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哈师大附中2020级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郑时龄 有删改)
材料二:
余志成(《文学报》记者):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著名作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摘编自《文学报·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量,都成就很高。
B.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C.《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D.赵丽宏认为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但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的成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D.杏帘招客饮,望有山庄。
4.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C 3. A
4.(1)回应了记者提问中的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创作一事。(2)间接指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相融合的特点,自然而然地转入对“魅力城市建筑的特点”的正面回答。
5.(1)材料一中说“文学家往往把建筑作为观察和描写的对象”。赵丽宏看到落日下城市的轮廓和层叠起伏的建筑感到惊讶,将其作为描写对象,写成《我向往的城市之美》。(2)材料一中说“文学家在作品中把建筑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赵丽宏以看到的城市建筑 作为载体,抒发了对魅力城市的喜爱之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错,文中说“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原文是说“那些欧式建筑”,选项“外滩的建筑”扩大了范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分析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斯干》只写到了古代建筑的形态,并不能较全面地反映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B.“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分析错误。文中只是说《阿房宫赋》是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名篇,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表明这是其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D.“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有些牵强,访谈过程中,采访者就被访谈人熟悉的话题进行提问,目的是让他有话可说,至于回答是否生动形象、思想是否深刻,是由被访谈者自身决定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从题干中对“稻香村”的描写可以看出,“稻香村”所营造的是农村的景象,没有富贵气象。
A.“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的意思是“竹叶太密,甚至阻碍了鼎内香气穿帘飘扬出外”,“鼎香”与稻香村描写语句中的“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不一致。
《红楼梦》中,B、C、D三项都是描写稻香村的诗句,A项是描写潇湘馆的诗句。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记者说“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可见记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提问,赵丽宏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正好回应了记者提问中的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创作一事。
根据赵丽宏描述的情景,“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间接指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相融合的特点,然后转入下文正面的回答,“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中说“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根据赵丽宏的回答“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可知,赵丽宏就是把落日下的城市建筑作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据此创作了《我向往的城市之美》。
材料一中说“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而赵丽宏《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就是把她看到的落日下的城市建筑作为抒发感情的载体,她认为落日下的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这一景象让她吃惊,觉得美妙,于是创作这一作品来表达自己对魅力城市的喜爱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陶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西是空荡荡的东西,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引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屋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急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站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哈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项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威德。
我潸然泪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了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
B.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
C.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鹏《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
C.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8.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持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①作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②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
9.①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②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③面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④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急切地承认小姑了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可知,舅妈他们找了小姑子整整三年,最后慢慢地不抱什么希望了,才“当”小姑子死了,所以,“急切”一词不正确;另外,文中也没体现出“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
B. “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说法错误。依据文中“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可知,师傅是革命者,他和小卿娘是战友关系,所以他能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是因为他认识小卿娘。
D.“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错误,依据“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项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威德”可知,当我听说师傅的真实身份后,“我”才知道师傅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我”有感于师傅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而“潸然泪下”,并无“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之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可知,此处的“暗夜”只是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依据原文“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可知,师傅点了几次才点着,说明了师傅内心的不舍和无奈,此处的“火”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是“我”所见情形的真实描写,并无象征意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从小说结尾处,烈士陵园中小卿母亲的墓碑与“黄姨”对小卿母亲身份的介绍可知,小卿的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而且师傅早就知道小卿的母亲已经牺牲,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所以师傅要烧掉画像。
其次,依据原文“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可知,小卿和师傅是父女关系,但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父女却不能相识,在那个激荡的岁月,小卿母亲的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师傅为了理想和信仰只能忍着巨大的悲痛,只身投身时代洪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结构安排的能力。
首先,从人物塑造上,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明知小卿的母亲就是自己的爱人,但在当时特殊时期,面对给小卿母亲画像这一要求,既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从而突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伟大形象。
其次,从情节安排上,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从全家合影中勉强可用的影像,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现……这样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再次,从阅读效果上,几经波折,画像也没有最终完成,如此设置悬念,给读者以阅读的期待,从而吸引读者。
最后,从艺术效果上,画像一波三折,最终没有完成画像,而结尾“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威德”使得画像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小卿的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这样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撼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晔,字日华。于检校工部尚书讳托之曾孙,武昌县令讳郴之孙,赠太仆少卿讳偃之第三子,于修为叔父。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欧阳氏世家江南,伪唐李氏时为庐陵大族。公咸平三年举进士甲科,历南雄州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九,终于家。
(公)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手,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公娶范氏,封福昌县君。子男四人,长曰宗颜,次曰宗闵,其二早亡。女一人,适张氏,亦早亡。铭曰:公之明足以决于事,爱足以恩于人,仁足以施其族,清足以洁其身。
(选自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B.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C.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D.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不言、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用以表达尊重和敬仰。古代人经常“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B.县君,中国古代给予女性的封号。晋朝时已经使用这种封号,唐朝封五品官的母亲、妻子为县君,宋元沿置。
C.适,本义是往、至,女子到夫家意即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适”与“嫁”有等级区别。
D.铭,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志”用韵文概括全篇,“铭”用散文撰写。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晔出身不凡,仁爱亲人。他祖上是当地大族,世代为官,他本人也历任多种官职,抚养欧阳修长大,叔侄情深。
B.欧阳晔廉洁自持,重视道义。在他还是平民时,对于不符合道义的馈赠就不会接受;做官之后更是对贿赂果断拒绝。
C.欧阳晔为官正直,不畏豪贵。陈尧咨直接让转运使赶走欧阳晔,是因为只有欧阳晔不同意用他铸造的钱币代替官银。
D.欧阳晔决事智慧,受民爱戴。他颇有政能,长于决断,能据日常习惯找出疑难案件真凶,深受百姓爱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②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14.作为推官,面对寺僧行贿,欧阳晔为何是“笑曰”?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D 11. D 12. C
13.①鄂州崇阳县,向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就判决了一百多宗拖延很久的案件。
②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慌张地四下看,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14.①拒绝对方的贿赂。
②安抚对方,缓解紧张气氛。
③轻松、从容,对解决此事有周密安排。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们有六七万石粮食,如果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
“我”作“言”的定语,意为“我的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汝有积谷六七万石”,主语是“汝”,谓语是“有”,宾语是“谷六七万石”,该句是完整独立的句子,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始适还家门”句意: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D.“‘志’用韵文概括全篇,‘铭’用散文撰写”说法错误,应为“铭”用韵文概括全篇,“志”用散文撰写。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陈尧咨直接让转运使赶走欧阳晔”说法错误,原文为“尧咨讽转运使出公”,意思是陈尧咨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素”,向来;“徙”,调任;“滞狱”,积压的案件;“滞狱百余事”,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百余事滞狱”。
②“惶顾”,慌张地四下看;“杀人者汝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欧阳晔对于不符合道义的馈赠就不会接受,面对僧人的贿赂,他说“吾安用此?”,所以他的笑意味着对贿赂的拒绝。
“僧以白金千两馈公”说明僧人们很怕事情败露后被严惩,而从后面的“汝能听我言乎”可以看出,欧阳晔希望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的笑是对对方的安抚,目的是缓解紧张气氛。
根据文中“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可知,欧阳晔已经有了解决这个事情的两全其美的办法,所以笑体现了他轻松、从容的内心,表明他对解决此事有了周密安排。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是检校工部尚书欧阳托的曾孙,是武昌县令欧阳郴的孙子,是太仆少卿欧阳偃的第三个儿子,是欧阳修的叔叔。我(欧阳修)不幸幼年丧父,依附于叔叔长大。欧阳家族世代居住在长江以南,伪唐李氏时是庐陵的世家大族。鸥阳晔在咸平三年中举,历任南雄州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七十九岁终老家中。
在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起初他任随州推官,处置好三十六件难以决断的案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晔前去没收庙里的财物。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们有六七万石粮食,如果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非常骄横,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鄂州的崇阳县,向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就判决了一百多宗拖延很久的案件。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饭吃,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慌张地四下看,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欧阳晔娶了范氏,范氏被封为福昌县君。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叫宗颜,次子叫宗闵,另外两个儿子早夭。生了一个女儿,嫁到张家,也早早去世了。铭文:欧阳晔明智足以决断事务,博爱足以施恩于人,仁义足以惠及全族,清正足以廉洁自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躬耕
陆游
莫笑躬耕老蜀山,也胜菜把仰园官①。
唤回痴梦尘机息,空尽闲愁酒地宽。
无复短衣随李广,但思微雨过苏端②。
十年世事茫如海,输与闲人静处看。
注:①杜甫曾有感于园吏所送之菜多杂野菜,作《园官送菜》诗。陆游曾在杜甫草堂附近的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②此联两句分别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雨过苏端》诗,其中“微雨过苏端”是指杜甫冒雨访问苏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感慨自身年老,用杜甫“园官送菜”的典故表明自身才华惨遭埋没。
B.颔联“唤回痴梦”与“空尽闲愁”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酸楚与无奈。
C.颈联表面轻松,实则无奈。诗人屡遭挫折,壮志难酬,只得将情感寄托于与友人的交往之中。
D.尾联抒写世事难料,人生苍茫,十年来忙忙碌碌,如今只能做一个“躬耕”“静处”的“闲人”。
16.本诗仅有首联提及“躬耕”,为何以“躬耕”为题?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①颔联、颈联表现了诗人看似闲适、实则无奈的复杂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缘由就是“躬耕”生活的开始。
②因为“躬耕”田园,远离官场,才会“唤回痴梦”,才会有“空尽闲愁”。
③因为“躬耕”田园,才发现自己失去了“短衣随李广”的机会,只能在“躬耕”之闲中看望老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自身才华惨遭埋没”错,“莫笑躬耕老蜀山,也胜菜把仰园官”意思是说不要笑话躬耕田园的我终老于蜀山,毕竟这样亲自耕作自给自足的生活胜过杜甫当年一味仰仗园吏,结果却是送的菜里夹杂太多不能食的野菜,可见选项曲解诗意。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作用、分析诗句内容、归纳要点的能力。
颔联“唤回痴梦尘机息,空尽闲愁酒地宽”意思是重新找回我曾经的梦想,以忘却世俗止息名利之心,在山水田园间开怀畅饮以享受自在闲适的时光,消除尘世带来的无尽愁绪。可见这一联照应题目和首联,交代了“躬耕”之由。
颔联“痴梦”一词饱含辛酸与无奈,与现实的“闲愁”形成鲜明的对比。“痴梦”指诗人渴望建功沙场,收复失地的“梦想”,而今这梦想因“躬耕”田园,远离官场,而破灭,于是说“尘机息”,其实诗人是身在躬耕,心思国事,才会有“空尽闲愁”,这才有了借酒消“闲愁”。
颈联“无复短衣随李广,但思微雨过苏端”,意思是不再想穿着短衣去追随李广征战沙场,只想在微雨中像当年杜甫拜访苏端那样,过这种隐士般的躬耕生活。可见此联抒“躬耕”之感。颈联暗含无奈,诗人屡遭挫折,壮志难酬,因为“躬耕”田园,才发现自己失去了“短衣随李广”的机会,只能在“躬耕”之闲中看望老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孔子在《礼运》中描述“大同”的理想境界时,提到社会上的许多特殊人群也得到照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
③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拟人手法生动描写了清晨小鸟们活泼灵动的神态。
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女子盛装出行,参加元宵赏灯活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六国论》中苏洵论述了各国灭亡的具体原因及过程时,认为齐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侵晓窥檐语 ④.蛾儿雪柳黄金缕 ⑤.笑语盈盈暗香去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矜”“失”“晓”“蛾”“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明同个人发展、社会文明、国家现代化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一再证明,_________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建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_______的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改革、依靠法治、依靠科技推进转型升级。坚持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_________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走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B.中国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C.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D.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答案】18.①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②相辅相成
③壮士断腕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说人类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可填写“杀鸡取卵”或“竭泽而渔”之类意思的成语。“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竭泽而渔”:比喻做事只顾眼前的利益,丝毫不为以后打算,含贬义。
第二空:语境为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应是互相辅助,互相促成,可填写“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
第三空:语境为坚决整治环境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可填写“壮士断腕”。“壮士断腕”,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句式杂糅,“本着……”和“……为导向”杂糅,应改为“本着……的宗旨”或“以……为导向”,排除D。
二是不合逻辑,“自然与人和谐共生”主客体颠倒,应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排除AB。
修改后: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比作“腾笼换鸟”。
A.“花睡去”“红妆”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当作人来写。
B.“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主客都下马,上船。
C.“三万里”“五千仞”是夸张;“三万里河”对“五千仞岳”,“东入海”对“上摩天”两组运用了对偶。
D.比喻,把露水比作真珠,把月亮比作弓。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类而言,之所以要学习,①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可以说“错误是学习之母”。错误驱动的学习理论认为:刺激物所带来的强化物必须是让人感到惊讶的或不可预测的,个体才会形成学习。当某种行为引起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个体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如果实际结果完全符合预期,与脑中存储的原始记忆相吻合,② 。而如果已经习得的行为不再带有预期的结果,则该行为就会消退。
由此可见,虽古语云“学而知不足”,但反过来说更有道理,就是③ 。没有“知不足”,就很难有效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百分的人生不能进步,要过九十分的人生,留十分给成长。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完美的人生很难进步,不要完美的人生。”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从表达效果看,原文的更好,为什么?
【答案】21.①是因为会犯错②个体就不会产生新学习③知不足而学
22.①直观形象。改句用“完美”和“不完美”比较含糊生硬,原句用数字“一百分”“九十分”“十分”,直观形象,语气舒缓;②符合逻辑。改句的重点落在“不要完美的人生”,原句的重点在“九十分的人生有成长的空间”上,更符合原文逻辑。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是关联词“之所以”,后文就用“是因为”,根据后文“错误是学习之母”“错误驱动的学习理论认为”可知,学习是因为会犯错误。因此填写“是因为会犯错”。
第二处,空缺处句子前后两句构成并列关系,是两种情况,前一句说的是“当某种行为引起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个体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可见有意料之外的结果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后一句说“如果实际结果完全符合预期”,可以推测出就不会学习,因此填写“个体就不会产生新学习”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根据“但反过来说更有道理”可知,空缺处是将“学而知不足”反过来说,因此填写“知不足而学”一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能力。
首先比较原文与改写句的不同之处:改句将原文的数字“一百分”“九十分”“十分”改成了“完美”和“不完美”。分析可知,“一百分”“九十分”“十分”直观形象,可以直接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自己的成长是否有空间,而“完美”和“不完美的”的表达则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含糊生硬。
“不要完美的人生”与“要过九十分的人生,留十分给成长”相比,原句意在说明给成长留下空间,并非不追求人生的完美,因此原句更符合逻辑。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寒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