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考前冲刺训练语文试题(湖北适用)
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训练(湖北适用)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说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它的影响,它的生命力不下于文气说。意境说最初只应用于诗歌,后来波及小说。废名说过:“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所谓“唐人绝句”,就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很强。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小说和诗变得难解难分。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这种小说的语言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这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诗化的小说语言——因为它毕竟和诗还不一样。所谓诗化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这种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跨度较大,往往超越了逻辑,超越了合乎一般语法的句式(比如动宾结构)。比如:“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如果用逻辑紧严、合乎语法的散文写,也是可以的,但不易产生如此恬淡的意境。
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又充分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愿意和读者共同完成对某种生活的准确印象,有时作者只是罗列一些事物的表象,单摆浮搁,稍加组织,不置可否,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超越理智,诉诸直觉的语言,已经被现代小说广泛应用。如:“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小西门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钓人的孩子》)这不是作者在语言上耍花招,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如果写得文从理顺,全都“成句”,就不忠实了。语言的一个标准是:诉诸直觉,忠于生活。
文言和白话的界限是不好分的。“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不觉到了济南地界。”是文言,还是白话?只要我们说的是中国话,恐怕就摆脱不了一定的文言的句子。
中国语言还有一个世界各国语言没有的格式,是对仗。对仗,就是思想上、形象上、色彩上的联属和对比。我们总得承认联属和对比是一项美学法则。这在中国语言里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今天写小说,两句之间不必,也不可能在平仄、虚实上都搞得铢两悉称,但是对比关系不该排斥。比如:“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如果不用对仗,怎样能表达时序的变易,产生需要的意境呢?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意》)
材料二: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品质等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就是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余华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察觉到余华运用语言的本真心智和力量。
美妙的文学语言不会凭空产生,作家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句反复琢磨、深入推敲,所以作家既要假以时间上的沉思,又要有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的巧妙运用。文学语言要求明净耐品、活色生香,如果嘈杂喧嚣了,气韵和节奏就会败坏。难怪阿来说:“语言不好,即使作品能红极一时,也不会传之久远!”
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一个对自己作品不修改、不订正的作家,文学语言上的表达仅凭第一次出版就包打天下,总是令人惋惜的。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
(摘编自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化的小说语言虽然具有某些诗的特质,但和诗的语言并不一样,也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
B. 诗意小说的语言既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又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它既超越理智诉诸直觉又忠于生活。
C. 文学语言不能与文学作品随意剥离,它不再是简单的技巧和形式问题,还要与整篇作品进行巧妙的深度融合。
D. 《红楼梦》之所以被奉为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是因为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打造了语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语言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对仗的修辞手法符合美学法则,灵活运用可以增添小说语言的诗意。
C. 文学语言必须经时间沉淀后,反复修改,否则难以产生独特的魅力。
D. 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能表现生活的本真,更能把人代入现实中。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B.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C.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D.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4. 下面一段文字出自汪曾祺小说《受戒》,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语言的诗意品格。
“芦花才吐新稳。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5. 当下有些作家在写作中不注意修炼语言,过度强调灵感的作用,在语言表达上缺乏一种踏实寻真的情怀。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给这些作家提几条建议。
【答案】1. D 2. C 3. B
4. ①“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只是罗列一些事物,稍加组织,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②这段景物描写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使语言富有诗的意境美。
5. ①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是思想,是文化,更是一个生命体,要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②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品质等的综合体现,作家在其中要投入大量心血和功夫。③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红楼梦》之所以被奉为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错,偷换概念。材料二是“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文学语言必须经时间沉淀后,反复修改,否则难以产生独特的魅力”错,推断绝对化。原文说“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可见,原文是说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并不是说语言独特的魅力必须经时间沉淀后反复修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作家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的方法:一是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二是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品质等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三是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
ACD都是说作家在作品中花费的心血和功夫,诗句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得来的,所以都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强调文章的生成需要灵感,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又充分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愿意和读者共同完成对某种生活的准确印象,有时作者只是罗列一些事物的表象,单摆浮搁,稍加组织,不置可否,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分析,“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作者罗列一些事物,稍加组织,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
根据材料一中“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很强。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小说的语言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这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诗化的小说语言——因为它毕竟和诗还不一样。所谓诗化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这种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跨度较大,往往超越了逻辑,超越了合乎一般语法的句式”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使语言富有诗的意境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建议: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是思想,是文化,更是一个生命体,要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
根据“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品质等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美妙的文学语言不会凭空产生,作家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句反复琢磨、深入推敲,所以作家既要假以时间上的沉思,又要有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的巧妙运用。文学语言要求明净耐品、活色生香,如果嘈杂喧嚣了,气韵和节奏就会败坏”建议: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品质等的综合体现,作家在其中要投入大量心血和功夫。
根据“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一个对自己作品不修改、不订正的作家,文学语言上的表达仅凭第一次出版就包打天下,总是令人惋惜的。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建议: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欲栽大木柱长天
黄晖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
教室里,杨昌济【注】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
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
“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
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做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
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
“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
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
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
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
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
“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
“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
“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
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
“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
“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
【注】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回国后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
B. 由文中的细节看,杨昌济对刘俊卿的回答不太满意,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
C. 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
D. 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杨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互见,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
7. 关于杨家父女在小院中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杨开慧和父亲之间轻松融洽的聊天氛围可知,这是一个开明而温暖的家庭,父女俩无话不谈。
B. 杨昌济父女之间的对话,侧面展现了一个富有才华、个性突出、有胸怀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C. 面对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否有鸿鹄之志的疑问,杨昌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认可。
D. 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
8. “大轴”是一个戏曲名词,指一台戏的最后一出,这一出一定会由剧团中最棒的角儿担任主演。毛泽东的出场就有“大轴”的意味,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9. “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在教书育人上的抱负和追求,小说中杨昌济是怎样践行这句话的?
【答案】6. B 7. D
8. ①情节设置上,毛泽东言志与其他同学迥然有别,在其他四名同学的铺垫下自然掀起***,并为后文杨氏父女谈论毛泽东做了铺垫,使小说情节自然流畅。②人物塑造上,突出了毛泽东个性深沉的形象,也凸显了杨昌济因材施教的为师风范。③主旨表达上,使国家积弱之时知识分子勇担时任、笃志报国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
9. ①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②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③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错误,结合原文“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可知,杨昌济是因为初识学生,不便直接批评,且也不宜太早下结论。选项“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错误,结合原文“‘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可知,这是杨开慧在跟父亲开玩笑。选项“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求学即求索’”可知,情节设置上,毛泽东言志与其他同学迥然有别,在其他四名同学的铺垫下自然掀起***,并为后文杨氏父女谈论毛泽东做了铺垫,使小说情节自然流畅。
结合原文“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求学即求索’”“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坐下吧’”“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我答应您,老师’”可知,人物塑造上,突出了毛泽东个性深沉的形象,也凸显了杨昌济因材施教的为师风范。
结合原文“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我答应您,老师’”“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可知,主旨表达上,使国家积弱之时知识分子勇担时任、笃志报国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原文“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求学即求索’”可知,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
结合原文“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杨昌济微微一笑”“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则吾愿足矣”可知,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
结合原文“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可知,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轘辕、缑氏②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郡名,因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山名,上有险关。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B.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C.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D.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周,战国时,周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东周都于巩,西周都于河南洛邑。
B.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
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 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 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逼近二周近郊,声讨周君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C. 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是戎狄的首领,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及火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 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14. 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我们占有了九鼎,考察(或: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是帝王之业。
(2)得到它的土地能够使秦国的疆域扩大,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武备伤亡不了多少人,它就已经归服了。
14. ①从争利方面,伐蜀有扩地、富民、博德的好处;②从争名方面,伐韩、胁迫周天子会背负不义的名声;③从军事方面,周、韩一旦联合其他国家就会危及秦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
“不然”是“曰”的内容,“曰”“不然”后分别断句,排除AB;
“欲富国者”对应“欲强兵者”“欲王者”,“务广其地”对应“务富其民”“务博其德”,其后均需断句,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意义不同”错误,意义相同,均为“丢失、失去”的意思。句意:韩国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错误,二人的观点不同,角度不同,但“主观唯心的空想”言过其实。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据”,占有;“按”,考察(或:掌握);“此王业也”,判断句。
(2)“广”,使动用法,使……扩大;“富”,使动用法,使……富足;“缮兵”,整治武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况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可概括为:从争利方面,伐蜀有扩地、富民、博德的好处;
依据“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可概括为:从争名方面,伐韩、胁迫周天子会背负不义的名声;
依据“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可概括为:从军事方面,周、韩一旦联合其他国家就会危及秦国。
参考译文: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们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跟楚、魏两国结盟,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出口山的关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断绝(韩国出兵)南阳的交通,让楚军逼近(韩国的都城)南郑,秦兵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的城外,惩罚二周国君的罪过,(进而)入侵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今天的蜀国,是西方边远之国,是野蛮人的领袖,(我们)使士兵疲敝百姓辛劳(前往攻打),也不足凭借此举建立称王称霸的名声,得到它的国土也不能够用它来获得利益。臣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去朝廷,争利的人要去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蜀国是西方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乱政。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比派豺狼去驱逐羊群。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武备伤亡不了多少人,它就已经归服了。所以秦灭亡了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秦暴虐;抢完蜀国的财宝,诸侯也不会认为秦贪婪。这样我就可以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今天(我们)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不一定能获得利益,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攻打天下人不愿(攻打的国家),危险啊!请让我禀告这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齐国是与韩国和周国亲近的国家。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周、韩)会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大王不能够制止(这些)。这是臣所说的“危险”,(攻打周、韩国是失策)比不上伐蜀之策周全。”
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您的。”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更改名号为候,并且(秦王)派秦臣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地既已归属秦国(或:划归秦国版图),秦国越发强盛富足国力雄厚,轻视天下诸侯。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和王潜斋韵①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B. “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
C. “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16. 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5. A 16. 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异:本词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扬州慢》则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错误,“岂无”,是反问,表达的是应有这样的人。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本词中“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原野到处是惨不忍睹的累累白骨,这国仇家恨永远难忘记。中原广阔的大地已寂无人烟。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扬州慢》中“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朝的骑兵打到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残暴的战争。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
本词中“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用新亭对泣事,感叹并讥刺南宋当权者无意恢复中原,优柔寡断,丧权误国。“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激励友人共同寻求抗战救国的良策,来匡正天下。坚信他不久将东山再起,能够扶危安邦,收复中原。
《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的繁华场景如今已是荒野一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如今重来,看到古城的沧桑变化,也必定大吃一惊。写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当年的明月夜,有多少人在桥上赏月,不时听到美人吹箫的声音,而今桥仍然存在,水中微波正环绕着月影荡漾,但冰冷的月亮却默默无声。还有谁来欣赏月光!多么寂寞的月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桥边的红芍药,仍然每年盛开,还有谁来欣赏呢?多么寂寞的芍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诗人以悲痛的心情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类似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__________”,这岂不是咄咄怪事。《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
(3)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 作《师说》以贻之 ⑤. 夜深忽梦少年事 ⑥. 梦啼妆泪红阑干(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萧,滚,贻,啼,阑,尊,酹,鹃。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作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 ,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
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 ,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有人热衷于 ,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世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细腻的感情。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更应把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 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18.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沽名钓誉 矫揉造作 高官厚禄 舍本逐末
B. 欺世盗名 虚张声势 好大喜功 舍本逐末
C. 欺世盗名 矫揉造作 高官厚禄 背道而驰
D. 沽名钓誉 虚张声势 好大喜功 背道而驰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0. 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雪景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答案】18. A 19. 修改为: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靠果实依赖感情,何况文章,更应以抒情述志为本。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第一空,“沽名钓誉”,比喻故意矫情做作,用手段猎取名声或赞誉。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欺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从前文“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可知,此处填入成语是指用手段猎取名声或赞誉。应使用“沽名钓誉”。
第二空,“矫揉造作”,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虚张声势”,指大造声势,借以吓人。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从后文“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装腔作势,应用“矫揉造作”。
第三空,“高官厚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好大喜功”,比喻一切脱离实际,一心只想做大事、贪大求功的浮夸作风。从后文“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可知,与“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相反的做法就是贪图官位,应填入“高官厚禄”。
第四空,“舍本逐末”,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后用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比喻行动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从前文“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更应把抒情述志为本”可知,此处填入的成语是形容有些文章没有以抒情述志为本,而是追求其他的不重要的写作特点,应该填入“舍本逐末”。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语序不当,应先“依靠果实”,再“依赖感情”,和上文相照应。
搭配不当,“更应把……为本”应改为“更应以……为本”。
故正确表述为: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靠果实依赖感情,何况文章,更应以抒情述志为本。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描写内容的能力。
A.诗句的意思是:雪下得非常突然,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上的梨花盛开一般。描写的是雪景。
B.诗句的意思是: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描写雪花飞舞。
C.词句的意思是: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白色的浪花比作雪。
D.“万里雪飘”一句点明描写的是雪景。
故选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直播带货很火,促进了经济,但也出现了不少乱象。
套路一: ① 。张女士说:“一开始主播说优惠商品马上上架,但随后主播开始介绍其他商品,接着又介绍直播间的各种活动,20多分钟后我想要的商品才上架。”几乎每个主播都会用这种话术延长消费者的购物时间。
套路二:依靠“演技”吸引消费者关注。“不要再贴了!”在一场直播带货中,女主播在直播间大声嘶吼,试图阻止男主播“降价倒贴”的行为,而男主播自称为了粉丝,甘愿赔本补贴。他们因此互相推搡,甚至摔话筒。 ② 。这些商品的价格相比其他电商平台,并没有太大优惠,有时甚至比别的平台贵。
套路三: ③ 。有消费者指出,“有的直播间观众人数有几千,但上架的商品少有人购买;而有的直播间观看人数只有几十,上架的商品却频频被“秒杀”。从业者张先生解释道:为提高直播间热度,很多直播间使用机器人刷人气,事后再退款。这几乎已成行业“潜规则”。
21. 在材料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字。
22. 针对材料中的某种套路,拟写一条消费警示语。要求:表达鲜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8字。
【答案】21. ①利用话术增加消费者的时间成本;②事实上,这只是按照“剧本”在演戏;③利用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消费。
22. 示例一:直播带货话术多,消费陷阱你知否? 示例二:演戏作秀莫当真,直播带货水很深。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语段主要介绍直播带货的乱象。整体看来,三个空分别是直播带货的三种套路,分别是每一段的总结句。
第一空,由第二段张女士的话“一开始主播说优惠商品马上上架……20多分钟后我想要的商品才上架”及后文“几乎每个主播都会用这种话术延长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可概括出,套路一是“利用话术增加消费者的时间成本”。
第二空,由第三段“依靠‘演技’吸引消费者关注”“他们因此互相推搡,甚至摔话筒”可概括出,主播们在直播时各种表现,只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商品价格并没有太大优惠,故此处可填“事实上,这只是按照‘剧本’在演戏”。
第三空,由第四段“从业者张先生解释道:为提高直播间热度,很多直播间使用机器人刷人气,事后再退款”等可概括出,商家利用机器人刷人气,误导消费者,故此处可填“利用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消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生动准确鲜明的能力。
由文段主要意思可知,要奉劝消费者警惕直播带货的陷阱。因此要围绕这个意思拟写。至少用一种修辞,比如对于第一种“话术”套路,可用反问和比喻,拟写成“直播带货话术多,消费陷阱你知否?”;针对第二种“演戏”直播,可用对偶,如“演戏作秀莫当真,直播带货水很深”。
四、写作(60分)
23.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石榴图,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幅图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