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体(荆荆宜仙)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3年湖北省荆荆宜仙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
原文 | 译文 |
手如柔夷, 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 手像春荑好柔嫩, 肤如凝脂多白润, 额角丰满眉细长, 嫣然一笑动人心, 秋波一转摄人魂。 |
【答案】1. A 2. B 3. C
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材料一“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可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说法绝对。
C.“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D.“二者相互依存” “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白马的故事
赵树理
有这样一个夏日的傍午,张四哥(一个老马仆)和他最爱的白马在松林下游息——这是他和它的日常生活。
松枝筛下的花荫,地柏笼罩着绿草,虽是赤日当空的夏午,林间的草上尚留着星星的残露。而香蕈也从地柏之网里强伸了秃头——一颗,又一颗,嘎!又两颗——好像给绿草添上黄色的眼睛。张四哥见它(马)吃草之际,忽然把头扬起,静寂的鹄立于大松之旁,知道它已是吃饱了,遂从怀中把刷子取出来,给它整理蹄腕上被苔染绿而且凌乱了的雪色的毛,骤觉着一股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吹得马尾也拂拂摆动。这明明是雨的信息,他也知道,他便收拾了刷子,预备赶了马回去。
不知什么地方来的大量的尘土,霎时把天空染成了红灰色——仿佛初扫的土场,蓦然一道金光,劈开了这红灰的天空一恍,山崩地裂的“砰隆”一声雷响,震得大地都跳了一跳。它被这一震,遂告了奋勇,使出它原有的唯一的本领来——跑。
张四哥此时如何赶它得上,只好找石崖避雨。
狂风从高的天空奔近了地面,把松林吹得潮一般的哗哗作响,再加上不断的雷声,奏成了这暴烈不和谐的音乐。火卷的黑云,又遮了红灰色的天空,把大地变做了夜一般的黑暗,时时闪恍。然而不能继续的电光,只送给地面上更多的恐怖,大雨滴夹着冰雹,打在松干上、石崖上,放爆竹似的把这暴烈不和谐的音乐调子更行提高,松枝不时被风折断,发出“呵呵”“呵呵”的音响,免去暴烈的声音的单调。在这种情形之下,它只是箭一般地跑,盲目地跑,向后抿了耳朵,弯了头,弓了脖子振起了鬃,竖起了尾,两条前一并往前搭,后蹄一并往上掷,把蹄上带起来的泥土抛得枪弹一般地飞舞。
暴涨了的山谷,转动着石头轰轰作响,从断断续续的电光中,隐隐看见褐色的波涛,正在涌沸。它不顾一切地往前跑,两条前腿向谷里一搭,已纵入中流,无情的狂波,打得它翻了几滚。它幸而滚出岸来,抖擞一下,“嘶”的一声,更加紧张地跑,它的嘶声,在这各种声音之中,显得微弱,自己或者也没听到。
它在山麓里一往无前地跑,直向着一片荆棘的丛里窜,好像冲锋破敌的敢死将官,但还要比他更快到不知多少倍。它向上跑去,已跑到半山腰里,“崩隆啪啦”几块大石被雷撼得从山顶上往下滚。它从闪闪的电光中看见这可怕的怪物,更使它慌得吃惊,它使尽了平生本领折向侧面跑,倾斜的山腰使它踏不住步。它渐跑渐下,又跑到可怕的谷边,谷水比起先涨得更雄凶可怕——在电光中看见,水被崖石抵回来,激成了极高的飞花彩浪,再向前就形成谷口的悬崖飞瀑,这时的一切声音,已大得使人耳不暇听了。它沿着一线的崖岸,顺着谷水疯魔似的跑,跑到谷口(已到了悬崖绝壁不能再跑的境地),它又一掉头向旁边崖上跑去。
它又跑了很久,好容易找着一线可下的山坡,便飞也似的跑下去了。
这时,云已薄了,雨已小了,电光也渐渐淡了,风声也渐渐慢了,而它的力也尽了,嘶也止了,步也缓了。
夕阳西斜,天空轻轻地抹了彩霞。湖畔的芦荻,像新拭了的列在架子上的刀枪;青翠的小草,仿佛刚刚浴罢。雨珠留在草木叶上,被夕阳照得莹莹闪烁。堤上的垂柳,一株株整队的平平的排成一列,垂着微尾无力地轻俏地拂打。远山展开了一望无际的翠屏,归鸟在空际散队地疏落地游行。碧绿湖中,又缀了几只点水的蜻蜓。这一切的情形,在湖中又映成整个的倒影。
它在这湖畔的草地上,颓丧地无力地绕来绕去。步下有的是青草,湖里有的是清水,而它此时也懒于吃,也懒于饮。虽然它却不像从前那样的惶恐了;或者它觉着这里已经可以安身了。夕阳照得它的影子已经成了长条,平泻在地面;而它愈走愈慢,终于停了步失意地掉头四顾,但终不见一个人影。唉!好可怜的一匹马啊!
一早晨,张四哥把着一根皮鞭,怒气冲天地向着湖畔找来(这已是第三天了)。他远远看见它低着头在湖畔吃草,暗暗骂道:“好牲畜!折磨得我乱跑了多少路。这回我管教你认得我!”他这会儿忘掉了它是他所爱的了。他打定主意要一把抓住了它的笼头,大挥起鞭来打,向它的股上打,腰上打,腿上打……凡是可打的地方都要打遍;打得它跳,颤抖着跳,闪避着跳;打得它叫,悲哀地叫,绝望地叫。他远远看见它,已经是这样打了它好几遍——在他思想上是这样。
它吃着草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它抬起头来,看见平日最爱它的张四哥,它对他立正,两耳尖向前直指着,粗胖而柔软的嘴唇“哺哺……”的振动,两颗大而晶莹的眼珠并向正中,表出无限的亲爱——好像失路的孤儿,中途遇到了母亲。
他虽紧握鞭走近了它,但它究竟是他所爱的。他看见它眼中所含着的希望,好像绝望的人得到了救命者,他又看见它向来雪白的毛色,又全变了土色,纽旋着,无次序的被胶泥粘贴在皮肤上,而鬃和尾毛又揉得像乱麻一般;两眼角下黑油油两道泪痕,两睫上不知在什么地方撞破了而尚含着败血,而腹部及腿上尚有许多被荆棘划破了的伤痕也已经结成了新痂,这就是他平日最爱的洁无纤尘的白马。他看着它几乎要哭出来,他不介意地把皮鞭丢下,绕着它周身循察,愈发觉了它的更多的伤痕。而它也屡次弯着项看他,好像是怕他弃它而走。
最后他又从怀中取出木梳和刷子,牵它进了湖边,就着湖中的清水给它梳洗。平静的水面,此时悠悠地泛开波纹了。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廿七日
【注】赵树理(1906—1970),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青年时代曾外出求学,一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道“松枝筛下的花荫”“蘑菇也从地里强伸了秃头”,白马吃草之际蹄腕上的毛“被苔染绿而且凌乱”,动态描写却生动表现了日常生活的宁静。
B.小说开头将背景设置为“松林下”,且多次提及松树,有象征意味,尤其是松枝被折断时的“呵呵”声,体现出蔑视暴风雨的乐观精神。
C.白马停下奔跑以后,青草懒于吃清水也懒于饮,既因为惊魂甫定,也因为察觉了与主人失散的处境,内心滋生起孤独与思念因而难以下咽。
D.小说题目是“白马的故事”,集中表现了白马所受的苦难,白马的遭遇对应着人的遭遇,也表现人与白马的感情依恋,寄托着人的期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先对白马奔跑中的动作行为、心理感受进行正面描写,又通过张四哥的观察对它奔跑后的外形进行侧面描写,完整展现了白马的奔跑状态。
B.文中一些比喻不仅抓住相似性,还具有暗示性,如“枪弹”“敢死将官”“架子上的刀枪”等喻体,便有白马在暴风雨中的奔跑是一场战斗之意。
C.张四哥“思想上”鞭打白马的心理刻画,使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张四哥此时内心的愤怒,从后文看其实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D.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以通俗朴实、风趣幽默为主要特征,但他早期的这篇小说表达含蓄隐晦,富于象征,并不通俗。
8.请根据白马经受暴风雨洗礼的过程,简要分析白马的心理变化。
9.小说着意对环境进行细致描写,请结合画线段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6. B 7. A
8. ①雷电风雨降临时,勇敢但盲目;②被狂波打翻后,紧张;③遭遇滚石、悬崖绝壁时,惊恐慌张;④跑下山坡、风雨停驻后,颊丧失意。
9. ①突出语言诗化特色。作者采用多种修辞、细腻生动的描写使小说语言优美,具有诗化的效果,增加文章的感染力。②渲染宁静的气氛。此处雨后环境的描绘,渲染一种宁静美好氛围,也暗示自然风景与白马的行为紧密关联。③推动情节发展。此处描写雨后环境,与前文暴风雨形成对比,由天气的变化,引出下文白马和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且多次提及松树,有象征意味,尤其是松枝被折断时的‘呵呵’声”错误。小说中的松树没有象征性,松枝折断的“呵呵”是拟声词;“体现出蔑视暴风雨的乐观精神”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又通过张四哥的观察对它奔跑后的外形进行侧面描写”错误,奔跑后的外形也是正面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霎时把天空染成了红灰色——仿佛初扫的土场,蓦然一道金光,劈开了这红灰的天空一恍,山崩地裂的‘砰隆’一声雷响,震得大地都跳了一跳。它被这一震,遂告了奋勇,使出它原有的唯一的本领来——跑”“在这种情形之下,它只是箭一般地跑,盲目地跑,向后抿了耳朵,弯了头,弓了脖子振起了鬃,竖起了尾,两条前一并往前搭,后蹄一并往上掷,把蹄上带起来的泥土抛得枪弹一般地飞舞”可知,雷电风雨降临时,勇敢但盲目;
由原文“它不顾一切地往前跑,两条前腿向谷里一搭,已纵入中流,无情的狂波,打得它翻了几滚。它幸而滚出岸来,抖擞一下,‘嘶’的一声,更加紧张地跑,它的嘶声,在这各种声音之中,显得微弱,自己或者也没听到”可知,被狂波打翻后,紧张。
由原文“它向上跑去,已跑到半山腰里,‘崩隆啪啦’几块大石被雷撼得从山顶上往下滚。它从闪闪的电光中看见这可怕的怪物,更使它慌得吃惊,它使尽了平生本领折向侧面跑,倾斜的山腰使它踏不住步。它渐跑渐下,又跑到可怕的谷边,谷水比起先涨得更雄凶可怕——在电光中看见,水被崖石抵回来,激成了极高的飞花彩浪,再向前就形成谷口的悬崖飞瀑,这时的一切声音,已大得使人耳不暇听了。它沿着一线的崖岸,顺着谷水疯魔似的跑,跑到谷口(已到了悬崖绝壁不能再跑的境地),它又一掉头向旁边崖上跑去”可知,遭遇滚石、悬崖绝壁时,惊恐慌张。
由原文“这时,云已薄了,雨已小了,电光也渐渐淡了,风声也渐渐慢了,而它的力也尽了,嘶也止了,步也缓了”“它在这湖畔的草地上,颓丧地无力地绕来绕去。步下有的是青草,湖里有的是清水,而它此时也懒于吃,也懒于饮”“夕阳照得它的影子已经成了长条,平泻在地面;而它愈走愈慢,终于停了步失意地掉头四顾,但终不见一个人影。唉!好可怜的一匹马啊”可知,跑下山坡、风雨停驻后,颊丧失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突出语言诗化特色。“湖畔的芦荻,像新拭了的列在架子上的刀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青翠的小草,仿佛刚刚浴罢”“堤上的垂柳,一株株整队的平平的排成一列,垂着微尾无力地轻俏地拂打。远山展开了一望无际的翠屏,归鸟在空际散队地疏落地游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采用多种修辞、细腻生动的描写使小说语言优美,具有诗化的效果,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渲染宁静的气氛。结合“夕阳西斜,天空轻轻地抹了彩霞”可知,雨已经停了;结合“归鸟在空际散队地疏落地游行。碧绿湖中,又缀了几只点水的蜻蜓”可知,归鸟游行,蜻蜓点水,环境宁静。“翠的小草,仿佛刚刚浴罢。雨珠留在草木叶上,被夕阳照得莹莹闪烁”,此处是雨后环境的描绘,渲染一种宁静美好氛围,也暗示自然风景与白马的行为紧密关联。
推动情节发展。结合上文“不知什么地方来的大量的尘土,霎时把天空染成了红灰色——仿佛初扫的土场,蓦然一道金光,劈开了这红灰的天空一恍,山崩地裂的‘砰隆’一声雷响,震得大地都跳了一跳”“狂风从高的天空奔近了地面,把松林吹得潮一般的哗哗作响,再加上不断的雷声,奏成了这暴烈不和谐的音乐”可知,此处描写雨后环境,与前文暴风雨形成对比;结合下文 “它在这湖畔的草地上,颓丧地无力地绕来绕去。步下有的是青草,湖里有的是清水,而它此时也懒于吃,也懒于饮。虽然它却不像从前那样的惶恐了;或者它觉着这里已经可以安身了”“他看着它几乎要哭出来,他不介意地把皮鞭丢下,绕着它周身循察,愈发觉了它的更多的伤痕”可知,由天气的变化,引出下文白马和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隋散骑侍郎儦曾孙。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
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
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李林甫暴其过,不宜处位,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迁刑部尚书,兼河南尹。帝还京师,即拜东都留守。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絜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
评曰:严挺之拒宰相不肯见李林甫,崔隐甫违诏不屈牛仙客,信刚者乎!二人坐是皆不得相,彼亦各申其志也。管夷吾以编栈谕之,信曲与直不相函哉!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五》)
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B.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C.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D.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屠,亦作“浮图”,佛教语,指和佛教相关的佛陀、和尚、佛塔等等。旧时伞或旗的顶子,因其形似塔顶,也称浮屠。
B.道,本义为道路,这里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还可引申“取道”“方法”等义。《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道”为“取道”之意。
C.狱,会意字,从状,从言。“狱”有“诉讼”“案件”和“牢狱”之意。文中加点的“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的“狱”意思相同。
D.岁考,一指古代每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也指科举学制,一年一次由提学官和学政主持的考试,以评定生员优劣。本文指前一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隐甫是贝州武城人,初任参军,后来升迁至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在官场被排挤,被贬为邛州司马。
B.崔隐甫因嫉妒梨园弟子胡雏得宠,于是请辞来引起皇帝的重视。后皇帝醒悟,把胡雏交给他,崔隐甫立刻杀了胡雏。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脊,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与众人揭发率相张说的过错,皇帝罢免张说的相位:但同时皇帝也免了崔隐甫的官,让他回去侍奉母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2)二人坐是皆不得相,彼亦各申其志也。
14.作者称赞崔隐甫“信刚者乎”,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其如此评价的理由。
【答案】10. C 11. C 12. B
13.(1)我并不是因为他地位低而看轻他,只是他的才能还不到中等人的水平,能与他谈些什么?(2)他二人都因此而不得担任宰相,但他们也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节志。
14. ①直言进谏,揭发受宠、当权之人。②大胆改革,整顿吏治,改变官场独断专行的作风。③刚直高洁,虽有皇帝推荐,但执意不去拜见能力不及中人的牛仙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梨园弟子胡雏善于吹笛,得宠。曾经负罪躲藏在禁中。皇帝因别的事召崔隐甫,缓缓地对他说:“我就问你要这个人。”
“梨园弟子胡雏”作主语,后接谓语“善笛”,排除BD;
“从容指曰”的主语是“帝”,“隐甫”是“召”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B.正确。“道芷阳间行”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C.“意思相同”错误,本文“狱”为“牢狱”之意,“台无狱”句意:台里没有牢狱。
《曹刿论战》的“狱”为“案件”,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嫉妒梨园弟子”错误,原文是“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微”,地位低;“易”,轻视;“逮”,及,达到。
(2)“坐”,因为;“相”,做宰相;“申”,表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可知,直言进谏,揭发受宠、当权之人。
根据“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可知,大胆改革,整顿吏治,改变官场独断专行的作风。
根据“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隐甫终不诣”“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可知,刚直高洁,虽有皇帝推荐,但执意不去拜见能力不及中人的牛仙客。
参考译文: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是隋朝散骑侍郎崔傭的曾孙。初任左玉钤卫兵曹参军,后来升任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僧人惠范倚仗太平公主胁逼人家子女,崔隐甫检举揭发其罪状,反遭排挤,贬为邛州司马。玄宗即位,升任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又升为洛阳令。那时,梨园弟子胡雏善于吹笛,得宠。曾经负罪躲藏在禁中。皇帝因别的事召崔隐甫,缓缓地对他说:“我就问你要这个人。”崔隐甫回答:“陛下看轻臣而重视一个乐工。请辞官。”再拜以后出来,皇帝醒悟,立刻道歉,把胡雏交给他,崔隐甫立刻杀了胡雏。皇帝下诏免胡雏一死。诏下,已经来不及了,赐给崔隐甫缣百段。
过了三年,升为御史大夫。当初,台里没有牢狱,凡有囚犯,都关在大理。贞观年时,李乾祐为大夫,开始设置牢狱。从此,中丞、侍御史都可以捕人。崔隐甫根据过去的例子,废除了台里的牢狱。后来,囚犯往来有时发生泄密,成了个问题,于是又把人关在厨院内。台中自监察御史以下,以前都专断独行,不向谁报告请示。从崔隐甫开始,一切事情都必须禀报以后才能施行,有违背皇帝意思的就即刻改正,很多被贬黜,于是台吏们都小心谨慎,不敢马虎,崔隐甫的威名赫赫然。皇帝曾诏命崔隐甫去主持外官的每年考核。过去,都要反复研究议论,一冬春都不能检查完,崔隐甫一早上把被考核者都集中起来,询问后即刻核实,到晚上就考核完了。评论者都佩服他的敏捷。皇帝曾经对他说:“你任大夫职,天下人都认为是称职的。”
张说执政。崔隐甫一向讨厌张说,于是与中丞宇文融、李林甫一同揭发他的过错,不该处宰相之位。张说被罢相位。但皇帝也不喜欢他们联结为党,免了崔隐甫的官,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一年多以后,又招回任大夫。后升为刑部尚书,兼河南尹。皇帝回到京师,就任崔隐甫为东都留守,后封爵清河郡公。死后追赠益州大都督,赐谥为“忠”。
当初,皇帝有任崔隐甫为宰相的意思。对他说:“牛仙客可以一起谈谈,你常见到他吗?”崔隐甫说:“没有见过。”皇帝说:“可以去见见他。”但崔隐甫始终没去见牛仙客。过了些日子,皇帝又问去与牛仙客谈过话没有。崔隐甫的回答与前一次一样。皇帝于是决定不用他为相。崔隐甫的子弟中有人问为什么不去见牛仙客。他回答:“我并不是因为他地位低而看轻他,只是他的才能还不到中等人的水平,能与他谈些什么?”崔隐甫每到一处,都清廉耿介,自守很严,精通治理之道。在职时以强正闻名。
评论:严挺之宁愿拒绝宰相的职位也不肯去见宰相李林甫,崔隐甫宁愿违背皇帝的劝说也不肯去见牛仙客,确实是刚直的人!他二人都因此而不得任宰相,但他们也各自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节志。管夷吾曾以搭建棚子打比方,的确,曲与直是不能相包容在一起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①
范仲淹
其八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其九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②。
【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缁(zī),黑色。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心”指一种纯朴的心地和高洁的情操:“爱云水”,是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诗人在“云水”中能发现精神寄托之所。
B.第一首末两句暗用《孟子·离娄上》孺子歌之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表白其“素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
C.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这里乐景写哀情,隐喻着诗人直言进谏无辜遭贬的悲愤。
D.两首诗写出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仿若画境,语言质朴却又清雅,不流于浅俗。
16.范仲淹在诗中与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同样化用了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但两人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①范诗借陆机诗句反其意用之,是说自己不信京城风尘会染黑自己。诗人怀“素心”,爱“云水”,结句用典表明自己本性纯朴、情操高洁,有坚守自我心志的底气和宠辱不惊的豁达超脱。
②陆诗化用陆机诗句则是说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诗人壮志难酬,长期得不到重用,结句用典表达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只能在寓所等待召见的郁闷落寞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乐景写哀情”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以此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机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结合其八中的诗句“素心爱云水”可知,诗人怀“素心”,爱“云水”,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结句用典表明诗人自己本性纯朴、情操高洁,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表现出宠辱不惊的豁达超脱。
陆诗中,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说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结合背景可知,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长期得不到重用,结句用典表达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内心郁闷落寞,因此用想早点回家,只能在寓所等待召见,表达内心悲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碣石山是自古以来的海滨名胜,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列锦”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排列,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类,请你再写两句用“列锦”修辞手法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度义而后动 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③.碣石潇湘无限路 ④.旌旆逶迤碣石间 ⑤.鸡声茅店月 ⑥.人迹板桥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度”“碣”“潇”“旌旆”“逶迤”“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地生活,方可彰显生之价值。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时光匆匆,人生如①,唯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单地清点倒影,浊浪即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给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书破万卷,路行千里,世上疮痍,笔底波澜。杜甫选择了诗意地生活,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②;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穷愁潦倒;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无能为力,少陵仍矢志不移,用一支③,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寻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浅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并适当调整句子顺序,使其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逻辑。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①白驹过隙 ②孤苦伶仃 ③ 如椽巨笔
19.示例一:拂尽世俗的尘埃,清静纷扰的红尘,彰显生命的价值。示例二: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让纷扰的红尘得以清静,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
20. ①构成:上下两句中,“闲观”与“静赏”,“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碧云”与“松风”,“晚”与“凉”两两相对,词性一致,结构相同,意义相连。②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①应填写与“时光匆匆”意义相近的成语,且是比喻句,可填“白驹过隙”。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强调孤独,可填“孤苦伶仃”。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③此处指笔的意思,可填“如椽巨笔”。如椽巨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整句是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可以“拂尽世俗尘埃”为基础句式,把后面的句子改写为动宾短语结构,且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调整语序,即改“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为“清静纷扰的红尘,彰显生命的价值”。
也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为基础句式,先把这两句话语序调整一下,再把“拂尽世俗尘埃”改为“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上下两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如“闲观”与“静赏”都为状中式短语,“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都为主谓式,“碧云”与“松风”为偏正式,“晚”与“凉”都是形容词。
对偶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向往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叶朗教授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搂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它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不简单在 ① ,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还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② 。第三个层面,是它处处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悟。这种感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③ ,而宇宙是无限的。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的命运。《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草拟了《关于职高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与设想》(以下简称《思考与设想》)。
B.周朴园(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
C.中国哲学中的“空”不是“万境归空(空白虚无)”,而是“空(万物的源泉)纳万境”。
D.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C 22.①宝黛爱情的悲剧;②不应受礼和法的限制;③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小括号是句内括号,表示对部分词语的解释。
A.补充说明,补充此句的出处;
B.补充说明,补充人物动作,属于舞台说明;
C.解释说明;
D.补充说明,补充与前句相对的内容。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红楼梦》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相比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从浅层来看是宝黛爱情悲剧,所以本处可填:宝黛爱情的悲剧。
②因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汤显祖讲的是“情”和“理”“法”的关系,所以曹雪所讲的“情”也是和“理”“法”有关联,但曹雪芹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不应该被限制和扼杀,可填:不应受礼和法的限制。
③本处是说《红楼梦》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悟,而后面说到《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与后文“而宇宙是无限的”相对,又形成对比,构成转折关系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填: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重点中学常常看到这样场景:从教室到餐厅,不到一分钟步行的距离,小雨淅沥之时,或是骄阳微躁之日,少数男同学戴着防雨帽,女同学打着遮阳伞。见此情景,一些人疑惑,现在的学生都这样弱不禁风不胜骄阳了?一些人心生羡慕:“他们这样好帅,这样好美!”一些人冷静思考:我们崇尚阳刚之美,也应欣赏纤弱之美。美本来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对此应以平常开放的心态对待。
你对以上材料有什么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