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川省成都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不仅使我对医学的科学属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使我对医学的社会属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基础医学虽然不像临床工作那样面对活生生的人,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它同样是有温度的。所以,我认为医学是有温度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插上了翅膀,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众多曾经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少严重的疾病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医学的重点放在救治生命最后阶段病人的上面,而不是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医学的边界也开始模糊,被赋予了过度的使命,并常常把危险因素当作疾病治疗。人们过度相信技术,常常忘记病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对医者关怀的期盼。
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但人们对慢性病的根本性质和成因缺乏正确的认识。人类的进化是以数十万年计的,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经历了200多万年,脊柱仍然没有完全适应直立行走;十几万年前智人的脑容量已经达到1400mL,7万年前智人经历了认知革命,而到今天,人类的脑容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智人从狩猎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花了6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花了1万年,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只用了几百年。生活方式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远远跟不上,慢性病由此而生。对此,人类除了坦然接受之外,重要的是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应把所有责任加诸医药。
人类自有文明就有医术。从《黄帝内经》(东方)和希波克拉底(西方)开创医学以来,医学一直都在为回应他人痛苦而努力。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人类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
一个人生命的铸成,需要无数生命的支援、补充、滋润和蕴化。一个医者的合格与成熟,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也需要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摘编自韩启德《医学的温度》代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床工作要面对活生生的人,是有温度的,基础医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也是有温度的。
B. 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快速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传染病和严重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治疗。
C. 慢性病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速度太快,而人类生活方式短期内发生变化的速度太慢。
D. 医术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出现是为了努力地回应他人的痛苦,因此,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作者基于在20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中,对医学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论证观点。
B. 作者用“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来类比论证“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的见解。
C. 为了论证观点,文章从人们对技术的过度相信、慢性病产生原因的揭示、医者的责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
D. 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大量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医学应该有清晰的边界,医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方面。
B. 虽然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
C. 尽管技术能解决一定的健康问题,但并不能代替医者去履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职责。
D. 医者只要有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就是一个合格成熟的医者。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人类的寿命延长,传染病和严重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治疗”错误,原文为“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众多曾经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少严重的疾病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C.“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速度太快,而人类生活方式短期内发生变化的速度太慢”错误,原文为“生活方式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远远跟不上”。
D.“其出现是为了努力地回应他人的痛苦”错误,原文为“医学一直都在为回应他人痛苦而努力”,并非目的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错误,文章并未大量运用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要有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就是一个合格成熟的医者”错误,太绝对,原文是说“一个医者的合格与成熟,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也需要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2022年也恰逢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之际,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他回答了记者针对湿地保护的相关问题。
记者:我国有哪些可以向世界分享的湿地保护模式呢?
雷光春:首先是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城市。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它把城市、人民和湿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湿地得到修复,城市环境和功能得到改善,当地百姓的收入和幸福感也得到明显提升。杭州西溪湿地模式对推动整个《湿地公约》工作的发展,尤其是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建立湿地保护网络。目前我国基于流域形成了长江保护网络、黄河保护网络和滨海湿地保护网络。这些保护网络相当于中国的“三区四带”,它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当中,这在全球也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另外是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保护滨海湿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开创了世界遗产公约申报的先河,即以保护候鸟迁飞区的完整性作为一个世界遗产的保护目标。在江苏盐城第一期申报成功之后,第二期的申报材料已经完备,准备迎接现场评估。申遗成功后,将大大促进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
记者:我国在保护候鸟迁飞通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雷光春:候鸟每年要经过的路径的集合被称为“迁飞区”。全世界共有九大迁飞区,有四个经过我国。中国在迁飞区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是整个迁飞区候鸟关键的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像雁鸭类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鸻鹬类在南半球越冬,但要在中国停歇。还有一部分鸟类是在中国的北方繁殖,少部分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繁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决定了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区保护的成败,也决定了迁徙水鸟200多个物种保护的成败。
第一点,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迁徙水鸟栖息地的保护高度重视。无论是中国的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湿地保护工程规划,还是国务院发布的湿地保护相关的一些重要文件,都为迁徙候鸟栖息地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二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我国现有600多个各种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多个湿地公园,包括近1000个国家湿地公园和600多个地方湿地公园。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今年可能还要增加20多处,从而达到80多处,提前完成2030年规划的保护目标。
第三点,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国际合作。我们广泛吸纳全球智慧用于中国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同时我们也积极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培训,积极参与湿地公约的发展。
记者:中国科学家在促进湿地保护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雷光春:随着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国家对发展湿地科学研究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国相关科研队伍迅速发展,如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位列全球第二,接近美国的90%,平均每年有超过1万篇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内容涵盖新理论、新观点,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一些基础数据。
记者:您如何评价本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取得的成果?
雷光春:本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我以《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参加瑞士方面的会议。在武汉会场,与会各方联合发布了“武汉宣言”,这是一个政治性纲领文件,对推动《湿地公约》发展和全球湿地保护工作的进步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本届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红树林是全球濒危湿地生态系统,是整个热带、***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一条生命线,关乎国土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鸟类鱼类等生物都依赖红树林生存。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雷光春:湿地保护的中国成就》)
4. 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城市、人民和湿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湿地保护案例。
B. 基于我国流域形成的长江保护网络、黄河保护网络和滨海湿地保护网络,是中国的“三区四带”,在全球有示范意义。
C. 保护中国候鸟栖息地是为了保护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区以及迁徙水鸟200多个物种。
D. 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今年还将增加20多处,从而达到80多处,提前完成2030年规划的保护目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湿地保护模式只表现在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城市、建立湿地保护网络、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保护滨海湿地这三个方面。
B. 中国是整个迁飞区候鸟关键的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因此,全世界九大迁飞区有四个迁飞区经过中国。
C. 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论文涵盖的新理论、新观点等来看,我国科学家为促成湿地保护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D. 中国在深圳建立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作为访谈类文章,记者是如何将访谈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充分了解访谈对象雷春光分管以及研究的领域。②围绕中心话题,有序提问,问题清楚明了,条理清晰。记者先后提的四个问题,都围绕中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展开。③抓住访谈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敏锐洞察的优势,将访谈深入到缔约方大会取得的成就方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是中国的‘三区四带’”错误,原文是“这些保护网络相当于中国的‘三区四带’”。
C.“保护中国候鸟栖息地是为了保护……”错误,原文是“国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决定了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区保护的成败,也决定了迁徙水鸟200多个物种保护的成败”,并非目的关系。
D.“还将”错误,原文是“可能还要”,文中是或然。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只表现在……”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我国有哪些可以向世界分享的湿地保护模式呢?”“首先是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城市”“其次是建立湿地保护网络”“另外是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保护滨海湿地”。
B.“因此,全世界九大迁飞区有四个迁飞区经过中国”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全世界共有九大迁飞区,有四个经过我国。中国在迁飞区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是整个迁飞区候鸟关键的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
D.“中国在深圳建立的‘国际红树林中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错误,把未然说成了已然,原文是“本届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记者提问的问题“我国有哪些可以向世界分享的湿地保护模式”“我国在保护候鸟迁飞通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中国科学家在促进湿地保护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您如何评价本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取得的成果”可知,记者在进行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访谈对象雷春光分管以及研究的领域;记者围绕中心话题,有序提问,问题清楚明了,条理清晰。记者先后提的四个问题,都围绕中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展开;记者抓住访谈话题的现实意义,发挥记者对现实敏锐洞察的优势,将访谈深入到缔约方大会取得的成就方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①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了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时,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期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道:“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道。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通过“失掉了屋顶的走廊”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奠定了小说压抑阴沉的感情基调。
B. 作者对少年工人的塑造,既有连串的动作描写,也有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还有叙述人称从“我”到“乘客”的转换。
C. 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描写的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
D. 作者没有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是把情感寓于冷静的描写之中,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展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8. 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与少年工人的状况有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作家第二稿是“白色的月亮低垂着,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定稿则改为“灰色的月亮朦胧地……废墟”。有人说,从“白色的月亮”到“灰色的月亮”的转换,正体现了作者精细的考量和高超的写作功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初上车,发现少年工人是个“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嘴、身子不断前仰后合的孩子”,“我”内心嫌弃、不快。②当他人指出少年工人“濒临饿死”的真实状态,“我”对他有了同情之心。③少年工人因身体失去重心突然向我倒过来,我为“条件反射似的用肩头把他的身子撞了回去”这一行为感到满心愧疚。④听到少年工人说“到哪,都没关系”,“我”内心沉重,却又无能为力。
9. ①“灰色的月亮”的灰暗意象营造了阴暗不祥的氛围,与阴沉寒冷的天气、荒凉残败的景象相契合;而“白色的月亮”的明亮,与此格格不入。②为少年工人的出场做铺垫。在“灰色的月亮”等意象酿成的阴暗、不祥的氛围中,饿得前仰后合、奄奄一息的流浪少年工的登场也就显得更为自然,符合情理。③“灰色的月亮”与小说中“我”的“黯淡心情”互相呼应,暗示了在战败后荒凉的社会中艰难生存的民众残破的内心。④“灰色的月亮”象征着二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困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将它作为标题,深化了主旨,启人深思。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还有叙述人称从‘我’到‘乘客’的转换”错误,转换的是“观察视角”而不是“叙述人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可知,初上车,发现少年工人是个“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嘴、身子不断前仰后合的孩子”,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我”内心嫌弃、不快。
结合“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可知,当他人指出少年工人“濒临饿死”的真实状态,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少年工人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我”对他有了同情之心。
结合“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可知,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为“条件反射似的用肩头把他的身子撞了回去”这一行为感到满心愧疚。
结合“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可知,听到少年工人说“到哪,都没关系”,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我”内心沉重,却又无能为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可知,“灰色的月亮”的灰暗意象营造了阴暗不祥的氛围,与阴沉寒冷的天气、荒凉残败的景象相契合,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而“白色的月亮”的明亮,与此格格不入。
为少年工人的出场做铺垫。结合“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可知,下文写初上车,发现少年工人是个“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嘴、身子不断前仰后合的孩子”,在“灰色的月亮”等意象酿成的阴暗、不祥的氛围中,饿得前仰后合、奄奄一息的流浪少年工的登场也就显得更为自然,符合情理。
结合“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可知,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我”内心沉重,却又无能为力。“灰色的月亮”与小说中“我”的“黯淡心情”互相呼应,暗示了在战败后荒凉的社会中艰难生存的民众残破的内心。
小说最后写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描写的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灰色的月亮”象征着二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困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将它作为标题,深化了主旨,启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B.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C.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D.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周”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
B. “强为我著书”与“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C. “言道家之用”与“有车之用”(《〈老子〉四章》)两句中的“用”字含义相同。
D. “宗为魏将”与“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
B.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去掉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要去掉高贵的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他没有什么好处。
C.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而不求名声为主旨。他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请求他写书。
D. 因为学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家学说,所以学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2)道德观念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同谋划,难道就是这么讲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个隐居的君子。
“霸王者”是一个词,指“称霸称王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其然否”是“知”的宾语,“老子”是“隐君子也”的主语,应在“否”后断句,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适”,分别为“到……去”和“享用”。句意:孔子前往周都。/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适”字含义不同。
B.“强”,分别为“勉力”和“强壮”。句意:就勉力给我写些书吧!/强健的筋骨。“强”字含义不同。
C.“用”,都为“功用,用处”。句意:那书是讲道家之学术的。/车轮发挥作用的地方。“用”字含义相同。
D.“为”,分别是“成为”和“庆祝”。句意:宗做了魏国的将军。/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为”字含义不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D.“因为学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家学说,所以学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错误,原文“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两者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贾”,商人;“良贾深藏若虚”,省略句,补出“深藏”的宾语“货物”;“虚”,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高尚品德。
(2)“道”,道德观念;“相”,相互;“岂”,难道;“邪”,疑问语气词,吗、呢。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氏,姓李,名叫耳,字聃,他是周朝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周游到周朝,向老子请教关于礼制的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个人,他的人体和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他所说的话还在我的耳际。况且,做君子的,如果恰逢其时,则可驾车入朝辅佐圣明君王,如不逢时,君王不贤明的,则只好自行其累。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你要去掉你的骄气和各种欲望,仪表姣好和满腔宏大的志气,都是对于你的身子没有益处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孔子离开老子之后,对他的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会飞翔;鱼,我知道它会游水;野兽,我知道它会奔跑。会奔跑的,可用绳网来捉住它;会游水的,可用丝线来钓着它;会飞翔的可用箭来射击它。至于龙,我就不能知道它是如何乘着风云飞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犹如龙啊!”老子修炼道德,他的学术观点就是:以隐身无名为目的。他在周朝留居很久,看到周朝的王道衰落,便离周而去。走到一个关口,守关的令尹名叫喜,对老子说:“你要去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便为他著了一部书,分为上下篇,其内容是讲道德的(《道德经》),共写了五千多字,而后出走,没人知道他最终去哪里了。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了书十五篇,那书是讲道家之学术的,与孔子是同一时期。”照这种说法,那老子岂不是有一百六十多岁。又有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所以修养得这样长寿。”自从孔子死了之后,又过了一百二十九年,而那位史记官周太史名叫儋的人来见秦献公,说道:“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个隐居的君子。他的儿子名叫宗,宗做了魏国的将军,魏国把段干那地方封给了他。世上学老子的学说的人,往往贬低儒学;那儒学也贬低老子。道德观念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同谋划,难道就是这么讲吗?李耳的宗旨就是:管理者要无所作为,让下边的人自我感化;社会安宁清静,百姓自然归于正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提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公元1122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与《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②南服:南方较偏远地区。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歌首联都照应题目,直接写岳阳楼,但切入点不同,前者以岳阳楼的位置切入,后者强调其影响力。
B. 两首诗歌颔联都紧承首联,描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想。但前者借助“吴蜀”一词使诗歌更具历史厚重感。
C. 两首诗都融登楼、观景、抒情为一体,在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上特点鲜明,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相似。
D. 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基本相同。但从颈联看,前者不远万里来游览与后者双鬓斑白相较,多了轻松闲适之情。
15. 两首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相同点:凭吊历史之情。“白头吊古风霜里”和“欲题文字吊古昔”都明写“吊古”,即诗人想要写诗文来凭吊往古之人事的情怀。
不同点:①《登岳阳楼二首(其一)》表达了年华逝去、人生迟暮(衰老)之悲。诗人以“白头”直写自己的衰老,同时以“风霜”和“老木”加以衬托。②《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表达了亡国之后漂泊流徙的前途渺茫之感。诗人借景抒情,面对风壮浪涌的长江、洞庭,想到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未卜,心绪茫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不远万里来游览”和“多了轻松闲适之情”错,结合诗句及注释,此时北宋灭亡,诗人南迁避难。“万里来游”只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说法,因而“轻松闲适”也是错误的。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表达了年华逝去、人生迟暮(衰老)之悲。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尾联“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想要题几句诗凭吊古人,江风很大,波浪涌动,我的心不知所措。诗人吊古伤己,借景抒情,面对风壮浪涌的长江、洞庭,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恨的感慨。
根据以上分析,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所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叹了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钱塘街巷之美和当地居民住宅之雅,读来让人神往不已。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景物描写过渡到人物描写。
【答案】 ①. 金戈铁马 ②. 气吞万里如虎 ③. 烟柳画桥 ④. 风帘翠幕 ⑤. 江山如画 ⑥.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戈、虎、柳、幕、画、豪。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最近,“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网络走红。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 ① 之嫌。对此,专家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变化确实产生远离纸质阅读这样一个趋势,但尽管许多都被娱乐化,经典仍然还是经典,经典只有传播了,才有价值。
在网友对“林怼怼”的模仿热潮中,不难发现,职场话题是创作焦点。“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一句,表达的是职场人对过度加班的不满;“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则是借林妹妹之口,直言对老板空洞承诺的反感。这其中,语气也许是戏谑“发疯”的,情绪却是极其真实的。
林黛玉“花式怼人”大火的背后,折射出一些人现实中无法体面拒绝、坦言不满的无奈。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亲戚、同事、领导的无理要求,人们总是要用一些委婉的言辞包裹拒绝的意图。当“高情商”说法也无法回绝时,便只能 ② 答应下来。就这个角度而言,如今流行的犀利“林学”,其实与此前被动自我保护的“糊弄学”有 ③ 之处,它们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面对老板的加班要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员工的不满,你认为这种“林怼怼”式的表达合适吗?请结合情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理由。
【答案】17. ①断章取义②勉为其难③异曲同工
18. 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中,短视频平台也掀起了二次创作热潮。
19. 参考示例一: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职场中,这样的表达十分可贵,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②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
参考示例二:不合适。①从内容上看,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②从形式上看,运用了夸张、对比和反问,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可知这是不考虑原文而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可填“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或原意。
②此处指无奈答应做为难的事,可填“勉为其难”。勉为其难: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
③结合后文“共同传达出年轻人对缺乏边界意识、形式主义、过度内耗等行为的反感”可知,二者功效相同,可填“异曲同工”。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也比喻方式或做法虽然不同,却收到相同的效果。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①“各类生活场景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主语不合逻辑,可改为“将林黛玉的“怼人’话术巧妙应用于各类生活场景中”,主语就是承前省略的“网友们”。
②“掀起了二次创作”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可改为“掀起……热潮”。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达观点的能力。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选合适。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一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真实直率。在满是社畜的职场中,这样的表达有个性,有自我,十分可贵,很可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待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社会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突出了工资收入与加班付出极不对等的现象,痛快地表达了对老板的不满情绪和调侃意味,充满生命的张力,个性鲜明。
若说不合适。则从反向分析。从内容上看,“就拿那么一点工资”“24小时使唤人”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直接表达了对工资少、加班多的不满,不尊重个自己提供就业机会的老板,体现了斤斤计较、心地偏狭的特点,不利于团结和谐。
从形式上看,“24小时使唤人”是夸张,“一点工资”与“24小时”形成对比,“还要……”是反问。“一点工资”有待商榷,“24小时”脱离实际,夸大了现实状况,强化了不满情绪和讽刺意味,反问语气更显得尖酸刻薄,不得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屏风,中国传统家具陈设之一, ① :一、古建筑物较为松散,为了挡风制造了这种家具,起到屏障的作用;二、 ② 因此古代又叫做扆。这一称谓源于“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
(《释名·释床帐》)
到了唐宋时期,因为家具发生了变革,屏风的作用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古朴变为华丽、端庄、精巧的风格。审美意义成了其首要特征。进入明清后,屏风制作技巧更为精湛,这时的屏风几乎只剩下一个功能:装饰功能。
早在商周时期,天子专用的屏风,屏面以帛制成,上面绘有斧纹,只有黑白两色,象征天子身份。两汉魏晋的屏风多绘制经史古诗,也有奇珍异兽,但题材还是较少。唐宋期间, ③ ,各类人物、山水、花鸟、博物均可入画。《图画见闻志》、《画继》中记载了很多善画屏风的画家。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作品多元化,屏风绘画样式仍极具魅力。它可以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或者三者兼有之。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称谓源于“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释名·释床帐》)
B. 屏风的作用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古朴变为华丽、端庄、精巧的风格。
C. 《图画见闻志》、《画继》中记载了很多善画屏风画家。
D. 它可以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或者三者兼有之。
【答案】20. ①最初产生时有两个功能(作用) ②放在身后供人倚靠 ③屏风题材已经非常丰富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此处后面的冒号可知,此处为本段后面内容的总说;根据后文的“一……为了挡风制造了这种家具,二……”可知,此处是列举屏风的功能,可以填入“最初产生时有两个功能(作用)”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根据其后的引文“在后所依倚也”可知,屏风的第二个作用可以填入“放在身后供人倚靠”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根据前后文“早在商周时期……两汉魏晋……但题材还是较少”“各类人物、山水、花鸟、博物均可入画”可知,此处和前面的两个时期形成对比,所以可以填入“屏风题材已经非常丰富”之类的内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小括号所引内容是对引文的解释,属于句内括号,所以应放在句号前。
C.两个书名号之间不需要使用顿号。
D.“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是省略掉主语的句子,句子之间不用顿号,应使用逗号。
故选B。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对2022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的最后一场球进行解说时,央视解说员贺炜引用了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名言“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来送给失利的法国队,希望法国队重拾勇气,重振辉煌。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以上材料中蕴含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