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重点高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性死亡”最早出自美国作家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他认为人的死亡分三种:一是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肌体死亡;二是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的代谢死亡;三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即社会性死亡。托马斯的本意是提醒人们要善待离世的人,因为其依然具有续存价值。
如今,“社死”成为网络流行语,其含义多指某人的“丑行”被广泛传播——其“丑行”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捏造的——致使这个人被网民“公开处刑”,说明他(她)已经“社死”。“社死”有些是个人以自嘲的方式自我暴露,然而,有些场景下,“社死”成了有些人肆意公布他人信息,并使其暴露在众人凝视下的泄私愤行为,完全不顾对方的人格权益。要知道,以“社死”为目的的维权,或故意制造他人“社死”的行为,往往存在违法风险。
我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明确规定“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其中名誉权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除此之外,《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也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显然,以“社死”为目的的信息传播行为,不但可能侵犯名誉权,也可能侵犯隐私权。
新媒体时代,新兴传播渠道,无疑扩大了大众对外公诸其诉求的机会。新型媒介的发展方兴未艾,我国对其采取的监管措施,相对包容宽松。然而,有些网民不能误认为“动动手指”“敲敲键盘”,便可以随意践踏他人的正当权利。
面对他人恶意制造的“社死”,个人要学会依***。诸多“社死”事件中,利益受损者往往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公众处理个人信息时,要明白个人行为“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进行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信息处理”。实际上,即使基于个人同意而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个人也有权撤回其同意。但遗憾的是,很多类似事件,有的人往往在沉默中任由个人信息在网络中传播。
个人权益受损后要学会救济。一般而言,救济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救济;二是私力救济;三是司法救济。社会救济有时也称为社会救助,是社会基于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弱势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消极措施。对遭受“社死”的受害者而言,社会救济意味着能够获得同情和理解,甚至能够获得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声援。私力救济指的是权利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实施自助行为来救济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权利,比如自己澄清事实等。司法救济则指当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法院应当对这种侵害行为做有效的补救,以最大限度地救济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大程度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
总而言之,以泄私愤为目的,发布不实信息,让他人陷于“社死”的处境,本质上是以追求正义为幌子、裹挟社会情绪、侵犯他人人格权的行为。
(摘编自聂书江《制造他人的“社会性死亡”:小心裹挟情绪的伪正义》)
材料二:
站在我们写作者的角度看,人的“社死”时刻是耐人寻味的,它比纯粹的美好时刻或丑陋时刻更吸引我。当个人在社交场合遭受挫折、误解或打击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复杂。我认为,复杂性是小说很重要的特质。人在这么复杂的社会,要想一直保持“正常”和“体面”太难了。写作者要想笔下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就必须让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袒露才行。
“社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比如A正在办公室对B吐槽C,恰好C进来了,B发现了,暗示A不要说下去,但A毫不知情,依旧兴致勃勃地在说,最终等他发现时,C依旧站在他身后。这可谓是经典的“社死”时刻:A会窘迫,B会难堪,C会惊诧和难过。
而到了网络世界,所谓“社死”的情况就会复杂很多。一件事情会在瞬间传遍网络,一件小的事情,有时候会发酵成网络的狂欢盛事。所谓“社会性”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带着各自隐秘的欲望和成形的观念,前来围观评判,而当事者往往无力辩驳,毕竟是寡不敌众,甚至还会火上浇油,有人戏称这是对当事者的“公开处刑”。这个时候,就不是一笑了之的事情了,其严重程度会影响到当事者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身处其中,人该会面临多大的精神压力,无力、绝望、焦灼、愤怒、委屈……种种情绪在心中翻腾,而他面对的是一个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这些都是写作者着力想要去呈现的,“社会性”和“死亡”缺一不可。
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社死”发生,对写作者来说,要做的就是借助这个“良机”去体味人的内心世界,也去观察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就好比是一粒石子丢入湖面,写作者不仅要写到石子,也要写到因此泛起的涟漪。对当事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窘迫的时刻;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创作的良机。所谓“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说的就是这回事吧。
(摘编自邓安庆《相比纯粹的美好或丑陋 真实的“社死”更吸引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性死亡”的本意是提醒人们要善待离世的人,因为他们依然具有续存价值。它并非网络新媒体出现后的产物。
B. 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死”的含义是指某人或真实或捏造的“丑行”被他人肆意公布,并使其暴露在众人凝视下的行为。
C. 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就利用网络舆论发布不实言论,哪怕以正义为名,让他人陷于“社死”的处境,也是一种非法行为。
D. 当小说中的人物遭遇“社死”时刻,内心世界极为复杂,是让写作者将笔下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呈现出来的创作良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随手一拍就诉诸网络,这种网络曝光的便捷性和随意性很可能侵犯了他人的正当权益。
B. 因“社死”而权益受损,个人要学会依***,但以恶意制造他人“社死”为目的的维权却可能是侵权的。
C. 写作者充分看到了“社死”时刻的创作价值,只要抓住这个“良机”去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展示“社死”的复杂性。
D. 用材料一的观点来评价材料二的行为,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网络空间,如果写作者带着隐秘的欲望围观评判,也会成为“社死”的推手。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判别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救济的范畴( )
A. 一个清华女生在食堂,怀疑自己被一位男生“咸猪手”。她在朋友圈公开了这名清华学弟的名字和学号,声称让学弟“社死”。男生当场否认了学姐的说法,并表示可以通过调取监控以证清白,后来,监控摄像头还原了学弟的清白。
B. 广受关注的伪造血衣诬陷老师体罚的广州妈妈被判刑。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对被告人刘某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一案,以寻衅滋事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
C. 现实题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讲到了随机杀人案的凶手在案件发生后遭到了网民的疯狂攻击。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更吸引受众的新闻,甚至直接将话筒伸向了凶手的家属,要求他们血债血偿。凶手的父母为了躲避媒体的追击,只能躲到一个小渔村里过着艰苦乏味的生活。
D. “天价便饭”视频中,爆料游客称“一顿便饭收费1900元”,并继而给该店贴上了“黑店”的标签。可后来经过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该店明码标价,斤两正常,海鲜加啤酒的“大餐”也显然不只是“便饭”。
4. 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具体分析“你之蜜糖,我之砒霜”的含义。
5.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概括“社死”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 B 2. C 3. C
4. 这句话意思是:你眼中视若珍贵的蜜糖,却有可能是别人视若毒药的砒霜,一样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也是不同的。段中含义指“社死对当事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窘迫的时刻,而对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创作的良机”。文中含义还指“社死”发生时,要么当事人获得了“蜜糖”或“砒霜”,要么涉事众人获得了蜜糖或砒霜。
5. 既有自嘲式“社死”也有他人恶意制造的“社死”,所以“社死”既有主动发生的也有被动接受的;“社死”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社死”会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带着各自隐秘的欲望和成形的观念,会让当事者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社死”发生时既有当事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有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社死’的含义是指……”错误,选项缺少“自嘲式的‘社死’”这一限制,且断章取义,原文为“‘社死’成为网络流行语,其含义多指某人的‘丑行’被广泛传播”“‘社死’有些是个人以自嘲的方式自我暴露,然而,有些场景下,‘社死’成了有些人肆意公布他人信息”,而且原文是“有些场景下”。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写作者充分看到了‘社死’时刻的创作价值,只要……就……”过于绝对,原文为“对写作者来说,要做的就是借助这个‘良机’去体味人的内心世界,也去观察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此处略掉了“也去观察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将“救济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救济;二是私力救济;三是司法救济”。
C.“社死”给当事人造成伤害,不属于救济范畴。
其他选项都属于救济的范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眼中视若珍贵的蜜糖,却有可能是别人视若毒药的砒霜,一样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也是不同的。
由“对当事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窘迫的时刻;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创作的良机。所谓‘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说的就是这回事吧”可知,段中含义指“社死对当事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窘迫的时刻,而对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创作的良机”。
由“而到了网络世界,所谓‘社死’的情况就会复杂很多。一件事情会在瞬间传遍网络,一件小的事情,有时候会发酵成网络的狂欢盛事。所谓‘社会性’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而他面对的是一个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可知,文中含义还指“社死”发生时要么当事人获得了“蜜糖”或“砒霜”,要么涉事众人获得了蜜糖或砒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社死’有些是个人以自嘲的方式自我暴露,然而,有些场景下,‘社死’成了有些人肆意公布他人信息,并使其暴露在众人凝视下的泄私愤行为,完全不顾对方的人格权益”可得出:既有自嘲式的“社死”也有他人恶意制造的“社死”,所以“社死”既有主动发生的也有被动接受的。
由“‘社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可得出:“社死”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
由“而到了网络世界,所谓‘社死’的情况就会复杂很多。一件事情会在瞬间传遍网络,一件小的事情,有时候会发酵成网络的狂欢盛事。所谓‘社会性’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而他面对的是一个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可得出:“社死”会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带着各自隐秘的欲望和成形的观念,会让当事者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社死”发生时既有当事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有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
“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
“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儿,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地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用手把赤脚片儿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能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怜我那苦命的娃娃!啊嘿嘿嘿嘿嘿……”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而忘记了煤油灯的火苗就在他的眼前跳荡。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还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吩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人生》第一章,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一开始描写雷雨将至的情景,烘托了压抑紧张的氛围,暗示高家将面对大的变故。
B. 高加林的母亲听到高加林民办教师当不成的消息后,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正面写出人物内心的惊恐。
C. 小说中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高加林以往的经历,使读者对高加林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感知,更能理解失去工作对他的打击之大。
D. 在高玉德老两口知道高加林的遭遇后,小说中写只听见老黄猫的呼噜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凸显此时高家三口内心的沉重。
7. 下列对画线处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表现了高加林在民办教师当不成后心情非常沉重。
B. “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表现了高玉德对儿子失去工作的痛苦、无奈、愤怒。
C. “脸不要沉,要笑!”表现了高玉德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想通了,人生总有挫折,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中,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有机会惩罚高明楼。
D. “嗯……”表现了高加林母亲不想按照高玉德说的做,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的无奈和悲伤。
8. 小说中“雷雨”贯穿始终,却以雨停和只听见流水声、山洪怒吼声作结,这样的结尾设置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9. 路遥曾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色彩的关注。”因此,路遥的作品总是带有浓浓的“乡土特色”,这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与前文雷雨发生、变得猛烈、不再打闪吼雷形成呼应和衔接,使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真实,共同为故事营造了背景,渲染了压抑痛苦的氛围。
②暗示高家人与高明楼之间矛盾表面上暂时平息。
③烘托了高家人尤其是高加林内心的悲伤、痛苦、愤怒、无奈。
④以景作结,留下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对接下来情节发展的想象。
⑤暗示乡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命运正面临着巨大的波折、动荡。
9. ①高加林经历“民办教师”被拿下﹐是富有乡土特色的事件。
②多处细节描写刻画高玉德老两口,呈现了典型的农村老人形象。
③营造了典型山村环境,景物事物都充满乡土色彩。
④多使用乡村方言口语,富有陕北乡土气息。
⑤展现的是乡村青年人生命运面临重大波折,体现了作者对农村青年命运的关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正面写出人物内心的惊恐”有误,应为“侧面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惊恐。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C.“表现了高玉德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想通了,人生总有挫折,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中,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有机会惩罚高明楼”有误,表现的是高玉德面对高明楼的权势不敢得罪的心理,是逆来顺受的表现,也是一种保护儿子、为儿子今后考虑的无奈之举、世故之举。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故事氛围来看,文末“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的内容与前文“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的雷雨发生、变得猛烈、不再打闪吼雷形成呼应和衔接,使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真实,共同为故事营造了背景,使读者感受到压抑痛苦的氛围。
从内容上看,“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一句暗示了高家人与高明楼之间矛盾表面上暂时平息。
“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一句则烘托了高家人尤其是高加林内心的悲伤、痛苦、愤怒和对现实的无奈。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为以景作结,为整个故事留下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对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一句暗示了乡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命运正面临着巨大的波折、动荡。现实带来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我的书教不成了……”“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可见,故事中,高加林经历“民办教师”被拿下﹐这是富有乡土特色的事件,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儿,偷声缓气地问……”“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而忘记了煤油灯的火苗就在他的眼前跳荡。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属于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高玉德老两口,呈现了典型的农村老人形象,极富“乡土特色”。
“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等内容营造了典型山村环境,景物事物都充满乡土色彩。
多使用“那到底怎啦”“那他们叫谁教哩”等语句属于乡村方言口语,富有陕北乡土气息。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等语句展现了乡村青年人生命运面临的重大波折,体现了作者对农村青年命运的关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1]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2]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齐)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秦)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3],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已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1]姚贾:魏人,曾仕于赵而被驱逐,此时仕于秦。[2]梁监门子:魏国守门人之子。[3]卞随、务光、申屠狄,为隐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B. 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C. 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D. 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这里的“卿”指古代官阶,三代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为最高的等级。与《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中的“卿”意思不相同。
B. “寡人”是帝王、诸侯的谦称;尊称别人一般用“子”,多用于称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C. 公,既是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也可被用为对诸侯国国君的尊称,本文中“秦穆公”的公就是后一种用法。
D.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国联合攻秦,秦王感到情势危急,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议对策。秦王问大家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
B. 姚贾自告奋勇解决危难,这让秦王非常高兴,特意给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出使四国。
C. 文中举了管仲的例子,说他不过是齐国一个粗鄙的商贩,在南阳时穷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禁后释放,齐桓公任用他而建立霸业。
D. 姚贾对秦王的诘问针锋相对。他说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须用人不疑,更要论功行赏。秦王终被说服,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各国而责罚韩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
(2)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秦)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14. 针对韩非的攻击,姚贾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有力的辩驳?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在外与诸侯私自结交,希望大王明察。
(2)百里奚当初是虞国的乞丐,以五张羊皮转卖,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后征服西戎(使西戎朝拜)。
14. ①礼物确实是“我”送出去的,但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是忠心为国。②出身低微,抑或做过丑事蒙受耻辱,不影响为国建功立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做过盗贼,在赵国做官而被驱逐,选择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一同商议国家大计,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
“取”做“世监门子”的谓语,主语省略,语意完整,“取”前断开,排除BD;
“与同”做“知”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卿”,古代官阶。/古时君称臣。句意:秦王十分高兴,马上封给他千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
B.正确。
C.正确。
D.“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君”错,“社稷”代表国家。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说他不过是齐国一个粗鄙的商贩”错,“管仲,其(齐)鄙之贾人也”一句的意思是: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鄙’,边邑;边境。而非“粗鄙”之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这;“以”,借;“外”,名词作状语,在外;“交于诸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诸侯交”,与诸侯私自结交;“愿”,希望。
(2)“百里奚,虞之乞人”,判断句,百里奚当初是虞国的乞丐;“相”,任……为相;“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可得出:礼物确实是“我”送出去的,但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是忠心为国。
由“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文王用之而王^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可得出:出身低微,抑或做过丑事蒙受耻辱,不影响为国建功立业。
参考译文:
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攻秦,我国于内财力衰竭,于外民心涣散,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这时姚贾自告奋勇说:“臣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计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便给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戴起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于是姚贾辞别秦王,(姚贾此行)不但制止四国攻秦的战略,使其停兵,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关系。秦王十分高兴,马上封给他千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
秦臣韩非指责姚贾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向南出使荆、吴,向北出使燕、代等地,长达三年,这些地方的国家未必真心实意与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库中的珍宝却已散尽。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在外与诸侯私自结交,希望大王明察。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做过盗贼,在赵国做官而被驱逐,选择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一同商议国家大计,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道:“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姚贾说:“有。”秦王说道:“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子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如今我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呢?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比干,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再有忠臣为国效力了。”
秦王又说道:“寡人听说你是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但文王任用他而最终建立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时穷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禁后释放,齐桓公任用他而建立霸业。百里奚当初是虞国的乞丐,以五张羊皮转卖,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后征服西戎(使西戎朝拜)。晋文公任用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四个人,都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可以一起建立不朽的功业。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做隐士,又有谁能为国效命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即使外面有毁谤也不听信;即使有高才之名,但没有尺寸之功,也不封赏。这样一来,所有做臣下的就不能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
秦王说:“说的在理。”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各国而责罚韩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夫[1]
杜甫〔唐代〕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2]红叶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1]本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时[2]裛,同“渑”,沾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同时“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
B. 与前四句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分赠禄米勉强维持生计却无书可读,并且一家还经常挨饿。
C. 杜甫“欲填沟壑惟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
D. 《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和的情景成功地调和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16. 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5. B 16. ①(多感官)视觉、嗅觉结合。“翠篆娟娟净”“雨裹红藻”诉诸视觉,“冉冉香”诉诸嗅觉,描绘出翠竹轻摇明净悦目,细雨中荷花格外娇艳清香可闻,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②色彩映衬。风中翠竹轻摇,雨中荷花红艳,色彩鲜艳明丽,更有画面美。③动词运用细腻生动。“含”有小心呵护之意,暗示了风的柔和。而“裹”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雨之柔。描写了微风细雨,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④运用叠词。“娟娟”就是美好的样子,“冉冉”本义为渐进的、缓慢的样子,这里指香气一阵一阵地飘来,为诗句平添音韵之美。⑤运用互文。两句分别吟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篆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嗅不到细香)。互文的使用赋予诗句凝练精警之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无书可读”错,“故人书断绝”指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 ”。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裹红蕖冉冉香”写的是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从描写角度看,“翠篆娟娟净”“雨裹红藻”属于视觉描写,“冉冉香”属于嗅觉描写,调动多种感官,描绘出翠竹秀美、荷花娇艳、荷香萦绕的美景。
从画面色彩看,翠竹、红花交相辉映,色彩明丽,增添了画面美。
从动词运用看,“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
“含”与“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风和雨以生命,似乎它们都变得多情,可以想象风的柔情,它轻轻地吹拂幽竹的情景,幽竹在风中摇曳多姿,细雨也滋润了荷花,风中传来它的阵阵幽香;
从语言形式看,“娟娟”与“冉冉”都是叠词,“娟娟”写出了经雨洗后幽竹的秀美,“冉冉”写出了荷花娇柔的姿态。且读起来富有韵味,朗朗上口。
从修辞手法看,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第四句雨中有风。这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练精警的“互文”之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不必宵衣旰食,劳神苦思,也无须越俎代庖,事必躬亲,就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政治境界了。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立片言而居要”,一开始即点明两人争论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和“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所发议论一致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作者警告北宋当局不要受敌人威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的一句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鸣琴垂拱 ②. 不言而化 ③.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拱、鉴、哀、劫。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①)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天宫”遨游,“墨子”传信,“悟空”探秘,“北斗”导航……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呈现,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蕴,折射出“中国式浪漫”的精彩与魅力。树高千尺有根,(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___,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不可能___________,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越是乱云飞渡,越要有___________的决心,不为各种风险所惧,不为逆风逆流所扰。我们要始终发扬“(③)”的精神。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大道无垠,行者无疆。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境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对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呈现,展现着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蕴,折射“中国式浪漫”的精彩与魅力。
B. 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展现着“中国式浪漫”的精彩与魅力,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蕴。
C. 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蕴,折射出“中国式浪漫”的精彩与魅力。
D. 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呈现,展现着“中国式浪漫”的精彩与魅力,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蕴。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括号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处填入衔接恰当的修饰语 ②处填入对偶句下句 ③处填入恰当的引用诗句
【答案】18. B 19.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帆风顺(顺风顺水);矢志不渝(矢志不移,勇往直前)
20. ①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关键词现代化道路﹐动宾结构形式探索或者开拓等恰当即可)
②示例:水流万里有源
③示例:不破楼兰终不还(咬定青山不放松/长风破浪会有时/粉骨碎身浑不怕/会当凌绝顶)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中两处语病:
第一处,“成果……呈现”搭配不当,“涌现”意为突然大量地出现,“呈现”意为展示,“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应搭配“涌现”;
第二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展现”是清楚明显地表现出来,“折射”是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出事物的表象或实质来,含有间接的意味,科技成果应先展现出魅力,再折射出文化底蕴的实质。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可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第二空,形容路途顺利,可用“一帆风顺(顺风顺水)”。一帆风顺(顺风顺水):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第三空,形容面对困难不动摇,无所畏惧,可用“矢志不渝(矢志不移,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矢志不移):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无畏地前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下文有“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定语修饰“历史”,体现探索或开拓精神,应填: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
②与上句“树高千尺有根”形成对偶,内容上体现事物的根源,应填:水流万里有源。
③引用诗句体现一种不惧风险挑战、勇往无前的精神,可用:不破楼兰终不还(咬定青山不放松/长风破浪会有时/粉骨碎身浑不怕/会当凌绝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偏僻大山深处的一所简陋小学里,竟然还有一位老校长,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孜孜不倦地操劳着,这是多么坚韧顽强的守护精神!在我的提议之下,老校长和我们一起走出房门,踏着一地月色,信步走到***前的小溪边。浸润着月色的溪水似一条银链,叮叮咚咚地流淌着,歌唱着。岸边的绿树草丛染着月色,依稀可辨。忽然有一颗米粒大的幽幽亮光从眼前闪过,接着两颗、三颗、五颗……陆续闪亮,此起彼伏,忽高忽低,若隐若现,时而闪烁成一片,似满天的星星撒落到小溪里。“这是萤火虫在飞呢!”“别看一只萤火虫的亮光很小,可是无数只凑到一起,也足可形成秉烛之势啊!”老校长说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耀宵行。”燃烧小小的身影,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这是《诗经》里描绘的流萤为戍边男子照亮夜路的景象。光阴转瞬过去,在清幽静美的夏夜,我常常想起几十年前大山深处那感人至深的一幕:萤火虫染着月色飘然飞舞,饱经风霜的老校长和他的两位年轻同事在油灯下案牍劳形。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
B.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大丽、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C. “你、你胡说……”他说着说着,突然一阵咳嗽。
D. “你……你怎能……怎能凭空污人清白?”他断断续续地说。
【答案】21. ①比喻:将“浸润着月色的溪水”比作“银链”,形象地写出了月色中的溪水蜿蜒流淌、波光闪闪的特点。
②拟人:写“溪水”能“歌唱”,赋予景物人的情感,使所写之景温馨动人,表达了作者对溪水的喜爱之情。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比喻:将“浸润着月色的溪水”比作“银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照射下水的颜色洁净明亮,突出了月色中的溪水蜿蜒流淌、波光闪闪的特点。
②拟人:写“溪水”能“歌唱”,将“溪水”人格化,赋予“溪水”人的情感,增强了语言的美感,使句子生动、形象,使所写之景温馨动人,便于抒发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溪水的喜爱之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及分析其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省略号为引文(内容)省略。
A.为引文(内容)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中断。
D.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故选A。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僧人尚颜送别友人朴山人归新罗时曾写下:“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意思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这句唐诗看似是在实写某一次的航海旅程,实则是蕴含了一切人和事的壮阔征程。这些征程需要借风而行,事业、生活、个人、国家、民族、文化等都是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诗句“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的意思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前路广阔、前途无量,御风而行、一帆风顺,这句诗是祝福远行的朋友扬帆正高、志向正远。而对我们如今来说,个人与国家壮阔的征程,如伟大的事业、高远的追求、民族的复兴、文化的繁荣等,都需要借风而行,“扬帆但信风”。而借风,则意味着要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成就壮阔的征程。
因此,写作的主题,可以定为想要成功,就要善于借助外力。对此,可以从个人成长中任一角度生发,也可以按照个人、国家、民族等角度一次从小到大展开论述,说明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充实、提升自我。比如,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在于外国造车势力竞争的过程中,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这是善于借力的体现。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论述,说明善于借风而行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他人。比如康有为靠光绪帝之力变法而中途夭折,***靠军阀革命而屡遭失败,这些历史的悲剧都在警告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别人的力量,否则只能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自我。所以,我们要善于信风扬帆、借助他人力量,借他人之力帮助、辅助自己,所助之力要为我所用,而不是完全依赖别人。
立意:
1.借势青云,保持涨势。
2.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3.乘时代新风,筑中国辉煌。
4.乘合作之风,助华夏远航。
5.以文化交流,促文明新生。
6.借科技平台,传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