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模拟-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新高考卷地区使用)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新高考卷地区使用)
第七模拟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 超然客公众号 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3分)(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4分)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踩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
“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他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跛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叙述了唐·罗洛与迪马大叔的两次较量,在第二次的较量中迪马大叔胜利。
B.打橄榄两天时唐·罗洛烦躁不安,表面看是他无法分身,深层原因是他对别人的怀疑。
C.农民手拉手跳舞、迪马大叔心无挂虑地“扯着嗓子”高唱,这与唐·罗洛形成了鲜明对比。
D.“迪马大叔获胜了”的“胜”指的是他最终把唐·罗洛快气疯了,自己也没有死在坛子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橄榄油坛子”为题,坛子是行文的线索,也是主人公较量的对象,同时与迪马大叔的外形相似。
B.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为下文他不经意间把自己封在坛子里、坚决同唐·罗洛分出胜负做了铺垫。
C.小说对农民的描写并非闲笔,侧面刻画了唐·罗洛多疑、苛刻的性格,还为迪马大叔获胜的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
D.小说用“有许多魔鬼”来形容唐·罗洛看到的喝醉了酒围着坛子跳舞的农民,表现出他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
8.“真实主义”是19世纪末意大利的重要文学流派,以着力反映真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为目的,本小说鲜明地呈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本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真实主义”的表现。(6分)
9.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①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①梁王,即魏襄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
B.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王答应了韩国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诽谤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4分)
(2)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4分)
14.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土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马周:《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被旅店主人轻视,后至长安做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他代何条陈多事皆合上意,后被授监察御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本诗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 “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使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困守的狼狈。
C. “空将”两句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之“空”相同,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D. “我有”两句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却仍旧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皇帝赏识充满希望。
16. 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对比两篇劝酒歌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与小人,是《论语》中常常对举的两类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面对“义”与“利”的时候,做出不同价值指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中国史学经典,《春秋》的文风被古人盛赞为“微言大义”。与此类似,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人类较早驯化的牲畜之一,马在中华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与“马”有关的古典诗文也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田间劳作、烧火做饭、邻里互动……这些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网上却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围观,成就了一个个农村网红。不过,农村网红“红得快凉得也快”的现象,也引发不少专家担忧。
这样的担忧并非 ① ,而是基于当下农村网红发展动态的理性预警。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网民可以呈现出爆炸式的追捧,也会如潮水般退去。当最初的新鲜感失去之后,农村网红靠什么留住粉丝?显然不是简单的耍宝、恶搞就可以的。很多人通过李子柒、张同学等人,看到了当下的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各种可能。只是,农村网红一拥而上,必然会出现 ② 的情形。低门槛必然带来低质化,便捷性必然导致软约束。若不给予足够重视,不排除会出现大量农村网红被“拍在沙滩上”的局面。
各地各部门应该对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约束和激发同步。总的来说,农村题材大有可为,网红经济 ③ 。农村网红目前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更蓬勃的势头、更生动的实践、更美好的愿景,还在后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1)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2) 。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 (3) 。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白岩松:我三十岁的时候没觉得自己挺帅的,觉得自己毛病很多,当隔了二十年回头看的时候,原来自己也年轻过,自己的头发原来那么多。
史铁生:当我刚不能走路的时候,坐在轮椅上,天天怀念能打篮球的时光,每天的怀念非常痛苦。过几年,在轮椅上生了褥疮,浑身难受,我天天怀念不痒不疼、安安静静坐在轮椅上的时候。又过几年,得了尿毒症,我总去透析,这时候,我总是怀念当初仅仅是有褥疮的轮椅时光……
西方谚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上述材料给处在高一阶段的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A
【解析】“互为影响”错误,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
2.C
【解析】“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错误。
3.D
【解析】材料界定的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
4.①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②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5.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6.C
【解析】可知迪马大叔虽然扯着嗓子唱,但他还在坛子里,与唐·罗洛的僵持尚未结束,所以不可能心无挂虑。故选C。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同时与迪马大叔的外形相似”错误,由原文“他是一个跛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可知与迪马大叔外形相似的是“阿拉伯油橄榄树桩”。故选A。
8.①描写是真实的。本小说围绕橄榄油坛子展开了唐·罗洛与农民的斗争,对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了真实的描写,人物形象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折射。②主旨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小说写出了底层劳动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同时对唐·罗洛为代表的上层充满了嘲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真实主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是真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作家应当从当代生活中选取题材,像新闻报道那样描述真正发生的事实,使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美学价值,而且在科学上是真实的历史资料。创作的科学性在于作家必须依据已经发现的或自己观察到的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地再现生活。为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要求一种客观的、忠实的文学表现形式,修辞不必考究,语言灵活、生动,适合所表现的特殊环境。所以我们且可根据真实主义在此文章的表现入手。事件描写是真实的:由原文“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迪马大叔获胜了”这些情节可知本小说围绕橄榄油坛子展开了唐·罗洛与农民的斗争,对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了真实的描写,人物形象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折射。主旨是真实的:由原文“文中后三段写出劳动人民团结在一起帮助迪马大叔脱离了困境,笑声中显示对唐·罗洛的嘲讽和。从而显示主旨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小说写出了底层劳动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同时对唐·罗洛为代表的上层充满了嘲讽。综上,显示出真实主义。
9.①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喜剧效果。比如,唐·罗洛发现坛子开裂,用“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突出他的痛心。②通过设计意外、巧合的情节增强喜剧效果。比如,迪马大叔将自己封在坛子里是意外,橄榄油坛子最后恰巧撞在一棵橄榄树上是巧合。③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喜剧效果。比如,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形容唐·罗洛“一双狼似的眼睛”“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幽默风趣,画面感很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喜剧效果。由原文“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踩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可知当唐·罗洛发现坛子开裂,用“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这种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痛心。②通过设计意外、巧合的情节增强喜剧效果。由原文“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可知迪马大叔将自己封在坛子里是意外,橄榄油坛子最后恰巧撞在一棵橄榄树上是巧合。③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喜剧效果。由原文“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可知用“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形容唐·罗洛“一双狼似的眼睛”“像一头发疯的公牛”,这些表现幽默风趣,画面感很强。
10.C
【解析】“不如听之”句意完整,“之”作“听”的宾语,“子哙”作“与子之国”的主语,“不如听之”与“子哙与子之国”之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根据前文“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可知,秦国进攻的是韩国,故应在“秦伐韩”后断开,排除A项。
11.B
【解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是指剑门关。
12.A
【解析】“答应了”说法错误。当齐王准备救援韩国时,田臣思建议齐王静观其变,齐王于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意图趁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借机发兵燕国。
13.(1)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不肖”“之梁”“举兵”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大王十分憎恶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憎”“虽然”“托”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②在齐、魏混战之时,趁机攻打韩国,打通东出函谷关之路。③率军直逼周天子的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动用泰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齐王说:“韩国,是我的盟国。秦国进攻韩国,我准备去援救它。”田臣思说:“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任其发展,不去干涉。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住禅让给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齐王说:“好。”于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将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韩国自认为与齐国有邦交关系,于是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果然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去世后,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诽谤张仪,说:“张仪侍奉先王不忠心。”话没说完,齐国来谴责武王的使者又到了。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计,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什么计谋?”张仪说:“替国家考虑,东方诸国发生大的军事行动,这样大王可以更多地夺取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他一定会发兵攻打。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王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使秦兵东出函谷关没有阻挡,直逼周天子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和户籍,这就是称王的大业啊!”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把张仪达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进攻魏国。魏襄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忧心,请允许我使齐国撤军。”于是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已经处理完毕,他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齐王说:“我十分憎恨张仪,张仪所在的地方,我必定攻打那里,先生为什么说我抬举张仪呢?”冯喜回答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的地方。张仪离开秦国的时候,就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谋划,东方诸国发生大的军事行动,这样大王可以更多地夺取土地。齐王十分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粱,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魏国、齐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王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使秦兵东出函谷关没有阻挡,直逼周天子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和户籍,这是称王的大业。’秦王认为他说得很对,派出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国果真进攻魏国,这是大王对内使国家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的境地,却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
15. C
【解析】“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之‘空’相同”说法错误,含义不同,这里的“空”是只是的意思,句意:只凭纸上几行字;“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是空自、空有的意思,句意: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说法错误,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对马周行为的不屑一顾。
16. 《致酒行》最后两句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将进酒》中最后两句“呼儿”“与尔”,诗人口气甚大,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致酒行》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雄鸡一袄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思是: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既在悲叹美好的时光的消逝,也有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
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其文约,其辞微(3)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入梦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空1分)
18.①空穴来风/杞人忧天;②泥沙俱下;③方兴未艾。
【解析】①空穴来风,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根据原文“担忧”“是基于当下农村网红发展动态的理性预警”,可知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可填“空穴来风”或者“杞人忧天”等成语。②泥沙俱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根据上文,看出农村网红发展的积极意义,根据下文可知大量农村网红被“拍在沙滩上”,所以“农村网红一拥而上”会出现好坏混杂的状况,故可填“泥沙俱下”等成语。③方兴未艾: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会很快终止。原文讲“农村题材大有可为”,“更蓬勃的势头……还在后面”,可知填“方兴未艾”。
19.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激发和约束同步。(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
【解析】文中句子有三处语病。其一,“对……的同时”,介词使用错误,把“对”改为“在”;其二,“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成分残缺,改为“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其三,“约束和激发同步”语序不当,根据前文“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可见先言“包容”后言“约束”,先言“激发”后言“约束”,所以改为“激发和约束同步”。
20.①运用比喻,将网民的追捧比作爆炸来临,网民的退去比作潮水退潮,形象地表现出互联网网民猛然出现又猛然散去的现象。②运用设问,引发读者对农村网红命运发展的思考。(每点2分。)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表现出网民来去猛然的特点,同时用设问,是为了引发读者思考。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即可。
21.①从诗的内容看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③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由下句“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可知,讲的是诗歌的内容,再结合分号后面的句子“就诗的创作方法看”,应在结构上相似,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从诗的内容看”。第二空处,由下句“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可知,讲的是《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写的诗风格不一样,再结合上句“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那么就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的,上句用词语“不是”,应该用“而是”与之搭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第三空处,结合上句“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可知,她的诗歌风格应该受她的性格影响,诗歌风格就会因大度而豪放不羁,因潇洒风流而格调清新,故此处应该填写“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22.①前夜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失望伤心。②寄人篱下的命运。
③多愁善感的个性。④正逢饯花之期,由落花飘零联想到自身处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源于跟宝玉的误会,本来宝黛在一处嬉笑,谁知中途被袭人以老爷有事叫走了他。黛玉由此牵肠挂肚,怕他被责骂,所以晚饭后来看他。谁知宝钗先进门,她看了会水禽门就锁了;更巧的是晴雯刚和碧痕吵架,听见黛玉敲门,以为是丫头在敲,便使性子不给黛玉开门,更巧合的是黛玉第二遍说“是我,还不开么”,偏生晴雯就是没听出黛玉声音,黛玉为此对宝玉产生误会,再听见宝玉、宝钗等人嬉笑送别,而自己竟然连心爱之人的门槛都不得入,所以更是伤心难耐。黛玉虽然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觉得自己是外孙,有寄人篱下之感,不然,通常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普通人都是先感谢一番,表达谢意,然后欣赏礼物,表达自己对礼物的喜爱,然而黛玉却敏感地感觉到这是大家挑剩下的,她在乎的不是那份钗花,而是在意那份被在乎的感觉,所以,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在精神上她是有所欠缺的,这种欠缺来自于她寄人篱下的生活所致。林黛玉孤高自许,精神上表现出一种傲岸不驯的气概。但她又表现得如此的多愁善感,见花掉泪,见月伤心。林黛玉深深同情落花的结局,对落花感到伤感,但更让她伤感的是,由此联想到自己飘零流落,寄人篱下,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现状,又和落花有什么两样呢,由此,她感到了深深的悲伤和苦闷,难以自制。
23.写作提示 三则材料都是富有抒情意味和哲理性的,都是拿过去和现在作比较,大意表达对过去的追忆,白岩松感慨年轻不自知,殊不知再回首,那时才是最好的自己。史铁生则从自己生病的感受出发,告诫人们:唯一真实的乐园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乐园,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们尚未踏入的世界。人要坦然面对生命的“馈赠”。西方谚语意在告诉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立足现实,创造未来。三则材料的共性:所有的东西都容易逝去,请善待你的每一个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