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五)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押题卷
第五模拟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是园林的第一要素。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
古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诗人对空间流动的一种切身感受;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时空在连续、变化中产生的动景。时间和空间是共生的,所以,园林又称时空艺术。人们在园林空间漫游,各种景物所表达的内涵,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从片段逐渐汇合成整体。造园家通过景观的不断变化,给人以动的感知。
一座寂寂的园林,难免给人凝固、闭锁之感。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凭添活力,寂寂成趣。比如:一条幽静的弯弯小路,因环曲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一条盘山路或一面云墙也在因跌宕起伏而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就连顽石也在“动”;在山石的布局中,大的石头似有向前行走的气势,小的石头则有跟随行走的气势,所以日本造园有“逃石”、“追石”之说。若以石叠山,又讲求上大下小,也为的是给人灵动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体,如亭台楼阁是静止的,但通过线的方向和重心的倾向,便可以使人感到它仿佛是运动的,这就是动势。动势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线、面、形、色彩、质感等诸因素的配置,便给人以运动感。
园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色彩美。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饱和色往前,含蓄色退后;明色调往前,暗色调往后;暖色调往前,冷色调退后,等等。如塞尚所说,红与绿两种色彩中,红色往前走。平常说的红的热闹,蓝的宁静,指的就是色调有动静之分。这在造园家装点各种不同环境、创作植物景观时,便是不可少的艺术构思。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是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衡量。中国园林常常以山池为构图中心,采取周边布局的形式,这是一种“群星拱月”的艺术处理,这种利用空间主体,从而产生向心的流动的方法,同样给整个园林蕴蓄了动势。
动有虚实之分, “远山一起一伏只有势,树林或高或低只有情” ,这情与势便是虚动。虚动是一种错觉,它产生于人的联想力。一条潺潺的小溪, 一处奔泻而下的飞瀑,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中国造园离不开水,“ 园林之胜,惟山与水二物”,山是静的性格,流水则是动的景观,二者结合,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苏州拙政园中有一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讲的就是动静相生的意境美。
凡此种种,都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追求,追求动的诗情。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张力关系,更加强了园中生气勃勃的动势。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空间的静止与凝滞,原因亦在这里。
(摘编自 张四正《中国园林之美》)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是万寿山的“对景”,要是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为主体,万寿山就成了“对景”。
无论是借景、隔景,还是分景、对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逃石”并不是说石头能动,而是运用造型艺术使园林中的石头呈现出的动感。
B.“实动”是实物呈现出的一种动态景观,它是一种实境,是直观的。
C.“借景”是在同一个园林内部、某一处景观附近的景物的空间组织方式。
D.“镜借”是借助于镜子或其它能映照景物的物体来扩大境界的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漫游园林,随着时空的变换,景观也各不相同,人们能由此感受到园林的动态美。
B.造园家通过运用动势的造型艺术给园林增添活力,会彻底解决园林凝固、闭锁的问题。
C.“虚动”是一种错觉,它的产生离不开人们基于对园林本身景观所产生的联想。
D.材料二以颐和园长廊为例谈“分景”,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特别讲求空间艺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中的色彩美惹人注目,不论是色彩先后还是饱和与否,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之动的美感。
B.以山池为核心、周边布局的设计方式,可为整个园林蕴蓄动势,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艺术性。
C.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寓动于静,通过展翅欲飞的形象使人感到亭子的动势。D.《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园门、假山、墙垣等景观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艺术及其空间美感。
4.两则材料都谈中国园林之美,但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中写了从大观园石桥上的沁芳亭俯视周边的景观:“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内容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凉州十八拍
叶舟
宣统二年,古历五月,一种疯狂生长的闹草劈空而至,开疆斥土地蔓延开来,像失控的火势,像飘失的野马,突然间扑向了镇番县,逼近了凉州地界。是时,天折地陷,大厦将倾。天台大人彭志研气血攻心,跌了一大跤,在门槛上摔了胯骨。
一日黄昏,县衙后门驶出了一辆呢子车轿,彭志研率着师爷和车把式,出城向东,连夜赶往了古浪县。据称那里的土门镇上有一位藏人曼巴(大夫)手段凌厉,尤擅接骨之术,主仆们自此去而不返。在灾情一路呼号,摧城拔寨,即将围困武威城的关节上,人们自然将目光投向了六郡老,哀恳这一帮神仙大人速速出面,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那时节,郡老们一个个已届耄耋之年,平日里深居简行,咳咳嗽嗽的,连尿水也夹不住,鲜有人前去叨扰或问计。但是,六郡老的心一直亮着,耳朵也张听着,向来就不是吃素饭的主子。位列郡老之首的穆赫穆大人,原本是武举出身,一世飘零,早年间在云贵一带为官,致仕之后,归隐于武威城内的穷街陋巷,但乡望素重,深受拥戴。前一个清明节,穆赫突然被一个噩梦捉住了,于是玉山颓倒,缠绵于病榻,夜乱说胡话。奇迹的是,当求请的乡人们成团结伙,密密麻麻地跪在院门外,哭诉已毕,开始点火焚时,穆赫身上的那些邪祟一眨眼便凋落了,死灭了,人也一骨碌翻坐了起来,双目如炬,清醒得就像一供佛的净水。穆赫大人携着其他的五位郡老,效法当年西征的左文襄公,抬棺北上,将抗灾的帐幕,在了镇番县城以南的苏武山上,又将四乡八坊的子弟们遣散出去,撒豆成兵,迎向了扯天漫地的闹。很快,驿马如流星,摘采来的第一捆新鲜闹草被紧急送上了山顶。六郡老挑灯夜战,辨识了足足一这才一致判定,这种开满了粉红色花朵的茎叶乃是歹毒植物,确凿无误。穆赫胆烈心疾,当即撅断根拇指粗的闹草,觑见茎秆中渗出了一股乳白色的浓浆,三七不问,一口吞在嘴里,拼命咂巴了一众目睽睽之下,穆赫穆大人仿佛被一道邪恶的闪电击中了,突然间眼睛斜了,嘴也歪了,气息错乱,抽搐不止,浑身像起了一场火灾似的,高烧不退。在即将栽落的前一刻,穆赫摆脱了众人的帮扶,挣扎着捉住了一支毛笔,留下了几颗惊恐万丈的墨字:
封路。灭草。揽畜。
继左宗棠提兵入疆,征用了四郡两关,河西一线因战事中断后,这是第二次全境封路。彼时,控扼祁连山以北这一片连绵绿洲的,乃凉州镇守使马廷勷家族一脉,他们对这一场重大灾情袖手一旁,作壁上观。封路的决断是由六郡老共同下达的,穆赫穆大人拼着最后一口元气,率先在那一张纸的落尾上,签下了他个人的名讳,并当众吃了咒。剩下的郡老们不甘人后,蝉联而上,纷纷咬破了指肚,将带血的手印摁在了那一行墨字的周围。在弥留之际,穆赫一面呕吐,一面发咒说:倘若灾患不灭,武威城危如累卵的话,诸位一定切记,将来务必要将老朽的这一具尸身子,当成一根千年的干柴,在秋后蘸满火油,投进山下的闹草丛中,让我火烧连营,焚尸灭迹,替河西父老们挣来一座清凉世界吧。那一刻,旁侧里的伴当们面露威势,指天戳地,嚷喊道:不,并非只有你穆大人这一根干柴,我等六名苍然匹夫,生受了凉州百姓这么多年的信赖与追随,此番如若带不回一片广大的清凉,接引不来一个太平世界,岂不是与老贼无异?在尘土漠漠的苏武山上,六郡老摇身一变,结成了一捆千年的干柴,一根坚忍的主心骨,钉在了凉州人的心坎上,局势一下子稳静了许多。由六郡老共同签发的手谕,被一群后生紧急送下了苏武山,传布四乡八坊,广为人知。城外的各门庄子抽人,城内的每户人家拔丁,组成了一支支强悍的巡防队伍,扑向了郊外的旷野和道路,截断东西,围堵南北,将一张密实而森严的大网,笼盖在了这一片绿洲之上。
殊为遗憾的是,到了那一年的秋末冬初,眼见着闹草灭除无望,穆赫穆大人却在一个下霜的晌午,口鼻里喷出了一股子鲜血,张看着山脚下寒凝的大地,匆匆下了世。穆家的后人们犹记得那一句咒言,披麻戴孝,连做了七天七夜的水陆道场,打算将亡者的遗骸一把火烧掉。在这个关节上,五位郡老出面叫停了这一行为,再三声言:化人也可以,但不能单独化了穆大人,让他一个人栖惶,一个人孤魂游走,一个人落怜,干脆等大家百年之后,将这一捆子肉身干柴集体付火,将众人的骨灰扬撒在闹草丛中,变成六个厉鬼,剪灭这一种猝然而至的歹毒植物吧。话音刚落,穆赫的眼睛忽然合上了,面带笑意,热身子也终于凉了下来,被款款地殓入了棺木,暂安在了山顶的苏武庙里。
苏武庙门前,张挂着一副光绪十一年创制的长联,自右至左,依次是:十九年身老羊群仗节不移匈奴地,三千里书传雁信生还犹是汉廷臣。
谁也不曾料及,穆赫穆大人的灵柩这么一放,便放了足足七年有余,棺木上油漆剥落,几根冥钉也锈蚀不堪。活着的伴当们并未食言,在辗转到来的季节轮替中,一个个拖着佝偻而羸弱的身子骨,萧然地踏遍了整个凉州,抢在了灭草抗灾的第一线。直到最后一位主事的赵家爸咽气后,大家方才魂归道山,相率投火,一把把骨灰在寒凉的罡风中彻底消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台大人彭志研跌跤摔了胯骨,连夜出城找人接骨却不再回来,是因为他不想承担抗灾的责任而选择逃跑。
B.六郡老灭草抗灾的手谕下达后,城内外抽人拔丁,组成抗灾队伍,足见六郡老的号召力以及众人对他们的信赖与追随。
C.穆赫尝了闹草之后就病倒了,说明闹草毒性强大,而“留下了几颗惊恐万丈的墨字”则表现了穆赫内心的震惊和害怕。
D.穆赫去世后,其他五位郡老历时足足七年,在去世前才完成灭草抗灾的任务,说明了灾害时间之长,抗灾任务之艰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背景,通过对闹草蔓延趋势的描写引出了后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生。
B.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如写闹草的蔓延“像失控的火势,像飘失的野马”,这些比喻使事物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C.倒数第三段中,在五位郡老说完话后,穆赫才合上眼睛,这一艺术化处理是为了表现穆赫和五位郡老的深厚情谊。
D.文中涉及凉州、苏武山、苏武庙等地点以及左宗棠抬棺北上的历史故事,使小说具备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8.文中倒数第二段提到了苏武庙门前张挂着的一副光绪十一年创制的长联,小说的这一细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9.著名诗人、评论家何向阳评论《凉州十八拍》是硬汉的文学。本文塑造了一批硬汉形象,请分析文中是怎样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荣本齐桓公后。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桓荣勤学,讲论不息。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蘊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五)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贫[A]窭[B]无[C]资[D]常[E]客[F]佣[G]以[H]自[I]给[J]精[K]力[L]不[M]倦[N]十[O]五[P]年[Q]不[R]窥[S]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支庶,指宗法制度中嫡子以外的旁支或宗亲的旁支,《红楼梦》中的贾赦就属于支庶。
B.引,文中指举荐,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被,意为“穿”,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字意思不相同。
D.东面,指面向东,与《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东向”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荣为齐桓公后人,后拜为议郎,侍奉太子;皇上想任用桓荣为博士,桓荣叩!头推辞,认为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同门彭闳和皋弘。
B.博士们在太学辩论诘难,桓荣谦恭有礼地讲明经义,不强词夺理,他虽不善言辞,却是各位儒生难以企及的,皇帝为此奖赏他。
C.显宗在桓荣官署聚集百官和桓荣的学生,并亲手拿着经书听讲,事后将太官供具赏赐给桓荣家,皇上就是如此敬重礼待桓荣。
D.桓荣担任五更后,皇帝下诏书褒扬桓荣,诏书引用《诗经》语句肯定桓荣辅助天子不断进步、养成美好德行的功劳,并予以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2)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
14.桓荣的成功得益于学习。请结合文本对其学习之道加以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洞庭玩月
韩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与“明月别枝惊鹊”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16.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规”因其叫声极其哀切,利于抒发悲苦哀怨之情,自然就成了古诗文中的常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创作讲究炼字,例如,善用“空”字营造意境氛围,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举”也称“对写”,即从对面写,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请举出运用“对写”手法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① 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大时代折射小人物,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 ② 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十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国气魄。作品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风范和文化气象,必将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 ③ 的一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凝结了传统文化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其传承源远流长,沉淀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间。
2016年,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甫一播出, ① ,此后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推出,总会引发全民热议。那么,《中国诗词大会》是如何做到“八季常青”的呢?总导演颜芳告诉记者,创作团队每年都在问自己, ② ?“我们一直把《中国诗词大会》当成一棵大树看待,希望它每年都有一个成长,这个成长不仅是外表上的变化,还包括从内核上一次次自我更新。”
颜芳认为,诗词是一个成长的概念,创新是必然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就增加了“诗词小剧场”,节目组通过科技感的加持,将诗词化作短剧,开启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主持人龙洋感慨,从接触这个节目开始,就感受到 ③ ,“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永远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让古韵诗词焕发新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你所在的学校将“诗词小剧场”作为“传承经典,你我同行”校园主题活动之一,并选取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演出。请你为这个节目拟写宣传语。要求:符合活动主题,使用对偶句,不超过3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先生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C(“在同一个园林内部”错)
2.B(“会彻底消除园林凝固、闭锁的特点”错)
3.A(“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之动的美感”错)
4.①材料一重点通过对园林的时空、色彩、虚实等方面特点及给人的感受谈中国园林的动态美;②材料二重点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多种布局手法谈如何创造艺术意境。(4分。每点2分)
5.①“清溪泻雪”属于实动,“石磴穿云”属于虚动,“环抱池沿”运用了造型艺术,运用虚实、造型艺术呈现出园林的动态美,给人以灵动、活泼的美感。②在亭上俯视石桥周边的景象,属于对景,通过空间布局,丰富了观赏者美的感受。(4分。每点2分)
6. D
【关键能力】理解分析作品相关内容。
【选项分析】“其他五位郡老历时足足七年,在去世前才完成灭草抗灾的任务”错误,小说结尾只是说穆赫的灵柩“放了足足七年有余”,而五位郡老“并未食言”“抢在了灭草抗灾的第一线”,然后又说他们去世后“相率投火”,骨灰被撒在风中,并没有提到五位郡老在这段时间内有没有完成灭草抗灾的任务。
7. C 【关键能力】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
【选项分析】“是为了表现穆赫和五位郡老的深厚情谊”分析错误,穆赫心怀天下苍生,投身抗灾运动,到去世时灾情还在,所以他死不瞑目,五位郡老的话不仅有对他的情谊,更重要的是有对灭灾的承诺,所以穆赫才合上了眼,这一艺术化的处理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心怀大义,有灭灾的决心。
8.①突出人物形象,通过对联以苏武的矢志不渝、忠贞不二来凸显穆赫心系家国命运、满怀忠义豪情的形象。②凸显小说主题,通过对联中苏武的事迹点明了颂扬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歌颂不屈的中华民族气节的主题。③增加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苏武庙前的对联属于历史文化素材,它的出现使文章显得厚重,富有文化信息。(每点2分)
【关键能力】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
【解题步骤】第一步:分析题干明方向。题目先是指出了文中倒数第二段的内容,然后要求分析这一细节设计的艺术效果,考生可从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形象、小说主题、故事情节等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结合文本深分析。从人物形象上看,苏武庙的对联是对苏武忠君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前文说了穆赫的棺木暂放在苏武庙,所以这与文中所塑造的穆赫心系家国命运、满怀忠义豪情的郡老的形象相互映衬,起到了烘托作用。从主题上看,对联歌颂了苏武永不改志、忠于汉廷的事迹,照应小说中六郡老持续抗灾的贡献,有力凸显了小说赞颂忠义精神、歌颂民族气节的主题。另外,对联与历史上苏武牧羊的故事有关,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底蕴。
9.①将孱弱身躯与强大精神进行对比,六郡老已届耄耋之年,身体孱弱,但因为闹草之事马上出面,还赶赴灭草一线,突显了他们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的形象;②运用精准的动作描写,如穆赫以身试毒草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了穆赫心忧黎民、奋不顾身的形象;③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六郡老的语言突出了他们心怀大义、铁骨铮铮的形象;④以次要人物衬托,天台大人彭志研的去而不返和凉州镇守使马廷勷家族一脉对灾情的袖手旁观衬托了六郡老心系苍生、舍生忘死的形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关键能力】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的“硬汉”指的就是六郡老。题干中的“怎样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则提示答题方向是结合文章分析塑造六郡老硬汉形象的手法。文章第一次描写六郡老时,说他们“一个个已届耄耋之年,平日里深居简行,咳咳嗽嗽的,连尿水也夹不住”,穆赫甚至“缠绵于病榻,昼夜乱说胡话”,但是当他们知道了闹草一事,便抬棺北上,挑灯夜战,奋斗在灭草一线,他们孱弱的身躯与强大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他们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的形象。且文中多处对六郡老的动作描写都很精准到位,如“当即撅断了一根拇指粗的闹草⋯⋯拼命咂巴了一番”“蝉联而上,纷纷咬破了指肚,将带血的手印摁在了那一行墨字的周围”等,六郡老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对六郡老的语言描写更是鲜明地突出了人物心怀大义、铁骨铮铮的形象,如“倘若灾患不灭⋯⋯替河西父老们挣来一座清凉世界吧”。除了这些正面描写,文章还通过天台大人彭志研的去而不返和凉州镇守使马廷勷家族一脉对这一场灾情的袖手旁观衬托六郡老的高大形象。
10.D J N 11.A 12.B
13.(1)每每用礼义谦让使人满足,不凭借辞令盛气凌人,在座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世宗特地给予赏赐。
(2)就停止了,把太官衙门拿来的陈设酒食的器具全部赏赐给了太常家,他受到的恩典和礼遇就是这样的。
14.(1)尊师重师,从师学习;(2)贫贱不移,专心治学;(3)利用空闲,勤学不辍。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是谯郡龙亢(今河南商丘永城龙岗)人。桓荣原本是齐桓公的后裔。齐桓公做了诸侯之长,宗族旁支用他的谥号来为自己家族命名姓氏。桓荣少年时在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拜博士朱普为师。桓荣家境贫寒,一无所有,常靠给别人做佣工养活自己,他读书专心竭力,不知疲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桓荣刻苦学习,讲论经书不知懈怠。桓荣被授予议郎一职,得以入朝侍奉太子,每次朝会,皇帝总让桓荣在公卿面前陈奏经书,皇帝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教授《欧阳尚书》的博士职务空缺,皇上想要任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经学研究的浅薄,比不上同师授业官居郎中一职的彭闳和官居扬州从事一职的皋弘。”皇帝说:“好,你去请他们吧,你能协调好这一官职。”于是授予桓荣博士官职,举荐彭闳为议郎。皇帝亲临太学,碰巧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前辩论,桓荣穿着儒服,温和谦恭而且宽厚有涵养,通晓经书的要义,每每用礼义谦让使人满足,不凭借辞令盛气凌人,在座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世宗特地给予赏赐。建武二十八年,让桓荣担任少傅一职,赏赐给他有帷盖的车和四匹驾车的马,桓荣召集门生,陈列他的车马、印绶,说:“今日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不能不努力啊!”当初,桓荣在动乱中遭受困苦危难,曾经和同族人桓元卿同处困顿,桓荣有机会就会诵读《诗经》。元卿对桓荣说:“你只是白费力气罢了,在什么时候再能用得上这些经书呢?”桓荣只是笑笑,没有回答。后来,桓荣做了太常,元卿来拜访桓荣,桓荣的各位弟子和桓荣说:“他以前笑话你白费力气,现在又该如何呢?”元卿说:“我是一个农民,怎么能预先知晓呢?”显宗即位以后,用对老师的礼节来尊崇桓荣。皇帝曾经亲临太常府,让桓荣面东而坐,设置座几和手杖。让百官自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桓荣的数百位门生会集,天子亲自持书诵习,当时掌管经学的博士离位起立开始辩论,皇上谦虚地说:“太师在这里呢。”就停止了,把太官衙门拿来的陈设酒食的器具全部赏赐给了太常家,他受到的恩典和礼遇就是这样的。汉明帝永平二年,太学辟雍建成,授予桓荣五更的荣誉称号。每当祭祀选人的礼节和恭敬老者的礼节完毕,皇帝就请桓荣和他的弟子们来到堂上,拿着经书为自己讲解。明帝下诏说:“沛郡人五更桓荣,用《尚书》辅佐我十多年了,《诗》里有言‘不断积累,就会不断进步,让我德行显著。’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让他食邑五千户。”
15.C
16.①本诗写景侧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其时诗人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
②《念奴娇·过洞庭》写景侧重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词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表达了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17.(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示例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示例三: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示例四: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2)①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②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⑤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⑥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或: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等。
18.(3分)①翻天覆地 ②海纳百川 ③浓墨重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巨大的变化,所以应该用成语“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非常巨大。第二空,由“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可知,此处是指作品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所以应该用成语“海纳百川”。“海纳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接纳和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醒目突出的一笔,所以应该用成语“浓墨重彩”。“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描绘。形容着力叙述或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
19.(4分)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多维聚焦”前加上“该剧”;二是搭配不当,“时代发展转换为……生活故事”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时代发展图景”;三是不合逻辑,“大时代折射小人物”不合逻辑,应该是“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20.(4分)排比。(1分)四个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体现了《我们这十年》创作题材之广、范围之大的特点。凸显了该剧宏大的创作格局、多彩的时代图景和以点代面的艺术构思。(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四个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到……”体现了《我们这十年》创作题材之广、范围之大的特点。结合“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可知,凸显了该剧宏大的创作格局、多彩的时代图景和以点代面的艺术构思。
21.①就吸引了许多人观看 ②还有什么新亮点呈现给大家 ③节目组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每处2分,意对即可)
【关键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
【解题步骤】第①空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分析。前文说“《中国诗词大会》甫一播出”,后文说“此后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推出,总会引发全民热议”,故此处说的应是节目刚一播出就很受大众关注欢迎。 第二步:根据大意推答案。横线处的大意应是“很受大众关注欢迎”,可填写“就吸引了许多人观看”之类的内容。第②空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分析。前文先是设问“《中国诗词大会》是如何做到‘八季常青’的呢?”,然后说“创作团队每年都在问自己”,后文中颜芳将《中国诗词大会》比作大树,说希望它每年都有成长、更新,故此处说的应是每年都在问自己有没有新的东西。 第二步:根据大意推答案。横线处的大意应是“有没有新的东西”,可填写“还有什么新亮点呈现给大家”之类的内容。第③空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分析。前文说“创新是必然的”,又举了“诗词小剧场”的例子来说明《中国诗词大会》不断创新,后文说“他们永远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可知此段强调的重点是《中国诗词大会》秉持创新理念,所以主持人感受到的应该是强烈的创新意识,再结合“不用扬鞭自奋蹄”来看,可知这种创新是主动的。 第二步:根据大意推答案。横线处的大意应是“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可填写“节目组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之类的内容。
22.示例:大江东去,故垒难见风流人物;巨擘今来,邀你共赏千古江山。(4分)
【关键能力】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活动的性质、主题和内容。活动的性质:根据文段,可知“诗词小剧场”是指“将诗词化作短剧,开启了一场文化的跨时空对话”。活动的主题:“传承经典,你我同行”。活动的内容:演绎《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要明确题干要求。宣传语要符合“传承经典,你我同行”的主题,且要使用对偶句,字数在30字以内。最后还要考虑宣传语的一般特点:达到宣传活动、吸引参与的目的,语言简洁。据此不难拟写出答案。
23.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在审题上关键句子是“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落后”是当前所处的状态,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一骑绝尘,一直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陪跑者。奖牌已经无望,运动员是坚持跑完全程还是中途放弃,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在材料中,鲁迅先生对落后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人表达了自己崇高的赞誉,认为他们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为什么呢?
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人身上有这样一些精神,这些精神可以提炼为我们作文的观点:
1、身处逆境,永不言弃2、输赢之中,坚定自我3、不耻最后,执着向前4、一时落后何惧,执着追求为真5、不耻最后,争做‘中国脊梁’”
另外一种人是“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他们不仅赞叹胜利者的荣光,也给予失败了但是依然坚持努力者应有的关注与尊重。竞技者是体育赛场上的一部分人,而旁观者却是体育赛场之外的大部分人。据此可以立意为:
1、不做嘲笑失败者的看客
2、失败却永不言弃者依然值得尊重
3、致敬“不耻最后”者
推而广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者与旁观者共同构成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全部。
所以鲁迅先生说竞技虽然失败却坚持到最后的人和观看竞技失败者却给予敬意的人共同构成了“中国将来的脊梁”,这正是命题者最希望考生深入感悟与思考的地方:国家、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杰出的成功者,不断取得胜利,但那些可能有过许多失败却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人,那些看到别人失败,不是嘲笑而是给予敬意与尊重的平凡人们构成了社会的大多数,而正是这些大多数人的奋斗不息、屡败屡战、无惧失败、不笑失败的人们共同汇成了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一个国家和民族,正是由于守得住胜利、耐得住失败、无惧挫折、勇于坚持、追求超越才能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前进、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从而取得超越前人的胜利与成功。
这个题目旨在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人生路上的胜败得失,胜固可喜,但败亦无惧。我们要在不断的胜负中练就一颗坚强、乐观、豁达、向上的勇敢之心。赞扬胜利、尊重失败、敢于竞争、永不放弃、努力进取,这才是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生命状态与人生姿态。
[优秀作文标题]
《争当最先,不耻最后》《乾坤未定,皆是黑马》《道阻且长,笃行方至》
《困境犹斗,增彩人生》《望前方步履不停,守初心争做栋梁》
《落后为一时之势,坚持乃人生必需》《任它荆棘丛生,我自一路前行》
《坚定目标,笃志前行》《赛场之上皆是赢家》《身处逆流,拼搏不止》
《国之脊梁,必心火不灭》《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无惧落后,一心向前》《不畏落后,不留遗憾》《逐风而行,鹰击长空》《努力奔向专属自己的领奖台》《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以风雨沧桑,鉴中华之光》《逆风而行,战至终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自强不息,造就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