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树德中学高2023届高三第六次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旧宿主幻灭时,病毒为了进一步繁衍而寻找新宿主,并在新宿主物种内部传播开来,这就是传染。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海洋民族从一个小岛来到另一个小岛,为的只是生存和繁衍。病毒并不在意宿主的悲欢喜乐,就像人类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其他物种的灭绝,在食用其他生物的时候并不报以同情心。病毒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种物种,近乎于人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洲际迁徙甚至星际之间的迁移,因为一个新物种对病毒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新世界,那里的温度、细菌环境、免疫系统、基因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物种间的传播对病毒来说也是惊险的一跃。
寄居在蝙蝠身上的病毒并不容易直接传染给人类。首先,蝙蝠与人类的差异比较大,在它身上繁衍的病毒并不一定能直接在人身上存活,就如在一台电脑上的软件,换一套差异极大的系统就安装不上。其次,蝙蝠体温高,病毒适应这个环境,突变比较小。最后,病毒没有智能,它并不会故意往适应人的方向去突变。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因差异介于蝙蝠和人的中间物种,过渡一下。中间物种与原宿主环境差异小,病毒由此突变适应的可能就增加了,病毒很容易的适应下来,并提高突变的速度。当这个中间宿主接近人类的时候,或者将要失去这个中间宿主环境的时候,就可以来个惊险一跳,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就可以在人类物种世界如履平地。
事实上,只要物种的基因多样性足够多,任何病毒都很难将整个人类物种都灭绝,病毒实际上会选择最健康的人类肌体慢慢形成稳定的共存状态,而当所有物种的基因都足够多样,病毒便可能与生物生命和平共存。在病毒的历史上,两次成功的迁徙,已经是史诗般的惊险一幕,病毒在物种间的传播往往是被迫的,如被粪便排出,或者一个宿主物种被另一个宿主捕食。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结果。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迁移其实也大多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因为那时候还不具备大规模改造环境的能力。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改造能力的提升,出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压力,这也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例如这次新冠疫情并不是人类自己想要的,但是我们对野生动物,也就是中间宿主的捕杀,公共卫生条件的管理疏漏,也为病毒跨物种的被迫迁移制造条件。人类给病毒的旧世界制造的压力,现在以传染病的方式回馈给人类,又形成人类的压力。
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了,除了先天免疫的个体可以幸存并将免疫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之外,那些免疫能力差一点的个体,在一定药物的辅助下也可以存活,这个外部的医疗条件就是人类自身免疫力的补充。发明疫苗,让没有特定基因的人可以获得抗体,实现个体免疫,这种抗体不能遗传,但是这些医疗技术和疫苗可以传下去,就像基因一样。它可以作为基因的补充,生物学家叫它“模因”。随着文明发展的加快,人类基因进化的速度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作为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和配套的制度弥补了这个局限,从而使更多的人得以存活。药物、疫苗、技术使他们拥有了战胜病毒的铠甲,这是人类作为文明社会的一项成就。但是在获得这个铠甲的同时,我们有时也会消耗掉用来打造其他铠甲的资源。随着对中间宿主生存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多个病毒实现中间跳跃,让人类两线或多线作战,腹背受敌,我们的防御能力能够承受多少?我们能够承受多少大规模不明传染病的同时爆发?
(节选自尹烨《生命密码》,有删改)
材料二:
作为引起新冠肺炎(COVID-19)的冠状病毒,SARS-CoV的表面覆盖着S刺突蛋白,刺突依赖网格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并内化进入细胞,随后病毒RNA被释放到细胞质中,从而引发SARS感染。SARS-CoV感染时,跨膜蛋白酶(ADAM17)切割ACE2的细胞外近膜区域,使细胞的外域脱落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最后可能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
SARS-CoV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有网格蛋白参与,辅助ACE2与SARS-CoV的结合。因此,虽然ACE2是SARS-CoV入侵人体的靶点,但在病毒感染的整个过程中,并非只有ACE2“助纣为虐”,切割ACE2胞外域的蛋白酶ADAM17,参与SARS-CoV结合ACE2与膜融合过程的网格蛋白,都是“帮凶”。今天,COVID-19的预防与治疗仍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随着SARS-CoV入侵入体靶点ACE2的揭露,阻断病毒和ACE2的结合成为了COVID-19治疗方向之一。跨膜蛋白酶ADAM17和网格蛋白在病毒感染中的角色也为免疫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种能够阻断结合、抵抗ADAM17和网格蛋白作用的基因范式却可能在大量未被新冠感染的其他低等生物中存在,这正是万物的灵长赢得这场艰难战役的希望之光。
(节选自杨金奎《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人ACE2受体的结构机制》,有删改)
1. 小明看完材料二,绘制了一幅“SARS-CoV通过ACE2侵入细胞示意图”,标注错误的一项是( )
A. 结合 B. ADAM17 C. 切割 D. ARDS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所说的“惊险的一跃”,既指病毒从原宿主感染中间宿主,也指病毒由中间宿主感染人类。
B. 病毒的突变速度与新旧宿主间基因环境的相似程度成反比,但却与病毒的适应性、稳定性成正比。
C. 材料一把病毒和人类进行类比,以表现对病毒的批判与同情,对人类一些错误行为的示警与反对。
D. 两则材料都提到医学能够预防和治疗病毒传染,材料一比较笼统,材料二提出了具体的治疗路径。
3. 根据材料,下列推断能成立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物种与病毒原宿主的基因差异足够大,病毒便无法传染这个物种。
B. 只要某物种的个体感染了病毒,那这个病毒就能在整个物种内部随意传染。
C. 药物如果能够阻断ACE2和SARS-CoV蛋白刺突结合,就能使人体成功免疫。
D. 当人类基因进化速度追平社会发展,战胜病毒便不需要消耗其他物种资源。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D.“ARDS”错。材料二第一段“SARS-CoV的表面覆盖着S刺突蛋白,刺突依赖网格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并内化进入细胞,随后病毒RNA被释放到细胞质中,从而引发SARS感染。SARS-CoV感染时,跨膜蛋白酶(ADAM17)切割ACE2的细胞外近膜区域,使细胞的外域脱落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最后可能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可看出“使细胞的外域脱落”,D处应是ACE2细胞外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以表现对病毒的批判与同情”错。材料一第一段“在旧宿主幻灭时,病毒为了进一步繁衍而寻找新宿主,并在新宿主物种内部传播开来,这就是传染。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海洋民族从一个小岛来到另一个小岛,为的只是生存和繁衍。病毒并不在意宿主的悲欢喜乐,就像人类也并不是那么在意其他物种的灭绝,在食用其他生物的时候并不报以同情心”,据此看出,原文没有批判病毒,且类比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形象的说明病毒传播的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病毒便无法传染这个物种”错。材料一第二段“病毒没有智能,它并不会故意往适应人的方向去突变。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因差异介于蝙蝠和人的中间物种,过渡一下。中间物种与原宿主环境差异小,病毒由此突变适应的可能就增加了,病毒很容易的适应下来,并提高突变的速度。当这个中间宿主接近人类的时候,或者将要失去这个中间宿主环境的时候,就可以来个惊险一跳,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据此看出,“病毒便无法传染这个物种”不符合文意,中间宿主的存在使得跨物种的感染可以实现。
B.“只要某物种的个体感染了病毒,那这个病毒就能在整个物种内部随意传染”属于绝对化。材料一第一段“病毒从一种物种到另一种物种,近乎于人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洲际迁徙甚至星际之间的迁移,因为一个新物种对病毒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新世界,那里的温度、细菌环境、免疫系统、基因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材料一第二段“当这个中间宿主接近人类的时候,或者将要失去这个中间宿主环境的时候,就可以来个惊险一跳,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就可以在人类物种世界如履平地”,材料一第四段“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了,除了先天免疫的个体可以幸存并将免疫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之外,那些免疫能力差一点的个体,在一定药物的辅助下也可以存活,这个外部的医疗条件就是人类自身免疫力的补充”,据此看出,一则因为“成为人类身上的病毒,一旦成功适应人类的基因环境”所说,病毒还需要适应整体人类基因的环境。二则有天然免疫的个体存在,病毒并不能感染全物种。
D.“当人类基因进化速度追平社会发展,战胜病毒便不需要消耗其他物种资源”属于强加关系。材料一第四段“随着文明发展的加快,人类基因进化的速度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作为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和配套的制度弥补了这个局限,从而使更多的人得以存活。药物、疫苗、技术使他们拥有了战胜病毒的铠甲,这是人类作为文明社会的一项成就。但是在获得这个铠甲的同时,我们有时也会消耗掉用来打造其他铠甲的资源”,据此看出,“人类基因进化速度”和“消耗其他物种资源”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 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 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 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 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 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6.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 ①材料一侧重从古籍今译的方法角度谈翻译的标准、直译和意译之辨。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工作的原因/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材料一“当译者将原作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可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说法绝对。
C.“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D.“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干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接下来由材料一第二、三段“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可知,作者从古籍今译的方法角度谈翻译的标准。由材料一第四段“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可知,作者从古籍今译的方法角度谈直译和意译之辨。综上可见,材料一侧重从古籍今译的方法角度谈翻译的标准、直译和意译之辨。
材料二第二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材料二最后“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可知,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拳击家
[美]海明威
尼克一骨碌起身,抬头目送末节货车拐过路轨,不见了灯光。他摸摸膝盖,裤子划破了,皮肤也擦破了,两手都擦伤了,眼圈准保发青了,已经感到痛了。
这个扳闸工真是混账东西!
“来啊,小子,”那家伙说,“我给你看样东西。”他上当了,刚走过去,他的双手双膝就磕在路轨旁边了。
水洼地在升起的薄雾里朦朦胧胧。尼克眼睛又痛,肚子又饿,顺着路轨一直走了好几英里,两旁的水洼地还是一个样。后来,前面出现一座桥,桥外是群山,黑咕隆咚的。尼克看见前方有堆火,他立刻顺着路轨小心地走过去,火堆这会儿很明亮,有个人坐在火堆旁望着火,尼克走近,他还是一动不动。
“喂!”尼克说。
那人抬眼看看。
“你哪儿弄来个黑眼圈?”他问道。
“一个扳闸工揍了我一拳。”
“从货车上掉下来吗?”
“不错,我早晚要揍他一顿。”
那人瞧着尼克,笑了。在火光下尼克看到他的脸变了相。鼻子是塌下去的,眼睛成了两条细缝,两片嘴唇奇形怪状,在火光下神色同死尸一样。
“你不喜欢我这副嘴脸吗?”那人问。
尼克不好意思了。
“哪儿的话。”他说。
“他们的拳头落在我身上都开了花,可谁也伤不了我,”那小个儿说道,“听着!叫我阿德好了。”
“好!”
“我不大对劲,”那小个儿说道,“我是疯子。”
尼克忍不住想笑出声来。
“你很正常嘛。”他说道。
“不,我是疯子。”
“你怎么会发疯的?”
“我不知道,”阿德说,“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
“我就是阿德·弗朗西斯。”
“不骗人?”
“你不信?”
“信。”尼克知道这管保错不了。
有个人顺着铁道路堤下来,穿过空地走到火堆边。
“喂,柏格斯!”阿德说道,“这是我老朋友柏格斯。”
“幸会!”柏格斯说道。
“我是尼克·亚当斯。”
黑人柏格斯在火堆旁打开一包东西,往一个平底锅里搁上火腿片。锅烫了,油啦嗞直响,在锅里打了几个鸡蛋,不时翻着面。
“亚当斯先生,请你把那袋子里的面包切几片下来吧。”柏格斯从火边回过头来说道。
尼克掏出一个面包,切了六七下。阿德眼巴巴看着他,探过身去。
“尼克,把刀子给我。”他说道。
“别给!亚当斯先生。”黑人说道。
那个职业拳击家坐着不动了。
“亚当斯先生,请你把面包给我。”尼克就把面包递给他。
黑人捡起一片火腿,搁在一片面包上,上面再盖个煎蛋。
阿德接过三明治,张口就吃。
“留神别让鸡蛋淌下,”黑人提醒了一声,“这个给你,亚当斯先生。剩下的归我。”
尼克对小个子阿德慕名已久,知道他是过去的拳击冠军。打从黑人说起刀子的事他还没开过口呢。
“弗朗西斯先生,你还要来点吗?”柏格斯问道。
阿德不答他的碴,兀自瞧着尼克。
“弗朗西斯先生?”黑人柔声说。
阿德不答他的碴,兀自瞧着尼克。
“我跟你说话呢,弗朗西斯先生。”黑人柔声说。
阿德一个劲地瞧着尼克。他拉下了帽檐,罩住了眼睛。尼克感到紧张不安。
“你怎么胆敢这样?”他从压低的帽檐下厉声喝问尼克。
“你不请自来,吃人家的东西,人家问你借刀子,你倒神气啦。你当我们能容忍你到什么地步?”
他站起身来,狠狠瞪着尼克,步步紧逼,左脚迈出一步,右脚就紧跟上去。
一瞬间,趁小个子低着头,黑人照着他后脑勺“啪”的一下。他扑倒在地,脸埋在草堆里。黑人抱起他到火边,轻轻放下。
“真对不起。”他说道。
“没关系。”尼克看见草地上的棍子,棍子有个柔韧的把儿,重的一头裹着手绢。
“我不希望你把他打伤,也不希望他打伤你。”黑人笑道。
“你自己倒把他打伤了。”
“每当他这样发作,我总是只好给他来一下。”
“他怎会发疯的?”尼克问道。
“噢,原因可多着呐!”黑人在火边答道,又给那个昏迷不醒的人铺在脑袋下的衣服捋捋平。
“一则,他挨打的次数太多啦。再则,他结了婚,这下就惹出不少麻烦来了。”
“这事我倒记得。”
“可不,有不少人对他妻子看不顺眼,纷纷嘀嘀咕咕,有一天,她就此出走了。他就这样发疯了。”
“你在哪儿认识他的?”尼克问道。
“在牢里。”黑人说。
他笑了笑,低声又说:“我出了牢,就去看望他,我愿意陪着他。”
“你们都干些什么?”尼克问道。
“噢,就是到处流浪。”
“他挣了不少钱吧。”
“可不。不过,全花光了,要不就是给人夺走了。她给他寄钱呢。”
“亚当斯先生,我随时都可以叫醒他。请你趁早走吧,实在是怕他见到你又惊动了。你沿着路轨走两英里就看到城了。你最好带一份三明治。”黑人这一番话说得彬彬有礼。
尼克离开火堆,走到铁道路轨上去。他竖起耳朵,只听得黑人说得低沉柔和,就是听不出说些什么。后来又听得小个儿说:“柏格斯,我脑袋好痛啊。”
“只消喝上这一杯热咖啡就好了。”黑人的声音在劝慰。
尼克走上路轨,没想到手里还拿着一份三明治,就放进了口袋。趁着路轨没拐进山间,他站在逐渐高起的斜坡上回头望着,还看得见空地上那片火光。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扳闸工的“坏”、拳击家的“怪”、黑人的“柔”以及尼克的单纯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B. 阿德在职业生涯中多次受伤,在生活中屡受打击,最后发疯,是一个失败者,和《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截然不同。
C. 尼克在一片黑咕隆咚的背景中看到了一个火堆,这个明亮的火堆暗示黑暗中也会有亮光,暗示外面的世界既有残酷也有温情。
D. 小说结尾尼克走上路轨后,才意识到手里还拿了一份三明治,表明尼克耳闻目睹拳击家的创伤之后,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8. 小说开头部分表现了尼克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迷惘的一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出现的一类作家。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可现实是残酷的。海明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不过,在《拳击家》中,作家叙述现实社会残酷的同时,也写到了其中温情的一面。“温情的一面”有哪些体现?它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起初气愤恼怒。“这个扳闸工真是混帐东西!”一句心理描写,写出了尼克被扳闸工欺骗并挨揍后的气愤之情。②然后迷茫焦虑。暗夜里水洼地“朦朦胧胧”,走了好几英里后“还是一个样”,这些场景烘托出尼克因为受伤、挨饿而产生的迷茫和焦虑。③最后惊喜且小心谨慎。看到一堆火之后,尼克“立刻顺着路轨小心地走过去”,此处的动作描写表明尼克在茫茫暗夜中看到亮光后的惊喜,以及他独自流浪时的小心谨慎。
9. ①阿德清醒时的热情和对尼克的理解,以及柏格斯对尼克的关爱、友善,展示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表现了陌生人之间的关爱。②阿德一无所有时,当初被迫出走的妻子仍给他寄钱;出狱后柏格斯对阿德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展示出充满暴力的现实中的温情,表现了小人物之间的真情和友爱。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和《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截然不同”错。从阿德的“他们的拳头落在我身上都开了花,可谁也伤不了我”这句话可以看出,阿德在职业生涯中也是个“硬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起初气愤恼怒。“他摸摸膝盖,裤子划破了,皮肤也擦破了,两手都擦伤了,眼圈准保发青了,已经感到痛了”描写了尼克被扳闸工揍打之后的狼狈之态,“这个扳闸工真是混帐东西!”通过心理描写,写出了尼克被扳闸工欺骗并挨揍后的气愤之情。
然后迷茫焦虑。“水洼地在升起的薄雾里朦朦胧胧。尼克眼睛又痛,肚子又饿,顺着路轨一直走了好几英里,两旁的水洼地还是一个样”,通过场景描写,“朦朦胧胧”烘托出尼克因为受伤、挨饿而产生的迷茫和焦虑。
最后惊喜且小心谨慎。“尼克看见前方有堆火,他立刻顺着路轨小心地走过去”看到一堆火之后,尼克“立刻顺着路轨小心地走过去”,尼克在茫茫暗夜中看到亮光后,“立刻顺着路轨”“走过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他内心的惊喜,“小心”表明他独自流浪时的谨慎心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你哪儿弄来个黑眼圈?’他问道”“那人瞧着尼克,笑了”“趁小个子低着头,黑人照着他后脑勺‘啪’的一下”可知,尼克在流浪时遇到拳击手阿德和他的朋友柏格斯,阿德清醒时的热情和对尼克的理解,以及柏格斯对尼克的关爱、友善,展示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表现了陌生人之间的关爱。
结合“有不少人对他妻子看不顺眼,纷纷嘀嘀咕咕,有一天,她就此出走了。他就这样发疯了”“全花光了,要不就是给人夺走了。她给他寄钱呢”“我出了牢,就去看望他,我愿意陪着他”可知,阿德一无所有时,当初被迫出走的妻子仍给他寄钱;出狱后柏格斯对阿德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展示出充满暴力的现实中的温情,表现了小人物之间的真情和友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戊寅,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征守秘书监,参预朝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B. 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C. 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D. 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二人深相得”的“得”与《游褒禅山记》中“此余之所得也”的“得”含义不同。
B. 文中“上果幸其第”的“果”字与《逍遥游》中“腹犹果然”的“果”字含义相同。
C. 文中“傥蒙录此哀鸣”的“蒙”字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蒙”含义不同。
D. 癸卯,是传统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0年。它的前一位是壬寅,后一位是甲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与房玄龄谋事时常说只有杜如晦才能决断,杜如晦来之后,最终采用房玄龄的策略。房、杜二人同心同德,为国效力。
B. 房玄龄为人恭谨,虽然深得圣心,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
C. 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同僚褚遂良为之进谏,称不可因小过错抛弃老功臣,太宗听后急忙召房玄龄回朝。
D. 唐太宗出兵征讨高丽,房玄龄抱病上表劝皇上开拓疆土适可而止,但认为唯独让无辜百姓肝脑涂地的士卒不值得怜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
(2)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
(2)太宗到芙蓉园,房玄龄令晚辈们立即洒扫门庭,说道:“皇上的车马(或者“皇上”)就要到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
“吏事”作“明达”的宾语,二者构成动宾结构,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D。
“若己有之”的意思是“便如同自己所有”,如果将“若己”断在上句,上一句的意思就变成“听到别人有像自己一样的长处”,不符合文意,故应在“若己”断句,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A.“二人深相得”中“得”,性情投合。句意:二人深相投合。
《游褒禅山记》中“此余之所得也”的“得”,收获。句意:这就我的收获。
B.“上果幸其第”的“果”,果然。句意:太宗果然临幸他的宅第。
《逍遥游》中“腹犹果然”的“果”,饱足。句意:肚子还是饱饱的。
C.“傥蒙录此哀鸣”的“蒙”,承蒙。句意: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录)我这将死者的哀鸣。
《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蒙”,继承。句意: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认为唯独让无辜百姓肝脑涂地的士卒不值得怜悯”说法错误。文中“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的意思是“如今驱使无罪的士卒,让他们往刀口上送,使之肝脑涂地,难道他们单单不足以怜悯吗!”这里运用了反问的句式来表达士卒也是值得怜悯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自”,如果;“尤”,埋怨,指责;“遐”,远。
(2)“幸”,皇帝去到某个地方;“敕”,命令;“汛”,洒水;“且”,将要。
参考译文:
二月,戊寅(初六),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房玄龄虽然多蒙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房玄龄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褚遂良呈递奏疏,认为:“房玄龄自从皇上起兵开始就辅助皇上有大功劳,武德末年以死相助,贞观初年选拔贤才设立政事,臣子中最勤勉的当属房玄龄。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陛下如果因为他上了年纪,使用客气的方法让他退休,以礼让他退休;不可以因为小的过错,抛弃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听后急忙召房玄龄回朝。过了不久,房玄龄又离开职位回到家中。过了几天,太宗巡幸芙蓉园,房玄龄让晚辈们立即洒扫门庭,说道:“皇上的乘辇就要到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果然临幸他的宅第,于是用车马载着玄龄一同返回宫中。癸未(二十八日),任命司农寺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城,有人从京城前来太宗处,太宗问道:“房玄龄讲些什么?”答道:“玄龄听说陛下拜李纬为户部尚书,只是说李纬是个美髯公。”太宗即刻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停止,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我明知其非如果不说话,真是死有余辜啊。”于是上表章劝谏,认为:“陛下的功名威德也可以知足了,开拓疆土也当适可而止。如今驱使无罪的士卒,让他们往刀口上送,使之肝脑涂地,难道他们单单不足以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臣属的礼节,可以诛罚他们;假若侵扰老百姓,可以灭掉他们。以后会成为中原的祸患,也可以除掉他们。希望陛下容许高丽悔过自新,停止召募兵众,自然华、夷庆幸有靠,远服近安。我很快要死去的,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哀鸣,死了也将不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太宗亲去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得不能自禁。癸卯(二十四日),房玄龄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金陵凤凰台如今“台空”“凤去”, 唯有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蕴含无限感慨。
B. 颔联“吴宫”“晋代”两词,写出凤凰台作为东吴东晋兴亡的见证者,极富沧桑感。
C. 颈联对仗工整,用词形象,“半落”“中分”两词巧用拟人写出江南山水的妩媚秀美。
D. 尾联“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诗人以“使人愁”三字收束全诗,饶有余味。
15. 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咏史怀古类作品,它们所运用的抒情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借景抒情。辛词上片由眼前“千古江山”和刘裕住所景象联想起孙权、刘裕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感叹英雄千古难再,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李诗颈联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②借典抒情(用典)。辛词中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典故,借古讽今,表达对南宋当权者的警醒、正告,最后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也被朝廷弃而不用或用而不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李诗用“浮云蔽日”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的担忧。③对比抒情。辛词借孙权、刘裕等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英豪与怀才不遇的自己对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之志;借孙权、刘裕开创基业的历史与南宋朝廷苟安的现状对比,暗含对南宋偏安的讽刺;借刘裕与刘义隆的对比,告诫南宋统治者不可急功冒进;借“烽火扬州路”痛击金兵的历史与“一片神鸦社鼓”的遗民现状对比,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李诗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巧用拟人写出江南山水的妩媚秀美”错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说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半落”“中分”两词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其目的也不在描写江南山水的妩媚秀美,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同运用的抒情手法有以下几点:
①借景抒情。
结合李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可知,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作者通过“三山”“青天”“二水”“白鹭洲”等意象,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
结合辛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知,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刘裕,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
②借典抒情(用典)。
结合李诗“总为浮云能蔽日”可知,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这句诗寄寓着深意。根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可知,李白这句诗运用典故,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结合辛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知,作者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典故,借古讽今,表达对南宋当权者的警醒、正告,最后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也被朝廷弃而不用或用而不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③对比抒情。
结合李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可知,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作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结合李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可知,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作者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
结合辛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知,孙权凭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三国鼎峙之势。用孙权、刘裕通过百战开创基业与南宋朝廷苟安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词人借思古之幽情,感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萎靡不振的不满情绪。
结合辛词“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可知,借刘裕与刘义隆的对比,告诫南宋统治者不可急功冒进。
结合辛词“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知,曾经的南宋子民也有过痛山金兵、挫败强敌的史例,而今沦陷敌手里的南宋百姓,由于朝廷长期的“媚外和戎”策略,民族敌对情感渐趋淡忘,甚至忘却,百姓安于异族的统治,出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祥和之音,繁荣之象。昔日战况与而今遗民现状,两两比照之中,指斥统治者长期放任国土沦落敌手,人民对朝廷的感情日益淡薄,渗透着词人辛弃疾伤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介绍陈涉,说他不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个被迁谪戍边的卒子,可见其出身低微。
(2)古代诗文中对音乐的描写屡见不鲜,如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蛟龙与人的反应侧面写洞箫的艺术感染力。
(3)“杏花”和“春雨”是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 氓隶之人 ③. 舞幽壑之潜蛟 ④. 泣孤舟之嫠妇 ⑤. 示例一:小楼一夜听春雨 ⑥. 深巷明朝卖杏花 示例二:云色鲛绡拭泪颜 一帘春雨杏花寒 示例三:林外鸣鸠春雨歇 屋头初日杏花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瓮”“牖”“壑”“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地生活,方可彰显生之价值。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时光匆匆,人生如 ① ,唯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单地清点倒影,浊浪即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给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书破万卷,路行千里,世上疮痍,笔底波澜。杜甫选择了诗意地生活,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 ② ;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穷愁潦倒;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无能为力,少陵仍矢志不移,用一支 ③ ,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寻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浅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并适当调整句子顺序,使其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逻辑。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7. 白驹过隙 孤苦伶仃 如椽巨笔
18. 示例一:拂尽世俗的尘埃,清静纷扰的红尘,彰显生命的价值。
示例二: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让纷扰的红尘得以清静,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
19.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构成:上下两句中,“闲观”与“静赏”,“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碧云”与“松风”,“晚”与“凉”两两相对,词性一致,结构相同,意义相连。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中有“时光匆匆”的提示,强调时间过的很快,用“白驹过隙”合适。白驹过隙: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第二空,诗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强调的是孤独,可填“孤苦伶仃”。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第三空,根据后文“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可知,语境中是指杜甫用一支笔来写诗,来记录历史事件,用“如椽巨笔”合适。如椽巨笔:像椽子一般粗大巨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整句是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可以“拂尽世俗尘埃”为基础句式,把后面的句子改写为动宾短语结构;且“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是“拂尽世俗尘埃,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的目的,所以需要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即改“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为“清静纷扰的红尘,彰显生命的价值”。
也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为基础句式,先把这两句话语序调整一下,再把“拂尽世俗尘埃”改为“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且意义紧密相连,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构成:“闲观”与“静赏”都为状中式短语,“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都为主谓式,“碧云”与“松风”为偏正式,“晚”与“凉”都是形容词。
效果:从形式上,对偶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内容上,“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通过“闲观”“静赏”眼前静谧美好的景色,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0. 请根据下面材料,概括戏剧的三个特性(每个特性不超过4个字)。
文化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客体,也不是父母基因遗传下来的东西,它是由人类制作、创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化功用的发挥,靠熏陶、靠濡染、靠渗透。戏剧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的方式之一,因此,它必然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密切相关。同时,戏剧是一个艺术种类,是人类众多的艺术创造的方式之一,因此,它不可能脱离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而存在。从本质上讲——戏剧是一种文化,戏剧是一种艺术。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戏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古希腊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这一特性已有初步的认识——他提到“作为一个整体”的戏剧,包括“言语”、“戏景”、“唱段”,这显然已经牵涉到诗、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在戏剧表达中的作用。
【答案】文化性 艺术性 综合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
整体阅读文段,结合关键句“从本质上讲——戏剧是一种文化,戏剧是一种艺术”“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可知本段文字分两层,从两个角度来谈戏剧的特征。
第一层,结合关键句“因此,它必然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密切相关”可知,前三句是从文化角度谈戏剧特征;结合关键句“因此,它不可能脱离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而存在”可知,第四句从艺术角度谈戏剧特征;第五句总结前面内容:从本质上讲——戏剧是一种文化,戏剧是一种艺术。
据此可概括出戏剧的两个特征:文化性,艺术性。
第二层,结合关键句“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戏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可得出戏剧的第三个特征:综合性。
21. 下面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请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
【答案】(1)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2)短时间内要练好字,难度大;现有练字的方法收效不大;高考前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练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观察图表可知,此图是关于“高三学生对考前三个月练好字到信心”到调查,其中只有24%的学生有些信心,18%的学生很有信心,17%的学生不清楚,41%是没有信心或信心不大。这表明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
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考前三个月”,时间比较短,而想要练好字需要到时间相对较长,短时间内要练好字,难度大;“高三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分配给练字的时间不多;另外现有的练字方法以临摹为主,可能收效不大。
其他原因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是一项能够穿越远古而通向未来的文化活动,因而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显示:如今有相当比例的阅读者倾向于电子阅读,甚至凭借喜马拉雅等听书软件将阅读变成随时随地的行为;当然也有不少读者依旧醉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认为翻阅书本可以加深阅读的“味道”。
上述调查结果,引发了你怎样思考?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着“阅读”这一话题展开,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强调了阅读的作用和意义。第二个层次展示了两种看似对立的现象:一种是很多读者倾向于电子阅读,认为这种阅读方式方便易行,能随时随地开展;一种是有不少读者醉心于传统纸质阅读,认为这是一种深度阅读。
通观整则材料,命题人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看待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考生应该在行文过程中,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时,可以由材料入手,引出话题:怎么处理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的关系。然后,针对二者进行辩证分析。两种阅读方式,各有优劣:电子阅读,方便易行,但是此种阅读可能沦为碎片化的浅阅读,虽然可以保证量,但难保质;纸质阅读,可以使阅读更深入,但是纸质书不便携带,这种阅读方式不能随时随地进行,虽然可以保正质,但难保量。接下来,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强调:对于需要精读的书籍,最好还是读纸质书;至于那些可以泛读的书籍,则可以选择电子书。最后,还可以明确指出:不管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其实都是阅读,虽然媒介不一样,但是阅读的本质没变,关键还是看人怎么利用它们。
立意:
1.何必书斋深埋首,随时趣读电子书。
2.屏幕冰冷难深入,墨香盎然读妙文。
3.电子书纸质书,都是书;浅阅读深阅读,都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