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四)语文试卷
曲靖一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四)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在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
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假、真、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演员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由于舞蹈化的身段和技术化的表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既表现了角色的内心又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这样一来,除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外,程式还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
(节选自冉常建《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有删改)
材料二西方戏剧舞台表演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型或范畴:体验和表现。体验和表现只是总结西方戏剧舞台表演的理论和概念,它并不适合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演员的体验,而是表演者自己的意念——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戏谚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这里的“形”,也不是表现派的那种“理想范本”,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
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不是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而是一种程式的表演。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开打,两个人物你来我去,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两人对拳,擒拿转椅子摸索等,其中的技巧组织、对打安排、节奏停顿、舞台画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技巧性和程式性,“台下一年,台上片刻”,这无疑是演员在台下“千锤百炼”的结果,绝然不是在舞台上即时体验所产生的即兴动作。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过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剧表演戏例:
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人民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
两相对比,不能不说非常具有妙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强调过数十次,演员在遇到“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时,应该同时产生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深入到剧中人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里去,抓住角色精神生活的全部底蕴。但对中国戏曲表演来说,演员的表演根本就不存在“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故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而西方戏剧表演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自我体验后的最理想即兴表演。
中国戏曲演员的外部动作必须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程式动作。这种高度美化的程式动作,用歌舞的形式,富有诗意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并不追求在舞台上造成真实生活的幻觉,而是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把戏曲的娱乐鲜明地呈示出来。换一个角度讲,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通过体验所产生的外部动作,作为理想范本,在舞台表演中再次激发舞台的体验),即所谓“无动于衷而声泪俱下”,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
(节选自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表意派演剧方法的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情感表现的假定性;二是情感表现的技术性。
B.在戏曲舞台上,中国戏曲演员处理假哭和假笑等技术性动作,既要考虑角色的真实情绪,又要兼顾面部和造型的优美可观。
C.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神形兼备”的民族化表演特点和表演体系。
D.对于中国戏曲演员来说,因为程式动作本来就是既定的,所以表演的核心问题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都在探寻中华戏曲的美学精髓,都饱含文化自信,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
B.京剧《狮子楼》上楼除奸报仇片段中,演员盖叫天采用“骑马蹲裆式”的程式动作,主要是为了凸显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
C.中国戏曲的“形”,不是西方戏剧表现派的“理想范本”,也不是西方戏剧体验派的即兴表演,而是永恒不变的程式动作。
D.中国戏曲演员如果不刻苦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的程式动作等技术性外部标志,就难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更难以创造传情、精美的艺术境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假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说中国或日本的古典剧是属于哪一种艺术的,大概多数人会说,这是表现的戏剧。”
B.川剧演员周慕莲认为在戏曲表演中“神是‘内在’,容是‘外表’。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
C.曲学大师吴梅认为:“大抵剧之妙处,曰真、曰趣。真所以补风化,趣所以动观听。而其惟一之宗旨,则尤在于美之一字。”
D.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要与角色融为一体,“开始与角色同样地去感觉,用我们的行话来说,这就叫做‘体验角色’。”
4.请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方法的异同。(4分)
5.中国古代戏谚说“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神形合一体,方是剧中人”,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声不吭
〔德国〕伯尔
1
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
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
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
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了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
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滚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
“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
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
“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
“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
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
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
2
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
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我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
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掉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浸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
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
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水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
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一声也不吭……”
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作于1953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男主人公寄钱回家的场景,作为收入微薄的小职员,他不得不***做家庭教师以增加收入。
B.小说女主人公“多年的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因为这是她对艰难生活的唯一抗争方式。
C.小说采用双主角的第一人称叙写,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的话语权,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小说情节围绕弗雷德夫妇的周末之约在平行、交替中立体交叉式展开,回忆、现实和联想交织,结构新颖。
7.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
B.男主人公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却在心里认为都是“徒劳”,折射出他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无力和无助。
C.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
D.女主人公生活困苦不堪,却为了孩子而选择隐忍坚强,体现了一位社会底层的母亲对子女伟大而深沉的爱。
8.“照镜子看脸”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9.小说标题“一声不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二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B.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C.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D.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伯,即“霸”,本指春秋时代势力大且取得统治地位的诸侯,代天子管理天下诸侯。齐桓公、晋文公均为公认的“伯王”。
C.《诗》,即《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D.绳墨,本指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后引申为法度或规矩。“背绳墨以追曲兮”(《离骚》)中的“绳墨”取本义,与文中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阳之战中,为避免韩楚结盟使秦国陷入危机之中,冯章向秦王进言,若拉拢楚国,韩国便孤立无援,对秦国没有威胁了。
B.宜阳之战达到目的后,冯章又向秦王进言,以“冯章已逃,秦无地”为由,拒绝履行“许楚汉中”的诺言。
C.谏者的进言既肯定了秦王已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对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会让秦王步智伯、夫差后尘的担忧。
D.谏者认为,秦国应改变援魏抗楚的策略,与楚国交好,对抗齐、宋,否则楚国、秦国都可能遭受兵祸,最终沦为天下笑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
(2)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
14.同样是向秦王进言,冯章和谏者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①作
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③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生不老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后指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③插花:重九习俗,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有诗云“菊花须插满头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标题点明写作时间,词人顺应习俗而登临,并因登临之地而产生怀古之幽情。
B.词人以“吹帽插花”的风流与“残照西风”的萧索相应,表达人到暮年的独特况味。
C.“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
D.词作中典故运用不露斧凿,有登临传统、人世无常之感,文化意味浓厚。
16.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晴雯抱屈而死,死前喊了一夜的“娘”,读来令人唏嘘,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的“,”。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两句,选取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两种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以消极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伊始,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成为虎年开年的收视焦点。它以满满的中国式人情世故,触动了中国观众的心灵。
《人世间》的剧本写了3年,直到电视剧拍摄关机前一个月,编剧王海鸰仍然在修改。此剧的成功源自创作团队高度契合的艺术追求与①的专业精神。《人世间》成功塑造了一批②的人物形象,他们平常、朴实、善良、坚韧,闪现着人性中美丽的光环。看这部剧,年纪大的人会想到自己当年就是这样,一些情景 ③ ;年轻人会知道他们的上一辈就是这样。导演李路把该电视剧的成功归结于对时代和生活的细腻捕捉,他认为,《人世间》是一部能让观众与时代产生共情的厚重的百胜生活史,不论这部剧是对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画,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反思,都能向观众传播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暖。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④ 的时代巨变为文艺创作展开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我们的四十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电视剧《大江大河》《最美的青春》……一批批炽热而凝重的文艺精品,记录了伟大祖国的非凡成就,激发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昂扬激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所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B.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C.“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D.“可恶!然而……”四叔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 ① ,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在一月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月相也在不断变化。
② ,且不透明,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出现不同的月相。如日月黄经差为90°时,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我们看到,称之为“上弦月”。上弦月和下弦月,蛾眉月和残月(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 ③ ,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蛾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从新月到残月的变化周期,也叫一个朔望月周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下列对文中“月相变化规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形成的。
B.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是“蛾眉月”。
C.我们可以利用日月黄经差来判断月相,当黄金差为180º时称为“满月”。
D.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看到月球,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涌现出许多科研成果显著的青年科学家。彦文娇和导师一起攻克了等参情形的丘成桐第一特征值猜想难题,谈及自己的成功时,她说:“数学是一个很纯粹的学科,如果犯困了,就做做题,立马精神振奋。”本源悟源超导6比特量子计算机云平台正式发布后,郭国平和他的青年伙伴们很感慨。据他们回忆,最忙的时候,“大家坐在电脑前动也不动,见见太阳都成了奢望”。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黄惠川和老师朱有勇成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住中药材病虫害的发生率,他永远记得老师捧起一抔土如获至宝的情形。
某中学拟邀请彦文娇、郭国平、黄惠川三位科技新星为学生们做一场励志演讲,请你站在其中一名科技新星的角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曲靖一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四)
参***
1.C(材料二说“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这不能推导出结论“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
2.D(A项,“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概括有误,材料一没有谈到西方戏剧理论;B项,“主要是为了凸显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理解不准确,材料一“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说明采用“骑马蹲裆式”的程式动作既突显了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也表现了中国戏曲的“传情”作用;C项,“永恒不变”的说法太绝对,材料二说程式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是“沉淀、凝聚下来的”,可见,虽然戏曲的程式动作相对稳定,但是仍然存在改进和变化。)
3.B(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中国戏曲表演既不属于西方的体验派,也不属于西方的表现派,而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A项,古里叶夫认为中国戏曲属于表现派;B项,周慕莲强调戏曲表演的神容合一,神贯容动,实际上就是证明内在的领悟(神)和外在表情、服饰(容)要高度统一,而“容”是外在“形”的组成部分;C项,提出了戏剧的价值和追求——真、趣、美;D项,符合西方体验派理论,不能直接证明材料二的中心观点。)
4.相同点: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举例论证。(2分)
不同点:②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引用理论家名言或民间谚语来证明中心观点,对比说明中西戏剧表演特征的差异;材料一则没有使用这两种论证方法。(2分,此点涉及两个要点: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出一点,给1分。)
5.①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形似”指演员的程式动作表现,“神似”指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形”是表象,“神”是内核。②中国戏曲演员只有“钻得进去”(神)“跳得出来”(形),才能达到戏曲表演的理想状态(神形兼备),才能塑造出服人、感人的角色。(每点2分)
6.B(“局限于”“唯一抗争方式”错,在文中没有依据;“与尘土搏斗”只是女主人公生活的一种状态,并不是她对艰难生活的一种抗争。)
7.A(“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错,男主人公内心深处是爱自己的孩子们的,也能为养活妻儿努力工作。)
8.①丰富人物形象。“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真实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外貌和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拓展情节内容。镜前是当下的现实,镜中是往事的追溯,“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把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串联起来,拓展了情节内容。③暗示小说主题。通过“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读者窥见了男女主人公即使生活无助窘迫,也能对生活“一声不吭”地隐忍和抗争。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使小说不同章节间情节内容形成呼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给满分。)
9.①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战争造成的苦难生活和心理创伤的默默承受;②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面对苦难生活只能选择隐忍的无望、无助和无力;③是作者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的无声控诉,希望通过作品对社会底层小人物面对生活苦难时不同寻常的静默引起共鸣,引发关注和思考。(每点2分)
10.C(“雍”是堵塞、切断、隔阻之意,不能充当前句的宾语,排除AD;“阳侯”是要塞名,同时结合句子结构分析,排除B。故选C。)
11.D(“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的“绳墨”用的是引申义,意为规矩、法度,与文中意思相同。)
12.D(“对抗齐、宋”错,从文中“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可看出,齐宋两国是秦国要去争取的援助国。)
13.(1)(秦王)果然派冯章出使楚国,许诺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于是秦国攻下了宜阳。楚王根据冯章所说,向冯章索要汉中之地。(拔:攻取、攻占;责:求取、索要;责汉中于冯章: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如今大王对赵、魏广施恩德,却轻视了失去齐国一事,这是骄傲(的表现);攻克了宜阳,不顾及与楚国的交情,这是怨恨(的原因)。(德:施加恩德;轻:轻视,不认为重要;恤:顾及;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冯章从眼前利益出发,只注重秦国当下的一战之胜、一地之失(没有考虑眼下的做法对未来的影响);②谏者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从秦国长久稳定的角度出发),建议做好秦、韩、楚、魏四国之间的平衡。(答出冯章的出发点给1分,答出谏者的出发点给2分,两点都答对给3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宜阳之战中,冯章对秦(武)王说:“如果不攻下宜阳,韩、楚两国趁我国兵力疲敝(前来进犯),秦国处境必然危险了!不如答应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使楚国高兴。楚国一高兴,就不会进兵,韩国一定会孤立无援,(这样),韩国对秦国就没有办法了!秦王说:“好。”(秦王)果然派冯章出使楚国,许诺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于是秦国攻下了宜阳。楚(怀)王根据冯章所说,向他索要汉中之地。冯章对秦王说:“大王您就让我逃走,然后对楚王说:‘我本来就没有答应割让土地给楚王。’”
(有人)对秦王说:“我私下感到疑惑,大王您轻视齐国和楚国,小看韩国。我听说,王者取胜而不骄傲,霸王约束自己而不怨恨发怒。取胜了也不骄傲,所以能使世人信服;约束自己不怨恨发怒,所以能使邻国顺从。如今大王对赵、魏广施恩德,却轻视了失去齐国一事,这是骄傲(的表现);攻克了宜阳,不顾及与楚国的交情,这是怨恨(的原因)。骄傲、怨恨不是王者取得功业应有的风范,我私下为大王考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诗经》说:‘万事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少有保持到最后的。’所以先王所看重的就是善始善终。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过去智伯瑶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又围攻晋阳,最终失败,被韩、赵、魏三家耻笑;吴王夫差迫使越王勾践退守至会稽山,又在艾陵战胜齐国,召集黄池会盟,对宋国无礼,最后被勾践擒获,死在干隧。这二人并不是(最初)没有战功,但都只有(好的)开始而不能善终啊。”
“如今大王您攻破宜阳,横扫三川,使天下的士人不敢开口议论;切断诸侯之间的联系,改变二周的疆界,使得国君之间不敢往来;堵塞阳侯隘口,夺取黄棘,使得韩、楚的军队不敢西进。大王如果能保持这种好势头到最后,三王不难成为四王(秦武王成为夏禹、商汤、周武之后的第四位开国之王),五霸也不难成为六霸(秦武王成为五霸之后的第六个霸主)。大王如果不能保持这种好势头到最后,以后就会有大的祸患,那么我担心各国的君主和河、济一带的谋士会使大王步夫差、智伯的后尘。”
“古语说:‘走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只算走到了一半。’这是说走完最后一程的艰难。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神色,以我的见解来看,天下的事情,根据国君的想法,不是楚国遭受兵祸,就一定是秦国遭受兵祸。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秦国援助魏国抵抗楚国,楚国援助韩国抵抗秦国。四国的兵力相当,不能再开战。齐、宋在四国框架法度之外,把它们当作秤锤(调节双方力量)。秦国先拉拢到齐、宋,韩国就会被削弱,韩国削弱了,楚国就会被孤立而遭受兵祸。楚国先拉拢到齐、宋,魏国就会被削弱,魏国削弱了,那么秦国就会被孤立而遭受兵祸。如果照这样行事,秦、楚两国定会被天下人嘲笑。”
15.C(“‘炊烟三两人家住’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解析不当,两者意蕴不相近。“炊烟三两人家住”指“词人行走在偏远的路上,前面炊烟起处,却只有三两户人家居住”,写出了词人旅途路的偏远、萧索与荒凉之意。而陶潜的“依依墟里烟”写的是“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16.①作者明了人生的消逝是历史的必然,却仍不能不感叹自己的人生迟暮和漂泊流离。②作者想要在秋光中畅饮浇愁,却又因无处觅黄花而难以排解。(扣紧“矛盾”分析,答出一点给3分。每点中“矛盾”两方面都对3分,只写一方面1分。)
17.(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2)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3)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写对一句给1分)
18.示例:①精益求精 ②栩栩如生 ③历历在目 ④波澜壮阔(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视为恰当。)
19.画线句子犯了关联词位置不当、动宾搭配不当的语病。改为:这部剧不论是对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画,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反思,都能向观众传递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暖。(改对一处给2分)
20.B(文中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与B项相同,故选B。A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表示说话的中断,D项表示语意未尽。)
21.①所谓的“月相” ②月球本身不发光 ③虽然它们的相貌差不多(每句2分)
22.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形成的。)
23.这是一则情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三位青年科学家分别讲述了自己在进行科学研发时的体会与感受。(1)彦文娇:在感觉累得时候仍将“研究”作为放松活动,做题成了她最好的“清醒剂”,这可以使她从中获得快乐,使她快速地静下心来,心态也会变得平和许多。以科研为业,又以科研为娱。这表明她面对挑战时善于调节自我,而且对科学研究有着极大的兴趣与高昂的热情。(2)郭国平:在最忙的时候,量子计算机云平台的研发人员没日没夜地坐在电脑前废寝忘食地工作,甚至连见见太阳都成了奢望。科研成了心中唯一的光,脚下的路便变得不再艰难。这体现了郭国平和他的青年伙伴们不怕困难、勇担使命、努力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表明他们对科学研究有着极为执着的坚守精神。(3)黄惠川:导师朱有勇当初“捧起一抔土如获至宝的情形”深深地打动了他,进而影响了他后来的研究内容,学生耳濡目染老师的科研精神,并沿着老师的指引坚定前行,这便是“师道传承”的伟大力量。
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的情境和写作要求。题目要求“站在其中一名科技新星的角度,写一篇励志演讲稿”因此需要从彦文娇、郭国平、黄惠川三人中选择其中一个人作为演讲的主人公,且行文需充满正能量;另外需注意演讲稿的基本要求,如演讲稿的基本格式:标题、称呼、问候语、正文、结束语等。
参考立意:1.将兴趣融于研究中,热爱助力成功;2.坚守心中理想,努力进取,自强不息是取得成功的法宝;3.秉持师道传承的风尚,绽放自我美好的青春芳华。
相关专题: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