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一般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一生都在大声呼吁礼乐制度。所以,孔子不仅话说得好,而且会唱歌,还会弹琴作曲。
在老师的眼里,孔子就是个标准的三好学生,举一反三、不耻下问、乐于研究……
孔子跟着师襄学琴,有一天孔子学了一首新曲子,就扎扎实实地练了十天。
师襄觉得孔子已经弹得很好了,就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
孔子想的是,虽然我知道了它的曲调,但是还不懂演奏技巧呀!于是继续练习。
不久,师襄说:“现在可以换曲子了,你已经掌握了技巧。”
结果孔子说:“技巧是会了,但是我还不懂其中的志趣呀!”
又过了数日,师襄惊讶孔子已经理解了曲子的志趣,为什么不学新曲子?
孔子继续说道:“再等等吧,等我体察出这个曲子的作者是谁并想象出他的精神风貌,再学新的曲子吧。”
一段时间后,孔子说:“我已经体会到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听了这话,师襄大为惊叹,“ 你说的没错,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孔子不仅懂得演奏乐曲,而且还是个音乐鉴赏家。
孔子非常喜欢《韶》,这是舜时的音乐,记录了舜治理天下时期的情况,歌颂了他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
在鲁国,孔子一直没有机会听。
终于有一年,孔子去齐国,听到了心心念念的《韶》。
只见各类乐器齐备,形式多样,舞蹈者化妆成不同的禽兽,领舞者扮作美丽的凤凰,振翅飞翔,翩翩起舞,象征着天下和平安宁。
各个舞者塑造出不同造型,与乐声搭配和谐完美。
此情此景, 把孔子完全迷倒了 。孔子惊呼:“乐舞尽善尽美,真是让人如痴如醉呀!”
于是,就有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之至于斯也。’”的记载。
“不知”就是不思、不想。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肉食并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它往往是上层阶级的食物。
正是因为肉食的珍贵和难得,所以孔子在齐国学习了《韶》乐,竟然可以做到长时间不想念肉的味道,甚至是食肉而不知其为肉,这大概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了吧!这也是孔子“发愤忘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的极致体现。
那么,《韶》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能够让孔子不知肉味呢?
《淮南子·泰族训》载:“韶,濩之乐也,声浸乎金石,润乎草木。”
《孔子集语·子观》 则曰:“《箫韶》 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
由此可见《韶》乐舞的音乐风格优美抒情、温和雨润,犹如夏风微熏。
三月不知肉味成语故事
故事是发生在当时周朝的首都--洛邑。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说是厅堂,其实很简陋,四堵土墙顶着一个宽大的茅草棚,地上铺满竹席,席上摆放着几张粗朴的矮脚长方木桌。这位来客不是别人,是鲁国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诗、书、礼、易,也颇为擅长音乐,但还没达到精通的程度。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来苌弘家拜访。
看样子,寒暄已毕,二人对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杯热茶,冒着盈盈的水气。主客都三十五六岁,只是苌弘体貌清峻,几缕黑须垂挂胸前;孔子却微微发胖,一部茂密的落腮胡子。谈话逐渐转入正体,孔子双手抱拳欠身一拱,谦恭地说:“苌大夫博学多才,孔丘孤陋愚顿,须请教者甚多,然不便过多打扰,今天只就一事,请先生指点迷津。”苌弘略一摆手,笑道:“孔大夫声名远播,只是相见恨晚,今既光临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
若有疑难不决之处,咱们共同研讨吧。”孔子说:“丘,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苌弘缓缓地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
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太公开建的,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