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第一中学、揭阳第一中学榕江新城学校、惠来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揭阳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级下学期三校联考
语文科试题
命题人:成海林 王琼 林怡倩
(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习近平谈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三: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这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
B.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D.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具有民族特色,讲好《红楼梦》的故事,有利于阐释中国特色,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B.《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C.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积极影响力。
D.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要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C.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D.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4分)
5.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太阳转身
范稳
南山村在老鹰山下,一些山头高过了鹰的翅膀。老鹰山很多年都没有见着老鹰了,不是鹰恨山高,而是人穷了,连鹰都不来。外面的人到南山村,没有不被这里的恶劣环境吓到的。这样的山旮旯,怎么活人?他们大多会这样感叹。南山村的北面是悬崖,村子的南面通向境外,有一座势如鹰头的老鹰山,东西两侧都是比老鹰山更大的山,还有更多的搬不动掷不走、让人陡生绝望的石灰岩石头。没有人烟,少有树木植被,连稍大一点的野生动物都养不活。生活在喀斯特地貌区的人们,只能拥有大地上最卑微的村庄。
南山村曾经有一个很光荣的名字——南山营盘,几百年来这里都是戍边将士们的守关之地。在村庄的上方老鹰山上,清朝时就有一块界碑,现在叫198号碑。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走得最远的一支队伍一路随军征战,直到在南山村驻扎了下来。他们奉大明皇帝之命屯田戍边,由一个百户长曾应征统领。据曹氏族谱上记载,先祖们当年来到老鹰山时,这一带人烟稀少,百兽出没。百户长以军功投田,前脚成边,后脚开垦,新的家园便在先祖的解甲处建立,飘拂的炊烟驱散了战争的烽烟,牛羊的鸣叫替代了征战的呐喊。曹姓人家在岁月的深处为国家守关卡,距今已传了二十四代。
每年带领族人祭祖的人是村长曹前宽。曾前宽从年轻时干生产队长,到后来当南山村的村民小组长,已干了几十年,人们都“村长、村长”地叫,加之他还是村党小组组长,在村里绝对是说一不二的“一把手”,大事小事都得他拿主意。那天曹前宽背对先祖的碑,面对父老乡亲,说前天自己被叫到乡里开会,跟乡长说,南山村自己要干一条路。乡长说,南山村得癌症了,水流光土流光,庄稼树木不长,只剩下石头,这叫“生态癌症”。别指望县上会给南山村修路的钱,有这笔钱修路,还不如把南山村搬下来。
南山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它像一段破败的裤带,挂在村子北面的悬崖上。村人常常抱怨:外面的世界都在赚大钱,我们连抬一头猪出去卖都难。
土地承包以后,人们开始慢慢吃得饱肚子。山下靠近公路的村寨,一年一个样。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已经不需要下乡的干部多说。可是那年月政府的乡村道路建设只规划到行政村一级。南山村这样人口不足三百人的自然村,要想修路便只能靠自己。村里调皮的小孩都说,可怜可怜我家的肥猪吧,它又不长翅膀,咋个飞得下山去呀?
参加祭祖的男人们还记得,他们的族长那一天在列祖列宗面前动感情了,发火了。他的大嗓门把山风都挡回去了,林中的鸟儿也吓得噤了声。曹前宽说到悲愤处,连在地下躺了六百多年的曹家老祖宗都用之动容:
“你们不要以为乡长是随便说说的,我们南山村就要守不住了。守不住老祖先创下的这点基业,也守不住老祖宗的坟,更没办法守老鹰山上的那块碑!没有一条路,我们就活该受穷?当年在这里打仗,生死不管,我们是支前模范村,县里、州里、省上,天天得表扬。我们南山村还是给祖先脸上增过光的。现在拿出打仗时的劲头来,生死不管,我们就来干一条路。就是用指头抠,老子们也要从岩壁上抠出一条公路来!”
曹前宽这一番话,得到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的共鸣,他们说,我们的老祖先从洪武年间就来到这里给国家守卡子,老祖先的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咋个能搬走?我们穷死饿死也不搬家。
而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纷纷说,你们这些老辈子也不想想我们的日子不好过,村里快成光棍村啦。看看我们的村子,现在哪里还有点人气?连火塘都烧不热!山下有现成的大马路,做个生意打个工都方便。更不用说看病就医,娃儿上学,哪样不比山里好?人挪活,树挪死,这些道理你们这些老辈子难道不晓得吗?
曹家的后人们在先祖面前吵翻了天,最后还是族长曹前宽一锤定音。“父老乡亲,老少爷们,一笔写不出两个曹字。自古修路架桥,就是功德无量的大事。老祖先看着我们哩。当了异乡客,我们曹家列祖列宗的光荣就再说不出口了。你们年轻人要出去打工讨生活,我们不反对。我们这辈人,不给你们修一条路出来,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路修通了,我就不信我南山村过不上好日子!”
曹前宽的母亲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瘫痪在床二十多年。在她八十六岁高龄时,眼看着生命之光一灯如豆,一丝风就会吹灭。老人家说,宽儿,我走了一辈子山路,还不认得大马路是啥样子哩。在我归逝前,你带我去走走大马路。
曹前宽把母亲背到山下公路边,放在路边的一块岩石上坐好,说:“妈,这是大马路,跑汽车,跑拖拉机,也走人马牛羊。将来,我们也要从这岩子上挖一条这样宽的大马路出来,让你孙子把车开到家门口来。”
老人呆呆地看着眼前弯曲的公路,时不时有车轰隆而来,又呼啸而去。汽车卷起的尘埃扑满了曹前宽母亲的脸,但老人浑然不觉,微微张了嘴呼吸,好像还很受这汽车带来的味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段为插叙,交代了南山村的历史,点明曹姓人家世代守护南山村并以此为荣的原因,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选取祭祖、带母亲走大马路等平常小事,多用语言、动作描写,以小见大,有力地刻画了人物,使主题深化。
C.小说标题具有象征意味,意蕴丰富,既暗示修路的艰难,也预示南山村的人们在曹前宽的带领下努力摆脱贫困。
D.小说结尾富有深意,令人回味,表面写出老人对公路上卷起的尘埃的独特感受,实则体现村长曹前宽的复杂心理。
7.关于文中祭祖时曹家后人们争吵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前宽的讲话铿锵有力,一个“抠”字,凸显了他带领村民修路的决心。
B.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表示饿死也不搬家,流露出对曹前宽工作的支持。
C.年轻人反对修路的理由,与前文着力描写的南山村的恶劣环境形成呼应。
D.“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是曹前宽对年轻人的担忧。
8.小说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面对“生态癌症”,搬家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曹前宽为什么执意主张修路?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4分)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4分)
14.(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首句,似询问,似埋怨,直抒胸臆,表达了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意绪。
B.上阕从视觉入手,写出芭蕉枝干高大、枝叶繁茂舒展的特点,衬托环境幽暗。
C.下阕笔锋转折,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辗转难眠的词人更加愁苦。
D.全词明白晓畅,借助双声叠韵、重言叠句,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
16.本词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到“雨”的意象,请简要分析意象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篇孔子不以年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酒在古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杜甫《登高》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酒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硬件在改善,服务在升级。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对铁路出行的印象是购票大排长龙、上车 ① 、旅途漫长难耐。如今,网络购票、在线选座、手机订餐、静音车厢等创新服务,让铁路出行更加简单舒适。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网,为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提供了经济便捷的通勤选择:“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助力打通方便山乡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先进的物流网络享用到地域新鲜的美食……不断优化的交通服务,借助 ② 的交通网络,转化为城乡居民切实提升的出行体验和幸福指数。
交通很宏大,也很细微。长期以来,交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扮演着重要的“先行官”角色,同时也在不断擦亮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底色。一列列开行在大山深处的公益性慢火车,成为满载民生温暖、驶向幸福生活的“赶集车”“通勤车”“致富车”。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兼顾,让流动的中国 ③ ,也让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而环境因素主要是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这是造成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家长对电子设备的管控不足, ② ,往往一看就很长时间,这促使了近视的发生发展。
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但不可治愈”。有两点要强调。 ③ ?答案是“不可以”。近视之后,眼轴会变长,这个改变是不可逆的。二是近视可以“被治愈”吗?答案也是“不可以”。目前的医学治疗手段,只能通过光学矫正(配戴眼镜等)让孩子获得良好的视力,但却不能改变眼球已经发生的结构变化。因此,家长一定要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定期带孩子检查眼睛。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C.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12年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收尾处,都会专门设置一个寄语青年的段落。二十大报告的倒数第二段,号召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最新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是00后,这是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整体而言,他们成长于较80后,90后更为优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那么,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已很丰裕的今天,仍然强调青年要“能吃苦”?青年该吃怎样的苦才更有意义呢?
前进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丰裕时代中的‘吃苦’”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揭阳市 2022-2023 学年度高一级下学期三校联考
语文参***
现代文阅读Ⅰ
1.D
2.B
3.C
4.①《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
②《红楼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
④《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在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每点 2 分,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5.①端正阅读态度和方法,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感悟的眼光去阅读并领悟《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②我们应该在生活中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并将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③我们应该通过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同学、亲友介绍《红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
④我们要充分发挥《红楼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借助《红楼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 (每点 2 分,任选三点作答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这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错误。依据原文“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 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可知,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而非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
B.“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错误。依据“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可知,作者强调的是让《红楼梦》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而不能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已然和未然错误。依据“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强调的是还没有发生,是未然。
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错误,依据“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可知,《红楼梦》在海外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而不是一定就会得到,过于绝对化。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错误。“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强调让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
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可概括为: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
依据“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概括为:《红楼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依据“《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可概括为:《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
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依据“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可概括为:《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在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23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可概括为:端正阅读态度和方法,我们应该以欣赏、审美、感悟的眼光去阅读并领悟《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依据“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可概括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并将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依据“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可概括为:我们应该通过阅读《红楼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向身边的同学、亲友介绍《红楼梦》,让《红楼梦》“活起来”;
依据“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可概括为:我们要充分发挥《红楼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借助《红楼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
现代文阅读Ⅱ
6.B
7.D
8.①环境对比:村里交通闭塞、环境恶劣,村外开放宜居、生活便捷;
②古今对比:往昔模范先进、光荣辉煌,如今落后掉队、贫穷困苦;
③态度对比:乡长言辞犀利、极力反对,村长情绪激昂、执着坚持。
(每点 2 分,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9.①只有修路才能守住根:南山村有着光荣的历史,需要世代子孙守护传承:
②只有修路才能脱贫困:修路是脱贫的希望,靠自己才能争取摆脱贫困;③只有修路才能留住人:
修好路,走出去的年轻人才会回乡,建设家园。
(每点 2 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选取祭祖、带母亲走大马路等平常小事,多用语言、动作描写”错。祭祖不是平常小事,多用动作描写有误。4
故选 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是曹前宽对年轻人的担忧”错。应该是对乡村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担忧。
故选 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由原文“乡长说,南山村得癌症了,水流光土流光,庄稼树木不长,只剩下石头,这叫‘生态癌症’”“南山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它像一段破败的裤带,挂在村子北面的悬崖上。村人常常抱怨:外面的世界都在赚大钱,我们连抬一头猪出去卖都难”“山下靠近公路的村寨,一年一个样”可知,此处为环境对比,将南山村村里交通闭塞、环境恶劣与村外开放宜居、生活便捷做了对比。
由原文“没有一条路,我们就活该受穷?当年在这里打仗,生死不管,我们是支前模范村,县里、州里、省上,天天得表扬。我们南山村还是给祖先脸上增过光的”“看看我们的村子,现在哪里还有点人气?连火塘都烧不热!山下有现成的大马路,做个生意打个工都方便。更不用说看病就医,娃儿上学,哪样不比山里好”可知,此处为古今对比,将南山村往昔模范先进、光荣辉煌与如今落后掉队、贫穷困苦做了对比。
由原文“别指望县上会给南山村修路的钱,有这笔钱修路,还不如把南山村搬下来”“现在拿出打仗时的劲头来,生死不管,我们就来干一条路。就是用指头抠,老子们也要从岩壁上抠出一条公路来”可知,此处为态度对比,将乡长言辞犀利、极力反对与村长情绪激昂、执着坚持做了对比。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守住根:由原文“你们不要以为乡长是随便说说的,我们南山村就要守不住了。守不住老祖先创下的这点基业,也守不住老祖宗的坟,更没办法守老鹰山上的那块碑!没有一条路,我们就活该受穷?当年在这里打仗,生死不管,我们是支前模范村,县里、州里、省上,天天得表扬。我们南山村还是给祖先脸上增过光的。现在拿出打仗时的劲头来,生死不管,我们就来干一条路。就是用指头抠,老子们也要从岩壁上抠出一条公路来!”南山村有着光荣的历史,需要世代子孙守护传承;脱贫困:由原文“我们这辈人,不给你们修一条路出来,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
路修通了,我就不信我南山村过不上好日子”可知,修路是脱贫的希望,靠自己才能争取摆脱贫困;留住人:由原文“我们这辈人,不给你们修一条路出来,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路修通了,我就不信我南山村过不上好日子”可知,修好路,走出去的年轻人才会回乡,建设家园。
文言文阅读
10.C
11.D
12.C5
13.(1)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鲰生”,浅陋无知的人;“说”,劝说;“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
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14.(1)张良直言进谏,建议刘邦去向项羽请罪,稳定民心,助刘邦鸿门脱险。
(2)张良献计重金贿赂秦将,成功袭击秦军。
(3)劝告刘邦授予韩信齐王王印。(1 点 1 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首先“下邳”和“留”是地名,原句“始臣起下邳”是“始臣起(于)下邳”的省略;“与上会留”是“与上会(于)留”的省略。所以在“下邳”和“留”之后,分别断开,从而排除了 ABD 三项。
故选 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错误。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美谥和恶谥”之分,故将“褒扬”改为“褒贬”。
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
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鲰生”,浅陋无知的人;“说”,劝说;“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2)“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甲文“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可知,张良直言进谏,建议刘邦,应该去向项羽请罪,稳定民心,助刘邦鸿门脱险。
结合乙文“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可知,张良献计重金贿赂秦将,成功袭击秦军。
结合“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可知,张良劝告刘邦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参考译文:
(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沛公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一样。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吧。”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乙)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67
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古代诗歌阅读
15.A
16.①同:两首词都写于词人南渡后,借“雨”抒发了浓浓的凄苦愁思(2 分)。
②异:《声声慢》既写到了细雨的声响,又把词人独坐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2 分,重在理解到个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添字丑奴儿》
中“雨”的意象虽然包含有个人及家庭的愁苦,但更多的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2 分,重在理解到身为北人的思国怀乡之情)。
17.【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直抒胸臆”表述错误,应该是“触景伤怀”。故选 A。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的能力。
相同之处:
从本词“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句分析,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作者此处借对雨的描写,抒发自己南渡后浓浓的凄苦愁思。
而《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的。对一个伤心的人来说,它们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心头。“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这如泣如诉的秋雨是打在梧桐叶上,又是“点点滴滴”一直到黄昏呢!这就自然逼出结句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写雨,借助对雨的滴落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凄苦忧愁的心绪。虽然两首词都是借雨写愁,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声声慢》中“雨”,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表现了主人公的孤苦无依。“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
把词人独坐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
而《添字丑奴儿》中“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雨打芭蕉,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在敲打着我这“北人”的心扉,更多的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因此本词主要抒发了痛苦难耐的怀念故土家园之情。
名篇名句默写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
(3)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词:毋、仓皇、停、尊、酹等。语言文字运用Ⅰ
18.①摩肩接踵(或:摩肩挨背、挨肩擦背等)
②四通八达(或:畅通无阻等)
③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等)
18.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通过先进的物流网络享用到新鲜的地域美食。
(两处错误,改正一处得 1 分,改正两处并表述通顺得 3 分)
20.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扮演”“擦亮”赋予交通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交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修辞手法 1 分,分析手法构成 2 分,表达效果 2 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此处强调上车时人多、拥挤,所以可用成语“摩肩接踵(或:摩肩挨背、挨肩擦背等)”,解释为: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第二空,根据前文“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可知,此处形容交通网络非常方便,所以可用成语“四通八达”或“畅通无阻”。四通八达,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畅通无阻,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运。
8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此处说的是“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兼顾”可以让中国充满生命力,发展迅速,所以可用成语“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等)”,解释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成分残缺,“先进的物流网络”前缺少介词,可加上“通过”;
(
2)语序不当,“地域新鲜的美食”语序不当,应该为“新鲜的地域美食”。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鉴赏其表达效果能力。
该句中用“扮演”和“擦亮”两个动词来修饰“交通”,赋予了“交通”人的动作,所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该句中将交通塑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先行官”,并认为它可以擦亮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底色,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交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 II
21.A
22.①形成近视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②孩子自控能力又弱 ③一是近视可以“自愈”吗?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预防为先”表强调。
A.“做”“不做”表强调,与文中例同。
B.表特定称谓;
C.表引用;
D.表讽刺或否定。
22.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空缺处在段首,领起下文,由“遗传因素主要影响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可知,本段阐释形成近视的因素,再根据“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可知,后文说了两个因素,因此,空缺处应填写“形成近视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类的句子。
第二空,“家长对电子设备的管控不足”介绍家长管制力度不够,再结合“往往一看就很长时间”说明前文阐释孩子看电子设备时间长的原因,与家长相对的是孩子,与“管控不足”相对的是“自制力弱”,因此填写“孩子自控能力又弱”一类的句子。
第三空,空缺处是问号,再根据“答案是‘不可以’。近视之后,眼轴会变长,这个改变是不可逆的”可9知,后文陈述的是近视不会逆转的原因。因此填写“一是近视可以‘自愈’吗”一类的句子。