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合肥双凤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B 3. C
4.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强加因果。依据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可知,因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是本来就存在的,而不是因为“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可知,是“仍有影响”而不是“很难延续下去”。
D.“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可知,“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B.“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理解错误。材料一原文只是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二者之间没有比较,并不能说明“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俗即是从心;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说的是再好的去处,也不如自己的家好,这符合“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这一观点。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说的是人们之间很少来往,这符合“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这一观点。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而材料一没有体现这一观点。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是说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这符合“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俗即是从心”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
由“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等内容可知,作者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由“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语言通俗易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比如,针对“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以提出“活动范围突破地域上的限制,增加区域间接触,融入社会圈子”;
针对“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以提出“不但还要有法理规矩意识,还要对契约有足够的重视”;
针对“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以提出“追求普遍原则”等等。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沙果
铁凝
冬天,下午五点天色便显得朦胧了。来牛奶站取奶的左邻右舍,面目模糊地互相打着招呼。
经管这牛奶站的是一位退休老大妈,每天这个时间她按时迎接着奶场的奶车,然后便麻利地把属于各家的塑料奶包,分发到属于各家的位置。这时,她身旁总有一个微胖的白净女孩子很兴奋地帮着忙活。她笑嘻嘻地眯起双眼,摸摸这里,捅捅那里。很慌,很忙,却又显得实在帮不上什么。
我一次次来取奶,终于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女孩子的一些“蛛丝马迹”:她不是这奶站的主人,也不是客户,她是一个义务帮手,而且她也不是“女孩子”,而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由于患过病,智力受到明显的损伤,这使得她在家里慢慢成了一个局外人。据说因为家人对她的疏远,连她三岁的儿子也会躲着她。只有这位经管牛奶站的大妈说:“我喜欢沙果。”她名叫沙果。大妈从沙果背后把她环肩抱住,沙果笑得很惬意、踏实。后来大妈告诉我,沙果小时候十分聪明,她的伶俐聪慧当年在这大院甚至很出名。
我试图和沙果认识,她终于对我热情起来,而且这热情已属非凡。每天,当她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看到我的身影时,便兴奋地跺起双脚冲大妈喊:“来了!来了!”她热情地在我和大妈之间奔波一阵,便从属于我的那个小木格子里拽出我的奶袋,投入我的提兜。当然,她也有将那小木格认错的时候,把别人家的奶拽出来给我。那时大妈就冲沙果奔过来,不客气地夺过她的奶袋,然后把属于我的那份交给我。这时候沙果的脸很红,她尴尬地原地转上两圈,自惭地把眼笑成一条线,使人觉出一阵酸楚。
由于我行踪的飘游不定,在这奶站终归不是一位稳定的客户。我的取奶方式是现买现吃,像我这类客户在这里也不乏其人,于是每次买奶时或许就有个找零儿问题。沙果从不受理他人的找零儿,对我却是例外。有一次大妈不在,我把整钱交给沙果,说:“你把这钱交给大妈,明天再找给我零钱好了,这是三块钱。”沙果接过钱,慌乱一阵之后问我:“要找你几毛?”我说:“找六毛。”沙果便在棉衣兜里抠索起来。她抠索一阵,抠出一个小烧饼大的钱包,又在钱包里抠索一阵,终于找出几张零钱说:“你看这是几毛?”本来我是不准备接沙果的零钱的,却又觉得拒绝沙果的零钱实在就是拒绝了沙果的一片心意,拒绝了沙果的心意就等于拒绝了沙果那份处理问题的能力。于是我帮沙果数出六毛钱,把多余的零钱交还给她。沙果的脸立刻又红了,她这次的脸红显然与上次不同,这次是为自己具有这找零儿的能力而兴奋不已。
因为找零儿这件事,沙果和我的关系更显出不一般起来。又过了几天,沙果告诉我,她找到真正的工作了,有人“要了她”。她告诉我,她将在一家饭馆洗碗和剥蒜,每天的报仇是五块钱。那个饭馆有八张桌子。
沙果当真去洗碗、剥蒜了,可我还是能在牛奶站看见她。每天,她早早干完一天的工作量,就来到奶站,来到大妈身边。我看出她是舍不得这个引导她步入社会的岗位和这岗位上的大妈。
每天沙果都有新消息。今天她说,她半天就洗了上百上千的盘和碗。明天她说,她给饭馆洗碗比给她自己洗碗都干净。还有一天她说,她一高兴半天就剥了足够顾客半年吃的蒜。对于剥蒜这件事,我始终有些疑惑不解:第一,我不知顾客半年要吃多少蒜;第二,即使半年要吃的蒜她半天就能剥出来,这少了皮的蒜瓣儿将是一种怎样的保存方法?第三,沙果所说的“半年的蒜”,当真经过店老板的确认了么?但我不愿就此事去和沙果深究,我愿意沙果高兴,不愿意因为客观对此事的一点怀疑,使她也对自己的成绩产生怀疑。
初冬过去了,数九天来临。天黑得更早了。这天我来取奶,发现站内唯一一张桌子上趴着一个人,她把头埋在自己的大棉袄袖子里,凭感觉我认定这是沙果。我问大妈:“是沙果吧?”大妈说:“是她,哭呢。”我说:“怎么了?”大妈没有立刻回答我。我扶住沙果的背,沙果知道是我,把头从袄袖子上抬起来,看着我说:“他们不要我了。”她的声音颤抖得很厉害,舌头也有些不听使唤。我说:“为什么?”沙果不说话了。黑暗中我只看见她脸上的泪痕很亮。大妈说:“别问她了。”我想给她些安慰,这时她告诉我,饭馆对她说:“厨房太小了,你回去吧。”从此沙果就告别了她的碗盘和蒜。
我还是安慰了沙果几句,我说:“别难过了,将来再找个更好的工作!”说着又于心不忍,我知道我的话带着明显的敷衍。哪知我这敷衍却使得沙果立时停住了她的悲哀,她脸上忽又露出那常有的笑容。
1995年12月3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妈环肩抱住沙果体现了她对沙果的喜爱,沙果的反应表明她对大妈的依恋。
B.沙果的家人包括她的亲生儿子都疏远她,是因其智力受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C.“找零儿”这件事带给沙果极大的成就感,她以为自己也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了。
D.沙果虽然因疾病而智力受损,但她依然保留着女孩的单纯、热心和勤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沙果在取奶站“很慌,很忙”又帮不上什么,与后文写到她智力受损的内容相照应。
B.文章两次写沙果脸红,两处细节描写都表现出沙果的心情:前者羞愧,后者得意兴奋。
C.文章通过对沙果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塑造沙果的形象,生动传神。
D.“我”听沙果说她剥蒜的事虽心有怀疑但不忍说穿的情节,为下文写她被解雇做了铺垫。
8.“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作家雷达曾说,铁凝的作品“寻找生活中真善美的存在,讴歌美好的灵魂”。结合文本中沙果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加强了读者读故事的真实性和带入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通过“我”展开的,“我”贯穿故事的始终,起到了线索作用;③侧面描写沙果形象:通过“我”写沙果,当“我”给予沙果一些关注和温暖时,沙果会热情真诚地对待“我”,体现了沙果的单纯、善良;④表现文章主旨:“我”能够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沙果,给予她关爱、善意、信任,讴歌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暗示了文章主旨。
9.①善良真诚热情:沙果感受到大妈和“我”对她的善意,就回报给我们最大的真诚热情,帮大妈取奶,给“我”找零儿;②沙果渴望融人社会,靠努力赢得认可。在奶站做义工,努力做好事情;去饭馆打工,认真洗盘子和碗、剥蒜,沙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爱;③沙果精神层面的美好和她身体上的残缺形成了巨大反差,而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凸显了作者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讴歌美好的灵魂的创作理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因其智力受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错,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她由于患过病,智力受到明显的损伤,这使得她在家里慢慢成了一个局外人。据说因为家人对她的疏远,连她三岁的儿子也会躲着她”,可见,文中只是说沙果因其智力受损过,家人疏远他,但是并没有说沙果因智力受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通过对沙果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错。“她笑嘻嘻地眯起双眼”“沙果笑得很惬意、踏实”是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沙果接过钱,慌乱一阵之后问我:‘要找你几毛’”“沙果便在棉衣兜里抠索起来。她抠索一阵,抠出一个小烧饼大的钱包,又在钱包里抠索一阵,终于找出几张零钱说:‘你看这是几毛’”是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塑造沙果的形象,文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1)结合“这时,她身旁总有一个微胖的白净女孩子很兴奋地帮着忙活,摸摸这里。很慌,却又显得实在帮不上什么”可知,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加强了读者读故事的真实性和带入感;
(2)结合“我一次次来取奶,终于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这女孩子的一些‘蛛丝马迹’:她不是这奶站的主人,也不是客户,她是一个义务帮手,而且她也不是‘女孩子’,而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由于患过病,智力受到明显的损伤,这使得她在家里慢慢成了一个局外人”“我试图和沙果认识,她终于对我热情起来”“因为找零儿这件事,沙果和我的关系更显出不一般起来。又过了几天,沙果告诉我……她将在一家饭馆洗碗和剥蒜,,每天的报仇是五块钱。那个饭馆有八张桌子”“沙果知道是我,把头从袄袖子上抬起来,看着我说:‘他们不要我了’”分析,“我”终于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沙果一些事情:她只是一个义务帮手,一个年轻母亲,智力受损,去饭店刷盘子剥蒜后被辞退等,可见,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展开的,“我”贯穿故事的始终,起到了线索作用;
(3)结合“我试图和沙果认识,她终于对我热情起来,而且这热情已属非凡。每天,当她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看到我的身影时,便兴奋地跺起双脚冲大妈喊:‘来了!来了!’她热情地在我和大妈之间奔波一阵,便从属于我的那个小木格子里拽出我的奶袋,投入我的提兜”“沙果从不受理他人的找零儿,对我却是例外。有一次大妈不在,我把整钱交给沙果……沙果接过钱,慌乱一阵之后问我:‘要找你几毛?’……沙果便在棉衣兜里抠索起来。她抠索一阵,抠出一个小烧饼大的钱包,又在钱包里抠索一阵,终于找出几张零钱说:‘你看这是几毛’”分析,小说通过“我”来写沙果,当“我”给予沙果一些关注和温暖时,沙果会热情真诚地对待“我”,她会热情真诚地对待“我”,她从不受理他人的找零儿,却主动给我找零儿,这些侧面描写都体现了沙果的单纯、善良。
(4)结合“我试图和沙果认识,她终于对我热情起来,而且这热情已属非凡”“本来我是不准备接沙果的零钱的,却又觉得拒绝沙果的零钱实在就是拒绝了沙果的一片心意,拒绝了沙果的心意就等于拒绝了沙果那份处理问题的能力。于是我帮沙果数出六毛钱,把多余的零钱交还给她。沙果的脸立刻又红了,她这次的脸红显然与上次不同,这次是为自己具有这找零儿的能力而兴奋不已”“因为找零儿这件事,沙果和我的关系更显出不一般起来”“我不愿就此事去和沙果深究,我愿意沙果高兴,不愿意因为客观对此事的一点怀疑,使她也对自己的成绩产生怀疑”“我还是安慰了沙果几句,我说:‘别难过了,将来再找个更好的工作!’说着又于心不忍,我知道我的话带着明显的敷衍。哪知我这敷衍却使得沙果立时停住了她的悲哀,她脸上忽又露出那常有的笑容”分析,“我”能够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沙果,给予她关爱、善意、信任,讴歌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暗示了文章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抓住雷达说的“生活中真善美”“讴歌美好的灵魂”来分析小说塑造沙果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1)结合“大妈从沙果背后把她环肩抱住,沙果笑得很惬意、踏实”“我试图和沙果认识,她终于对我热情起来,而且这热情已属非凡。每天,当她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看到我的身影时,便兴奋地跺起双脚冲大妈喊:‘来了!来了!’她热情地在我和大妈之间奔波一阵,便从属于我的那个小木格子里拽出我的奶袋,投入我的提兜”“沙果从不受理他人的找零儿,对我却是例外”“每天,她早早干完一天的工作量,就来到奶站,来到大妈身边。我看出她是舍不得这个引导她步入社会的岗位和这岗位上的大妈”可知,沙果感受到大妈和“我”对她的善意,就回报给我们最大的真诚热情,帮大妈取奶,给“我”找零儿,可见,作品通过赞美沙果的善良真诚热情,从而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
(2)结合“我帮沙果数出六毛钱,把多余的零钱交还给她。沙果的脸立刻又红了,她这次的脸红显然与上次不同,这次是为自己具有这找零儿的能力而兴奋不已”“每天沙果都有新消息。今天她说,她半天就洗了上百上千的盘和碗。明天她说,她给饭馆洗碗比给她自己洗碗都干净。还有一天她说,她一高兴半天就剥了足够顾客半年吃的蒜”“沙果知道是我,把头从袄袖子上抬起来,看着我说:‘他们不要我了。’她的声音颤抖得很厉害,舌头也有些不听使唤”“我还是安慰了沙果几句,我说:‘别难过了,将来再找个更好的工作!’说着又于心不忍,我知道我的话带着明显的敷衍。哪知我这敷衍却使得沙果立时停住了她的悲哀,她脸上忽又露出那常有的笑容”可知,作品写出了沙果渴望融人社会,靠努力赢得认可。在奶站做义工,努力做好事情;去饭馆打工,认真洗盘子和碗、剥蒜,沙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爱;
(3)结合“她由于患过病,智力受到明显的损伤,这使得她在家里慢慢成了一个局外人。据说因为家人对她的疏远,连她三岁的儿子也会躲着她”“每天,当她在五点钟的朦胧里看到我的身影时,便兴奋地跺起双脚冲大妈喊:来了!来了!’她热情地在我和大妈之间奔波一阵,便从属于我的那个小木格子里拽出我的奶袋,投入我的提兜”“她半天就洗了上百上千的盘和碗。明天她说,她给饭馆洗碗比给她自己洗碗都干净。还有一天她说,她一高兴半天就剥了足够顾客半年吃的蒜”可知,沙果精神层面的美好和她身体上的残缺形成了巨大反差,而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凸显了作者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讴歌美好的灵魂的创作理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B.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
C.非问无以广识广:使……广,增加
D.审问而明辨之也审:审查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B.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C.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D.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
A.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其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B.刘开的《问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C.学与问相辅相成,向“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发问都会有所得,同时,“问”也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D.《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语言风格古朴,论述角度一致。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14.根据甲、乙文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师”和“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答案】10. D 11. A 12. D
13.(1)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14.①从师可以学习知识技能(传道受业);②从师可以解决疑惑(解惑);③勤问能帮助我们把领悟的道理应用于实际(达于事);④勤问能使我们了解知识的细节(知其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审:详细。句意: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万民”是“询”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D;
“问贱”“问不肖”为动宾结构,并且“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结构一致,两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CD。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论述角度一致”错。《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超出;“众人”,一般人;“下”,低于;“耻”,以……为耻。
(2)“贤于己”,状语后置句,比自己道德才能高;“就”,靠近、到;“正”,匡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主旨观点的能力。
结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知,从师可以学习知识技能(传道受业);从师可以解决疑惑(解惑);
结合“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可知,勤问能帮助我们把领悟的道理应用于实际(达于事);勤问能使我们了解知识的细节(知其细)。
参考译文:
甲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乙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①
君同鲍明远②,邀彼休上人③。
鼓琴乱白雪,秋变江上春。
瑶草绿未衰,攀翻④寄情亲。
相思两不见,流泪空盈巾。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二年秋。乾元元年,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途中遇赦。②鲍明远;与休上人以诗相赠答。③休上人,即惠休,善诗文,与鲍照齐名。④攀翻:攀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一二句把裴侍御和岫师分别比作鲍照与休上人,意在表明二人情趣之高雅。
B.一个“乱”字生动地展现了岫师弹奏《白雪》曲的场景,给人一种纷纷扬扬的视觉感。
C.“秋变江上春”与“大珠小珠落玉盘”都以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都突出了音乐之美。
D.第五句作者有以“瑶草”自比之意,委婉地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济世之心。
16.诗歌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①同: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直接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及对自由个性的追求。
②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还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感情强烈;“流泪空盈巾”以景结情、空自伤怀的细节表达深沉的感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都以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错,“秋变江上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应为为侧面描写,烘托琴艺的高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相思两不见,流泪空盈巾”的意思是:两人互相思恋,只能白白的流泪把手巾都流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意思是: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本诗“相思”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及对自由个性的追求。
本诗“流泪空盈巾”还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情意悠悠;“空盈巾”则以细节表达深沉的感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运用了反问的修辞,语气强烈的表达了不为权贵摧眉折腰,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听者的反应,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3)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汶水、徂徕如画 ②.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泣孤舟之嫠妇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徂徕、壑、嫠、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在这园子里呆着,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什么?
19.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修辞,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B.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宝似的圆圆的白点……
C.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D.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答案】18.现实世界 精神家园
19.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运用比喻修辞,将蜜蜂扇动翅膀的姿态比喻成小雾,形象生动地写出蜜蜂姿态的轻盈,同时又充满生机。②“露水在草叶上滚动,摔开万道金光”运用夸张修辞,极言露水滴落地面时反射出来的光芒,表现露水积聚起来形成的“强大力量”。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双腿残疾之后,史铁生感到“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而画线句中有“逃避一个世界”,作者需要逃避的是现实世界,因此“一个世界”指“现实世界”;
而“另一个世界”,结合“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去”“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可知,作者残疾后经常到地坛去,它能够让“我”得到精神的放松,找到人生的意义,因此“另一个世界”指的是“精神家园”。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比喻,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将蜜蜂扇动翅膀的姿态比喻成小雾,蜜蜂煽动翅膀时很快,人看不清楚,就像一团小雾,这个比喻写出了蜜蜂的生机与活力,“雾”很薄,浮在空中,这个比喻也写出蜜蜂姿态的轻盈。
夸张,如“露水在草叶上滚动,摔开万道金光”,“万道金光”运用夸张修辞,小小的一滴露水,却能够反射如此“强大”的光芒,写出露水积聚起来形成的“强大力量”。
拟人,如“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赋予蚂蚁以人的情态动作和思想,形象地写出蚂蚁的动作特点,富有情趣。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和文中冒号的作用相同,都表示提起下文;
B.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C.表示总结上文;
D.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故选A。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叶绿素,大家都会想到光合作用。 ① ,就没有植物的茂盛;没有植物,就不可能有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乃至于人类。在这个神奇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之一就是叶绿素。其实,叶绿素不仅对植物有意义,对人类 ② 。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发现,叶绿素类物质的健康作用相当广泛——叶绿素有抗氧化作用、抗突变作用、抗炎症作用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③ 。有体外研究发现,叶绿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因为它能够抑制血红素氧合酶的mRNA表达和酶活性。
研究发现,吃过多红肉会促进肠癌,这是因为血红素有傕化脂质氧化的作用,过多的时候还会促进细胞过度增殖,产生细胞毒性,这些都与肠癌的风险相关联。如果食用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食物,那么叶绿素就会替代血红素,保护人体不被过多的血红素危害。这是因为,叶绿素是含镁离子的卟啉结构,而血红素是含铁离子的卟啉结构,两者很相似,它们之间有一种竞争关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1.①没有光合作用 ②也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③它还有抗癌作用
22.因为叶绿素与血红素结构相似,有竞争关系,所以食用含大量叶绿素的食物可以保护人体不受过多的血红素危害。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后文“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植物的茂盛”可知,空中所填句子应是与光合作用有关,而联系前文“说到叶绿素”,后文应是联想到光合作用,故①中可以填入“大家都会想到光合作用”。
第二空,从前文“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植物的茂盛”和后文“就不可能有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乃至于人类”可知,从光合作用到植物再到动物,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所以植物是产生动物的前提,据此②中应填入“没有植物”。
第三空,从后文“有体外研究发现,叶绿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可知,叶绿素具有抗癌作用,而从前文“叶绿素有抗氧化作用和抗突变作用”到叶绿素具有抗癌作用,这两步有一个递进关系,故应填入句子中应该有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如“甚至”等。故③中可填入“甚至有抗癌作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二段可以划分为两层,第一层“研究发现,吃过多红肉会促进肠癌,这是因为血红素有傕化脂质氧化的作用,过多的时候还会促进细胞过度增殖,产生细胞毒性,这些都与肠癌的风险相关联”,讲的是吃过多红肉会促进肠癌及其原因,第二层“如果食用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食物,那么叶绿素就会替代血红素,保护人体不被过多的血红素危害。这是因为,叶绿素是含镁离子的卟啉结构,而血红素是含铁离子的卟啉结构,两者很相似,它们之间有一种竞争关系”,告诉我们叶绿素具有防癌效果及原因。第二层是重点、主要内容,于是得出主要信息为:叶绿素可以替代血红素,保护人体不被过多的血红素危害,原因是“叶绿素是含镁离子的卟啉结构,而血红素是含铁离子的卟啉结构,两者很相似,它们之间有一种竞争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表述成因果关系的句子即可得出答案,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梦”成为当代最强音后,梦想就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梦想是对生活的期许,也是对未来的企盼,更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国家有梦想,民族有梦想,集体有梦想,个人有梦想。而梦想不是空想和幻想,它的实现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过程。
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出真情实感,卷面整洁工整。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具有时事性,由“中国梦”引出“梦想”这一写作话题。材料指出梦想的定义,是对生活的期许,对未来的企盼,更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这启示我们:梦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性中最强烈的渴望,是照亮灵魂的明灯。它应该是积极、健康的情感追求。此外,材料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即是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过程。要在梦想的指引下不断勤奋努力,朝着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把梦想变为现实。在立意时,我们须将其定位为一种积极、美好的精神追求,以此作为文章的支柱。比如,将获得学习成功、实现事业理想、完成人生规划等作为自己的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付诸行动和实践。如果光有梦想,没有付诸行动,那充其量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如果敢于梦想,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创造一个无限美好的世界。题目要求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可以围绕实现“我的梦想”来展开。“我的”,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去写,“梦想”即远大的理想,要写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联想“我”该怎样做,做些什么,要写出梦想的实现需要什么。注意所选取的“梦想”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自己多年的努力。
行文构思上,开头段简单引入,介绍生活中人人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承载着希望的力量。引出“梦想”这一话题。第二段写“我的梦想不再是儿时的稚言嫩语,不再豪情壮志,而是变得现实”为下文埋下伏笔。主体部分:(叙事),先写上学路上听到“真吓人!听说饺子馅里包的可能是死猪肉,我们可千万别买啊!”的对话,再写晚上回到家看到报纸上竟赫然写着:“毒大米”的制作原料和过程。然后明确提出“我的梦想”是长大当一名食品安全检测专家。结尾部分,明确梦想的实现要靠“我”现在的努力,“梦想的花朵,需要用勤劳的汗水去浇灌”,写出“我”现在该怎么做。
立意:
1.执梦想之灯,照亮人生之境。
2.携梦想之翼,驶向成功彼岸。
3.以行动照亮追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