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考语文试卷
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传统子部学问中极关键的一环,诸子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老》《庄》等道家文本中富含思想资源,对其的深刻诠释往往能通向重要的哲学问题。刘韶军从《论道》看金岳霖对《老子》之“道”的理解,从金氏以“能”为名诠释“道”说起,言及其论“道”多从“无极”“太极”“理”与“势”入手这一特点,总结出:金氏之说在论述问题时包罗一切,在方法与术语上中西合璧。《孟子》与儒学也是诸子学接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一环。刘伟抓住《孟子》中的心灵问题,辨析了其中对身与心、思与虑的区分,梳理本心之“庸”与心之所发之“斯须”间的关系。
其他诸子也蕴含着哲学思想。匡钊依托《墨子》“城守”诸篇,分析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认为古人所谓“民本”,与赋予平民特定政治法律地位的现代制度并无共同之处。刘体胜论析墨家“兼爱”并不就是“爱无差等”,崔晓姣围绕“刑名”与“自然”探索黄老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徐翔由探究“法”在先秦时与“规矩”“绳墨”的关联,反思法家并不注重“法”的平等性,而追求以之有效制人。
作为中国哲学的古代思想资源中更具创造力的一面,诸子学的研究为今天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乾乾不息的动力。而哲学的视角和方法,也在传统研究进路之外,为诸子学注入了源头活水。
(摘编自李元骏《多元视域下的诸子学研究》)
材料二:
读诸子,首先应注意,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大多是对于特定对象的表达;战国中期以后,有了针对普遍对象的表达,也还有许多篇章的内容是特定性的。
特定性的对象有个别性和类别性两类。个别性的如《论语》,大多是对某个弟子或时人的教诲,以及弟子相互间交流的记录,各条语录原本是对个别性的对象而言。这也正是原始语录体的特征。在这类体式中,语录的意义是由语录句义、语录涉及的对象和语录产生的语境结合起来形成的。阅读这些语录,该落实到语录所及的具体对象或事件中,要知道语录原本是对特定场境中的对象有意义。例如《论语》中多位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当然也不是对某个弟子负责任,对另外弟子应付从事,而是李贽说的“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
另外类别性的,是对某一类对象说的。例如《孙子兵法》,前四篇对统帅讲战略性的问题,中间八篇对将军讲战术性的问题,末篇《用间》对统帅和将军都有意义。所以第四篇《形篇》讲“无奇胜”,第五篇《势篇》讲“以奇胜”,并没有矛盾。因为《形篇》是对统帅讲的,统帅需要考虑政治、外交、经济等因素,“奇”即使获“胜”,也没有决定性意义。而《势篇》是对将军而言的,将军着重考虑具体作战的问题,要求出奇制胜。这样“不敌则避之”(《计篇》)之类的指示也能合理地解释,因为其只是对统帅讲的战争继续与否的原则;假若是对将军而言,怎么可能指示他在寡不敌众时可临阵脱逃呢?显然,对统帅说的,对将军可能没有指导意义。
那些现在看来很抽象的著述,原本也是针对某一类对象的指示。例如《老子》,各章背后原本潜存着特定类别的对象。顾准先生将之分为四类:一类是“王”或“侯王”,也称为“圣人”;二类也称做“圣人”,但不能实证为“王”或“侯王”;三类是“士”;四类是漫不指明的主体。具体怎样分类还要再讨论,但是分清了对象类别的特定性才能读懂各章的本旨是显然的。例如对“士”讲的人生修养原则和方法,对“侯王”“圣人”没有意义;对“侯王”讲的政治谋略和手段,对“士”“圣人”也无甚意义。对“士”“侯王”“圣人”说的都以“道”为根本,但这个“道”的意义各不同——对象的特定性,导致了“道”意义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
战国中后期,有开始对普遍对象而言的著作。秦汉之间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有贯通全书的结构考虑,更明显为一般性的表达,其中若干章节还是对特定对象说的。但是,不能以为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也是这样的。对某个人当时的需要说的,或是对某一类别的需要说的,其所形成的意义,若作一般性来理解,会有许多难以填平的沟壑。
其次要注意,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由章句组成,后期发展到了篇的形式,也还有章句式的表达。这些章句或篇可能是创始人不同时期的思想轨迹,也可能是门人、后学的思想记录。组合在一起,就有思想流变性的特征。阅读诸子,就不宜忽略其思想的流变性特征。
由这样一条路径,似更可以走近诸子。
(摘编自张涅《走近诸子的另一条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多诸子著作中富含思想资源,对其进行深刻的诠释往往可以通向重要的哲学问题。
B.阅读原始语录体式作品,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综合考虑所涉及的对象和语境等。
C.对《老子》各章背后潜存的特定性对象分类不清,使得“道”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丰富性。
D.思想流变性也是诸子的一个鲜明特征,阅读这些作品时就得注意其流变性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讲诸子学与哲学的关系,材料二侧重讲阅读诸子著作应注意的事项。
B.哲学的视角和方法为诸子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中国哲学又从诸子学汲取思想内容。
C.《吕氏春秋》中有部分章节已指定特定对象,不能作一般性来理解,否则难以解读。
D.把握诸子所具有的特定性对象和思想流变性特征,就能准确理解、领会其主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B.张之洞曾说:“以经学家实事求是之法读子。”
C.刘师培指出:“近代巨儒稍稍治诸子书,大抵甄明诂故,掇拾丛残,乃诸子之考证学。”
D.郭齐勇在“诸子学与中国哲学”论坛上认为,广义的子学,涉及天人关系、天道关系等问题。
4.材料二在论证诸子著作存在的两个特征时,其一特详其一特略,请结合材料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4分)
5.《论语》:“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有)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后来孔子又将冉有列入“十哲”。这些内容看似矛盾的,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C 2.D 3.D
4.①详细论证“诸子著作”的第一个特征,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其直接显现出来的,而且直接影响着对文本的精准解读。
②简略论证“诸子著作”的第二个特征,是因为这一特征不大明显。
5.①理解《论语》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孔子斥责冉有并让弟子攻击他,是因为他帮助季氏敛财,违背了“仁”,可见孔子爱憎分明。
②孔子对冉有的认识也是会变化的。将冉有列入“十哲”中,是孔子对冉有总结性评价的结果,是“非吾徒也”之后的事,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客观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对《老子》各章背后潜存的特定性对象分类不清,使得……”错,原文说“对象的特定性导致了‘道’意义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可知导致“‘道’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是“对象的特定性”,而不是因为“对《老子》各章背后潜存的特定性对象分类不清”。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无中生有,“就能准确理解、领会其主旨”错,原文只是说“分清了对象类别的特定性才能读懂各章的本旨是显然的”“由这样一条路径,似更可以走近诸子”。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论点是“诸子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A.是谭嗣同对“荀学”的否定;
B.是张之洞讲学习诸子的方法;
C.是刘师培评论近代巨儒研究诸子书的本质问题;
D.“天人关系、天道关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详略安排的能力。
材料二第1段“战国中期之前的诸子著作大多是对于特定对象的表达;战国中期以后,有了针对普遍对象的表达,也还有许多篇章的内容是特定性的”指出了“诸子著作”的两个特征;然后从第2至4段具体论述“诸子著作”的第一个特征,“特定性的对象有个别性和类别性两类”“另外类别性的,是对某一类对象说的”“那些现在看来很抽象的著述,原本也是针对某一类对象的指示”,可见,详细论证“诸子著作”的第一个特征,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其直接显现出来的,而且直接影响着对文本的精准解读。
第5段简略论证“诸子著作”的第二个特征。原文“秦汉之间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有贯通全书的结构考虑,更明显为一般性的表达,其中若干章节还是对特定对象说的”,可见,因为这一特征不大明显,所以作者进行了简略论述。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干“这些内容看似矛盾”,表明其实不矛盾,如何理解就需要结合材料了,材料二阐明了解读诸子的一些方法,结合这些方法加以综合即可。
结合材料二“《论语》,大多是对某个弟子或时人的教诲,以及弟子相互间交流的记录,各条语录原本是对个别性的对象而言……阅读这些语录,该落实到语录所及的具体对象或事件中,要知道语录原本是对特定场境中的对象有意义”可知,理解《论语》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材料《论语》中这句话的大意是,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可见,孔子斥责冉有并让弟子攻击他,是因为他帮助季氏敛财,违背了“仁”,可见孔子爱憎分明。
结合材料二“组合在一起,就有思想流变性的特征。阅读诸子,就不宜忽略其思想的流变性特征”可知,走近诸子就不能忽略其思想流变性,孔子对冉有的认识也是会变化的。材料中后来孔子将冉有列入“十哲”,是孔子对冉有总结性评价的结果,就是孔子思想流变性的体现,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客观性。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峰之树
田瑛
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
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
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
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
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
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
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影响深远。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
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
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
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
(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
B.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
C.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
D.“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
E.“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比喻,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
7.赏析文中画线语段。(3分)
8.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我”童年的经历,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4分)
9.结合全文,理解概括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意义。(6分)
【答案】
6.BD
7.结构上:承上启下,从上文描述雪峰山人与树的共生共养过渡到下文追述雪峰山树与人共同承受的历史与荣耀。
内容上:描绘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以树象征和赞美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
8.①第一处写“我”的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反衬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
②第二处写儿时的“我”与马尾松的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正衬今天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的新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
9.①概括文章基本内容。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事。
②构成文章行文线索。文章从雪峰之树起笔,用雪峰之树结篇,中间内容也都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全文的线索明晰,结构圆满。
③形象揭示文章主旨。在文中,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并没有涉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表述。
D.“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错误,应为体现了作者审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故选B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划线句子“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承接上文“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描述了雪峰山人与树的共生共养;而划线的内容“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启下,过渡到下文“2000多年前,屈原……千年之后……又过千年……”,追述了雪峰山树与人共同承受的历史与荣耀。
从内容上看,划线部分“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描绘了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以树的顽强象征和赞美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在文中的第三段,“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我”因为看到“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作者从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想到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运用了反衬手法,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
第二处,在文中的倒数第二段“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枞树林……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主人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而马尾松“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儿时的我与马尾松有着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从而正衬现在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又有了新的不解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使主题更鲜明。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如“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事。
从情节结构上看,“雪峰之树”是本文的线索,文章的开头“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以“雪峰之树”起笔,文章的结尾“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以“雪峰之树”收束全文,文中仍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如“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等等,线索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满。
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本文借助“雪峰之树”,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突出了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独大夫将渠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王蹴之以足。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於鄢。乐乘破卿秦於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馀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十二年,应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问剧辛,辛曰:“庞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十九年,秦拔赵之邺九城。赵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质於秦,亡归燕。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B. 秦圣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C.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D. 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孝王元年”,文中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常见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纪年法等。
B. “金”,文中指的是青铜。春秋时期的“金”,多数指青铜,当时黄金不太流行。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金”通常就是指真正的金子。
C. “四战之国”,文中指的是古代的赵国。后来就用其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D. “乘”,文中指的是兵车。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用以计算车、马等,是四的代称。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燕王喜趁人之危。本来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结果听了栗腹回国的报告后,却想攻打赵国。
B. 燕王喜不听劝谏。乐间认为赵国的百姓熟悉军事,于是劝诫燕王不要讨伐赵国,但燕王喜没采纳。
C. 燕王喜无识人之明。他先不听将渠劝谏,攻打赵国;后轻信剧辛的话,轻视赵国,导致兵败。燕王喜处死了剧辛。
D. 燕王喜软弱胆小。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燕王喜慑于秦王的威势,斩杀了太子丹,并把太子丹的头献给了秦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
(2)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
14. 燕王喜两次派兵攻打赵国而失败,除了燕王喜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 B 11. B 12. C
[b]13. (1)和人家互通关卡,制订了盟约,拿出五百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不吉祥,作战不会成功。
(2)燕王看到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而且廉颇又离开了赵国,这时正让庞暖领兵作战,就想要趁赵国疲惫的机会去进攻它。 [/b]
14. (1)燕王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却又攻打赵国,背信弃义,不得民心。(2)赵国虽然失去了廉颇这样的大将,却还拥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实力雄厚。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觉”和“杀”两个谓语动词的主语都是“秦王”,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AD;“我蓟”做“攻拔”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B。
句子翻译:秦王发觉了,杀死了荆轲,派将军王翦进攻燕国。二十九年,秦军攻取了燕国都城蓟,燕王逃走了,后来迁居辽东,杀掉了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了秦国。
1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金’,文中指的是青铜”错误,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说真正的黄金,文中此时为战国时期,所以文中的“金”应该指的是真正的黄金。故选B。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项,“燕王喜处死了剧辛”错误,由原文“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可知,燕王就派剧辛领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庞暖迎战,俘获了燕军两万人,杀掉了剧辛。由此可知,是“赵国庞暖”杀掉了剧辛,而不是“燕王喜”。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通关:互通关卡。约交:制订盟约。饮:给……祝酒。兵:作战。
(2)燕见赵数困于秦:被动句,“于”表被动。数:多次。去:离开。将:领兵作战。因:趁机。弊:疲惫。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可知,和人家互通关卡,制订了盟约,拿出五百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不吉祥,作战不会成功。由此可知,燕王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却又攻打赵国,背信弃义,不得民心。由原文“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 梁。十二年,应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可知,悼襄王派乐乘接替廉颇统兵,廉颇不听命令,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都大梁。十二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由此可知,赵国虽然失去了廉颇这样的大将,却还拥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实力雄厚。
参考译文:
孝王元年,秦国围邯郸的军队解除包围,离开了赵国。孝王三年去世,他儿子燕王喜即位。
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去世。燕王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送上五百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报告燕王说:“赵王国内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叫来昌国君乐间询问这事情。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经常抗战的国家,他的百姓熟悉军事,不可以进攻。”燕王说:“我们是以五个人攻打他们一个人。”乐间仍然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很生气,这时群臣都认为可以进攻。燕国终于派出两路军队,兵车二千辆,栗腹率领一路攻打鄗,卿秦率领一路攻打代。只有大夫将渠对燕王说:“和人家互通关卡,制订了盟约,拿出五百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不吉祥,作战不会成功。”燕王听不进去,自己率领侧翼部队随军出发。将渠拉住燕王腰间系印的带子阻止他说:“大王一定不要亲自前去,去了是不会成功的!”燕王用脚把他踢开了。将渠哭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大王啊!”燕军到达宋子,赵国派廉颇率兵,在鄢打败了栗腹。乐乘也在代打败了卿秦。乐间逃奔到赵国。廉颇追赶燕国,追出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国人请求议和,赵国人不答应,一定要让将渠出面主持议和。燕国便任命将渠为国相,前去主持议和。赵国听了将渠的调和,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
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即位。悼襄王派乐乘接替廉颇统兵,廉颇不听命令,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都大梁。十二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剧辛从前住在赵国时,和庞暖很要好,后来逃跑到燕国。燕王看到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而且廉颇又离开了赵国,这时正让庞暖领兵作战,就想要趁赵国疲惫的机会去进攻它。燕王这时询问剧辛,剧辛说:“庞暖很容易对付。”燕王就派剧辛领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庞暖迎战,俘获了燕军两万人,杀掉了剧辛。这时秦国攻取了魏国的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十九年,秦国攻取了赵国的邺等九座城池。赵悼襄王去世。二十三年,燕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去做人质,这时逃回燕国。二十五年,秦国俘虏了韩王安,灭掉了韩国,设置了颍川郡。二十七年,秦国俘虏了赵王迁,灭掉了赵国。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燕国君臣看到秦国即将灭掉六国,秦军已经到达易水,祸患将要降临燕国了。燕太子丹暗地里供养着二十名壮士,这时他派荆轲把督亢地图献给秦王,乘机突然向秦王行刺。秦王发觉了,杀死了荆轲,派将军王翦进攻燕国。二十九年,秦军攻取了燕国都城蓟,燕王逃走了,后来迁居辽东,杀掉了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了秦国。三十年,秦国灭掉了魏国。
三十三年,秦军攻取了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终于灭掉了燕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将进酒①
陆 游
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
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
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
【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侂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杓(biā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杲: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ū):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句“我欲”,写诗人想要拉住北斗星柄,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语意十分豪迈狂放。
B.诗人希望万物繁盛没有衰败,天下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表达了挽留美好时光的强烈愿望。
C.全诗使用“北斗杓”“苍龙”“日月”“四海”“大江”等宏大意象,给人广阔雄浑之感。
D.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
16.李白和陆游都在饮酒的状态中写下了《将进酒》,请比较诗中两位诗人形象特点的异同。(6分)
【答案】
15.A(“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错,应该是划断太阳运行的轨道)
16.相同点:①两人都怀才不遇而借酒消愁,也同样胸怀博大,性情豪放。
不同点:①李白的形象以达观自信、洒脱不羁为主。②陆游的形象以感叹人生易老、无可奈何为主。 (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卫风·氓》中,女子将婚期定在秋季后,时时盼望恋人的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登高之举,传递着她对男子炽热的思念和爱恋。
(2)《离骚》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答案】
(1)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老舍的京味儿最典型、最精彩地体现在人物对话上。《骆驼祥子》(甲)里买祥子骆驼的那位老者的几句话,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浓郁醇厚的京腔京韵。老舍不是凭着肚子里积淀的古都土词土语来体现京味儿的,而是通过京城子民话语的韵致、做派、习惯说法以及人物的思维方式、脾气秉性来展示京味儿的。所以,老舍能做到不用一个佶屈聱牙的土词,就 地展现出京畿腔调的神韵。
二是艺术性。舍弃土词土语了,但《茶馆》的艺术性丝毫没减弱。看过《茶馆》的人无不赞赏其中的妙语。如王利发说:“(乙)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再如常四爷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些话 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和人生感受。老舍先生用最平凡的文字,给中国文坛奉献出举世惊艳的文学艺术之花。他说:“像‘(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类的诗句,里面都是些极普通的字,而一经诗人的加工创造,就成了 的名句”。(丁)
自古以来,用普通、好懂的词语写出的东西易于流传。让群众好懂,不仅是老舍写作的多年来的夙愿,而且是他文学艺术的热诚希冀。
18.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括号标记“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18.酣畅淋漓;活灵活现;千年不朽。
19.正确的句子:让群众好懂,不仅是老舍写作的夙愿,而且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热诚希冀。
20.D
【解析】
18.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活灵活现:也说活龙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
千年不朽:指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19.正确的句子:让群众好懂,不仅是老舍写作的夙愿,而且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热诚希冀。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重复赘余,“夙愿”就是一直以来的愿望,多年的愿望,前面再加“多年的”属于重复赘余;
第二处,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对”。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丁处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① ,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② ,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 ③ ,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2. 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字。(5分)
【答案】
21. ①要实现宏伟蓝图 ②必须依靠辛勤劳动 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22. 示例: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本空处于第二段的段首,下半句承接下文,故本句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关,故可填写“要实现宏伟蓝图”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下文“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可判断,此处要填写的是怎样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依据语境以及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此处可填写“必须依靠辛勤劳动”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下文“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可判断句式为“无论……”;根据上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判断,此处可填写“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之类的句子。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可概括出: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
由“要实现宏伟蓝图,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可概括出: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
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可概括出: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惠书敬悉,迟复为歉!”古人懂得道歉,复信晚了要表示歉意;得罪了他人要负荆请罪。懂得道歉,是一种美德,体现着君子风度;学会道歉,能够化解矛盾,补救错误。道歉与羞耻心相关,与人的修养相连。然而在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动不动道歉,太没面子;也有人认为口头道歉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行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吗?请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会道歉
漆黑的天际没有一颗星星,令这无月的晚上更暗淡,令我的心更黯然。
我在这格子里写上真心的字句给他——爸爸。回想起当天我的任性而令他担心,我确实是不该。还记得那天,“啊!差不多十点钟了!我要走了,否则回到家一定挨骂。”但听到她们欢乐的笑声,热闹的喧哗声,我真有点舍不得。玩得忘形的我,已把一切的忧虑抛诸脑后。
凌晨四时,我拖着疲倦的身躯和颤抖的心回家,一踏进屋里的时候,我已看见爸爸呆呆地看着布满雪花的“公仔箱”。他没有看我一眼,只说了一句话“好自为之”,便转身走了。但我察觉到在他疲倦的愁容上隐约有两行泪痕,而且他的双眼满布红筋,他真的生气了。
自此之后,爸爸没有以往般和蔼,他除了必要的话会对我说之外,他没有再对我说过什么。我从没有看过爸爸如此生气,更没有看过他因生气而流下男儿泪。
我竭力地从回忆中清醒过来,用心地完成道歉书,比做家庭作业时更用心。一会儿,我小心翼翼地折好道歉信,轻轻放在爸爸的床边。看到他花白胡子夹着几条皱纹,岁月痕迹深深烙印在他的倦容上,这时我终于清楚地看到爸爸的脸,终于清楚地知道爸爸的劳苦,终于清楚地爸爸对我的关心。
“爸爸,对不起!”这是我衷心的话。
道歉两字在我内心是一个陌生而又抽象的词语,在我脑海里没有一点做错了事要向别人道歉的意识,直至那一天,我终于发现向别人道歉的重要性。
我的好友来电说:“明天是我的生日,你可否抽空到我家和我庆祝生日?”我当时一口答应了她。但到了那天我却竟然忘记了那件事,还约了朋友到别处。结果害她白等了一场,后来她把我骂了一顿,我还假装不知情,不肯认错。后来我一直没有向她道歉。到了她向我道别时,我也没有讲句“对不起”。临行时她对我说:“你要记着,得罪别人,一定要向人道歉,否则你会后悔,你身边的人会离你而去。”
当时我就像如梦初醒般,发觉其实讲一句道歉的说话并不是很难。但如果吝啬不说的话,后果可能很严重。其实“道歉”是一种美德,是认错的行为。得罪了他人,即是负了别人,应该向人道歉,不论小事或者大事,向好友或者亲人,都应该因错道歉。当我眼看着她的离去才明白,做人必定要懂得道歉,否则身边的人必定离我而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话题是“道歉”。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呈现了要道歉与不要道歉的理由。写作时要综合考虑,并联系实际。写作思路一:歉意于口,修养于行。“良言一句三冬暖”,美德浸润人心,纠纷休止于真情,修养内化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道歉的文明美德。写作思路二:懂得道歉,真情自显。一句真诚的道歉,展现了谦谦君子风度;展现了廉颇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的大国将领气概;彰显了汉武帝“轮台罪己,靡费天下”的贤君圣主风范。写作思路三:不懂道歉,歧路亡羊。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不肯道歉,我们失去了抚平受伤心灵创伤的机会;因为不肯道歉,我们失去了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我的机会;因为不肯道歉,我们还失去了挽回和改善自己形象的机会;因为不肯道歉,我们甚至把小事闹大,把简单事变复杂,损失了更多的财富、时间乃至失去生命。学生可以根据材料进行联想,写记叙文。
参考立意:
(1)学会道歉,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技能;
(2)道歉要真诚,方显君子之风;
(3)道歉需要勇气;
(4)道歉重塑完美自我。
可用素材:
(1)心学大师王阳明讲过,要在真诚恻怛。耳熟能详的一句“对不起”可能会起些作用,也有可能不能让道歉的诚意径入对方走心处。可否辅之以真切的微笑?可否以暖心的文字来化解误会?可否以一个真诚的约定来一扫积霾。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道歉并辅之以真诚,一定能催开最美的花朵。
(2)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将“鸿鹄”的“鹄”错念成“hào”,引起了广泛关注。翌日,林建华迅即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致歉信,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林校长公开认错,知错就改,赢得众多网友肯定:知错认错,有君子之风。
(3)何为君子之风?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林校长读错字,是“人皆见之”;及时认错致歉,则“人皆仰之”,反成美谈。
(4)明朝首辅大臣徐阶,职务高,学问大,望重朝野。可是,有一次他当主考官,见到一个考生用了“颜苦孔之卓”之典,他顿觉眼生,百思不得其出处。遂批上两字:“杜撰”。然后,“置四等”,等于是不及格。后来考生解释说,此典出自《杨子法言》,一查,果然如此。徐阶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作揖认错:“本道不幸科第早,未曾读得此书,承教了!”然后“改置一等。”徐阶当众认错,并没丢面子,反而使“众情大服”。
(5)1998年冬季,学者季羨林在《新民晩报》发表《漫谈皇帝》一文说:“生长于高墙宫院之内,养于宫女宦官之手,对外面的社会和老百姓的情况,有的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才能产生陈叔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未几,学者钟叔河就撰文指出季羡林的错误:“笑语的主角是司马衷而非陈叔宝。这两个皇帝年代相差多年,中间还隔了东晋、宋、齐、梁、陈。”很快,季羡林公开表示说:“我错了,感谢批评。”钟叔河认真纠错而没有嘲讽,季羨林诚恳认错而没有辩解,演绎出一段文坛佳话。
(6)原中央党校教育长宋振庭,也是著名杂文家,博览群书,学问不小。由于他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严谨的文字训练,也偶有文字错误。他曾长期把造诣的“诣”读成(zhǐ),到了中央党校工作后,他常和一些教授交往,人家看他没有架子,虚心请教,就对他说,你那个造诣的可能读错了。他后来专门在全校大会上公开认错,并引申出一个道理:职务高不等于水平高,名气大不等于学问大。宋振庭这种虚怀若谷的坦诚态度,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誉。
行文结构:
本篇作文是一篇记叙文,开头用简单的环境描写,奠定了悲伤的情绪;接着写“我”不听父亲的话导致父亲生气,最后无奈向父亲道歉。然后写了“我”和朋友发生了矛盾,最后没有道歉,却明白了道歉的真谛。最后,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明白了到底什么是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