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浙江省杭州市二中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的一个领域,经常被简写成“AI”。AI的目标是用机器尽可能地模仿人的精神活动,或许还能在这些方面最终改善并超出人的能力。迄今为止,AI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呢?可以公正地说,AI的确做了许多聪明的事,但其对人类智慧的任何模拟都还远未成为事实。
柯尔贝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的电脑程序与图灵测试相连贯,它成功地模拟出一位精神疗法专家,以至于某些病人发现自己对电脑比对人类更愿意袒露自己的内心。虽然这会给人一种电脑具有某种理解力的可怕印象,然而在事实上它一点儿也没有,它只不过是遵循着某种相当简单的既定规则或算法而已。
计算机下棋也许是机器被认为能够“智慧作为”的最好例子,因为一些机器在与人对弈时实际已达到极受尊敬的“国际大师”的水准。其实,下棋机除了精确的计算能力外,还大大地依赖于博学多闻。如果落子动作要求非常快,下棋机总的来说比相当多的弈手都要高明一些;如果每一着允许的时间更长,则弈手的表现相对地要比机器好。人们可以依照如下事实来理解这一切:电脑是基于准确和快速的广义的计算来决策,而弈手则依赖于利用相对缓慢的意识作出“判断”;当有时间时,弈手可以得到比不用这类判断而只用简单计算和直接排除可能性的机器更深刻的分析。
一些人宣称人工智能已经为理解精神品质——譬如快乐、痛苦、饥渴等提供了途径,他们以格雷·瓦尔特的乌龟为例。乌龟的行为模式在电池快用完时就要改变,然后它以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补充自己的能量存储,这和人类或任何动物感到饥渴时的行为非常相似。当瓦尔特乌龟以这种方式行动时,我们说它饥饿了,并非错误的语言表达。瓦尔特乌龟设计中的某些机制对其电池的状态很敏感,低到一定点时就会让乌龟转换到不同的行为模式。但是人类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会更加复杂,更***妙。人类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行为模式改变到另一种行为模式,而是存在一种以确定方式行动之下的倾向性变化,当补充能量供应的需求增加时,这些变化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人类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像人工智能这么简单:我们有时似乎特地去招惹痛苦,或者故意回避某种快乐——很清楚的一点是,人类的实际行为实在是由比这些复杂得多的判断依据所导引的。这可由一个人触摸热火炉的经验得到旁证:一个人在甚至还未感到痛楚之时就采取了抽手回来的动作,这种不情愿的动作比痛苦或快乐的实际效应更接近于仪器设备对自己苦乐度的反应。尽管如此,我仍然相信AI实现了一种值得尊敬的创造。
(摘编自罗杰·彭罗斯的《皇帝新脑》)
材料二:
和人类智能相近的AI系统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极大风险,广泛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顶尖的AI实验室也已经承认。正如Asilomar AI研究所指出的那样,“高级AI可能意味着地球生命史上的深刻变革,我们应当关注,并对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不幸的是,这种规划和管理没人去做。而最近几个月,AI实验室正在开发越来越强大的数字思维,竞争逐渐失控,包括它们的创造者在内,没有人能理解、预测或可靠地控制它们。
如今,AI系统在一般任务上已经具备了与人类竞争的能力,我们必须自问:是否该让信息渠道充斥着机器写就的宝传和谎言?是否应该把所有工作都自动化,包括那些有成就感的工作?是否该开发机器大脑,让它们在数量上发展得比人脑还多,在思维上表现得比人脑还聪明,最终淘汰我们取代我们?是否应该冒文明失控的风险?这样的决定绝不能委托给未经选举的技术领袖来做。只有当我们确信强大的AI系统是积极的、风险是可控的,才应该继续这种开发。而且AI的潜在影响越大,我们就越需要充分的理由来证明其可靠性。OpenAI最近关于人工通用智能的声明指出,“到了某个时间节点,在开始训练新系统之前可能需要进行独立审查,而用于新模型的计算的增长速度也应加以限制”。我们深深认同这份声明,而那个时间点就是现在。
因此,我们呼吁所有正在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AI系统的实验室立即暂停训练,至少暂停6个月。实验暂停应该对外公开;如果不能迅速实施,政府应该介入并发布禁止令。在暂停期间,AI实验室和独立学者应针对高级AI的设计和开发共同制定和实施一套共享安全协议。这份协议的审计和监督应由独立的外部专家严格执行,确保AI的安全性不超过合理的怀疑范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暂停人工智能的总体发展,而只是从目前这种会不断涌现出具有新能力的、不可预测的黑匣子模型的危险竞赛中退后一步。
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应该重新聚焦于优化最先进的系统,让它更加准确安全,值得信赖,对人类忠诚。与此同时,AI开发人员必须与决策者合作,大力推进强有力的AI治理系统的发展。人类可以和AI共创繁荣未来,我们已经成功地创建了强大的AI系统,现在我们可以享受“AI之夏”,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回报,设计监管系统,造福所有人,并给社会一个适应的机会。我们已经暂停了其他可能产生灾难性影响的技术,对于AI我们也应如此。
(摘编自生命未来研究所的《停止大型AI实验:一封公开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瓦尔特乌龟”为例是为了说明有人认为人工智能能为理解人类精神品质提供途径。
B. “触摸热火炉的经验”说明人类有时会根据可预见的苦乐结果来作出行为上的判断。
C. 对比GPT-4更强大的AI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否则它们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风险。
D. 高级AI可能会产生灾难性影响,生命未来研究所很负责任地暂停了对AI技术的研发。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柯尔贝模拟出的精神疗法专家在某些方面超出人的能力,比人类专家更受患者欢迎,获得部分患者的信任。
B. 下棋机凭借精确的计算和博学多闻,虽然能够在有些时候战胜弈手,但有时候它的“分析”不如弈手深刻。
C. AI系统已经具备了与人类竞争的能力,某些行业可以实现自动化,这会引发地球生命史上史无前例的变革。
D. AI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有强有力的AI治理系统制约,这样就能确保AI造福人类,并给社会一个适应的机会。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和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行为往往是复杂的,而人工智能往往相对简单。
B. 生命未来研究所率先证明和人类智能相近的AI系统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极大风险。
C. 某些高级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偏离了优化先进系统的轨道,陷入了危险的竞赛中。
D. 对于那些能给人类带来成就感的工作,有些人内心并不喜欢将它们交给AI来处理。
4.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完成下面的示意图,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以下材料所述现象的看法。
一款名叫***atarify的AI换脸软件在App Store上火遍全网。你只需要一张照片,就能轻松实现换脸,还能进入特效页面,让照片中的人脸做出特效中的表情形象乃至动态效果。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它制作、传播违法或不良信息,甚至仿冒他人实施诈骗。作为一款低端的AI软件,该软件在连续多天问鼎中国区App Store 应用免费榜榜首后下架。
【答案】1. D 2. B 3. B
4. (1)还不能模拟人类智慧 (2)遵循简单的既定规则和算法 (3)根据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 (4)准确、严密
5. (1)火遍全网,说明它是一个能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的人工智能;(2)只要一张照片就能做出特效中的表情、形象乃至动态效果,说明AI换脸,软件只不过是遵循着某种相当简单的既定规则或算法;
(3)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极大风险。增加公众求证成本,扰乱社会秩序,因此遭遇下架;
(4)政府和研发机构要设计监管系统,让人工智能值得信赖,对人类忠诚,造福人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生命未来研究所很负责任地暂停了对AI技术的研发”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我们呼吁所有正在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AI系统的实验室立即暂停训练”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暂停人工智能的总体发展”可知,生命未来研究所没有暂停对AI技术的研发,只是呼吁暂停训练比GPD杠四更强大的AI系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柯尔贝模拟出的精神疗法专家在某些方面超出人的能力”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柯尔贝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的电脑程序与图灵测试相连贯,它成功地模拟出一位精神疗法专家”可知,“在某些方面超出人的能力”在文中没有体现,只交代了“成功地模拟出”,属于无中生有。
C.“某些行业可以实现自动化,这会引发地球生命史上史无前例的变革”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高级AI可能意味着地球生命史上的深刻变革”可知,是“可能意味着”,而不是“这会引发”,说法绝对。
D.“AI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有强有力的AI治理系统制约,这样就能确保AI造福人类,并给社会一个适应的机会”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人类可以和AI共创繁荣未来,我们已经成功地创建了强大的AI系统,现在我们可以享受‘AI之夏’,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回报,设计监管系统,造福所有人,并给社会一个适应的机会”可知,“这样就能确保AI造福人类”中的“就能”一词过于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生命未来研究所率先证明和人类智能相近的AI系统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极大风险”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和人类智能相近的AI系统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极大风险,广泛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顶尖的AI实验室也已经承认。正如Asilomar AI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可知,“率先证明”表述错误,没有明确是“率先”。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第一段“AI的目标是用机器尽可能地模仿人的精神活动,或许还能在这些方面最终改善并超出人的能力……但其对人类智慧的任何模拟都还远未成为事实”可知,人工智能实现了值得尊重的创造,但“对人类智慧的任何模拟都还远未成为事实”,所以可填:还不能模拟人类智慧。
(2)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它成功地模拟出一位精神疗法专家……它只不过是遵循着某种相当简单的既定规则或算法而已”可知,成功地模拟出一位精神疗法专家是遵循着某种相当简单的既定规则或算法而已,所以可填:遵循简单的既定规则和算法。
(3))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乌龟的行为模式在电池快用完时就要改变,然后它以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补充自己的能量存储,这和人类或任何动物感到饥渴时的行为非常相似”可知,瓦尔特的乌龟是以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补充自己的能量存储的,所以可填:根据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
(4))文章语言讲究,“有时”“总的来说”“一些”这些限制性词语,使内容表达的更准确、鲜明,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态度;长句和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内容表达更严密,逻辑性更强,所以可填:准确、严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依据材料的第一句话“一款名叫***atarify的AI换脸软件在App Store上火遍全网”可知,换脸软件“火遍全网”,说明它是一个能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的人工智能;
(2)依据材料的第二句话“你只需要一张照片,就能轻松实现换脸,还能进入特效页面,让照片中的人脸做出特效中的表情形象乃至动态效果”可知,说明AI换脸软件只不过是遵循着某种相当简单的既定规则或算法;
(3)依据材料的第三、四句话“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它制作、传播违法或不良信息,甚至仿冒他人实施诈骗。作为一款低端的AI软件,该软件在连续多天问鼎中国区App Store 应用免费榜榜首后下架”可知,高级的AI系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AI换脸儿软件儿虽不是高级的AI,但也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极大风险。所以就增加了公众求证成本,并且还扰乱社会秩序,因此遭遇下架;
(4)由以上AI换脸软件给社会带来的不利方面可知,这就给政府和研发机构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句是要设计监管系统,让人工智能值得信赖,对人类忠诚,造福不利方面人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还乡
殷毅
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等待回乡人的指认。
刚入五月,脆嫩的绿有点浅,像新娘的酒窝。雨或是下得很轻,点点可数,漾在河里打在干燥的水泥地上、雨棚上。不再像春天的毛毛雨下得含含糊糊,在繁花间暧昧不清。或是下得很猛,一阵掠过,撂下一片湿汪汪的。这样的雨像一场告别也像一场迎接,浸泡着五月头的嫩绿。
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
小时候夏天天天泡在里面的池塘,已经被浅绿层层覆盖。苇叶初长成,正好可以包粽子。那时立夏了,乡亲们总是煨一锅清香,扯出无数的炊烟。青青的烟随风聚散,奔腾或婀娜,随意时光。
桑葚树还在那里,斜在水面,那么多年了,它生长得并不是很快,只是略显粗壮,许是根一半在水里的缘故吧。桑葚还是青青的,密密麻麻,等熟了就一颗一颗掉进水里,那入水瞬间的响声如在耳边。那时我们就用桑葚做饵料来钓鱼,叫作钓桑果鱼。鱼很傻,辨不清这些小小的阴谋,往往轻易就上了钩,让我们这些小坏蛋乐坏了。一顿美味的鱼汤该是那个饥馑的年代里最大的美味。
而桑葚是我们这些野孩子们喜欢的水果。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水果树是难见一棵的,而桑树的尾巴是不会被割的,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吃得嘴巴乌黑发紫,甚至还闹出过一次小小的事故。
呵呵,那天我照例坐在一棵大桑树上,专拣又大又紫的往嘴里塞,树下是一群跟我一样的野孩子,眼巴巴地等我往下扔桑果给他们吃。哈哈,现在都还记得树下那些仰着的小嘴巴,还有一把张开的等着接桑葚的黄雨伞,桐油布的。我在上面摇晃着那些枝条,桑果纷纷落下,“噗噗”地打在倒放的雨伞里,仰着的小嘴巴没有了,变成撅起的一圈儿小屁股。到傍晚被母亲召回的就是一群满嘴满脸满手满身乌溜溜的孩子了。
那晚父亲母亲很晚才下工,我已入睡,只是床下泥地上吐了一大滩。父母不知我怎么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他们惊慌的声音,听见母亲在说我吐了好多血。也不知过了多久,当地有名的老刘医生来了,在我身上摸索了好久,又掌灯去看郡一滩的“血”,昏暗的灯光下用小树枝反复拨拉,松了一口气说道:“是桑果。”
那个飞蹿上树的小身影,那个打在泥土地上的“啪啪”响的光脚板,居然就是眼前这个中年的自己。而每一个池塘每一条小路上童音仍在恣肆,却再也难见那些小伙伴。
池塘边的苦楝树缀满了紫色的花苞,准备好了盛开。苦恶鸟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伸头缩脑很有节奏,见我走近,呼啦一声踩着水面飞远了。“苦哇、苦哇、苦哇”,每个夏天的夜晚它就这样在我耳边啼鸣。它真的是苦媳妇的化身吗?被恶婆婆折磨***而死,化为怨鸟?但是我知道,在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片土地上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很多小媳妇和恶婆婆的故事。不仅如此,其实那个时代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说不完的苦难,人们将生活中不能说出的苦,嫁接给了这个白胸黑背的水鸟,让鸟儿代他们夜夜啼鸣。
跟着母亲到麦地里拔草,很多年了都没有下过地,因不忍心看母亲那么大年纪还那么辛苦,就硬是跟着去了。而母亲一直叫我不要去,她舍不得我。但我知道她心里是很高兴的,拔草的时候她总是说,某某看见了一定会眼热(羡慕的意思)。呵呵,原来她心里不仅高兴还很骄傲。乡亲们远远地看见了,问是谁在帮拔草,母亲一说是我,他们就会说:“哦哟,××还帮拔呀!”母亲就笑逐颜开了。
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惭愧,我已经脱离土地太久,这块土地上一直只有父母的身影。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他们那么单薄那么清瘦,只是一把骨头,却那么坚硬那么倔强地扦插在故乡的土地,不肯有半步疏离。
一次次弯下腰拔出夹杂在麦地里的蚯蚓草(母亲是这么叫的),拔一棵我就得向它们弯一下腰低一次头,这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我似乎是忽然明白这之间奥秘的。付出,索取,态度的虔诚,过程的忍耐。
太阳有点毒,像是给土地上人们的额外犒赏。我早就汗流浃背,汗水煮着眼睛生生的疼,麦芒在小手臂上刺满了红点,鞋子里的泥屑草籽硌着脚。渴死了,我不得不暂时上岸回家喝水了,而母亲依然跟没事似的。长期的田间劳作,她似乎已经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少了煎熬多了自在,甚至有为庄稼拔去草后的快慰与幸福。而我不能,一天下来,只有煎熬与疲惫。
忽然间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总是在怀念故土说着乡愁,一旦真正和家乡的土地捆绑在一起,却又不是那么美好的了。
所以,乡愁是隔着距离的。与土地的距离,与故乡的距离,与父母的距离,与童年的距离。这种距离是一种伤,而乡愁则是抚摸着伤的***。有病无病都会***。
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随便翻看手机里余华的小说《活着》,福贵给他的老牛起的名字也叫“福贵”,历经人世的悲欢离合后,他再没有大喜大悲。在过往的一切苦难面前,他显得那么平静,守着他从别人刀尖下买过来的老牛,相依为命。劳作了一辈子的老牛,当有一天再也不能下地的时候,等待的只是被剥皮吃肉的结局。福贵被苦难过于浸泡几近麻木的心,那一瞬间充满了悲悯。这些在土地上匍匐了一辈子的人,有来自土地的深深的痛。
人越是贴近土地,越是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
五月的土地如此美丽,那是它轻的部分,总是被人们反复歌颂;懵懂的童年是无忧的,那是人生轻的部分,总是被人们反复追忆。回乡后,只是与土地的短暂碰触,意识里便有一些东西在下沉,只是我,说不清。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月的乡村如此美丽,作者中年还乡,对过往一一指认,发现一切皆不同于往常,在欣喜之余难免心生落寞之感。
B. 包粽子、吃桑葚,苦恶鸟叫、拔蚯蚓草等都是五月乡村所特有的,作者借此回忆儿时的生活,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怀恋。
C. 满嘴满脸满手满身因吃桑葚而“乌溜溜”及我因暴食桑葚而呕吐,写出了儿时的懵懂可爱,也隐含着那个时代生活的苦难。
D. 作者“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是因为一方面在怀念故土倾诉乡愁,一方面又觉得乡愁文学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无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既写实性地交代了五月乡村的特点,又具象征意义,同时引出我对故乡往事的回忆。
B. 作者以“追忆童年生活”为线索,围绕还乡这一主体事件,寄寓对故土的怀念、对亲人的爱和对乡愁的思考。
C. 本文“实”和“虚”调配得当,相辅相成。一者现实与回忆结合,实与虚共生;二者言在“实”意在“虚”,将复杂的情感渗透在具体的形象里。
D. 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述中穿插了精彩的描写,而精当的议论和恰到好处的抒情,又常常是文本的点睛之笔。
8. 作者写回乡的所见所感,为什么要写福贵的故事?请谈谈你的看法。
9. 不同于常见的乡愁文学抒发故土乡情,本文作者在乡愁中更多地寄托了自己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
③贴近土地人都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9. ①儿时伙伴离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
②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生活的隔膜。
③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珍惜。
④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馑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发现一切皆不同于往常”错误,原文是说“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
B.“拔蚯蚓草……作者借此回忆儿时的生活”错误,“拔蚯蚓草”不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D.“是因为一方面在怀念故土倾诉乡愁”错误,“虚伪”是因为一方面怀会故土一方面又在亲近故乡的土地时想要远离;“觉得乡愁文学是一种矫揉造作的无病***”错误,原文是说“乡愁则是抚摸着伤的***。有病无病都会***”。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以‘追忆童年生活’为线索”错误,本文是围绕还乡展开的,是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了童年生活,着重写了回乡的所见所感。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随便翻看手机里余华的小说《活着》……在过往的一切苦难面前,他显得那么平静……”可知,白天陪母亲下地拔草,晚上看《活着》时,不免将书中的人物福贵和母亲联系起来,发现他们和土地有相同的联系,丰富了文章内容。
从“这些在土地上匍匐了一辈子的人,有来自土地的深深的痛”可知,由此引发作者的议论,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都有来自土地深深的痛,深化了主题。
从“人越是贴近土地,越是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可知,贴近土地的人都有一种土地般的沉重土地般的沉默,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从“每一个池塘每一条小路上童音仍在恣肆,却再也难见那些小伙伴”“这里的土地上早就难见年轻人,每块绿油油的背后几乎全是老年人佝偻的脊背和洒下的汗水。他们那么单薄那么清瘦,只是一把骨头,却那么坚硬那么倔强地扦插在故乡的土地,不肯有半步疏离”可知,儿时伙伴离散、今日乡村寂寞,表现对现代化发展对乡村文明的冲击。
从“太阳有点毒,像是给土地上人们的额外犒赏。我早就汗流浃背……一天下来,只有煎熬与疲惫”“忽然间感觉自己近乎虚伪,总是在怀念故土说着乡愁,一旦真正和家乡的土地捆绑在一起,却又不是那么美好的了”可知,作者随母亲去地里劳作感受到煎熬与疲惫,体悟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生活的隔膜。
从“一次次弯下腰拔出夹杂在麦地里的蚯蚓草(母亲是这么叫的),拔一棵我就得向它们弯一下腰低一次头,这是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吗?我似乎是忽然明白这之间奥秘的。付出,索取,态度的虔诚,过程的忍耐”可知,在劳作中体会到了人与土地之间付出与收获的亲密关系,表现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珍惜。
从“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水果树是难见一棵的……”“在那样的封建时代,这片土地上和其他地方一样有着很多小媳妇和恶婆婆的故事。不仅如此,其实那个时代被拴在土地上的人们都有说不完的苦难”可知,回乡的所见所忆,感叹中国乡村饥馑年代的贫困、封建时代乡村的苦难。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征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凉州都督李大亮上疏曰:“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今者招致突厥,虽入提封,臣愚稍觉劳费,未悟其有益也。请停招慰。”太宗不纳。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光武居河南A单于于内郡B以为C汉D藩E翰F终G于H一I代J不K有L叛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肘腋”,指“胳膊肘与胳肢窝”,比喻切近之地,文中指京城周围地区。
B. “殷鉴”,亦作“殷监”,指殷人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
C. “自由”,文中指“不受限制拘束”,与《孔雀东南飞》中“汝岂得自由”的“自由”意思相同。
D. “殆”,文中指“接近,几乎”,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认为匈奴兽性难改,难以教化,最终将成为朝廷的祸患,不能把他们安置在内地,主张将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
B. 晋武帝没有采纳江统的把胡人驱逐出塞外的建议,结果后患无穷,魏征以此来劝说唐太宗引以为鉴,不要听从温彦博的建议。
C. 杜楚客认为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建议唐太宗效法古代。唐太宗非常赞许,于是采取怀柔政策。
D. 李大亮请求停止对突厥的招抚,一是认为他们如同豺狼不能满足,二是认为招抚突厥的做法劳心费财,却未见收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
14. 温彦博关于安置突厥归降者的建议可能产生怎样的效果?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FJ 11. C 12. C
13. (1)(他们)强大时必然要侵略抢劫,贫弱时就低声下气(卑下臣服),不念及恩情大义,是他们的天性。
(2)自古圣明的君主,用信义来教化中原,用权谋(威势)来统治藩邦。
14. ①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可以充实边疆,作为中原的屏障; ②可以教化他们,使他们畏威怀德; ③让他们各自设立酋长,可以分化弱化他们,以消除边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且东汉光武帝时,匈奴单于也率众居住于黄河南部的内地郡县,成为了汉朝的藩屏,历经一代也没有叛逆。
注意是三处加句读。
“以为汉藩翰”省略了主语是“匈奴”,与前面主语不同,句意完整,“藩翰”是一个词语,指藩屏,分别在BF处断开。
“不有叛逆”指没有叛逆,省略了主语“匈奴”,句意完整,在前面断开,即在J处断开。
所以填:BFJ。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前句,由于、因为。句意:也是由于隋炀帝无道所致。后句,不受限制拘束。句意: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意思不相同,判断错误。
D.都指接近、几乎,意思相同,判断正确。句意:几乎达到了在朝任职官员的一半。/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杜楚客认为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于是采取怀柔政策”错。原文为“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意思为“不能让少数民族扰乱华夏民族”“唐太宗对他的话深表赞许,(但)正要施行怀柔政策,于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寇盗”,侵略抢劫;“卑伏”,低声下气(卑下臣服);“不顾”,不念及;“其天性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是他们的天性。
(2)“信”,信义;“中国”,中原;“驭”,统治;“权”,权谋(威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一则实空虚之地”可知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可以充实边疆,作为中原的屏障;
结合“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可知可以教化他们,使他们畏威怀德;
结合“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可知让他们各自设立酋长,可以分化弱化他们,以消除边患。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李靖击败了突厥颉利可汗,其部落中有不少前来都归降的。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陛下在黄河以南安置突厥归降的部落,以此作为我朝要塞的屏障,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表示我朝没有猜疑之心。我认为,这是一条收容和养育之道。”太宗同意温彦博的话。
秘书监魏征却认为:“匈奴从古到今没有如此之衰败,这是上天要铲除并使之灭绝。陛下认为其已投降,所以没有灭绝他们,当时应立即遣送他们到黄河以北,让其仍居住在旧日故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华夏种族,不和我们同类,他们强大时必然要侵略抢劫,贫弱时就装作卑下臣服,不念及恩情大义是他们的天性。陛下让他们迁移内地,而今投降的几乎达十万,数年之后,他们的生养数量还会成倍增长,他们居住在我们的肘旁腋下,接近京城周围,将会成为我朝的心腹之患,所以绝不能让他们居住在黄河以南。温彦博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都有天覆地载的胸怀,凡有归顺臣服的一定要养护起来。今天突厥被打败,其残余部落归附,陛下如果不同情怜悯他们,反而抛弃不接纳他们,这不符合天地之道。臣下愚蠢,但认为不能那样做,应当让他们居住在黄河以南。”魏征说:“西晋取代曹魏之时,胡人部落分散居住在附近郡县,西晋大臣江统建议把这些胡人驱逐出塞外,而晋武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数年之后,胡人终于在瀍河、洛水一带造反为虐。前代的覆车之鉴离我们并不久远。陛下如果一定要听从彦博的话,把胡人遣居黄河以南,这就是所谓的养兽遗患。”温彦博又说:“臣听说圣人之道,没有实行不通的地方。突厥残余人众,把性命交给了我们,如果让他们居住在内地,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为他们选择部落首领,派遣将士值宿守卫,这些胡人必然畏威怀德,能有什么隐患呢?且东汉光武帝时,匈奴单于也率众居住于黄河南部的内地郡县,成为了汉朝的藩屏,历经一代也没有叛逆。”又讲:“隋文帝动用兵马,破费仓库粮食,树突厥突利为启民可汗,帮助他恢复其国,后来其后代背恩失信,在雁门围攻隋炀帝。今陛下仁又宽厚,听其所欲,黄河以南、以北任其居住,各自设立首长,相互之间不统属,势力分散,怎能成为祸害?”
给事中杜楚客也进言说:“今天让其部落分散居住在黄河以南,逼近华夏中心,时间一长一定会成为隐患。至于像雁门一仗,虽然是突厥背恩弃义,也是由于隋炀帝无道所致。当时时局的衰败混乱,怎能说是兴复亡国而招致的呢?‘夷不乱华’,是前哲的明训,‘存亡继绝’,是历代圣君的准则。臣下担心事情不效法古代,难以长久。”太宗虽然赞赏他的话,但已打算实行怀柔的策略,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因此太宗最终还是采用了温彦博的策略。
自从突厥颉利被打败后,来归降的各部落首领都封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官员达百余人,几乎达到了在朝任职官员的一半。凉州都督李大亮上奏说:“自古英明之王,用信义来教化中原,用权变来驾驭藩邦。所以《春秋》说‘戎狄如同豺狼,不能满足;华夏各国是与我们亲近的,不能抛弃’。现在招降突厥,虽然加入我朝版图,臣下愚蠢,觉得过于烦劳破费,没有领会到其中的益处。请求停止对他们招抚。”太宗没有采纳他的奏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吴江①
蒋捷
浪涌孤亭②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③、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亡后作者漂泊东南时期。②孤亭:垂虹亭,立于吴江垂虹桥之上。③雕翚:雕饰的飞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开篇以巨浪翻滚写出了垂虹亭的气势,“海风飘坠”点明了孤亭的来由,想象奇谲,构思独特。
B. 江神受天帝之命护亭;八条蛟龙也在此镇守,它们争相喷烟吐雨,两用“寒”字,更显孤亭气派。
C. 巨鲸翻动地轴,亭子被毁,唯留如虹长桥,暗喻蒙元异族入侵,透露垂虹亭毁于战火的历史真相。
D. 词人以客自指,泛舟吴江,睹残破之亭,吐愤懑之情;高歌击楫而去,独留释然旷达的洒脱之影。
16. “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一句屡被后人称奇,试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白鹭本是沙洲上的寻常之物,诗人却请它们去仙界报信,运用想象(拟人),为其赋上奇幻色彩。
(2)诗人请白鹭去告诉仙人们人间已变,承续了上文“怕群仙”重游人间,委婉沉重地抒发了亡国之痛。
(3)白鹭惊飞而去,将词人的目光引向茫茫宇宙,抒发其对亡国后无处容身的隐痛,拓展了意境,深化了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高歌击楫而去,独留释然旷达的洒脱之影”说法错误,“鼓双楫,浩歌去”两句饱含了词人的亡国之悲、无处寄身的漂泊之苦和遗世独立的傲然之志,黍离之悲难以释然。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表达技巧上,白鹭本是沙洲上的寻常之物,词人却想借白鹭为群仙报信,但白鹭也被惊飞。此处思维神奇,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大胆的想象,不仅赋予了它们人的动作,也把沙洲飞鹭等拉进了神奇境界,为其赋上奇幻色彩。
从情感上,“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承接了上文的“怕群仙、重游到此”,诗人请白鹭去告诉仙人们人间已变,是怕仙人们重来,目睹亭子被毁,恐怕他们无法留驻。这两句借群仙的难驻来说明山河改易使神仙也不再留恋人间,委婉沉重地抒发了亡国之痛。这里不直抒感慨,比直接抒发感慨要委婉得多,深刻得多。
从情感上,“奈鹭也,惊飞沙渚”写出白鹭也因昨夜的重大变故远遁沙渚。白鹭惊飞而去,也将词人的目光引向“星月一天云万壑”的茫茫宇宙,借此抒发了作者在亡国之后无处容身的隐痛,使诗歌的意境得以拓展,深化了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善于形象说理,老子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行路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劝学》中荀子也用了同样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
(2)“梦”在诗人的笔下有丰富的表达,有的以梦倾吐悲戚思念,有的以梦抒发报国之志,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启奇幻梦境。
(3)以景结情是古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篇末以描写环境来营造某种意境氛围,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别样的效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故不积跬步 ②. 无以至千里 ③.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 一夜飞度镜湖月 ⑤. 不知乘月几人归 ⑥.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月夜 ,短松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跬、越、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学术是于混乱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西方列强的入侵打乱了中国传统学术独立发展的步伐。面对西方文化冲击,面对民族危机、时代困境,国人眼花缭乱,束手无策。然而混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一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中国现代学术就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
①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可堪称中国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回应。②如今,作为前人文化理念的新时代承续者,③单凭继志述事,④无法更好地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学术”“学术的中国”,⑤能否挖掘中国现代学术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是青年们的承继法则。⑥遵循此法则,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承继百年学脉、探寻中国道路。
18. 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一时间,各类学派名家和论辩不断出现,中华现代学术就像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9. 画横线的段落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作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使用“林立”“蜂起”等形象性的词语(答“比喻”也可),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出中国现代名家及学术争论之多。②运用整句(答“整散结合”也可),更有气势地描绘了学术界各家峥嵘的景象。③“就是”更坚定有力地表达了(强调)现代学术于混乱之中的引领作用。④原句典雅凝练,与上下文的语言风格相契合。
19. ①中华现代学术的兴起堪称中国知识人对时代的回应;⑤挖掘中国现代学术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是青年们的承继法则;⑥遵循此法则,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承继百年学脉、探寻中国道路的队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要找到两句的不同之处有:
原句是“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改句是“各类学派名家和论辩不断出现”;原句是“就是”,改句是“就像”。
结合语境,“百家林立,论辩蜂起”典雅凝练,与“面对民族危机、时代困境,国人眼花缭乱,束手无策”等的语言风格相契合;而且“百家林立,论辩蜂起。中国现代学术就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整散结合更有气势地描绘了学术界各家峥嵘的景象。
其次,“百家林立,论辩蜂起”采用的比喻的修辞,以“林立”“蜂起”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出中国现代名家及学术争论之多。
最后“就是”比“就像”语气更加强烈,“就是”更能坚定有力地强调现代学术于混乱之中的引领作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中“可堪称”重复累赘,可去掉“可”。
⑤中两面对一面,可去掉“能否”。
⑥“加入承继百年学脉、探寻中国道路”成分残缺,缺宾语,可在句末加“的队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它的成功并非______①______,而是源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ChatGPT不仅能够写诗、写代码、写文案,甚至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其出色的表现,既让人赞叹,也不禁让人担心机器将会取代人工。
其实,( )。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ChatGPT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求,ChatGPT并未表现出_____②_____的窘态,反而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hatGPT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_____③______。有人忧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这恰恰说明,( ),而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因此,( ),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如果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文化产品就会同质化、低端化、很可能败下阵来。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请以“文化产品”为开头将上面画线句重组,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
【答案】20. ①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应用)
②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创新
③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与其担心被替代)
21 ①一蹴而就
②捉襟见肘(应接不暇/左支右绌/顾此失彼)
③措手不及(猝不及防)
22. 【例1】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只有创新!
【例2】文化产品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是因为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从而导致同质化、低端化。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是一言难尽”可知,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说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应用,并不新鲜,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或者“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应用”。
第二空,结合上文“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和下文“而是材料的堆砌”可知,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这些文字工作只是材料的堆砌,说明并非思想的创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
第三空,结合下文“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可知,机器只是人类的“秘书”,那么就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与“不如”搭配使用的词语是“与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或者“与其担心被替代”。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ChatGPT的成功并非一下子就成功的,应该用“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ChatGPT并未表现出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的窘态,所以应该用“捉襟见肘”,或者“应接不暇”“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很多,来不及观赏。现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顾此失彼”,顾了这头,丢了那头。形容照顾不过来。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ChatGPT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突然,来不及应付,所以应该用“措手不及”,或者“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处理。“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
题目要求以“文化产品”为开头重组句子,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
可以把“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作为设问句,回答就是“只有创新”,把“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做为原因,改成“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因为“文化产品”为开头,所以可以组成: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只有创新!
还可以把“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做为设问,以“文化产品”为开头,改成“文化产品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回答是“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从而导致同质化、低端化”,也是原因,所以可以组成:文化产品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是因为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从而导致同质化、低端化。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选自《小林漫画》)
看了这幅漫画,有人说,“总有一些东西,会让你为之倾尽全力”;也有人说,“你的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中的推石上山者,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西西弗斯。一块巨石架起了西西弗斯永无止境的荒诞命运,路旁的小花撑起了推石上山者心中的苍穹。在理想与现实的回眸处,在肉体与精神的凝望间,这幅漫画无疑寄寓了加缪的西西弗斯式同情以更为辽阔的空间和所指。而图后文字中对漫画的不同解读,则体现了视角的区别,前者是站在“推石上山”者的立场阐发的,后者则是站在“小花”的视角呈现的,对同一幅图的两种视域观照体现的是“保护者——被保护者”“肉体——精神”“现实——理想”等矛盾体的分野与统一。
诚然,每个人都如同漫画中的西西弗斯,跋涉在“推石上山”这样一场看似无意义的生命旅程之中。深陷于现代性编织的焦虑与恐惧,绝大多数人过分执着于“上山”的结果,将巨石看做人生永远无法逾越的重担,沉湎于苦痛之中不可自拔;亦或是在永无宁日的被缚状态中妥协于“无意义”,僵死为如巨石般空洞的虚无之物,也难以享受生命的轻盈。如卡夫卡所说“一切障碍都将粉碎我”,在精神之荒芜横行的今天,我们有理由赋予巨石以“生存困境”的意涵,但漫画却试图告诉我们:沉重巨石亦可以因守护轻盈小花而存在;当我们因“推石上山”而囿于精神的阻滞,不妨暂时停下脚步,细嗅内心的芬芳,注目灵魂的安澜。
而对于后者“总有一些东西,会让你为之倾尽全力。”情之所系,即为“小花”:它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理想、正义、真理;无论“花”为何物,其所指涉的必然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珍贵的佳酿、一个人的栖居与皈依之所。正是这些东西,值得我们去珍藏、去守护。
对此,写作时,可以选取其中任意角度展开论述,也可以尝试结合二者进行说明。比如,对于前者,可以由此从西西弗斯是否快乐这一角度去切入:加缪说:“迈向高处的挣扎足够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生活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是残酷的、艰辛的、重复的,我们确需高举巨石,为之付出血与泪的代价。但在这片我们为之播撒血与泪的巍峨山岭中,用欣赏的眼光打量世界,用坚定的脚步丈量大地,用淡然的心胸洞彻人生,或许能化巨石为轻盈,化崇山为平地,化腐朽为神奇。或者说可以为了一些弱小或美好的事物而倾尽全力,比如坚持梦想、爱好,守护亲情,坚持道义等;这种努力是对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于后者,则可以由此引申到感恩之类的话题,说明我们在安享生活时,也要看到他人的付出,从而由此引发到自己也要学会付出等。
立意:
1.举洪荒之力,托心中城邦。
2.昨日荫下之苗,明日参天之树。
3.心怀静好之恩,躬行泽福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