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考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试题
巴蜀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读鲁迅?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为了了解和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
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的眼光很“毒”,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思考,不是书斋中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带有痛切感触的、从生命体验中总结的人生智慧。
读鲁迅,可以提供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和方法。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也要读点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才比较辩证。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鲁迅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对自身思想的不断“自剖”。他反传统,反专制,反精英,反腐众,他的思维是辩证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
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过度强调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又使人们的精神趋于粗鄙。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机,往往都是活在“同温层”,活在朋友圈,见不得不同的意见,也拒绝不同的信息,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其实很封闭、狭隘、夜郎自大——这些鲁迅都批判过。所以,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庸常和习惯,突破“同温层”阅读,用超越的眼光看世界,使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这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我们读鲁迅,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批判意识,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之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获取人生的动力。
(摘编自鲁迅诞辰140周年访谈《温儒敏:青年人为什么读鲁迅?》)
材料二:
东方历史评论(以下简称“东”):最近关于鲁迅您在思考什么?
钱理群(以下简称“钱”):近年来我对鲁迅的研究不是太多,更关注的是鲁迅的当代意义,更具体的是在青少年中讲鲁迅,引导青少年读鲁迅。
东:那您觉得鲁迅对于此刻,21世纪初期,最迫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钱:鲁迅对于现代中国是一种当下的存在,是“正在进行时”的存在。在当下的中国,鲁迅是一个很好的批判性资源。如何看中国?怎么看待中国的改革?怎么了解中国的国情?鲁迅都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我常常从鲁迅那里寻找资源,因为第一,他是原创性的;第二,他是源泉性的。我经常讲,鲁迅相当于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印度的泰戈尔。
我认为鲁迅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现在的教育界不断地出现“把鲁迅赶走”、赶不走也要淡化的趋势,但是我一直在做一个实验:青少年怎样接受鲁迅?接受鲁迅后有什么变化?我到三个中学开选修课,效果都非常好。中小学教师中有理想、有良知的,都很爱讲鲁迅,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我的教学经验都证明了,青少年接受鲁迅后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面对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鲁迅只能给你启发,不能给你答案。鲁迅已成为一份公共财产,我相信所有的鲁迅的阅读者,甚至是中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都能有发挥的余地。
东:您怎么看鲁迅的杂文?
钱:我们对鲁迅的杂文注意得不够。大家总觉得杂文是现实的反映,时间久了,对现实就陌生了,其实不是这样。鲁迅的杂文里有很多超越性的思考,有两大特点:一是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处.二是深入人性的深处。我最近有一个演讲——“和青年一起读鲁迅杂文”,谈鲁迅杂文的特殊性,对当代的意义,还有鲁迅杂文里的思维方式——他怎么看这个世界。对青年人的教育不一定要把某种结论强加给他们,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怎么看世界的独到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不应该被遗忘的鲁迅》,东方历史评论,许知远采访钱理群)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被选入了语文教材里。喜欢他的读者是那么多。鲁迅作品的受人欢迎,有多种原因。那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真实地还原了现存世界的明暗.对生命的痛感的描述是前无古人的,那大概是受到了尼采、安德烈夫、迦尔洵的影响。在那些奇异的文本里,还有着冷热相间的幽默,以及精神的穿透力。西方学者的逻辑的力量也呈现在那里。更重要的是,鲁迅所写的文字,都是个体生命的无伪的袒露,自己的困惑不安以及不甘沉沦都闪现其间。中国几千年的读书人,敢于暴露世界和自己的,向来少之又少。所以茅盾和瞿秋白都感叹鲁迅作品的深邃,以为无论在精神的“深”还是艺术的“新”上,都是当时的任何人所不及的。
将鲁迅的作品引入教科书里,是几代有识之士的选择。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张中行这些语文教材的编辑大家,都对鲁迅推崇不已。我记得叶圣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鲁迅的作品,赞佩其冲出古文的束缚的智性,是可以做学生的示范的。张中行在《文言与白话》一书里讲文章的章法,多举鲁迅的例子,用以证明文法精妙的缘由。向中学生推荐鲁迅,是知识界自发的事情。那些有识之士,从鲁迅的文字里发现了弥足珍贵的因子,把闪光的文本介绍给青年,至少可以让他们懂得创造和审美、爱心与责任的价值。
(摘编自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称鲁迅为对中国文化有最深人了解的“第一人”,不仅因为他知识结构全面,更因为他的思想方法辩证。
B.阅读并学习鲁迅,虽是“思想爬坡”,但有助于避免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惯性化,使思想不至于庸俗浅薄。
C.鲁迅的作品很早就被选入语文教材且读者众多,茅盾和瞿秋白也因此感叹鲁迅作品的深邃,认为当时无人可及。
D.三则材料都谈及引导青年人阅读鲁迅的重要意义,材料一、二偏重于思想性方面,材料三则偏重于艺术性方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了解和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就能克服在文化问题上的粗糙思维,找到打量世界的新角度。
B.钱理群把鲁迅比作莎士比亚、泰戈尔等,是因为鲁迅和他们一样,能为后世提供丰富的认识资源。
C.从钱理群到中学开选修课的实践经验来看,鲁迅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应被合理利用而不是被“赶走”。
D.鲁迅作品中有对人性的洞察,有对世界和自我的剖析,因而显现出思想的“深”和灵魂的“真”。
3.下列鲁迅的名言名句中,不能体现其“反传统,反专制,反精英,反庸众”的批判性思想的一项是( )
A.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摩罗诗力说》)
B.从来如此,就对么?(《狂人日记》)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D.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了忘却的纪念》)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称鲁迅为对中国文化有最深人了解的……更因为他的思想方法辩证”因果逻辑错误,结合“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的眼光很‘毒’,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分析,材料一说“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是因为“他的眼光很‘毒’,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C.“鲁迅的作品很早就被选入语文教材且读者众多,茅盾和瞿秋白也因此感叹鲁迅作品的深邃”错误。结合“中国几千年的读书人,敢于暴露世界和自己的,向来少之又少。所以茅盾和瞿秋白都感叹鲁迅作品的深邃,以为无论在精神的‘深’还是艺术的‘新’上,都是当时的任何人所不及的”分析,茅盾和瞿秋白感叹的原因解说不当,应该是“中国几千年的读书人,敢于暴露世界和自己的,向来少之又少”。
D.“材料三则偏重于艺术性方面”错误,材料三既谈到了思想方面的意义,也谈到了艺术方面的意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就……”错误,结合“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鲁迅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对自身思想的不断……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等分析,原文说“读鲁迅”是“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选项“只要……就……”绝对化。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表达了对那些受腐朽思想毒害而不觉悟的民众既同情又愤怒、遗憾的感情,表现出鲁迅的“反庸众”思想。
B.表现了鲁迅的“反传统”思想,他借《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C.诗句意思是“祖国人民暂时还不理解我的理想,但我仍要把我的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表现出鲁迅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项,意思是“我怎忍心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写诗悼念”,表达鲁迅对死难青年的深切哀思,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屈反抗,表现出他的“反专制”思想。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隐居的时代(节选)
王安忆
文本一:
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生活就有着这样强大的润染力,它可将任何强烈的色彩润染,这润染性足以使一切突兀的事情变得平淡和日常。就这样,我在我插队的大刘庄,遇见了黄医师。
黄医师是蚌埠下放的医生,我们庄的农民都称他为“医师”,而不是“医生”或者“大夫”。黄医师是名医,专治五官科。许多病人从老远的地方,坐车坐船再加步行,走过一个庄子打听一个庄子:大刘庄在哪?他们就这么终于来到大刘庄,走进黄医师的小屋,向他求诊。黄医师的小屋很小,只一间,顺山墙放一张床,就差不多满了。他的床,架得很高,是一张宽大的床,床上铺了特别洁白的床单。他就在床沿上侧身坐着,一只手撑着床,另一只手放在架起来的膝上。病人呢,坐在床前的椅子上,述说着病状。这样子一点不正规,倒是很家常。黄医师听得也并不专注,提问很随意,有时候还会岔开话去。这情景说是看病,不如说是诉苦。诉说的人是不经意的,听的人也不怎么在意。来的人大都是口讷的农民,三言两语便无话可说,吃苦对他们又是常事,于是就止了下来。黄医师并不急着打发他们,似乎有他们陪伴也好。他也不是善言者,加上心情抑郁,就常常是彼此都默着,在这静默里,他们互相像是很了解的,双方都不感有什么压力,就这么可坐半天。
凡是经车马周折,来到偏僻的乡间找黄医师的,都是病症严重的。所以,几乎无一例外的,需要手术。而我们庄没有手术室,医疗队也没有麻醉师、手术护士,手术是不可能做的。最后,黄医师总是说:要到蚌埠做手术。农民往往对手术望而生畏,一听要到蚌埠手术,就更知其不可为了。他们大都是天命论者,心里早已服了病,而到底是看过了黄医师,便都心满意足。那些从合肥、淮北、芜湖,甚至就是蚌埠找来的城里人,则是决心下定,对手术也抱科学的态度。这时候,黄医师就会和他们约定到蚌埠的时间。这往往是黄医师回家探亲的日子。
黄医师回蚌埠探亲很频繁,并且每回都要超假,他是一个恋家的人。我们庄无论干部还是社员,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遇。一个人在此地,不会挑水,不会烧锅,也不会洗衣。人们看见黄医师在塘里将一件衬衣越洗越脏,塘水则越来越浑。他不会将衣服铺在水面上,而是让衣服一径沉下去,挽起塘泥。他是干大事情的,去塘里洗衣,实在凄惶得很。
大队开会,通常要等天黑到底了,才能正式开场。大队会计凑着油灯的一豆光亮,读着文件或者报纸。农人们在黑影地里打盹,抽烟。劣等烟叶燃烧出呛人的气体。时间其实并不太晚,可乡间的没有照明的夜晚总是特别地黑,又特别地静。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虽然只是把普通的椅子,可周围的农民大都是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小马扎上。因此,这把椅子就显得格外突出。黄医师高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他架着腿,笼着的手搁在膝上,很安详。听着会计用乡音一字一句地读官样文章,四周鼻息声起伏,有一种昏沉的安宁。谁会知道在这座黑暗的乡村里,有一个黄医师呢?
(有删改)
文本二:
隐居指人们由上海来到大刘庄、五河县城进行隐居的生活,包括医疗队的医师、下乡的知青、大学生及资产阶级右派。但无论是医师之间还是大学生之间都有着共性:他们之间有着些默契,从不互问来历:他们都是独往独来,自己在自己的屋里,互相也不参与。时间长了,难免会露一些端倪,也不要紧,谁也不干预谁的事,依然我行我素。那师范学院体育生与黄埔老生结成莫逆之交,那“老黄埔生红了脸,眼睛里也有了水光,有些倾心相告的意思,结果还是什么也不说”。
他们多的是心的孤寂,他们内心有着自己的隐忍,是对那时代的无可奈何的忍受。“我们良善地期望去打开一扇扇紧闭的心库,好安慰寂寞的心。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孤独是不留一线缝隙的,他们将孤独坚持到底,永远居住在黑暗的影地里,这就叫隐居。”
在那个时代被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是无奈的,无法选择的,他们被禁锢在那小天地里,更重要的是他们心灵的禁锢,荒凉。在这一个时期里,青年们普遍热衷于以文学来表达思想和心情,一是因为这时的青年大都是苦闷的,前途茫然,这茫然倒不是如“五四”的那样,徘徊式的,无从选择与决定;而是没有选择,一切都难由自己决定,束手无措的。然而他们却仍有着大城市的优越感,张扬着,不受拘束地过着自己的隐居的生活。“那阵子,我们这些下乡知青,在农机厂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吃饭时则挤在最前面,一买一大堆,以至后来的人都没了菜。人们都对我们侧目而视,背地里闲话也很多。可我们不管这些,老实说,我们压根儿没把这破厂放在眼里,也没把这破县城放在眼里。我们我行我素。”二是对精神的追求则是近于痴狂的。在文学的资源相当匮乏的情景之下,他们的精神却分外积极地活跃着。他们为弥补精神的荒凉而不懈追求着,不只读书而且写作,他们不是书写历史的,他们书写的只是些随风而逝的私人生活。他们就在那文化贫乏的年代精神活跃着,为消除精神的饥渴而奔走着。
(节选自王安忆《读书笔记》)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虽没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但用“插队”“下放”等词语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我”和黄医师是“知青”“知识分子”的身份。
B.作者先介绍黄医师是蚌埠名医,又通过农村和城市的病人不远万里、几经周折来向他求诊的情景,多角度反映黄医师的医术高明。
C.“油灯的一豆光亮”,一个“豆”字既是量词,实写灯光微弱,又将知识分子们在特殊时代里坚守自我比成暗夜里的光亮,具有象征意义。
D.黄医师在开会时会将双手笼在袖子里,和当地农民们习惯相合,这一细节照应开头,是乡村生活的强大润染力的一种体现。
5.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居的人们虽然承受着心灵的寂寞,但仍不互相探问来历,也不彼此倾心相告,心灵上的戒备会加深这种寂寞。
B.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知青们的“苦闷和茫然”与五四青年的“徘徊”都是时代的剪影。
C.文本中所谓的“隐居生活”就是指下乡知青们行事张扬并且我行我素,经常聚在一起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的生存状态。
D.虽然文学资源匮乏,大多青年也没有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哪怕是对个人生活的书写,也属于那个文化贫乏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
6.文本一中的画线句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黄医师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7.有人评价王安忆《隐居的时代》是种“对无诗意时代的诗意追忆”,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C
6.①这句话表现了黄医师对家的眷恋,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过去生活的留恋。②表明了黄医师知识分子自由的天性。③表明找黄医师动手术的患者之多。④这句话也从侧面表明黄医师对农村生活的不适应。
7.***中知识青年的下乡和知识分子的下放经历,本是这一部分人的灰暗记忆,但王安忆在小说中将这段经历描写的非常富有美感,透出了一股浓浓的诗意。如文本一中,大刘庄村民接受了黄医师,黄医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格调与大刘庄那沉淀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可思议的暗合,这种混合产生了一种特有的美感,这便使得原本缺少诗意的时代有了一些诗意在里面。而在材料二中,县城里这些隐居者们不尽相同的境遇,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加之县城这块为传统文化洇染的土地的包容,这些使得这个特定的无诗意的时代增添了些许诗意,哪怕是带有苦涩的诗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实写灯光微弱,又将知识分子们在特殊时代里坚守自我比成暗夜里的光亮,具有象征意义”过分拔高意义。写灯光微弱只是表明当时的场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就是指下乡知青们行事张扬并且我行我素,经常聚在一起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的生存状态”以偏概全。从材料二第一段“隐居指人们由上海来到大刘庄、五河县城进行隐居的生活,包括医疗队的医师、下乡的知青、大学生及责产阶级右派”可知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文本一第四段中“黄医师回蚌埠探亲很频繁,并且每回都要超假,他是一个恋家的人”一句,首先,这表明黄医师对家的眷恋,黄医师自己被下放到农村,而家人留在城里,这种分离增加了他对家的想念,同时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也让他每次都要超假。
从“频繁”一词可以看出,找黄医师动手术的人很多,这从侧面表明了他医术的高明。而每次都要超假,则是体现了黄医师骨子里的知识分子特有自由天性,暗示了其知识分子身份。
最后,这一句还与后文他洗衣服的情节相呼应,从侧面表明黄医师对农村生活的不适应。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对于小说所表现出的诗意,在文本一中集中体现在黄医师这一人物身上。作为下放的知识分子,黄医师应该与大刘庄这个传统中国乡村应该是不相容的,但在小说中,黄医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格调与大刘庄那沉淀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却显得非常的融洽,如“在这静默里,他们互相像是很了解的,双方都不感有什么压力,就这么可坐半天”“我们庄无论干部还是社员,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遇”“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黄医师高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正是黄医师身上的知识分子情调与大刘庄传统文化的融洽暗合,让小说产生一种诗意的美。
而在文本二中,“隐居指人们由上海来到大刘庄、五河县城进行隐居的生活,包括医疗队的医师、下乡的知青、大学生及责产阶级右派。……他们都是独往独来,自己在自己的屋里,互相也不参与”这些情节都表明,县城里这些隐居者们不尽相同的遇,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都透露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严肃与压抑。但这些人都为那个小县城所容纳,他们的各种特立独行也被当地的传统文化所包容,正是这种包容,让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融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带给小说一种带有苦涩意味的美感,从而使得这个特定的无诗意的时代增添了些许诗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丁丑,秦王世民遣右武卫将军王君廓攻轘辕,拔之。王世充遣其将魏隐等击君廓,君廓伪遁,设伏,大破之,遂东徇地,至管城而还。先是,王世充将郭士衡、许罗汉掠唐境,君廓以策击却之,诏劳之曰:“卿以十三人破贼一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有也。”世充尉州刺史时德睿帅所部杞、夏等七州来降。秦王世民以便宜命州县官并依世充所署,无所变易。于是河南州县相继来降。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诸将疑尉迟敬德,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言于世民曰:“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辛巳,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帅步骑万余猝至,围之。单雄信引槊直趋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世民、敬德更帅骑兵还战,出入世充阵,往返无所碍。屈突通引大兵继至,世充兵大败,仅以身免。擒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千余级,获排槊兵六千。世民谓敬德曰:“公何相报之速也!”赐敬德金银一筐,自是宠遇日隆。敬德善避槊,每单骑入敌阵中,敌丛槊刺之,终莫能伤,又能夺敌槊返刺之。齐王元吉以善槊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各去刃相与校胜负。敬德曰:“敬德谨当去之,王勿去也。”既而元吉刺之,终不能中。秦王世民问敬德曰:“避槊与夺槊,孰难?”敬德曰:“夺槊难。”乃命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操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须臾三夺其槊;元吉虽面相叹异,内甚耻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时共事之情也
B.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时共事之情也
C.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时共事之情也
D.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时共事之情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丑,干支历六十甲子中的一个,此处不是纪年,而是和后文的“辛巳”一样都用来纪日。
B.行台,指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行台左仆射,官职名,在唐初位同宰相。
C.槊,古代冷兵器,用上好的金属锻造而成,属攻击性武器。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其体例跟《左传》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君廓屡次设计击退王世充部下将领,得到高祖的充分肯定,认为自古以来还没有率领区区十三人打败一万人的以少胜多的先例。
B.当诸将怀疑尉迟敬德有叛离之心将其囚禁起来后,李世民力排众议,认为他并无反叛之心,下令将其释放,并请入内室,赐其黄金。
C.当李世民带五百骑兵行视战区地形之时,王世充仓猝率军而至包围了他,尉迟敬德掩护李世民突围时单骑避槊,如入无人之境。
D.尉迟敬德与齐王李元吉比试长矛,顷刻间三夺李元吉手中长矛。李元吉虽然脸上一副惊叹诧异的样子,内心却深深地感到耻辱。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
(2)齐王元吉以善槊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各去刃相与校胜负。
12.请简要分析屈突通、殷开山主张斩杀尉迟敬德原因。
【答案】8. D 9. B 10. C
11.(1)李世民说:“不是这样的,敬德如果真要叛离,又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
(2)齐王李元吉颇以擅长骑马使长矛自负,听说尉迟敬德的名声,请求各自去掉枪头相互较量,一决胜负。
12.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囚禁,内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会成为后患。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男子汉大丈夫相互之间讲的是意气相投,不要因为一点小仇怨而介意,我最终没有相信谗言而害了忠良,您应该明白。如果您一定要走,这点金子就算作路费以表这一段共事之情。
“意气相期”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
“吾”作“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的主语,不能与上面的“介意”相连,排除B、C两项。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槊是用上好的金属锻造而成”说法错误。槊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即长杆矛,同“矟”。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王世充仓猝率军而至包围了他”说法错误。原文中“王世充帅步骑万余猝至”的意思是“王世充率领一万多步兵骑兵突然而至”,其中“猝”是“突然”的意思。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这样,指代上文屈突通等所说的情况;“若”,如果;“岂”,怎么。
(2)“善”,擅长;“相与”,相互;“校”,较量,比试。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屈突通、殷开山主张斩杀尉迟敬德的原因,文中有比较明确的交代,“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也就是屈突通、殷开山等人认为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囚禁,内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会成为后患。同时鉴于上文所提到的“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所以建议李世民杀掉尉迟敬德。
参考译文:
丁丑(十七日),秦王李世民派遣右武卫将军王君廓攻打轘辕,王君廓攻克轘辕。王世充派魏隐等将领攻击王君廓,王君廓伪装逃跑,设下埋伏,大败郑兵,于是又向东攻占到管城后回军。在此之前,王世充的将领郭士衡、许罗汉进入唐境攻掠,王君廓设计击退郭、许,唐高祖下诏慰问王君廓说:“你率领十三人打败一万敌人,自古以来以少胜多,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王世充的尉州刺史时德睿率领所辖杞、夏七州前来降唐。秦王李世民相机行事,命归附的各州县的官更仍用王世充所任命的官员,不作变动。于是河南郡县相继前来归附。降唐的原刘武周将领寻相等人大多又叛唐而去。唐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离,将他囚禁在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向李世民进言道:“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被囚禁,内心必然怨恨,留着恐怕会成为后患,不如索性杀了他。”李世民说:“不是这样的,敬德如果真要叛离,又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马上下令放开尉迟敬德,把他带入卧室之中,赐给他金子,说:“男子汉大丈夫相互之间讲的是意气相投,不要因为一点小仇怨而介意,我最终没有相信谗言而害了忠良,您应该明白。如果您一定要走,这点金子就算作路费以表这一段共事之情。 辛巳日(二十一日),李世民带五百骑兵巡视战区地形,登上魏宣武帝陵,王世充率领一万多步兵骑兵突然而至,包围了李世民,单雄信挺长枪直奔李世民而去,尉迟敬德跳上马大喊着横里将单雄信刺下马,王世充军稍稍后退,敬德又护卫着李世民突出包围。李世民、尉迟敬德重新率骑兵回击,出入王世充队伍,如入无人之境。屈突通带领大军随后赶到,王世充军队大败,王世充只身逃脱。唐军活捉了王世充的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一千多级, 俘虏六千手持盾牌长矛的士兵。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怎么这么快就得到了您的回报?”赐给尉迟敬德一箱金银,尉迟敬德从此日见宠遇。尉迟敬德善于避让长矛,每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敌人密集的长矛刺来,却始终伤不了他,他还能夺取敌人长矛回刺过去。齐王李元吉颇以擅长骑马使长矛自负,听说尉迟敬德的名声,请求各自去掉枪头相互较量,一决胜负,尉迟敬德说:“敬德我自应当去掉枪头,大王您就不必了。”然后李元吉刺尉迟敬德,始终刺不中他。秦王李世民问尉迟敬德:“夺矛和避矛哪个难?”敬德回答:“夺矛难。”于是秦王又命尉迟敬德夺齐王李元吉手中的长矛。李元吉手持长矛跳上马,一心要刺中尉迟敬德,但尉迟敬德只一会儿就三次夺了李元吉手中长矛,李元吉虽然脸上一副赞叹诧异的样子,而内心却深以为耻。
(二)古代诗歌阅读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立秋夕有怀梦得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断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秋傍晚时分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诗兴情思,令他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好友刘禹锡。
B.作者坐在被露水打湿的席上轻摇蒲扇,想到与好友一别经年,如今又是蝉鸣之时。
C.第七句中的“回灯”指重新掌灯,与《琵琶行》“添酒回灯重开宴”句中的意思相同。
D.结尾两句写诗人思念杳渺,穿过茫茫云海,落脚到彼时好友刘禹锡所在的长洲城。
1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闲境入幽情”句的理解。
【答案】13. B 14.①“闲境”指作者所居之处的环境和人物的活动是清闲的。坐在竹席之上轻摇蒲扇,在秋日傍晚的丝丝凉风中听蝉鸣,看栖鹤,赏笙乐,品夜茶,吟秋诗。②“幽情”指诗人身处“闲境”中由听蝉鸣,看栖鹤,赏笙乐,品夜茶,吟秋诗等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感情。包括安居生活的闲适,岁月流逝的轻叹和对远方友人的牵挂。③所谓“闲境入幽情”,是说闲适的环境是作者生发幽远感情的触发点。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B.“露簟荻竹清”中的“露簟”是指竹席,因其清凉如沾露,故有此名。并不是席子被露水打湿了。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闲境入幽情”,结合标题“立秋夕有怀梦得”分析,是写在立秋之日的傍晚,看到秋的景物,感悟秋的氛围,不禁想起好友梦得。意思是秋日黄昏冷清的景象和氛围不禁让作者产生闲适、思念的感情。
“闲境”是对诗中景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在分析时要体现出哪些描写了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根据标题提示写出“立秋”时节。结合“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分析,在簟席上的荻草竹条在夜露下显得清凉,手中蒲葵做的风扇轻摇。写了“荻”和“竹”及“风”“蒲葵”等景象。诗人所处的环境清幽。“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看栖鹤,赏笙乐,品夜茶,吟秋诗。人物的活动是清闲的。立秋傍晚时分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诗兴情思。写了立秋之时的“闲境”。
而“幽情”旨在分析本诗作者的感情,注意要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点明,这是关键之处。“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晚上喝上那么一两杓清茶,借兴吟上几句感秋的诗。在这样的秋夜,诗人的“幽情”大发。抒发安居生活的闲适之情。“一与故人别,再见断蝉鸣”,想到与好友一别经年,如今又是蝉鸣之时,抒发对岁月流逝的轻叹。“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我所思念的好友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抒发对友人的思念牵挂之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白莲
陆龟蒙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莲素淡遭到其他花儿欺负,生存环境残酷。
B.白莲遭欺是因为它端庄羞涩长在仙境瑶池中。
C.无人觉察白莲花的情恨,足见其孤苦与寂寞。
D.悄然零落时天欲破晓,残月尚在,境凄情凉。
16.你认为白莲“恨”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①洁身自好,却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被别的鲜艳的花欺负。②生不逢时,本应在瑶台,却堕落凡间,最后只能默默凋谢。③“何人觉”,说明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白莲遭欺是因为它端庄羞涩长在仙境瑶池中”理解有误。“端合”,真应该。“此花端合在瑶池”,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说明现实中它没有生长在瑶池里。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素蘤多蒙别艳欺”,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被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
“此花端合在瑶池”,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白莲生不逢时,本应在瑶台,却堕落凡间,最后只能默默凋谢。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己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只能默默无闻的被埋没掉,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通过描摹山势、植物以凸显蜀地奇峰几可入云,地势险绝陡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疏于寻师求教,根源在于其对地位的敏感,他们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就束手束脚,不复师道。
(3)《登高》中,杜甫充分调动触觉、听觉、视觉,描绘萧瑟辽阔的江天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连峰去天不盈尺 ②.枯松倒挂倚绝壁 ③.位卑则足羞 ④.官盛则近谀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盈”“倚”“卑”“羞”“谀”“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由于诺贝尔化学奖总是不颁给纯粹的化学,所以一直被调侃为“诺贝尔理综奖”。尽管诺贝尔本人就是化学家,但作为诺奖“嫡传”的化学奖却偏爱跨界。百余年来,化学奖大约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学领域;21世纪以来,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获奖更是占到差不多三分之二。这不奇怪,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近百年来不断与不同基础门类相结合,________出多门交叉学科。诺贝尔化学奖关注以化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所获得的重大发现和成果,并不________。诺贝尔的遗嘱设奖是在1895年,当时的知识界别与今天的非常不同。彼时,( );如今,生物学是所有科学门类中最________的。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必须尊重诺贝尔的意愿,用化学奖来表彰非医学的生物学家,是最合理的变通办法。毕竟分子生物学是100多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生物化学也是60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________”,就不用争了。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衍生 超纲 惹人注目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B.延伸 超纲 惹人注目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C.衍生 僭越 炙手可热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D.延伸 僭越 炙手可热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什么地位的生物学,还在起步
B.还在起步的生物学,没什么地位
C.生物学没什么地位,还在起步
D.生物学还在起步,没什么地位
20.下列各选项中,与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C.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刻溪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答案】18. A 19. D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俗语)的能力。
衍生:由演变而产生。延伸:延长,扩大宽度、大小、范围。此处是说化学与不同基础门类相结合而出现交叉学科,应选“衍生”。
超纲:超过某个界限,超过自己能做的范围。僭越:超过(本分或规定的范围)。此处是说这些重大发现和成果是以化学为基础的,不属于超出化学范畴,应选“超纲”。
惹人注目:意思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如外貌)。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前文有“化学奖大约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学领域”,此处是说生物学是所有科学门类中最引人注目的,应选“惹人注目”。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强调事物的外在形式不同,但本质没有改变。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比喻用人只求有实际的办事能力,其他可以不论。此处是说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都是从化学中分离出去的学科,它们的本质有关联,因而用化学奖来表彰非医学的生物学家是合理的,强调本质没有改变,应选“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注意括号后面的分号以及“如今,生物学……”,可见两句是并列关系,话题都围绕“生物学”来谈,而且括号中应当说的是生物化的过去,与现在生物学的“惹人注目”相对,那就应该强调“生物学还在起步”,因为还在初级阶段,当然也就“没什么地位”,这个逻辑关系不能错。可见只有D项符合要求。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是拟人手法,“偏爱跨界”,赋予化学奖以人的思想感情。
A.双关,“晴”谐音“情”,既指天气也指感情;
B.比喻、夸张,把宫车经过的巨大声响比作“雷霆”,也用夸张手法体现秦国的骄奢淫逸;
C.拟人,“送”,赋予湖月以人的情感;
D.比喻,把自己比作塞上长城。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规范。
①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生活变得越来越好。②对群众而言,在家门口就业,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兼顾家庭;③就近务工,既能提升自我学习新技能,又能激发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④对乡村来说,有了产业,不仅能拓宽农民稳定增收的可能,还能带动发展、推动振兴。⑤一个个特色产业,联结着千家万户;⑥家门口的一个个就业机会,稳稳的为群众带来幸福。
【答案】③“新技能”后面加上“的能力”;④把“可能”改为“渠道”;⑥把“稳稳的”放到“幸福”前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成分残缺,“提升”后面缺少宾语,在“新技能”后面加上“的能力”。
④搭配不当,“拓宽”与“可能”搭配不当,把“可能”改为“渠道”。
⑥语序不当,“稳稳的”为形容词,应修饰名词,故应放在“幸福”的前面。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本报东京9月27日电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近日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多核素去除设备”中再发现5处废气滤网破损,并确认新发现的破损已造成污染。今年8月下旬,东电公司在对“多核素去除设备”进行检查时发现24个滤网破损。据日本媒体报道,该公司早在两年前检查设备时就曾发现25个滤网破损,当时仅更换了滤网,但未上报,也未调查原因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对此,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批评东电公司“管理存在极大问题”。“多核素去除设备”的滤网由玻璃纸制成。核污染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泥状污染物流入专门容器时,滤网可吸附废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受2011年发生的大地震及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截至今年3月,该核电站内已产生约125万吨核污染水,且污染水量仍在继续增加。日本政府今年4月决定,准备将核污染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放入海,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
【答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处理装置再发现破损,并已造成污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进行压缩概括的能力。
本则新闻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句为第一层,是新闻报道的导语部分,是关键信息所在,因此能提炼出“福岛第一核电站”“再发现废气滤网破损”“已造成污染”等内容;
二三句为第二层,承接了上面的“再发现”,具体介绍在之前已有两处发现滤网破损问题,一次是今年8月下旬,一次是早在两年前;
四——七句为第三层,介绍“多核素去除设备”的制作材料及其作用,并进一步说明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致使核电站已产生核污染水的情况;
第八句为第四层,交代了日本政府想要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但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
可以说三四层都是核污染水处理装置再发现破损的内容衍生出来的信息,为次要信息,在压缩时可不包含在主要信息中,因此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可总结出: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处理装置再发现破损,并已造成污染。
23.下面是“我是领诵员”挑战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该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30个字。
【答案】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与新华网客户端发起的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以“普通话诵百年伟业”为主题的“我是领诵员”挑战活动,在9月12日至10月17日期间征集作品,作品不得违犯法律法规,不得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侵犯相关版权方权益,由单人、双人、多人朗诵皆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观察流程图,明确活动为“我是领诵员”,然后从“发起人”“对象”“主题”“时间”“作品要求”“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用合适的词语衔接即可。
如本次挑战活动的主题为“普通话诵百年伟业”;发起单位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网客户端”;活动对象“全国青少年”;作品征集时间“9月12日至10月17日”;作品要求从两个方面来写,一个是“呈现方式”,为“单人朗诵”“双人朗诵”“多人朗诵”等;制作要求为“不违规违法”“不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侵犯相关版权方权益”等。
然后按照发起单位+参与对象+活动主题+时间+作品要求+参与形式等格式来写,交代清楚活动的相关要求,不能遗漏信息,注意字数要求即可。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大热的三星堆文化,曾经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原夏商王朝文化都有过密切交流,共同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三星堆文化影响力外扩,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以及越南,也相继出现了文明的交汇点。
2021年,“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在这里交接,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交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这里交汇,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崭新一页即将在这里开启。
上面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共分两段。
第一段涉及过去,主要是空间方面的影响。过去三星堆是中华多元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出现了很多文明的交汇点。
第二段涉及现在和未来,主要是时间上的影响。强调2021年,是“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的交接点,是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振兴战略交替点,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中华民族崭新的一页的开启点。
第一段是文明和历史,第二段是现在和未来,而“交汇点”“交接”“交替”“交汇”“开启”等词语则强调这是一个历史“机遇”。那么我们该如何承接历史辉煌,抓住历史机遇,继往开来呢?这就是此题要求同学们“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此题立意点很高,有文明的发展,有国家民族的发展,涉及到历史、现在、未来以及抓住机遇等内容,学生可以按照过去、现在、未来来构思成文。过去,主要写要继承光荣传统,延续文明推进;现在,要书写取得的成就,歌颂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奋斗与奉献;未来,要着眼于抓住历史机遇,开创崭新未来。
立意:
1.铭记历史,抓住机遇,开创未来。
2.延续中华文明,我辈定当努力。
3.奋力托举,中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