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高考乙卷新题型评估卷(一)语文试题
2023年语文高考 全国乙卷新题型评估卷(一)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逻辑联系。比如《小子卣(yǒu)》(出自《殷周金文集成》)铭文有四十七字,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因而受到上级的赏赐,于是制作了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显然,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他希望通过青铜器铭文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因此,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事实上,商周铭文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对当时的贵族来说,用铭文记录其所建立的功勋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由此可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以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为例,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其中既有对商周换代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周王及青铜器主人祖先功勋的称颂,还有对青铜器主人的夸赞、期许与封赏。青铜器主人将此类言辞完整地书写于铜器之上,除了彰显其家族的荣誉外,显然也有传承历史经验的意图。又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也如实记录了周武王初迁成周之后,对包括青铜器主人“何”在内的“宗小子”的一场训诰。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如西周早期的《沈子它簋(guǐ)》,全篇铭文都包含在由“它曰”领起的引文之内,且开篇即谓“拜稽首,敢敏昭告”,明确指出青铜器主人通过铭文进行“昭告”的意图。这类形式特殊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趋于兴盛,春秋时期仍有相当数量,至战国时才最终消亡。
西周铭文的这一变化,不由使人想到“三不朽”中的“立言”之说。孔颖达说:“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铭文无论是将上级(特别是周王)的训诰做了如实记录,还是将自己的想法书写于铜器,都是基于其言辞有“可传”的价值。而如西周早期的《作册益卣》,其铭文以“作册益作父辛尊,厥铭宜曰”开篇,自陈作铭之宜,更体现出明显的“立言”意图。
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该铭文采用双线叙事,先铺写文王以来七代周王的崇高美德和伟大功勋,接着又按顺序叙述器主家族历代祖先的各类美德,最后归结到铜器主人自身,强调其孝友、勤勉的品性,可以看出它自始至终都以“德”作为核心。铭文的此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对“德”的重视有关。总之,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其中既包括对君王之德、祖先之德的颂美,也有对青铜器主人自身之德的显扬,可见“立德”的价值观在此时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周时期很多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其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
B.西周早期有部分铭文大量使用“引文”,还出现了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的形式特殊的铭文。
C.青铜器铭文中,既有如实记录上级训诰的,也有书写自己想法的,体现出“立言”意图。
D.《史墙盘》《毛公鼎》等是西周中晚期的铭文名篇,《史墙盘》是这些名篇中最有代表性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史,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早期“三不朽”的价值观。
B.文章列举了《小子卣》《大盂鼎》《何尊》等典型例子进行论证,论据较充分,有说服力。
C.文章引用孔颖达的“立言……理足可传”,阐述了“立言”的内涵,进而论述铭文的价值。
D.文章将西周早期与中晚期的铭文进行对比,论证了“‘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立功”的价值观,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
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兴盛,到战国时最终消亡。
C.《史墙盘》采用双线叙事,叙写了器主祖先的美德等,还强调了青铜器主人的品性。
D.“立德”的价值观在西周中晚期已基本形成,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
A.“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错误。原文是“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有充分的体现”,并不能说明就是“起源”。
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错误,张冠李戴。不是“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而是“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或“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
D.“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错误。原文是“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相似”不等同于“就是”。
故选C。
4. 铭文的价值观是如何达到鼎盛的?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4分)
5. 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请结合文本简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关(节选)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 那好极了! 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 ……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 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
B.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
C.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
D.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王曰:“别君而异友,斯汝也。”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厉附曰:“始我以为君不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激天下不知其臣者。”遂往死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心匪石”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B.“曾子衣弊衣以耕”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C.“别君而异友”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异”字含义相同。
D.“是果不知我也”与“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过陈西门而“不轼”修城的“降民”,面对学生子路的质疑,孔子以他们“不智”“不忠”“不廉”解释自己“不为轼”的原因。
B.曾参无求于鲁君,鲁君却赐给他土地,曾参最终没有接受,此举得到孔子的肯定,因为在孔子看来,曾子能够坚守气节与人格。
C.面对周宣王发出的“不易而言则死”的死亡威胁,左儒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最后死去,固然是为“明君之过”,更是看重友情。
D.朱厉附的朋友大为不解,认为朱厉附的举动没有必要。对此,朱厉附直言自己的举动是为了唤醒天下那些不了解大臣的国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4分)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4分)
14. 圣人具备哪些操守,君子为什么够超越普通人?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⑴华严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原南麓樊川边,居高临下,襟山带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友生:朋友。生,语助词,无义。《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会话:聚会聊天。
⑵危构:高大的建筑,指华严寺高大雄伟。岧峣(tiáo yáo):矗立高耸貌,又写作“岧嶤”。张协《玄武观赋》:“高楼特起,竦跱岧峣。”太虚:天空。
⑶“坐看”句:此句意境从谢朓《郡内登望》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化出。斜日,落日。平芜,长满绿草的平野。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⑷白烟:白色的雾气。澄江:清澈的江水,这里喻指覆地的白烟。
⑸尺璧:直径一尺的平圆形玉器,中间有孔,这里喻指皎月。一作“尺壁”。孤:单独,这里犹言一轮。用法从杜甫《江汉》诗“永夜月同孤”化出。
⑹疏磬(qìng):寺庙稀疏的钟磬声。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悲吟:指僧众哀婉的诵经声。竹阁:竹楼。
⑺青灯:油灯,其光青荧,故云。吟躯:诗人自指。
⑻怪:惊异,奇怪。何为者:为什么。者,语助词,表示语句未完,略作停顿。
⑼俱:全,一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16.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赋”体之文多铺采摛文,善用夸张,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来表现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极广;以“_____________”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尘泥。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 ① 。
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惟一的瀑布。
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 ② ,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 ③ 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据民间所言,有黑猪落水,眨眼之间,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音韵美,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越来越浓的爱。据我们了解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 ① 。
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大气层。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 ② ,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
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一个斜轴。这个轴造成了 ③ ,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大气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简要概括,不超过70个字。(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雨后的下午,马路边一位收破烂的大哥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这时,几个大学生将一大袋矿泉水瓶立在垃圾箱旁边,然后转身离去。收破烂的大哥看了一眼,继续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随后,两个大妈走过来拽着袋子将矿泉水瓶卖给了收破烂的大哥。一旁看自行车的大哥瞅着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弟啊,你到底是懒还是傻,你自己把它拽过来卖了,能卖好多钱!”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兄啊,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
有位学者评价说,收破烂的大哥这句话在态度上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营销上叫定位清晰,在管理上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这叫边界。边界之内,我们认认真真;边界之外,我们就不操心了。
“边界”意识不止表现在营销和管理上。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行走在边界之内”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语文高考 全国乙卷新题型模拟卷(一)(解析版)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逻辑联系。比如《小子卣(yǒu)》(出自《殷周金文集成》)铭文有四十七字,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因而受到上级的赏赐,于是制作了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显然,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他希望通过青铜器铭文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因此,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事实上,商周铭文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对当时的贵族来说,用铭文记录其所建立的功勋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由此可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以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为例,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其中既有对商周换代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周王及青铜器主人祖先功勋的称颂,还有对青铜器主人的夸赞、期许与封赏。青铜器主人将此类言辞完整地书写于铜器之上,除了彰显其家族的荣誉外,显然也有传承历史经验的意图。又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也如实记录了周武王初迁成周之后,对包括青铜器主人“何”在内的“宗小子”的一场训诰。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如西周早期的《沈子它簋(guǐ)》,全篇铭文都包含在由“它曰”领起的引文之内,且开篇即谓“拜稽首,敢敏昭告”,明确指出青铜器主人通过铭文进行“昭告”的意图。这类形式特殊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趋于兴盛,春秋时期仍有相当数量,至战国时才最终消亡。
西周铭文的这一变化,不由使人想到“三不朽”中的“立言”之说。孔颖达说:“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铭文无论是将上级(特别是周王)的训诰做了如实记录,还是将自己的想法书写于铜器,都是基于其言辞有“可传”的价值。而如西周早期的《作册益卣》,其铭文以“作册益作父辛尊,厥铭宜曰”开篇,自陈作铭之宜,更体现出明显的“立言”意图。
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该铭文采用双线叙事,先铺写文王以来七代周王的崇高美德和伟大功勋,接着又按顺序叙述器主家族历代祖先的各类美德,最后归结到铜器主人自身,强调其孝友、勤勉的品性,可以看出它自始至终都以“德”作为核心。铭文的此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对“德”的重视有关。总之,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其中既包括对君王之德、祖先之德的颂美,也有对青铜器主人自身之德的显扬,可见“立德”的价值观在此时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商周时期很多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其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
B.西周早期有部分铭文大量使用“引文”,还出现了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的形式特殊的铭文。
C.青铜器铭文中,既有如实记录上级训诰的,也有书写自己想法的,体现出“立言”意图。
D.《史墙盘》《毛公鼎》等是西周中晚期的铭文名篇,《史墙盘》是这些名篇中最有代表性的。
【参***】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史墙盘》是这些名篇中最有代表性的”错误,扩大了范围(也“缺少限制”)。原文是“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即《史墙盘》是“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故选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史,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早期“三不朽”的价值观。
B.文章列举了《小子卣》《大盂鼎》《何尊》等典型例子进行论证,论据较充分,有说服力。
C.文章引用孔颖达的“立言……理足可传”,阐述了“立言”的内涵,进而论述铭文的价值。
D.文章将西周早期与中晚期的铭文进行对比,论证了“‘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
【参***】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论证了“‘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错误。本文论证的不是“‘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而是“铭文的价值观随着铭文的变化而发展”的观点。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立功”的价值观,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
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兴盛,到战国时最终消亡。
C.《史墙盘》采用双线叙事,叙写了器主祖先的美德等,还强调了青铜器主人的品性。
D.“立德”的价值观在西周中晚期已基本形成,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
【参***】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错误。原文是“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有充分的体现”,并不能说明就是“起源”。
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错误,张冠李戴。不是“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而是“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或“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
D.“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错误。原文是“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相似”不等同于“就是”。
故选C。
4. 铭文的价值观是如何达到鼎盛的?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4分)
铭文的价值观是伴随着铭文的发展变化逐渐达到鼎盛的。
铭文的价值观是伴随着铭文的发展变化逐渐达到鼎盛。
①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
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贵族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此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
②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如,西周早期的《大盂鼎》。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
③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此时,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
5. 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请结合文本简述。(4分)
①对亡故长辈的祭祀、告慰。如,《小子卣(yǒu)》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受到上级的赏赐,便制作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
②商周铭文中,“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充分的体现。
③“立德”的价值观基本形成。
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关(节选)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 那好极了! 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 ……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 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
B.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
C.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
D.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
【参***】C
【解析】C项“显出了老子的博学”错误,“分析错误”。老子办讲座是出于无奈。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参***】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错误,理解错误。关尹喜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只是漫不经心的敷衍。故选B。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参***】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如,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首先,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
其次,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如众人非要老子讲学,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
再次,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意,让读者捧腹。
最后,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
【参***】(答出三点即可)①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②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③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⑤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
第二,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
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最后,对于老子出关这件事,无论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还是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
加练题:结合文本谈谈“关口”的含义,并探究老子为何出关?(4分)
“关口”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思想意识的关口。
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奈地逃避庸俗的现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王曰:“别君而异友,斯汝也。”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厉附曰:“始我以为君不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激天下不知其臣者。”遂往死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
【参考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道义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这是至圣之人的操守,《诗经》上说:“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说的是(做人)不能失却自己的真性;一个人能够不失却自己的真性,这样以后就能够与他共渡难关,这就是君子能够超越普通人的原因。楚国讨伐陈国,陈国都城的西城门被战火烧了,(楚人)就让投降百姓修补(烧毁的)城门,孔子经过这里,没有凭轼致敬,子路就说:“礼法说从三个人旁边经过就要下车,经过两个人就要凭轼致敬;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这么多,老师怎么不凭轼致敬?”孔子说:“我听说,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没有智慧的;知道了却没有去争取,这是不忠诚;忠诚了却没有去殉国而死,这是没有节操;现在陈国修门的人没这么做到此种地步,所以我不凭轼致敬。”曾子穿着破衣裳耕作,鲁国君主派人要赏赐给他封地,说:“请用封地收来的赋税来修饰你的衣服。”曾子不接受,使者反复多次去劝说,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并不是要有求于人,人家就给你献地,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臣听说,接受了别人好处的就会畏惧别人,给了别人好处的就会在别人面前骄横跋扈,即使你有赐给我好处而没有在我面前骄横跋扈,我能不畏惧吗?”最终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事说:“曾参的话足够成就他的气节啊。”左儒和杜伯是朋友,两人都是周宣王的臣子,周宣王将要把杜伯杀掉但并不是因为他有罪,于是左儒就向周宣王进谏反对杀掉杜伯,多次进谏但周宣王都不同意。周宣王说:“违背我的命令,(轻视君王)而看重朋友,这就是你(的行为啊)。”左儒回答道:“如果君王(的言行)正确而我的朋友是错的,那么我就会反对我的朋友而听从君王你的命令;如果朋友(的言行)正确但是君王错了,那么我就应该不听从君王的命令而顺从朋友的意思。”周宣王恼怒地说:“如果你改变你的看法就不用死,不改的话就处死你。”左儒说:“臣听说古时候的君子不会歪曲正义因而求死来证明,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说法来求生,所以臣子才能知道君王的过错,即使死了我也说杜伯是无罪的。”周宣王把杜伯杀掉后,左儒就为他而死。莒穆公有位大臣叫朱厉附,侍奉莒穆公,并不被穆公赏识,冬天待在山林里吃栗树的果实,夏天待在沼泽里以菱藕为食,莒穆公因祸难而死,朱厉附将前往并为穆公而死。他的朋友说:“你侍奉穆公却不被赏识,如今穆公死了,你却去为他而死,料想这件事的人大概认为不合适吧!”朱厉附说:“当初我认为国君不了解我,现在国君去世了,而我却不去殉死,这是他真的不了解我;我将为他去殉死,来激发天下不了解其臣子的国君。”最终,前往莒穆公遇难处为他殉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3分)
请先在文本中将此句加上标点,自行断句,然后再选择。
A.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B.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C.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D.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参***】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莒穆公有位大臣叫朱厉附,侍奉莒穆公,并不被穆公赏识,冬天待在山林里吃栗树的果实,夏天待在沼泽里以菱藕为食,莒穆公因祸难而死,朱厉附将前往并为穆公而死。
“朱厉附”作“曰”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D;“朱厉附”作“将往死之”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我心匪石”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B.“曾子衣弊衣以耕”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C.“别君而异友”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异”字含义相同。
D.“是果不知我也”与“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参***】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A.匪,都表示否定,前句句意:我的心不是圆圆的石头;后句句意: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
B.弊,破旧,句意:曾子穿着破衣裳耕作;弊,困乏,句意: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C.异,看重,句意:违背我的命令,(轻视君王)而看重朋友;异,不同,句意:(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大概会有所不同吧?两句中的“异”字含义不相同。
D.是,代词,这,句意:这是他真的不了解我;是,判断动词,是,句意: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孔子过陈西门而“不轼”修城的“降民”,面对学生子路的质疑,孔子以他们“不智”“不忠”“不廉”解释自己“不为轼”的原因。
B.曾参无求于鲁君,鲁君却赐给他土地,曾参最终没有接受,此举得到孔子的肯定,因为在孔子看来,曾子能够坚守气节与人格。
C.面对周宣王发出的“不易而言则死”的死亡威胁,左儒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最后死去,固然是为“明君之过”,更是看重友情。
D.朱厉附的朋友大为不解,认为朱厉附的举动没有必要。对此,朱厉附直言自己的举动是为了唤醒天下那些不了解大臣的国君。
【参***】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C.“固然是为‘明君之过’,更是看重友情”错误,于文无据。由“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可知,是为了“明君之过”。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4分)
【参***】一个人能够不失却自己的真性,这样以后就能够与他共渡难关,这就是君子能够超越普通人的原因。
【解析】“失”,失却;“济”,渡过;“所以”,……的原因;“众”,普通人。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4分)
【参***】接受了别人好处的就会畏惧别人,给了别人好处的就会在别人面前骄横跋扈,即使你有赐给我好处而没有在我面前骄横跋扈,我能不畏惧吗?
【解析】“受”,接受;“骄”,骄横跋扈;“纵”,即使;“不我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骄我”。
14. 圣人具备哪些操守,君子为什么够超越普通人?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3分)
①如果富贵合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道义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
②做人不能失却自己的真性;一个人能够不失却自己的真性,这样以后就能够与他共渡难关,这就是君子能够超越普通人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诗意】华严寺高险的屋宇高峻耸出于天空中,看着夕阳渐渐落入长满绿草的平野。
白烟覆盖原野,看上去如同清澈宽阔的江水。一轮圆月升上天空,像一块孤零零的玉璧。
稀疏的钟磬声伴着哀婉的诵经声从竹阁传来,青灯荧荧的微光照着我寂寞的身躯。
老和尚奇怪我感情为何如此激动,才说完前朝兴衰成败的史事就涕泪交流。
【注】⑴华严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原南麓樊川边,居高临下,襟山带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友生:朋友。生,语助词,无义。《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会话:聚会聊天。
⑵危构:高大的建筑,指华严寺高大雄伟。岧峣(tiáo yáo):矗立高耸貌,又写作“岧嶤”。张协《玄武观赋》:“高楼特起,竦跱岧峣。”太虚:天空。
⑶“坐看”句:此句意境从谢朓《郡内登望》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化出。斜日,落日。平芜,长满绿草的平野。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⑷白烟:白色的雾气。澄江:清澈的江水,这里喻指覆地的白烟。
⑸尺璧:直径一尺的平圆形玉器,中间有孔,这里喻指皎月。一作“尺壁”。孤:单独,这里犹言一轮。用法从杜甫《江汉》诗“永夜月同孤”化出。
⑹疏磬(qìng):寺庙稀疏的钟磬声。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悲吟:指僧众哀婉的诵经声。竹阁:竹楼。
⑺青灯:油灯,其光青荧,故云。吟躯:诗人自指。
⑻怪:惊异,奇怪。何为者:为什么。者,语助词,表示语句未完,略作停顿。
⑼俱:全,一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参***】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说尽兴亡涕泪俱”应该是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故选D。
16.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6分)
【参***】①“阔”是开阔、宽阔,遍地被白雾笼罩,愈发显得江面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的意境。②“孤”既为实景,也有寓意,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悬在空中,充满想象,营造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③“阔”“孤”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颔联“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两句意思是迷蒙的白色雾气覆盖了整个江面,澄江宽阔无比,如同玉璧般皎洁的月光悬挂在天上,孤零零地。这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上寺庙看到的情境,将景色描写地绘声绘色。
“阔”,本为阔大、开阔之意,此处形容江面的辽阔、宏阔,意境阔大;“孤”,本义为孤单、孤寂,此处形容悬挂在天上的如玉璧般的明月,突出其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阔”“孤”体现意境宏阔、冷清、寂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苍凉,为结尾抒发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做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赋”体之文多铺采摛文,善用夸张,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来表现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极广;以“_____________”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尘泥。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1)覆压三百余里 用之如泥沙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书写:覆、谀、碣。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 ① 。
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惟一的瀑布。
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 ② ,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 ③ 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据民间所言,有黑猪落水,眨眼之间,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参***】①如痴如狂(或:欣喜若狂、如痴如醉)。②排山倒海(或:气势磅礴、雷霆万钧)。③得意洋洋(或:踌躇满志、洋洋自得)。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选段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根据上文作者对刘家峡水库、河套平原、龙门的感受,可知,本处强调见到壶口瀑布时,对壶口瀑布的迷恋,被壶口瀑布的壮观倾倒。故可填:“如痴如狂”,或者其近义成语“欣喜若狂”“如痴如醉”。如痴如狂: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欣喜若狂:高兴得像发了狂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如痴如醉:好像喝醉了或傻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
第二空,本处重点描写壶口的壮观,水势之大、之急的特点,根据“山逼而势急”“依滩泻而狂放”“万马奔腾,喧声蔽天”的描写可知,本处可填写形容水流气势的成语,如,“排山倒海”,或者近义成语“气势磅礴、雷霆万钧”。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很大,声势雄壮。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第三空,前文重点强调水势之壮观,“却”表明本处语义转折,“正当她……之时”拟人的修辞手法,水势自上而下排山倒海,壶口难免自夸、自得。故本处可填写表现壶口因自身壮观而沾沾自喜的成语,如,“得意洋洋”或者近义成语“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而高兴、兴奋的样子。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洋洋自得: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音韵美,请简要说明。(4分)
【参***】①句式整齐(运用整句或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②第一层次四字组合,两两相对,而第二层次则四、六字组合,两两相对,这样句式又有长短变化,读起来或急促,或舒缓,有节奏变化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采用了整句的形式,“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都是四字结构;“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是四、六字组合。这样两两相对,句式整齐,且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同时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了丰富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四字组合两两相对;“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四、六字组合两两相对;使得句式整齐中又有长短变化,四字句急促、六字句舒缓,这样的变换富有节奏变化之美,增添了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越来越浓的爱。据我们了解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 ① 。
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大气层。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 ② ,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
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一个斜轴。这个轴造成了 ③ ,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参***】①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②地球有了这件外衣③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①语境是“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人们金星太空探索,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可以发现除了地球之外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里可填“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②前面就说到“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后面“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是结果,所以是因为地球有这样一件外衣,可填“地球有了这件外衣”。
③后面说到“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地球因为有一年四季的变化,有冷热交替,才使我们生活多姿多彩,可填入“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21.大气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简要概括,不超过70个字。(4分)
【参***】①大气层给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提供呼吸的气体或生长的养料,提供适宜生存的温度环境;②阻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地球和人类的安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压缩和概括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
第二段里说到“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还说到“这件外衣(大气层)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可根据以上信息归纳缩减形成答案。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参***】示例:据我们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它们都是十分不讨人喜欢的星球。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据我们了解所知”重复赘余,“了解”和“所知”保留其一;
“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语序不当、成分残缺,这里需要加代词“它们”指代前面的金星、火星;
“不讨人十分喜欢”语序有误,改为“十分不讨人喜欢”。
综上修改为:“据我们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它们都是十分不讨人喜欢的星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雨后的下午,马路边一位收破烂的大哥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这时,几个大学生将一大袋矿泉水瓶立在垃圾箱旁边,然后转身离去。收破烂的大哥看了一眼,继续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随后,两个大妈走过来拽着袋子将矿泉水瓶卖给了收破烂的大哥。一旁看自行车的大哥瞅着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弟啊,你到底是懒还是傻,你自己把它拽过来卖了,能卖好多钱!”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兄啊,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
有位学者评价说,收破烂的大哥这句话在态度上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营销上叫定位清晰,在管理上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这叫边界。边界之内,我们认认真真;边界之外,我们就不操心了。
“边界”意识不止表现在营销和管理上。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行走在边界之内”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材料内容来看,关键信息是收破烂大哥对自己定位的清晰,“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材料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但是其中的大学生、大妈、看自行车大哥都是次要人物,都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收破烂大哥的“边界感”。后边提到的学者评价,从态度、营销、管理上肯定了收破烂大哥的“态度”“定位”“边界”“做法”,认为边界内外有差别,边界之内认认真真,边界之外,不操心。
由此看来,收破烂大哥的清晰定位,是一种自觉意识,活在醒觉的状态里,非常清晰地醒觉我和其他人的关系:在态度上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分内的事情,分外的事情绝对不做;干该干的。抵挡得住外在的诱惑;在企业管理上,这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产业链是商品从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到达最终用户所经历的链条。除非具有强大且完善的体系,否则一般企业都只做产业链的某一段,不做上、下游的业务;在营销上,这叫“定位清晰。”无论做什么事情,定位很重要,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做到专注,而专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写作提示不止表现在管理营销,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写管理营销之外的方面。写作主题是“行走在边界之内”,从“行走”二字来判断,可以看出命题人的倾向是支持要有“边界”。“行走”强调的是“动作”与“状态”,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推出“如何更好地行走在边界之内”这样的观点,去谈什么是“边界”,怎么样更好地行走于“边界”。
在行文思路上,边界之外的内容可以写,建议在论证后半段简述一下,可安排对比论证结构,这样会使论证内容更丰富,论证力度更强一些。开篇考生可提出“边界”的话题,阐释其内容和意义,然后可以设置分论点论述,可以论述人有“边界感”的必要性;可以论述内心和行动的关系,行走在边界之内,态度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心态定位上要清晰准确;也可以引申论证,采用层进式结构,强调边界存在于方方面面,且不是一成不变,心要有边界,边界却不是枷锁,不能束缚发展的手脚,以此进行辩证合理的分析。
【立意】
1.清晰定位,找准边界,安心行走。
2.心有边界,行有所止。
3.边界是界,不是枷锁。
4.边界内外,循道而行。
【精彩片段】
1.成熟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对“边界感”的清晰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的个人空间越来越大,以往我们能容纳别人走得很近,现在却需要一个很大的安全距离,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间内,我们才会感到舒服。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曾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2.不懂拒绝,觉得自己必须对每个人的要求说“是”;工作讨论时经常被人“带跑”,面对压力无法坚持自我;管理不好负面情绪,总是一股脑地诉说给别人;控制欲强,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时常想要拯救你亲近的人,为他们解决人生问题;…… 如果你不幸命中几条,那就不得不承认你可能是一个边界感不清晰的人。 水无界,则世间处于汪洋之中,万物俱损。 水有界,则系统稳固,万物生长。 保持适度的边界感,才能拥有最舒适的人际关系。
3.著名作家纪伯伦说过:“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两个人相爱并不意味着两个人能互相融合,彼此既有共同区域,又有明确边界,这样的伴侣关系才能长久。
4.父母的边界感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有一个观点,“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但有多少父母误会了爱的真谛,以为给予便是最好的教育。他们不知道,给予的分寸在哪里。
5.边界感,决定人际关系的高度
三毛在散文《简单》里说: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担。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越长大才越明白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人际交往中,有边界感的人总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6.维护自己的边界,不侵犯别人的边界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不逾越他人的界限,让边界感更清晰。
7.无论在亲情、爱情还是友情中,你永远无法要求别人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去爱你。 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第一次翻脸,就在于宝钗规劝宝玉读书考举、进取仕途。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会大大提升幸福感,但如果一定要别人接受就成了界限侵犯。 同时,对他人提出要求,让他们做他们并不愿做的事,或者阻止他们想做的事,也跨越了他人的边界。
8.世间万物皆有所归,就像色彩和美一样,当然也包括痛苦。 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因自我或他人边界感的缺失,而陷入压力与焦虑之中。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紧,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保持合适的距离,明晰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简单的人际关系,活得轻松自在。 正如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写道,“一个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双方彼此陪伴,同时又各自精彩,或许从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赏,都能绽放自己的活力。”
扫码关注我们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
高中语文试卷
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2023年语文高考 全国乙卷新题型评估卷(一)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逻辑联系。比如《小子卣(yǒu)》(出自《殷周金文集成》)铭文有四十七字,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因而受到上级的赏赐,于是制作了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显然,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他希望通过青铜器铭文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因此,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事实上,商周铭文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对当时的贵族来说,用铭文记录其所建立的功勋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由此可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以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为例,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其中既有对商周换代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周王及青铜器主人祖先功勋的称颂,还有对青铜器主人的夸赞、期许与封赏。青铜器主人将此类言辞完整地书写于铜器之上,除了彰显其家族的荣誉外,显然也有传承历史经验的意图。又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也如实记录了周武王初迁成周之后,对包括青铜器主人“何”在内的“宗小子”的一场训诰。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如西周早期的《沈子它簋(guǐ)》,全篇铭文都包含在由“它曰”领起的引文之内,且开篇即谓“拜稽首,敢敏昭告”,明确指出青铜器主人通过铭文进行“昭告”的意图。这类形式特殊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趋于兴盛,春秋时期仍有相当数量,至战国时才最终消亡。
西周铭文的这一变化,不由使人想到“三不朽”中的“立言”之说。孔颖达说:“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铭文无论是将上级(特别是周王)的训诰做了如实记录,还是将自己的想法书写于铜器,都是基于其言辞有“可传”的价值。而如西周早期的《作册益卣》,其铭文以“作册益作父辛尊,厥铭宜曰”开篇,自陈作铭之宜,更体现出明显的“立言”意图。
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该铭文采用双线叙事,先铺写文王以来七代周王的崇高美德和伟大功勋,接着又按顺序叙述器主家族历代祖先的各类美德,最后归结到铜器主人自身,强调其孝友、勤勉的品性,可以看出它自始至终都以“德”作为核心。铭文的此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对“德”的重视有关。总之,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其中既包括对君王之德、祖先之德的颂美,也有对青铜器主人自身之德的显扬,可见“立德”的价值观在此时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周时期很多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其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
B.西周早期有部分铭文大量使用“引文”,还出现了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的形式特殊的铭文。
C.青铜器铭文中,既有如实记录上级训诰的,也有书写自己想法的,体现出“立言”意图。
D.《史墙盘》《毛公鼎》等是西周中晚期的铭文名篇,《史墙盘》是这些名篇中最有代表性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史,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早期“三不朽”的价值观。
B.文章列举了《小子卣》《大盂鼎》《何尊》等典型例子进行论证,论据较充分,有说服力。
C.文章引用孔颖达的“立言……理足可传”,阐述了“立言”的内涵,进而论述铭文的价值。
D.文章将西周早期与中晚期的铭文进行对比,论证了“‘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立功”的价值观,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
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兴盛,到战国时最终消亡。
C.《史墙盘》采用双线叙事,叙写了器主祖先的美德等,还强调了青铜器主人的品性。
D.“立德”的价值观在西周中晚期已基本形成,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
A.“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错误。原文是“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有充分的体现”,并不能说明就是“起源”。
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错误,张冠李戴。不是“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而是“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或“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
D.“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错误。原文是“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相似”不等同于“就是”。
故选C。
4. 铭文的价值观是如何达到鼎盛的?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4分)
5. 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请结合文本简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关(节选)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 那好极了! 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 ……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 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
B.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
C.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
D.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王曰:“别君而异友,斯汝也。”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厉附曰:“始我以为君不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激天下不知其臣者。”遂往死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心匪石”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B.“曾子衣弊衣以耕”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C.“别君而异友”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异”字含义相同。
D.“是果不知我也”与“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过陈西门而“不轼”修城的“降民”,面对学生子路的质疑,孔子以他们“不智”“不忠”“不廉”解释自己“不为轼”的原因。
B.曾参无求于鲁君,鲁君却赐给他土地,曾参最终没有接受,此举得到孔子的肯定,因为在孔子看来,曾子能够坚守气节与人格。
C.面对周宣王发出的“不易而言则死”的死亡威胁,左儒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最后死去,固然是为“明君之过”,更是看重友情。
D.朱厉附的朋友大为不解,认为朱厉附的举动没有必要。对此,朱厉附直言自己的举动是为了唤醒天下那些不了解大臣的国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4分)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4分)
14. 圣人具备哪些操守,君子为什么够超越普通人?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⑴华严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原南麓樊川边,居高临下,襟山带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友生:朋友。生,语助词,无义。《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会话:聚会聊天。
⑵危构:高大的建筑,指华严寺高大雄伟。岧峣(tiáo yáo):矗立高耸貌,又写作“岧嶤”。张协《玄武观赋》:“高楼特起,竦跱岧峣。”太虚:天空。
⑶“坐看”句:此句意境从谢朓《郡内登望》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化出。斜日,落日。平芜,长满绿草的平野。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⑷白烟:白色的雾气。澄江:清澈的江水,这里喻指覆地的白烟。
⑸尺璧:直径一尺的平圆形玉器,中间有孔,这里喻指皎月。一作“尺壁”。孤:单独,这里犹言一轮。用法从杜甫《江汉》诗“永夜月同孤”化出。
⑹疏磬(qìng):寺庙稀疏的钟磬声。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悲吟:指僧众哀婉的诵经声。竹阁:竹楼。
⑺青灯:油灯,其光青荧,故云。吟躯:诗人自指。
⑻怪:惊异,奇怪。何为者:为什么。者,语助词,表示语句未完,略作停顿。
⑼俱:全,一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16.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赋”体之文多铺采摛文,善用夸张,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来表现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极广;以“_____________”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尘泥。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 ① 。
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惟一的瀑布。
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 ② ,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 ③ 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据民间所言,有黑猪落水,眨眼之间,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音韵美,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越来越浓的爱。据我们了解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 ① 。
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大气层。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 ② ,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
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一个斜轴。这个轴造成了 ③ ,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大气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简要概括,不超过70个字。(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雨后的下午,马路边一位收破烂的大哥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这时,几个大学生将一大袋矿泉水瓶立在垃圾箱旁边,然后转身离去。收破烂的大哥看了一眼,继续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随后,两个大妈走过来拽着袋子将矿泉水瓶卖给了收破烂的大哥。一旁看自行车的大哥瞅着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弟啊,你到底是懒还是傻,你自己把它拽过来卖了,能卖好多钱!”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兄啊,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
有位学者评价说,收破烂的大哥这句话在态度上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营销上叫定位清晰,在管理上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这叫边界。边界之内,我们认认真真;边界之外,我们就不操心了。
“边界”意识不止表现在营销和管理上。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行走在边界之内”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语文高考 全国乙卷新题型模拟卷(一)(解析版)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逻辑联系。比如《小子卣(yǒu)》(出自《殷周金文集成》)铭文有四十七字,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因而受到上级的赏赐,于是制作了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显然,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他希望通过青铜器铭文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因此,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事实上,商周铭文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对当时的贵族来说,用铭文记录其所建立的功勋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由此可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以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为例,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其中既有对商周换代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周王及青铜器主人祖先功勋的称颂,还有对青铜器主人的夸赞、期许与封赏。青铜器主人将此类言辞完整地书写于铜器之上,除了彰显其家族的荣誉外,显然也有传承历史经验的意图。又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也如实记录了周武王初迁成周之后,对包括青铜器主人“何”在内的“宗小子”的一场训诰。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如西周早期的《沈子它簋(guǐ)》,全篇铭文都包含在由“它曰”领起的引文之内,且开篇即谓“拜稽首,敢敏昭告”,明确指出青铜器主人通过铭文进行“昭告”的意图。这类形式特殊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趋于兴盛,春秋时期仍有相当数量,至战国时才最终消亡。
西周铭文的这一变化,不由使人想到“三不朽”中的“立言”之说。孔颖达说:“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铭文无论是将上级(特别是周王)的训诰做了如实记录,还是将自己的想法书写于铜器,都是基于其言辞有“可传”的价值。而如西周早期的《作册益卣》,其铭文以“作册益作父辛尊,厥铭宜曰”开篇,自陈作铭之宜,更体现出明显的“立言”意图。
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该铭文采用双线叙事,先铺写文王以来七代周王的崇高美德和伟大功勋,接着又按顺序叙述器主家族历代祖先的各类美德,最后归结到铜器主人自身,强调其孝友、勤勉的品性,可以看出它自始至终都以“德”作为核心。铭文的此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对“德”的重视有关。总之,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其中既包括对君王之德、祖先之德的颂美,也有对青铜器主人自身之德的显扬,可见“立德”的价值观在此时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商周时期很多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其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
B.西周早期有部分铭文大量使用“引文”,还出现了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的形式特殊的铭文。
C.青铜器铭文中,既有如实记录上级训诰的,也有书写自己想法的,体现出“立言”意图。
D.《史墙盘》《毛公鼎》等是西周中晚期的铭文名篇,《史墙盘》是这些名篇中最有代表性的。
【参***】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史墙盘》是这些名篇中最有代表性的”错误,扩大了范围(也“缺少限制”)。原文是“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即《史墙盘》是“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故选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史,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早期“三不朽”的价值观。
B.文章列举了《小子卣》《大盂鼎》《何尊》等典型例子进行论证,论据较充分,有说服力。
C.文章引用孔颖达的“立言……理足可传”,阐述了“立言”的内涵,进而论述铭文的价值。
D.文章将西周早期与中晚期的铭文进行对比,论证了“‘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
【参***】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论证了“‘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错误。本文论证的不是“‘立德’比‘立言’更重要”的观点,而是“铭文的价值观随着铭文的变化而发展”的观点。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立功”的价值观,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
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兴盛,到战国时最终消亡。
C.《史墙盘》采用双线叙事,叙写了器主祖先的美德等,还强调了青铜器主人的品性。
D.“立德”的价值观在西周中晚期已基本形成,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
【参***】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起源于商周的记录青铜器主人所建立功勋和所受封赏的铭文”错误。原文是“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有充分的体现”,并不能说明就是“起源”。
B.“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错误,张冠李戴。不是“大量使用‘引文’的铭文”,而是“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或“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
D.“此时铭文强调的‘德’就是后世的‘德’”错误。原文是“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相似”不等同于“就是”。
故选C。
4. 铭文的价值观是如何达到鼎盛的?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4分)
铭文的价值观是伴随着铭文的发展变化逐渐达到鼎盛的。
铭文的价值观是伴随着铭文的发展变化逐渐达到鼎盛。
①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
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贵族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此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
②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如,西周早期的《大盂鼎》。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
③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此时,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
5. 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请结合文本简述。(4分)
①对亡故长辈的祭祀、告慰。如,《小子卣(yǒu)》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受到上级的赏赐,便制作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
②商周铭文中,“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充分的体现。
③“立德”的价值观基本形成。
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关(节选)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 那好极了! 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 ……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 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本文作者通过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写法,更具有可读性。
B.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是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可选文将老子塑造为一个年已衰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出关者的形象。
C.老子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答应为他们办讲座。这既显出了老子的博学,也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
D.老子骑着青牛走后,关尹喜等人在公事房里的一番对话,足见人们的庸俗和愚昧无知。
【参***】C
【解析】C项“显出了老子的博学”错误,“分析错误”。老子办讲座是出于无奈。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尴尬与无奈。
B.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
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使古与今的叙事要素相互干涉,造成古代与现代的交叉、重叠、错位的现象。
【参***】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明他理解了老子出关的缘由”错误,理解错误。关尹喜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只是漫不经心的敷衍。故选B。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参***】①运用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如,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采取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首先,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
其次,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如众人非要老子讲学,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
再次,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意,让读者捧腹。
最后,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
【参***】(答出三点即可)①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出关受阻的老叟,更显出老子处境的尴尬;②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③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⑤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
第二,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
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是所谓借酒瓶装新酒式的作品,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最后,对于老子出关这件事,无论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还是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历史的只言片语改写成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更具可读性。
加练题:结合文本谈谈“关口”的含义,并探究老子为何出关?(4分)
“关口”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思想意识的关口。
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奈地逃避庸俗的现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左儒友于杜伯,皆臣周宣王,宣王将杀杜伯而非其罪也,左儒争之于王,九复之而王弗许也,王曰:“别君而异友,斯汝也。”左儒对曰:“臣闻之,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王怒曰:“易而言则生,不易而言则死。”左儒对曰:“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王杀杜伯,左儒死之。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其友曰:“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朱厉附曰:“始我以为君不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激天下不知其臣者。”遂往死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
【参考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道义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这是至圣之人的操守,《诗经》上说:“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说的是(做人)不能失却自己的真性;一个人能够不失却自己的真性,这样以后就能够与他共渡难关,这就是君子能够超越普通人的原因。楚国讨伐陈国,陈国都城的西城门被战火烧了,(楚人)就让投降百姓修补(烧毁的)城门,孔子经过这里,没有凭轼致敬,子路就说:“礼法说从三个人旁边经过就要下车,经过两个人就要凭轼致敬;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这么多,老师怎么不凭轼致敬?”孔子说:“我听说,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没有智慧的;知道了却没有去争取,这是不忠诚;忠诚了却没有去殉国而死,这是没有节操;现在陈国修门的人没这么做到此种地步,所以我不凭轼致敬。”曾子穿着破衣裳耕作,鲁国君主派人要赏赐给他封地,说:“请用封地收来的赋税来修饰你的衣服。”曾子不接受,使者反复多次去劝说,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并不是要有求于人,人家就给你献地,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臣听说,接受了别人好处的就会畏惧别人,给了别人好处的就会在别人面前骄横跋扈,即使你有赐给我好处而没有在我面前骄横跋扈,我能不畏惧吗?”最终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事说:“曾参的话足够成就他的气节啊。”左儒和杜伯是朋友,两人都是周宣王的臣子,周宣王将要把杜伯杀掉但并不是因为他有罪,于是左儒就向周宣王进谏反对杀掉杜伯,多次进谏但周宣王都不同意。周宣王说:“违背我的命令,(轻视君王)而看重朋友,这就是你(的行为啊)。”左儒回答道:“如果君王(的言行)正确而我的朋友是错的,那么我就会反对我的朋友而听从君王你的命令;如果朋友(的言行)正确但是君王错了,那么我就应该不听从君王的命令而顺从朋友的意思。”周宣王恼怒地说:“如果你改变你的看法就不用死,不改的话就处死你。”左儒说:“臣听说古时候的君子不会歪曲正义因而求死来证明,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说法来求生,所以臣子才能知道君王的过错,即使死了我也说杜伯是无罪的。”周宣王把杜伯杀掉后,左儒就为他而死。莒穆公有位大臣叫朱厉附,侍奉莒穆公,并不被穆公赏识,冬天待在山林里吃栗树的果实,夏天待在沼泽里以菱藕为食,莒穆公因祸难而死,朱厉附将前往并为穆公而死。他的朋友说:“你侍奉穆公却不被赏识,如今穆公死了,你却去为他而死,料想这件事的人大概认为不合适吧!”朱厉附说:“当初我认为国君不了解我,现在国君去世了,而我却不去殉死,这是他真的不了解我;我将为他去殉死,来激发天下不了解其臣子的国君。”最终,前往莒穆公遇难处为他殉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3分)
请先在文本中将此句加上标点,自行断句,然后再选择。
A.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B.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C.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D.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参***】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莒穆公有位大臣叫朱厉附,侍奉莒穆公,并不被穆公赏识,冬天待在山林里吃栗树的果实,夏天待在沼泽里以菱藕为食,莒穆公因祸难而死,朱厉附将前往并为穆公而死。
“朱厉附”作“曰”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D;“朱厉附”作“将往死之”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我心匪石”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B.“曾子衣弊衣以耕”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C.“别君而异友”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异”字含义相同。
D.“是果不知我也”与“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参***】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A.匪,都表示否定,前句句意:我的心不是圆圆的石头;后句句意: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
B.弊,破旧,句意:曾子穿着破衣裳耕作;弊,困乏,句意: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C.异,看重,句意:违背我的命令,(轻视君王)而看重朋友;异,不同,句意:(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大概会有所不同吧?两句中的“异”字含义不相同。
D.是,代词,这,句意:这是他真的不了解我;是,判断动词,是,句意: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孔子过陈西门而“不轼”修城的“降民”,面对学生子路的质疑,孔子以他们“不智”“不忠”“不廉”解释自己“不为轼”的原因。
B.曾参无求于鲁君,鲁君却赐给他土地,曾参最终没有接受,此举得到孔子的肯定,因为在孔子看来,曾子能够坚守气节与人格。
C.面对周宣王发出的“不易而言则死”的死亡威胁,左儒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最后死去,固然是为“明君之过”,更是看重友情。
D.朱厉附的朋友大为不解,认为朱厉附的举动没有必要。对此,朱厉附直言自己的举动是为了唤醒天下那些不了解大臣的国君。
【参***】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C.“固然是为‘明君之过’,更是看重友情”错误,于文无据。由“臣闻古之士不枉义以从死,不易言以求生,故臣能明君之过,以死杜伯之无罪。”可知,是为了“明君之过”。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君子之所以越众也。(4分)
【参***】一个人能够不失却自己的真性,这样以后就能够与他共渡难关,这就是君子能够超越普通人的原因。
【解析】“失”,失却;“济”,渡过;“所以”,……的原因;“众”,普通人。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4分)
【参***】接受了别人好处的就会畏惧别人,给了别人好处的就会在别人面前骄横跋扈,即使你有赐给我好处而没有在我面前骄横跋扈,我能不畏惧吗?
【解析】“受”,接受;“骄”,骄横跋扈;“纵”,即使;“不我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骄我”。
14. 圣人具备哪些操守,君子为什么够超越普通人?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究。(3分)
①如果富贵合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道义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
②做人不能失却自己的真性;一个人能够不失却自己的真性,这样以后就能够与他共渡难关,这就是君子能够超越普通人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诗意】华严寺高险的屋宇高峻耸出于天空中,看着夕阳渐渐落入长满绿草的平野。
白烟覆盖原野,看上去如同清澈宽阔的江水。一轮圆月升上天空,像一块孤零零的玉璧。
稀疏的钟磬声伴着哀婉的诵经声从竹阁传来,青灯荧荧的微光照着我寂寞的身躯。
老和尚奇怪我感情为何如此激动,才说完前朝兴衰成败的史事就涕泪交流。
【注】⑴华严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原南麓樊川边,居高临下,襟山带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友生:朋友。生,语助词,无义。《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会话:聚会聊天。
⑵危构:高大的建筑,指华严寺高大雄伟。岧峣(tiáo yáo):矗立高耸貌,又写作“岧嶤”。张协《玄武观赋》:“高楼特起,竦跱岧峣。”太虚:天空。
⑶“坐看”句:此句意境从谢朓《郡内登望》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化出。斜日,落日。平芜,长满绿草的平野。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⑷白烟:白色的雾气。澄江:清澈的江水,这里喻指覆地的白烟。
⑸尺璧:直径一尺的平圆形玉器,中间有孔,这里喻指皎月。一作“尺壁”。孤:单独,这里犹言一轮。用法从杜甫《江汉》诗“永夜月同孤”化出。
⑹疏磬(qìng):寺庙稀疏的钟磬声。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悲吟:指僧众哀婉的诵经声。竹阁:竹楼。
⑺青灯:油灯,其光青荧,故云。吟躯:诗人自指。
⑻怪:惊异,奇怪。何为者:为什么。者,语助词,表示语句未完,略作停顿。
⑼俱:全,一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参***】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说尽兴亡涕泪俱”应该是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故选D。
16.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6分)
【参***】①“阔”是开阔、宽阔,遍地被白雾笼罩,愈发显得江面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的意境。②“孤”既为实景,也有寓意,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悬在空中,充满想象,营造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③“阔”“孤”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颔联“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两句意思是迷蒙的白色雾气覆盖了整个江面,澄江宽阔无比,如同玉璧般皎洁的月光悬挂在天上,孤零零地。这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上寺庙看到的情境,将景色描写地绘声绘色。
“阔”,本为阔大、开阔之意,此处形容江面的辽阔、宏阔,意境阔大;“孤”,本义为孤单、孤寂,此处形容悬挂在天上的如玉璧般的明月,突出其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阔”“孤”体现意境宏阔、冷清、寂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苍凉,为结尾抒发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做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赋”体之文多铺采摛文,善用夸张,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来表现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极广;以“_____________”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尘泥。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1)覆压三百余里 用之如泥沙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书写:覆、谀、碣。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 ① 。
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惟一的瀑布。
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 ② ,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 ③ 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据民间所言,有黑猪落水,眨眼之间,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参***】①如痴如狂(或:欣喜若狂、如痴如醉)。②排山倒海(或:气势磅礴、雷霆万钧)。③得意洋洋(或:踌躇满志、洋洋自得)。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选段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根据上文作者对刘家峡水库、河套平原、龙门的感受,可知,本处强调见到壶口瀑布时,对壶口瀑布的迷恋,被壶口瀑布的壮观倾倒。故可填:“如痴如狂”,或者其近义成语“欣喜若狂”“如痴如醉”。如痴如狂: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欣喜若狂:高兴得像发了狂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如痴如醉:好像喝醉了或傻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
第二空,本处重点描写壶口的壮观,水势之大、之急的特点,根据“山逼而势急”“依滩泻而狂放”“万马奔腾,喧声蔽天”的描写可知,本处可填写形容水流气势的成语,如,“排山倒海”,或者近义成语“气势磅礴、雷霆万钧”。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很大,声势雄壮。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第三空,前文重点强调水势之壮观,“却”表明本处语义转折,“正当她……之时”拟人的修辞手法,水势自上而下排山倒海,壶口难免自夸、自得。故本处可填写表现壶口因自身壮观而沾沾自喜的成语,如,“得意洋洋”或者近义成语“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而高兴、兴奋的样子。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洋洋自得: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音韵美,请简要说明。(4分)
【参***】①句式整齐(运用整句或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②第一层次四字组合,两两相对,而第二层次则四、六字组合,两两相对,这样句式又有长短变化,读起来或急促,或舒缓,有节奏变化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采用了整句的形式,“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都是四字结构;“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是四、六字组合。这样两两相对,句式整齐,且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同时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了丰富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四字组合两两相对;“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四、六字组合两两相对;使得句式整齐中又有长短变化,四字句急促、六字句舒缓,这样的变换富有节奏变化之美,增添了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越来越浓的爱。据我们了解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 ① 。
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大气层。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 ② ,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
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一个斜轴。这个轴造成了 ③ ,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参***】①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②地球有了这件外衣③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①语境是“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人们金星太空探索,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可以发现除了地球之外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里可填“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②前面就说到“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后面“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是结果,所以是因为地球有这样一件外衣,可填“地球有了这件外衣”。
③后面说到“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地球因为有一年四季的变化,有冷热交替,才使我们生活多姿多彩,可填入“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21.大气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简要概括,不超过70个字。(4分)
【参***】①大气层给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提供呼吸的气体或生长的养料,提供适宜生存的温度环境;②阻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地球和人类的安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压缩和概括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
第二段里说到“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还说到“这件外衣(大气层)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可根据以上信息归纳缩减形成答案。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参***】示例:据我们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它们都是十分不讨人喜欢的星球。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据我们了解所知”重复赘余,“了解”和“所知”保留其一;
“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语序不当、成分残缺,这里需要加代词“它们”指代前面的金星、火星;
“不讨人十分喜欢”语序有误,改为“十分不讨人喜欢”。
综上修改为:“据我们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它们都是十分不讨人喜欢的星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雨后的下午,马路边一位收破烂的大哥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这时,几个大学生将一大袋矿泉水瓶立在垃圾箱旁边,然后转身离去。收破烂的大哥看了一眼,继续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随后,两个大妈走过来拽着袋子将矿泉水瓶卖给了收破烂的大哥。一旁看自行车的大哥瞅着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弟啊,你到底是懒还是傻,你自己把它拽过来卖了,能卖好多钱!”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兄啊,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
有位学者评价说,收破烂的大哥这句话在态度上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营销上叫定位清晰,在管理上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这叫边界。边界之内,我们认认真真;边界之外,我们就不操心了。
“边界”意识不止表现在营销和管理上。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行走在边界之内”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材料内容来看,关键信息是收破烂大哥对自己定位的清晰,“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材料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但是其中的大学生、大妈、看自行车大哥都是次要人物,都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收破烂大哥的“边界感”。后边提到的学者评价,从态度、营销、管理上肯定了收破烂大哥的“态度”“定位”“边界”“做法”,认为边界内外有差别,边界之内认认真真,边界之外,不操心。
由此看来,收破烂大哥的清晰定位,是一种自觉意识,活在醒觉的状态里,非常清晰地醒觉我和其他人的关系:在态度上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分内的事情,分外的事情绝对不做;干该干的。抵挡得住外在的诱惑;在企业管理上,这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产业链是商品从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到达最终用户所经历的链条。除非具有强大且完善的体系,否则一般企业都只做产业链的某一段,不做上、下游的业务;在营销上,这叫“定位清晰。”无论做什么事情,定位很重要,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做到专注,而专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写作提示不止表现在管理营销,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写管理营销之外的方面。写作主题是“行走在边界之内”,从“行走”二字来判断,可以看出命题人的倾向是支持要有“边界”。“行走”强调的是“动作”与“状态”,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推出“如何更好地行走在边界之内”这样的观点,去谈什么是“边界”,怎么样更好地行走于“边界”。
在行文思路上,边界之外的内容可以写,建议在论证后半段简述一下,可安排对比论证结构,这样会使论证内容更丰富,论证力度更强一些。开篇考生可提出“边界”的话题,阐释其内容和意义,然后可以设置分论点论述,可以论述人有“边界感”的必要性;可以论述内心和行动的关系,行走在边界之内,态度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心态定位上要清晰准确;也可以引申论证,采用层进式结构,强调边界存在于方方面面,且不是一成不变,心要有边界,边界却不是枷锁,不能束缚发展的手脚,以此进行辩证合理的分析。
【立意】
1.清晰定位,找准边界,安心行走。
2.心有边界,行有所止。
3.边界是界,不是枷锁。
4.边界内外,循道而行。
【精彩片段】
1.成熟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对“边界感”的清晰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的个人空间越来越大,以往我们能容纳别人走得很近,现在却需要一个很大的安全距离,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间内,我们才会感到舒服。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曾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2.不懂拒绝,觉得自己必须对每个人的要求说“是”;工作讨论时经常被人“带跑”,面对压力无法坚持自我;管理不好负面情绪,总是一股脑地诉说给别人;控制欲强,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时常想要拯救你亲近的人,为他们解决人生问题;…… 如果你不幸命中几条,那就不得不承认你可能是一个边界感不清晰的人。 水无界,则世间处于汪洋之中,万物俱损。 水有界,则系统稳固,万物生长。 保持适度的边界感,才能拥有最舒适的人际关系。
3.著名作家纪伯伦说过:“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两个人相爱并不意味着两个人能互相融合,彼此既有共同区域,又有明确边界,这样的伴侣关系才能长久。
4.父母的边界感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有一个观点,“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但有多少父母误会了爱的真谛,以为给予便是最好的教育。他们不知道,给予的分寸在哪里。
5.边界感,决定人际关系的高度
三毛在散文《简单》里说: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担。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越长大才越明白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人际交往中,有边界感的人总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6.维护自己的边界,不侵犯别人的边界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不逾越他人的界限,让边界感更清晰。
7.无论在亲情、爱情还是友情中,你永远无法要求别人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去爱你。 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第一次翻脸,就在于宝钗规劝宝玉读书考举、进取仕途。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会大大提升幸福感,但如果一定要别人接受就成了界限侵犯。 同时,对他人提出要求,让他们做他们并不愿做的事,或者阻止他们想做的事,也跨越了他人的边界。
8.世间万物皆有所归,就像色彩和美一样,当然也包括痛苦。 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因自我或他人边界感的缺失,而陷入压力与焦虑之中。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紧,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保持合适的距离,明晰自己的边界,才能拥有简单的人际关系,活得轻松自在。 正如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写道,“一个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双方彼此陪伴,同时又各自精彩,或许从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赏,都能绽放自己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