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第03卷
第03卷 2023届高考语文全真模拟临门一脚终极版(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
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学会运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这些充分彰显出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科学性。
大历史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了科学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了蓝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习近平大历史观也在更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中发展创新。
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进入21世纪,当今时代日益显现出特有的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正是基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取得了诸多历史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客观地界定和阐释了历史的本质、规律和经验,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伟、刘晋花《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非常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文艺创作无论是对过去的再现还是对现实的反映,写出来的都是一种“历史”。中国人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因为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正面为诗,背面为史,诗史一体。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
既然“历史的”标准如此重要,自然就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历史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就不可能对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定位,美学价值也就无所附丽。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出现,固然是受到某种狭隘的、偏激的历史观的影响与裹挟,也不能不看到文艺评论在面对这一现象时的乏力,没有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校正功能,原因就在于,“历史的”标准被悬空或弱化,单单倚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作品,难免陷入了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细枝末节的技艺探究,失去了应有的宏观把控能力和应有的思想力量。
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因为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没有任何一次变局如此广泛而剧烈,没有任何一次变革如此严峻而深刻,从救亡到革命,从新生到复兴,探索的艰辛,曲折回环。有多少仁人志士中外求索,有多少英雄儿女九死不悔,筚路蓝缕,前赴后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觉醒、抗争、求索、突围,从衰亡到复兴的转折,从古老向现代的转变,是精神、意志、鲜血、灵魂谱写的“创世史诗”,是确立新的生存空间、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生死存亡的大突围、大牺牲、大裂变,是全民族共同的命运。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可见,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
(摘编自文新达《文艺创作和评论要树立“大历史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
B. 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
C. 杜甫的“史诗”现象,说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也是在写“史”,是艺术家感受和认识的历史。
D. 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阐述的“大历史观”,在材料二中从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角度得以具体体现。
B.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
C. 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不可偏废,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
D. 文艺评论工作者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对作品技巧手法的探究才会更加科学。
3. 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最不符合衡量文艺作品最高标准的一项是( )
A. 《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并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B. 《荷花淀》以明丽流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画卷,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
C. 《雷雨》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人性的探究与关照。
D. 《记念刘和珍君》于叙述描写中饱含深情,表达了对逝者的痛惜,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5. 某电视台的“家乡风物”栏目,准备以“大泰山”为题拍摄一部纪录片。请结合材料观点,为纪录片的拍摄提出建议。(4分)
【答案】1. C 2. B 3. A
4. 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特别注重历史标准。
②坚持大历史观,创作出时代最恢宏的作品
5. ①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全片中,弘扬中国精神;同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深入开掘泰山的文化价值。
②美学角度:注重继承和弘扬美学精神,选取泰山的典型文化意象,赋予其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③历史角度: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泰山放到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对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位置、作用等作出准确生动的体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体现了大历史观的科学性”说法错误,曲解原意。由材料一“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可知,提高社会主义规律认识水平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不是大历史观科学性的表现。
B.“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把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
D.“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说法错误,于文无据。由材料二“所以不能教条地用西方的道路、模式和观念来解读中国近代历史,也不能用个人主义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可知,教条地“西式化”解读和个人主义的解读是有悖于大历史观的,认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式解读,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指导我国……”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可知,应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最终得以实现”启示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应注重文艺的“历史”价值,重视文艺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A.对《红烛》的评论并未体现其“历史”价值。
B.“刻画了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赞扬了革命斗争精神”体现了“历史”价值。
C.“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体现了“历史”价值。
D.“对反动者的控诉,也引发人们对牺牲意义的反思”体现了“历史”价值。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可知,图中所要填写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对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
由第二段“可见,文艺作品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化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什么特别注重‘历史’标准的原因所在”可知,①处应填写“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特别注重历史标准”。
由第四段“就文艺创作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文艺题材最丰富、历史意蕴最广阔、思想内涵最深刻的矿藏,是完全有理由产生史诗性伟大作品的”“唯有坚持大历史观,方能创作出‘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可知,②处应填写“坚持大历史观,创作出时代最恢宏的作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的角度:根据材料一“大历史观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习近平大历史观面向中国和世界,习近平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可知,该纪录片应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全片中,弘扬中国精神;同时也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深入开掘泰山的文化价值。
美学角度:根据材料二“衡量文艺作品最高的标准就是‘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体现为把握现实生活的历史穿透力”可知,纪录片中要注重继承和弘扬美学精神,选取泰山的典型文化意象,赋予其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历史角度:根据材料二“正确的历史观之于文艺创作如何准确传达历史内涵至关重要”“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历史的’标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树立正确历史观,树立‘大历史观’,致广大而尽精微”可知,纪录片中应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泰山放到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对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位置、作用等作出准确生动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是影子,像是其他
李浩
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睡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还有的时候,爷爷会被奶奶完全地省略掉,她直接从事件讲起,听着听着我才意识到,哦,原来她在说我的爷爷,原来,她又记起了他。
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抓药。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
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
我母亲说,爷爷的那块银元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大夫来了,也抓了药,但我三姑还是一日病重一日。奶奶又去找爷爷要钱,爷爷告诉她已经没有了,一分也没有了,都发出去了……“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
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滨州市志》曾专门提到,他在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
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
我爷爷真的就像是一个时有时无、多数时候是无的影子,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半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和年幼的四叔都已睡去,只有正在纺线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她更瘦更长……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臂的父亲翻身,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炕沿上的影子——他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
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
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串联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
林仨儿声名赫赫,几乎所有的恶行都有他的份儿,他的身上背着数十条人命,而每条命的背后又各自有着一条流不尽的鲜血河流……奶奶一个对她很好的舅舅,在给她家送高粱米的时候被土匪劫了,没等家里凑上赎金就撕了票,可赎金一分也没少要。
“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下达了将林仨儿一伙儿六名土匪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活埋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
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埋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
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叮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
“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多年之后,奶奶提起这件事儿来话语里还是包含着怨恨和不满。她不肯原谅,这是直接扎到她心尖上的一件事儿,直接让她感觉自己的身体硬生生被挖掉一块肉的一件事儿。
“他的命你都能救,那咱家花儿的命就不是命了?也没见你用这么大的力气!咱家花儿,临死的时候就是喊爹,你那时在哪儿?”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个人!你别回来啦!少了你我们一样过!”
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棚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在讲述爷爷被拒之门外的片段时,奶奶的语气中怨愤的成分似乎会变得更多,可我母亲却觉得,“你奶奶应是后悔了。”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
我知道的是,据我父亲的讲述而知道的是,奶奶从爷爷的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外的柳树下吸着旱烟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着我走。
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
深陷于悲痛中的梁朝河显得更为悲痛。“我这林哥,这,这是……”
“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
(出自《小说月报》2022年第5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后来因爷爷给小花传上病后变成埋怨,再后来因“换命”把爷爷赶出了家。
B. 在奶奶的嘴里,爷爷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疯子”等,似怨实怜,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奶奶对一心为革命的爷爷的态度。
C. 跟奶奶对林仨儿的决绝态度不同,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最终放走了他。
D. 文章反复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一种不真实存在,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坚定执着,游刃有余,卓有成效。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革命者、地下党,讲述了随时准备的牺牲和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这篇小说的基本底色。
B. 文章借助《滨州市志》,交代了爷爷的身份,呼应了奶奶借钱并对爷爷产生怨恨的原因,使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愈加鲜明。
C. 小说从平平淡淡的语言推进中,令读者心底不自觉升腾起一股灼热、炙痛的沉重。这种语言风格,与《荷花淀》有相似之处。
D. 小说结尾处,作者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一都是些极易被人忽略的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对革命的忠诚。
8. 有批评家说,小说中“放走林仨儿”这一情节“勾勒出复杂和极端境遇下的人性”。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9. 结合全文,探究题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内涵。(6分)
【答案】6. B 7. C
8. ①公私的人性纠葛: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
②手足之情与父女之情的纠葛:爷爷冒死放走林仨儿,却在女儿生命濒危之际坚持原则,这令奶奶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
③ 手足之情与夫妻之情的纠葛: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但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
9. ①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
②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
③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说法错误。文中没有相关内容,属于过度解读。
C.“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叮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是因为亲情。
D.“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坚定执着,游刃有余,卓有成效”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可知,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为了凸显干革命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这种语言风格,与《荷花淀》有相似之处”说法错误,《荷花淀》的语言风格是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的,让人感受到的是美感和乐观精神,与本文不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叮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根据原文“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在于私和于公两方面做出抉择是艰难的,体现了人性纠葛,突出复杂和极端境遇。
根据原文“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可知,奶奶原先对爷爷是理解和体谅的,根据原文“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可知,奶奶后来因爷爷放走林仨儿而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当时在让爷爷是否进家门的选择上个人情感产生了冲突。
根据原文“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根据“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可知,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爷爷放走林仨儿,奶奶在这件事后不原谅爷爷,他们的做法让人难以简单判断对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可知,当时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
根据原文“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可知,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根据原文“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可知,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的做法,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把爷爷保管的经费一分一厘不差的交给了组织,并转达爷爷的理想,希望抗战胜利,再也没有穷苦人了,百姓都能有饭吃了。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谏。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则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贵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太宗遽令止之。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B. 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C. 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D. 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指被征调服徭役的人,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的“卒”意思相同。
B. “众人之唯唯”的“唯唯”,意为恭顺谨慎,与“唯唯诺诺”的“唯唯”意思相同。
C. 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与《滕王阁序》中“幸承恩”的“幸”意思相同。
D. 谕,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与用于指规劝君主或尊长的“谏”相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下令征集差役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张玄素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太宗和桀、纣等昏君就没有区别。
B. 太宗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天气热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故打算前往九成宫避暑,但姚思廉不赞成,太宗赏赐了他,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C. 魏征阻止太宗买马的原因是去西域传旨宣立叶护可汗的使者还没有回京,此时买马,可能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不稳定因素。
D. 长孙无忌发出感慨,认为皇太子敢于冒犯父皇进谏以保全大臣的性命,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但在太宗和高宗之间却发生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2)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14. 太子高宗能成功救下穆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3分)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陛下身处高位,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
(2)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将会看不起中原地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也会自动送上门。
14. ①高宗作为皇太子从小跟着太宗,知道太宗赞赏敢于进谏者,自己也养成敢于进谏的习惯;②太宗善于接受别人的劝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天玄素上奏,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做事必须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产生的赋役,都应该马上停止。
“实亦未宜修造”的主语是“洛阳”,所以应在“洛”前面断开,排除AD;
“何苦”是“露坐”的谓语,所以应在“苦”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
B.正确。句意:而且一般人恭顺谨慎。/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
C.错误。“幸承恩”中“幸”为“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句意: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错误。文中并没有明确太宗是否“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济”,救济;“从”,顺从。
(2)“中国”,中原地区;“但”,只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可知,太宗善于接受别人的劝谏。
由原文“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可知,高宗作为皇太子从小跟着太宗,知道太宗赞赏敢于进谏者,自己也养成敢于进谏的习惯。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兵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察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给事中张玄素***劝谏。太宗对张玄素说:“您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比呢?”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修好了,可以说与他们殊途同归。”太宗叹息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所以)才到了这个地步。”他又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今天玄素上奏,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做事必须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产生的赋役,都应该马上停止。然而凭借低微的地位冒犯地位高的人,自古以来不容易做到,如果不是他忠心正直,怎么会这样做呢?而且一般人唯唯诺诺,哪里抵得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呢?我要赏赐玄素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要巡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道:“陛下身处高位,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然而,整日想远离皇宫到处游玩,这是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经常做的事,不是尧、舜、禹、汤这些明君所为。”话语间,言辞诚恳激切。太宗开导他说:“我患有与气候相关的毛病,天气热了,病痛就要加剧。所以并不是我的本性喜欢到处巡游,但是,我还是十分感谢你的好意。”因此赏赐给姚思廉五十匹丝帛。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征劝谏说:“现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为名义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这样,可汗虽然被封立了,他也不会对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将会看不起中原地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太宗对苑西监穆裕大为恼火,下令将他在朝堂上斩首。当时高宗为皇太子,不惜冒犯太宗,前去求情,太宗的怒气才消退。司徒长孙无忌说:“自古以来,太子进谏总是找适当的机会说,今天陛下大发天威,太子却能犯颜进谏,这是古今没有的。”太宗说:“人在一起相处,自然会相互染上一种习气。自从我统治天下以来,虚心接纳正直的意见,就有魏征不分早晚随时进谏。自从魏征死后,又有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续进谏。皇太子小时候在我面前,常见我听到进谏心情很愉悦,因此养成喜欢纳谏、进谏的习性,所以才有今天的进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晁以道①
陈师道
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
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②。
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
孰知范叔③寒如此,未觉严公④有故情。
[注]①作者被罢职回京后创作此诗。②寄声:托人传话。③范叔:范雎,曾相秦,家贫无以自资,后谢病归相印。④严公: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品性高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转走”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仕途不顺、到处奔波的历程。
B. 第二句描绘了诗人重回帝都后与故人相见时苦不堪言的伤感场景。
C. 尾联用典,既慨叹自己不公的遭遇,又对友人关心自己感到欣慰。
D. 全诗以写“故人”相见入手,以述“故情”所感作结,构思谨严。
16. 本诗中间两联体现出诗人哪些精神品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 B 16. ①为官清廉。诗人从政十年也仅仅能糊口度日。②刻苦求知。诗人虽然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③积极上进。诗人虽然仕途坎坷,身体衰颓,但仍追求名望,积极进取。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苦不堪言伤感场景”错。诗句意思是看到故人眼睛一亮,表达故人相见的惊喜之情境。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
“十年作吏仍糊口”,诗人从政十年,生活上也仅仅能糊口度日。可知诗人为官清廉。
“冷眼尚堪看细字”,诗人视力衰退、生活艰难,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可知诗人刻苦求知。
“白头宁复要时名”,诗人已经年老体衰,还是像以前一样追求名望,积极进取。可知诗人积极上进。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邦彦的《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梦”字入词,表达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3)在古诗词中,诗人既以“日月”实指太阳和月亮,如“_________________”;也以之借指时光岁月,如“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3)日月照耀金银台(屈平辞赋悬日月 李白《江上吟》/解把飞花蒙日月 曾巩《咏柳》) 日月忽其不淹兮(壶中日月长 陈克《南歌子》/日月苦长身苦闲 陆游《游汉州西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传统电视直播,网络直播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互动性作为产品的重要特色。随着直播形式的不断丰富,网络直播不仅有主播与观众的互动,也出现了主播与主播的互动。主播之间“连麦”,同屏表演,成为不少观众 ① 的场景,也让一些主播吸引了更多粉丝和流量,实现自身影响力和收益的提升。
但是,原本旨在丰富直播内容的“PK”,却在一些主播的主导下,沦为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之地,一些观众也被裹挟其中,导致网络空间戾气丛生。诚然,网络空间既要鼓励格调高雅的“ ② ”,也要包容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但是,网络纵然海纳百川,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主流价值。对于眼里只有流量,毫无顾忌释放戾气的直播主播,必须严格加以管理,坚决防止脏话狠话的传播。
主播唯有做到自律,直播内容才能“干净”。一个主播想要“长红”,没有真本领是行不通的。依靠一时的炒作、宣泄只求短时间内吸引流量而不能创造持续价值的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只有政府监管、平台自查和主播自律多管齐下,网络直播中的戾气才能逐渐 ③ 。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在改变原意。(4分)
20. 针对材料中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就如何规范网络直播环境提几条建议,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3分)
【答案】18 ①喜闻乐见 ②阳春白雪 ③销声匿迹
19. 依靠一时的炒作、宣泄,只求在短时间内吸引流量,却不能创造持续的价值,这种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
20. 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条例,加强监管;②平台做好自我管控,自查自纠;③主播加强自律,提高个人修养;④观众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抵制举报不良直播行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让一些主播吸引了更多粉丝和流量”可知,主播之间“连麦”,同屏表演,很受部分观众的欢迎,故此处应填“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内容或形式很受欢迎。
第②处,结合后文“也要包容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与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相对的,强调格调高雅的成语,故此处应填“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指高雅的或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第③处,结合前文“只有政府监管、平台自查和主播自律多管齐下,网络直播中的戾气才能逐渐”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规范网络直播环境,消除网络直播中的戾气的做法,故此处应填“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消失了声音,藏匿了踪迹。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公开露面。也指完全消失不存在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先提取文中画波浪线处长句的句子主干,即“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将其独立成句。接下来将修饰“做法”的修饰语“依靠一时的炒作”“宣泄只求短时间内吸引流量”“不能创造持续价值”再分别独立成句。
故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长句,可改成较短的语句为:依靠一时的炒作、宣泄,只求在短时间内吸引流量,却不能创造持续的价值,这种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只有政府监管、平台自查和主播自律多管齐下,网络直播中的戾气才能……”“主播唯有做到自律,直播内容才能‘干净’。一个主播想要‘长红’,没有真本领是行不通的”可知,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条例,加强监管;平台要做好自我管控,自查自纠;主播要加强自律,提高个人修养;
由原文“在一些主播的主导下,沦为逞勇斗狠、互撕攻击、谩骂吐脏之地,一些观众也被裹挟其中,导致网络空间戾气丛生”可知,观众要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抵制举报不良直播行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性影响之一。过去30年内海平面上升了10.25cm,且 ① ,预计到2050年将迅速上升25~30cm。
提到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可能大家想到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冰川融化。确实,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冰原、南极冰盖以及山地冰川加速融化,这引发了全球海平面的大幅度上升。不过,除了冰川融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因素,那就是 ② ,其实它才是导致海平面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气候变暖会使海水从表层到两千米左右深层的温度增高,而当温度为25℃时,水温每增加1℃,100m厚的海水层就会热膨胀约0.5cm。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灭顶之灾,地球气候将会进入“地狱模式”,变得彻底不宜居。到那时,人类将被迫面临流浪“他乡”的命运。
治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应对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根本措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像“毯子”一样围在地球表面,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多, ③ ,那地球气温上升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因此,要想给地球降温,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关键。因此,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21.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灭顶之灾时,地球气候将会进入“地狱模式”,地球会变得彻底不宜居。
22. ①上升速度正在加速 ②海水热膨胀③这层“毯子”越来越厚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成分残缺。缺少与介词“当”相对应中心宾语,可在“灭顶之灾”后加上“时”或“的时候”;
(2)搭配不当。主语“地球气候”与“变得彻底不宜居”搭配不当,可在“变得”前补充主语“地球”,将此句改为“地球会变得彻底不宜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预计到2050年将迅速上升25~30cm”可知,与过去30年内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相比,现在的上升速度正在变快,据此可写“上升速度正在加速”;
第二空,根据语境可知,该空填写的是导致海平面升高的最主要原因,结合后文“气候变暖会使海水从表层到两千米左右深层的温度增高,而当温度为25℃时,水温每增加1℃,100m厚的海水层就会热膨胀约0.5cm”可知,其原因是海水温度升高后膨胀,据此可写“海水热膨胀”;
第三空,根据比喻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像‘毯子’一样围在地球表面”可知,二氧化碳越多,“毯子”就会越厚,据此可写“这层‘毯子’越来越厚”。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三大举措。其中老字号指的是传统老牌产业,原字号主要包括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业,而新字号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和未来产业。
在新时代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统筹兼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通过三个“字号”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共两段四句话。第一句“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三大举措”,列举三种“字号”的优化举措:对传统产业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改造升级;而对于原材料行业,则要深度开发;对新生行业则应该培育壮大。三种“字号”的优化侧重点不同,但都根据产业自身的特点而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二句是对三种“字号”内涵的详细解说,三个“字号”各自指向的产业范畴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范畴呼应了上一句中的优化措施,在探讨三者关系时必须准确理解三种“字号”的产业内涵。
第三句“在新时代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统筹兼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这句话提示考生,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是产业必须优化发展的前提,而三种字号的发展路径不同,可以统筹兼顾,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现实背景有所侧重,也就是说,产业优化发展,必须要尊重现实,不能随心所欲。
第四句,“通过三个‘字号’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这句话是对三种字号的关系阐述。三种“字号”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可以有机结合,互相转化,比如“新字号”可以变成“老字号”,“原字号”,也可以变成“新字号”等等,学生在分析不同的优化措施时,应该注意到三种“字号”是可以打通议论的,要尝试建立起三种“字号”发展转型的内在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才会更加深入。
写作时,考生可以将思考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除了写产业发展,也可以推而广之讲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启示。要注意材料中提供的三种字号的内涵,只是解读的窗口之一,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是出台每一种优化措施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同时还要理解三种“字号”产业优化的有机结合、相互转化是如何体现的。可以有所侧重来写,也可以三者兼备来写。
立意:
1.重视传承勇创新,改造升级“老字号”。
2.夯实基础有保障,深度开发“原字号”。
3.面向未来攀高峰,培育壮大“新字号”。
4.统筹兼顾共发展,合理优化“老”“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