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等五校2022-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大连市第八中学命题人校对人:韩宏慧王英策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签》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
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
B.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远不如西方的戏剧。
C.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签》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
B.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漠人家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上路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鲜橙多”瓶子。两年前孩子的父亲从一百多里外的镇上带回一瓶真正的“鲜橙汁”,瓶口扎着尼龙绳子,爷爷连剪子都不用,爷爷的手跟熊爪一样轻轻一扒拉,就把尼龙绳子撕掉了,爷爷换上牛皮绳子。家里的牛呀狗呀都拴了一根皮绳子,牲畜和动物都挺喜欢这些皮绳子。有了皮绳子,它们就属于村子了,不用人看着,它们自己会回到村子里来。
爸爸妈妈从镇上回来看孩子。妈妈嘀咕:“该让他上学了,该让他用脑子了。”
“不是明年才上学吗?”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淡下来了。
“明年上小学,今年上学前班呀,都六岁了,城里的小孩两三岁就搞学前教育了。”
“我的孙子嘛,我也要搞学前教育。”
第二天一大早,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
田野空荡荡的,玉米收了,棉花收了,葵花也收了,该翻的地翻过了,还有少量的玉米秆葵花秆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土地的前方出现沙丘。太阳慢慢升起来,没有光,好像没有睡醒。爷爷去年就告诉过孩子,那是太阳离得太远。孩子一点也不觉得太阳远,孩子一直对爷爷的话保持怀疑。孩子好几次都在嘀咕:“明明是个窗户嘛。”沙丘上的太阳就像刚刚打开的窗户,好像是两个离开村庄穿过田野奔向沙丘的人打开的。他们家的麦地、玉米地、葵花地都在村庄周围,只有土豆远离田野。村庄和大地都还沉睡着,爷爷就把他喊醒了。
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太阳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好多年以后,孩子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习惯。只有在苍穹之上往下看的时候,沙丘上的太阳就成了一扇打开的窗户。
爷爷说:“太阳离我们还远着呢。”
天亮了,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驱赶寒气。梭梭是没有烟的,纯一色的火焰,就像地底下奔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守着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结实浑圆的土豆。孩子还记得第一颗土豆露出来时所散发的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爷爷是一把好手,不会伤着土豆的,可孩子还是强烈地感觉到土豆饱满的汁液。孩子被火烤得热烘烘的,鼻梁上都冒汗了,孩子的热手捉住一颗正在滚动的土豆,两只手才能抓住的一个大土豆,刚刚从土里挖出来还带着大地的野性,紧绷绷的,稍一松手它就会跑掉。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一堆一堆的,那种凉飕飕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冲天而起,直上云霄。孩子连打几个喷嚏。爷爷让他去烤火。他蹲在火边。据说动物都怕火,包括狼虫虎豹这些猛畜都怕火,土豆也不例外。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躬着腰,毫不退让,太阳的金箭越来越密,快扎不进去了。爷爷还不住手,土豆一个一个滚出来,大地被掏空了。最后一颗土豆被掏出来的时候,大地长长噓了一声就瘪下去了,彻底地松弛了。梭梭也燃尽了,没有火焰了,红彤彤的灰烬格铮铮响着一下子碎了,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土豆埋进火灰里,一共埋了五个。土豆开始吱吱叫,土豆在使它的力气呢。土豆劲大着呢。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就朝沙丘奔去。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远远超过它们被挖出来的时候。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了,再怎么跑也跑不过眼睛。远方,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鸟群一样飞翔着呼啸着。
他们离开的时候又点一堆火,在火灰里埋了五个土豆。他们就回去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运回了土豆。孩子一声不响地帮爷爷干活。孩子还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换句话说已经让人吃掉了,再换句话说,已经到远方去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扔出去以后,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宇宙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
暮色逐渐笼盖大漠,孩子自己挖了一个坑,孩子自己捡柴火点了一堆火。不是爷爷用的干梭梭,是干牛粪。谁都知道干牛粪是大漠最好的柴火,过冬的大部分燃料靠干牛粪。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的火灰里,孩子知道这是比火箭更遥远的一种发射,孩子完全跟一个大人一样从容自如地做这件事。做完了,拍拍手。
第二年秋天,也就是八月底吧,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
爷爷——
村庄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到底是个孩子,绷不住了。
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北京来的大学生,正确的说法是来西部支援教育事业的志愿者。课讲得好,课外活动的时候还放电视,是大学生们带来的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了,事后想起来这个孩子是整个学校第一个回答北京老师提问的学生。孩子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学生们也瞪大眼睛,都以为答错了,可孩子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有删节)
6.关于文中土豆部分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豆结实浑圆,散发着“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作者从外形、气味等方面展示了土豆蓬勃的生命力。
B.朝阳如箭,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而他毫不退让,挥动着手臂继续劳动,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讴歌了劳动英雄。
C.土豆的芳香跟随鸟群飞翔呼啸,而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发现“跑不过眼睛”,暗示着他即将离开大漠。
D.爷爷把土豆埋进梭梭火灰堆里,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火灰里,虽然行为有差异,但体现了大漠人家的精神传承。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漠人家的牛、狗等都拴着皮绳子,爷爷也给“鲜橙多”换上牛皮绳子,这表明他想让“鲜橙多”属于村子。
B.“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的写法,与《百年孤独》“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写法有相似之处。
C.小说结尾写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并详述了在学校上课的情形,这和前文大漠人家的家庭争论形成照应。
D.小说情节是淡化的,似有若无,着力营造的是一种诗的意境,追求的是诗的氛围和生命的境界,是婉约的,柔美的诗化小说。
8.小说开头部分,爷爷说“也要搞学前教育”。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其学前教育的内容。(4分)
9.“北京好,就是太偏僻”,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使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遏奔竞之风。召试馆取,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阊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
英宗即位,终其世,安石被召,未尝起。神宗在颖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神宗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后召安石越次入对。帝问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帝曰:“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马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国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B.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C.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D.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禄养”即为以俸禄奉养亲人。
B.知常州,“知”是主持管理的意思,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
C.馆阁,指皇宫中的亭台楼阁,多是帝王后妃所居之处,文中用以显示命令的尊贵。
D.参知政事,唐宋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踏实肯干,在鄞县担任地方官时,在粮食安全、水利方面均有所建树,让当地百姓感到十分便利。
B.王安石无意仕途,多次以各种理由拒绝朝廷的征召,不慕名利的品质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很高声誉。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指出朝廷发展中的弊病,但没有得到支持。
D.王安石毁誉参半,文彦博、欧阳修等充分认可他的才华,但吕诲则认为他表里不一,实际是大奸之人,反对让他执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遏奔竞之风。(4分)
(2)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4分)
14.文中王安石***说:“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观点?他这样说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赠郑夫子鲂
孟郊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
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①。
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②。
注:①该:完备。②骊珠: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天地”“风雷”并非眼前实景,而是借此形象的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
B.诗人用“大句”“狂才”之语,委婉的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
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无穷潜力充满期待。
D.作者以议论为诗,见解独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将诗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16.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及哪些创作经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述诗人谪居浔阳的艰苦的自然环境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的《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的热烈响应。
(3)“铁衣”意象在描述边塞战事的古诗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南方民间舞狮子分文、武狮,由于是民间舞狮,故而其中深层的文明原理迄今阐明不多。武狮之勇猛可见,而“狮”字的一边为“师”,与表示征伐战争的“出师”有关。天子任用带兵的主帅要得当,才能___________。主帅既不能优柔寡断,也不能___________,要有勇有谋。
较之武狮子,文狮子则是相对温柔可爱的。武狮之“师”是出师讨伐之“师”,而文狮之“师”则是“天地君亲师”之“师”,表示文治、教化与柔道。舞文、武狮子,更是显示___________之道。
中国文明对于狮子形象的塑造,不是一味的武力勇猛,这就像中国军人不同于西方纯粹武力的军人,而是老百姓可以亲近的仁义之师,当代中国的“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元宵节舞文、武狮,我们还可以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更进一步地体会幸福生活的追求。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___________?喝粥还是喝牛奶?有学者认为,早餐不能喝粥,要喝牛奶。早餐作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应提供全天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②___________,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
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是这样的:1.富含蛋白质,“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以是一个鸡蛋,200-250L牛奶;2.富含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粮和细粮相结合,主食控制在80-100g;3.有新鲜蔬果,③___________,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新鲜蔬果至少二选一,摄入150-200g比较适宜。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
21.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在这件事上,你我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B.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C.进入高三以来,我们班已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D.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你我的责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高校传媒联盟向全国1021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80.8%的受访者表示,“有过事情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的经历,许多大学生过上了“倍速生活”。比如,49.36%的调查对象看电视剧等视频会倍速播放,81.39%则会边吃饭边做别的事……有受访者就表示,“高效率地完成一项任务,其实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也有人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觉得自己的努力追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同样在高三忙碌的你,对“倍速生活”,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一(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错,根据原文,是为了证明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2.D(A.“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错,是“无中生有”地表现出现实情境。B.强加因果,材料并未提及“百看不厌”。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错误,原文是“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并非不借助实物布景。)
3.A(A.前句说的是表演时间的“虚实相生”,后句是空间“虚实相生”。B.说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C.说的是表演的认知功能。D.由“三五步”“天下”“七八人”“百万兵”等关键词可知,这是一个夸张的虚拟化场景,说明了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
4.①材料围绕西剧与中戏迥然有别的观点,(1分)从理论差异开始,论到表演分疆,再论到欣赏异趣,(2分)采用对比、引证、举例的方法,层层深入,纵向展开论证(1分)。
5.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2分)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2分)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暗示着他即将离开大漠”错误。结合“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了……远方,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鸟群一样飞翔着呼啸着”分析,土豆的芳香冲天而起,弥漫在天地之间。孩子追寻着香味,发现眼睛所见范围更广,激发孩子亲近自然,热爱土地等。无法推断出“他即将离开大漠”。
7.D小说是雄强的、壮美的。
8.①劳动教育,如早上带领孩子挖土豆;
②感恩教育,如离开时在火堆里埋下土豆留给陌生人等。(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9.①“北京好”,主要是指北京有宏伟建筑(故宫、圆明园),先进教育(支援西部教育),发达物质(光碟等),这是大漠缺少的事物。
②“太偏僻”,主要是指孩子的认知中,准噶尔盆地才是世界的中心;广阔的大漠,爷爷的教育引导,丰富的物产等,是北京所缺少的。
③作品通过极度矛盾的话语,赞扬了以爷爷为代表的大漠劳动人民的原始生活样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
11.C(北宋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统称为“馆阁”)
12.B(“王安石无意仕途”错,根据原文,“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可知,这只是士大夫们的想法)
13.(1)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淡泊谦退的品行,请求越级提拔任用他,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恬退:淡泊谦退;不次:越级;遏:遏制。各1分,句意1分)
(2)王安石经历过先帝朝代,每次征召他都不赴任,现在又不肯来上任,果真是有病呢,还是有所求呢?(“召”,征召;“赴”,赴任;“要”,求。各1分,句意1分)
14.①治财不建立法度,王朝是无法长治久安的。②讽谏皇帝缺乏励精图治的勇气,希望皇帝能任用他主持变法。(①答对得1分,②答对得2分)
参考译文:
宋仁宗嘉祐五年,征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是临川人,喜好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着他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按旧例,做满一任官职后,允许官员向朝廷献诗文请求参加馆阁职位的考试,只有王安石不请求应试,调职担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他修筑堤坝,开挖池塘,修造各种水利和陆上工程。他借粮谷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连本带利一起偿还,使官仓中的新米陈米能轮换交替,鄞县百姓对此感到十分便利。文彦博用淡泊谦退的品行来推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能越级提拔任用他,用这样的做法来遏制士大夫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至于废寝忘食。在此之前,馆阁职位的任命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推辞不赴任,士大夫由此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都只遗憾自己没能见过他一面;朝廷常常想要授给他清要显贵的职位,就只担心他不肯来就任罢了。到这个时候,王安石担任度支判官,听到消息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高兴的。王安石对自己的行事极为自信,于是上“万言书”,主旨认为;“现在天下的财富民力一天天地陷入困境,风俗也日渐衰微,毛病在于官员不明法令制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借着天下的力量来为天下创造财富,拿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在于理财没有正确的措施罢了。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怎么能一直把上天的短暂眷顾当作是永久不变的,却毫无应对意外变故的忧思呢?”皇帝看过后,就扔在了一边。
宋英宗即位,在他统治时期,王安石被征召,从来不曾赴任。宋神宗还在颍王府邸时,韩维担任记室,每当他替颍王讲解经典受到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的见解,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见解。”皇帝从此就很想见到这个人。等到神宗即位,召见王安石,他没来,皇帝对辅佐大臣说:“王安石经历过先帝朝代,每次征召他都不赴任,现在又不肯来上任,果真是有病呢还是有所求呢?”曾公亮说:“王安石真的有辅位大臣的才干,他一定不会欺骗蒙蔽陛下的。”后来皇帝就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宫答对。皇帝说:“唐太宗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说:“陛下应该效法尧舜,要唐太宗有什么用呢?”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皇帝说:“你的计划措施里,拿什么放在最前面?”王安石回答说:“改变社会风气,确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最要紧做的事。”皇帝非常认可他的话。
吕诲上奏章说:“最奸邪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忠诚,最欺诈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诚信。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他的口才而重用他,大奸之人一旦得志,那么贤良的人都会离开您,祸乱将从此产生。臣私下里为此而感到忧虑,让全天下人受害的一定是这个人。”吕诲被外放后,王安石更加自以为是,司马光由此佩服吕诲的先见之明,认为自己的识人眼光比不上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并非“委婉批评”,而是赞美宋玉和李白的驰骋才思)
16.(1)胸怀宽广,包罗天地万象,方能写出如风雷般的文字。(2)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就可自由剪裁。(3)要像宋玉、李白那样敢于驰骋才思,才能有惊世之作。(4)要有圣贤之心,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感知万物。(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三(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上下同心 刚愎自用 刚柔并济(每一处成语一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9.从元宵节舞文、武狮中,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加入介词从……中1分,语序调整1分,加介词对1分,语句通顺流畅1分)
20.将西方纯粹武力的军人和中国勇猛有谋、爱护百姓的军人进行对比,(1分)充分突出中国军人仁义之师的一面,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使得引出“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文明根源”这一观点更加顺畅自然、有说服力。(3分)(效果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1.D例句中“我”泛指任何一个人与D相同。
A.“我”是第一人称,语境中和你相对的一个人。
B.“我”是泛指,每一个中国人。
C.“我”是泛指,班上相互竞争的同学。
2.①早餐应该怎么吃②控制喝粥的量③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每点2分))
四、写作(60分)
材料的话题是“倍速生活”,“倍速生活”有利有弊,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一方面,“倍速生活”是新时代的潮流。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倍速生活”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高效的“倍速生活”会帮助人们筛选掉无聊、无价值的信息,节约时间成本,能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最大投入产出比。于个人而言,“倍速生活”寄寓着分秒必争的时间观,激励着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更大的价值。“倍速生活”带来了快节奏,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效率进行着物质、精神文明的创造与享用。同时,于社会而言,“倍速生活”展现出现代社会效率与速度一手抓的价值观,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便利、更智慧、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倍速式的生活方式会让人忽略了过程,让人们只顾赶路,缺乏深度理解和思考,使人们丧失了对事物深度体验的过程,长此以往容易失去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会影响人们的思辨性和思考性。
立意参考:
1.倍速生活,勿让浮躁取代了耐心。
2.倍速,让生活更美好。
3.倍速时代,生活需要慢下来。
4.倍速生活应因人而异。
5.“快”固然值得激赏,“慢”也有别样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