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江门市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
B. 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只会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
C. 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 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 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 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D. 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
A. 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二者相得益彰。
B. 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 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
D. 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完全取代了文字表述。
4. 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②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③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④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
5. 不同点:①材料一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②材料二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错误,文中为“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是“似乎”;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只会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错误,“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错误,偷换主语,“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错误,原文为“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可知是未知的,推断不成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A.选项文学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
B.阐述了精美的图画艺术在审美感染力方面比语言艺术具有优越性,没有体现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C.阐述的是图像化的写作的优势。与“图像凌越文字”无关。
D.阐述的是图像化封面的作用。与“图像凌越文字”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即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即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
“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即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
“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即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
不同点:
材料一第三段“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材料二第二段“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认为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材料二最后一段“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听一下,说一句:“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未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 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 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 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 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 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 小说划线部分渲染了迎接祖国慰问团的气氛,烘托了“我”的轻松心情,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
C. 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D. 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 文本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9. 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9. ①在战场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哀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可知,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才产生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从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并不能看出战争必胜。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有利于故事的展开。
“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本二“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这也可以从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得到证明。
文本二“‘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小说中作者以志愿军小刘的故事为一个侧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真挚的革命友谊与崇高的牺牲的精神,如写小刘真诚地等了“我”几个月,临回国还把一个笔记本留给了“我”,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了小刘高大的形象,如“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总之,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文本二“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小说《团圆》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如小说中多次写“我”的感受,“‘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这些情感的自然流露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瑚琏也。”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指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B.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C.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D.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汉族男子在弱冠之后可取字,女子则无字。
B.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玉制器具,是“高”“贵”“清”的象征,文中用以指子贡有安邦治国的才能。
C. 仲,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古代长幼的排序非常有讲究,依次为伯、仲、叔、季;也用以指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
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认为颜回能闻一知十,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所以自己比不上颜回。
B. 子贡认为文武之道没有灭绝,孔子的学问是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的。
C. 孔子认为贫穷而乐道、富有而好礼比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更好。
D. 子贡逐步分析,认为田常攻取吴国后,田常就可以孤立国君、控制齐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2)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
14.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子贡的形象特征。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贤人抓住根本,不贤的人得到末节,无处不有文武之道。
(2)吴国城墙高又厚,城池广袤深远,铠甲坚固且新。
14. ①能言善辩,巧于辞令;②谦虚好学;③善于思考;④扶危济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孔子到一个国家,一定要问该国政事。这是寻求得到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到,这或许不同于别人求的方法吧。”
“是国”是“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抑”,意思是还是,应该与后边的“与之与”放在一起,与前边的“求之与”构成选择问句,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女子则无字”错误,女子及笄后也可取字。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攻取吴国后”理解有误,原文表述是“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可知应是攻打吴国没有取胜。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识”,知道,了解;“大”,根本;“小”,末节。
(2)“城”,城墙;“以”,相当于“而”,并且;“坚”,坚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可知子贡能言善辩,巧于辞令;
根据原文“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可知子贡谦虚好学;
根据原文“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子贡善于思考;
根据原文“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可知子贡扶危济困。
参考译文: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子贡能言善辩,巧于辞令,孔子常常压制他。孔子问道:“你和颜回谁强?”子贡答道:“我怎敢和颜回相比!他闻一知十,我闻一知二。”子贡完成了学业,问道:“我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一个器皿,是宗庙里的瑚琏。”陈子禽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没有灭绝,还在人间流传,贤人抓住根本,不贤的人得到末节,无处不有文武之道。夫子在什么地方不能学习,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陈子禽又问:“孔子到一个国家,一定要问该国政事。这是寻求得到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到,这或许不同于别人求的方法吧。”子贡问:“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道,富有而好礼。”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家的势力,便调他们的兵攻鲁。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子贡于是出发,先到齐国,劝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是不能与它作战的原因。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墙高又厚,城池广袤深远,铠甲坚固且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攻打的。”田常愤然变色说:“你难做的,别人容易;你容易的,别人难做。你拿这些来教我,是什么意思?”子贡说:“我听说,有内忧的攻强国,有外忧的攻弱国。如今您有内忧。我听说你三次被封三次失败,就是因为有反对的大臣啊。现在您破鲁以扩齐,战胜了鲁国使国君骄纵,打败了使大臣尊重,而您的功劳却不在其中,这样和国君的关系就会一天天疏远。这是您在上使国君骄纵,在下使大臣肆恣,想以此成就大业,难啊。国君骄纵就会不顾忌一切,大臣恣肆就会互相争夺权力,这是您在上与国君有矛盾,在下与大臣互相争夺权力。这样,不但难成大业,而且会有危险啊。所以不如伐吴。伐吴不胜,那样百姓死在国外,大臣在国内势力减弱,这样您上无大臣反对,下无百姓非难,能够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①
韦应物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②识遗民③。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注】①唐德宗建中二年,常鲁以监察御史身份担任入吐蕃使崔汉衡的判官。吐蕃赞普认为唐王朝书函措辞不当,又对所划疆界存有异议,崔汉衡遂命常鲁回朝请示,故此诗题称“却使西蕃”。却使:回使、报使。②亭障:边塞堡垒等军事设施。③遗民:吐蕃侵占地区的大唐百姓。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紧扣题目,写常鲁从遥远的吐蕃回来,又携带天子诏书再度出使。
B. 颔联先抑后扬,常鲁本是一介书生,拘守文墨,现在却能凭单骑消除边塞战争。
C. 五句承上,写旅途风雨,关河夜宿,辛劳可知。略点景物,有含蓄不尽之妙。
D. 六句启下,想象常鲁途经吐蕃侵占之地,多见亭障遗民,内心必然感慨不已。
16. 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手法:①想象。诗人想象,友人此去必能收复故地,完成使命。②反问。“宁辞”是“怎会推辞”的意思,实即“不辞”。情感:诗人期待常鲁不辞辛苦,不辱使命,收复失地,报效国家。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B.“先抑后扬……拘守文墨”错,颔联先写常鲁以前的身份是小小的文职,后写他现在肩负出使边塞调和战争的重大使命,无所谓抑扬,有对比转折。“守”是固守、坚守之意,中性词,不能理解为贬义的拘守、拘泥。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尾联“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中诗人嘱托并祝福常鲁这一去一定要想法收复失地,不要因为只身前往边塞,路途遥远危险往来频繁而畏惧推辞。题目为“送”,说明常鲁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只是即将出发,诗人联想想象,虚写常鲁这一去的美好结局,其间融入了诗人对常鲁的祝福和期待。
“宁辞沙塞往来频?”中“宁”是难道,与结尾问号结合构成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常鲁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无畏无惧的决心,表现了忠贞爱国、奉献担当精神,也饱含了作者的敬意和赞美肯定之情。
(三)名篇名句歌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的理想是“浴乎沂”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风乎舞雩 ②. 咏而归 ③. 河海不择细流 ④. 故能就其深 ⑤. 王者不却众庶 ⑥. 故能明其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雩、咏、择、深、庶、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应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传统节日与现代趣味跨界融合,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______,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给出了令人______的答案。
从春节《唐宫夜宴》刮起的文化暖流,到端午节《洛神水赋》的衣着蹁跹,再到中秋节《鹤归来兮》的凌云而上,“中国节日”系列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出七期美妙绝伦的现象级节目,彰显了文化之美、中国之美,再次非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节目仿佛是把千年来的历史卷轴缓缓展开,华丽恢弘、大气磅礴的文化盛景扑面而来,给人极大的心灵______。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的出圈,带动了一批国风节目,各种节目______,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实现了从“清流”到“潮流”的跨越,也呈现出从“火一阵”到“一直火”的蓬勃态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宝库,只有用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才能让传统文化节目焕发出无穷魅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触碰 赞叹不已 振撼 层出不穷
B. 触碰 叹为观止 振撼 屡见不鲜
C. 碰撞 赞叹不已 震撼 屡见不鲜
D. 碰撞 叹观止 震撼 层出不穷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彰显了文化之美、中国之美,再次非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 彰显了中国之美、文化之美,再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C. 彰显了文化之美、中国之美,再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D. 彰显了中国之美、文化之美,再次非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D 19. B
20. 排比修辞的构成:排比句由“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三个内容接近的短语构成,三个短语均是偏正结构。
表达效果:三个短语列举了让传统文化节目焕发出无穷魅力的条件,拓展、深化了文意;三个短语并排而出,句式整齐,增强语势,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触碰:接触。碰撞:撞击,程度深于“触碰”。
语境中二者产生了奇妙反应,应用“碰撞”,排除AB;
第二空,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语境指节目好到了极点,应用“叹为观止”,排除C;
第三空,振撼:震动。震撼:震动摇撼。
语境用于对人心灵的影响,应用“震撼”;
第四空,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语境“带动了一批国风节目”,应指节目接连不断地出现,应用“层出不穷”。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文化之美、中国之美”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为“中国之美、文化之美”;
二是搭配不当,“非凡”与“呈现”修饰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应为“非凡魅力”。选项中只有B项修改全部正确。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分析排比修辞的构成,可以结合其定义和特点加以分析;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时,除了通用的表达效果,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1)构成
定义: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特点:一是成分,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构成,如画线句由“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三个短语构成;
二是内容,意义要相关或相近,如“讲述”“表达”“传播”三者意思相相似;
三是结构,结构要相同、相似,并且语气要相同,如“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三者都是偏正结构。
(2)表达效果
内容上:“忠于历史的讲述”“紧贴现实的表达”“跨界融合的传播”列举了让传统文化节目焕发出无穷魅力的条件,可以使语句内容丰富,使文意得到拓展。
形式上:三个短语排列而出,句式整齐,语气一贯,节奏性强,达到了加强语势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应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许多人选择了一种既防病强身,又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健步走。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排行榜名列前茅,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那么真的是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
健步是确实可以提升骨骼强度,延缓膝关节衰老。但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健步走并不需要达到专业竞技比赛的强度。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 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 ① ,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而每天上下班、在室内小范围的间歇性行走,即使超过了一万步, ② ,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
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平时缺少运动的人士,尤其是老年人,通常肌肉力量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专家建议,开始健步走运动时,不要一味关注步数, ③ ,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除此之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可以避免长时间行走带来的伤害。
21. 下列句子中的“刷”和文中加点的“刷”,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本届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队状态低迷,发挥欠佳,第二轮就被刷了下去。
B. 有的同学试图依靠刷题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
C. 神舟十四号飞船顺利返回的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刷屏,受到广大网友关注。
D. 刷脸支付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B 22. 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 ②大多也是无效步数 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根据“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可知,文中加点的“刷”就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运动量的意思。
A.根据“状态低迷,发挥欠佳”,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淘汰”。
B.根据“刷题”“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接触题量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C.根据“刷屏”“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短时间内某重复信息集中出现。
D.根据“刷脸支付”“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可知本句中的“刷脸”指的是以AI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新型支付方式,“刷”是“通过、使用”的意思。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 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健步走满足一定的时间、步频与心率即可达到健身效果,不需要追求大汗淋漓,故可填入“并不追求大汗淋漓”。
②处,根据“即使超过了一万步”“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这样的步数是起不到效果的,故可填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之类的语句。
③处,根据“不要一味关注步数”“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参与健步走运动时,应从较短的时间与较近的距离开始,故可填入“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之类的语句。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红婵2007年出身于广东湛江的农村低保户家庭,7岁开始练跳水,几乎放弃了读书和学业,全身心地投入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 14岁赢得东京夏季奥运会女子跳水10米台金牌,一句“拿奖金给妈妈治病”令人动容。谷爱凌2003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高知家庭,3岁开始进入滑雪场,16岁一年完成了高中两年的课程,17岁考取斯坦福大学,18岁摘得北京冬季奥运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面对采访她逻辑清晰,中英文切换自如,一句“要把中国元素带到全世界”感动无数中国网友。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你选择合适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