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红河州、文山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红河州文山州2023届高三毕业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播”的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陶渊明文中说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都揭示了中国古代传播理念的某些方面,但是“传播”一词却是舶来品。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传播实践却时时存在,因为传播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只要存在两个人或更多人,理论上来讲就具有传播的可能;上升到两国或更多国家,则构成了国际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便逐步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从而自然形成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传播。
目前,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体量”与“中国声量”不相称,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声音却时时被扰乱、被淹没,以至于无声。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传播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紧张的竞争,双方在国际传播中依然进行着激烈的争夺;另一方面则说明,在新时代,为了提高“中国声量”,为了维护国际秩序,我们必须加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让我国在国际上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里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指中国传播学学界从学理上深入分析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传播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基础和资源。而“战略”一词则说明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建设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伟大复兴。
(摘自《新时代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溯源、现状与路径选择》)
材料二
一片小小的东方树叶,蕴藏着勾连古今、通联世界的能量。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当时代翻开新的一页,中国茶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且将新火试新茶。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意义非凡。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到今日的“一带一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及制茶品茶等茶文化远播全球,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长期交流互鉴的重要标志。
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横跨各大洲的茶业贸易改变着全球口味与饮食习惯。在《茶叶与帝国: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一书中,作者埃丽卡·拉帕波特描述了历史上欧洲人如何借鉴而后创新中国茶文化,并在英国和其他全球市场建立对茶叶的广泛需求的过程。她认为,茶业创造了现代消费社会。
当代,茶仍旧是海外民众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据相关机构开展的“美国民众对中华文化印象”调查显示,茶的知名度和喜爱度位列第六,仅次于长城、大熊猫、中国园林、中国烹饪、功夫/太极拳。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汇,上述调查结果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除大熊猫外,其他文化符号全部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且更多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在2020年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中国烹饪技艺、园林营造技艺,也都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更是显性的文化符号,可在民间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充分共通、共享。
非遗是全人类的交流工具,有助于密切相互间的关系。各国人民普遍以所在国家、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傲,也普遍对他国、他文化圈的非遗予以尊重、欣赏。尤其是人类非遗代表作,已然成为继世界遗产之后的又一“金字招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活态、民生等属性,恰好可成为文化同享、文明远播的最佳素材与最佳载体。
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可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的项目不胜枚举,已经列入的昆曲、古琴艺术、中国书法、京剧、二十四节气等,无疑都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核心资源。如何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智慧与经验传递出去,促成更加广泛深远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自《以茶为媒,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播的概念古已有之,孔子和陶渊明的话就是证据,传播实践也是有的,但是无“传播”一词和传播学。
B. 新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传播是在建国后逐步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C. 茶是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D.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因其活态、民生等属性,可成为文化同享、文明远播的最佳素材和最佳载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性,但二者阐述的侧重点不同。
B.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说明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多国普遍认可。
C. 埃丽卡·拉帕波特认为茶业贸易改变着全球口味与饮食习惯且茶业创造了现代消费社会。
D. 中国可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的项目非常多,列入的都是可代表中华文明的“金字招牌”。
3.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在国际上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的一项是( )
A. 中国主张国家之间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B. 中国外文出版社创办了英文版《中国文学》,向西方国家介绍我国文学作品。
C. 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紧急特别会议上对乌克兰问题相关决议草案投了弃权票。
D. 中国近三年GDP年均增长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2.5%,助力世界经济增长。
4. 如何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请结合材料谈谈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申遗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1. A 2. C 3. D
4. ①构建中国传播学理论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②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5. ①申遗可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
②申遗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密切彼此间的关系。
③申遗可以传递中华文明精神,传递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智慧与经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无‘传播’一词和传播学”错,从材料一“但是‘传播’一词却是舶来品”“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两句可知,传播学是有的,只是在中国的时间不长。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埃丽卡·拉帕波特认为茶业贸易改变着全球口味与饮食习惯”错,据“茶叶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横跨各大洲的茶业贸易改变着全球口味与饮食习惯”可知“茶业贸易改变着全球口味与饮食习惯”并非埃丽卡·拉帕波特的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一第3段内容可知“在国际上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属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D.“中国近三年GDP年均增长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2.5%,助力世界经济增长”,说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助力世界经济,是文中说的“中国体量”而非“中国声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中“‘传播’一词却是舶来品”“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这里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指中国传播学学界从学理上深入分析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传播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基础和资源”等内容可概括出第一点:构建中国传播学理论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结合材料中“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体量”与“中国声量”不相称,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声音却时时被扰乱、被淹没,以至于无声”“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而‘战略’一词则说明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其建设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伟大复兴”等内容可概括出第二点: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4段“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和材料二第9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活态、民生等属性,恰好可成为文化同享、文明远播的最佳素材与最佳载体”可得出:申遗可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
②由材料二第2段“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和第8段“非遗是全人类的交流工具,有助于密切相互间的关系。各国人民普遍以所在国家、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傲,也普遍对他国、他文化圈的非遗予以尊重、欣赏。尤其是人类非遗代表作,已然成为继世界遗产之后的又一‘金字招牌’”可得出:申遗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密切彼此间的关系。
③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如何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智慧与经验传递出去,促成更加广泛深远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得出:申遗可以传递中华文明精神,传递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智慧与经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浪里蛟
了一容
令益生沿着一截仿古青砖铺地的古渡遗址,缓缓走去。
他已不止一次来到这个古渡遗址,站在长城墙垛子似的遗址上,居高临下,向四野里瞭望: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奔流不息;西边雾腾腾的贺兰山岿然屹立,莽莽苍苍,守护住西北的咽喉,阻断了滚滚沙尘东进和南行;南北河套沃野,一派繁荣景象。
这就是黄河,茫茫如一条黄色巨龙。令益生喜欢龙的文化,他认为龙是最吉祥最正义最高贵最包容的一种文化符号,它由虾眼、鹿角、牛鼻、狗嘴、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这九种动物的身体组成。他觉得龙海纳百川,它的包容性和互补性是最强大的,它让每一种动物只取其一端就已经足矣。他也喜欢和习惯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觉得老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是自信的象征。
令益生认为,黄河的颜色跟美国作家福克纳笔下的密西西比河、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都不一样,黄河是一种朴素而平民化的色调,它跟黄土地的颜色融合在一起了,那相貌就像庄户汉子,粗犷而泥气十足。
他知道,因为裹挟着大量的黄土泥沙,黄河变得像黄汤似的混沌,但正是这混沌至极的色彩,孕育了华夏千千万万的黄皮肤。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那是令益生少时淘过金子的地方,他差点把性命丢在那个可怕的大峡谷里。后来,他用儿时学的秘传功夫《河州三十六跌打》打出重围,死里逃生,才捡拾了一条小命。所以,他对黄河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看过黄河汇入大海的那一幕,特别感动,眼里盈满泪水。
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
去年,令益生父亲离世,他觉得人生一下子跌入谷底,精神世界顿然坍塌。有一次,他完全陶醉于黄河的流淌之中,竟萌发一跃而入的冲动,过后他有些隐隐的后怕,但当时他真的渴望黄河能把他带走,带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去,或者带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去。
今天,他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而行,走到一座悬崖跟前,小径消失了。他只好折回头,走啊走,太阳都已经快到贺兰山的山畔了,红彤彤的日头在山边子上绕来绕去,梦一样的幻境出现了。
他发现黄河中间有一个人影,他的身体一摇一摆一摇一摆地在渡河,就像鸭子在快速地扭着身子奔跑在陆地上,他的脚明显是踩着水的,像黄河这种看上去表面流动缓慢而无声无息的大河,一般跟千军万马在秘密地行进是一样的,它的力量和能量都暗藏了起来。令益生懂的,那暗藏的能量绝不是胡乱开玩笑的。但那个汉子在水浪里游刃有余,踏水而行,他是以立泳的姿势,顺着黄河流淌的方向倾斜着游了过来。
再近些,令益生看见那汉子手里举着一条大鲤鱼,犹如黄铜般的半个身体,倔犟地立在水面上,在日光下金灿灿的,鱼的尾巴吧嗒吧嗒十分有劲儿地甩打着。令益生在心里竖起大拇指,啊,这黄河里的硬汉,堪称“黄河浪里蛟”!书里传说的故事,他今天亲眼目睹了。令益生极其激动,一种黄河岸边人带给他的力量的美在他的血管里沸腾激荡起来。
远远的河面上,有水鸟在低飞浅翔。
此刻,那汉子一边踩着河水游着,一边唱起了歌谣:黄河打我门前过,早接东阳晚数星,黄河养我千百年,我把黄河作娘亲。快活日月春秋度,偶闻犬吠三两声。来回游牧河与尘,能有几人知我心?生死倾听塞上风,我是河中一蛟龙!
这种歌调是一种“塞上风”的曲调,有点先秦民间唱诵《敕勒川》的那种味道,又有点酸花儿里带着秦陇山歌的因子。
正寻思,那汉子已游到岸上,令益生没有拒绝浪里蛟的热情邀请,跟着他往村子里走。路边大树上有许多鸟巢,喜鹊起起落落,到处是红柳、沙蒿、枣树,稍远一点有人工湖泊,湖泊四围是大片的芦苇荡,东边小丘陵上五颜六色的花朵静静开放。走着走着,就有烟村一座,古老又神秘,阡陌纵横,曲径通幽,越走越深,屋舍布局如八卦迷宫图,房檐下蜂飞蝶舞。夕阳里,一切显得更加梦幻迷离。到村巷深处,三五成群的人,有下象棋的、打扑克的、看电视剧的……村子里整个气氛祥和安宁,这种氛围让令益生心驰神往。
交谈中,浪里蛟讲述了他家的往事。“我家代代就在这黄河上讨生活,主要是以打渔和船运为生。”接着,他又说,“康熙大帝平叛葛尔丹,率领大军从这渡口下河,战船不够,就征用民船。我家祖上当时把橹摇桨,驾驶过灵活快捷的小舟和羊皮筏子。出发的时候,康熙大帝就是在这里祭祀黄河之神。那场面,可壮观了。”浪里蛟说,“日本仔侵略咱们的时候我家老人又运送马家军到武源狼山灭倭寇,也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
这么多人文历史,浪里蛟如数家珍,一件件道来,让人仿佛又回到那个狼烟四起、国运艰难的时代……
饭后,令益生告辞。小径两边的沙柳划拔着他的衣裳,发出唰啦唰啦的伴奏,淡淡的月光下,隐隐约约有一条人踩出的小白路,伸向远处的大道。
(选自《北方文学》2022年12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2段通过令益生的视觉感受,突出黄河的磅礴气势,为下文表现黄河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浪里蛟的出场作了铺垫。
B. 本文多次采用插叙的手法,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足见作者构思之巧妙,写作技巧之高明。
C. 环境优美、气氛祥和的村庄,这是以浪里蛟为代表的黄河岸边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现代世外桃源”。
D. 本文详尽地描写了古渡遗址、黄河水、贺兰山、南北河套、黄河岸边人和村庄,全方位展示出了西北的风土人情。
7. 对文中人物浪里蛟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浪里蛟,使这一人物形象饱满鲜明。
B. 浪里蛟身上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善泳而且艺高人胆大,在黄河中穿梭抓鱼,来去自如;他的家族变迁史也充满传奇。
C. 浪里蛟唱的“塞上风”曲调的歌谣,表达了他对黄河如母亲般的眷恋,道尽了黄河岸边人的情愫,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 浪里蛟是典型的“黄河硬汉”,他身上有着像黄河一样澎湃奔腾的力量之美,这种美能给人以启示,并能引发无限遐想。
8. 令益生的思绪随他在黄河岸边的行踪而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他的思绪有哪些变化。
9.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令益生对黄河“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的原因。
【答案】6. D 7. A
8. ①令益生沿着一截仿古青砖铺地的古渡遗址,缓缓走去,此时他心中充满对黄河的热爱与依恋。
②令益生沿着杂草丛生的小径而行,小径消失暗示令益生陷入人生困境。因受父亲离世的打击,他精神世界坍塌,此时他内心迷惘,找不到出路。
③令益生在黄河岸边见到浪里蛟,为其踏浪而来的硬汉精神所震撼,因其力量美而激动。
④令益生跟随浪里蛟回村,村里祥和安宁的氛围让他心驰神往,浪里蛟与黄河有关的家族往事让他获得精神的力量。
⑤令益生在离村路上,隐隐约约看见月光下伸向远处大道的小白路,暗示他已找到精神的出路,此时他已渐趋平和宁静。
9. ①黄河气韵滋养了令益生的灵魂。以黄河为象征的龙文化中的包容、正义、朴实和自信,润泽令益生的灵魂,使他精神文化的血脉与黄河紧密相连。
②黄河给予令益生成长的力量。令益生少时从黄河发源地死里逃生,重获生命;在他精神世界坍塌的时候,黄河又赋予他精神的力量,让他走出困境。
③黄河成就了中国人坚韧顽强的性格。黄河含蓄而有力,粗犷却内敛,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
④黄河孕育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华夏人,中华民族虽历经战乱、苦难,却在不屈的奋斗中走向安宁、繁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详尽地描写了古渡遗址……和村庄”“全方位展示出了西北的风土人情”错误。如第2段描写“他已不止一次来到这个古渡遗址,站在长城墙垛子似的遗址上,居高临下,向四野里瞭望: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奔流不息;西边雾腾腾的贺兰山岿然屹立,莽莽苍苍,守护住西北的咽喉,阻断了滚滚沙尘东进和南行;南北河套沃野,一派繁荣景象”,可看出对古渡遗址、黄河水、贺兰山和南北河套是略写,第3-5段则详写了黄河的形状、颜色和泥沙,因此描写有详有略,不完全是详写;在风土人情方面,写出黄河岸边人的力量之美、“塞上风”曲调的歌谣、浪里蛟的传说故事等,但“全方位”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运用……心理等……手法”错误。人物描写手法分析有误,没有运用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如“那汉子手里举着一条大鲤鱼,犹如黄铜般的半个身体,倔犟地立在水面上,在日光下金灿灿的”;语言描写如“浪里蛟讲述了他家的往事。‘我家代代就在这黄河上讨生活,主要是以打渔和船运为生。’接着,他又说,‘康熙大帝平叛葛尔丹,率领大军从这渡口下河,战船不够,就征用民船。我家祖上当时把橹摇桨,驾驶过灵活快捷的小舟和羊皮筏子。出发的时候,康熙大帝就是在这里祭祀黄河之神。那场面,可壮观了’”;外貌描写如“那汉子手里举着一条大鲤鱼,犹如黄铜般的半个身体,倔犟地立在水面上,在日光下金灿灿的”;动作描写如“他发现黄河中间有一个人影,他的身体一摇一摆一摇一摆地在渡河,就像鸭子在快速地扭着身子奔跑在陆地上,他的脚明显是踩着水的,像黄河这种看上去表面流动缓慢而无声无息的大河,……但那个汉子在水浪里游刃有余,踏水而行,他是以立泳的姿势,顺着黄河流淌的方向倾斜着游了过来”等。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文中令益生行踪及其所见所闻,并深入分析令益生心理变化。
行踪一:“令益生沿着一截仿古青砖铺地的古渡遗址,缓缓走去”。后面作者对黄河展开叙述,言语中充满了对黄河的热爱和依恋;
行踪二:“今天,他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而行,走到一座悬崖跟前,小径消失了。”结合前文他父亲去世,精神坍塌,“杂草丛生的小径”“小径消失了”暗示了他陷入人生困境;
行踪三:第9至10段见到浪里蛟“令益生极其激动,一种黄河岸边人带给他力量的美在他的血管里沸腾激荡起来。”可见令益生为浪里蛟踏浪而来的硬汉精神所震撼,因其力量而激动。
行踪四:“令益生没有拒绝浪里蛟的热情邀请,跟着他往村子里走”,村庄景色让他心驰神往,而浪里蛟家族的往事又引发了他对中国人的坚韧的国民性格和家国情怀的感怀;
行踪五:“饭后,令益生告辞”,告辞离开的路上“隐隐约约有一条人踩出的小白路,伸向远处的大道”暗示他在黄河和黄河岸边人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受到感染与鼓舞,找到了精神归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第一,黄河与令益生是一种血脉相连关系,黄河滋养了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这是黄河岸边的人包括令益生与“对黄河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的共同文化基础。据此看出,黄河气韵滋养了令益生的灵魂。以黄河为象征的龙文化中的包容、正义、朴实和自信,润泽令益生的灵魂,使他精神文化的血脉与黄河紧密相连。
第二,结合令益生经历,峡谷遇险,借儿时生活在黄河边的经验死里逃生,由此对黄河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份特殊的感情贯穿着他的一生,助他成长为男子汉,黄河不仅让他重获生命,而且让他获得精神成长的力量。据此看出,黄河给予令益生成长的力量。令益生少时从黄河发源地死里逃生,重获生命;在他精神世界坍塌的时候,黄河又赋予他精神的力量,让他走出困境。
第三,看到黄河“表面流动缓慢而无声无息”,实则将“力量和能量都暗藏起来”,这种含蓄而有力,粗旷却内敛的特质,孕育着这片土地的人们坚韧顽强的性格。据此看出,黄河成就了中国人坚韧顽强的性格。黄河含蓄而有力,粗犷却内敛,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
第四,原文13至15段,令益生通过黄河边村子的所见,到浪里蛟讲述家族往事的所闻,展示了一代代黄河孕育的华夏人从战乱、苦难走向安宁,性格坚韧,生生不息。据此看出,黄河孕育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华夏人,中华民族虽历经战乱、苦难,却在不屈的奋斗中走向安宁、繁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衣,字子裳,济南历城人。以门荫仕,中明法科,历深、冀二州法曹掾,入为大理评事,升寺正。林灵素得幸,将毁释氏以逞其私。襄州僧杜德宝毁体然香,有司观望灵素意,捕以闻,衣阅之曰:“律自伤者杖而已。”灵素求内批,坐以害风教窜流之,停衣官,寻予祠。为陕西都转运司主管文字、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通判袭庆府、知濠州,未行,召为刑部员外郎。
建炎初,为司勋郎中,迁大理少卿。三年,韩世忠执苗傅、刘正彦,献俘,槛车几百两,先付大理狱,将尽尸诸市。衣奏曰:“此曹在律当诛,顾其中妇女有顾买及卤掠以从者。”高宗矍然曰:“卿言极是,朕虑不及此也。”即诏自傅、正彦妻子外皆释之,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奉诏鞫之琼不伏衣责以靖康围城中逼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衣顾吏曰:“囚词服矣。”遂赐死,释其亲属将佐。
四年,升大理卿,初,带御器械王球为龙德宫都监,尽盗本宫宝玉器玩,事觉,帝大怒,欲诛之。衣曰:“球固可杀,然非其所隐匿,则尽为敌有,何从复归国家乎?”乃宽之。先是,百司愆戾,付寺劾之,至三问取伏状,被劾者惧对,莫敢辨。衣奏曰:“伏与辨二事也,若一切取伏,是以威迫之,不使自直,非法意也,乞三问未承者,听辨。”从之。同详定一司敕令,删杂犯死罪四十七条,书成,帝嘉其议法详明。
绍兴元年,权刑部侍郎。二年,除集英殿修撰,奉祠。既而赵令畤应诏荐之,复召为刑部侍郎,为言者所格。四年,卒于家。衣质直和易,持法不阿,议者贤之。
(选自《宋史·王衣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奉诏鞫之琼/不伏/衣责以靖康围城中逼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
B. 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奉诏鞠之/琼不伏/衣责以靖康围城中/逼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
C. 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奉诏鞠之琼/不伏/衣责以靖康围城中/逼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
D. 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奉诏鞠之/琼不伏/衣责以靖康围城中逼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荫一般指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B. “先付大理狱”中的“狱”是指监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含义不同。
C. “百司愆戾”中的“愆”是有罪过的意思,与《氓》中的“匪我愆期”的“愆”含义相同。
D. 刑部侍郎,六部之刑部副长官,中国古代官署刑部的副主官。刑部官职最早出现于隋,明、清两代沿袭此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衣任寺正时,林灵素想要废除佛教使他的私意得逞,王衣因替僧人杜德宝说话得罪了林灵素,因此被停了官职。
B. 韩世忠抓捕苗傅、刘正彦,想将他们全部斩首示众。王衣上奏宋高宗,高宗下诏释放了苗傅、刘正彦的妻子儿女。
C. 王衣任大理卿期间,原龙德宫都监王球将宫内的宝玉器玩全部偷走的事情败露,皇帝大怒,欲杀王球。
D. 王衣认为大理寺审案所实行的三问提取伏法罪状制度,对三问而未承认罪状的,应听其申辩,皇帝批准其奏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曰:“球固可杀,然非其所隐匿,则尽为敌有,何从复归国家乎?”乃宽之。
(2)既而赵令畤应诏荐之,复召为刑部侍郎,为言者所格。
14. 王衣的“质直和易,持法不阿”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王衣说:“王球固然可杀,然而如果不是他(把宝玉器玩)藏起来,就会全部归敌人所有,怎能重新归还国家呢?”于是从宽处理王球。
(2)不久赵令畤应诏举荐他,重新召王衣担任刑部侍郎,被言官阻止。
14. (1)为人正直。如:①王衣不迎合受宠幸的林灵素的意图,依法处理杜德宝毁体燃香之事;②王衣仗义执言,上奏请求给予被审者申辩的机会。(2)温和平易。如:①王衣从宽处理王球;②当朝廷要将苗傅、刘正彦等人全部斩首示众时,王衣上奏要考虑到妇女中有人是被雇买及掳掠顺从的。(3)执法不阿。如:范琼不认罪,王衣列举其犯罪事实,让其认罪伏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范琼有罪下大理寺,王衣奉诏审问他。范琼不认罪,王衣以靖康围城中逼太上皇北迁,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等事责问他,范琼称自己有死罪。
“不伏”为谓语部分,“琼”是“不伏”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
“逼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是统一的动宾结构,是三件事,应在三句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B.正确。监狱;案件。两句中的“狱”含义不同。句意:先交给大理监狱/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情处理。
C.错误。罪过;拖延的。两句中的“愆”含义不同。句意:百官有罪过/不是我拖延日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高宗下诏释放了苗傅、刘正彦的妻子儿女”错误,根据原文“即诏自傅、正彦妻子外皆释之”可知,释放的是除苗傅、刘正彦妻子儿女外的其他人,而不是他们的妻子儿女。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固然;“然”,然而;“宽”,宽恕或从宽处理。
(2)“既而”,不久;“为……所”,表被动,被;“格”,阻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语句“襄州僧杜德宝毁体然香,有司观望灵素意,捕以闻。衣阅之曰:‘律自伤者杖而已’”和“衣奏曰:‘伏与辨二事也,若一切取伏,是以威迫之,不使自直,非法意也,乞三问未承者,听辨。’从之”可知,王衣不迎合受宠幸的林灵素,依法处理杜德宝。同时他仗义执言,上奏请求给予被审者申辩的机会。足见他为人正直;
文中“衣曰:‘球固可杀,然非其所隐匿,则尽为敌有,何从复归国家乎?’乃宽之”和“王衣上奏‘此曹在律当诛,顾其中妇女有顾买及卤掠以从者’后,皇帝‘即诏自傅、正彦妻子外皆释之’”可知,王衣温和平易;
据文中“琼不伏,衣责以靖康围城中逼迁上皇,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可知,王衣执法刚正不阿。
参考译文:
王衣,字子裳,济南历城人。因门荫入仕,考中明法科,历任深、冀二州法曹掾,召入任大理评事,升寺正,林灵素受到宠幸,想要废除佛教使他的私意得逞。襄州和尚杜德宝燃香损伤身体,有关官吏迎合林灵素之意,拘捕杜德宝上报。王衣批阅说:“按法律伤害自己的人不过处以杖刑。”林灵素求得内批,以有伤风化定罪把杜德宝流放,停了王衣的官职,不久给予祠禄官。任陕西都转运司主管文字、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通判袭庆府、濠州知州,还未动身,召入任刑部员外郎。
建炎初年,任司助郎中,升大理少卿。三年,韩世忠抓住苗傅、刘正彦,进献朝廷,槛车几百辆,先交给大理监狱,想要把他们全部斩首示众。王衣上奏说:“这些人依法该杀,但考虑其中妇女有人是被雇买及掳掠顺从的。”高宗吃惊地说:“你说得非常对,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立即下诏除苗傅、刘正彦妻子儿女外全部释放,范琼有罪下大理寺,王衣奉诏审问他。范琼不认罪,王衣以靖康围城中逼太上皇北迁,擅杀吴革,迎立张邦昌等事责问他,范琼称自己有死罪。王衣回视吏人说:“囚犯供词认罪了。”于是赐死,释放他的亲属将佐。
四年,升大理卿。当初,带御器械王球任龙德宫都监,把本宫宝玉器玩全部偷走,事情败露,皇帝大怒,想杀了他,王衣说:“王球固然可杀,然而如果不是他藏起来,就会全部归敌人所有,怎能重新归还国家呢?”于是从宽处理王球。在此之前,百官有罪过,交给大理寺审判,审问三次取伏法罪状,被审问的人惧怕答对,不敢申辩,王衣上奏说:“伏法与申辩是两回事,如果一切取决于伏法,因此威胁强迫犯人,不让他自己辩解,不是法律的本意。请对三次审问不承认的人,听任自己申辩。”准奏。任同详定一司敕令,删除杂犯死罪四十七条,书编成后,皇帝表彰他议法详明。
绍兴元年,暂代刑部侍郎。二年,任集英殿修撰,为祠禄官。不久赵令畤应诏举荐他,重新召入任刑部侍郎,被言官阻止,四年,在家中去世。王衣正直温和平易,执法刚正不阿,议论的人因此敬重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神子·和人韵
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
酒兵昨夜压愁城①。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块垒②未全平。却与平章③珠玉价,看醉里,锦囊④倾。
【注】①酒兵:指酒,典出《南史·陈暄传》,愁城,形容内心愁苦多且浓,如一座城池,轻易攻不破,典出黄庭坚诗。②块垒:指郁积于胸的不平之气,典出《世说新语·任诞》。③平章:品评,讨论。④锦囊:指优美的诗篇。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以梨花带雨、月色朦胧之景与泪水满面之人相映衬,借景物描写来衬托词人内心的感伤之情。
B. “未必人知春意思”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他人未必了解春去之意,而我已然知晓,但仍希望留住春天。
C. 下片写自己借酒浇愁,以词抒愤。作者活用有关酒与愁的典故,以此来表明内心的愁与恨无法消解。
D. 结尾三句回到“和人韵”的题面上来,表达出词人与友人举酒唱和,乘酒兴写出优美作品的畅快。
16. 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的情感各有侧重,语言风格也有差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1)情感:①本词侧重于抒发作者失意无奈、寂寞忧愁、知音难觅的怨抑苦闷。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侧重于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和壮志难酬的慨叹,抒发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2)语言风格:①本词上片用语委婉含蓄;下片陡转,奔放豪纵。整体风格刚柔相济,不拘一格。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风格苍凉悲壮,沉雄豪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直抒胸臆”错误,“未必人知春意思”这一句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孤独寂寞、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并非直抒胸臆。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1)情感:《江神子·和人韵》中上片“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表现得十分含蓄,这是痛感在现实社会中知音稀少的深沉苦闷。由此可见词人的失意无奈、知音难觅。下片活用典故,写自己借酒浇愁,胸中块垒也未全消。可见词人愁绪之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用典故,上片写词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感慨自己报国无门;下片蕴含着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语言风格:《江神子·和人韵》上片“梨花著雨”“绣阁香浓”“还独自,绕花行”是以深闺女子的口吻来抒发知音难觅的感伤,委婉含蓄;下片陡转,“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用语豪放,作者以军人身份派酒兵去镇压突起的愁城,英雄本色尽显,奔放豪纵。语言风格刚柔相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上片以“千古江山”起笔,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等词,气势豪迈奔放,借孙权、刘裕的典故,表达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片用“仓皇北顾”“可堪回首”“凭谁问”等词,营造出一种苍凉沉郁的氛围,借廉颇典故,刻画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志难酬的英雄形象。语言风格苍凉悲壮,沉雄豪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表明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重逢,谈心宴饮,诉说往日情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翘出的景致。
(3)我们读《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契阔谈讌 ②. 心念旧恩 ③. 廊腰缦回 ④. 檐牙高啄 ⑤. 其志洁 ⑥. 故其称物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契、廊、缦、檐、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灯,亮在临街的落地窗后,驱散车水马龙的喧嚣;一些人,坐在木质的书桌前,尽享书海泛舟的静谧……这样的温情场景,出现在 ① 的城市书房中。
近年来,随着“书香中国”的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在大江南北 ② 。从零下30摄氏度的大兴安岭地区,到海拔3650米的西藏拉萨……城市书房虽地处一隅,却可容万千气象。一间城市书房,不仅是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有益补充,也是观察一座城市精神气象的精妙切口,一座城市需要繁华的文化地标,也需要静谧的文化空间。散落在街巷的城市书房,为群众提供了深入思考、提升自我的空间,蕴藏着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各地城市书房,一方面融入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提高书籍供给丰富度,营造“处处可学”的氛围感;另一方面也借助自动控制等新兴技术,打造24小时智能阅读环境,延存“时时能学”的仪式感,为整座城市涵养出书香致远、朝气昂扬的精神气质。
一盏灯,像一团火焰,温暖着城市书房;像一弯月亮,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我们期待着,在城市中亮起更多这样的灯,帮助我们走向 ③ 的精神远方。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分析表达效果。
20.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自选话题,再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句子相同。
【答案】18. ①街头巷尾 ②落地生根 ③无边无际
19. ①画线句子“一方面……另一方面”两个分句间构成并列关系:②两个并列分句分别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说明城市书房的优点,使整个句子显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句意丰富完整。
20. 考生能另选一个本体,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两个比喻句即可。如:一本书,像一扇窗户,蕴藏着人间美景;像一把钥匙,开启人们智慧的大门。
或:一条河,像一条玉带,装饰着大地万物;像一趟列车,带走人们绵长的记忆。
或:一封信,像一轮明月,寄托着亲人思念:像一位挚友,承载人们美好的情感。
或:一首歌,像一剂良药,治愈着万千患者;像一缕阳光,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城市书房很多,到处都有,可用“街头巷尾”。街头巷尾:泛指大街小巷。
②语境指城市书房在大江南北扎下脚跟,可用“落地生根”。落地生根: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③语境形容精神远方的广阔,可用“无边无际”。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间关系看,“一方面融入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另一方面也借助自动控制等新兴技术……”是并列分句,用并列连词“一方面……另一方面”连接;
从内容看,画线句主要介绍城市书房的优点,“提高书籍供给丰富度,营造‘处处可学’的氛围感”是空间角度的介绍,“打造24小时智能阅读环境,延存‘时时能学’的仪式感”是时间角度的介绍,从空间到时间层次清晰,增强了语言的逻辑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句式上,画线句选择一个事物作本体,采用两组“像……,+动宾短语”的句子形式来描述本体;每组句子前一句为比喻句。
内容上,比喻句本体“灯”与喻体“火焰”“月亮”之间具有相似性,后一个句子动词的选用要与前面的喻体衔接准确,注意内容贴切。
仿写时选择本体事物,考生要进行相似或相关联想,多从自然物中选择描写的对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绘画是一个从文本到图像的生成过程,输入一段话,生成一幅画,本质是计算。简要地说,计算机通过大量学习,能识别特定图片元素和文本之间的关联。同理,人工智能程序在收到“语言描述”指令后, ① 。
近年以来,人工智能画技迅速“进化”,一是 ② 。扩散模型的原理是通过人为逐步添加噪声,让图像逐渐变“模糊”,再不断学习去噪过程,如此人工智能就能从完全是噪声的图片中逐渐还原出清晰的图片,即“画”出图像。人工智能绘画技术让扩散模型实现跨越,不仅生成时间缩短到几秒钟,作画质量也快速上升。二是用户加快“画技”的应用速度。随着算法模型对公众开放以及训练数据成本的下降,人工智能绘画门槛越来越低,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已经是大众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
不过, ③ 。首先,可控性仍然不高,即计算机不能很好理解人类指令的含义,即使是输入“画两个苹果,左边红色,右边绿色”这样的简单描述,生成的图像也可能有很大偏差;其次,细节呈现能力还不够,比如,对空间、透视和光影的刻画就很不如意。
不少人工智能渲染出的画作,初看上去惊艳,认真观察问题却不少。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可以根据自身的算法还原出图像 ②采用扩散模型的原理 ③目前的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并不完美
22. 修改为:扩散模型让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实现跨越,不仅作画质量快速提升,生成时间也缩短到几秒钟。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前文“人工智能绘画是一个从文本到图像的生成过程,输入一段话,生成一幅画,本质是计算”内容和“同理”这个提示语可填写“可以根据自身的算法还原出图像”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第②空,根据本段“一是……二是”两个促使人工智能画技迅速“进化”的原因及后文“扩散模型的原理”的解释,可填写“采用扩散模型的原理”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第③空,此处上承“人工智能绘画”,根据“首先、其次”两个技术方面的缺点可填写“目前的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并不完美”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①主客颠倒,联系前文可知,应是“扩散模型让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实现跨越”。
③搭配不当。“质量”与“上升”搭配不当,应该改成“提升”。
②语序不当。材料强调的重点是质量,应该先说质量,再谈时间才合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8月18日,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发表了《慎独不孤,众行能远》的讲话。在讲话中他给新生们提出了三个要求:“要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要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你联系材料中三个要求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内涵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慎独不孤,众行能远》的讲话提到了对新时代青年的三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为“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其中“慎独”是指人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不苟、恪守内心的道德原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要求青年一代要以己为鉴,恪守内心原则,修身养性。
第二个要求为“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启示我们要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恪守“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于集体中演绎精彩人生。
第三个要求为“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其中“众行方能致远”可以理解为要与亿万人民携手同行,不能丢下、落下一人,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也可以上升联系到“民生”“仁政”“脱贫攻坚”等角度。
三条内容从不同角度谈到了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可分别概括为向内修身、向外融合、担当奉献,据此可辩证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修身为基础根本,融合为方法途径,奉献为时代使命。行文时,要将三则材料联系起来,建立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更为严密。
行文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三个要求的内涵、内在联系、如何践行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暮夜无知”“不畏人知畏己知”等典故,论证君子慎独是立身之本。也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发言进行道理论证,从而指出新时代青年应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服务人民”的思想,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在论据的选取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列举感动中国获奖者王顺友“一个人的长征”的事例,也可以引用《淮南子》“不为莫知而止休”的名言,使论据更为丰富。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社会现实,指出社会上存在的“空心病”“利己主义”等现象,从反面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慎独以养德,协作以致远。
2.以修身齐家之志,做时代筑梦青年
3.慎独志同,担当致远。
4.体悟人生智慧,践行以求复兴。
5.锤炼品德修为,不负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