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句式参差中取其气势,取其与情感波折相对应、相共鸣的功能,是李白的古体诗或乐府诗的显著特征。比如那首《蜀道难》,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种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恣意驱遣,如急风迅雷般出入于神话与自然、人生感慨与政治预言之间,大有包举群山、扪心问天的巨人气概。
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清平调》(其二)从正面落墨,描写后苑牡丹红艳凝香、新鲜带露,隐喻着贵妃的国色天香。随之以一个“枉”字,使语气逆转,比起这种国色天香的牡丹美人,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云雨幻境只不过是枉然断肠一回罢了。由幻境进入历史,诗人陡然发问:汉宫美人谁个可以相仿佛?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娇美动人,却可怜还得倚仗新妆,缺少自然神韵了。此诗妙在善于转折,以情调状语转,以借问语气转,以情感动词转,转折形式多样而不落痕迹,如行云流水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委婉曲折的弹性。
诗艺的特征在于精练,在于脱俗越轨,在于富有跳跃感。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李白诗重复一些较为特殊、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句式。比如“朝……暮……”句式往往把时间的连续转换为空间的连续:《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朝别凌烟楼……瞑投永华寺”是李白在晚间投宿永华寺的时候,在回忆中折叠时间、地点,以流放夜郎的悲苦心境,思念早上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告别时“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的情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就是说,表面上“朝……暮……”的自然时间,经过回忆性的折叠,已变成富有审美弹性的心理时间了。
有时,朝与暮作为特定的时间刻度,在普泛化的过程中包含着诗人瞬息感的时间体验和幻觉的时间感觉。比如《古风》(其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里的“朝……暮……”,以李花的鲜艳易凋,隐喻着对人世歌舞繁华的瞬息烟云的感觉。《猛虎行》两用“朝……暮……”句各有特殊功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朝意思是“整日里”。由于安史之乱使生灵涂炭,诗人整日里塞满忧患情绪,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独行》的悲切情景中。“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里的朝暮,当然在交代诗人于安史之乱向南逃亡的路程。但是,路程是与幻想混在一起的,他感到当时的情形颇似楚汉相争的乱世,而他走过的地方都是张良、韩信的故地,从对张、韩的幻觉中对自己未能施展的雄才抱有信心。这些朝暮句式,充满着心灵内省的情绪力度,凭借着特定时间刻度弹射出来。
李白句式,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构成,也无论是采用虚词使“散文化之诗化”达到精深度,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都使其诗行带有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或连环推进婉曲多姿的运动感和弹***。他以特殊的天才创造告诉人们,在短短的诗句中,到底能够容纳中国语文的多少活性。
(摘编自杨义《李白诗歌句式的语言哲学》)
材料二:
李白的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两股潮流在李白身上一齐汇聚碰撞,必然在他的心灵深处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毫不奇怪,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的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责与猎取功名对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解释李白的诗情。然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苦差事是他所不乐和不屑的,“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才是他的创作方式。张力存在于李白大多数代表作中,如《梁甫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之二和之三、《玉壶吟》、《江上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襄阳歌》、《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等作。如果把李白所有诗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不同性质的情感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明显。
张力是进入李白诗歌情感大门的钥匙,而他那悖论式的追求又是产生这种张力的深刻根源。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摘编自戴建业《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李白使用了一些带假设性、转折性的连词。
B. 时间心理化、时间感觉的幻觉性等,均能体现李白天才创造的活力。
C. 戴建业认为,李白诗歌的情感张力、震撼力根源于个人追求的张力。
D. “龉龃对立”“头晕目眩”等字眼却描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享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平调》一例,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
B. 从模式化句式的使用可见,天才如李白,也无法摆脱创作的历史局限。
C. 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杨义、戴建业共同实践的学术理念。
D. 杨义认为,李白在诗歌艺术上有天才的创造,戴建业也同意这一观点。
3. 结合材料内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传御》)
B. “不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 “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D. “好,然慕功名,总欲有所建立,垂名于世,然后拂衣还山,学仙以求长生(赵翼《瓯北诗话》)
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风格。
5. 请你以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为例,分析李白诗歌艺术中的“运动感和弹性”。
【答案】1. A 2. C 3. C
4. 论证风格:①思路简洁清晰连贯;②多用举例论证,且能详略结合;③语言形象且有气势,严谨性与个性化并存;④富有批判精神。
5. ①运动感:外在句式长短参差,内在组合正反并置:以七字句表达盛宴、停滞、茫然、阻塞等多种情感,以三字句表达强烈哀叹,形成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情感与句式共鸣的运动感。②弹性:“欲”、“将”等虚词,“闲来”与“忽复”,“黄河”与“太行”等时空改造与连续,“行路难”等句式均节制冲突跳跃,使转折自然,文气流畅,形成弹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错误,原文“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可知:“散文化”是结果,而非目的。即使从目的的角度考虑,“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才是主要目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错误,由“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可知,《清平调》一例,既论证了组合的正反虚实所带来的运动感,也论证了弹性。
B.“从模式化句式的使用可见,……也无法摆脱创作的历史局限”错误,根据原文,模式化句式带来了诗歌的浑然一体,对跳跃感的节制,从而形成诗歌的弹性,有极大的艺术意义,而非历史局限的体现。且原文“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也能说明,李白对模式化的语句有开发潜能的创造。
D.“戴建业也同意这一观点”错误,根据材料,杨义所说的“天才创造”,指的是诗歌句式层面的经营。而戴建业不赞成从诗歌章法技巧的角度来理解李白诗歌,戴建业从人生追求的悖论与情感冲突引发的情感本能来理解。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怜”“羡”、“独”、“却”等词语的使用,能够论证情感的波折与跌宕,即诗句的运动感与弹性。
B.“君不见”、“朝……暮”句式,以及情感的波折跌宕,均能论证材料一的核心观点;
C.仅能论证李白追求功业的一面,不能论证作者“悖论式”追求的观点;
D.通过后人评述,能够论证李白悖论式的人生追求。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风格的能力。
论证思路简洁清晰连贯,材料二第一段提出论点“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张力”,第二段通过“《将进酒》”论证论点,第三段指出以前的错误观点,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李白的意义和力量。思路简洁清晰连贯。
论证方法上,材料二运用了多处举例论证,如用“《将进酒》”论证“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用“《梁甫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论证“张力存在于李白大多数代表作中”。并且举例论证有详有略,“《将进酒》”是详细分析,“《梁甫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例证是粗略分析。
语言上,运用了大量对偶句或整句,“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使文章整饬而有气势;“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一类句子则生动形象,语言既严谨又有个性。
由“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解释李白的诗情”等句子充满了批判精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首先要结合文本理解“运动感和弹性”,然后再结合“《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分析其表现
由“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可知,李白诗歌的运动感体现在“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和“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两个方面。结合《行路难》可知,该诗既有七言,又有三言,开篇连用四组七言,描绘诗人身处盛宴却内心茫然;想要有所行动却被阻隔等多种情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简练、短促,情感强烈,七言与三言的综合运用形成了诗歌的运动感。
由“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可知,语言的弹性是由“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造成的。“欲渡”“将登”是表示假设性的虚词,“黄河”“太行”“碧溪”“日边”等时空转换,这些词语的使用节制了诗歌的冲突跳跃,诗歌转折自然,文气流畅,形成弹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山那人那狗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地早起哩!”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它早起来了。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支局长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还有狗。
晨雾在散,在飘,没响声地奔跑着,朝一个方向劈头盖脸倒去。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垄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他告诉儿子:他跑的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路。在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这一天最累人,最辛苦,所以要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儿子嫌狗走得慢,便用膝盖在狗屁股上顶了一下。父亲说:“不要贪快哩,路要均匀走。远着哩。暴食无好味,暴走无久力哩。”
狗看看老人的眼色,它没看出要加速的示意。它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它依旧平衡着它的速度。
这时太阳已经把山的顶尖染成一片金色,而山脚却被云遮雾盖了。好像这山浮在水里,风吹雾动,这没着落的山也跟着浮游。老人每每目睹这样的美景,他便想起传说中的神话。这空空山野、漫漫行程,是一个任那万千思绪神游的天地;这空幽而飘渺的云中岛屿,确实能勾起身临其境的人恍惚而神奇的联想。老乡邮员靠着它,战胜寂窦,驱散疲劳。
在谈完业务以后,父亲特别叮嘱儿子:“倘若桂花树屋的葛荣荣有信,那就要不惜脚力,弯三里路给送去。他和大队秘书关系不好,秘书不给他转信。木公坡的王五是个瞎子。他有个崽在外面工作,倘若来了汇票,你就代领了,要亲手交给王五。他那在家的细崽不正路,以前曾被他瞒过一回汇款。螺形湾这两年养了兔。去送信时,要喊住狗,莫做野兽子咬,狗还没习惯……”
邮包掏空了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汇款的,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哩。
其实,只隔三天没来,父亲就像隔了半年似的,没完没了地打听山里的情况:牛啦,猪啦,结亲嫁女啦,鸡毛蒜皮,面面俱到。
在热情的村民家住一晚后又开始了下一天的行程。七十里弯弯路,不平坦也不陡险,就是难过那挡路的九条溪流。乡邮员必须毫不犹豫地脱袜卷裤下河,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必须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可能就是这样长年累月而积疾的。
在平川里,他家乡近旁有大河,儿子是水里好汉。可是,儿子不一定能过好小溪。他要一一告诉儿子过溪的方法,告诉他每条溪下水的合适方位;告诉他在某种情况下河水的大体深浅。肩膀上挑的是千斤重担,这不是儿戏啊!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又过溪来背老头——他不让父亲脱鞋袜。该是父亲结束下冷水的时候了。
狗不肯先过河。它历来是伴着老乡邮员过河的。狗看着陌生汉子把邮包放好以后,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的厚实的背。儿子那粗大而有劲的双手则牢牢地托着老人的双脚。
狗高兴地“嗷嗷”叫着,游在水里的身子紧傍在儿子的脚上方,拼力抵挡着水流。父亲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当他睁开眼,看见溪面在缩,水推着狗的“哗哗”声在变小——这显然是过河了,快靠岸了。老人滴下了一滴眼泪。儿子的脖颈一缩。
在父亲的记忆里,他也背过一次独生儿子,可仅此一次。
上岸了。狗“汪汪”朝老人喊。告诉他:别痴痴呆呆,该要做什么了。
过一会儿,狗奔跑着给年轻乡邮员衔来一把茅草,又闪电似的奔进林子。儿子刚找到父亲准备的火柴,点燃暖脚的茅草,狗又拖来一小把枯树枝。
篝火已燃起,父亲把火拨旺,好把儿子冻红的脚暖过来。狗在远处使劲抖着身子,把水珠子从毛里撒开去,然后躺在火边烤着,温存地把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他是好人。
……
第二趟行程,父亲仍旧放心不下,他想再带儿子走一程。
可在一道唱着欢歌、不停不息地奔跑的小溪旁,在一座古老的不长的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父亲如果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这样站下去。直到晨雾散去,直到朝阳升起,哪怕耽误一截行程。就这样,让八十多斤重的担子压着肩膀,就这样站着。
雾不大,加上溪水的反光,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
于是,他决计不再送了。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节选自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
6. 小说的标题是《那山那人那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山”是两代乡村邮递员工作的必经之所,它枯燥、漫长,铺满劳累和艰辛。
B. “那山”秀美的景色有时能勾起人恍惚而神奇的联想,是老乡邮员唯一的慰藉。
C. “那人”可以指老乡邮员,他兢兢业业,心思细腻,因年龄与伤病不得不退休。
D. “那人”也可指小乡邮员,他在平川是稳重庄稼汉,投身山间又传承父亲的梦想。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交代为葛荣荣等人送邮件的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与下文他急于打听乡民们情况照应。
B. “莫做野兽子咬”,口语化的语言,既是对儿子叮嘱也是对狗关心,体现人和动物的和谐。
C. “挑的是千斤重担”,平凡的语句中渗透着亲情,实写收到邮件之多,父亲怕儿子难担负。
D. “黄色的箭”“绿色的梦”,用比喻和借代的手法,指狗助小乡邮员去完成他的梦想
8. “那狗”是文中的重要形象,文章多次用拟人化描写来写它,请找出其中两个片段并加以分析。
9. 如欲以“即使沉默,爱依旧灿烂”为题写一篇对《那山那人那狗》的评论文章,请你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片段并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C
8. 第一处是父子抓紧时间赶路的片段,狗“不理睬”“平衡着”是拟人化描写,写出来狗对于老乡邮员因腿疾而不能快走的体谅,不去理会小乡邮员的催促。第二处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的片段,狗“紧傍在”“拼力抵挡着”“温存地”把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表明狗与旧主人的密切关系、对小乡邮员的认可与接受。(如找出其他地方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如将两处描写的表达效果综合为“赋予狗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不能得全分)
9. 第一个片段,是在儿子默默背着父亲过河,父亲流下一滴泪,儿子脖颈一缩;表现儿子对患有关节炎又常年奔波在外的父亲的体贴关爱,父亲对这份关爱的感动以及对不能经常陪伴儿子的愧疚之情。
第二个片段是父亲准备护送儿子开始第二趟的行程时,儿子站住不动,父亲也无言;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不舍,儿子对父亲的体贴与谅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和作品内容的能力。
B.“唯一的慰藉”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只隔三天没来,父亲就像隔了半年似的,没完没了地打听山里的情况:牛啦,猪啦,结亲嫁女啦,鸡毛蒜皮,面面俱到”以及后一段“热情的村民”可知,使老乡邮员欣慰的还有来自乡亲们的关爱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实写收到邮件之多”中的“实写”分析有误。邮件再多也不可能达到千斤的重量,所以“千斤重担”用了夸张手法,是虚写,“千斤重担”强调的是乡邮员的职责重大,父亲怕儿子出差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一处在原文第十一、十二段,该段讲述的是父子抓紧时间赶路的片段,根据原文“狗在前面慢慢走”“狗看看老人的眼色,它没看出要加速的示意”“它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它依旧平衡着它的速度”这三处可知父亲由于脚病不能快走,儿子又想走快点的时候,狗“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它依旧“平衡着”它的速度。语句中“不理睬”“平衡着”是拟人化描写,写出来狗对于老乡邮员因腿疾而不能快走的体谅,不去理会小乡邮员的催促。
第二处是原文第二十二、二十四到二十六段,儿子背父亲过河的片段,根据原文中过河中“狗高兴地‘嗷嗷’叫着,游在水里的身子紧傍在儿子的脚上方,拼力抵挡着水流”可知狗将身子“紧傍在”儿子的脚上方,“拼力抵挡着”水流;上岸后,根据原文 “汪汪”朝老人喊,又拖来一小把枯树枝,“温存地”把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和最后拟写狗的心理想法“他不陌生了,他是好人”可知,此处表明狗和旧主人关系密切以及狗对于小乡邮员关爱帮助自己老主人的感激,对小乡邮员的认可与接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体会重要语句的作用,进而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
评论的关键词是“沉默”和“爱”,要求考生找到文本中虽然没有人物直接的对话,而读者却能从描写中体会出父子之间灿烂真诚的爱的片段。因此,写作时,可着重找出文中有关父子两人行为、神态、心理等其他描写的语句,如“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这一父亲的心理想法可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计之深远、爱之深切;从“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又过溪来背老头——他不让父亲脱鞋袜。该是父亲结束下冷水的时候了”这一儿子的态度和行为可知,儿子不想让身患关节炎的父亲再沾冷河水,体现对父亲身体的关心。“儿子那粗大而有劲的双手则牢牢地托着老人的双脚”中“牢牢地”等形容词,能体现出儿子担心背不牢父亲,因此格外注意等行为细节描写。此外,如把“爱”理解为对乡邮员这一职业的热爱且言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未,李愬【注】命马步都虞候史旻等留镇文城,命李祜、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糒,整羁靮,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祐、李忠义䦆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曰:“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时董重质拥精兵万余人据洄曲,愬曰:“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诣愬降。愬遣李进诚攻牙城,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铺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
【注】李愬:字元直,中唐名将李晟之子。富谋略,普骑射。元和十一年(816),任唐随邓节度使,率兵讨伐淮西吴元济叛乱。他抚养士卒,优待降将,于次年冬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B. 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C. 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D. 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人居元济外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军,职官名,监督军务的官吏。唐代常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
B. 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烽火为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可代指战争。
C. 四鼓,击四通鼓。古代作战击鼓进军,以助士气,故有“一鼓作气”之说。
D. 京师,国家的首都、都城。这一意义也可用京城、京国、国都等词来表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愬率军出发时,做了严密的军事部署。既命人留守文城,又将军队分为前、中、后三军,有冲锋在前的部队,也有殿后保护的部队。
B. 占领张柴村后,李愬才告诉众将此行的目的。众将听后都大惊失色,自料此去必死无疑,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酷,无人敢违抗将令。
C. 官军很久未到蔡州城下,因此蔡州防备不严。李愬抵达蔡州城下时,竟无一人知晓。李祐等人在城墙上掘坎,率领勇士顺利登上城头。
D. 吴元济负隅顽抗,指望部将董重质率领精兵援救然而董重质单人匹马,归降了李愬。吴元济眼看牙城即将不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
(2)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
14. 李愬作为将领,具有哪些优良品质?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2)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
14. ①行动谨慎。 ②足智多谋。 ③随机应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守门士兵正在熟唾,都被杀死,只留下敲梆巡夜的人,让他们像先前一样继续敲梆,于是大开城门放军队进城。到了里城,也像(外城)一样,城中无人知晓。鸡叫时,雪巳停,李愬进据吴元济外宅。
“熟”是“寐”的状语,“熟寐”即熟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如故”是“击柝”的后置状语,不能单独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击四通鼓”错误,应为“四更”。当时既“惊之(鹅鸭)以混军声”,自然不可能击鼓惊动敌人。汉魏以来,分一夜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四鼓即四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酷”错误。原文为“然畏愬”,应为畏惧李愬军纪严明。“严酷”指残酷、严厉,这与注释中李愬的正面形象极为不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所之”,所去的地方,目的地;“但”,只、只管;“东”,名作状,向东。
(2)“抚”,安抚;“遣”,派遣;“谕”,告诉、晓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能力。
李愬的优良品质,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反映出来的。
原文“辛未,李愬命马步都虞候史旻等留镇文城,命李祜、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命士卒少休,食干糒,整羁靮,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从他率军出发时的部署和占领张柴村后的安排来看,他虑事周全,行动谨慎;
原文“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从他利用恶劣天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来看,他智谋过人,善于料事;
原文“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愬曰:‘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诣愬降”,从他下令惊扰鹅鸭以掩盖军队行动之声,安抚董重质家人、写信劝降董重质来看,他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付事态变化。
参考译文:
辛未日,李愬命令马步都虞候史旻等人留守文城,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名冲锋陷阵的勇士担任前锋,自己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他的后面压阵。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军队走了六十里,夜晚,抵达张柴村,将守卫的士兵和负责守卫烽火台的士兵全部杀掉,占领了他们的营寨。(李愬)下令士兵稍事休息,吃些干粮,整理马络头和缰绳,留下五百名义成军将士镇守此地,以切断从朗山来的敌人救兵。(李愬)命令丁士良率领五百人砍断洄曲及其余各道桥梁,又连夜领兵出门。众将询问军队要去哪里,李愬说:“进蔡州城捉拿吴元济。”众将都大惊失色。当时正刮大风,下大雪,旌旗被风撕裂,路上随处可以见到冻死的人和马。天色阴沉漆黑,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朝廷军队未曾走过的,人人都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畏惧李愬,没有谁敢违抗命令。半夜,雪下得更大,军队已经行走了七十里,抵达蔡州城下。靠近城边有个养着鹅鸭的水池,李愬下令惊扰鹅鸭,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音。自从吴少诚抗朝廷的命令以来,官军已有三十余年没到过蔡州城下了,因此蔡州人没有严密防守。壬申四更时分,李愬到达城下,(城内)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把城墙掘出梯坎,率先登城,勇士们跟随上城。守门士兵正在熟唾,都被杀死,只留下敲梆巡夜的人,让他们像先前一样继续敲梆,于是大开城门放军队进城。到了里城,也像(外城)一样,城中无人知晓。鸡叫时,雪已停,李愬进据吴元济外宅。有人禀告吴元济说:“官军到了。”吴元济还在躺着休息,笑着说:“被俘的囚犯偷盗罢了,天亮后将他们全都杀掉。”又有人禀告说:“城池已经被攻陷了!”吴元济说:“这一定是洄曲的士兵找我索要御寒的衣服。”起床后,吴元济在庭院中探听,听到李愬的军队传达号令的声音:“常侍传话。”响应的有近万人。吴元济这才开始害怕,说:“这是什么常侍,能到这里来!”于是率领侍卫登上牙城(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抵抗。当时董重质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兵守卫洄曲,李愬说:“吴元济所盼望的,无非董重质的救援而已。”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董重质于是单人匹马来向李愬投降。李愬派遣李进诚攻打牙城,烧毁了牙城的南门。百姓争着背柴草帮助官军,城上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傍晚时分,门已毁坏,吴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李进诚搭梯子让他下来。甲戌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押送到京城。当天,申州、光州和各镇(援助淮西的)士兵二万余人相继前来投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四)
[东晋]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注】!
【注】谢灵运有诗亦云:“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第二句借用典故,寄托了诗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心愿
B. 三四句既写出了诗人对骨肉亲情的眷恋,也暗示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
C. 五六句写诗人终日纵情沉湎于饮酒抚琴,展现了诗人归隐生活的自在随心。
D.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率,蕴含哲理,体现了陶诗“淡而有味”的风格。
16. 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示例一:①后四句表达了作者鄙弃虚名,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快乐的人生态度。②通过与“当世士”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不愿像“当世士”一样,为名利所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③“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身随名灭,“用此空名道”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的鄙弃。
示例二:①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与快乐。通过与“当世士”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不愿像他们一样,为名利所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②人生短暂,身随名灭,不必为虚名所困用“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的鄙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终日纵情沉湎于饮酒”理解有误,诗句中的“肆”意为“陈列,摆设”。另外,“沉酒”的感***彩也不对。五六句写诗人终日饮酒、奏乐,杯中美酒从不干,展现了诗人归隐生活的自在随心。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人生态度的能力。
(1)“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意思是:哪像当世士人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有如冰炭相加那样!通过与“当世士”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不愿像“当世士”一样,为名利所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
(2)“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意思是:身亡同样归坟墓,用此空名导向前。人生一世,终归坟墓,不须称扬空名。“空名”,正是当世士们所追逐的标的。追逐空名的人生,终是丧失自我的人生。独立自由的人生,才是真实不虚的人生。两种人生之价值,谁正谁负,诗中已揭示得明白。所以,“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身随名灭,“用此空名道”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的鄙弃。
综上分析,这四句表达了作者鄙弃虚名,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快乐的人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在慨叹水积聚不深就无法负载大船之后,直接说明大鹏鸟振翅高飞需要依赖大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三峡》中,借林凋水浅、猿猴凄异的叫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来烘托出三峡秋景肃杀凄清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采用以声写声的手法来表现“乐器”声音的美妙诗句数不胜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风之积也不厚 ②.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 林寒涧肃 ④. 常有高猿长啸 ⑤. 大弦嘈嘈如急雨 ⑥. 小弦切切如私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厚”“负”“涧”“啸”“嘈”“切”“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滤镜的出现,是影视制作后期技术发展的成果。用好了滤镜,是可以_________。许多影视节都有一项“最佳美术”的评选,精心设计的画面色调,本就是影视剧美术设计的一部分,如果_________地匹配剧情,显然能为剧集增色。但电视剧制作者切莫不要过于依赖滤镜,从而造成过度包装的现象。好的演员,一个眼神或一个微表情里理应都是戏,脸部细节亦是人物塑造的一部分。如果都用上美颜滤镜,( ),所有人除了惨白的脸色再无其他,如此_________,剧情再好,画面都有种失真感。
国产剧的过度依赖滤镜,某种层面也反映出影视审美的单一化。影视剧过度追求以白为美、以年轻为美,好似有一个恒定的关于美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只能用滤镜补足。但实际上,审美理应多元化,理应以真实为美。有网友想念十几年前的古装剧,虽然那时候制作经费有限,拍摄条件比不上今日,但那时候的古装造型_________,人物各有各的美,每张脸都很鲜活,今日,电视剧的清晰度一提再提,甚至诞生了8K制作的电视剧,让人发自内心觉得美的角色却越来越少。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锦上添花 恰如其分 千篇一律 各有千秋
B. 锦上添花 恰到好处 千人一面 各有千秋
C. 如虎添翼 恰到好处 千篇一律 各有所长
D. 如虎添翼 恰如其分 千人一面 各有所长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镜头一拉近,去掉了所有的脸上瑕疵
B. 镜头一拉近,脸上所有的瑕疵被去掉了
C. 去掉了所有的脸上瑕疵,镜头一拉近
D. 并且脸上所有的瑕疵被去掉了,镜头一拉近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电视剧制作者切莫过于依赖滤镜,从而导致过度包装
B. 但电视剧制作者切莫过于依赖滤镜,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的现象
C. 但电视剧制作者不要过于依赖滤镜的支撑,从而过度造成包装
D. 但电视剧制作者切莫不要过于依赖滤镜,从而导致过度包装
【答案】18. B 19. C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虎添翼”,比喻强有力者得到援助后更强有力。根据语境用好了滤镜可以更美,应用“锦上添花”。
第二空,“恰到好处”,说话做事等达到了最适当的地步。“恰如其分”,说话办事恰当稳妥,无过或不及。根据语境“画面色调……地匹配剧情”,应用“恰到好处”。
第三空,“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机械地重复或无变化。根据语境“所有人除了惨白的脸色再无其他”,应用“千人一面”。
第四空,“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比喻各有优点。“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根据语境“但那时候的古装造型……人物各有各的美,每张脸都很鲜活”,应用“各有千秋”。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所有人除了惨白的脸色再无其他”承接“镜头一拉近”,排除AB。
D项与上句衔接不紧密,无递进关系,排除。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但电视剧制作者切莫不要过于依赖滤镜”中“切莫不要”否定失当,删去“不要”。
二是“从而造成过度包装的现象”,搭配不当,改为:从而造成过度包装的后果或者从而导致过度包装。
只有A项修改正确。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及时、有效控制疫情,一旦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门将会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病毒基因测序等疫情信息,科学划定一定区域,短时间内进行该区域内全部人员新冠肺炎核酸检测。
但是病毒是个狡猾的微生物,它会通过不断的改变自我,也就是用变异来适应宿主环境,核酸检测①,但是无法发现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异,基因测序就是一个放大镜,②。目前大家熟知的德尔塔株、奥密克戎株,以及之前的阿尔法株、贝塔株,都是通过基因测序发现新冠病毒在DNA水平上的不同而命名的,通过基因测序我们还③,例如2021年10月份发生在遵义的病例,广西疾控中心就通过基因测序,将获得的结果与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结果做比较,发现它们都高度相似,因此得出遵义的这起新冠疫情与内蒙古、甘肃的疫情是同一传染源的结论,为我们的疫情判断和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21. ①仅能发现病毒的踪迹 ②能够捕捉病毒的变异 ③能发现病毒的相同点
22. 构成:本体“基因测序”,喻体“放大镜”,比喻词“是”。表达效果:抓住了“基因测序”“放大镜”有助于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共同特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基因测序”在捕捉病毒的变异上的作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空是说核酸检测的作用如何,结合后一句“但是无法发现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异”可知,核酸检测的作用应该是能发现有无病毒,但是因为病毒太狡猾,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异。即可推断第一空应填“仅能发现病毒的踪迹”;
第二空:结合前句“基因测序就是一个放大镜”可知,此空是要阐述“基因测序”检测病毒的特点。再结合后文的举例“目前大家熟知的德尔塔株、奥密克戎株,以及之前的阿尔法株、贝塔株,都是通过基因测序发现新冠病毒在DNA水平上的不同而命名的”,基因测序能像放大镜一样发现新冠病毒在DNA水平上的不同变化,即病毒变异过程。即可推断第二空应填“能够捕捉病毒的变异”;
第三空:可通过后句所举例子推测,“广西疾控中心就通过基因测序,将获得的结果与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结果做比较,发现它们都高度相似”,说明通过基因测序手段,是能够发现病毒基因的相同点的。即可推断第三空应填“能发现病毒的相同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分析画波浪线句子比喻手法的构成,就是找出本体、喻体、比喻词。本句结构比较简单,“基因测序”是本体,“是”是比喻词,“放大镜”是喻体。
分析表达效果,“放大镜”的好处就是将事物放大,事物愈大愈能分辨其细节,看清事物面目。这里将“基因测序”比作“放大镜”,是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基因测序”的作用,与核酸检测等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仅能捕捉到病毒,而且能检测出病毒的变异过程。生动体现出“基因测序”的特点。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归有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英]穆勒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