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东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试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质与癯是诗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就风格而言的。要实现这一风格,王希杰认为重要的方法是“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不用或少用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老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当然,只是平实地描述,是无法由质癯而生绮腴的,必要的形容、描绘必不可少的从选词手段“我”讲,形容与描绘重在准确、恰到好处,而不在繁多、堆砌。用准确的词汇,在适当的位置加以形容和描绘,这既考验作者的写作能力,实际也能表现其内在精神。有些诗人意多而笔繁,有些诗人性简而笔淡,其间本无高下,若有意伪饰,欲以堆砌修饰的方式创造某种外在于己的风格,往往会在准确性和适当性上露马脚。从这个意义上说,准确性与适当性正是“形容”最关键的尺度。
陶诗《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岛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级,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捕我国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供。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中曰“欣”“爱”,曰“欢然”,曰“乐”,可谓三复斯言,这是不是过度堆砌呢?不是的。诗歌层次井然。三、四句的“欣”“爱”就居得其所而来,而且二字互文,乌欣即人欣,人爱即乌爱,“观物观我,纯乎元气”;“欢然”,则是承耕种得眼、闲居无人而来。闲而不劳;常至于无聊;劳而不得闲,便要堕入困窘;劳而得闲,更兼无人打扰,准备酒菜,以佐读书,自然有欣然之意涌动心间。以上机缘巧合,条件圆熟,终于畅快读书,人生之乐,何可言战。诸字各有用处,相承相显,而绝不会有过度之弊。可见重复不等于过度,单一不等于适当,适当与否,看的是选词造句与全篇的配合,看的是其安排的位置。
要读懂陶诗,除了分析其适当性,也要注意其准确性。《移居》(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展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素心”一词,为诗歌关键。诗中之“素心”,是素朴之心,清人方宗魂谓“‘素心'即淡泊宁静之意”,是也。这个意义用法大概是陶渊明的创造。诗中说南村多素心人,这是诗人移居的最大动力,可见诗人自己也是素心人,才能惺惺相惜。那什么是“素心”?“弊庐”二句是素,简朴安贫之素。但素朴不等于寡淡平庸,一个“奇”字,一个“疑”字,生动写出了诗人活泼泼之胸怀。于是我们知道这“素心”素如流水,非一潭死水。安贫、好古,这是正面写“素”,好奇,这是补充发展“素”。一个“素心”被层层展开,既生动,又准确,这的确是大诗人的手笔。
(摘编自刘奕《形容的尺度:陶渊明诗歌的选词手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对陶诗评价极高,认为其不用或少用附加成分和修辞,达到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境界。
B.陶诗通过老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来抒发情致,表现出其写作能力,更表现出其内在精神。
C.不同的诗人用笔繁简不同,但鉴赏者更欣赏性简而笔淡的诗歌,陶诗便胜在性简而笔淡的创作风格。
D.欣赏陶诗,除品味其选词造句与全篇的相互配合,即"形容"的适当性外,还应品味其用词的准确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苏轼对陶诗的评价谈起,明确中心论点涉及的两个“最关键的尺度”,为下文具体阐释张本。
B.文章整体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第二、三两段分别阐释“形容”的“适当性”和“形容”的“准确性”。
C.“这是不是过度堆砌呢?不是的”运用设问,既与第一段的反面论证呼应,又引出后文的深入分析。
D.文章除运用引用、对比论证外,还举《读山海经》(其一)的实例、证明陶诗用语的生动、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描绘在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但形容和描绘重在用词准确、恰到好处,而忌讳用词繁多、堆砌。
B.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其一)中多次重复运用表达欢欣的词语,却因全篇层次清晰,不使人生堆砌之感。
C.诗歌用语是否恰当,不能只看其是重复还是单一,关键还要看其安排的位置,看选词造句与全篇的配合。
D.陶渊明在《移居》(其一)中,以“素心”一词表达了淡泊宁静之意,但淡泊宁静绝对不是寡淡平庸。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苏轼对陶诗评价极高,认为其不用或少用附加成分和修辞”错误。由原文“王希杰认为重要的方法是‘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不用或少用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老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可知,这是王希杰的看法,不是苏轼的看法。
B.“陶诗通过老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来抒发情致”错误。由原文“当然,只是平实地描述,是无法由质癯而生绮腴的,必要的形容、描绘必不可少的……在适当的位置加以形容和描绘,这既考验作者的写作能力,实际也能表现其内在精神”可知,作者认为“只是平实地描述,是无法由质癯而生绮腴的”,而且,“在适当的位置加以形容和描绘,这既考验作者的写作能力,实际也能表现其内在精神”。所以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特征的表现,不能只是叙述事实,适当的位置是有形容和描绘以体现内在精神。
C.“鉴赏者更欣赏性简而笔淡的诗歌”错误,由原文“有些诗人意多而笔繁,有些诗人性简而笔淡,其间本无高下”可知,原文认为诗人用笔繁简“其间本无高下”;“陶诗便胜在性简而笔淡的创作风格”于文无据,原文提到陶诗“可谓三复斯言”等,也就是说陶诗也有繁笔。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由原文“诸字各有用处,相承相显,而绝不会有过度之弊。可见重复不等于过度,单一不等于适当,适当与否,看的是选词造句与全篇的配合,看的是其安排的位置”可知,举《读山海经》(其一)的实例是证明陶诗用语的适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形容、描绘在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错误,原文为“必要的形容、描绘必不可少”。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走进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田洼智慧农业园,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收景象。工人们搭载轨道升降机,在一排排无土栽培立体高架中采收蔬菜。
4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温室内,一块孤形屏幕实时显示园内各区域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园内有160多个监测点,可以实时监测并发回数据,用大数据管理作物生长。”园区负责人潘海燕介绍,园区采用60余项“5G十农业”新技术,种苗选育、水肥管控、产品溯源等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
田洼智慧农业园是宿城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宿城区大力开展数字农业建设,目前已建设智慧农业基地8个,全区接入省物联网平台的企业43家,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占比25%以上。宿城区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规模生产主体实现了“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全区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注册的生产基地达116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比例超过90%。
宿城区委书记陈伟介绍,以数字化赋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到55%。为全面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区里建立农业大数据云平台,与各大电商平台积极合作,推动农产品“触电上网”,去年全区电商交易额超300 亿元。
成本费用人TEDP,他增快递OSIN软件,整改OSS安装有限公司。
(摘编自姚雪青、焦尉《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人民日报》2022年8月19日)
材料二:
近年来,福建省实施了福建“农业云131”信息江程,旨在构建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三大应用体系,打造一个全省“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我们正加快完善福建‘农业云131’工程,建设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陈洪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数据采集汇聚工作,构建实时、动态的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库,深度挖掘分析农业全产业链和农村全领域数据,加快数字资源要素价值充分释放。
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又一关键。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多家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的技术支持方。项目负责人吴仲钢发现,不少项目在建设初期效果良好,但后续运营乏力。“大多数农民、农业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经验和信息化知识,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不足。”他建议,完善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机制,让数字农业技术真正用起来、用得好。
(摘编自张辉《数字“新农具”,耕出“智慧田”》,《福建日报》2022年8月19日)
材料三: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看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大行业也是传统行业,按目前产业数字化占整个数字经济80%的比重来看,农业将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领域。现在农村地区网民数量在3.3亿人左右,占国内网民总数的30%左右,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但随着平台经济例如电子商务的快递发展,农村网民数量虽然不如城镇,但增长迅速。农村网络零售也在迅速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2.05万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1.3%。2018~2021年四年间,电子商务为我国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增速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赵春江表示,目前在发展农产品电商的过程中,物流是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农产品是鲜活的,发展数字经济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从去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实施150 亿元项目,解决电商化的过程中农产品的冷藏问题,以及农产品产地销售、田间销售的存储等问题。
农业农村部、网信办以及一些相应商业机构联合战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整体数字化水平是23.8%,且不同领域数字化程度不同,设施国艺、温室大棚等经济价值比较高的领域,数字化程度也比较高。赵春江认为,目前农业农村地区数字化水平和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例如,信息化基础设施需要加强。我国现有5G基站180多万座,到今年年底计划是226万座,但农村5G基站很少,4G可以做到全覆盖,但在农村手机4G信号很不稳定。
(摘编自姜鑫《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预计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将达1.26 万亿元》,《经济观察报》2022年8月2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省宿迁市田洼智慧农业园用数字技术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
B.田洼智慧农业园智能化玻璃温室能通过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并发回温度、湿度等数据。
C.福建省打造了一个全省“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应用资源等协同。
D.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和网络零售额都有所增长,但数字化水平和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网络,在生产、销售、质量追溯等环节全面实施产品数字化管理。
B.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业大数据云平台,能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增加电商交易额。
C.发展农产品电商,必须解决物流问题,鲜活的农产品对运输环节的存储等要求很高。
D.目前我国农村手机信号很不稳定,与农村地区基站数量太少、尚未做到全覆盖有关。
6.请依据材料,为“数字农业发展”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4. C 5. D
6.①深度挖掘数字农业所采集的数据的价值。②培育数字农业应用型人才。③加强数字农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打造了”“实现了”错误,混淆时态,材料二第一段“近年来,福建省实施了……旨在构建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打造一个全省‘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应为“旨在构建”“正加快完善”,变未然为已然。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农村地区基站数量太少、尚未做到全覆盖”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最后一段为“4G可以做到全覆盖”。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据材料二“陈洪说,……构建实时、动态的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库,深度挖掘分析农业全产业链和农村全领域数据,加快数字资源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可知,要使“数字农业发展”,就要深度挖掘数字农业所采集的数据的价值。
据材料二“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大多数农民、农业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经验和信息化知识,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不足。’他建议,完善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机制,让数字农业技术真正用起来、用得好”可知,要使“数字农业发展”,就要培育数字农业应用型人才。
据材料三“赵春江表示,目前在发展农产品电商的过程中,物流是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农产品是鲜活的,发展数字经济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可知,要使“数字农业发展”,就要加强数字农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孤老的豆腐
宁白
老头孤寡一人,脾气有点倔,做出的豆腐特别鲜香。
这个村庄在浙东南的大山深坳里。
一锅臭豆腐,让我们七八个人坐进了村里这家餐厅。
诱人者说,村里有好几家餐厅,这家的石锅臭豆腐,曾让他和一帮弟兄当了回头客。
至于吗?
厚重的、黑色的石锅端来时,连一丝臭味也没有闻到。糊状的模样,如豆腐渣加水搅成。这让桌上所有人盯着的眼睛有了疑惑。
有人用勺子拨开了糊面,才有隐隐的臭味飘出,这臭味,没有浓恶,连拒食臭豆腐的姐夫也微笑着欣然接受。奇的是,这臭里,还夹杂着无以言说的微微香气。是油香?不像。是豆香?不敢确认。
一勺放入嘴里,豆腐的嫩滑、鲜香被轻轻的成辣引导出来,在舌腔内游荡。想来第二勺,要细细辨别,究竟是什么味觉让口感舒服。你一勺,我一勺,竟然见锅底了。这时,十五岁的女孩,悄悄对妈妈说,想用臭豆腐拌饭。妈妈吃了一惊,这可是个逢“臭”货就避的娇娇女啊。
姐夫见外孙女如此,乐了,举手朗声招呼服务员:“再来一份石锅臭豆腐!”
江南食客,都知道臭豆腐之臭是怎么来的。此时,这隐隐的香,要问在这臭豆腐里添加了什么佐料,却谁也说不清了。我想起了一位大厨的话,一盘好菜,三分厨艺,七分食材。这家餐厅的豆腐来自哪里?
一打听,知道村里有一家豆腐作坊,坊主是一位老人。
第二天下午,我约了民宿主人走进了村里的小巷。曲里拐弯的巷道,两旁是石头垒起的矮屋,人无,狗卧。走近作坊的老屋,都未闻劳作的声响。
从低窄的门口看去,有佝偻的老头在昏黄的灯影下晃动。土灶,冒着热气;灶膛,燃着柴火,在暗里红得耀眼。散乱在泥地上的筐、桶、矮凳、长椅,把桌上竹匾里摆放齐整的豆腐干衬托得特别醒目。这是纯白色的方块豆腐干,城里卖的豆腐干都是淡酱色的,它却如一块压缩的嫩豆腐。
在村里辈分很高的民宿主人与老人搭语,他头也不回地“嗯嗯”了两声。我走近灶台去看锅里烧的什么,他瞬间把锅盖盖上了。
“他保密呢,不让外人看的。”民宿主人呵呵笑着。”
“老哥,你的豆腐干咋这么白?城里见不到。”我套起近乎。
他扭头看我一眼:“城里的能和我的比?”布满深沟皱纹的脸上,透着认真和一般倔劲。
“那你往城里卖,一定能有好价钱。”
“为啥往城里卖?村里还不够!外村也不卖!”。
民宿主人告诉我,这老人一天没做多少豆腐,就供应着村里的一两家餐厅,另外就是走得近的七姨八姑向他买一些。
“老哥,你的豆腐好,大家喜欢,为啥不多做一些呢?”
他终于转身对着我俩说:“就种了那么点豆子,再说,年龄大了,做不动了。少赚点怕啥,东西要好!”
“下次我来问你买,你可别不卖我。”我逗他。
“那得看东西有没有了。”仍然一派认真。
我一时无话,噎着了。
跨出门槛时,老人见我们要走,语调软了些:“到时候,让他跟我说一声,我给你留着。”他指了指民宿主人。
“谢谢老哥了!”我连忙向他拱手。半路上,民宿主人聊起了这位老人的脾性。
他是个孤老,七十多岁了,靠做豆腐赚点小钱。矮屋内,前半间做豆腐,后半间自己睡。山坡上有他一片地,种豆、制豆、运输,磨浆、烧煮、点卤……全部一人完成。他不要帮手,怕坏了他的豆腐。他觉得要紧的几招,还常常防着外人偷看。老人常会绷着脸对向他讨教的人说,“你吃着好就成,怎么做,我管着!没有什么?”
晚上,坐在民宿院子的树荫下闲聊。
“这样的豆腐,进了餐馆,做成什么菜都会让你觉得好吃。”
“这款石锅臭豆腐的厨师,连二分厨艺都有余了。”
“现在餐馆的菜,做得花哨,口感地道的不多,根子就在食材上。”“如果老头不是孤寡一人,如果老头脾气没有这样低,还会做出这样鲜香的豆腐吗?”没人应答。会,还是不会,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呢?早起做豆腐的孤独老人,这个点该已在他的小屋里安然入睡了。晚饭时,伴着黄灯孤影,他咪一点小酒了吗?”
(有删改)
文本二:
手艺人做手艺是离不开手的,人的手经过专业训练之后,感知度很高,所以,在手工艺的研究里出现了一个名词:“手感”。实际上,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靠手感来完成的,眼睛看不到,但是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来控制,手艺人会把手感用到极致。比如,云锦的织造就依靠手感。过去没有空调,考虑到热胀冷缩,还有温度、湿度,织一点就要卷一点,而且要保证云锦两年之后拿下来时平平整整。在这个过程中那种细微的感觉,包括卷筒时候的轻和重,都是靠手感。要是没经验的人一会儿松,一会儿紧,最后织出来的云锦就会不平整。
第二个问题是产业化的问题。文化要求独创,要求差异,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而产业的要求是统一的、规格化的、低成本的,两者有矛盾之处。如果做大做强,但自身产能又不够,就需要去扩大企业规模,但这不是手艺人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手艺人的社会责任是引领社会消费风尚,而不是去考虑再就业。你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不仅继承了传统,还会向社会传播,去引领消费的风尚,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是创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谈创新,但手工艺的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要把传统吃透,我们现在做手艺,都是在接受传统的恩惠。传统,听起来是很古老、很保守的东西,实际上,历代的传统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积累起来的,这一点,借用台湾一个工艺大师的话就是:“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创新,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
(摘编自徐艺乙《关于中国手工艺发展现状的几个问题》)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散文,“孤老”这一人物在大部分篇幅里并不出场,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B.文章语言质朴,通俗,口语化特征明显,善用人物对话来加快叙述节奏,使叙事简洁,如对“孤老”身世介绍。
C.文章中的“孤老”具有传奇色彩,是作者着力讴歌的一个传统匠人形象,他为人做事真诚,讲原则,却也略显死板抠门。
D.通过民宿主人、“我”对“孤老”行事的各自叙述和相互交流,“孤老”的形象渐趋丰满,读者的参与感也得到尊重和激励。
8.文本一中“孤老”的形象、性格,在“我”和民宿主人的叙述中有何异同?说说造成差异的原因。
9.文本二指出,手艺人“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谈谈文本一中的“孤老”是如何“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的。
【答案】7. C 8.①同:“孤老”手艺高超。②异:对“孤老”认真、倔强的脾性,“我”认为“孤老”家境贫寒,但他的认真、倔劲并非怪癖,在傲骨的背后,不失乡间老者的温厚之情;而在民宿主人看来,“孤老”对人爱理不理,做人做事怪异,不近人情。③造成差异的原因,“我”新来乍到,拜访“孤老”时态度诚恳;而民宿主人与“孤老”长期相处,对其脾性自认为了解较深入。
9.①“孤老”一辈子执着做一件事。做豆腐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②“孤老”做豆腐所有工序亲力亲为。从种豆、割豆到磨浆、点卤,全部一人完成。③“孤老”有保护手艺秘密的自觉意识。做豆腐的要紧的几招,常防外人偷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文章没有写到“孤老”的抠门。至于死板,则属分析不当,“孤老”处事还是有变通之处的,如文本一“跨出门槛时,老人见我们要走,语调软了些:‘到时候,让他跟我说一声,我给你留着。’他指了指民宿主人”,可见我们临走时,他的语调软了,处事还是有变通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同点:根据文本一“散乱在泥地上的筐、桶、矮凳、长椅,把桌上竹匾里摆放齐整的豆腐干衬托得特别醒目。这是纯白色的方块豆腐干,城里卖的豆腐干都是淡酱色的,它却如一块压缩的嫩豆腐”“他是个孤老,七十多岁了,靠做豆腐赚点小钱。矮屋内,前半间做豆腐,后半间自己睡。山坡上有他一片地,种豆、制豆、运输,磨浆、烧煮、点卤……全部一人完成。他不要帮手,怕坏了他的豆腐。他觉得要紧的几招,还常常防着外人偷看”可知“我”和民宿主人都认为“孤老”手艺高超。
不同点:根据文本一“从低窄的门口看去,有佝偻的老头在昏黄的灯影下晃动。土灶,冒着热气;灶膛,燃着柴火,在暗里红得耀眼。散乱在泥地上的筐、桶、矮凳、长椅,把桌上竹匾里摆放齐整的豆腐干衬托得特别醒目”“我走近灶台去看锅里烧的什么,他瞬间把锅盖盖上了”可知,对“孤老”认真、倔强的脾性,“我”认为“孤老”家境贫寒,根据文本一“‘下次我来问你买,你可别不卖我。’我逗他。”“‘那得看东西有没有了。’仍然一派认真。”“我一时无话,噎着了。”“跨出门槛时,老人见我们要走,语调软了些:‘到时候,让他跟我说一声,我给你留着。’他指了指民宿主人。”可知,最后“孤老”说到时候给“我”留着豆腐,使我感到他的认真、倔劲并非怪癖,在傲骨的背后,不失乡间老者的温厚之情;根据文本一“半路上,民宿主人聊起了这位老人的脾性。”“他是个孤老,七十多岁了,靠做豆腐赚点小钱。矮屋内,前半间做豆腐,后半间自己睡。山坡上有他一片地,种豆、制豆、运输,磨浆、烧煮、点卤……全部一人完成。他不要帮手,怕坏了他的豆腐。他觉得要紧的几招,还常常防着外人偷看。老人常会绷着脸对向他讨教的人说,‘你吃着好就成,怎么做,我管着!没有什么?’”可知,在民宿主人看来,“孤老”对人爱理不理,做人做事怪异,不近人情。
造成差异的原因:根据文本一“第二天下午,我约了民宿主人走进了村里的小巷。曲里拐弯的巷道,两旁是石头垒起的矮屋,人无,狗卧。走近作坊的老屋,都未闻劳作的声响”可知“我”新来乍到,“‘老哥,你的豆腐干咋这么白?城里见不到。’我套起近乎”“‘那你往城里卖,一定能有好价钱。’”可知“我”拜访“孤老”时态度诚恳;根据文本一“民宿主人告诉我,这老人一天没做多少豆腐,就供应着村里的一两家餐厅,另外就是走得近的七姨八姑向他买一些”“半路上,民宿主人聊起了这位老人的脾性。”“他是个孤老,七十多岁了,靠做豆腐赚点小钱。矮屋内,前半间做豆腐,后半间自己睡。山坡上有他一片地,种豆、制豆、运输,磨浆、烧煮、点卤……全部一人完成。他不要帮手,怕坏了他的豆腐。他觉得要紧的几招,还常常防着外人偷看。老人常会绷着脸对向他讨教的人说,‘你吃着好就成,怎么做,我管着!没有什么?’”可知,民宿主人与“孤老”长期相处,对其脾性自认为了解较深入。这是造成“我”和民宿主人对“孤老”的形象、性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根据文本一“‘如果老头不是孤寡一人,如果老头脾气没有这样低,还会做出这样鲜香的豆腐吗?’”“早起做豆腐的孤独老人,这个点该已在他的小屋里安然入睡了”可知,“孤老”一辈子执着做一件事。做豆腐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
根据文本一“他是个孤老,七十多岁了,靠做豆腐赚点小钱。矮屋内,前半间做豆腐,后半间自己睡。山坡上有他一片地,种豆、制豆、运输,磨浆、烧煮、点卤……全部一人完成”可知,“孤老”做豆腐所有工序亲力亲为。从种豆、割豆到磨浆、点卤,全部一人完成。
根据文本一“我走近灶台去看锅里烧的什么,他瞬间把锅盖盖上了。”‘他保密呢,不让外人看的。”民宿主人呵呵笑着。’”“他不要帮手,怕坏了他的豆腐。他觉得要紧的几招,还常常防着外人偷看。老人常会绷着脸对向他讨教的人说,‘你吃着好就成,怎么做,我管着!没有什么?’”可知“孤老”有保护手艺秘密的自觉意识。做豆腐的要紧的几招,常防外人偷看。
“孤老”的这些做法正是文本二手艺人“把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的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帝舅寿张恭候樊宏薨。宏为人,谦柔畏慎,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所上便宜,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初,马援兄子婿王磐,平阿侯仁之子也,王莽败,磐拥富赀为游侠,有名江、淮间。后游京师,与诸贵戚友善,援谓姊子曹训曰:“王氏,废姓也,子石当屏居自守,而反游京师长者,用气自行,多所陵折,其败必也。”后岁余,磐坐事死;磐子肃复出入王侯邸第。时禁罔尚疏,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招游士。马援谓司马吕种曰:“建武之元,名为天下重开,自今以往,海内日当安耳。但忧国家谐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至是,有***告肃等受诛之家,为诸王宾客,虑因事生乱。会更始之子寿光侯鲤得幸于沛王,怨刘盆子,结客杀故式侯恭。帝怒,沛王坐系诏狱,三日乃得出。因诏郡县收捕诸王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千数;吕种亦与其祸,临命叹曰:“马将军诚神人也!”上大会群臣,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子太傅,以博士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春,二月,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于是群臣不敢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B.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C.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D.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善其令”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有名江、淮间”与“酾酒临江”(《赤壁赋》)两句中的“江”字含义相同。
C.“若多通宾客”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随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宾客”含义相同。
D.“车驾东巡”与“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行》)两句中的“东”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宏作为皇亲,为人谨慎,影响宗族遵纪守法,深得汉光武帝敬重,去世后得到厚葬。
B.马援审时度势,预言王磐必将遭祸,并当面对司马吕种提出过告诫,后来果真应验。
C.在为太子选择师傅这件事上,汉光武帝没有任人唯亲,而是选择了贤才担当大任。
D.面对大臣阿谀,汉光武帝能保持清醒,没有去泰山封禅,而且严禁臣属歌功颂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
(2)吕种亦与其祸,临命叹曰:“马将军诚神人也!”
【答案】10. D 11. A 12. A
13.(1)如今不顺从寿张侯的意愿,便无法显示他的品德;况且在我去世之后,也要依照此法。
(2)吕种也遭此祸,临死前叹息道:“马将军真是神人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博士张佚严肃地说:“如今陛下立太子,是为阴家呢,还是为天下呢?若是为阴家,那么阴识可用;若是为天下,那么就定当用天下贤才!”
“立”的宾语为“太子”,所以应在“子”后面断开,排除AB;
“为阴氏”“为天下”表示两种情况,并且句式相同,所以应在“下”后面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解释为“赞赏”;句意:光武帝表示赞许。第二句“善”解释为“善于”;句意: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B.两句均解释为“长江”;句意:闻名于长江、淮河之间。/临江饮酒。
C.两句均解释为“幕僚”;句意:如果广纳幕僚。/经由幕僚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D.第一句解释为“向东,名词作状语”;句意:光武帝乘车去东方巡视。第二句解释为“东边”;句意: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去世后得到厚葬”分析有误。由原文“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可知,原文为他要求薄葬,汉光武帝遵从了他愿望。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彰”,彰显;“万岁”,去世;“式”,样式。
(2)“与”,遭遇;“临命”,临死;“诚”,果真。
参考译文:
本年,光武帝的舅父寿张恭侯樊宏去世。樊宏为人谦和谨慎,每逢朝会,总是提前到达,俯身待命;所上奏章都由他亲手书写,销毁底稿。宗族受到他的影响,没有人触犯法令。光武帝对他十分敬重。他病重的时候,遗命实行薄葬,不用任何随葬物品。光武帝赞赏他的遗嘱,把他的遗书出示百官,并说:“如今不顺从寿张侯的意愿,便无法显示他的品德;况且在我去世之后,也要依照此法。”当初,马援的侄婿王磐是平阿侯王仁的儿子。王莽败亡之后,王磐拥有巨额资产而成为游侠,闻名于长江、淮河之间。后来他游历京城,与众多皇亲国戚结为好友,马援对姐姐的儿子曹训说:“王姓是被废黜之家,王磐本应深居自保,可他反而与京城显贵交往,又意气用事,欺凌折辱别人,他必将败落。”过了一年多,王磐获罪被杀;他的儿子王肃却又出入王侯府第。当时禁令还不严密,诸王侯都在京城,竟相博取声誉,招揽宾客。马援对司马吕种说:“建武开国,号称重建天下,从今以后,海内当日益安定。我只是忧虑皇子们同时长大,而旧有的禁令未能恢复,如果广纳宾客,那么将会有大狱兴起了。你们要警戒小心!”在这时,有人***控告王肃等人出身受诛之家,却成为诸王侯们的宾客,恐怕会寻找机会制造变乱。恰巧刘玄之子、寿光侯刘鲤受到沛王宠信,而刘鲤对刘盆子心怀怨恨,纠结宾客杀死了刘盆子之兄、前式侯刘恭。光武帝大怒,沛王因此获罪,被囚禁于诏狱,三天后才被释放。于是下诏在全国各郡县搜捕诸王候的宾客,加之互相牵连,被诛杀者数以千计;吕种也遭此祸,临死前叹息道:“马将军真是神人啊!”光武帝召集百官,询问:“谁人可任太子的师傅?”百官迎合光武帝的意思,都说:“太子的舅父、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担当此任。”博士张佚严肃地说:“如今陛下立太子,是为阴家呢,还是为天下呢?若是为阴家,那么阴识可用;若是为天下,那么就定当用天下贤才!”光武帝表示赞许,说道:“我要设太子太傅,是为了辅佐太子;如今博士不以匡正朕的偏误为难事,何况对待太子呢!”随即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任命博士桓荣为太子少傅,赐予锱车、马匹。春季,二月,光武帝乘车去东方巡视。大臣们向光武帝建议:“陛下即位已三十年,应当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光武帝下诏答复道:“朕即位三十年来,百姓怨恨满腹,《论语》说:‘我欺骗谁?难道欺骗上天吗?’‘竟然说泰山的神灵不如林放!’为什么要玷污记载了七十二位封禅贤君的史册!若是各郡县远道派官吏前来祝寿,用虚浮溢美之词歌功颂德,朕一定对他们处以髡刑,并命他们去边疆屯垦。”于是大臣们不敢再建议封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夕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出手不凡,诗人面对七夕星月,神思天外,遥想牛郎织女相会时执手相看泪眼、悲喜交加的感人场景。
B.“鹊辞穿线月”写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月光笼罩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展翅离去,牛郎织女又陷入痛苦的相思之中。
C.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习俗,“花入曝衣楼”写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勾起了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回忆。
D.“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尾联貌似平淡,却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一种怅恨不尽的意味。
15.结合全诗,赏析第三联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心绪。
【答案】14. A 15.从夜半写到天明,从天上写到人间,天上牛郎织女一年尚且有一次相聚,人间离人却只能年复一年盼望团圆。运用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和对比手法,抒发了思念心上人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遥想牛郎织女相会时执手相看泪眼、悲喜交加的感人场景”错误,“今朝暗”表明牛郎织女相会后又分别了,且对首联内容的概括也不完整,首联一写天上, 一写人间。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从夜半写到天明,从天上写到人间,运用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手法;天上牛郎织女一年尚且有一次相聚,人间离人却只能年复一年盼望团圆。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思念心上人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嗟来之食”出自《礼记》中的一个故事,常用来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化用了这个典故。
(2)李商隐《锦瑟》中,表达“聆听锦瑟之繁弦,勾起对华年往事之追思,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之意的诗句是“ ③ , ④ ” 。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古代文人士大夫以兼善天下为己任,执着地追求理想,甚至不惜牺牲,如屈原《离骚》中就有“ ⑤ , ⑥ ”的表白。
【答案】 ①.呼尔而与之 ②.行道之人弗受 ③.锦瑟无端五十弦 ④.一弦一柱思华年 ⑤.亦余心之所善兮 ⑥.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弗”“亦”“犹”。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泊桑在《项链》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中,用一个无比惊艳的反转式结尾,充分证明了逻辑的力量。当伏来士杰太太告诉玛蒂尔德,项链其实只值五百金法郎时,我想说的是,读者大可在震惊之余,回过头去寻找作家的伏笔。因为前文的① ,早已昭示了这一反转式结尾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作品的逻辑闭环,可以理解为毕飞宇所说的“(女人)一晚的虚荣=(女人)十年的辛劳”。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去参加舞会,不幸将项链丢失,可怜的她为此付出了十年艰辛。如果故事在玛蒂尔德与伏来士杰太太重逢之前结束,那么情节就会遵循欠债还钱的契约精神形成逻辑闭环,但同时也会显得②。有心的读者必会察觉,莫泊桑在此之前其实已经用伏笔为反转做足了功课。一处是伏来士杰太太在借项链时的③。当玛蒂尔德提出请求时,她脱口而出说“当然可以”。如此爽快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两人交情够硬,二是项链并不值钱。但第一个可能性从两人十年不曾谋面的细节便可基本排除。另一处是还项链时的细节描写。当伏来士杰太太“用一种不高兴的神情”责怪玛蒂尔德归还太晚时,“她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在这当中,“不高兴的神情”暗示了两人友情的脆弱,而没有检查项链的细节也只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出于朋友之间的信任,其二是项链根本就不值钱。从种种迹象看,没有人会天真地相信第一种可能。更为明显的是,如果友谊与信任当真存在,那么伏来士杰太太就不会说出真相,因为她应该明白,说出真相远比玛蒂尔德承受的十年艰辛更加残忍——她用一句话摧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B.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C.“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D.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请根据文段表述,在下面的框架图内填入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4个字。
【答案】17. B 18.①蛛丝马迹 ②波澜不惊 ③不假思索
19.①十年未见 ②交情够硬 ③还项链 ④很不高兴 ⑤说出真相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解释或补充说明。
A.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破折号表解释或补充说明。
C.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D.破折号表示插入。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前文作家已经埋下了伏笔,前文已经有很多隐约可查的痕迹,可用“蛛丝马迹”。“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②本处是说在玛蒂尔德与伏来士杰太太重逢之前结束,那么情节就会遵循欠债还钱的契约精神形成逻辑闭环,但是故事情节却会缺少变化而显得平淡无奇,可用“波澜不惊”。“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③本处是说伏来士杰太太在借项链时的态度,根据后文“她脱口而出说‘当然可以’”可以看出,伏来士杰太太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可填“不假思索”。“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但第一个可能性从两人十年不曾谋面的细节便可基本排除”可知,马蒂尔德和伏来士杰太太十年未见,马蒂尔德去和伏来士杰太太借项链,所以①应填“十年未见”。
马蒂尔德去和伏来士杰太太借项链,伏来士杰太太爽快答应,根据“如此爽快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两人交情够硬,二是项链并不值钱。但第一个可能性从两人十年不曾谋面的细节便可基本排除”可知,作者将两人交情够硬给否定了,所以②应填“交情够硬”。
根据“另一处是还项链时的细节描写”可知,马蒂尔德带着项链参加完舞会后丢失了项链,但是为了还项链,她付出了十年的艰辛,从而可知,马蒂尔德还是将项链还给了伏来士杰太太,所以③应填“还项链”。
根据“还项链时的细节描写。当代来士杰太太‘用一种不高兴的神情’责怪玛蒂尔德归还太晚时,她‘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可知,这是在说马蒂尔德去还项链时,伏来士杰太太的表现,所以④可填“很不高兴”。
马蒂尔德并没有将项链丢失的事情告诉伏来士杰太太,而是选择了隐瞒真相,而当重逢的时候,伏来士杰太太说出了项链不值钱这一真相,所以⑤可填“说出真相”。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就在华夏文明史的长河中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的一批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因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
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最新考古成果显示,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铜尊、铜鼎、玉琮以及铜器纹饰的发现,祖型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被找到。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从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句式构成:两个比喻,一个是“华夏文明史”像一条“长河”,另一个是“古蜀国”像一座“丰碑”;两个比喻的本体分别是“华夏文明史”和“古蜀国”,喻体分别是“长河”和“丰碑”。
表达效果:用“长河”比喻“华夏文明史”,形象地写出了华夏文明史源远流长的特点;用“丰碑”比喻“古蜀国”,形象地写出了古蜀国在华夏文明史中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意义。
21.示例:此次发现的铜尊、铜鼎、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构成上来看:
划线句子“古蜀国就在华夏文明史的长河中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使用了两个比喻。
“华夏文明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史”像一条“长河”,把“华夏文明史”比作“长河”,本体是“华夏文明史”,喻体是“长河”;
“古蜀国……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中,形容“古蜀国”为一座“丰碑”,本体是“古蜀国”,喻体是“丰碑”。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
“华夏文明史”像一条“长河”,用“长河”比喻“华夏文明史”,形象地写出了华夏文明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
“古蜀国……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丰碑”比喻不朽的业绩,此处用“丰碑”比喻“古蜀国”,形象地写出了古蜀国在华夏文明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意义。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
一、前半句语序不当,应改为“此次发现的铜尊、铜鼎、玉琮以及铜器纹饰”;
二、后半句中途易辙,应改为“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
故整个句子可改为:此次发现的铜尊、铜鼎、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