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期末线上教学阶段检测
高三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未生异意。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以降,日中两国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
史学术语“封建”,在新旧名更替之际,其概念误植尤显突出,造成的后果也较为严重。笔者在莱因河两岸目睹的昔日容克(Junker)贵族们俯摄田园农户的古堡群,无声却有力地诠释着与“封建”相对译的西语feudalism的内涵,也呼应着汉语旧名“封建”的本义(封国土、建诸侯),比照之下,流行大半个世纪的泛化新名“封建”的偏失自现。有学者将新名“封建”的概念误译严厉批评为“语乱天下”,并非过分之辞。
主张西周封建说的范文澜先生所称之“封建”,虽纳入“五种社会形态”之中,却仍与旧名本义(封土建国)保持联系,范老一再论证周初封建爵禄贡赋是有定制的,肯定“分封诸侯时,已规定封建制度的剥削方式”。
主张战国封建说的郭沫若、翦伯赞先生所称之“封建”,则抛弃旧名本义,加以泛解。郭老将土地“归为私有”“地主阶层出现”“专制帝制确立”等与“封建”本义相背反的要素作为“封建制”的内涵,认为“废封建,立郡县”的战国时期“开始了封建社会”;翦先生曾主西周封建说,后又改为战国封建说,称秦孝公“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封建社会。这些论说中的“封建”既脱离“封土建国”古义,也与西方史学关于中世纪制度(feudalism)的含义相去甚远。
主张两汉封建说的侯外庐先生,力辩“封国”并非封建制,认为“周代封国之所以不能认为是封建,主要由于它没有‘农村为出发点’的经济基础”,可见侯先生是把“农业经济”“自然经济”这一宽泛的前近代社会的特征视作划分“封建”的主要标准,其对“封建”作泛解也是明显的。
持魏晋封建说的尚钺、唐长孺、王仲荦、何兹全等先生不赞成将“封建”泛化,从魏晋间的封土采邑、门阀制度、佃客的人身依附诸形态认定其封建性,这是以“封建”本义为基点,再作引申,兼容古义与西义。尚、唐、王、何诸先生所诠释之“封建”,实现了古义与今义的融通,也与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原论较相切合。
以上诸家自立标准,各说各话,莫衷一是。这种核心术语内涵歧异、义项多设的讨论,必然出现同一议题之内“概念不一”“论旨转移”的逻辑前提问题,从而无法在历史分期上获得共识。当然,由非学术因素作用,似乎也可以达成某种“共识”(如统一为“战国封建说”,将周末至明清称之“封建时代”),但那种“共识”只能是一时“众服”的假象。
(摘编自冯天瑜《“封建”问题的来龙去脉》)
材料二:
比利时学者冈绍夫的名著《封建主义》是研讨狭义封建制度的专著。冈绍夫给下的定义是:封建主义可以视为这样一种制度,它们创立并规定了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的保护和供养的义务。综合冈绍夫的研究,西欧封建主义具有以下若干特点:其一,封建主义只是自由人之间的制度;其二,封建主义在理论上被视为自由人之间自由缔结的契约;其三,封建主义在理论上一直是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制度。
布洛赫是20世纪西方学者中持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最著名的学者。广义封建主义概念包容狭义封建主义概念,同时又将后者的内容扩大,特别是把农民纳入中世纪人与人之间的服从保护关系的范畴,把广大依附农民的存在作为西欧封建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布洛赫明确指出:“依附于他人的‘人’并非仅见于以军事效忠制为典型特征的上层社会。”布洛赫积极倡导总体史观,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史和观念、心态史。在他看来,经济、社会、政治、观念和心态,共同构成了西欧中世纪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类型或社会结构。
马克思把封建主义当作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即“等级的所有制”,“当作以对抗为基础”的一种生产方式,当作“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时代。封建主义概念到18世纪以后已成为专指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符号。马克思在沿用这一符号的同时,赋予这一符号以所有制、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意义,强调中世纪的土地等级占有制和农奴与领主之间的阶级对抗。农奴一方面为领主承受劳役,另一方面直接服从领主的私人统治权。马克思在赋予封建主义概念以生产方式的意义的同时,有时也沿用了“封建”一词传统的法律、政治意义。但这个概念开始具有特定的经济含义,而且这种含义是基础性的。
(摘编自侯树栋《论三大封建主义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越、朝、日等汉字文化圈诸国,“封建”一直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概念被误植泛化。
B.“封建”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是日中两国先后以这一符号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造成的。
C.“封建”的概念误译可谓“语乱天下”,必然出现“概念不一”“论旨转移”的逻辑前提问题,就历史分期也必然莫衷一是。
D.西周、战国、两汉、魏晋等封建诸说中,作者认同的是魏晋封建说,因为这一说切合马克思赋予封建主义这一符号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之所以产生误译,是因为客观上中国古代政制与西欧中世纪特定的社会类型或社会结构内涵类似。
B.结合材料一、二看,作者主张理解“封建”这一概念应以本义为基点,融通古今中西,整合冈绍夫、布洛赫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研究成果。
C.中国学者的封建诸说之所以达不成共识,是因为他们受流行大半个世纪的泛化新名“封建”的影响,对其本义及基本标准认识不清。
D.材料二的梳理厘清了“封建”一词的内涵,冈绍夫、布洛赫二人的阐释,由浅入深,而马克思自表及里,最终从经济含义揭示概念本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最能体现狭义封建主义特点的一项是( )
A.刘邦建立汉王朝后论功行赏,分封了韩信、英布等七个异姓王,各得一块封地。
B.旧时西藏的农奴无生产资料又无人身权利,完全被农奴主占有,用于家内劳役。
C.《简·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为庄园主,他与佃农有互相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D.明代嘉靖末年,朝廷以银雇工,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也可从事农耕。
4.如果请你在座谈会上就近代以来“封建”问题的来龙去脉作简短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列举出你的发言要点。
5.三大封建主义概念定义的角度与重心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其不同点。
【答案】1. D 2. A 3. A
4.①“封建”在近代以来概念误植突出,泛解普遍,造成的后果也较为严重。②封建主义主要有三大概念,分别是:冈绍夫的狭义、布洛赫的广义以及马克思的定义。
5.①狭义封建主义是从法律和政治角度切入的,重心是上层社会自由人之间的契约制度;②广义封建主义从总体史观切入,重心是包括农民的人与人之间服从——保护关系的整个社会类型与结构;③马克思是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切入的,重心是以对抗为基础的等级所有制、生产方式以及阶级社会形态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D.“作者认同的是魏晋封建说,因为这一说切合马克思赋予封建主义这一符号的意义”错误,曲解文意。由“尚、唐、王、何诸先生所诠释之‘封建’,实现了古义与今义的融通,也与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原论较相切合”可知,作者认同的理由不只是切合马克思,且原文表述的也只是“较切合”。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作者主张理解‘封建’这一概念应以本义为基点,融通古今中西,整合冈绍夫、布洛赫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研究成果”错误,材料一论述的是“‘封建’问题的来龙去脉”,材料二论述的是“三大封建主义概念”,因此,两则材料作者不同,主张也不同;“整合冈绍夫、布洛赫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研究成果”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分别介绍了这三种概念,没有将其整合。
C.“达不成共识”错误,曲解文意,由“由非学术因素作用,似乎也可以达成某种‘共识’”可知,受非学术因素影响,有过共识;“是因为他们受流行大半个世纪的泛化新名‘封建’的影响”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内容可知,他们本身是流行大半个世纪的泛化新名“封建”的参与者,并非只是受影响者。
D.“冈绍夫、布洛赫二人的阐释,由浅入深”错误,由“比利时学者冈绍夫的名著《封建主义》是研讨狭义封建制度的专著”“布洛赫是20世纪西方学者中持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最著名的学者”可知,不能说二人阐释是“由浅入深”的,狭义与广义不是性深的关系,而是宽窄的问题。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
由材料二可知,狭义封建主义特点:其一,封建主义只是自由人之间的制度;其二,封建主义在理论上被视为自由人之间自由缔结的契约;其三,封建主义在理论上一直是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制度。
A.“七个异姓王”都是自由人。符合封君与封臣这种自由人之间的特征。BCD不符合封君与封臣这种自由人之间的特征。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就近代以来‘封建’问题的来龙去脉作简短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列举出你的发言要点”,因此,重心在于“来龙去脉”。
由材料一“史学术语‘封建’,在新旧名更替之际,其概念误植尤显突出,造成的后果也较为严重”可知,“封建”在近代以来概念误植突出,泛解普刻、造成的后果也较为严重。
由材料二“比利时学者冈绍夫的名著《封建主义》是研讨狭义封建制度的专著”“布洛赫是20世纪西方学者中持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最著名的学者”“马克思把封建主义当作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即‘等级的所有制’,‘当作以对抗为基础’的一种生产方式,当作‘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时代”可知,封建主义主要商三大概念分别是冈绍夫的狭义、布洛赫的广义以庆母党思的定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三大封建主义概念定义”的不同点,结合材料二概括即可。
由“封建主义可以视为这样一种制度,它们创立并规定了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的保护和供养的义务。综合冈绍夫的研究,西欧封建主义具有以下若干特点:其一,封建主义只是自由人之间的制度……”可知,该概念的核心是封臣、封君两种上层社会自由人只见的义务、权利等,因此狭义封建主义是从法律和政治角度切入的,重心是上层社会自由人之间的契约制度。
由“广义封建主义概念包容狭义封建主义概念,同时又将后者的内容扩大,特别是把农民纳入中世纪人与人之间的服从保护关系的范畴,把广大依附农民的存在作为西欧封建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布洛赫积极倡导总体史观,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史和观念、心态史。在他看来,经济、社会、政治、观念和心态,共同构成了西欧中世纪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类型或社会结构”可知,该概念的对象加入了农民,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服从——保护关系的整个社会类型与结构。
由“马克思把封建主义当作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即‘等级的所有制’,‘当作以对抗为基础’的一种生产方式,当作‘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时代”“马克思在沿用这一符号的同时,赋予这一符号以所有制、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意义,强调中世纪的土地等级占有制和农奴与领主之间的阶级对抗”“但这个概念开始具有特定的经济含义,而且这种含义是基础性的”可知,马克思是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切入的,重心是以对抗为基础的等级所有制、生产方式以及阶级社会形态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最后一课(节选)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篇文章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都是从一件“一节特殊的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也表现了作者对敌人无耻行径的无比憎恨。
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7.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甲文】写下课后,“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甲文】文末语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她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她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D.【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体现了他在日军侵犯之下还要不要上课的犹豫与不定。
8.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所表现的意图。
9.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案】6. D 7. D
8.①【甲文】是散文,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于悲愤中恨不得在离开之前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面对日本侵略者,表明作者意志坚定、绝不苟且的精神。
②【乙文】是小说,通过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刻画出祁瑞宣的内心在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时,自己却无所作为,表现出他极度痛苦和悲愤的心理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③体裁不同,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情感却相同。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9.①塑造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的是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他们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无能为力。
②反映底层生活。不仅对底层人民身处日本人铁蹄之下的状态予以呈现,还对底层苦难包裹的复杂人性有探索,如祁瑞宣老师的心理描写反映出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了他的善良和正直,说明他具有爱国思想。
③运用底层叙事方式。比喻通俗易懂,如“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语言形象平实,如“脚好像踩在棉花上”;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如“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说明了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错误,比喻表现的是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面对战争,学生们感到迷茫、无助和痛苦,语言也丧失了作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说法也不妥,一个是用比喻产生形象的效果,一个是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效果有明显差异。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体现了他在日军侵犯之下还要不要上课的犹豫与不定”错误,祁瑞宣的反常表现体现的是他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甲文是散文,作者直抒胸意,表达自己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在离开之前全部交给学生,要赶在日本侵略者经过校门时停课,表明了作者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苟且的精神。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乙文是小说,小说塑造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都生动地刻画了祁瑞宣在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深陷沦陷区自己却无所作为,这种苦痛源于深沉的爱国情怀。表现出祁瑞宣极度的痛苦和悲愤的心理。
两文题材相同,但是体裁不同。散文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变,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小说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所以甲乙两文相同情感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散文作者和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不一样,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小说中塑造了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又无能为力。从选取人物的社会阶层来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安慰”“鼓舞”“装聋卖傻的教书”“忍耐”“忍受亡国的耻辱吗”一系列心理描写的曲折反映出祁瑞宣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思虑过多,保持沉默,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从小说反映的人物生活世界和心理活动来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
“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脚好像踩在棉花上”“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等语句都来自民间百姓,文白而俗,真实的反映了底层人们的话语方式和心理意识。从小说的语言风格,叙述方式上看,体现了老舍的“底层叙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成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B.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C.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D.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指中原地区,与《李凭箜篌引》中“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B.印,执政所持信也。秦以来,天子诸侯王印称玺;列侯至二千石印曰章。
C.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也泛指同辈人。
D.偏将,与“主将”相对,指偏师将领,是副将,也作“裨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因口才出众伴随高祖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尉佗平定南越后,高祖派遣陆贾携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尉佗。
B.陆贾到了南越后,尉佗在接见他时无论是打扮还是坐姿都很无礼。陆贾批评他以区区之地与大汉相对抗,灾祸将要降临到南越。
C.陆贾称汉王能够五年平定天下是上天辅助的结果,且汉王朝实力雄厚,灭掉南越如翻动手掌那样容易,尉佗听后立刻惊惧地道歉。
D.尉佗问陆贾自己与萧何、曹参、韩信、皇帝相比如何,陆贾的回答让尉佗高兴,也维护了皇帝的尊严,最终完成让南越称臣的使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2)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14.陆贾回答尉佗“我孰与皇帝贤”之问时,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答案】10. D 11. A 12. C
13.(1)项羽违背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2)天子怜悯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离乱,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
14.①铺叙渲染,突出汉高祖的非凡实力与辉煌功业。②对比,将汉朝与南越的实力进行对比,突出二者实力之悬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尉佗大笑说:“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在中原居住,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值得一起交谈的人,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从未听到的道理。”
“吾不起中国”,应该为“吾不起(于)中国”,“中国”作后置状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B。
“大悦”的宾语为“陆生”,不应该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与《李凭箜篌引》中‘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错误。“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两者意思不同。句意:李凭在京城弹箜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灭掉南越如翻动手掌那样容易”错误,篡改文意。结合“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意思是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来回翻动手掌一样容易。原文说的是“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来回翻动手掌一样容易”,不是说“灭掉南越”容易。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倍”,违背;“属”,归属,隶属;“至强”,最强大,强大无比。
(2)“怜”,怜悯;“休”,停止;“遣”,派遣;“剖符”,剖分信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结合“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分析,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谋福利除灾祸,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治理整个中原。运用铺陈手法,详细地叙述汉王取得的功业及国家的实力等。
结合“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分析,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政令统一,从开天辟地以来,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局面。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粗蛮落后的人,又居住在崎岖不平的山地海隅之间,如同汉朝的一个郡,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把中原的实力与南越进行比较,抓住“以亿计”“不过数十万”,“天下之膏腴”“崎岖山海”等分析,运用对比,突出两者实力差距大。
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汉高祖平定天下,被人称作有口才的善辩的人士,跟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高祖称帝时,中原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就自立称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借机劝说尉佗:“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治政失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率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驱遣天下,威慑诸侯,最终诛杀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要创建汉朝。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诛除凶暴忤逆的人,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诛讨您;天子怜悯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离乱,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施礼称臣。但是您竟然想凭借刚刚建立还未稳定的南越,在此倔强对抗。汉朝真的听到此事后,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南越,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来回翻动手掌一样容易。”于是尉佗急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更贤能。”尉佗又问:“我和皇帝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回答说:“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谋福利除灾祸,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治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政令统一,从开天辟地以来,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局面。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粗蛮落后的人,又居住在崎岖不平的山地海隅之间,如同汉朝的一个郡,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大笑说:“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在中原居住,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值得一起交谈的人,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任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让他向汉朝称臣,尊奉与汉朝的约定。陆贾回来上报情况,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示灵澈上人
皎然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写山居生活、春日晴明,云雾散去,山路显现,踏春草看茶而归。
B.颔联写削柳枝以代信札,见云影照此裁衣,“乍”“时”表现了诗人的随性自在。
C.一个“闲”字紧承前两联,转为抒情,表达诗人对自己放弃尘俗功名追求的庆幸。
D.心愿了结才知苦行是错,与《红楼梦》里《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意同。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①句意:清净世界外物有谁似我呢?松声草色与我都没有了心机。②这两句将山中草木人格化,营造出一种空寂宁静、物我相融的禅意。③表达诗人超尘脱俗、清静无为的恬淡愉悦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心愿了结才知苦行是错,与《红楼梦》里《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意同”理解错误。《红楼梦》里《好了歌》真正含义就是,四大皆空,没什么是放不下的。“心了”是“内心觉悟”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所蕴含意义的分析能力。
解答诗句含意题可从句意、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诗的尾联“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表达的意思是:清净世界外物有谁似我呢?松声草色与我都没有了心机。
在这一联中,作者将草木当作人来写,说草木与自己一样没有机心,草木本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有机心,此处作者将草木人格化,与自己并列,天地之下,无论是人还是草木,都坦坦荡荡,这就营造出一种空寂宁静、物我相融的禅意。
作者这样写,虽然表面看是将草木人格化,但其内涵是说自己与草木一样,完全没有了俗世的机心,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表达诗人超尘脱俗、清静无为的恬淡愉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唐代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3)“眉”有各种样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画眉的至高境界,并非衬托眼睛,亦非寻求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模样,而是传情达意。在你所掌握的唐宋诗词中,出现“眉”字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鸟时来啄食 ②.人至不去 ③.六朝旧事随流水 ④.但寒烟衰草凝绿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 ⑥.说尽心中无限事 (示例二: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示例三: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词语“啄”“衰”“蛾”“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 ① 的硬道理。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 ② 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很多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也有一些人缺乏闯劲, ③ ,只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难成大器。
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选文多处使用引号,请指出引号的两种用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18.①颠扑不破 ②持之以恒 ③拈轻怕重
19.①直接引用:如“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②表示特殊含义:如“钻厚板”“凿深井”。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干事创业过程”和后文“硬道理”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干事业就得付出,没有捷径”,这个道理是经得起检验的,所以选用“颠扑不破”。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摔打拍击都不会破裂。比喻理论或学说符合客观实际,不会被驳倒或推翻。
第二空,依据后文“很多人缺乏韧劲,遇到难题瞻前顾后”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要有韧劲,不要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所以选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第三空,依据后文“只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不愿付出,害怕困难”,所以选用“拈轻怕重”。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拣挑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①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如“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属于直接引用哲人的话,增强说服力。再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的是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②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如“钻厚板”“凿深井”,语境中强调干事要多付出,才能有回报。除此之外还有“困难外表”“危险外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咸作为“百味之首”, ① 。人们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高盐饮食却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隐匿杀手”,带来了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脑卒中等多种严重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②,高盐饮食排在第一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每日烹调用盐人均9.3克,有些家庭甚至达到了11.2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每天最高5克的标准。
③。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钠摄入量每增加1克,收缩压随之平均增高2.86毫米汞柱。而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根据语段内容,简要分析“隐匿杀手”和“煽风点火”所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①让人们的一日三餐变得有滋有味 ②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中 ③食盐摄入量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
21.“隐匿杀手”运用比喻,将高盐饮食比作隐匿的杀手,“煽风点火”运用拟人,将因子拟人化,二者都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高盐饮食对人体的伤害,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22.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有些家庭甚至达到了11.2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每天最高5克的标准。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咸作为‘百味之首’”可知,填入句子应该与滋味有关,而后文说到“人们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说明咸让人们的饮食变得有滋味,所以可以填入“让人们的一日三餐变得有滋有味”。
第二空,从后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每天最高5克的标准”可知,这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而根据“高盐饮食排在第一位”可推测出,在人们的饮食习惯中有很多不健康的习惯,故可以填入“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中”。
第三空,通过后文“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可知,过多摄入食盐会升高血压,那么食盐的摄入量就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故可以填入“食盐摄入量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文段中,作者写到“高盐饮食却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隐匿杀手’”,此处是将高盐饮食比喻为“隐匿杀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杀手是危害人的生命的,此处作者用“隐匿杀手”这一比喻,非常形象地体现了高盐饮食对人体的危害性。
文段中“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一句则是将没有生命的因子人格化,赋予它人的特性,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促使人体释放出一种因子,这种因子会让人的血压升高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非常生动地体现了高盐饮食对人体的伤害,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人均”应该放在“每日”前面;
二是成分残缺,“组织”后缺少定语“规定的”。
正确的表述为: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有些家庭甚至达到了11.2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每天最高5克的标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幅漫画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当代青年的理性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