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5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
2023年高三5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乐之“结盟”,肇端于夏商,而大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其一体性之论述则在春秋战国的儒家那里获得定型。在传统儒家经史子集或“六经”“六艺”的人文知识体系中,礼乐在理论和精神上的一体性远大于差异性。历朝历代在国家层面的演礼典乐之实践,更加深了这种礼乐论述的一体性,而那些俗乐,亦多渗透着礼义的精神而具有“礼乐”的性质。要而言之,传统礼乐在国家制度层面有其一体之实践,在文化思想层面有其一体之论述。
自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人开始以西方的学科观念和方法重新阐释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礼与乐逐渐分离。其中,乐因为符合现代艺术和美学观念而被纳入美学和艺术研究领域。而礼则因为其内涵过于丰富、外延过于宽泛,且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被一部分启蒙思想者指认为“吃人”的礼教,与现代美学所定位的自由价值相违背,而被美和艺术排除在外。自此以后,近现代学人对传统礼乐的研究,或者特别强调其形式上的审美价值,或者只是将礼分解为宗教、政治范畴等,儒家礼乐的一体性论述被彻底切割。
中国传统的乐其实包含现代所谓诗歌乐舞,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被看作审美和艺术的对象,已被“理所当然”地纳入美和艺术的研究范围。而对于礼,从美学和艺术学视野所做的接引却没有那么顺畅。但近现代一些具有西方学术眼光和观念自觉的学人,却在这方面做了巨大努力。这些学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侧重于礼仪与主体的情感关系,即礼作为情感的表现和对情感的教育;另一种侧重于艺术客体,侧重于礼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当然二者之间又总是交合在一起的,很多学人在两个方面兼而有之。
中国传统的礼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含义。其中,礼容、礼数、礼节等,是礼的最基本含义。从美学观之,这是一套感性的符号体系,即于周旋揖让、俯仰进退中呈现的优美言行,这就是美。以此为背景,礼还有礼义、礼制、礼秩的含义。这个含义的礼,就是所谓抽象理念和秩序,它更倾向于善。在美学意义上,中国传统之礼,就像乐一样,可被视为一种传达理念的美感形式,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这是礼乐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获得一体性的基础。
礼是一种音乐化的举止行动,在一些典礼中常常需要配乐;而在乐的演绎中,也有着礼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与节制。以此为背景,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像乐那样被纳入美学领域,这只是作为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的基础。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下论述礼与乐的相互渗透与涵摄,则是重构礼乐一体化论述的关键所在。
在从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着眼去探究传统礼乐时,也有很多现代学人习惯于把礼视为单纯的伦理规范,将传统的乐视为单纯的审美艺术。由此,传统礼乐向现代的转化,就不是一种“无缝的对接”,而是产生了深深的断裂。在此,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被割裂开来,而成为两个几乎不相关的领域,这就遮蔽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
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在现代美学看来,就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从现代美学的角度,阐释礼乐中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深刻关系,是对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进行现代重构的核心所在。在这里,传统礼乐都是美善一体的,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但是就礼乐之间的相互渗透涵摄而言,礼更多是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乐更多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
(摘编自易冬冬《礼与乐:中国文化内在的一体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乐一体开始于夏商,大成于西周,关于礼乐一体性的论述定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且体现在国家制度和文化思想两个层面。
B. 自20世纪西学传入以来,乐被纳入美学和艺术研究领域,礼则因为与现代美学所定位的自由价值相违背,被美和艺术排除在外。
C. 很多现代学人把礼视为单纯的伦理规范,把乐视为单纯的审美艺术,从而造成两者的割裂,遮蔽了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
D. 如果想要对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进行现代重构,就需要重点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去阐释礼乐中审美艺术与政治道德的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论述礼乐在传统文化中的一体性,然后阐述西学对礼乐一体性的割裂,最后论述礼乐在现代重获一体性的基础和现实意义。
B. 第三段主要论述了礼在现代被美学和艺术学排斥的现象,以及学人将情感关系和艺术客体融为一体,对“礼”的接引所做的努力。
C. 文章从现代美学的视角去解读传统礼乐的内涵,目的是找到礼与乐在现代学术视野中内在的一体性以及将两者重新结合的切入点。
D. 本文主要使用道理论证,对于提出的观点,都分别从礼、乐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并从整体上总结各层面之间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传统文化视角或现代美学视角看,礼乐不仅是美感形式,还是传达情感的艺术,两者精神上的一体性要大于差异性。
B. 中国传统的礼有着多层含义,包含着美与善,表现为优美言行和秩序,这些在国家盛大典礼的礼仪中有明显的体现。
C. 礼乐虽然具有一体性,但也要承认两者之间的区别:礼更侧重于政治道德,乐更侧重于艺术审美;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
D. 研究礼乐一体性,可以避免现代艺术分类对其造成的割裂,也可以让人深入地理解传统礼乐的内涵,思考礼乐在现代的关系。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礼则因为与现代美学所定位的自由价值相违背,被美和艺术排除在外”错。根据原文第二段中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被一部分启蒙思想者指认为‘吃人’的礼教,与现代美学所定位的自由价值相违背”可知,礼“与现代美学所定位的自由价值相违背”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部分启蒙思想者的看法,不能将其作为一个定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现实意义”错。文章只论述了“礼乐在现代重获一体性的基础”,并没有论述其现实意义。
B.“学人将情感关系和艺术客体融为一体,对‘礼’的接引所做的努力”错。文章第三段只是说“一些具有西方学术眼光和观念自觉的学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并指出了“很多学人在两个方面兼而有之”,并未论述“学人将情感关系和艺术客体融为一体,对‘礼’的接引所做的努力”。
D.“都分别从礼、乐两个层面进行剖析”错。文章第四段在提出“中国传统的礼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含义”这一观点后,只从“礼”的层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分析。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C.“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中的“在乐的演绎中,也有着礼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与节制”“传统礼乐都是美善一体的,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等可知,礼也体现为“理性精神”“美善一体”等内在品格,不能简单说它是外在的。根据“中国传统的乐其实包含现代所谓诗歌乐舞”可知,也不能简单地说“乐”是内在的。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程师规模与制造业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较低。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
工程师未来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加大。据测算,根据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稳定的目标,2035年我国工程师供需缺口将从目前不到1%扩大到32%。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师需求规模则约为4500万人。数据分析表明,2023-2035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将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
全球主要经济体科学家与工程师规模及其比重
(摘编自秦芳、谢凯、甘犁《托举制造强国,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
材料二:
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非偶然,人才自主培养是关键。十多年来我们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650多万名硕士,理工科博士的培养规模已经超越美国。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截至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但人才结构性矛盾的“峡谷”仍横在人才大国与人才强国之间。
当前,我国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一些人才培养单位片面追求“大而泛”,造成人才产出“千人一面”;东西部地区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方面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破解这些问题,有赖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摘编自石勇《坚定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材料三:
谈到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徐雷表示,复旦大学在交叉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布局:第一,学校基于交叉融合的基础,新设立实体性科技平台;第二,在上海市高科技高地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重点突破,发挥复旦大学专业、地域优势,为我国的科教强国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时建中表示,中国政法大学要通过自身创新,为国家做贡献,积极利用好校内平台,加强平台建设,以自身的特点服务社会,积极参加立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姜永远表示,哈工大树立π型人才观,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培养综合交叉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摘编自《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4.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工程师占劳动力的比重和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都低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并且到2035年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
B. 虽然在将来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会有大幅度提升,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工程师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也将不断拉大。
C. 我国虽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但要达到人才强国的目标,人才结构性问题和人才培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D. 复旦大学在三大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发挥专业、地域优势,符合自主培养人才的要求,体现了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稳定,未来我国工程师供需缺口会更大,到2035年这一缺口将达到1300万人。
B. 2020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规模占劳动力比重最小,即使规模增加一倍,也无法赶上美国相应的比重。
C. 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我国排名快速上升,已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主要在于我国对人才的自主培养,某些人才的培养规模甚至超越了美国。
D.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规模与质量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不平衡等。
6. 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哈工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措施有何共同之处?对你的成才之路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共同之处:
①理念上:都坚持为国育才的理念,三所大学都强调人才培养和为国家服务奉献的关系,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措施上:都强调专业性,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学校专长,比如复旦大学在交叉融合方面的布局、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利用校内平台、哈工大π型人才观的树立,都与大学专业特点紧密结合。
启发:
①选取适合的专业,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提升专业素养,成为专业人才;
②树立为国服务的理念,有家国情怀,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到2035年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曲解文意。材料一中“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只是一种假设。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如果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稳定,未来我国……”假设关系不成立。“到2035年这一缺口将达到1300万人”这一结论是依据“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得出的。
B.“即使规模增加一倍,也无法赶上美国相应的比重”错。根据图表可知,若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规模增加一倍,那么科学家与工程师规模占劳动力的比重为4.8%,超过了美国4.44%的比重。
D.“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不平衡”曲解文意。材料三只指出哈工大“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并没有体现这两者之间有不平衡的问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共同之处:
理念上:由“谈到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徐雷表示,复旦大学在交叉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布局”“中国政法大学要通过自身创新,为国家做贡献……”“哈工大树立π型人才观,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可得出:三所大学都坚持为国育才的理念,都强调人才培养和为国家服务奉献的关系,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措施上:由“学校基于交叉融合的基础,新设立实体性科技平台;第二,在上海市高科技高地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重点突破,发挥复旦大学专业、地域优势,为我国的科教强国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积极利用好校内平台,加强平台建设,以自身的特点服务社会,积极参加立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哈工大树立π型人才观”可得出:都强调专业性,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学校专长,比如复旦大学在交叉融合方面的布局、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利用校内平台、哈工大π型人才观的树立,都与大学专业特点紧密结合。
启发:
由文中谈到复旦大学在交叉融合方面的布局、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利用校内平台、哈工大π型人才观的树立可以得出:选取适合的专业,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提升专业素养,成为专业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要通过自身创新,为国家做贡献……”可得出:树立为国服务的理念,有家国情怀,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豺狗和阿拉伯人
卡夫卡
我们在一块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我的同伴们已经睡着了,一个阿拉伯人高大的白色身影从旁掠过;他一直在照料着骆驼,此时正朝他自己的睡铺走去。
我向后一仰,躺倒在草地上,我竭力想入睡,却睡不着,一只豺狗在远处嗥叫;我又坐了起来。离得十分遥远的嗥叫声突然一下子相当近了。豺狗们拥挤在我的周围,眼睛闪着黯淡的金黄色的光,随即又消失了。它们柔软的身躯仿佛在一条鞭子的噼啪抽打下,敏捷而有节奏地扭动着。
一只豺狗从我身后走出来,轻轻地拱到我的胳臂下面,向我挤靠着,好像它需要我的体温,然后站在我的面前,几乎四目相对地向我开口道:
“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
“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我完全是出于偶然,才从遥远的北方到这儿来。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
“我们知道你从北方来,”最年老的那只豺狗开始说道,“那恰恰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你们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种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间是找不到的,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
“也许,也许,”我说,“远远超出我本分的事,我是没有能力评断的。照我看来,这像是一种积年的宿怨,我想它存在于血液中,也许只有用鲜血来结束。”
“你非常聪明,”这只老豺狗说,它们全都开始更加快速地嘘嘘喘气,尽管它们一动不动地站着,气体却从它们的肺里急促地往外喷吐,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你非常聪明,你方才所讲的话,与我们古老的传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将从他们那里吸取鲜血,这种宿怨也就会了结了。”
“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
“先生,”它大声喊道,所有的豺狗跟着一齐嗥叫,听起来显得非常遥远,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想要一个把他们清洗干净的地平线;想不再听到被阿拉伯人宰割的绵羊的咩咩叫声,想要每一只动物都能正常地死亡;想要不受干扰地把动物尸体的鲜血吮尽喝光,并且把它们的骨头啃得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我们所想要的正是干干净净。”——此刻它们全都恸哭起来,唏嘘不止——“所以,亲爱的先生,借助你全能的双手,用这把剪刀剪断他们的喉咙吧!”它将头一摆,于是一只豺狗便叼着一把缝纫小剪刀颠上前来,剪刀布满了陈旧的斑斑锈迹,挂在上颚大牙处摆动着。
“哦,剪刀终于拿来了,该是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商队的那位阿拉伯首领大声喝道,他已迎着风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近前,噼啪一声抡起了他的大鞭子。
豺狗们匆忙逃窜,但在不远的一个地方重又紧密地聚成一团,所有这些野兽如此紧密而僵硬地拥挤着。
“那么,对你也进行过这番表演啰,先生。”这位阿拉伯人说着,以这个民族的节制性格所容许的快活程度呵呵笑了。“那么,你知道,这些畜生究竟要干什么吗?”我问。“当然,”他说,“这是个常识,只要阿拉伯人存在,那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中四下游荡,并将同我们一起游荡到我们的末日。它被奉献给每一个欧洲人去干伟大的工作;每一个欧洲人恰恰是命运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人选。它们具有最疯狂的希望,这些野兽们;它们不过是些傻瓜,地道的傻瓜,那正是我们喜欢它们的缘故;它们是我们的狗,比你们的任何一只都要精良的狗。现在,请注意,一只骆驼昨天夜里死去了,我已经叫人把它带到这儿来了。”
四个人抬着这只沉重的动物尸体走上前来,把它扔在我们的面前。它几乎还未落地,豺狗们便嗥叫起来。它们好像被不可抵抗的绳索牵拉着,一个个都开始向前摇晃,肚皮贴着地面爬行。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将眼前这堆恶臭的腐肉全部消灭掉的愿望蛊惑着它们。瞬息间,它们全都爬到了尸体上面,堆积得山一样高,共同努力着。
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它们抬起了头,心醉神迷,恍恍惚惚,看见阿拉伯人站在它们的面前,感到鞭打在口鼻上的剧痛,跳着向后倒退,逃开了一段距离。但是,那只骆驼的血已经流成了一滩滩血潭,它们经受不住这个诱惑;它们又走了回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你是对的,先生,”他说,“我们把这些臭肉留给它们去处理吧。此外,拔营起程的时刻要到了。哦,你已经看见了它们。它们是了不起的生物,不是吗?可它们又多么仇恨我们啊!”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豺狗说自己是“最年迈的”,然后提到“老祖宗”和“第一位母亲”,目的是通过讲述豺狗对“我”的等待,取得“我”对它们的信任。
B. “我”在豺狗与阿拉伯人由来已久的争斗中,无法以任何一种身份加入战斗,也不喜欢被任何一方拉拢,而是想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
C. 阿拉伯人认为豺狗对“我”所进行的是“表演”,说明豺狗对“我”说的话在之前对其他人也说过多次,他们已对豺狗的言行司空见惯。
D. 小说具有讽刺意味,如豺狗给“我”锈迹斑斑剪刀让“我”去剪断阿拉伯人的喉咙,豺狗在鞭子下“心醉神迷”,都寓意深沉,耐人寻味。
8. “我”在小说中是豺狗和阿拉伯人斗争的见证者,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本文作为卡夫卡的典型作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荒诞”的特点。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7. B 8. ①惊奇、意外。“我”在沙漠的绿洲上露营时,一群豺狗拥挤在“我”的周围,并且对“我”提出的请求让“我”感到惊奇、意外。②疑惑、厌恶。听完豺狗的诉说,“我”对豺狗的目的感到疑惑,追问它们“想要什么呢”“想要干什么”,“我”对豺狗的嘴巴里泛出的恶臭非常排斥,并且试图站起身来。③同情、怜悯。当阿拉伯商队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我”对不顾一切去吃骆驼尸体的豺狗产生了同情,并劝阻阿拉伯商队首领对豺狗的鞭打。
9. ①情节的荒诞。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写“我”在沙漠的绿洲上遇到一群豺狗,这些豺狗对“我”诉说着它们的苦衷与请求,以及后来阿拉伯人对豺狗的态度和行为,这些情节打破常规,具有荒诞性。②形象的荒诞。运用对比手法,将豺狗开始时义愤填膺的说辞与经不住诱惑撕咬骆驼尸体的行为进行对比,塑造了豺狗言行矛盾的荒诞形象。③表现主旨的笔法荒诞。将动物的本性置于古老的历史背景、深远的仇恨和正义的说辞之中,揭示了豺狗和以豺狗为代表的人们即使有冠冕堂皇的借口也难以改变本性的道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想结束这分裂世界的争吵”错误。原文并没有表明“我”对“争吵”的态度,根据豺狗“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的说法可知,“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是豺狗对“我”的期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当“我”在露营时,一群豺狗靠近了“我”,并对“我”提出了请求,从“‘那可真令人感到意外,’我说道,‘听起来让我感到太意外了……’”可知,此时感到惊奇、意外。
当豺狗向“我”讲述它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仇恨以及对“我”的期望,从“你们这些豺狗想要什么呢?”“‘那么,你们想要干什么?’我问道”可知,“我”对豺狗的目的感到疑惑;从“一股使我不得不时时咬紧牙关强忍着的恶臭从它们张开的嘴巴里泛出来”“试图站起身来。但我无法站起来”可知,“我”对豺狗的嘴巴里泛出的恶臭非常排斥,并且试图站起身来。
从“此刻,商队首领扬起他那锐利刺骨的鞭子,在它们的脊背上左右交叉地鞭打起来……那位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可知,当阿拉伯商队首领又一次举起了他的鞭子,“我”拦住了他的胳膊,“我”对不顾一切去吃骆驼尸体的豺狗产生了同情怜悯,并劝阻阿拉伯商队首领对豺狗的鞭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从“一只豺狗从我身后走出来……几乎四目相对地向我开口道:‘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你非常聪明,你方才所讲的话,与我们古老的传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将从他们那里吸取鲜血,这种宿怨也就会了结了”等处可知,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呈现,赋予豺狗以人的特征,并让它们有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从“‘哦,剪刀终于拿来了,该是停止的时候了!’我们商队的那位阿拉伯首领大声喝道,他已迎着风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近前,噼啪一声抡起了他的大鞭子……”可知,后来阿拉伯人对豺狗的态度和行为,这些情节打破常规,具有荒诞性。
从形象塑造上看,从“它大声喊道,所有的豺狗跟着一齐嗥叫,听起来显得非常遥远,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四个人抬着这只沉重的动物尸体走上前来,把它扔在我们的面前。它几乎还未落地,豺狗们便嗥叫起来……它们忘记了这些阿拉伯人,忘记了它们的仇恨;将眼前这堆恶臭的腐肉全部消灭掉的愿望蛊惑着它们。瞬息间,它们全都爬到了尸体上面,堆积得山一样高,共同努力着”可知,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豺狗开始时义愤填膺的说辞与经不住诱惑撕咬骆驼尸体的行为进行对比,通过豺狗前后的表现,体现它们言行矛盾的荒诞形象。
从表现主旨的笔法上看,从“我是天底下最年迈的豺狗。我很高兴终于在这儿遇见了你。我的母亲等待过你,还有她的母亲,以及我们所有豺狗的老祖宗,一直可以追溯到我们所有豺狗的第一位母亲。这是真的,相信我吧!”“你们北方人所具有的那种才智,在阿拉伯人中间是找不到的,他们捕杀动物作为食物,对于腐肉臭尸,他们是不屑一顾的”等处“先生,我们想要你结束这场分割世界的争吵,你恰恰正是我们祖先所预言的天生来完成此事的人。我们再也不想被阿拉伯人烦扰,我们想要自由呼吸的空间……”可知,小说将动物的本性置于古老的历史背景、深远的仇恨和正义的说辞之中,揭示了豺狗和以豺狗为代表的人们即使有冠冕堂皇的借口也难以改变本性的道理,其表现主旨的笔法荒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奋字子扬,霸弟也。太元二年,立为齐王,居武昌。权薨,太傅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徙奋于豫章。奋怒,不从命,又数越法度。恪上笺谏曰:“帝王之尊,与天同位,是以家天下,臣父兄,四海之内,皆为臣妾。仇雠有善,不得不举;亲戚有恶,不得不诛,所以承天理物,先国后身,盖圣人立制,百代不易之道也。昔汉初兴,多王子弟,至于太强,辄为不轨,上则几危社稷,下则骨肉相残,其后惩戒以为大讳。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遂以全安,各保福祚。此则前世得失之验也。近袁绍、刘表各有国土,土地非狭,人众非弱,以适庶不分,遂灭其宗祀。此乃天下愚智所共嗟痛。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芽遏萌,虑于千载。是以寝疾之日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殷勤科禁严峻其所戒敕无所不至诚欲上安宗庙,下全诸王,使百世相承,无凶国害家之悔也。大王宜上惟太伯顺父之志,中念河间献王、东海王强恭敬之节,下当裁抑骄恣荒乱以为警戒。而闻顷至武昌以来,多违诏敕,不拘制度,擅发诸将兵治护宫室。又左右常从有罪过者,当以表闻,公付有司,而擅私杀,事不明白。里语曰:‘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战战兢兢,尽敬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是以不自知言至,愿蒙三思。”
奋得笺惧,遂移南昌,游猎弥甚,官属不堪命。及恪诛,奋下住芜湖,欲至建业观变。傅相谢慈等谏奋,奋杀之。坐废为庶人,徙章安县。太平三年,封为章安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主五子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以/寝疾之日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殷勤/科禁严峻/其所戒敕/无所不至/
B. 是以寝疾之日/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殷勤/科禁严峻/其所戒敕/无所不至/
C. 是以寝疾之日/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殷勤科/禁严峻/其所戒敕/无所不至/
D. 是以/寝疾之日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殷勤科/禁严峻/其所戒敕/无所不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得不举”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 “其与交通”与“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交通”一词含义不同。
C. “以适庶不分”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 “惟达者能受之”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达”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傅诸葛恪不想诸王长期停留在长江沿岸的兵马争战之地,就准备将孙奋转迁到豫章郡,结果孙奋拒不从命。
B. 汉朝初年,皇帝多分封子弟为王,及至他们变得过于强大,无法节制,导致骨肉相残,几乎危害国家社稷。
C. 诸葛恪认为,鲁王改变了品行习惯,小心谨慎行事,最终没有什么愿望不被满足,因此,孙奋应当向他学习。
D. 孙奋收到诸葛恪的书信后十分恐惧,于是移居南昌,但是他秉性未改,后因杀傅相谢慈等人而被贬黜为平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承天理物,先国后身,盖圣人立制,百代不易之道也。
(2)又左右常从有罪过者,当以表闻,公付有司,而擅私杀,事不明白。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以此承受天命协理万物,先为国家着想,后替自己打算,大概这就是圣人制定法度,百代都不更改的道理。
(2)另外你身边有犯罪的侍从,本当上表呈报,公开交付有关部门处理,而你却擅自私下杀掉他们,把事情弄得不明不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在卧床不起时,他将诸王分遣到各自的封邑,诏令策命十分恳切,法律禁令十分严峻,他所告诫、嘱咐的内容,没有什么不涉及的。
“是以”是连词,可译为“因此,所以”,表示前面是“寝疾之日/分遣诸王”的原因,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诏策”“科禁”是两个独立的主语,两个句子对仗,“严峻”对“殷勤”,故而在“殷勤”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不得不举”中“举”是举荐的意思,“杀人如不能举”中“举”是全部、都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句意:就不能不举荐他/杀人只担心不能杀完。
B.“其与交通”中“交通”是结交、交往的意思,“阡陌交通”中“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句意:与他们结交的人/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C.“以适庶不分”与“以其无礼于晋”中“以”都是因为的意思,两者含义相同。句意:因为嫡庶未分明/ 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
D.“惟达者能受之”中“达”是通达事理的意思,“不求闻达于诸侯”中“达”是显贵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句意:只有通达事理者才乐意接受/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鲁王改变了品行习惯……因此,孙奋应当向他学习”理解不当。由原文“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战战兢兢,尽敬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可知,诸葛恪认为,孙奋应当以鲁王的遭遇为鉴戒,改变自己的行为,小心行事,然后欲求就能满足,并不是“鲁王改变了品行习惯……孙奋应该向他学习”。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承”,承受;“理”,协理;“身”,自己;“盖”,大概;“易”,更换。
(2)“左右”,身边侍从;“表”,上表,“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公”,公开;“有司”,有关部门。
参考译文:
孙奋字子扬,是孙霸的弟弟。太元二年(252),孙奋被册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孙权去世后,太傅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停留在长江沿岸的兵马争战之地,就把孙奋转迁到豫章郡。孙奋十分气愤,拒不从命,又多次做出违反法度的事情。诸葛恪***劝谏他说:帝王之尊贵,与上天处于相等地位,因此帝王以天下为家,以父兄为臣,四海之内,都是臣仆。仇人有善行,就不能不举荐他;亲人有恶行,就不得不责罚他,以此承受天命协理万物,先为国家着想,后替自己打算,大概这就是圣人制定法度,百代都不更改的道理。从前汉朝初兴,多将子弟封为王,到了他们势力过于强大,总是做出不轨行为,上则几乎危及江山社稷,下则导致骨肉自相残害,后世以此为戒,认为这是最大的忌讳。从光武帝以来,各王都有约束,只得在宫内自我娱乐,不得管理百姓,干预政事,与他们结交的人,都有严格的禁令,于是他们各人都得以保全自身,各保福运。这便是前代得失成败的明证。近代袁绍、刘表各自占有国土,土地并不狭小,人丁也不贫乏,因为嫡庶未分明,于是断绝了家族宗庙的祭祀。这是天下智者、愚人共同叹息痛心的事情。新故去的皇帝观察古代得失警醒当下,把事情防范、抑制在萌芽状态,这是从千秋功业上考虑。因此在卧床不起时,他将诸王分遣到各自的封邑,诏令策命十分恳切,法律禁令十分严峻,他所告诫、嘱咐的内容,没有什么不涉及的,确实是想上保宗庙安稳,下佑诸王安全,使帝王之位能够百代相传,没有危害国家的悔恨。大王您应当向上考虑周代太伯顺从父亲遗志的事情,中间思量河间献王刘德、东海王刘强恭敬地遵从朝廷命令的节操,向下应当遏制骄横放纵、荒淫无道的行为,并以此作为警诫。但是,我听说大王自到武昌以来,多次违背诏令,不遵从法度,擅自调集众将士建造、维修宫室。另外你身边有犯罪的侍从,本当上表呈报,公开交付有关部门处理,而你却擅自私下杀掉他们,把事情弄得不明不白。俗话说:‘明镜可以照出形貌,古事可以鉴戒今人。’大王应该深深地以鲁王为鉴戒,改变自己的行为,谨慎小心行事,尽力敬奉朝廷,这样则没有什么要求不能满足。良药苦口,只有患病者认为它甘甜。忠言逆耳,只有通达事理者才乐意接受。故此不自觉地把话说到了极致,希望你能三思。”
孙奋收到笺书后十分恐惧,于是移居南昌,(但他)游玩、狩猎更为频繁,官员部属都无法忍受他的命令差遣。等到诸葛恪被诛杀,孙奋前往下游,居住在芜湖,企图到建业窥探政治事态的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孙奋却杀了他们。孙奋因此被判罪,废黜为平民,流放到章安县。太平三年(258),孙奋被封为章安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①
辛弃疾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怅平生肝胆,都成楚越,只今胶漆,谁是陈雷②。搔首踟蹰,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
直须抖擞尘埃。人怪我柴门今始开。向松间乍可,从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苍苔。岂有文章,谩劳车马,待唤青刍白饭③来。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
【注】①作于庆元五年(1199)前后,时稼轩罢居铅山瓢泉。吴子似,即吴绍古,字子似,时任铅山县尉。有史才,并善诗。与稼轩交往颇密,常相互唱和。②陈雷:陈重、雷义。两人交谊甚厚,每当官府举荐时,他们都互相推让而不应命。乡里赞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③青刍白饭:青草喂马,白饭供客,喻待客周到。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未见友人,只得借他清风般和美的诗来缓解迫不及待的心情;见到友人,顿觉庐舍边山水增辉。
B. “只今胶漆”二句运用陈重与雷义相交的典故,传达出词人与吴子似之间的友谊如同胶漆一般牢固。
C. 词人庭院道路上长满绿茸茸的苔藓,说明词人无心打扫庭院,同时也反映出探访之客稀少。
D. 本词运用口语,又大量使用典故,婉约中又不乏豪放,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风格一致。
15. 词的下片最后三句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对“居铅山瓢泉”的生活有何态度?
【答案】14. D 15. 含意:词人勉励友人,要以功名自许,不要似自己那般徘徊流连于山水之间。
态度:①词人被罢,居铅山瓢泉,虽身处溪山美景间,却未感闲适之意,徒生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②谪居非本意,词人虽处清闲地,但依然心怀报国志,即使不能力行,也要嘱咐友人将建功立业牢记心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风格一致”错。本词中的“胶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等词透出婉约之气,“喝道”“踏破”“莫恁”等词又表现出一股豪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体现的是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故两者风格不一致。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辛词写自己与吴子似之间的深挚友情,同时又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上片由爱友人而爱友人之诗,下片由始开柴门而从他花间喝道,到青刍白饭以待客,叠层铺叙,备言友谊。此词起以茅庐山水增光添彩,托出宾至主喜之情,亲切有致。
下片最后三句,处于词尾,有卒章显志之意,“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的意思是:词人勉励友人,要以功名自许,不要似自己那般徘徊流连于山水之间。词人希望友人莫效我流连丘壑,当以建功立业自勉。词人被罢官后居于山水之间,一腔热血无处泼洒,一心报国志无处施展,只能诉诸好友,叮嘱他心怀大志,不忘报国。可见,辛弃疾虽居山野佳处,却一心报国,对这样的赋闲生活充满不甘,但又无可奈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唐庄宗宠溺伶人而亡国,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孟子早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就曾警诫世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则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战船浩荡,挥师南下直取赤壁的浩大声势。
(3)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写出这样一种梦幻美好又若即若离的景象。
【答案】 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 舳舻千里 ④. 旌旗蔽空 ⑤. 沧海月明珠有泪 ⑥. 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拂”“舳舻”“旌”“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启程前往太空。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1月30日7时33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 ① 的太空合影。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7次飞行任务,也是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 ② 。自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工程全线充分发扬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弘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始终坚持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先后在文昌、酒泉两个发射场成功组织3次空间站舱段、4次载人飞船和4次货运飞船发射,同一发射场两次任务最短间隔仅12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③ ,用连战连捷、任务全胜的优异战绩,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对第一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17. ①载入史册 ②大功告成 ③硕果累累
18.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两个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语段对两个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的描述可知,此处要填写表示“大合影”永留史册的成语,还应与“足以”二字搭配,故此处可填“载入史册”之类的成语。载入史册: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第②空,根据前文“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是任务圆满完成,故可填写“大功告成”之类的成语。大功告成:指大的工程、事业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第③空,根据横线前的“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同一发射场两次任务最短间隔仅12天”和横线后的“用连战连捷、任务全胜的优异战绩”可知,此处应填写表示成果丰硕的成语,故此处可填“硕果累累”之类的成语。硕果累累: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在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共4句话,根据大意可以分为两层,第1、2句话是一层,事件是“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第3、4句是第二层,事件是“两个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然后加入时间并合并两层信息,再根据字数要求调整个别字词即可得出答案“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两个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毫米汞柱,引起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新指南的意义在于让高危人群 ①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目前,新指南 ② ,临床诊断成人高血压的标准仍沿用2018年的防治指南,即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
其实,2018年的诊断指南里,血压高压在130~139毫米汞柱之间,低压在85~89毫米汞柱之间,已被列为血压的正常高值。虽然数值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这类人群已成为高血压患者的高危人群,发展成高血压患者的可能性比血压正常者大得多。所以日常多多关注、早发现早干预,对于避免发展成高血压及合并并发症至关重要。
另外要注意,高血压患者原则上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值以内,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但 ③ 。这类人群服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耐受性及长期承受能力,遵医嘱服用降压药,不可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更不可自己在家测血压自行服药。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综合措施,同时配合药物干预进行有效的血压控制管理,患者心脑血管及肾脏功能损害的发生才能降低。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请以“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为陈述对象,将第二段画波浪线文字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句,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 ①更加关注自己的血压 ②并不作为临床诊断标准 ③降压药切不可乱服用
20. 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是指高压在130~139毫米汞柱之间,低压在85~89毫米汞柱之间,按照2018 年诊断指南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发展成高血压患者的可能性比血压正常者大得多的一类人群。
21.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或: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通过综合措施,同时配合药物干预进行有效的血压控制管理,患者心脑血管及肾脏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才能降低。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前文的“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和后文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可知,此处要填写阐述新指南的意义在于让高危人群更关注自己的血压,故此处可填“更加关注自己的血压”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后文的“临床诊断成人高血压的标准仍沿用2018年的防治指南”可知,此处要表达新指南不是临床诊断标准的意思,故此处可填“并不作为临床诊断标准”之类的内容;
第③处,从前文“高血压患者原则上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物”可知,此段是表达高血压患者需要服药的意思,“但”表示转折,引出下文“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耐受性及长期承受能力,遵医嘱服用降压药,不可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更不可自己在家测血压自行服药”,由此可推断此处要表达不可以随意服药的意思,故此处可填“降压药切不可乱服用”之类的内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根据短句变长句“三步骤”,先找准句子主干“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是……一类人群”,再提取各句主要信息,作为宾语的修饰部分:高压在130~139毫米汞柱之间,低压在85~89毫米汞柱之间;按照2018年诊断指南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发展成高血压患者的可能性比血压正常者大得多。最后把这些信息按照顺序组合成句即可。
故改为: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是指高压在130~139毫米汞柱之间,低压在85~89毫米汞柱之间,按照2018 年诊断指南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发展成高血压患者的可能性比血压正常者大得多的一类人群。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主要有两处:
一是“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句式杂糅,应将“听从”改为“在”或删去“下”;
二是“降低”与“发生”搭配不当,应将“发生”改为“发生率”。
故改为: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通过综合措施,同时配合药物干预进行有效的血压控制管理,患者心脑血管及肾脏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才能降低。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襄公为齐孝公复位出力以后,自认为凭此能号令诸侯。他想成为盟主,结果在盟会时被楚成王抓到楚国,后虽然被放回,但仍怀恨在心。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他只好去讨伐曾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的郑国。接到郑国的求救,楚成王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只好带领兵马星夜回撤。宋楚两军隔泓水相对时,公孙固劝宋襄公与楚国讲和,宋襄公却认为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是缺乏仁义;己方虽然兵力单薄,却必将得胜。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劝宋襄公趁机杀过去,宋襄公却认为要讲仁义,没有同意他的提议;在楚军渡河后乱哄哄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赶紧冲锋,宋襄公还是认为要讲仁义,没有同意他的提议。结果在楚军猛冲之后,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没过几个月,宋襄公就因腿伤加重去世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叙事类材料作文题。
写作前需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辨明关键处之间的联系,并联系社会现实、时代特点等,考虑好应解决的问题。材料的主人公是宋襄公,其关键处有“自认为凭此能号令诸侯”“想成为盟主”“怀恨在心……只好去讨伐曾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的郑国”“要讲仁义”等,我们从这几处可看出宋襄公存在的问题——志大才疏、欺软怕硬、自以为是、空讲仁义、僵化保守、错失良机等,联系现实,我们可以想到自身或某些人在成功成才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想到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
此题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可以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从本质、根源、价值、意义、趋向、联系、做法等层面或角度进行挖掘。另外,要辩证来谈,入情入理地分析问题,不能绝对化地考虑问题。
写作时,本材料涉及的“志大才疏”“欺软怕硬”“自以为是”“空讲仁义”“僵化保守”“错失良机”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角度,可就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谈。如果就其中几个方面来写,要注意内容要相关,要建立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乱写。比如,可以把“空讲仁义”与“僵化保守”相结合进行思辨性分析:讲仁义应看场合和对象,不能与随机权变相对立;不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空讲仁义,就是僵化保守。
立意:
1.志大而才疏,人生多悲剧。
2.仁义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不是僵化保守的借口。
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4.自以为是,自取其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