便是典型的例子。
D. 韩愈颇能奖掖鼓励后辈,而且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14. 韩愈为什么***反对“迎佛骨”?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于是)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2)韩愈曾呈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这种现象皇帝)不听从,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
14. ①朝廷兴师动众;②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极力追捧;③百姓不惜耗尽家产甚至伤害身体;④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宰相董晋出镇大梁”中,“宰相董晋”是本句的主语,“大梁”是“出镇”的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BD;“愈发言真率”,“真率”是“愈”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D。
本句译为: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六艺文中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错误。文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等官职”错误。从原文“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来看,任职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后,过了一年,才转任考功郎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嘉”,赞许;“古道”,古人从师求学的风尚;“作”,写;“贻”,赠送。
(2)“尝”,曾经;“极”,极力;“听”,听从;“贬”,贬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分析可知,朝廷兴师动众;
由“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分析可知,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极力追捧;
由“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分析可知,百姓不惜耗尽家产甚至伤害身体;
由“愈素不喜佛”分析可知,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
参考译文: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节选自《师说》)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呈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这种现象,皇帝不听从,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
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琵琶亭
祖无择①
晚泊湓江半客舟,琵琶亭下动闲愁。
《霓裳》《绿腰》②杳何许,枫叶荻花空自秋。
贾傅有才悲鵩鸟③,楚骚终古怨灵修④。
莫言司马青衫湿,今日行人亦涕流。
【注】①祖无择 (1011—1084)北宋人,他先期是著名的公卿,后因小错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一蹶不振。②《绿腰》:即《六幺》。③《鵩鸟赋》:系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④灵修:指君主,屈原《离骚》里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之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写诗人一行夜晚乘船来到湓江,驻足琵琶亭下,诗人浮想联翩,心中升起了一缕愁绪。
B. 白居易当年请琵琶女弹奏的乐曲今已杳无声息,只有江边景色依旧,给人昔盛今衰的感觉。
C. “枫叶荻花空自秋”中的“空”字,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传达出诗人寂寥落寞的情绪。
D. 颈联运用典故,以古自况,借政治家贾谊、文学家屈原的遭遇,来表明自己的处境和心志。
16. 作者为何会想到“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1)因为白居易当年被贬,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作者此时的境遇与心情与当年的白居易十分相近。(2)表达了诗人被朝廷弃用、无缘仕途的落寞伤感之情;也隐含着诗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苦闷责怨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B. “昔盛今衰”错,通过上下文来看,意在表明景色依旧,古今相同。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以及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
(1)因为这里是作者晚泊湓江之舟,琵琶亭下引发了与白居易同样的愁绪。怀古伤今,自然想到了“《霓裳》《绿腰》”,“枫叶荻花”,想到了“司马青衫湿”,可见白居易当年被贬,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作者此时的境遇与心情与当年的白居易十分相近。
(2)“动闲愁”,直抒胸臆,表达了如白居易般被朝廷弃用、无缘仕途的落寞伤感之情;
“贾傅有才悲鵩鸟,楚骚终古怨灵修”,使用典故,借古伤今,明写贾谊和屈原的怀才不遇仕途不顺,暗写自己不被重用、赏识,壮志难酬。“莫言司马青衫湿,今日行人亦涕流”,化用白居易诗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苦闷责怨之情。
(三)理解性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3)《虞美人》中,暗含作者李煜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锲而不舍 ②. 金石可镂 ③. 寄蜉蝣于天地 ④. 渺沧海之一粟 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⑥.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锲、镂、蜉蝣、渺、粟、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丹县侯山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静静地看着山外的世界,常年积雪的祁连山、巍峨耸立的焉支山都在它的仰视下轮廓清晰、一览无遗。历史的车轮_ ① _,侯山在新时代新征途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只身一人行走在侯山人民的“生命河”红岩坝渠上,过去修渠的情景_ ② __。站在山包上,看着这条长蛇般的水渠汩汩奔涌,试想,她是以怎样的情怀,护佑着侯山儿女历经风雨一路走来?也仿佛看到了身强力壮、头戴毡笠的护渠人扛着铁锹来来回回在堤坝上不停穿梭,严防死守着一个个堤坝闸口的安全。
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随着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纵深推进,这个小山村又焕发了_ ③ _。从沟沟坎坎,坡坡梁梁,到山峰岑石,野草、灌木、绿植就这样一路繁茂着,用一种青青柔柔的温暖,轻拂着侯山的每一寸土地。尤其在夏天,那满山坳里毛糊糊的青瓜蛋子也增添到了云蒸霞蔚般的盛景当中,田野里、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清香和葱茏的味道。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材料从修辞和句式角度简要概括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势不可当 ②历历在目 ③勃勃生机
19. ①运用比喻写出了红岩坝渠水奔流的动态之美。②运用拟人表现了红岩坝渠对侯山人的贡献之大。③问句的使用能提示读者注意和思考,强化表达效果。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横线前“历史的车轮”可知,此处应该是形容车轮向前进的成语,由此可填“势不可当”之类的成语。“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第二处,根据后文“也仿佛看到了……”可知,该处应是指回顾过往的情景,故可填“历历在目”之类的成语。“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第三处,根据此处使用的动词“焕发”,以及后文“……就这样一路繁茂着”可知,这里应该填写形容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成语,故可填“勃勃生机”之类的成语。“勃勃生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长蛇般的水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渠比作长蛇,可以更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渠水奔流的动态美;
“水渠……她是以怎样的情怀,护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红岩坝渠对此地的人们是以“护佑”的姿态存在的,就像守护神一般,突出了红岩坝渠对当地人的贡献之大;
“试想,她是以怎样的情怀,护佑着侯山儿女历经风雨一路走来?”使用问句,“试想”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人们的思考,更加强调突出红岩坝渠的作用,强化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奇迹。此前没有这样的人物,此后也很少有了,他的同时代人中,有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与他们并肩协作,创造了中国新文学的辉煌业绩。他像星辰,给那些身处至暗时刻寻求援助的广大读者以信心和希望;__①__,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他的写作,深沉博大,有一种超越文字之上的力量和温暖。人们喜欢称他为“大先生”。所谓大者,“得其大者而兼其小”。他有博大的胸怀。早年“走异路,逃异地”,脱离了江南小镇的狭小天地,告别了“读书应举”的传统道路,赴金陵求学,后东渡日本学医。一路走来,__②__,人生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__③__,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竟会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20. 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 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 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 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鲁迅先生在小说集《呐喊》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请从下面的人物中任选一个,用对偶句形式写出其形象特点。要求:字数不少于14字。
夏瑜 孔乙己 九斤老太 闰土
【答案】20. A 21. ①他像源泉(他像甘露) ②他的眼界越来越开阔 ③鲁迅是文学家
22. 夏瑜:悲国民愚昧人血馒头焉能治病,赞烈士爱国舍生取义犹为楷模。
孔乙己:苦读礼义贫困潦倒,偷书谓之借,非礼勿作;皓首穷经毕生辛酸,茴香散与童,多乎不多。
闰土:口若悬河月下刺猹威风小英雄,神情拘谨座中叹苦颓唐木偶人。
九斤老太:思想保守长曰一代不如一代,性格狭隘不知后浪推倒前浪。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及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
划线句:表示举例。
A.表示举例;
B.表示与某人在行为上有共同点;
C.表示打比方;
D.表示推测。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他像星辰,给那些身处至暗时刻寻求援助的广大读者以信心和希望”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推测可知两句句式一样,填写“他像……”,结合“滋养着……”,故填写“他像源泉(他像甘露)”。
第二空:依据“人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推测“一路走来”眼界开阔了的意思,故可填写“他的眼界越来越开阔”。
第三空:依据“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推测前句应该是肯定的句式,肯定文学家的身份,故可填写“鲁迅是文学家”。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偶句表现人物形象的能力。
选取作品中的人物,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内容上抓住关键点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句式上采用对偶,语言要形象生动。
夏瑜是鲁迅先生著名小说《药》中的主人公。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但他的人血馒头显然救不了华小栓的病。
孔乙己是《孔乙己》的主人公,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他经常酸味十足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以及“名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为人们传笑。
九斤老太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风波》中的一个人物,是老一代保守思想的代表人物,盲目留恋过去的一切。在她老人家的眼中看来,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时常为孩子们的今后担忧。于是,后来人们把这类看不惯下一代的人们统称为“九斤老太”,在年轻人眼里,“九斤老太”常常是很讨厌的。“九斤老太”,具有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以及农民的狭隘性。
闰土是《故乡》里的人物,少年闰土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用生动的语言给鲁迅讲述看瓜刺猹的事情。中年闰土虽然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经饱受苦难,憔悴不堪,自卑、迟钝、麻木,与“我”有了很深的精神隔阂。中年闰土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他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予渺茫的神佛保佑。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来了,万物勃发,万类生长。2022年2月4日,是壬寅虎年的正月初四,立春日。
请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进入这一天,并以“春天的阳光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自然的春天,人生的春天,乃至社会的春天,但要符合这一时令节点,有真情实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由引语式材料和命题要求组成。
“春天来了,万物勃发,万类生长”揭示了春天的特点,春天是一年中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在春天,万物充满着生长的能量,开始萌发,渐渐生长,生机勃勃。“2022年2月4日,是壬寅虎年的正月初四,立春日”以节气为触发点为写作设置情境,让人想到自然的春天,进而想到人生的春天,乃至社会的春天,想到在自然的春天、人生的青春时期或者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发生的事情。
写作时,要以“春天的阳光里”为题目,不能更换;文体是记叙文,因而应以记叙事件和写人为主要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行文中要以“春天的阳光里”为大的叙事写人的背景,可以写“春天的阳光里”发生的让自己难忘的事,这些事让自己感受到了某种力量,或让自己获得了一些成长感悟。
立意:
1.难忘春天阳光里的奶奶。
2.老师的关怀让春天的阳光更加温暖。
3.沐浴在祖国发展的春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