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越是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漱荡中始终站稳脚跟。
(摘编自2022年7月7《人民日报》,蔡文成(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动画就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功塑造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典型形象。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旨在说明形象表达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蕴。《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的民族风格表现为浓重、绚丽的格调。在山川、石头、草木等景物以及宫殿建筑的造型设计上,华美的视觉造型和活泼的内在情绪融为一体,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华丽鲜艳的神奇景色相得益彰,传统绘画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学意味有机融合,呈现出一个灿烂丰富的意象世界,于情景交融中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这些经典作品以丰富的审美意象,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原则。以历史反观当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象,以崇高和优美涵养时代、涵养人,仍是中国动画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在今天,动画电影的竞争力主要在于承载的价值观念。呈现与表达价值观念,是典型形象塑造的目的。近年来,一批国产动画电影赓续传统,从传统题材中寻找素材,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创造出贴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表达方式。这既是创作者文化自信的表现,也受益于科技的进步。从上世纪的《哪吒闹海》到近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形象内涵也被赋予新价值、新理解和新呈现。
(摘编自2022年6月2日《人民日报》,饶曙光《中国动面:从塑造典型形象到创造经典作品》)
材料三:
近些年,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推动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让文化符号生动起来。从形成热点的节目来看,跨界已成为创新节目形式、“活化”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中国考古大会》《舞千年》将舞蹈作为展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表现手段。前者借由舞蹈复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较好地平衡了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后者以中国古典舞透视中华文明,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融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并非简单地拼凑、组合,创作者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加强,由此满足观众多元审美需求,重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叙事视角更加多元。相较于曾经流行的“讲坛式”解读,当下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更多元的叙述视角,和更加差异化的“解码”方式。一些节目“解码”文化基因,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讲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文化类节目在进入网络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场域后,也尝试以更具“网感”的表达方式阐释传播传统文化。然而,也有一些节目充斥着吐槽、调侃、玩“梗”、解构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蕴,使节目趣味有余、内涵不足。如何既能适应网络文化审美特征,又在创新表达方式中坚守传统文化根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让表达空间更加开阔。圈层化是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当下部分创作者围绕圈层文化做文章,将其当作文化类节目创新表达形式、实现节目迭代的突破口。《舞千年》就是跨圈传播的产物。该节目追求的国风表达和审美旨趣与当下古风圈、汉服圈高度契合,以精准的圈层定位,成功吸引互联网年轻受众的注意。同时,节目也通过挖掘古凤视觉符号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小众文化进行大众化转译,从而实现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同频共振。跨圈层运作的关键还在于借助圈层粉丝赋能,提升节目的传播力。《舞千年》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设置互动活动号召不同文化身份的网友录制节目“反应视频”,以他们的二次创作打通圈层壁垒,激发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跨圈层运作是有效链接“Z世代”文化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接合的一种尝试,它既能对小众文化、圈层文化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传播路径。
(摘编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报》,马立、周星《文化类节目: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立足自身、薪火相传,又汲取外来、面向未来,才能在当今复杂环境中守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B. 《小蝌蚪找妈妈》形象地诠释了画家谢赫“气韵生动”的观点,体现了传统美学对中国动画的深远影响。
C. 《舞千年》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重现古人生活图景,节目感染力大大提升。
D. 文化类节目可以通过精准的圈层定位、挖掘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设置互动活动等策略实现突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中动画电影塑造典型形象的做法,有力地印证了材料一中关于立足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阐述。
B. 近年来孙悟空、哪吒的形象被赋予新的内涵,是对高层次审美意象的追求,更是对科技进步的有力促进。
C. 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先贤自述、经典内容再现、跨时空对话有机结合,可谓叙事视角多元。
D. 文化类节目如果过度追求趣味性、高流量,就可能会消解文化的深度和意蕴,难以坚守传统文化根脉。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中,著名画家张仃设计的哪吒造型,既具有“神”的超凡脱俗气质,又有了“人”的生活气息。
B. 《新神榜:杨戬》中二郎神杨戬,一反所向披靡、震天撼地的英勇神将形象,随着故事的进展,奋起抗争,显示了向真向善的追求。
C.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融通了时代元素与创作理念,塑造出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强化了经典原型充满战斗意志的特征。
D. 《白蛇:缘起》在借鉴经典神话原型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讲述许仙与白蛇的前世传奇,传达出现实中“亲、友、爱”的价值观念。
4. 论证是思维的核心环节,论证的严密性也是论述类文本最基本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代文化产品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 C 2. B 3. C
4.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括了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是文化类节目成长的宝贵经验;然后从文化符号、叙事视角、表达空间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总说跨圈层运作的意义。②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注重使用限制性词语,比如“有机地组织”“一定程度上”等;注重关联词的使用,强化其内部逻辑。③论证方法巧妙运用,使论证严谨有力。材料三第3段,叙事视角多元化论证时,采用正反对比,思辨性强,严谨有力。
5. ①文化产品要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化经典,推陈出新,实现观赏性与价值性的统一。②通过节目形态或表现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可以利用多元审美需求,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③从圈层文化角度找突破,文化产品可以让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结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结合原文“《中国考古大会》《舞千年》将舞蹈作为展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有效表现手段。前者借由舞蹈复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可知,“重现古人生活图景”是《中国考古大会》的特点,不是《舞千年》的特点,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更是对科技进步的有力促进”错,材料一是说“受益于科技的进步”。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文化类节目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C.“强化了经典原型充满战斗意志的特征”没有体现出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叙述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文化类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推动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先总括了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是文化类节目成长的宝贵经验;第二、三、四段“让文化符号生动起来”“让叙事视角更加多元”“让表达空间更加开阔”从文化符号、叙事视角、表达空间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一段“总之,跨圈层运作是……”总说跨圈层运作的意义。
②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有机地组织”“一定程度上”“较好地”“重新释放”“当下的”注重使用限制性词语,增强语言的严密;“然而”“既……又”“从而”“既……也”注重关联词的使用,强化其内部逻辑。
③论证方法巧妙运用,使论证严谨有力。材料三第3段,在叙事视角多元化论证时,采用正反对比,“一些节目‘解码’文化基因,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有一些节目充斥着吐槽、调侃、玩‘梗’、解构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蕴,使节目趣味有余、内涵不足”,在对比中凸显叙述视角的差异性,思辨性强,严谨有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漱荡中始终站稳脚跟”“从传统题材中寻找素材,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创造出贴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表达方式”概括出:文化产品要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化经典,推陈出新,实现观赏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结合材料三“融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并非简单地拼凑、组合,创作者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加强,由此满足观众多元审美需求,重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概括出:通过节目形态或表现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可以利用多元审美需求,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合材料三“当下部分创作者围绕圈层文化做文章,将其当作文化类节目创新表达形式、实现节目迭代的突破口”“跨圈层运作是有效链接“Z世代”文化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接合的一种尝试,它既能对小众文化、圈层文化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传播路径”概括出:从圈层文化角度找突破,文化产品可以让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结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抢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欧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抢!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抢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埋下伏笔。
B. “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 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 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
7. 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 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 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 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8. “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
②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果断决定战斗,他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9. ①战斗场景。文本一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文本二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淡化战斗过程,充满诗情画意。
②人物形象。文本一注重动作、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二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突出人物保家卫国的情怀。
③语言风格。文本一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文本二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错误,文本一以全知视角展开故事叙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错误。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并没有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可知,日军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但是,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
结合“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可知,战斗一打响,李云龙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对手是个日本军曹,最后军曹的身子被李云龙打飞出了两米开外。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果断决定战斗,他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战斗场景。结合“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可知,文本一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结合“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可知,文本二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淡化战斗过程,充满诗情画意。
人物形象。文本一中,李云龙与日本军曹的搏斗,张大彪和日军中尉的搏斗,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独立团的战士与日军士兵的搏斗,运用了场面描写,文本一注重动作、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二中,听到枪响声,战斗开始了,战士忙于歼敌,没看妻子一眼,妻子却各自寻找丈夫,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这个细节,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文本二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突出人物保家卫国的情怀。
③语言风格。结合“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李云龙张嘴就骂,土匪式语言,可知文本一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文本二对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化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文本二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甫百泉《三州集》序
(明)王世贞
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
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
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
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先生庇材于江左,得格于大历,其为虞部,有《虞部集》;为司勋,有《司勋集》中岁依白下释氏居,有《禅栖集》;宪滇,有《南中集》;归,有《还山集》;其所用,得罪为三州故,详自序中,兹不赘。
(选自《算州四部稿》,有删改)
【注】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字子循,号百泉,与王世贞同为吴郡人。②吏:同“使”。③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风人:诗人。“风”为诗经六义之一,故以“风人”为诗人;孔子认为诗之本义在于“兴观群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B.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C.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D.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也叫序文、叙言、叙文、绪言、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B. 秩级来源于先秦的稍食与月俸,与职务的繁简、职责的轻重相联系,具有职位分等的色彩,叙定同一系统内的职位等级。
C. 虞部,为工部四部属之一,古虞人之遗职,在明代掌山泽、桥道、舟车、织造、券契、衡量等事。
D. 汤沐之邑,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唐宋时期,往往将获罪的朝士大夫贬谪到荒僻偏远之地;朝士大夫们在被贬任上所作诗歌,内容主题往往不能超出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
B. 皇甫访既有才学又有名声,只是由于坚守节操而与人多有冲突,因而多次被贬;《三州集》收录的是他在黄州、开州、婺州这三个被贬任上所作的诗。
C. 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甫一家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中,又以皇甫访为最。
D. 文章以唐宋开篇,继之以明世,进而至于皇甫访其人,行文脉络清晰;笔至皇甫访处,又叙其事论其诗,谓其得"兴群怨"之旨,读之深有余味。
1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
(2)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14. 皇甫访的诗歌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0D 11. A 12. C
13. ①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
②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钱财的时候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呢?
14. ①形式工整。②恢宏大气。③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
“则”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因此“则辱之而为僭凄”“则辱之而为瘴”前面都应断开,排除ABC;
另外,结合上文“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的句式,这里“风日之骀荡”和“则辱之而为僭凄”的前后也应该断开,形成对称结构,排除AC;
“以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于”,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序,也叫……绪言”说法错误,序与绪言不同。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分析错误。原文为“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可知并不是说明朝诗词以嘉靖年间为最,而是说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而且作者对明代诗坛是不满意的,并非“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而是“吾郡以诗名天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事者”,当地主政人;“所以”,用来……的方式;“处”,对待;“雅”,平素。
(2)“心”,心意,意愿;“念”,顾念;“奈何”,怎么,为什么;“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可译为“一毫一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其诗之工不待言”可知其诗歌他的诗歌形式工整自然。
由“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可知其诗歌恢宏大气。
由“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可知其诗歌情感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
参考译文:
在从前唐宋时,朝中士大夫因获罪而被流放的,往往屈居到荒僻遥远的郡县,以正官以外的官职处置。他们的俸禄虽然有,但仅仅只能供给妻子儿女使用。在他们之上的人,不会要求他们有被使用的才能;在他们之下的人,又不认为他们能够使唤自己;因此很少有财政方面的法律条例、公文簿书定时会集之类的烦恼。他们闲暇的日子,就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去写好诗。虽然他们的诗很精美,然而不过是以此抒发自己羁旅孤独、百无聊赖、怀才不遇等不平的思想罢了。如果山川奇险秀丽,他们就辱称这些山川是险恶之地;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比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各位先生的诗文作品,固然详细在他们探访幽微之处,写尽他们的形态变化,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然而关键是他们这些诗文,有超出叹息老病穷困、忧愁谗言、恐惧讥讽之外的吗?有能够像诗人们所说的可以兴、可以群且怨的吗?
明朝就不这样。士大夫因获罪被贬谪的,仅仅只是降低他们的官阶品级,而不限于流放地的远近。作为他们的上级,稍稍以礼有待而不荒废他们的公务;作为他们的下级,就按照资历或劳绩升迁的官员来对待他们,而忘记了他们的罪责。他们在外既然羁縻于职务,在内又没有什么念头在心中无法排遣,故而这些人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而我却依然对他们都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唐代让诗人改变了自己的道义,而明代是让天下再也没有诗人。
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皇甫子循先生少年就入了官籍,多次侍奉公卿,公卿都折节而对他礼遇。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与他人多有矛盾。因此从工部虞衡司郎中开始贬谪辅佐黄州,逐年升迁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就又贬谪去担任开州同知,遇赦酌情调迁婺州同知(处州,疑王误),最后升任云南按察司佥事而后罢官。
黄州,是以前楚国富饶的郡县,又毗邻天子的汤沐邑;开州,属于魏国,是京城附近地区;婺州(应该是处州,疑王误),属于越国,越国又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繁盛郡县。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的为官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世俗的爱好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然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志向稍微动摇,就一定会引咎以疏通狭隘;他的气息稍有阻碍,一定多方晓喻以恢宏他的风尚。那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然获得其意境来接近自己的情意,而不刻意在某种意境上抒发自己的情意。大概先生诗歌的好,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诗词。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比起那些诗人谁早谁迟,但是对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略领会了一些。先生从长江以东地区诗人里浸润资质,从唐朝大历诗人处得到格范标准,他做工部虞衡司郎中,有《虞部集》;做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有《司勋集》;中年依附和尚在南京寺庙居住,有《禅栖集》;担任云南按察司佥事,有《南中集》;回来后,有《还山集》;他被任用和因获罪而治理三州的缘故,在他的自序中已经说得很详尽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①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②,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③杜若;一种芳草。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描绘出洞庭湖的美好风光,君山暮霭萦绕,沅湘两岸草木葱茏,境界阔大高远。
B. 从日落西山到缺月升空,词人凭栏久立,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C. 下阕开头五句运用夸张、反问、排比等手法描绘岳阳楼的雄伟,跌宕飞动,为下文抒情张本。
D. 词人因屈原展开联想,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尾句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16. 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月亮的光华。请分析本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这一意象审美意味的不同。
【答案】15. B 16. ①月之情状不同。一为春天的弯月,一为秋天的将圆之月。②描写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运用比喻手法;《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辉分给洞庭,运用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③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过洞庭》情景交融,水月之澄澈即是词人心灵之澄澈,表现了词人的磊落胸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错,词人自称“倦游客”,指仕宦不得意而思退归,并非旅途劳累;长久地“倚栏杆”也没有体现愉悦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本词“缺月挂帘钩”写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缺月”即残月,描写春天的弯月形象。这是运用比喻修辞,以高挂的“帘钩”比喻一弯残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词人心境的悲凉创设了氛围,营造了意境。
《过洞庭》写的是中秋之月,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运用拟人修辞,把月亮人格化,写出月亮的多情。“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说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情景交融,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最后从月的情状、描写手法和营造意境等角度总结出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让我们从历史研究中汲取精华,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主要“______,______”;如果历史的教训我们不去借鉴,不去反思,难免会重蹈覆辙,就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写“______,______”;身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勇做我国改革创新的先驱者,正如《离骚》所言:“______,______。”
【答案】①. 居安思危②. 戒奢以俭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 乘骐骥以驰骋兮⑥. 来吾道夫先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戒”“鉴”“骐骥”“驰骋”“道”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 ① ),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______,再到______,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耳濡目染,( ② )。所谓“耕读传家躬行久,( ③ )”,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教,下重文治,开创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当然,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读书种子”需与实践“沃土”紧密结合,方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18.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中①②处的括号中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在文中③处的括号中填入下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教,下重文治,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
B.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
C.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开创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
D.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重文教,下推文治,开创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
20.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短语在横线上续写,要求内容贴切,表达和谐一致。
【答案】18. ①薪火相传(或“与时俱进”) ②潜移默化 ③诗书继世雅韵长19. B
20. 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于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和拟写对联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语境“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是说要“推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用“薪火相传(或‘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比喻师生授受不绝,或种族、血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绵延不尽。
第二处,结合语境“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耳濡目染”,是说要读书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可以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一处,上联“耕读传家躬行久”,是说“农民耕种手艺相传才能世代都有地种”。结合下文“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此处要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要将诗书代代传承下去。对应上联的“耕读传家”,是四字偏正关系的短语,可以对“诗书继世”;对应上联的“躬行久”,是三字的主谓短语,可以对“雅韵长”。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是不合逻辑,“上推文教,下重文治”,要改为“上推文治,下重文教”;
二是搭配不当,“开创……沃土”搭配不当,可以改为“造就……沃土”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仿写的能力。
结合前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可知,要续写的形式要满足“……的人名(前面所引用名言的作者)”;内容要满足表现后文所说的“‘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即热爱读书的名人。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于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也许你听说过在冰面上溜冰,① 。有一种叫作水黾的昆虫就具有在水面上滑行的绝活,为什么水黾能够常在水上滑行而从不湿脚呢?
水黾“水上轻功”的绝活更多地来源于其自身的造化。科学家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在水黾的腿部有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水黾就是利用这种特珠的结构,有效地吸附空气并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稳定的气膜,( )。
当然,水黾能够常在水上滑行而从不湿脚,也和水面这个特殊的舞台密不可分。原来,水分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同伴们的引力作用下互相黏合在一起。在水的内部,水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引力而互相抵消,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可是在水的表面,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与空气相接触,空气分子对水分子的拉力② ,这样就会在表面产生一种向内收缩的趋势,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的表面张力。也就是说,③ ,正是这层看不见的绷紧的膜,支撑水黾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动作。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水黾腿部就拥有了超疏水特性
B. 这赋予了水黾腿部超疏水特性
C. 这种特殊结构赋予了水黾腿部超疏水特性
D. 水黾腿部因这种特殊结构拥有了超疏水特性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B 22. ①却未必听说过在水面上滑行 ②自然比不上同伴们的拉力大 ③在水的表面存在一层无形的膜(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水黾具有“超疏水特性”是它的腿部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不是“水黾腿部”,也不是“这种特殊结构”有这样的特性,故排除ACD。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也许你听说过在冰面上溜冰”和后句“有一种叫作水黾的昆虫就具有在水面上滑行的绝活”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在冰面上溜冰都知道,在水面上滑行未必听说,故补写内容为“却未必听说过在水面上滑行”。
第二空,根据前句“在水的内部,水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引力而互相抵消”和“可是在水的表面,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可知此处是说在水的表面拉力大,所以补写内容为“自然比不上同伴们的拉力大”。
第三空,由后句中“正是这层看不见的绷紧的膜”中的“这层”“膜”可知,此处是说谁的表面存在一层膜,故补写内容为“在水的表面存在一层无形的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笔看似简单,实则制作考究,工序严苛繁杂,有“千万毛中择一毫”“千年匠心一支笔”之说。它历经选料、水盆、顿押、装套、镶嵌、刻字等12道大工序128道小工序。制笔亦治心,每一根毫毛都注入了心血和希望,每一次磨炼都融入了自律和良心。潜心制笔人,择一事,终一生,“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笃志问道,明察秋毫,方“日书万字而不破”“齐尖圆健心不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用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毛笔制作的繁杂工序,阐释了“制笔亦治心”的工匠精神,给出了“择一事,终一生”“笃志问道”“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等构思方向。
所谓工匠精神,对于个人而言,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乐业;对于集体而言,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共同智慧;对于社会而言,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优良风气。材料中所叙制笔过程的繁复、制笔工艺的精细、制笔时间的漫长、制笔要求的严苛,无一不体现出制笔者沉静严谨、一丝不苟、专注坚持、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考生可以选择工匠精神中的任一方面的内涵进行诠释,并以此为论点进行作文。如选择“专注坚持,心无旁骛”为论点,可以围绕对职业的敬畏热爱如何在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中发挥作用两方面进行正面论述,再使用假设论证从反面阐释如果人人都采用敷衍应付、浅尝辄止的态度对待事业与人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论述当代青年应如何具体地学习、发扬这种精神;最后强调观点,总结全文。
立意:
1.奋斗不止,精益求精。
2.沉心静气,行稳致远。
3.努力攀登,追求卓越。
4.自律严谨,问心无愧。
相关专题: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